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行政区划调整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升级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
“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
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
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
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
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
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2023年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工作方案
2023年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拟定2023年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工作方案。
本工作方案旨在通过调整行政区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调整原则1. 全面协调发展原则:调整区域行政区划应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民意参与原则:调整行政区划应充分听取相关群众、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保障民众合法权益。
3. 公平公正原则:行政区划调整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尽量减少行政权力过度集中、资源禀赋不均等不合理现象,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4. 可行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合理确定行政区划调整范围和具体方案,确保调整后的行政区划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工作内容和步骤1. 制定调整规划方案:(1)建立调整规划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
(2)全面梳理区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调整规划的依据。
(3)根据调整原则,制定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包括划定调整范围、确定调整幅度、拟定调整方式等。
(4)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公众参与,广泛征集民意,形成调整规划的共识。
2. 财力保障和协调机制建设:(1)确定调整后各区域的行政职责和资源配置,做好财力保障工作,确保各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2)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3. 实施调整方案:(1)依据调整方案,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时序,分阶段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2)明确调整后的行政区划管理体系和机构设置,并确保平稳过渡和权责清晰。
(3)完善行政区划调整法规和政策,提供依据和保障,确保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监督评估和总结经验:(1)建立健全行政区划调整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进行跟踪监测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
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与建议
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与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然而,行政区划调整需要有一定的规划思路和科学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背景介绍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基本单位。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行政区划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行政区划界限不清、行政管理效能低下等。
因此,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思路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思路,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城市发展规划行政区划调整应该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衔接。
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后,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例如,如果城市的发展需要建设一个新的经济特区,就可以考虑将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划出一个新的行政区域。
2.人口分布和流动行政区划调整应该考虑人口的分布和流动情况。
首先,要了解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确定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
然后,根据人口的流动情况,确定行政区划的界限。
例如,如果某个行政区域的人口流动较大,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两个行政区域,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服务。
3.资源配置和利用行政区划调整应该考虑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情况。
首先,要了解城市的资源分布情况,确定资源丰富区和资源匮乏区。
然后,根据资源的利用情况,确定行政区划的界限。
例如,如果某个行政区域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可以考虑将其与其他行政区域合并,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源。
4.行政管理效能行政区划调整应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首先,要考虑行政区划的大小和人口规模,避免行政区划过大或过小。
其次,要考虑行政区划的行政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确保行政管理的顺畅进行。
例如,可以根据行政区划的规模和人口规模,合理设置行政机构和配备人员。
三、建议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河南周口区划调整方案
河南周口区划调整方案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壮大和人口的增加,周口市的区划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能,河南省政府决定对周口市的区划进行调整。
本文将详细介绍河南周口区划调整方案。
一、调整目的1.提高行政效能:合理划分和调整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级,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和企业。
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区划调整,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促进城市发展:通过合理划分市区和郊区,推动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升级,提升周口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调整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灵活划定行政边界,不拘泥于传统划分方式,实现科学配置。
2.整合资源:各区域内的资源要素和发展潜力相对集中的,适当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
3.生态优先: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三、调整方案根据上述原则,河南省政府决定将周口市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市区:按照原周口市的市辖区划分,保留原有行政区划,作为政府驻地和经济中心,主要承担市政管理和服务职能。
2.郊区:根据市区的发展需要和郊区的资源特点,划分为若干郊区,如九龙郊区、黄河郊区等。
郊区可以拥有一定的行政权限,并有较大的自主权。
3.市辖镇:除了市区和郊区外,周围的一些乡镇可以整合为市辖镇,实行乡镇与县直接对接的管理模式,提升乡镇的发展空间。
4.县级市:原市辖乡镇中条件较好的一些可以升格为县级市,提升其地位和管理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5.乡村集镇:根据农村区域的特点,将乡村整合为乡村集镇,通过规划和建设,提升乡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四、调整实施1.立法授权: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将修改相关法律和法规,授权河南省政府制定具体的区划调整方案。
2.方案制定:河南省政府将成立专门的区划调整工作组,负责方案的制定和调研工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方案
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民生福祉,我国决定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调整原则1. 经济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原则,合理布局行政区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竞争力。
2. 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后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3. 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过度开发,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4. 文化传承为根基:保留和传承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三、调整方案1. 区域划分优化: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口分布,合理调整行政区划边界,实现区域功能互补和优势互补。
