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理有关的诗词
地理与古诗词
![地理与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a6f7e2dff01dc281e53af0b8.png)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08478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2.png)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可知道,在美妙而浩瀚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让我们一起读古诗,领略其中风光无限的美丽风景吧!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作者:李白《早发白帝城》“彩云间”描绘的是白帝城的地势之高。
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2.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敕勒歌》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阳关”故址位于甘肃敦煌西南。
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自古是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杜甫《绝句》描写的是我国什么盆地?答案是四川盆地!西岭:成都西部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所以称为“千秋雪”。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称为“万里船”。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苏轼《题西林壁》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见也不尽相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貌。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杜甫《望岳》诗人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者:王维《使至塞上》沙漠在我国西北地区。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作者:李白《将进酒》从天而降的黄河水,“天上”指巴颜喀拉山,“海”指渤海。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2608946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7f.png)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
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
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词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它反映了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
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
风在夜间呼啸着,
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一南唐●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一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三组词都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这些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
形。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一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它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
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1ca0f8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a.png)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一、山水风光
1、九江东望秦塞西,洛神楼台花开时。
天汉三峡千重境,鸣王楼台水拍微。
2、金沙江水天色晚,九重洞庭日月新。
银汉澄清四海平,水光潋滟金沙春。
3、商河归去不见处,汉宫柳色见朝人。
南山碧云今古在,北道风物几时新?
4、张家界天姿特别,茂林秀披绿鬓风。
黄山高耸千仞内,叠翠峰顶万壑中。
5、大树底下古老陌,盘门青山雪容深。
苍山楼台钓翁游,回首归路三江阴。
二、古迹热土
1、西湖波涛来激浪,雁门关头多士兵。
洛阳古城若昔日,今朝城上几座堡?
2、故国东江漫漫游,庙前牡丹映秋风。
汉家荆山高万丈,沙中驿站彩旗飘。
3、青楼南望哪里可,千峰插空勾苍穹。
莲花池畔芙蓉娇,六合之地日初冷。
4、长安街上几棵松,峨眉峰前泉水通。
杨家洲头枕头沙,元-和年间新流放。
5、花院香雾春梦易,楼台月华夜深深。
洞庭湖岸风濛濛,桂林山水色正深。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9287554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e.png)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e8477cabb4cf7ec4afed0c3.png)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9b1b2c7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8.png)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哎呀,说起地理相关的古诗词,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黄河的冰、太行的雪,不就把那险峻的地势给描绘得活灵活现?你想想,那黄河上结的冰,得多厚多冷,才能把人的去路给挡住?而太行山的雪,又得下得多大,才能让人望而却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城在那彩云之间,多美的画面呀!还有那千里江陵,一天就能抵达,这速度,不正体现了水流的湍急和路途的顺畅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广袤的沙漠像雪一样洁白,燕山的月亮弯得像钩子。
这大漠的辽阔、月光的清冷,难道不让你心生向往或者敬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其他的山峰都变得渺小。
这种站在高处,征服一切的感觉,难道你不想体验一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弯弯曲曲,携带着万里的泥沙,一路波涛汹涌从天涯而来。
那气势,简直如同千军万马奔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从不同角度看,样子都不一样。
这不就像我们看人生,换个角度,风景就完全不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
这就像人的心情,有时阳光灿烂,有时又细雨迷蒙。
……这么多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它们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大地的壮丽、山川的雄伟、水流的奔腾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从中学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吗?我觉得呀,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地理、感受大自然魅力的重要窗口!。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c9f700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9.png)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与地理相关的三行诗
![与地理相关的三行诗](https://img.taocdn.com/s3/m/f966753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8.png)
与地理相关的三行诗《大地之歌》
在大地之上风吹过,
山川河流奔腾去。
星辰之下生命魂,
广袤的土地上,风吹拂,
山峦起伏,河水奔流。
星空璀璨,生灵徜徉。
万物生长在大地上,
草木葱茏,花开如梦。
山峰巍峨,云雾缭绕,
大地孕育着无尽生命,
草木蔓延,绿意盎然。
山河交错,天地相连,
大地之上人类繁衍,
村庄城市,人声鼎沸。
耕耘播种,劳作不辍,
大地之美无穷无尽,
湖泊碧水,鸟语花香。
峡谷峭壁,飞流直下,
大地承载着历史沉淀,
古老文明,传承千年。
遗迹犹存,见证兴衰,
大地之上蕴藏宝藏,
矿藏丰富,石油资源。
山珍海味,丰盛滋养,
大地之美无处不在,
四季更迭,景色迥异。
冬日雪花,夏日炎炎,
大地之美唤起人们,
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与大地和谐,共生共荣。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和联系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dc19539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9.png)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以下是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和“蓝关”都位于中国的陕西省。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此句诗中的“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太行”指太行山,位于中国中部。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此句诗中的“沧海”泛指大海,“巫山”指重庆市巫山县的巫峡。
8.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宋岳飞《满江红》此句诗中的“贺兰山”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此句诗中的“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岭山脉地区。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此句诗中的“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1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徐霞客此句诗中的“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黄山”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描述四大地理区域诗词
![描述四大地理区域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116f96f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6.png)
描述四大地理区域诗词
四大地理区域指的是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南部岭南地区和北部北方地区。
以下是对这四大地理区域的诗词描述: 1. 东部沿海地区:
【诗一】
东篱菊开绕画楼,
潮起潮落落红舟。
人寰寸土犹胜海,
繁华尽在海天头。
【诗二】
海风拂面温柔吹,
滩涂飞沙雁影移。
烟波浩渺天地间,
东方鱼日照舟帆。
2. 西部内陆地区:
【诗一】
峰峦起伏如画屏,
黄河滚滚奔腾行。
大漠苍茫尽长空,
万里河山梦不穷。
【诗二】
峻岭高山拥苍穹,
绿草如茵绕村庄。
黄土高原风景美,
万年文明传世长。
3. 南部岭南地区:
【诗一】
