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生命观与道教养生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家的尊生、养生与长生
道家的尊生、养生与长生道家的尊生、养生与长生文/吴根友编辑/学问有没有进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特别重视生命的价值,重视每个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性。
而尊生、养生与长生,是道家生命哲学的核心内容。
尊生道家的"尊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从个体生命与外在名利的比较关系中,确立个体生命的价值。
老子面对"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等外物对人性的扰乱,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疑问,将生命存在的意义摆到"名"与"货"之上。
庄子谴责那些"丧已于物,失性于俗者"为"倒置之民",并进一步议论道,"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二、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提出以重视人的生命为基础的权利观。
如老子讲:"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即一个社会的管理,究竟是重视人还是重视物?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比天下王位还重要的人,以"尊生"为基础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予他。
把自己的身体生命管好,花一点小小的时间去管理天下事。
所以在关于身体和政治的关系上,儒家思想是仁义礼智信,而道家是以人的生命自由不可让步和跨越为基础的。
具体内容不一样,思维逻辑是一样的,这就是"儒道互补"。
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人,都要以尊重生命为第一要义。
今中国政治讲"以人为本",其基本精神就来自于传统的民本思想和重身与重生思想。
但是用现代人的思想看,这些思想至少都包含了一种极端的和利己主义的因素与倾向,这是道家生命哲学中的消极部分。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是道家哲学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和理解。
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生死问题也有一些独特的看法。
生命和死亡的统一:道家认为生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生命和死亡是统一的整体。
生是死的根源,死是生的必然结果,两者密切相连,相互依赖。
自然流转的观念:道家强调自然的流转和变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循环的一部分,遵循自然的规律。
生命如同天地一样,有起有落,有生有死,没有绝对的始终。
无为而治: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逆流而行,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生死问题上,道家鼓励个体顺其自然,不恐惧死亡,顺应生命的自然流转。
道法自然:道家追求与道合一,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法则。
生命的起源与结束都是由道决定的,相信生死都包含在道的运行之中。
相对平等的态度:道家不强调个体的永恒性或个人的特殊性,对于生命和死亡持有相对平等的态度。
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个体在宇宙间只是短暂的存在。
总的来说,道家生死观强调生命与死亡的统一,认为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与道合一、顺应自然的态度。
道家鼓励个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超越对生死的恐惧,追寻与宇宙共生共存的境界。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注重养生和健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道教主张追求自然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倡导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强调平衡与调整,注重调养内外,以达到身体健康、精神平和和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从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和修心养性三个方面介绍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一、饮食调理道教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主张"饮食谨慎",倡导"饮食素净"。
在饮食方面,道教教义指出,忌食腥辛,主张清淡清爽的食物,尤其强调素食。
素食以蔬果、豆类、杂粮等为主,不仅可以降低体内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还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减肥、预防疾病。
此外,道教还主张规律饮食,定时进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讲究饮食的节制和均衡,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休息。
二、锻炼身体道教注重锻炼身体,主张"以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自然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
具体来说,道教的养生方法包括拳术、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以柔养刚,以静养动,强调调和身心的关系。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缓解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道教的养生锻炼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
三、修心养性道教的养生观念强调修心养性,追求身心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在道教文化中,修道者通过冥想、打坐、静心等修炼方式,净化心灵,调和身心关系,达到身心健康和心灵富足的目标。
修心养性注重自我觉察和内在修行,通过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提升人的抗压能力,增加积极情绪,达到身心平衡的境界。
此外,道教追求自然与和谐,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结语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传承。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下篇)
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下篇)道教养生家提出的性命双修的思想,是建筑在与神相通、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上。
