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2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元明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答案 C解析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说明社会主流的思想影响到了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C项正确。

2.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答案 B解析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A项错误;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B项正确;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

这说明(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掘探明翔实仓窑布局,推翻了历史文献的记述是因为考古发现是原始史料,比历史文献更具说服力,因此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正确。

4.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

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答案 B解析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四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四

17道题仿真练(四)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反映了( )A.先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答案 A解析从材料可知:“乐”通“和”,“礼”通“序”,结合《礼记》内容可得先秦时期的古人已经注重对和谐秩序的共同追求。

故选A。

2.(2018·绵阳二模,25)下列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答案 B解析《史记》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是生活在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时期,故《史记》与《前汉书》《后汉书》一样是后人整理的记述,不能体现出《史记》的可信度最高,故A项错误;虽然三部史书都是后人的记述,但都是根据一定的文献和资料整理的,都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故B项正确;记述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文字史料,有参考价值,故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三部史书记载都不相同,故不能认为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就可找到真实原因,故D项错误。

3.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答案 C解析从墓志的文字来看,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宣慈惠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佛教思想,故B、D项错误;A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4.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

2019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含2018最新模拟题:阶段检测二 经济史模块 含答案 精品

2019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含2018最新模拟题:阶段检测二 经济史模块 含答案 精品

阶段检测二经济史模块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2.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3.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A.土地交易频繁B.土地私有制确立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政府不抑土地兼并4.隆庆年间(1567~1572),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由此可以看出()A.明廷严格执行海禁政策B.明廷一度实行开禁政策C.明朝商业繁荣D.明朝对外贸易发达5.据1882年某报纸新闻,无锡“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数倍。

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

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

”这说明当时的无锡地区()A.手工业仍保持着核心竞争力B.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C.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D.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解体6.1874年李鸿章指出:“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二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二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17道题仿真练(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答案 B解析“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无法得知农民负担的轻重,故A项错误;“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方便按户籍进行赋税的征收,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意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史称‘版籍’‘版图’”没有说明土地的性质,故D项错误。

2.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 )A.人情大于法制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凸显皇权专制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说明汉代法律把伦理的观念引入了法律,强调尊卑等级,下级要维护上级,有利于统治,体现了以礼入法伦理关怀,故B项正确。

3.王安石与朋友的书信中说:“昨日以早事奏报,言今早者皆贫民,有司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这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B.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C.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D.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答案 A解析据材料“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可知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百姓赋役负担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4.乾隆帝即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一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一

17道题仿真练(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答案 A解析正确理解材料,材料与环境保护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与士族制度的腐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与农业商品化加强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

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

这反映了( )A.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B.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C.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D.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答案 D解析材料讲述的是从秦汉至清朝司法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即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故D项正确。

3.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

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答案 D解析史料实证是核心素养之一,并不体现独树一帜,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研究者立场问题,故B项错误;无法达成共识显然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辛教授依据史料实证,对原来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明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故D项正确。

4.(2018·上饶模考)下表: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上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白银价格上涨,不能体现出稳定的银本位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时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时并未爆发大规模农民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白银和制钱的比例,不是制钱的流通问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导致白银外流,银价上涨,故D项正确。

2019高考(押题)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

2019高考(押题)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

17道题仿真练(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全球通史》中提到:“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开始实行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确立D.分封制被严重破坏答案 D解析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可以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的现象。

在奴隶社会井田制是宗法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们可得出政治上的“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的结论。

故答案选D。

2.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

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答案 D解析根源一般从生产力、经济基础方面考虑。

受自然经济影响,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与标准,但宗法制度并非是这种差序的根源,故A项错误;工业化以前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农村社会相对封闭保守,但并非产生差序格局的根源,故B项错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君主专制统治使得社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但并非这种差序的根源,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决定了农村的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

3.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本质上说明了( )A.坊市制度犹存B.市民生活富足C.城市经济繁荣D.社会政治清明答案 C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故B 项错误;据材料中都城里夜市与日间无异,并卖些奇巧器皿,可知城市经济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与政治无关,并不能看出政治清明,故D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2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4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2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4