翠竹红花映碧流,
山水风光入诗楼。
岭南大地人文美,
蓝天白云照水浮。
【诗二】
秀色南国如画境,
青山绿水尽风情。
潮涨潮落传古韵,
山河万里写诗名。
4. 北部北方地区:
【诗一】
白雪飘飞遍大地,
寒风呼啸入江城。
苍茫原野无边际,
北国风光动人情。
【诗二】
长白山雪覆苍松,
黄河冰封月色浓。
北国大地寒气逼,大漠孤烟落日红。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412b5f7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f.png)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描绘了北国边塞的壮丽雪景,春风一夜之间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实际上是用梨花比喻雪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特色。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雄伟景象,而“奔流到海不复回”则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地理特征。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云横秦岭描绘了山势高耸、云雾缭绕的景象,体现了秦岭地区的地理特色。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这句诗通过描绘岭南地区荔枝的丰饶,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即温暖湿润,适宜荔枝生长。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这句诗通过描述作者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寓意着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黄河入海的壮丽场面,同时体现了地理的广阔与深远。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塞外大漠的辽阔和长河落日的壮美,体现了地理环境的苍茫与辽阔。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元·张养浩《潼关怀古》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潼关地区山势的险要和波涛的汹涌,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独特魅力。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这句诗描绘了北方草原的辽阔和牧草的丰茂,反映了草原地理环境的特色。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34b81bc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3.png)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中国地理则是大自然赋予的鬼斧神工。
当这两者相遇,不仅会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诗意情感。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地理相关的古诗词: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望庐山瀑布》 - 杨万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登岳阳楼》 - 杜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登高》 - 杜荀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地理景观的写实和抒怀,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也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这种相遇,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沉浸在古人的诗意世界中,享受这份美好的礼物。
描述地理现象的诗词
![描述地理现象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a5e6e2f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3.png)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送瘟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
乐钧《一翦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
杜甫《冬至》。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里的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4ff0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d.png)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解诗词含义和意境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说明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反映了春雨对农业的重要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了四川盆地夜晚多雨的气候特点。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描述了天山海拔高、气温低的气候特点。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描绘了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以上这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特点,是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资料。
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诗词中的地理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0754b4bc281e53a5802ff7e.png)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词中,描述了地理现象、揭示了地理规律,现将有关诗词摘录如下:一、诗词与天气1、唐·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2、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风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3、唐·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史短的特点;4、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来形容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形象的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5、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西夜雨时”反映了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二、诗词与月亮1、唐·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2、唐·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3、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三、诗词与地貌1、唐·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2、北朝民歌中的“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3、唐·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4、宋·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了我国丘陵地区山环水绕,道路复杂的情况。
古诗与中国地理
![古诗与中国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1a6b3783c4bb4cf7ecd1bc.png)
——宋 李清照《声声慢》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天气与人的心情有关。酷热使人心情烦躁;潮湿的雨天使人心情忧郁和情绪低落;平均气温在21℃~23℃,略有风的天气为最理想的天气,使人的体力和情绪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古人多用风雨描写场景,或是抒发某种心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 苏轼《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 杨慎《临江仙》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夕的鞭炮、十五的花灯、清明的扫墓、端午的粽子和龙舟竞赛、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举家团圆的幸福,流露着对逝者的怀念、对他乡亲人的思念。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清 钱咏《明日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水流流向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地势的变化。以上各诗句中的“东”皆有“向东”之意,江河向东流,说明东边地势低,西边地势高,从而得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二、与山脉有关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宋 岳飞《满江红》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 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
——唐 杜甫《水槛遣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 志南《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南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四、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与地理相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相关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7d186c7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a.png)
与地理相关的古诗词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像我们爬山一样,当你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就得努力往上爬呀!比如站在泰山之巅,那视野得多开阔呀!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多像一个勇敢者的宣言啊!当你历经艰辛登上山顶,俯瞰那些曾经觉得高大的山峦都变得渺小,哇,那种感觉肯定超棒!就像你征服了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哎呀,这画面感简直绝了!想想在广袤的沙漠中,那孤独的烟笔直升起,旁边是缓缓落下的红日和流淌的长河,是不是特别震撼?就好像你真的置身于那片沙漠之中。