2. 城乡结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合作共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区域互联互通能力,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4. 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均等化,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5. 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营造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步骤1. 组织调研:成立专家组,进行综合调研和评估,制定调整方案。
2. 征求意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
3. 制定方案:根据调研和意见反馈,制定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并进行论证和修订。
4. 宣传解释: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解释调整方案的意义和目的,增强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5. 实施落地:按照调整方案,逐步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并监督评估效果。
五、调整效果评估1. 经济效益评估:比较调整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评估调整的经济效果。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中国行政区划调整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政区划调整是政府对行政边界进行重新划分的过程,其目的是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行政效能和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当一个地区经济实力较强时,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例如,将一个具有特色产业集群的地区划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可以提高该地区的行政效能和吸引力,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行政区划调整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整合行政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资源配置效果,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然而,行政区划调整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当原有的行政区划边界改变时,可能会导致政府投资的不稳定性。
之前政府投资的项目和计划可能需要重新制定,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此外,行政区划调整还可能带来行政体制和政策的不连续性。
原有的政策和制度需要重新调整和适应,这可能导致行政管理的混乱和决策的滞后。
行政区划调整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有的社会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例如,原有社会团体的组织形式和关系需要重新调整,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性的增加。
此外,行政区划调整还可能导致一些群体的权益受损。
一些边缘地区可能会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失去一些政府资源和关注,这可能会引发社会不满和不平等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区划调整的积极影响,政府应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民意的征集,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这样可以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社会的认可度。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调整后地区的扶持力度,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例如,可以通过财政扶持、产业政策等方式加大对调整后地区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注重行政体制和政策的连续性,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及时调整政策和管理措施,避免造成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行政区划调整 调研报告
行政区划调整调研报告一、引言行政区划调整是指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要,对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目的、影响和挑战,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背景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原有的行政区划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因此,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行政区划调整通常是由政府主导的,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来实施。
三、目的行政区划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行政管理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通过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可以更好地实施政策和规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行政区划调整还可以减轻行政负担,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性。
四、影响行政区划调整对于国家和地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行政区划调整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通过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可以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和提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行政区划调整还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通过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可以减少行政冲突和矛盾,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
五、挑战行政区划调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行政区划调整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到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会引发一些利益冲突和争议,需要政府及时处理和解决。
其次,行政区划调整需要考虑历史和文化因素。
行政区划的调整应该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避免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行政区划调整需要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行政区划的调整应该符合实际情况,避免浪费资源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结论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可以优化政府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区划调整进展情况汇报
区划调整进展情况汇报近期,我市区划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调整范围。
本次区划调整主要涉及我市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旨在优化行政区划结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调整原因。
本次区划调整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乡镇人口规模较小,难以维持正常的行政运转;部分乡镇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覆盖;部分乡镇资源禀赋较为单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三、调整目标。
本次区划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合理划分行政区划,优化乡镇布局,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调整乡镇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四、调整程序。
为了确保区划调整工作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我市成立了专门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调整方案,并征求了相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经过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确定了具体的调整方案,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五、调整措施。
根据确定的调整方案,我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划定新的行政区划范围,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归属;调整相关部门职责和权责关系,优化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六、调整效果。
经过调整,我市乡镇行政区划结构得到了优化,行政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七、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区划调整工作,加强调整后的乡镇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调整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以上就是我市区划调整的进展情况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给予关心和支持,共同推动区划调整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作者:赵彪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1期摘要: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对人口流动、产业分布和城市规模造成了显著影响,产生了经济发达镇、驻地镇、收缩乡镇等多方面问题,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与体制改革正变得日益迫切。