训练2 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一、文献史料1.《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汉代此用人机制(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答案 C解析材料中“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

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

3.(2018·九江质检)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 D解析“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

4.(2018·晋城月考)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A.具备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B.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 A解析由材料“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经济区域分工,故A 项正确。

5.(2018·淄博模考)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写道:“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

”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则写道:“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10提炼信息、归纳内容类非选择题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10提炼信息、归纳内容类非选择题

训练10 提炼信息、归纳内容类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类似医院的组织最迟在公元2年就已经有了。

那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皇帝选址,设置医生和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

公元162年,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疫病流行,皇甫规便把病员集中起来治疗。

公元491年,疫病流行,竟陵的王萧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购买药物,收养贫苦病人。

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的。

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有。

宋朝医院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

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药局,都是官办的。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材料二近代之前,“(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

在近代之前能请的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

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

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

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

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

……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1)根据材料一,提炼中国古代医院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也日趋完善。

原因:儒家仁义、民本思想的影响;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防止疫病的扩散、传染;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

(2)不同: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医疗机构,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中国古代对医生没有统一分类管理,英国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类别管理。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4数据分析类(数据图表)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4数据分析类(数据图表)

训练4 数据分析类(数据图表)一、表格型1.(2018·珠海质检)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国华制表)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

2.(2018·沈阳模考)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

该表说明( )A.地域是官员选拔决定性因素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答案 C解析科举制下,官员选拔的标准是才能,故A项错误;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属于北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被列入正史列传的南方人数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由于两宋之际,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文化中心的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正史列传作者的任何信息,故D项错误。

3.(2018·承德模考)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上表所反映现象造成(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 B4.(2018·廊坊模考)下表为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

据此可知( )A.买办资本的投资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B.洋务企业发展离不开买办资本的投入C.买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D.买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的进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洋务企业主要是官办性质,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买办资本对国内近代工业、商业的投资比例和对外商比例的对比得出:买办资本对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50%对外商比例的倾斜不相符,故D项错误。

打包下载:2019年高考历史增分优选练现实热点练训练(16套)Word版含解析

打包下载:2019年高考历史增分优选练现实热点练训练(16套)Word版含解析

训练1家国情怀·认同意识1.(2018·黄冈第三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2.(2018·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内外朝制D.郡县制答案 D解析郡县制是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置的制度,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形成地方对中央的认同,故D项正确。

3.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答案 B解析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

4.(2018·乌鲁木齐二模)约翰·亚当斯于1766年1月在《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

”作者的观点反映了()A.美利坚民族对国家的认同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的认识C.要求脱离英国独立的主张D.捍卫新生国家利益的意识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约翰·亚当斯的言论,在这一时期,美利坚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自身很快将要建立的新兴国家充满了信心,故A项正确。

2019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含2018最新模拟题):第十六单元 史学方法+选考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含2018最新模拟题):第十六单元 史学方法+选考 Word版含答案

十六史学方法+选考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7·黄石高三9月调研,3)史料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A.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B.明朝内阁大堂旧址C.《史记》、《汉书》D.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2.(2018·遂宁高三零诊,35)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B.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C.《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D.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3.(2017·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四,2)孔子修订《春秋》,创造出“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梁启超却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这主要是因为此种修订()A.奠定了儒家尊史重史的传统B.偏离了儒家的“道统”传统C.为主观目的而涂饰客观事实D.与近代的西方历史观相冲突4.(2017·天津五区县高三期末,2)2016年在江西发掘的海昏侯墓已出土2万多件文物,“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此评价是由于该墓()A.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B.陪葬文物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C.出土文物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全面的D.全面再现了西汉时期的社会面貌5.(2017·济宁高三期末,4)“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

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17道题仿真练(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全球通史》中提到:“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开始实行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确立D.分封制被严重破坏答案 D解析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可以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的现象。

在奴隶社会井田制是宗法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们可得出政治上的“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的结论。

故答案选D。

2.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

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答案 D解析根源一般从生产力、经济基础方面考虑。

受自然经济影响,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与标准,但宗法制度并非是这种差序的根源,故A项错误;工业化以前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农村社会相对封闭保守,但并非产生差序格局的根源,故B项错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君主专制统治使得社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但并非这种差序的根源,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决定了农村的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

