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备课讲稿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讲课讲稿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原文注释】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
】河干(gān)【干:岸边。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
】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盖:原来是。
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河中石兽》讲学稿 教师版
《河中石兽》讲学稿课题:《河中石兽》课型:讲读执笔:郭园园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3课时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纪昀[yún] ,字晓岚,一字春帆。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2)文章背景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清朝短篇志怪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在时间上,主要搜集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两广、台湾,并旁及南洋等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臆.()断4、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小组内串译课文五.课堂探究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河中石兽》说课稿(精选4篇)
《河中石兽》说课稿《河中石兽》说课稿(精选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说课稿(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
一、说教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
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五、说教学过程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第一环节:疑读正其音。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
《河中石兽》讲义
Point7《阅微草堂笔记》(视频资料播放)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 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的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内容记 述若真若假,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对 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纪昀在作品中表达出同情与悲悯。
Point8 字词读音
1
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河中石兽》教案
Point6 文体介绍·笔记小说 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 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 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 逸事琐闻等等。 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 3000 种,具有极 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第六单元第二十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河中石兽》教案
24.河中石兽 纪昀 笔记小说 Point1 新课导入 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 得哪杯水会先结冰? 其实有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 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Point3 学习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 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Point4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 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 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 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优秀试讲稿范文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优秀试讲稿范文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
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_。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综合运用:找出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课堂上积累。
1、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3、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相去甚远已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如:如是再啮像如其言按照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
《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引导语:《河中石兽》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时课型:两课时课内讲读课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示标导入1、讲一小故事: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也组织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2、作家作品简介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二、查学诊断:1、给下字注音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三、导学施教: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2.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4、朗读课文(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四、练测促学: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一寺临河干 ( )(2)竟不可得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2.翻译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五、反馈延伸: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昀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果得于数里外求之于上流老河工第四种失败原地沙下讲学家第三种无迹顺流而下僧第二种不可得原地水中僧第一种结果寻找的地点人物寻找经过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示标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查学诊断:1.通假字曳铁钯“”通“”,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为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答案:被/认为/成为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表转折但是,却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三、导学施教:1. 朗读课文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四、练测促学: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答:【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五、反馈延伸: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布置作业:1 熟读背诵本课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知识拓展]河中石兽朝代:清代作者: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5课,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文章以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故事为主线,通过石兽的奇特形状和它在河中的位置,引出对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的探讨,寓意着世间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时会受到表面现象的迷惑。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和词语。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生僻的词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中涉及到的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等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对世间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文中涉及的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等知识的理解,对于文章深层寓意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拓展法:教师补充和拓展相关的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等知识的资料,用于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关于石兽的图片或者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河中石兽》说课稿
河中石兽本篇文档将为大家讲解一种神秘的传说生物——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一种出现在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兽,与龙、凤等神兽齐名,可谓是传说中的“英雄”。
一、河中石兽的起源据传说,河中石兽最早出现于唐朝,当时在河南一条叫做晋江的河流中出现了一只成年鸵鸟大小的神兽,它的身体长满了石头般的外壳,双爪宛如铜钉,善跑善水,所到之处龙蛇无行。
可是当地人惊恐万分,纷纷躲到远处,惧怕它的恐怖力量。
直到一位叫做杨昭的豪杰在马背上射中了它的眉心,才最终露出了真正的模样。
之后,这只神兽被人们驯养以镇恶斗妖,历代相传。
据说,每一代驯兽人只能驯服一只河中石兽,而驯兽人的能力也决定了石兽的力量和能力。
二、河中石兽的外貌和能力河中石兽虽然被称为“石兽”,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石头。