四川省针对乡镇“数量多、规模小、密度大、实力弱”的特征,采取了“减量提质”推动特色化和规模化发展,“顺向调整”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功能引领”重塑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补齐基层治理的短板弱项等改革措施,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激活了县域经济和提升了服务效能。
带给我们的实践启示,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行政区划的框架性、基础性作用,适时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与改革,促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四川省;行政区划;乡镇;城市化中图分类号:K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1-0005-04一、现象背景: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基层行政区划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乡镇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根基所在,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乡级行政区划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作为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建制单位,乡镇直接面对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处理大量具体的社会事务,因此乡镇行政区划改革被认为是涉及广泛且影响深远的重要基础性变革。
由于乡、镇、街道在行政地位、机构设置和职能作用等方面差异较大,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区域和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镇等基层政区设置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人口的“城聚乡散”致使大量乡镇日益空心化。
2010—2019年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9.68%增至60.60%,城镇常住人口增加约1.83亿,人口在向城市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乡镇人口外流的趋势却日益普遍,产生了大量规模较小、人口较少的基层政区。
据抽样调查,我国大量的镇区空心率一般在50%[2]。
以四川省为例,2010年时,全省共有乡级政区(包括乡、镇、街道、民族乡)4668个,是全国乡级政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就有2188个①,占总量的46.87%。
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 解读
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一、引言在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进行政区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政区划工作涉及到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必要性、目标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必要性进行政区划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行政区划工作需要与之相适应。
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可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进行政区划工作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 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是进行政区划工作的重要动力。
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目标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科学合理、功能完善、便于管理的行政区划体系。
具体目标包括:1. 实现行政区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行政区划应当符合国家统一、地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等要求,实现行政区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推动行政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可以推动行政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通过合理划定行政区划边界和调整行政区划布局,可以更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3.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行政区划工作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合理划定行政区划边界和调整行政区划布局,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4. 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示范县(市)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示范县(市)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文:----------------------------------------------------------------------------------------------------------------------------------------------------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示范县(市)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0年4月28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探索出一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全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现就加快示范县(市)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对县域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市)区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郊区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广大村屯为基础的包含多类产业部门、多种经济形式、多重经营层次的经济整体。
我省县域经济范围包括16个县级市、28个县、30个郊区,计74个县(市)区,约占全省国土面积90%、全省人口的64%。
县域经济作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地方财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我省国民经济正在崛起的新增长点。
“九五”以来,县(市)区财政收入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1998年全省74个县(市)区预算内财政收入实现72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7.5%,比上年同期增长12.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1个,为保证全省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县(市)区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98年全省县(市)区三次产业产值中,第二、三产业占81%,乡镇企业一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运行水平不断提高。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12.31•【字号】湘政办发〔2020〕61号•【施行日期】202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湘政办发〔2020〕61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12月31日(此件主动公开)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域经济是支撑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的强力支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为进一步吸引聚集要素资源,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差异化、特色化、融合化发展,现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设立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组织实施新一轮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支持引导各县域集中资源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
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向县域择优倾斜,重点支持县域开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把县域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支持一批产业项目在县域布局,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强化就近配套功能。
进一步提升县域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加快促进产业集聚。
加大工业、农业、文旅等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支持力度,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粮食安全为底线,优先发展稻谷、生猪、植物油、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
推进精细农业发展,对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财政给予奖补支持。
重新定位县级政府职能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行 政 区划对 经济 区的发 展存 在一定 的制 约与影
响是客观事实, 但是通过行 政区划调整来改变行政
区与 经济 区矛盾 关 系也 同样 面临 着一 系列 问题 。行 政 区的存在 有其 合 理性 和必 然 性 , 济 区 的范 围 一 经
