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推进课程模式改革 对现代教育课程管理模式的探讨

合集下载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2.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中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下面,本文将围绕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展开讨论。

首先,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代教学模式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使学生陷入知识的碎片化中,缺乏对知识整体的把握。

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再次,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形象
地展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应该注重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它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教学模式改革及方案及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及方案及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

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

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

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设置专业模块,有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

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

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1 、优化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优化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探讨现代教育模式的特点

探讨现代教育模式的特点

探讨现代教育模式的特点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现代教育模式已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单向讲授,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评估。

而现代教育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和个性化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以下将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进行探讨。

一种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现代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强调。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和进行合作学习,营造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个体差异和多元化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现代教育模式的另一个核心特点是跨学科和综合性知识的整合。

当前的社会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单纯依赖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难以找到解决方案。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倡导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

例如,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整合,注重通过项目和实践让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学科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和混合学习成为可能。

利用网络课程、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教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此外,技术还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获取知识,例如视频、动画、互动软件等,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针对性的辅导和评估,从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导向的学习方法在现代教育模式中变得愈加重要。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而不是单纯依赖理论知识。

教师课程改革研讨会议

教师课程改革研讨会议

教师课程改革研讨会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们不断面临着教学课程的更新与改革的挑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场针对课程改革的研讨会议于近日在我们学校召开。

下面从教师角度,我将从多个方面对会议的主题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会议讨论了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早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课程改革俨然成为时代的必然。

新课程的实施既是为了强化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们要了解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其次,会议强调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学习的指导者。

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发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另外,会议还探讨了如何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教师需要多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

其次,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会议还讨论了如何评估课程改革的效果和成果。

评估既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测,也是对教师教学的指导。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重视质量评估和成果评价,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还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教师课程改革研讨会议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讨和交流的平台,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制度

课堂教学改革制度

课堂教学改革制度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课堂教学改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制度。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制度的核心是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然而,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制度需要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改革制度需要重视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

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先进技术,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投影仪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全班学生,同时配合互动教学软件进行学习和讨论。

这种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积极认知。

第三,课堂教学改革制度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分数为主,强调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然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最后,课堂教学改革制度需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教师应该具备敬业精神,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和辅导,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进他们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改革制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课程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

新时代课程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

新时代课程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新时代课程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时代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素养以及全球视野,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时代课程的研究进展显著,但仍面临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新时代课程的研究现状,探讨其难点和焦点,并展望其未来走向,以期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在研究进展方面,新时代课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时代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时代课程的研究仍面临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

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新时代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何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视野,也是新时代课程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课程研究还需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未来走向方面,新时代课程的研究将继续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课程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智能化教学,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新时代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新时代课程研究还将关注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1. 新时代课程背景介绍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是要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

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精选适合学生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种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

论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论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论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制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加速其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步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本文将讨论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重点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多元化教育形式、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实验、操作能力的开发。

而且在人才培养上,各国政府加大了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资助力度,加强对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

二、多元化教育形式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突出了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从小学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都强调选修课程、多样性、创新性和包容性。

并且通过课外活动、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视野和素质。

三、教育评价体系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还强调了评价的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学业上、教师素质与能力上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评价。

超越传统的笔试、口试、实验等应试教育评估方式,更加重视加强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估、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各个方面。

并且,强调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差异性,促进个性化成长。

四、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强调教育技术的应用,推进在线教育、资源分享、智慧教学等各个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信息时代,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如电子图书、网络资源、教育数据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等应用逐渐获得大规模发展,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统筹改善,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加强学校的多元化教育形式,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并且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变化,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教学改革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师培养、课程改革以及评估制度等方面,探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变化,学校教育的功能从简单的传授知识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而现代教育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改革制度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培养的改革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忽视了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方法。

而现代教育则强调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教师。

因此,教师培养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情感。

三、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学科的划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现代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改革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四、评估制度的改革评估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评估方法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时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评估制度则强调学生的多元智能和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个性特点,并提供相应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措施。

因此,在教学改革制度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

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度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未来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渐行渐远。

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导致学生实践经验不足;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等。

三、未来趋势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需要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实践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2、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引入互联网+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开展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个性化教学的推广。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四、实施方案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