实际上,性命和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概念。
性,是指人的生命、形体。
由于时代的先后,称谓和内涵也就有了差异。
在汉唐时期,养生家多称形神共养,唐以后的内丹家则多称性命双修。
从内容上看,汉唐养生家的形神共养理论缺乏完整性,方法上比较零碎单调,而至宋元内丹家时,性命双修的理论非常完整,方法上也相当系统丰富,达到了十分深入精微的程度。
性命二字,三教各有不同的解释。
道教内各派亦有各自的看法。
一般地讲,性指心性、理性,又谓之真意、真神等;命指生命、形体,又谓之元精、元气等。
炼心神为性,炼精气为命。
元丘处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
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
常潜于脐。
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
(《大丹直指》)卷下已故丹家千经万论,只此性命而是。
南宗张伯端说:道家(指他以前的传统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放详言性而略言命。
在他看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
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故号曰金仙。
傅大士诗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
一百刻中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
钟离正阳亦云:达摩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出凡笼。
以此知释迦性命兼修分晓。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9)从《悟真篇》来看,这确属张伯端的主张。
该篇七绝第一首即批评禅宗之徒说: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何以更兼修大药,顿悟无漏作真人。
谓单修禅宗不如兼修内丹。
至于佛教下乘禅法,更被斥为下乘。
《悟真篇序》曰:唯闭息一法,能忘饥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行而之,可以入定出神,其最高功果也不过达到内丹派所谓五等仙中最下等的鬼仙。
张伯端自认己家之说为性命双修,故无所偏,最为圆满,乃得三教先圣性命真传的正宗。
究其实际,则是直承魏伯阳《参同契》之说。
内丹以人身精气神为三宝,精气属命,神属性。
中华文化-道教的的生命观
道教的的生命观道教是“重人贵生”的宗教,其论涉“生命”的义理极为丰富多彩,是道教学中最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成就,是人类“生命学”园地的奇葩。
从道祖老子著《道德经》,揭示宇宙生存论及长生久视之道,尔后历代道教祖师,皆宗仰而阐发之,成就了道教“重人贵生”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生命学体系,或曰养生文化。
代代传承发扬,成为有东方智慧之光的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一、道教如何认识生命,亦即何谓生命?这里所说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体,而仅指人体生命。
据我所知,历来“对生命”的解释,有着不少说法。
如:具有肉体、精神、灵魂三大要素,谓为生命;神识与先天之气的合一,谓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谐合一,谓为生命;有径谓“性命”即生命;有谓生机与形体俱具为生命。
道教对人体生命的解释,也有很精彩的论述。
如吴筠《元气论》认为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谓为生命;《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气来人身谓之生”,“从道受生谓之命”,即气为生机之源,气人形体,从道受生,谓为生命;《太平经·令人寿平治法》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更说神乘气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为治于一体,是谓生命。
我以为道教强调以气为本,精、气、神三者和谐于一体的“生命说”(或谓生命三义论),还是富有哲理和比较贴切的,也是同道教的养生文化紧密关联一致的。
这是道教生命观的特征之一。
二、道教对人体生命的本原与形质的认识《道生旨》中说:《西升经》云“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则茫茫然罔测道之来矣。
欲求长生,先修所生之本,子能晓耶?”(《云笈七签》卷八十八)这就是说,修道者知道了构成生命的要素,进而务必认识人体生命的由来本原及其形体结构的生态性质。
在这个问题上,儒、释、道自来看法不同。
关于生命的本原,孔子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系辞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
”儒家认为生命的由来本原在于天命。
道教生命观与道家养生
道教生命观与道家养生*导读: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往往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动因。
其实不止是宗教,一切人类的思想和哲学的产生,都源于此。
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其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往往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动因。
其实不止是宗教,一切人类的思想和哲学的产生,都源于此。
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其理论归趋最终都饶不开生死这一问题,科学家亦然。
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对未知世界进行的追问和探索,到最后,不得不回到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探索。
我从哪里来,又将到何处去,有限的生命该如何度过,该如何延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事实上,人类始终关注的问题,是人之生命意义的安顿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好生恶死是人类的天性,对死亡的恐惧正是促使对人类最初的生命本质探索的动力。
因此,对生死本质的探索是所有宗教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也就成为所有宗教理论的核心基础,佛道两家也是如此。
佛道两家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超越生死,得到永恒。
特别是道教内丹养生,直面的就是生死问题。
*一、道教养生基于道教的生命观一般道教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老子有“长生久视” 之说,因此我们一般习惯于把道教养生思想归结为“长生久视”之道。
对长生不死的追求,贯穿在整个道教历史中。
从先秦的方术士开始,就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主要目的。
再到后来方仙道糅合阴阳家形成神仙家一派,更是以追求不死的神仙境界为首务。
