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部优 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探究所选古诗中思乡之情的不同内涵和表现手法。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古人的故土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等。
【背景资料】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
这一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
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
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他大失所望。
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
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
杜甫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
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
这一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题目释义】《春夜洛城闻笛》时间:“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点:题中“洛城”表明是在河南洛阳(客居)事件:听闻笛声【朗读诗歌】(播放音频)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2.《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2.《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古诗文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审美能力。
4.能够了解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
3.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情感。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其他李白的诗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材料。
2.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资料。
3.准备其他李白的诗作作为参考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春夜洛城闻笛》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意境。
3.操练(15分钟)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情感。
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古诗文知识,如韵律、意境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5.拓展(10分钟)介绍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同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李白的诗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春夜洛城闻笛》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之一,这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表达了思归安陆的强烈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将近一年,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从培养学生喜爱诗歌进而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出发,本节课将着重“读“,通过诗歌五读法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关键词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2、掌握诗歌学习方法(诗歌五读法),学习积累、扩写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词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学习方法(诗歌五读法),学习积累、扩写诗歌。
教学方法: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李白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出李白作得了诗,舞得了剑,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玄宗亲自迎他入朝,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后世称他为“诗仙”,他是谁呢?(李白)2、诗词中寻李白师:李白的诗歌你们有记得的吗?让吴老师来考考看,请举手回答: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楼高百尺,_____________________。
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出诗题《春夜洛城闻笛》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仙李白的别样情怀,走进《春夜洛城闻笛》二、读准字音1、找多音字,请学生读学生纠错、点评2、播放录音,请学生听3、请学生正音后再读4、学生齐读三、读懂诗人1、解题师:诗人在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2、写作背景吴老师不明白的是,诗人为什么会春风沉醉的夜晚写下这样一首诗?请一位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诗人的写作背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学会诗歌赏析三步法——读准字音,读出诗韵;借助注释,分析诗题;想象诗境,体悟诗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细腻的情感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情感地朗诵古诗2.发挥想象与联想,创设诗歌意境,领会情感三、教学难点理解“杨柳”等古诗中特定意象的涵义,学会借助相关意象体悟诗歌情感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诗人导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白清新俊逸,豪放不羁。
其实,他还有着细腻感性的一面,比如他就曾在静夜望月思乡,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思乡之作——《春夜洛城闻笛》(二)读准字音,读出诗韵1.学生试读,读准字音(例:散,折)2.学生范读,读清节奏(七言绝句:223,223,223,223)3.学生议读,读出诗韵(除了字音和节奏,诗歌朗诵还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分小组朗读,请小组代表示范。
(引导学生讨论:①暗:重读还是轻读,昂扬还是低沉②满:重读,缓慢③何人:重读、拖长④故园情:昂扬还是低沉)4.师生齐读:配乐《折杨柳》(三)借助注释,分析诗题1.借助注释,你从这首诗的题目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请用简洁流畅的话语理解诗题2.看到诗题,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为何在洛城?听到了什么曲子?诗人想起了什么?(总结:借助注释理解诗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四)想象诗境,体悟诗情1.发挥想象,将诗句改写为优美的语句(1)谁家玉笛暗飞声?例:是谁在这寂静的春夜吹奏起了玉笛?声音悠扬婉转,缠绵悱恻,若有若无(品析“暗”的妙处)(2)散入春风满洛城例:这笛声,跟随着柔柔的春风,传播到整个洛阳城,飘入那一扇扇还亮着烛光的不眠之窗(品析“散”“满”的妙处)(3)此夜曲中闻折柳例:在这样的夜晚,喧嚣渐寂,细细听来竟偏偏是离乡惜别的《折杨柳》(4)何人不起故园情?例:羁旅在外的游子啊,又有谁能不被勾起思念故乡的愁绪呢?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什么勾起了这种情感?预设:思念家乡,从“故园情”能看出来*请同学们联想我们积累过的带有“故园”的诗歌:例: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明确:“故园情”——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诗(1)为何提到“杨柳”会思乡惜别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积累的与“杨柳”“愁绪”相关的诗句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例: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在春天夜晚听到笛声时的所思所感。
2.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3.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个宁静的春夜,月光如水洒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
一阵悠扬的笛声,随风飘来,婉转悠扬,如泣如诉。
这笛声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们带回到了古代的洛阳城。
在那里,诗人李白正伫立在窗前,聆听着这动人的旋律。
他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感受诗人的心境和他笔下的诗意世界。
(二)走近李白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
李白生于公元 701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年轻时游历四方,结识了众多文人墨客。
中年时入仕长安,但仕途并不顺利,最终被赐金放还。
此后,他继续游历江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战争、饮酒作乐、思乡怀人等。
他的作品常常以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代表作品有《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写作背景与诗人李白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可能是在某个春天的夜晚,他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92