收 稿 日期 :07—0 —0 20 7 3
3 8
三 、 府行为 对县域 经 济发展 的影 响 政
国特有的一种现象。长期 以来 , 中央和省区成为我 国地 区经济基 础发 展 的两大 主体 , 种管 理体 系 , 这 强
化 了行政 经济 区的概 念 , 尤其 使 省级 行 政 区成 为 经
济 区域 系统 的 主体 。
政府行 为作 为影 响 中国区域 经济 发展 的主要 因 素 之一 , 行为范 围 、 其 程度 和方式对 区域经济 发 展 的 影 响 巨大 。刘 易斯概 括 了一个关 于政 府在 经济 发展
转 离不 开政府 的作 用 , 政府 的作用 不 能太大 , 行 但 其 为必须 受到 法律 的约 束 。 因此 , 大力 发 展县 域 经 要 济, 必须 对县 级政 府 在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中的 职 能定 位
进 行 重新认 识 。
一
巨大的、 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 县级 政府 的职 能定位 政府的职能决定了政府的规模和政府管理的方 式。作为中央和省为管理县域事务而设置的下属行 政机关 , 县级 政府 的职 能主要 有 以下几个 方 面 : 是 一
般 比较广 阔 , 要多方 的协 作与统 一 管理 , 需 如果 行政 区的组织 者与管 理 者 能够 发 挥 好 这 方 面 的作 用 , 两 者的矛盾 将会 消 除 , 政 协 调 与服 务 功 能 还将 发 挥 行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通用6篇)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通用6篇)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又指通常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济南市政府经济战略的制定和调整,章丘市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绩。
通过大量地区经济优势条件的挖掘和应用,以及明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章丘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
但是,面对丰富的区位和地域资源,章丘市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力度,打造特色经济体系,以取得更为突出的经济发展成果,打造山东地区优秀县域经济标杆。
一、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章丘市作为济南市副中心城市,东连淄博,南交泰安、莱芜,地理优势显著。
在201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章丘市位居第46位,也是济南唯一上榜县级市。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章丘市全市生产总值833.9亿元,较2013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50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250亿元,增长幅度整体较为可观。
章丘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社会综合实力较强,依托省级中心济南市,章丘市经济发展势头非常乐观。
目前,章丘市拥有1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如海尔、重汽、银鹭等国内知名企业,同时明水经济开发区内一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影响力。
二、章丘市县域经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财政收入比重较小2014年,章丘市地域财政总收入为62.4亿元,较上年增长3.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仅为43.4亿元,国税、地税收入为55.2亿元。
综合来看,章丘市财政收入保持着增长趋势,但是与国内其他优秀县级市相比仍旧保持着一定差距。
姜大明在全省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7月5日)姜大明同志们:刚才,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对全省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异康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再讲几点意见。
一、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我省由大变强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县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省8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60%左右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县域,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强则全省强。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特别是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会议以来,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36个,其中过200亿元的80个;有40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21个超过30亿元,5个超过40亿元。
在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评选中,我省有26个县(市、区)入选,占全国第二位。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各县(市、区)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全省县域三次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10.2:59.1:30.7调整为2011年的9.4:56.5:34.1。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885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产。
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为。
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9043.6亿元和3984.5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83.2%和95.2%,年均增长22.4%和25%。
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 解读
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解读
近年来,我国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旨在推进地方政区的优化调整和精细化管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
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从制度设计、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需要坚持问题导向。
政府部门要深入调研,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民群众需求,从而提出精准的调整方案和管理举措。
同时,要注重民主参与,听取各方意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
其次,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需要注重协同联动。
政府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推动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此外,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联动,形成新的合力和动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需要强化法制保障。
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确保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和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同时,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查纠问题,推动制度的有效实施。
总之,在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注重问题导向、协同联动和法制保障,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 1 -。
调县申请报告
尊敬的领导:您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县级行政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向领导提出以下调县申请报告。
一、申请背景1. 经济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县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在区域竞争中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提高我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有必要对县级行政单位进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 政策支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对县级行政单位进行调整是必要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县调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 社会稳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人口流动性加大,社会矛盾逐渐凸显。
通过调整县级行政单位,有利于优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二、申请理由1. 提高行政效率调整县级行政单位,有利于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通过整合职能,减少行政层级,实现资源整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2. 促进产业发展调整县级行政单位,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提升民生福祉调整县级行政单位,有利于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民生福祉。
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 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县级行政单位,有利于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具体调整方案1.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建议将原X个乡镇调整为Y个街道和Z个镇。