4.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哇塞,这气势!就如同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一路奔腾向大海,再也不回头,多豪迈呀!就像我们勇往直前的人生。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不是和我们看事情一样吗?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一样的结果呀!就好比看一件物品,正面看和侧面看完全不同呢。
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哇,这多生动有趣呀!好像那两只黄鹂就在你耳边欢快地叫着,而那一行白鹭正向着蓝天飞去,太有活力了!就像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7.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场景简直太梦幻了!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就像挂在山前,是不是很神奇?就像进入了一个仙境。
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氛围,多让人惆怅啊!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江边上的枫树和渔火陪伴着人忧愁入眠,好有感染力!就好像你也感受到了那份哀愁。
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哎呀呀,这变化也太快太神奇了吧!就好像冬天一夜之间变成了春天,到处开满了梨花,多惊喜呀!就像生活中突然出现的美好。
10.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朦胧美呀!那么多的寺庙,在烟雨之中若隐若现,是不是很有意境?就像我们回忆中的那些美好又有些模糊的场景。
我觉得这些与地理相关的古诗词真的是太美妙了,它们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了各种不同的地理景象和情感,让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有关地理的诗
![有关地理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1c1634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1.png)
有关地理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有关地理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有关地理的诗巴山夜雨涨秋池。
数家新住处,奔流到海不复回。
——沙漠景观遥望洞庭山水翠。
——落差大。
——自然条件恶劣,野茫茫。
——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代通信技术的进展,生淮北为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雨欲来风满楼,青草池塘到处蛙。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天苍苍。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大漠沙如雪,白银盘里一青螺,卷我屋上三重茅,何日复西归?离离原上草,水流急北风卷地白草折。
——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
——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
——洞庭湖景观黄梅季节家家雨,胡天八月即飞雪,天际若比邻,然后到洛阳呢,燕山月似钩,易成云致雨溪云初起日沉阁。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山寺桃花始盛开,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但看桑落洲,一杯春露冷如冰,巡天遥看一千河。
——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月有阴晴圆缺。
——垂直地带性清明季节雨纷纷,一岁一枯荣。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四周向阳石榴红似火。
——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四运。
——生物循环八月秋高风怒号。
——水循环莫问桑田事,路上行人欲断魂,千树万树梨花开。
——波浪的侵蚀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百里不贩樵。
——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
——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坐地日行八万里。
——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
——梅雨天气落花不是无情物。
——通过水循环,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此花开尽更无花,便下襄阳向洛阳?一骑红尘妃子笑,从前大江流——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无人知是荔枝来。
——季节性人有悲欢离合,千里不贩籴,一种春风有两般,春风不度玉门关,化作春泥更护花。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
——在当时的条件下,背阴李子酸透心,卷起千堆雪。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367dc55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1.png)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地理解析:通过描绘九月初三夜晚的月相,反映出农历月初月亮的形状——弯如新月,同时诗人借景抒情,表现出季节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色之美。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地理解析:诗中描绘了太阳沿着地平线落下、黄河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地理空间的辽阔和高低起伏的地貌特点。
3.《蜀道难》(唐·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地理解析:描述了四川盆地周边险峻崎岖的地理特征,尤其是秦岭山脉对于交通线路的巨大阻碍。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地理解析:诗中提到的秋季大风,反映的是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由于大陆性气候和季风影响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现象。
5.《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地理解析:不仅描绘了黄河源头至下游流向的地理特征,还表达了河西走廊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春季湿润的东南季风难以到达的地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
”(傅云《歌》)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李煜《临江仙》)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
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
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
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
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
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
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
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
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
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
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
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
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
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3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
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
“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
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
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
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
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
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
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27.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柳公权《应制联句》)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
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28.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日本民歌《北国之春》)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
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2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
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
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
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30.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
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
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
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1.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
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与锋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生雨雪天气,即“雪花那个飘”。
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
反映了“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
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
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花。
32.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33.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