你的思乡
如悠悠笛声,远在千里,近在心头;
,,。
(播放音乐)
学生听音乐,进入情景,抒写感受。
(7分钟)
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水平。
七、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玉笛声故园情
《折杨柳》
借景抒情
想象
1.写作背景
2.关键词
3.修辞手法
4.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诗歌,深入诗人内心,加深对主旨的理解。)
(二)请学生总结归纳
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古诗所体现的思乡情感。
(20分钟)
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水平。
想诗境,写乡情
课堂检测:学习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我们深切感受到李白的思乡之情,可仿照下面例子,谈谈你的感受。
一、学习内容
这首古诗的学习安排在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在学生能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能从各个角度赏析古诗,感受诗词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一般只停留在朗读背诵的基础,对诗词的内容了解甚少,更无从谈情感的感悟。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古诗,感受诗中传达的思乡之情,也为之后学习古诗、文言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李白被世人所喜爱,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很多他的诗作,甚至有流行歌曲也在传唱李白,下面我们来欣赏李荣浩唱的“李白”,请留意歌词。
(听音乐)
听音乐,介绍作者。
(5分钟)
音乐导入,既了解了诗人,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读诗文,解乡情
1.请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停顿。
2.《春夜洛城闻笛》这题目得到什么信息?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3.再次自由朗读,思考:笛声中透露了什么情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夜晚是否曾经被某种声音触动过心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背景、韵律、节奏等基本内容,理解古诗词的文学特点。
举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春夜洛城的宁静与美好。学生需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掌握诗的平仄、押韵等基本知识。
(2)诗词内容的理解:深入解读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如描绘洛城春夜、闻笛引发的乡思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内容、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思乡情感的理解,并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解析,通过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思乡之情。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得到了较好的反馈。他们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成果。我认为这个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增加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案2篇
篇一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学习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导入:在唐朝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有一位诗人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就是——李白。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超群的诗仙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作者)一、读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多首。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补充“小李杜”)二、读诗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读诗文。
1、自由读古诗,正音、读顺。
(散 sǎn)2、指名读。
把握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4/3 指名读)3、有感情读。
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高声:此夜曲中----闻折柳;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四、读诗意。
要准确把握诗的情感,首先要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刚才我们从题目当中知道了,时间、地点、事件。
现在谁具体说说这首诗。
可以翻译,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李白当时的情景。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谁家”、“暗”、“散”、“满”“折杨柳”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词义,能够自己独立理解诗文。
2.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诗词欣赏的能力,提升其对诗词美的领悟。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乡愁的深厚和思乡之情的真实感人。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中“思乡之情”的抒发以及其意义。
2. 学习诗人如何通过景与情的结合,展现出深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折柳”和“夜”在诗中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并描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诗的基本词义、意思、意向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提问法: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情境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五、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笛子独奏,将学生带入悠扬的情境中。
2.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引出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3. 引导学生释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1)释题:春夜:春天的夜晚。
春天的晚上。
洛城:现在河南洛阳,是唐代的东都,“东都”就是国都、京城的意思。
诗中的“洛阳”就是指唐代的国都长安。
诗题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在洛阳城中听到有人吹笛子。
闻:听。
听到。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具有“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这首诗是李白在洛阳城中听到有人吹笛子时所写,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1)自由朗读:学生轻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指名朗读: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
(3)配乐范读:教师播放笛子曲《春江花月夜》,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品关键词语悟诗词情感教学目标:1、朗读古诗,积累诗词语汇,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学习抓情感和意象关键字词感悟诗词情感的读诗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经典诗句朗读感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读出这种感情的呢?(明确:明月:象征团圆,盼望团聚。
思故乡:思念家乡。
“思故乡”,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明月”,运用意象,间接抒情,表达盼望归家与家人团聚之情。
整首诗表达诗人寄居他乡,月夜思乡之情。
)类诗联读:借月思乡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望月》)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6、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7、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二、学法指津读懂一首古诗词?感悟诗人借诗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提示:按抒情方式,抓住关键字词来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抒情,情感关键字词;间接抒情,抓住意象关键字词。
)※知识链接:何谓“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如:明月:象征团圆,盼望团聚。
往往成为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常用意象。
三、古诗品读引入:从下面诗句中找出情感或意象关键字词;体会蕴含的情感。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芦管、笛:声音悠扬凄婉,暗示思乡之悲。
望乡:望着家乡的方向,表达思念家乡之情。