老庄以及关尹子、文子、列子等笔下的真人、神人也是典型的长生不死的象征。
黄老道盛行之时,则形成好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的风气。
道教希冀长生,道教内丹派也是借炼丹的方法与途径,希冀通过祛病无病而健康长寿,由无病难老而不老,由不老而长生。
道教外丹旨在通过炼五金八石得外药,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这一派长生的目的并没达到,却为中国古代化学开了先河。
关于道教养生
第六章道教养生两千五百年前,老子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开创了道家练养的先河。
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
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第一节:道教养生一、什么是道教养生道教养生是指通过修炼道教中一些养生术,来达到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一种养生方法。
常见的道教养生方法包括:众术和修,性命双修,运动养生,清净养生。
二、道教养生的主要内容道教养生的内容,修炼方法包括养生术、房中术、健身术、内丹术、服饵、导引、行气、存思、坐忘、守一等。
1、导引:导引是一种动力健身方法。
它主张通过运动四肢,实现形神统一,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2、内丹术:通过某些特定的炼养方法,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合炼成“内丹”。
不仅使炼养者健康长寿,甚至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3、守一:“一”指的是道,“虚无”或者“万物之元”的元气。
是维持精神稳定,维持阴阳协调,达到精神活动集中。
4、坐忘:坐忘是炼神的根本大法,是道教养生的一种静功。
忘却自己,不受尘世干扰,进入虚空忘我的境界。
5、服饵:服饵,顾名思义,指的是服用一些特殊的食物和药物,从而过到延年益寿、治疗疾病的功效。
6、房中术:通过房事养生的方法。
房事是一种自然规律,注意有所节制,只有适度,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道教养生无论对于疾病治疗还是延长寿命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教养生以惜精、爱气、养神为主要原则,具体指导思想以下几个方面。
1、“重人贵生”以生为本。
道教养生认为,生命是长寿的资本,只有生命存在,才有资格讲养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与道、天、地同等。
道家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导读:本文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下面就随留学网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去学习道教的养生之道吧!【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白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
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
(2)“断缘”。
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收心”。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道家养生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旨在通过修炼身心,达到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道教的养生观念中,将身体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追求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道。
下面将依次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道教的养生理念强调道与生活的结合,追求心身的和谐平衡。
道家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一脉相承,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之道,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养生要注重身体、心灵和精神的护理,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二、道教的养生方法1. 静坐养神静坐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静坐养神,可以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静坐时,保持背部挺直,呼吸自然,专心致志,静观呼吸,放松身体各个部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每天早晨或晚上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几分钟的静坐练习,提升身心的平衡与自我调节能力。
2. 饮食养生道家注重饮食的选择和养生的方法,认为食物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养生饮食应以自然、清淡、卫生为原则,忌辛辣、油腻食品,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道家还提倡养成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饮水适量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促进消化吸收,保持身体健康。
3. 锻炼养身道教养生强调修炼身心,锻炼养身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家主张锻炼方式以柔和为主,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注重呼吸、姿势和意念的调节,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在选择锻炼方式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避免操之过急,以防身体受损。
4. 保持情绪平衡情绪的起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修行养生的过程中,道家强调保持情绪平衡和内心的安宁。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情,舒缓压力。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保持情绪平衡的重要方法。
三、道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道教的养生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以下是一些实际操作建议: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
道教的养生思想是什么
道教的养生思想是什么道教是怎样养生呢?道教养生主张什么呢?下面店铺整理了道教的养生思想以供大家阅读。
道教的养生思想养生,又称摄生。
“摄生”一词源自《道德经》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汉代河上公注解《道德经》时,曾云:“摄者,养也”。