浅论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

浅论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

浅论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摘要:围绕课程建设内函,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探讨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外语教学为例,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论文关键词: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课程改革0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探索研究课程的改革问题,使得课程建设更趋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并且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要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拓宽知识层面并向多元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课程建设的内涵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

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课程的开发,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研究、设计、实施的主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同时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

课程应提倡开发“校本”的理念,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这一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其特征为:1)以学校为基地。

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

2)以学校为基础。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

3)以学校为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条件和特点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

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主体,学校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

4)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改(3篇)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改(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探索新课改的实施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的策略与成效。

一、新课改的实施策略1. 转变教育观念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为此,教师需要树立以下教育观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改革教学方式(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应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优化教学评价(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新课改的成效1.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通过实施新课改,教师们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通过实施新课改,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3.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与解决方案

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与解决方案

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与解决方案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学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教育者们需面对的问题也因此越来越多。

本文将就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传授知识,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

但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传统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一个热门话题,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质量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讲授口号、记忆口诀、板书和模拟演示等方式来传授知识。

而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或解决实际问题上。

2.教学方法问题传统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学习,而并非出于真正的兴趣和热情。

3.教学资源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期望获得更加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如何开发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了教育者面临的难题。

4.教学内容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着重于知识点的输送,缺乏实际应用的讲解。

计算机科学技术、国际文化交流等应用性质强的内容难以在传统教学中得到有效的传授。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案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着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它同学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可以交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建设工作研讨

课程建设工作研讨

课程建设工作研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工作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课程建设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研讨,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建设工作研讨的意义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程建设工作研讨,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 增强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研讨活动,可以深入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解决方案,增强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通过课程建设工作研讨,可以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工作研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可以引导学校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1. 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讨论。

课程建设工作研讨应该从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出发,明确课程建设的宗旨和目标,确立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2. 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商讨。

研讨活动应该重点讨论课程设置和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探讨各学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深化。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讨。

教师可以分享和交流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4. 教材选用和开发的研究。

课程建设工作研讨可以对教材的选用和开发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5. 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研讨活动还可以讨论课程建设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建设工作。

1. 制定研讨主题和议程。

在研讨前,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研讨的主题和议程,明确研讨的目的和内容。

2. 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参与。

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和相关学科专家参与研讨,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持。

3. 组织研讨活动和讨论。

在研讨中,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大会演讲,让与会者自由交流和分享经验,促进思想碰撞和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提升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催生出了新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从教育技术的角度探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指将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介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传递的技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黑板、讲解、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信息量较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来展示和说明内容,通过多种视觉、听觉的刺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可以通过模拟和演示等方式更好地呈现抽象、复杂的概念和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在线教育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线教育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学习的场景和方式。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无需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网络教育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和主题进行学习和研究。

在教学模式方面,在线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有些课程采用在线直播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实时互动,达到与面对面教学相当的效果。

有些课程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时间和速度,掌握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点。

在线教育的出现,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共享,推动了全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前景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设计和模拟等方式创造出一种虚拟世界,让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场景和情境。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影视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数智化背景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数智化背景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数智化背景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任务 (4)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二、现代控制理论概述 (6)2.1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6)2.2 主要内容与特点 (7)2.3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8)三、数智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需求 (9)3.1 数智化环境下的教学挑战 (10)3.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3.3 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12)四、“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3)4.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 (14)4.2 教学方法与手段现状 (15)4.3 学生学习效果现状 (17)五、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8)5.1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9)5.1.1 引入案例教学 (20)5.1.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1)5.1.3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23)5.2 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 (24)5.2.1 建设智能化教学平台 (25)5.2.2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26)5.2.3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27)5.3 学生学习激励机制的构建 (28)5.3.1 设立创新实践项目 (30)5.3.2 实施个性化教学辅导 (30)5.3.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31)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与展望 (33)6.1 教学改革效果的初步评估 (34)6.2 教学改革的持续改进策略 (3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7)七、结论 (38)7.1 研究成果总结 (39)7.2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分析 (40)7.3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41)一、内容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现代控制理论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数智化背景下,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教学改革旨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将传统课程内容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3篇)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3. 优化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1)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改革教学模式(1)探究式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项目式学习。

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3. 优化课程内容(1)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应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整教学进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充分吸收知识。