朗读感悟:请找出关键词(情感、意象),说一说诗人是怎样抒发思想感情的?(一)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翻译诗句。
3.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解析。
3.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洛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美好。
然后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将诗文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洛城”、“春夜”、“笛声”等,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最后,各组汇报自己的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诗文翻译练习,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课题内容春夜洛城闻笛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班级授课类型阅读课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薄弱,对李白有一定的了解,对李白的诗歌有一定的积累,但对相关历史背景知识了解有限,对思乡的感情感受不深。
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思乡题材的古诗有不少,也留下不少名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已有积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时,古人思乡,都离不开特定的载体,如月亮、夕阳、茱萸等,往往是触景生情。
本文也是因笛声而勾起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加以感受和体会。
教学目标1.学习想象和联想在诗中的运用;体味诗的韵律与语言。
2.背诵课文;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句。
3.领会诗人思念家乡和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味诗的韵律与语言。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蕴含的强烈的思乡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设问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教学过程环节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7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介绍诗人李白,并背诵一至二首所熟悉的李白的诗。
对能背诵李白诗的同学进行表扬。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多媒体显示李白简介。
提问:在大家所背诵的李白诗中,有哪些是写思乡之情的?这种思乡感情是如何来表达的?设问:诗的标题包含了哪些内容?学生介绍李白的有关知识,互相补充。
学生回答。
如《静夜思》,诗人往往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感受很深,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学生理解题意,包括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客居地);事件(闻笛,勾起思乡之情的缘由)等。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理解题意。
二、诵读感知(25分钟)朗读。
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钢琴曲《命运》、音乐《梁祝》等,然后提问:这些音乐让你想起什么?讨论:诗人李白听到笛声而勾起思乡之情,你认为合理吗?讨论:笛声把诗人带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当中,请大家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揣摩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难点或意象。
2.诗词朗读:为了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朗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阐述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地位及其创作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入理解:对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句式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举例:解释“玉笛”、“暗飞声”等词汇的含义,解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2)诗词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诗词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
(举例: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诗词创作背景的掌握:对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介绍唐代洛阳的历史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4)诗词背诵与运用:指导学生有效记忆诗词,并能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举例:教授诗词背诵技巧,如联想记忆法、分段背诵法等,并鼓励学生在写作、口语表达中运用诗词。)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的?”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了解了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美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古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家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欣赏老师的家乡。
(播放视频,)“同学们说景色美不美?”,“美”!身在异乡的我常常会思念我的家乡,自古以来“乡愁”就是文人墨客歌咏的主题。
每个落日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去感受那浓浓的乡愁。
二、检查预习11、题目解读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取那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诗人”。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李白鲁郡。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3、背景介绍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先指名朗读。
2、师范读诗歌,强调要点,字音、节奏、音调。
散(sàn)折(zhé)23、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1)、结合注释翻译一、二句,了解大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背景、作者生平,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白创作《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时代特点。
2.诗词原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春夜洛城闻笛》,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面意义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每一句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诗词意象分析:学生应学会如何从诗中提取意象,并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如“洛城”代表的文化背景,“春夜”暗示的季节情感,“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春夜洛城中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的诗。它体现了诗人李白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体验。
-在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上,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如“暗飞声”中的“暗”字,如何通过对比和隐含,增强了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113
1、比一比,忆一忆,看谁记得最多
《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
《静夜思》《赠汪伦》
《早发白帝城》《古朗月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
3、第三、四句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探究三:感悟全诗
1、通过对此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演练】
1、背诵这首诗。
2、改写诗句:
展开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意境用文字描写出来。
学法指导
阅读材料,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琴海学校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9-5-28
②第一、二句写了一件什么事?使用了什么修辞?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抓住重点字词赏析古诗)
③第三、四句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把握情感赏析古诗)
(艺术手法)
3、引导鉴赏
(概括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3、背诵这首诗。
4、改写诗句:
