【精品】佛家看生命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精品
(佛家看生命和环境)
冯学成
佛教在其庞大精细理论体系中,对生命和环境的论述也应该引起人们重视。佛教认为,任何生命——精神体都有其相应的环境——世界。这个环境世界不是命定的,不是神授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业力”——行为活动而召致的“果报”。这种“业力”的根源在于精神内部的“识”。佛教认为,山河大地,“皆唯识所变现”,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的行为活动的最终承受者是人类自己。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生态环境的因果关系来说,人类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类就将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若无视自然,过多地伤害自然,人类就将处于一个恶劣的生态环境。
一般人都知道佛教爱讲“因果”,其实只说到了一半,佛教不仅讲因果,而且是联系到因、缘、果、报这四大环节一并讲的。人类及人类生存的环境,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就是人类的果报。报分两种,一是果报,二是依报。每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和生命状况是一个人具体的果报,或智或愚、或健或病、或男或女、或贵或贱都是果报的不同。而依报则是指人类共处的这个自然环境,也就是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环境。佛教认为,果与报是不二的,也就是人类与环境是不二的,它们之间只有融合谐调,才能共存共荣。所以人类决不能离开地球到外层空间去开辟自己的第二家园,而地球上的森林、草原,各种动物,山川湖海,蓝天白云,也不会在另一个星球上再现。宇宙有自己的节奏,群星也有自己的轨道,佛教所描绘的“三界六趣”(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也各有其世界而不相混淆。人类就是人类,他的内在结构(人类的业力和果报)决定了它的存在。所以无论人的理性和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类仍然是人类而不是神,不能,也不应该侵入其它生命层次的领地。
在这样的意义下,人类就应该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环境。如果我们的依报——环境遭到了毁灭,实际上也就是毁灭了人类自身。但现代的科学文明是以人与大自然对立这一状态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它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很大部分是为了财主们的利益)不断去征服和掠夺自然,这样当然就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间的平衡。
佛教的教理,就是要让人们通过对佛法的修持,使人升华为菩萨,升华为佛,其实践方法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是每个佛教徒必须奉行的准则。戒律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戒杀”。
戒杀,就是不能伤害其它生命。佛教是重生主义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佛教确认: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生命现象,不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不论是有智慧的还是精神现象低弱的,它们之间一律是平等的,在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主奴之分。佛菩萨也不是众生的主人,也与众生平等地生活在世界上。用宇宙生命现象来看,这种认识无疑是可贵的,因为地球上的生命现象在目前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中是唯一的。如果人类有朝一日在外太空发现并带回了某种生命体,无论其如何高等,也无论其如何丑陋,都会成为爆炸性的新闻,都会因其价值连城而倍加珍惜。以同样的态度来看待地球上的那种种生命体,不是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吗!所以佛教以它那特有的慈悲心理对待任何生命现象,只有尊重,决不敢伤害。
地球的生态环境失调,许多物种灭绝,其根源就在于整个人类“好杀”。那些为暴利所驱而猎杀珍稀动物,滥伐名贵植物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人口爆炸所带来的粮食危机,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使森林和草原消失,耕地和沙漠扩张,江河湖海、大地天空均受污染。受威胁的不是少数动植物,而是人类之外几乎全部高等生命的种群,而人类最终也必然会自食恶
果。古巴比仑和玛雅文化的灭绝就是人类史上的先例。
中国佛教寺庙,在唐宋以来多号称“丛林”,听到这个名字就使人有清新愉悦之感。“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深知生态环境对教化的作用。一般大庙,总是依山傍水,处于密林和芳草的掩映之中,使人进入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几乎是任何一座寺庙的写照,足以牵动士大夫们的心。而广大平民呢?古代的且不说,就是在现在,每逢——传说中释迹牟尼佛的生日,每座寺庙香烟缭绕,人头攒动,念诵和礼拜之声不绝。细心的人还可以看到一个景象,就是众人把团鱼、乌龟、泥鳅、黄鳝放进“放生池”或临近寺庙的大小河中,把各种鸟放回树林——这都是善男信女们用高价买来放生的,因为这一天又叫“放生节”。西方环保组织看到“善良”中国人的这种行为,会作如何的感想呢?人生宇宙,为一整个的不可分,本为平等无生的真性自相。“竖穷三界,圆裹十虚.自在流行”而已。这是近代一位名叫“常惺”的法师对人生宇宙关系精要的表述,对这样的命题.现代的人们又能作怎样的理解呢?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