道教历来重视生命、珍爱生命。
葛洪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
是以道家之所以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关于道教重生、乐生、养生长寿的思想,在历代经典中均有记载及阐释。
如《黄帝内经•素问》以黄帝向歧伯问道的形式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回答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通过黄帝向歧伯问道得知,今时之人皆为恶生死之苦,爱生死之业。
重道德之名,而轻道德之行。
喜色味为得志,鄙恬素为穷辱。
竭难得之货,市来生之福。
纵易染之情,丧今生之道。
故《妙真经》感叹“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也。
人为什么往往到了快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生命?犯了罪定了刑才想到去行善积德而悔过自新呢!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才想着如何去避免它,这不是很愚笨吗。
故《仙真经》告诫说:“贤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惧未萌之祸,理未至之病也”。
这一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养生方面,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教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在养生的具体操作及理论功法上,古人认为养生之所贵者,莫过于养性,而养性又重在养精,因为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则神合,神合则阴阳调和。
故“精、气、神”为养生保健、长寿的核心。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导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一、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的精气之说。
他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不应受到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修炼道法来延长寿命,甚至实现长生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长生不老的理念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
相传,道教的创始人是具有传世之道的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与“道”相关的思想,将“道”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长寿。
二、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强调“道”的实践与修养,追求心灵上的超越和身体上的长寿。
其中,长生不老便是道教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道教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修炼可以使得人的身体得以净化,达到长生的效果。
1. 内丹修炼内丹修炼是道教中追求长生的一种修炼方式。
内丹指的是人体内的“丹田”,通过打坐、吐纳、保持一定的呼吸节律等方法来调养身体。
修炼者相信将体内的精气转化为丹田中的“丹”,就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2. 服食仙药除了修炼内丹外,道教徒还相信通过服食仙药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道教士人常常寻找各种珍贵药物,如灵芝、丹参等,以期延长寿命。
尽管这些仙药的存在性令人质疑,但其背后的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却一直贯穿着道教文化。
三、长生不老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不仅在道教文化中有所体现,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1. 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与道教理念相契合的一部分是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强调保持阴阳平衡、调理体内气血,并注重饮食、运动和精神修养等方面的调整,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这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有一定的关联。
2. 文学与艺术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常常以长生不老为主题进行创作。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将自然景物与长生不老的愿望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描写仙人飞升与长寿的诗歌和画作。
道家的生命观
道家的生命观
道家的生命观从全面、宏观、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道家认为,生命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一个自然宇宙中生命链中的一环,每个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在道家看来,人类的生命来源于天地自然,具有神秘而奇妙的意义。
道家认为,天地的运作和万物的生长,是由天地之间的道力所赋
予的,而且这种道力无处不在,在人的生命中也同样贯穿着。
道家生命观提倡健康、自然、淡泊和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保持身
心的平衡和健康,通过修炼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
修炼通常被
理解为饮食、行藏、思想和气功等多种方面的调整,需要个人不断地
努力和修行。
从道家的角度看,生命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每个
人都有不同的生命领域和方向需要去探索、成长和发展,不管是精神、生理、社会、经济,还是人际交往和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需要不
断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道家强调奉行天人合一之道,即要认识和尊重自然之道,秉承天
人一体之思想,始终保持一颗谦虚、敬畏的心态,与世界与人民共同
成长和发展。
总之,道家的生命观是从整体角度关注生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一体化,强调个人的修炼和成长,力求达到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和谐统一,是对我们人类拓宽视野、提升个人素质、指导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思想观念。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 道教是我国的本⼟宗教,其思想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质。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店铺()。