展开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意境用文字描写出来。
二、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诵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散折
三、精读探讨
1、诗题解说
从诗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诗题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春夜(是易产生愁思的时间)
地点:洛城(唐代繁华都城)
事件:闻笛(笛声幽怨是易产生愁思的行为)
2、品析全诗
①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84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背诵全诗.2.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1.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善于联想。
2..按照诗歌的顺序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了解思乡之情,体会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了解思乡之情,体会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今天,我们就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知道“洛城”在哪儿吗?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3.学生试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如:暗,暗暗地意思。
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同学们,这首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3)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晚在洛阳城听到笛声,引发了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春夜洛城,感受诗人的情感。
2.关键词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其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词资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配以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景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1、了解本诗文学特色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色彩。
1、读懂句的意思,熟练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今天让我们走进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二、走进作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使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子声而除法故园情,因作此诗。
四、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笛子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之一,这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表达了思归安陆的强烈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将近一年,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从培养学生喜爱诗歌进而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出发,本节课将着重“读“,通过诗歌五读法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关键词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2、掌握诗歌学习方法(诗歌五读法),学习积累、扩写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词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学习方法(诗歌五读法),学习积累、扩写诗歌。
教学方法: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李白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幻灯片展示《中国诗词大会》外卖小哥夺冠的画面。
2018年2月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中,由一个外卖小哥斩获桂冠。
这突然惊醒了我们,原来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代诗仙李白带给我们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读准字音
1、找多音字,请学生读
学生纠错、点评2、播放录音,请学生听3、请学生正音后再读4、学生齐读
三、读通诗意
1、解题
师:诗人在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2、关键词
第一组:闻、谁、暗、满
闻:听到(古今异议)
谁:笛声出处不明,对应“闻”;
暗:形容笛声悠远轻细,与听笛者不期而遇;
满:夸张,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为后面思乡作铺垫;第二组:折柳、何人不起
折柳:折柳赠别;《折杨柳》曲;“留”;
何人不起:谁不升起(反问,加强语气);由己及人,联想到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
故园:故乡
3、构置意境
(1)学生根据关键词先说;
(2)屏幕提示后再请学生说:
这是一个_____的夜晚,诗人听到_______的笛声,就是那一曲________勾起了诗人________之情。
在这情怀中,诗人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来购置意境
4、师生合作,意境伴读
你们说得真好!这样,吴老师来营造意境,你们来读出诗境,读读看是哪一句诗,要读出诗歌的情境哦!师: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谁家玉笛暗飞声)
师: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折杨柳》曲(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呢!(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读懂诗人
1、写作背景
师:哦,我们仿佛已经走进诗人,走进洛城,感受到悠扬的笛声,寂静的洛城,满怀的思绪……可吴老师不禁想问,诗人因何浮想联翩,又因何作下此诗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离诗人再近一步。
学生分享写作背景。
10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
24岁,年少有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5岁,辞亲远游。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4岁,初到长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42岁,待诏翰林,“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4岁,赐金放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5岁,双子星会,“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五、读懂诗情
师:诗人思归故里,方才写下此诗,由此可见,诗歌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思乡之情)
师:谁能告诉我,诗歌中这种情叫什么情?(故园情)
师:是啊,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怎么理解这句诗?
(是啊,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师:吴老师知道咱班上有些孩子是留守学生,是外地人,平时会想家、想父母的举手?那你们觉得,根据观察,你们周围的哪些人会格外地思念故园?
(乞丐——无家可归的人)
(商人、游客、学生……——离家在外的人)
师: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思乡,我们读诗也思乡,那当时和诗人同处洛阳,一样听到悠扬的《折杨柳》的笛声时,还有谁也在思乡?
(在外经商的人,家破人亡的人,独自求学的人……)师:简而言之,是远离故乡的人!让我们再读诗歌,读出离家的伤感,读出在外的忧愁,读出诗人的愁绪。
学生齐读
六、读出画面感
1、想象画面,模拟李白思乡的情景
师:有多少人远离故乡,有多少人魂牵梦萦,有多少人心生向往,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让我们将想象凝聚于笔端,去描绘当时的画面。
同桌讨论,组织语言;学生展示,模拟场景;
2、展开联想,模拟其他思乡人
师:李白如此,那其他远离故乡的人呢?他们听到笛声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例如夜半打更人、进京赶考的学子、······谁来试试看。
学生模拟。
七、总结
1、总结学法
(1)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内容、主旨(2)诗歌五读法
(2)举一反三,重在积累
2、小组合作,展示读法
师:现在就来检验你们的学习效果,试着小组合作,选择齐读、男女生分读、唱歌、表演、说书或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示这首诗。
小组合作,商量展示方式。
小组展示。
八、拓展诗歌,诵记
1、对比阅读武元衡《春兴》
师:语文学习不能是单一的一节课,我们还要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现在吴老师就考考你们的语文功底,对比分析两首诗。
同是思乡,两首诗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呢?
2、拓展诗词积累
师:春天的景物、悠扬的笛声悄然间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诗句有思乡之意呢?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发挥想象,扩写诗歌;
3、推荐席慕蓉《乡愁》,希望同学们下去之后做到古今赏读。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