3.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本质上说明了( )A.坊市制度犹存B.市民生活富足C.城市经济繁荣D.社会政治清明答案 C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都城里夜市与日间无异,并卖些奇巧器皿,可知城市经济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与政治无关,并不能看出政治清明,故D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11Word版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11Word版含解析

训练11论述、论证、评价类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各国完全失业工人比重(%)——摘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论述:可以从社会危机、国际市场的争夺、经济政策、文艺思潮的变化等任一角度展开论述,如: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美国发生了失业工人、退伍军人的示威游行,法国工人罢工频繁,社会动荡;德国接连发生大规模工人罢工,德国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实的不满,乘机造势,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趁机抬头。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法国计划委员会主席让·莫内提出首先建立超国家的欧洲机构,统一管理西欧国家的煤钢工业,然后逐步将其扩大到商业和农业领域,再扩大到政治领域,最后导向一个经济、政治统一的欧洲。

他认为解决德国钢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而他的主张不仅在控制德国钢铁方面符合法国的利益,而且在发展欧洲政治机构方面也存在着一致的利益。

让·莫内的建议得到了舒曼的赞同,两人共同策划出台了“舒曼计划”。

该计划也得到了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的欢迎。

在法德的共同推动下,欧洲朝着联合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刘郢庆《关于欧洲联合思想》材料二欧洲一体化启动以后,丘吉尔、艾登等保守党领导层持既不支持亦不反对的“旁观”政策。

他们认为参加欧洲一体化运动将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不利于英国国内社会经济的重建。

当时英国牢牢地控制着英联邦,占有着英联邦市场中的贸易优势地位,维持着世界大国的形象。

英国与美国建立了特殊关系,使英国在世界事务中仍具有影响力。

在经济上英国相对繁荣,领先于欧洲国家,参加欧洲经济共同体与否,对英国经济也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推荐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题型1 史料主旨类选择题含答案

推荐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热考题型专项练题型1 史料主旨类选择题含答案

热考题型专项练题型1史料主旨类选择题1.《左传》记载:“晋卻至与周争田。

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晋侯使卻至勿政争。

”材料反映出( )A.周天子丧失土地主宰权B.宗法制度已经全面崩溃C.土地私有制已普遍确立D.晋侯正式取得霸主地位解析:选A。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体现了晋侯与周王争土地,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的崩溃,故选A项。

材料体现宗法制受到破坏而非全面崩溃, B项错误;晋侯与周王争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而非普遍确立, C项错误;晋侯争地而非周王认可其会盟,不能说明取得霸权地位, D项错误。

2.表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解析:选D。

解读题干材料,“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选D项。

“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A项错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 B项错误;“太祖(曹操)少机警”所举时空依然属于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 C项错误。

”3.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

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解析:选B。

据题干“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信息,表明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故选B项。

4.(2018·山东德州模拟)“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

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2 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一、文献史料1.《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汉代此用人机制(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答案 C解析材料中“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

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

3.(2018·九江质检)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 D解析“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

4.(2018·晋城月考)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A.具备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B.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 A解析由材料“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经济区域分工,故A 项正确。

5.(2018·淄博模考)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写道:“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

”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则写道:“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两种不同的叙述反映了( ) A.文字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B.文献记录能够还原全部历史真相C.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叙述呈现的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答案 A解析《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后晋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需要为新政权正名;《新唐书》成书于北宋,稳定的封建王朝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反对夺权,故两本典籍对“玄武门之变”的叙述带有主观色彩,故A项正确。

6.(2018·“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资治通鉴》载唐僖宗乾符五年“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委任状)五通(五份),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则助国稍多者赐之”。

材料反映了唐代( ) A.商人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B.商人在法律和政治上不再受到歧视C.政府意在推行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D.政府开辟商人谋取官位的特殊渠道答案 D解析材料说明由于军队供给出现问题,对于商人出具钱谷的可以根据数量不同任命官职,这一举措,开辟了商人谋取官位的特殊渠道,故D正确。