⼀、道家的⼈⽣观⼀、道家的⼈⽣观 ⒈⾃然⽆为 道家的⼈⽣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内容,就实质来讲,⼈⽣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意义和⼈⽣价值问题。
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与物即⾃然的统⼀与联系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然”这⼀概念⾸见《⽼⼦》第⼆⼗五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所说的“⾃然”是⾃然⽽然,是事物天然的、⾮⼈为的⼀种状态,如⼗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在,但没有圣⼈的作为,因此认为⾃⼰的⽣活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说,⾃然便是道,不⽤再去寻找道了,总之,“⾃然”是“不⽤借助别⼈的⼒量,靠⾃⾝内在的作⽤,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
②⽼⼦的“⾃然”开创了道家乃⾄后世思想家思索天⼈关系的⼀个独特视⾓,维护“⾃然”,崇尚⽆为,反对⼈为,顺应⾃然⽽为便是⽆为。
“⾃然是⽆为的最好表征,⽆为是⾃然的必定要求”,③⽆为是道家在处理⼈与⾃然、⼈与社会、⼈与⾃⾝关系时所采⽤的态度与⽅式。
清静⽆为是道家的重要⾏为法则,⼈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为显然不是⽆所作为,⽽是蕴藏⼤为的⽆为,因为⽼⼦之道讲究⽆为⾃化,清静⾃正,⽆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趋,形似⽆为,实则达到⽆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第五⼗⼆章提出“守柔⽈强”的观点,⽼⼦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命⼒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
所以道家崇尚“⽔”,因为⽔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是所谓“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第四⼗三章)。
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时的,⽽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对⼈、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信仰体系,其中养生和健康保健一直是道教修行的重要内容。
道家养生注重身心的和谐,追求长寿、健康和内在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道教对健康的关注。
一、阴阳平衡道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平衡,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力量构成。
在养生和健康保健中,道教追求身体内外的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行为习惯来实现。
1. 饮食调理:道教饮食主张清淡、素食为主,追求阴阳的平衡。
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谷物等纯净的食材,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道教信徒还注重食物的色彩搭配和烹饪方式,倡导绿色、红色和白色食物的搭配,以达到身体内部阴阳的平衡。
2. 作息规律:道教提倡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调节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遵循自然节律有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同时,道教注重呼吸调理,推崇深呼吸和自然呼吸的练习,以增强气血循环和身体能量的平衡。
3. 行为修养:道教倡导顺应自然,遵循道德伦理道德准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信徒常常从修心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来维护内心的平衡,避免情绪的波动和消耗。
二、炼丹术道教修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炼丹术,通过内丹炼制和服用来提升身体的健康和延长寿命。
炼丹术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而内丹则是通过炼制和吸收天地之气来提升脏腑的功能和经络的畅通,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炼丹术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精气神的培养,通过丹药的炼制和服用,以及内功的修炼来提升身体的能量和活力。
道教信徒常常利用炼丹术的方法来调理内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气功练习道教修炼和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气功练习。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身体姿势和意念来调整和运用身体内部能量的方法。
道教将气功作为修炼的重要手段,通过气功练习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循环。
在道教气功练习中,道士会教导一系列的动作、呼吸和冥想练习,以增强气血的流动和身体的能量感应。
林舟:浅谈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
林舟:浅谈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导读:2014年11月26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道长在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道教养生之道分论坛做题为《浅谈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2014年11月26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道长在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道教养生之道分论坛做题为《浅谈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的发言。
原文如下: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等。
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归根结底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当今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紧张忙碌,很多人都感到不堪负重,导致情志失调,更无瑕顾及自身健康。