具体调整方案如下:(1)将原A、B、C三个乡镇合并为街道,命名为“XX街道”。
(2)将原D、E、F三个乡镇合并为镇,命名为“XX镇”。
(3)将原G、H、I三个乡镇合并为镇,命名为“XX镇”。
2. 调整政府职能(1)整合行政资源,优化政府职能。
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区级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厦委发[2003]15号
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区级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3.07.29施行日期2003.07.29文号厦委发[2003]15号主题类别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 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区级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厦委发[2003]15号2003年7月29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现就我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区级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促进区级经济大发展(一)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对发展区级经济的重要意义。
区级经济作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的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区级行政区划的调整,是我市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实践,是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
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有利于整合区级资源,促进岛内外共同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创新发展环境,打造区级经济发展的优势,推动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区级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发展区级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重新整合资源要素,激活生产力要素,创新行政体制,简政放权,优化工作环境,降低政府的运作成本,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各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区级经济竞争能力,形成和壮大各区的特色功能,提高各区的产业发展能力、财政聚集能力和独立开发能力,不断壮大区级经济总量,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摘要: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达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新时代。
县域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特别关注那些特殊的地域和人群,以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平衡,同时大力提升规模和容量,以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因此,必须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考量,从全局上谋划,统筹考虑,科学设计,切实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不偏离正确轨道。
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经济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加强和改进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地走适合地方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的均衡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经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引言在当前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域经济作为人口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责任。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动能不足、产业结构落后、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亟需解决。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乡村振兴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同步,实现乡村持续繁荣和农民全面发展。
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更是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传统的县域经济往往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但这种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精细化、智能化的经济发展要求。
山东省区划调整最新方案
山东省区划调整最新方案山东省区划调整最新方案是指目前山东省政府制定的关于调整山东省行政区划的具体计划和措施。
以下是山东省区划调整最新方案的相关内容:根据最新方案,山东省将进行一系列区划调整,旨在优化行政管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调整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整市级行政区划。
根据最新方案,山东省计划将部分市辖区合并为新的市辖区,以提升行政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举将有助于优化城市规模和布局,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市级行政管理水平。
其次,调整县级行政区划。
最新方案中规定,山东省将对一些行政区划进行合并或划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样的调整有助于提高县级政府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
第三,调整乡级行政区划。
最新方案中提到,山东省还将对乡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此举将有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最新方案还涉及到商品流通、人口流动、教育医疗资源的调剂和平衡,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区划调整,山东省希望能够推动各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间的公平性和竞争力。
在实施最新方案的过程中,山东省将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各方的利益,确保调整方案的公平、合理和可行性。
同时,将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确保调整方案的顺利实施。
总之,山东省区划调整最新方案旨在优化行政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调整市、县和乡级行政区划,山东省希望实现行政效率、资源利用率、乡村治理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实施最新方案需要全面考虑实际情况和各方利益,并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这将为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升级加快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升级麻智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支撑。
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没有县域经济的做大做强,就不可能有省域经济的做大做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区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发展升级,实现江西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升级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打造若干个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标杆?这是全省人民十分关切,也是省委省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我认为,不失时机地加快县域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一批全省经济排位靠前的龙头县升级为县级市或区,是做大强县促进县域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去年7月,省委召开十三届七次全会,省委书记强卫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其中“发展升级”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而区域升级则是发展升级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升级一方面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可以说,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升级的关键。
1.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江西省的经济格局。
2007年至2013年,江西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年均增幅均高于同期全省财政总收入的年均增幅,分别比后者高出1个和5个以上百分点。
截至2013年,全省81个县市的GDP份额接近全省GDP的三分之二,财政收入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相比本世纪初期仅占“半壁江山”的份额有了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江西崛起的脊梁。
2.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的重大措施。
县域经济在规划制定、产业开发、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农业和其他各业之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统一调动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乡、村三个层次以及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