7.(2018·郑州模考)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

由此可知,唐代( )A.粮食贸易比较频繁B.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昂贵C.粮食的价格不稳定D.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答案 A解析由材料“遣人向市赊香粳”“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五月五日,六十来面”可知唐代粮食贸易的频繁,故A项正确。

8.(2018·青岛模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B.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C.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D.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答案 C解析材料中《明书》涉及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踪迹建文”,故材料内容不能认定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史》涉及到“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但不能认定郑和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故B项错误;四则材料都表明郑和是奉皇帝之命出海,故C项是材料中能被认可的史实,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仅能看出郑和远航外国,没有涉及郑和远航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9.(2018·济宁模考)明太祖曾指出:“圣人之治天下,四海之内,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

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

”(《明太祖实录》)明成祖朱棣也认为:“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

”(《明太宗实录》)以下对史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之防”的记载有失公允B.明史籍中关于民族关系缓和的记载较为真实C.两部实录均意识到中原民族与夷族并无区别D.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仍需其他史料加以印证答案 D解析明朝是一个漫长的封建王朝,其“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不能因两位皇帝的观点而以偏概全,故D项正确。

10.《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

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A.闽台民间贸易活跃B.台湾隶属清廷管辖C.闽省自然灾害频繁D.政府赈灾体制完善答案 B解析“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不属于民间贸易,故A项错误;“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可以证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两个关于中央对地方接济的事例,不能说明“灾害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台湾地区只是用了“接济”,没有明确说明赈灾,无法得知赈灾体制问题,故D项错误。

11.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植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责骂)。

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

”材料表明当时( )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答案 D解析据材料“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说明朝贡贸易中的欺诈行为其结果是“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说明对外贸易的弊端显露,故D项正确。

12.平津失守后,蒋介石曾对下令“应战”的决策颇有悔意。

他在日记中写道:“楼寇随手而得平津,殊出意料之外”。

对日外交似过于强硬,“如当时密允宋哲元准楼筑津石路,则至少可有一年时间展缓准备,亦较完密。

此则余对于外交政策,一惟舆论是从,而疏于远虑,自乱大谋之过也”。

这表明( )A.国民政府坚持对日妥协B.平津失守完全可以避免C.民众舆论干扰抗战大局D.国民政府反思备战政策答案 D解析“颇有悔意”等字眼意在强调国民政府是在对战争进行反思,即是在反思备战的政策,故D正确;国民政府未坚持对日妥协,排除A;平津失守不可以避免,排除B;民众舆论是促进而非干扰抗战大局,排除C。

13.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规定:“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

”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B.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C.仍保留习惯法的某些特征D.力图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答案 A解析材料“《神圣法》”“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故A项正确。

二、实物史料14.(2018·北京东城东直门中学二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

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 D解析根据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体现出天下共主的地位,所以D项正确。

15.(2018·漳州第二次调研)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

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出秦朝统一了全国货币样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A、B、C不是最重大意义,排除。

16.下图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B.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C.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命名的姓D.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答案 C解析唐朝节度使管理藩镇,A项排除;篆体字盛行于秦汉以前,B项排除;尉迟是前秦时期鲜卑族崛起的一支部落,该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族名命名姓氏,C项正确;鄂国忠武公是尉迟恭(敬德)的爵号,此碑安葬的是其夫人苏斌,D项排除。

17.下图为《南宋·市担婴戏图》,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A.草市深受百姓欢迎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C.朝廷对市禁的开放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草市是指在离城市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集市,跟题目中的“市”无关,故A项错误;北宋实现了坊市界限的打破,但题目中并未出现坊、市,故B 项错误;根据图片,儿童嬉戏与商贩并存,表示朝廷对市禁的开放,故C项正确;区域长途贩运发达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8.下侧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弊端。

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 )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答案 A解析从图片中的话“这是种牺牲”,可以体会出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在英国的开展阻力重重,A项正确。

三、口传/口述史料19.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 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

据此说明(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C.神权为王权服务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帝尧的刑官皋陶……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獬豸代表神权,为现实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20.蒋百里在七七事变后说:“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定规是我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