4. 创新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摘要:传统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从属地位,然而近些年各类职业院校都在尝试改变这种模式,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

本论文希望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进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实践在新冠疫情常态下,金融危机也在全球范围蔓延,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已就业和再深造的学生看,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学生,占有较大的优势。

目前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话语权在老师身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这已不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其重要性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

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对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国内外现状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学改革不断得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也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1国内文献综述目前关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艺术通识类在线课程建设研究》一文中,吕文静[1]认为:在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的基础上,要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将学习者的需求与感受体现在课程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要素中。

李立娟[2]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证融合教学探究》中探索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专业岗课证结合教学改革,提出“立足学生职业发展、课证深度结合、助力学生能力提升、服务特区经济建设”的会计专业“岗-课-证”教改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黎传敬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构建的学习方式来完成。

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则必须依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做到“三个构建”,即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

第一部分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括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

(一)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这里谈一谈教师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教学中的策略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具体内容。

1、自主学习中的自主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在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我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这样,既避免了教师重复性的劳动,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然,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也许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比较、分析、完善、总结、优化、逐步积累学习策略。

课程改革方案的

课程改革方案的

实施与推广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教育改革也变得异常重要。

课程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其涉及到教育的全局和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推进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和推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变学科内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育更多的人才,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对于高质量、可持续、全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推进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改革则是由学科课程改变为综合课程。

从一门课讲授知识点的模式,转变为涵盖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型学习。

也使学生有机会学会应用课程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在严格把控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在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方面,重视实施和推广的两个主要环节。

实施阶段在课程改革实施阶段,主动探索可行性,思考如何目标地完成课程改革方案。

一般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实施:设计改革方案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教学变化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对应的改革方案。

同时,学校应当适当安排和调整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以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掌握技能的需要,促进学习、思考和行动的融合。

落实改革方案推动关键的改革任务的实施,将改革方案建立具体的落实行动体系。

落实改革方案的成功,还应当充分发挥校内各部门的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审核与评价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地实施与验证。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审核与评价机制,针对课程改革进行频繁和全局性盘查,对审查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和分析。

提出调整意见,间隔式评估,不断迭代改进。

推广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和社会形成比较整体的改革意识,根据各类资源和途径,扩大教育改革的受众,推广改革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如何推进课程模式改革对现代教育课程管理模式的探讨
摘要: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当代社会,深化教育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技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式的研究重心。

本文通过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分析与思考,以期为教育技术学课程模式的管理提供有用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式专业培养目标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与挑战,在这种优胜劣汰的新形势下,只有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更多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我国的学校教育普遍采用“传递→接受”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传统、重权威、重功名、重忠孝的价值取向,使得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各级学校特别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他存在的主体地位、失去了行为的主动性和思想的批判性,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具有创新思想和能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研究并遵循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式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至少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原则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
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情感和思维,达到教与学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理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片、动画和音视频等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进度来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情境,使学习者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激活了由实物到表象、由表象到符号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

这种具有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广度和深度,加强形象训练,促进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2.以学生主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原则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尊师重道”以及教师的绝对权威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夸大化了。

其实,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更是如此。

所以,新型课程模式的建构决不应忽视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的作用,这种片面性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当避免,而应当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与此同时,考虑到几十年来毕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已成为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式的管理中,更多地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提出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这也是完全必要的,这对于冲击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片面性(只看到教学过程这一矛盾中教师的“教”这一个侧面,而忽视学生的“学”这另一个侧面),和批判机械的“外因论”(只重视教师提供的外部刺激,而忽视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大有好处的。

换句话说,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3.课程模式要形成“教与学”二者并重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互相影响与作用,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教育史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影响较大。

前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教育主要是教师,主张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

后者则指责“教师中心论”,主张进行教学重心转移的革命,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着学生转动,而教师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其作用仅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但不能对学生多加干涉。

笔者认为,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着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上述是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式的管理的粗浅认识,今后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深化、提高。

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式的教学改革中,最终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技术基础》刘雍潜,李龙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中国远程教育,1998年,第六期,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改革,陈至立; 3.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顾明远主编.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国安等编著.《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
6.张贵新、侯国范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胡斌(1981-),男,籍贯:浙江宁波,职称:助理实验师,学历:本科,学校:宁波大红鹰学院,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资产管理、实验室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