它的体表是由坚硬的鳞甲覆盖的,其强度甚至可以与钢铁相媲美。
河中石兽头部的形状类似于鸵鸟,有两只锋利的爪子、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以及尖尖的鸟嘴,看上去非常恐怖。
它的身长达到两米,体重也达到了五百公斤,它可以在陆地、河流和草原上快速移动,速度极快。
同时,它还有着强大的防御和攻击能力,可以轻松地击败其他的野兽。
三、河中石兽的用途在古代,河中石兽常常被用作镇恶斗妖之用。
许多英雄人物都曾和它搭档(如中华名将赵云等),在一战之中击败了许多恶魔妖邪,为民除害。
由于河中石兽的身上覆盖着如石头般的鳞甲,不怕刀枪剑戟,所以很多勇士都很喜欢使用它来作为坐骑。
因此,它在中国的传说故事中也成为了许多古代英雄的得力神兽。
四、结语河中石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代直到现在,它一直都是一个被人们神话和传颂的传说生物。
而其幸运之处是,它不仅存在于古代文化中,在现代文化中,河中石兽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被广泛的应用于艺术、传媒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河中石兽》 说课稿
《河中石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富有哲理。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它是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篇目,对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文章所蕴含的思考方法和哲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在理解文意和把握文言词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棹”“圮”“曳”等,理解文章大意。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中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实事求是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和理由,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老河兵”凭借经验判断石兽位置的合理性,以及文章所揭示的“实践出真知”的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
(2)讲授法:讲解文言词汇和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问题引导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初步理解文意。
2024年《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河中石兽》的作者、背景和主要观点。
2. 翻译和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汇。
3. 分析和讨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文中涉及的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3. 对文中论点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河中石兽》的相关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河中石兽》的背景资料、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PPT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b. 提问学生对石兽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
2. 文本阅读与理解:a. 分组朗读《河中石兽》全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b. 学生自主翻译文中重要句子和词汇,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
c. 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历史和文化知识讲解:a. 讲解《河中石兽》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b. 讲解石兽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对石兽有更深入的认识。
4. 练习与讨论:a. 学生完成针对《河中石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石兽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与拓展:a.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b.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等。
2024年《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
《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
1.2 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河中石兽》是清代作家纪昀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只神奇的河中石兽。
文章结构分析:介绍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
重点词汇和短语:介绍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问题。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述和表达。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2.1 文章背景介绍《河中石兽》的作者纪昀,他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解释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了解当时的文化和思想环境。
2.2 作者介绍简述纪昀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纪昀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开头部分分析文章开头的引入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
解释开头部分的重要性和作用。
3.2 发展部分分析文章的发展过程,描述石兽的神奇之处。
解释发展部分的重要性和作用。
3.3 高潮部分分析文章的高潮部分,描述石兽的神迹和人们的反应。
解释高潮部分的重要性和作用。
3.4 结尾部分解释结尾部分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四章:重点词汇和短语4.1 词汇和短语的介绍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和短语在文章中的具体使用。
4.2 词汇和短语的练习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练习使用和理解重点词汇和短语。
提供解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巩固词汇和短语的使用。
第五章:阅读理解练习5.1 阅读理解题目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5.2 解答和解释提供正确答案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细节。
分析学生的答案,给出反馈和建议。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关于《河中石兽》教案4篇
《河中石兽》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
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1、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7)河干.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3、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相去甚远已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如:如是再啮像如其言按照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
《河中石兽》教案三篇《河中石兽》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一、作者引入新课1、讲一小故事: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自由发言,分散回答)、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1、范读、领读课文、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掌握字的读音:圮棹曳湮中最重要的手段,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关键词: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阅已①圮:坍塌②曳:牵引③湮:埋没……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有问有答的: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掌握: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冲刷。
提高阅读能力:用《河中石兽教案》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用《河中石兽教案》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相比以前,现在很多人的阅读能力明显下降了。
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并不难,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事半功倍。
本文将介绍一种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河中石兽教案》。
一、简介《河中石兽教案》是一种专门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设计的阅读材料,其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能够全面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该教案主要分为五大部分:背景介绍、文献阅读、思维拓展、课堂讨论和作业扩展。
二、背景介绍在介绍《河中石兽教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石兽”的概念。
石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那些形态奇特的古代石雕像,它们多出现在寺庙、秘境和贵族府邸等场所,代表着一种神秘的信仰和文化。
《河中石兽教案》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石兽作为阅读材料,并且注重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古代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文献阅读文献阅读是《河中石兽教案》的核心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读懂相关文献以及解析必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概念,从而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
文献阅读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精读细思,理解文本内容并加以分析和归纳总结。