因此,往往当一个人如若事业成功之时,伴随之情志失调,健康已然成问题;一旦事业失败,更导致神智紊乱,健康尽失,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人累垮了。
故滋养神智、调养情志、身体养生,以求达到身心健康,这就是道教文化的养生智慧。
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道教重人贵生、以人为本,是全球最珍爱生命的宗教。
其核心原理就是清净无为道法自然,追求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
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大方面,道教谓之性命双修,以达到神形兼备,这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相信道教的养生智慧对于身心疲惫、想好好养生又处于迷茫之中的现代人一定会有所启发。
*一、我命在我不在天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的主观能动性。
道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主张一个人坚持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
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际上是最高境界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另一方面,道教特别重视客观因素对健康长寿所起的重要作用。
非但如此,道教养生观更要求于客观条件中努力挖掘宇宙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道教养生
• 中国道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经过数千年实践和现代科学的考 量,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效用 已被证实。
• 道教养生注重现实的存在,重视生命本身,爱气养神。 • 1.重人贵生 • 在道教徒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 先应当从爱护、重视和养护自身生命和躯体着手,注意 现实的自身锻炼和养护。为此,东汉时期的道教最重要 的经典《太平经》提出了重命养躯、乐生恶死的主张。 《太平经》认为:“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 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 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 通过什么来致长寿呢?《太平经》提出:“得长寿 者,当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也就是说,人应当对自身性命躯体加以重视爱护并加以 自我锻炼和养护,才能够求得长寿。这是一种积极的古 代养生认识。 • 道教养生家的论述,反映了一个主旨:即要尊重人 的生命,重视养生,以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长寿, 通过各种修道养性来促进健康长寿,所谓“我命在我不 在天”。
• 4.养生观 •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肉体生命存在的宗教。道 教徒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人生最大目标应该 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延长生命本身。所谓“得道”, 就是通过养生的手段得到长生久驻。 。
• ①清静养生观。其具体方法,则在于“少思、少念、少 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 好、少恶。 • ②运动养生观。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 耳”,是说人要坚持运动而又不至于过劳伤力。 • ③性命双修观点。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物质性 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视为养生的具有同等重 要意义的修炼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生命观与道教养生
*导读:
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往往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动因。
其实不止是宗教,一切人类的思想和哲学的产生,都源于此。
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其……
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往往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动因。
其实不止是宗教,一切人类的思想和哲学的产生,都源于此。
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其理论归趋最终都饶不开生死这一问题,科学家亦然。
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对未知世界进行的追问和探索,到最后,不得不回到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探索。
我从哪里来,又将到何处去,有限的生命该如何度过,该如何延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事实上,人类始终关注的问题,是人之生命意义的安顿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好生恶死是人类的天性,对死亡的恐惧正是促使对人类最初的生命本质探索的动力。
因此,对生死本质的探索是所有宗教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也就成为所有宗教理论的核心基础,佛道两家也是如此。
佛道两家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超越生死,得到永恒。
特别是道教内丹养生,直面的就是生死问题。
*一、道教养生基于道教的生命观
一般道教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老子有长生久视之说,因此我们一般
习惯于把道教养生思想归结为长生久视之道。
对长生不死的追求,贯穿在整个道教历史中。
从先秦的方术士开始,就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主要目的。
再到后来方仙道糅合阴阳家形成神仙家一派,更是以追求不死的神仙境界为首务。
老庄以及关尹子、文子、列子等笔下的真人、神人也是典型的长生不死的象征。
黄老道盛行之时,则形成好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的风气。
道教希冀长生,道教内丹派也是借炼丹的方法与途径,希冀通过祛病无病而健康长寿,由无病难老而不老,由不老而长生。
道教外丹旨在通过炼五金八石得外药,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这一派长生的目的并没达到,却为中国古代化学开了先河。
在今天看来,道教外丹希冀借外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做法,与现代医学通过分析病理和研制新药以延长人的寿命的科学方法并不矛盾。
道教内丹旨在通过炼精气神以得内药,以内修、内养、内炼为内证,以预防和延缓生命的衰老,促进生命自身技能的生生不已,使人返老还童,永葆青春,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内丹学通过内炼生命而追求长生久视,萧天石称之为生命重生学或人类长生学。