因此,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其本身就是城乡统筹的具体体现。
3.发展县域经济能够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加快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是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是要加快小城镇发展,而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4.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新的就业平台,也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压力。
5.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江西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1990年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降为2013年的30%。
农民70%以上是来自务工及非农性收入。
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适度调整行政区划有利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可以有多种渠道,但当一个县经济总量、人口数量、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遇到发展的瓶颈,解决的方式可能有多种,进行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果断实施“撤县改市”与“撤县改区”无疑是一条最有效的捷径。
县和县级市,并不只是表面文字不同,实质上两者功能上各有侧重,县的工作重心是三农工作,而市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工业、城市建设、关注职工生活等。
县的用地指标限制得非常死,所有东西都是按人口,比如道路、教育用地、公共设施等,规划得非常死,不能有突破,即使县政府想改,上面也不会批。
具体地说撤县改市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是辐射带动作用。
县制自秦实行郡县始,已有2000多年,而市制仅93年(1921年2月中国第一个“市”广州市政厅成立)。
“市”制的兴起,改变了原面状的地域型政区的行政区划模式,这种点状的城市型行政区划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吸附生产要素,带动各次产业共同繁荣。
二是宣传推介作用。
县改市成功表明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实力较强,对招商引资、引智、引才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为地方提供一次扬名全国的机会。
三是要素聚集作用。
行政区划的级别市比县稍重要,比县可获得更多财政周转资金;有一笔城市建设费用等。
四是产业导向作用。
第一产业是农业社会的主导产业,第二、三产业是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
由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由农村经济过渡到城镇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模式选择及其利弊从国内县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县改市和县改区,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各有利弊。
(一)第一种模式撤县改市的利弊“撤县改市” 有利之处是:可以让县(市)在行政、财政等各方面摆脱地级市的极大控制,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获得更高的税收返还比例,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工业项目、水资源占用量等好处,从而令本地区的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撤县改市”后市财政比县财政可以获得更多的周转资金,并且有一笔可观的城市建设费用;县改市后可以实行省级计划单列,绕过地区这一中间环节,直接面对省有关部门,容易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资金、政策。
“撤县改市”的弊端是可能受到周边地级市的打压和吸血,俗话说:强者愈强,地级市所能获得的政策优惠以及经济支持远非一个新设立的县级市可以相较,在地级市的夹缝里生存,经济和政治上可能得不到上级地级市特别是省会城市的扶持,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依然不如地级市,各方面相对地级市都有欠缺,发展难度可想而知。
(二)第二种模式撤县改区的利弊“撤县改区”的有利之处是:可以增强城市竞争力。
由于扩大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因此提高了中心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为中心城市发展营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县改区增强城市竞争力,使中心城市获得了更多的土地、人口、企业,扩大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对促进中心城市做大做强起到很好的作用。
节约行政成本,尽可能减少城市间的内耗。
改区后,原县局直接改为城区分局,扩大了市局的职能,同时减少了县、市之间的部分重设机构,能够精简部分行政机构并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资源整合,加快经济的发展。
“撤县改区”的弊端是:县域经济受影响。
撤县设区后,县里原先的独立自主性将受到较大的削弱,大部分财税都将要上交给地级市,不得不服从于中心城市整个的发展当中。
四、国内县域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启示中国经济网每年都会发布经专业机构评审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我们对2013年评出的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一个奇怪而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在百强县中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山东省26个,三省占总数的70%以上,而号称中国第一经济强省的广东省仅有2个,与江西、四川、陕西、内蒙古等欠发达省份并列,不到上述三省的零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其原因何在?实际上,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两者走的是不同的县域行政区划调整升级的道路,江浙鲁采取的是“县改市”,广东省采取的是“县改区”,两条道路导致两个结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县域经济迅速壮大,相应地要求行政权力和管辖范围扩张升级,县改区、县升格为市一度成为切实可行而又风光无限的扩张模式。
仅1994 年-1996 年间,全国共有95 个“县改市”,其中,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县改市”较为突出。
1997年县改市暂停后,“县改区”又开始在全国蔓延,其中广东省最为突出,一些强县纷纷被设区市兼并。
事实证明,改市之后,江苏、山东、浙江等省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的全国百强县排行榜基本都被这三个省占据。
而在广东,大量的县(市) 改区,成为大中型城市扩张发展空间、获取土地的最好办法。
一些本来自身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县(市)改为区之后,自身的发展动力也随之弱化。
以顺德、南海、惠阳为例,在改区之前,三县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领先,但改区之后县域经济倒退,就不如昆山、江阴、义乌等地了。
从中部地区来看也是如此,中部经济实力最强的湖北省由于实施撤县改区,现在已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发展迟缓;相反,河南省、湖南省实施县改市,现在仍有3个和4个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活力迸发。
五、抓住机遇加快江西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撤县改市,撤县改区,加快县域行政区划调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之势,对于未来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97年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以来,全国累计有138个县提出了县改市申请,其间只有云南省蒙自、文山和江西省共青城3个县(区)通过审批。
另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农场撤镇设市,原井冈山市与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
同时,大城市开展了“撤县(市)设区”的扩张兼并,中国的城市数量从1997年668个下降到657个,城市化率从1997年的31.9%提高到2012年的52.57%。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新一轮城镇化热潮将随之涌动,并将迎来申请“撤县改市”的新高潮。
江西目前的城市化水平非常低,设市城市非常少,无论从追赶全国城镇化水平的角度看,还是从加速江西县域经济发展角度看,都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推动“撤县改市” 、“撤县改区”工作,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从具体运作程序来看,加快江西县域行政区划调整必须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国家民政部制定的设市标准,首先要把全省经济实力最强、人口较多、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最大的进入全国百强县、江西十强县的县推荐上去,让其能够更好的吸纳人口和积聚资源,实现更快的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二是在撤县改市和撤县改区的模式选择上。
要站得高、看的远,站在全国、全省的战略高度看问题,从有利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角度选择适当模式,对于进入全国百强县、中部百强县的县,尤其是省会城市所属县(市),要尽量保持其独立性、完整性,选择撤县改市,使它继续发挥全省县域经济标杆作用、引领作用。
如中部河南省3个百强县有两个是郑州市下辖新郑市、巩义市,湖南省4个百强县有一个是长沙市下辖的长沙县,安徽省唯一的一个百强县就是合肥市下辖的肥西县等,都没有因为要做大中心城市而改区,而是将其保留下来,作为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旗帜。
三是在推进撤县改市和撤县改区的具体工作中,要周密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分解工作任务,循序渐进,选择经济实力最强、条件最好的县重点推荐,成熟一个推荐一个,决不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