四、思维拓展思维拓展是指在学生完成文献阅读后,针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扩展。
通过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提示,带领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发散思维,拓宽文化视野。
该部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发挥出思维的创造性,不拘泥于已有知识,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五、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指在思维拓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堂讨论,旨在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拓宽思路。
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作业扩展作业扩展是指通过作业形式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针对性的作业,例如写一篇文章、制作一份资料、参观考察等等。
初中语文24课:《河中石兽》第一课时讲稿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一、引出课题(导入)PPT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河中石兽》。
二、交代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为:PPT1.准确掌握“河干”“圮”“棹”等重要词语,积累文言词汇。
2.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知晓创作背景。
3. 能正确朗读全文,能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多篇文言文。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已经习得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起来复习一下。
PPT——这是老师编写的“初中文言文学习顺口溜”。
(不读,只播放)知人论世晓背景,正确解题文意定;字音字形需辨明,通假现象要认清;一词多义要牢记,古今异义需注意;特殊句式要明了,词类活用需知晓;疏通文意方法好,对留删换加补调;写法精妙招数高,把握主题不可少;熟读成诵无人超,正确默写要做到。
以上方法全知晓,学习效果差不了。
四、展开学习下面,我们用这些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1.知人论世(1)知人。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纪昀,“纪”这个字是姓氏时,要读成“jǐ”。
纪jǐ昀yún (1724 -- 1805),字晓岚。
嘉庆帝御赐碑文上写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意思是:聪敏好学可以写文章,让他处理政事没有做不好的。
故卒后谥号文达。
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
纪昀任《四库全书》总纂zuǎn修官,还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PPT(2)论世。
再来了解一下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属于短篇志怪小说。
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
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繁杂。
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
“志”是“记”的意思,“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事情。
志怪小说并非有意识的小说创作。
也就是说,它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三要素,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展开情节的小说。
24. 河中石兽 讲练教案—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4.河中石兽讲练教案—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文章以讲述石兽在河中的故事,引出对事物表面现象和本质的认识,表达了人不可只凭表面现象去判断事物的道理。
文章寓意深刻,语言朴实,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义和句式。
但本文中的某些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句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特殊的句式;能够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特殊的句式。
2.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寓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授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PPT课件3.参考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引出本文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特殊的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特殊的句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9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2分)⑴山门圮.于河圮()⑵湮.于沙上湮()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2分)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2分)译: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答: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
(共11分)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___ (2)竟.不可得竟:___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2)众服为确论。
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
(12分)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 山门圮.于河() (2) 湮.于沙上()(3) 如是再啮.()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2分)(1) 一老河兵闻之.()(2) 当求之.于上流()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3分)答:2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17 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
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
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⑴阅.十余岁阅:⑵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⑶老子往问.焉问:⑷常枞张口示.老子曰示: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 分)(2)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3 分)9.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 分)(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
(14分)【甲】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
④搐ch ù:收缩。
此指“夹”。
⑤掉:摆动。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分)(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2)一日曝书画曝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4分)(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原因:(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原因: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4分)甲文:乙文:《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答案:(一)11.⑴圮(倒塌)⑵湮(埋没)12.⑴于(介词,在)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
(共11分)11. (1) 阅:经过,过了(2) 竟:终于,到底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 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1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三)19.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0.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 (1分)众/服为确论。
22.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23.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 A.立意新颖;B.构思巧妙; C.感情真挚动人: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髙分。
③书写分3分。
其中,文字规范1分, 端正1分,整洁1分。
24.D《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答案:(一)(17 分)6.(4 分)⑴经历,经过⑵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⑶慰问,问候⑷给……看7.(3 分)C8.(6 分)(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评分说明:“如”翻译正确 1 分,补出“石兽”1 分,句意正确 1 分。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评分说明:“亡”、“岂”翻译正确各 1 分,句意正确 1 分。
9.(4 分)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说苑》记载: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
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
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
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
”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二)答案:(14分)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经历(2)晒11. 翻译(4分,每小题2分)(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
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意思对即可)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