但事实上,长生久视意义上的长生和不死,从道教内丹的理论方面分析,是有根本区别的。
长生只是就有形肉体而言,是相对的,有限的,没有真正超脱生死的;不死则只能是就精神而言,必
须超脱生死的对立,达到永恒超越之境。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了人的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
道教在看待人的生命问题时,一方面认为人的形体有生有死,而神性则无生不灭。
修道就是要证破生死。
也就是说,修道的落脚点在于修神性,反对执着于形骸;另一方面,受道家重生思想的影响,道教又强调人之有生,皆因其有形,因此道教内修应形神兼俱。
这样在涉及到终极超越问题时总摆脱不了肉体的拖累。
因此,道教一方面把形体斥为臭皮囊,认为是得到成真的障碍;一方面又坚持神不离形,离形神无着落,以追求肉体长生为目标,被佛教讥讽为守尸鬼。
道教在看待生命的超越问题时的暴露的这一矛盾,有学者认为这其实涉及到道教生命的两个层面:一种为世俗层面上的生命观,也就是肉体的长生;一种是宗教层面上的生命观,既精神的不死。
因此道教思想家们在论及超越问题时,往往将肉体超越和精神超越混为一谈,互相矛盾,前后冲突。
如何将肉体的长生和精神的不死这两个层面统一起来呢,这一问题主要是由后世的道家内丹家来解决的。
内丹家试图打通形、气、神、道之间的障碍,使得肉体超越和精神超越最终贯通一体来解决这种矛盾。
内丹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炼道合虚的修炼步骤,使得形-气-神-道之间互相转化、步步超越,打通了形神障碍使其互融,这样就达到了形神兼顾、形神俱妙的境地。
道教内丹养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吸取道家思想中的理论精华,融合佛道两家的生命观,为道家生命观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
*二、道教生命观立论基础
道教生命观的理论基础根源于道论顺逆说,道教主要是以顺
则生人、逆则成仙的理论来阐述生死问题的。
而老子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反者道之动等思想是道教内丹学顺凡逆仙思想的理论先导。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根源和本体,生命既能从道生出发来又有返回到道中去。
所谓得道,也就是返本归根,从个体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
还虚合道,出有入无,才是生命的永恒归宿。
因此道教的修炼就是把返回先天本根、成仙得道作为目的。
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理论更是内丹修炼的重要原理。
既然生命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也是道教人体生成模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所谓顺去生人生物。
今则形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此所谓逆来成佛成仙。
五代时期谭峭《化书》中的关于自然观的根本看法是道教生命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谭峭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其基本形式是虚形互化。
虚或太虚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归宿,万物由虚化生,又化还为虚。
这种虚形互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以顺逆两种方式进行: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的过程,是逆反生化的过程,是向生生不已的本原(虚)的回归,也是心性修养的自然过程。
人的修炼就是逆反生化的过程,复归虚本,即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谭峭的虚形互化的思想,成为道教内丹术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原理的理论
来源和基础。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花不间,犹环之无穷,生死就是这样交替的。
北宋的陈抟作《无极图》,根据以上思路将内丹功法概括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将虚视为内丹修养的最高境界。
此后的道教内丹家就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样的逆反修炼过程,最后返回到虚无之道。
返回到虚无之道,内丹就修成了,就可以出脱生死了。
而《性命圭旨》对这一过程作了补充,增加了第四个阶段炼虚合道,以最终与道合作为内丹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出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比如《性命圭旨死生说》中对生死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宇宙中的先天太乙真气,在父母交合时被招摄进母亲子宫,形成胎元,将性命寓于其中;到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就是道家所说的赤子状态,混沌未开,纯静无知,属纯阴,用坤卦表示。
此后先天祖气断开,后天气生,经历一至三岁、五岁、八岁、十岁、十三岁几个阶段,至十六岁精气最充足,分别用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表示,此时为纯阳之体,精气充实。
此后识神主事,欲情一动,元气即泄,易于伤神,如果能及时修炼性命,最易成功;但如果不知利害关系,贪恋无已,则经历十六至二十四岁、三十二岁、四十岁、四十八岁、五十六岁,分别用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直至六十四岁复回到坤卦,
元气几乎消耗殆尽,死到临期。
这是人的生命现象,是顺则生人的过程。
内丹修炼的逆反就是指在人体元气初泄之时,就应该积极修练,及时弥补,回复到原初纯阳状态。
即使临到元气殆尽之时,只要还有一气尚存,如能勤于修炼,保存元气,仍能回复到原初状态,并通过肉体的转化实现精神的最终超越,出脱生死。
这是逆着人的生命现象,是逆则成仙的过程。
*三、道教对佛教生命观的融合
佛教主要以缘起论来最终揭示生命的奥秘。
佛教认为,世间万有都是由各种条件相互作用(因缘和合)而结合或消散成,没有独立的自性。
佛教就是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现象界各种生灭的条件和原因,并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
生命更是如此。
佛教认为,生命的起灭源于阿赖耶识种子,人的生死都是由阿赖耶识主宰。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道教把佛教的生命观也拉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做了道教式的分析。
比如《性命圭旨》中就有这样的分析:人生之初,游荡于轮回流转中的阿赖耶识因一丝妄念,和父母的血气结合,在母腹中形成胎元,转为人身;人死之时,阿赖耶识依人所作善恶业的不同,脱离人身,继续在三界和六道中轮回。
生则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
投胎则此识先来,舍身则此识后去,故曰:此后来先作主公,那么佛教的修炼就是使得阿赖耶识脱离生死轮回,永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