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https://img.taocdn.com/s3/m/ffd6e7e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7.png)
客家⼈“根”在河洛,客家⽂化源远流长⼀、河洛⽂化1、河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
洛河源出陕西东南、流经豫西数县,于巩义市北向注⼊黄河。
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郑州段的南岸,洛⽔、伊⽔及嵩⼭周围地区,包括颍⽔上游登封等地,⼤致包括北纬34°⾄35°、东经110°⾄114°之间的地区,概⾔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2、河洛⽂化指的是中国古河洛地区的⽂化。
河图洛书是中华⽂明之始。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
”孔安国注云:“河图者,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卦;洛书者,禹治⽔时,神龟负⽂⽽列于背,有数⾄九,禹遂因⽽第之成。
”“河图洛书”的出现,实是黄河流域原始社会在没有出现⽂字之前,先民⽣产与⽣活实践,经验⽂化总结的⼀种曲折反映。
3、河洛⽂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源泉之⼀,是中华民族⽂化中⼼的核⼼⽂化。
河洛⽂化是以洛阳盆地为中⼼的古代黄河与洛⽔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化的总和。
“河图洛书”凝结了古代先哲的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
河洛⽂化产⽣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各代,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形成的物质⽂明,也包括由此产⽣的政治、经济、⽂化集俗、⼼理等政治⽂明和精神⽂明。
《河图》《洛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化,及集夏商周⽂化⼤成的周公制礼作乐的礼乐制度;还包括综合儒、道、法、兵、农、阴阳五⾏各家学说⽽形成的汉代经学、魏晋⽞学、宋明理学以及与儒、道思想互相融合的佛教⽂化等等,以上各种⽂化的总和就是河洛⽂化。
⼆、客家⽂化是河洛⽂化的传承和发展河洛⽂化是指产⽣的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化,由于河洛⽂化在闽、赣、粤等客家⼈聚集的地⽅⽣根和传播,所以河洛⽂化也是历史悠久博⼤精深的客家⽂化之源。
客家⽂化历史传承悠久区域分布⼴阔,中源河洛地区汉⼈南迁⽣活和⽣产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客家⽂化伴随着迁徙、发展孕育出成熟的客家⽂化散落世界各地。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d57e8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d.png)
客家文化
●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长期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文化。其构成要素主 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戏剧、客家流行音乐、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 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客家家规族训、客家武术、客家名人事迹、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
● 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梅州 、惠州、河源、韶关 ;福建的龙岩 ]、三明;江西的赣州,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 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 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
● 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分布广泛,影响深远。至201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 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有3个。
● 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认同的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源自中原汉人 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 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 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源自开封的客家人研究中原汉族河洛陈政客家人
![源自开封的客家人研究中原汉族河洛陈政客家人](https://img.taocdn.com/s3/m/24c4fed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1.png)
源自开封的客家人研究中原汉族河洛陈政客家人一、客家人的含义客家人,是指北方人迁居南方(闽、浙、湘、赣、两广)后,没有和当地土著人融合、通婚,而保存汉族血统、文化和习俗的人。
客家人并不是阶级概念,而是土著、客居(家)的对称。
客家人是汉族中的一个分支,一个民系。
客家人与北方汉人的不同点是:北方汉人经过魏晋南北朝、宋辽金元与五胡、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在血缘与文化方面都有过大融合,而客家人在南方则保持了独立的存在,所以客家人曾很自豪地认为自己保存了“纯汉人”的语音、习俗和文化。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头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
他们在梳理自己文化疆界的时候,都特别强调与中原汉文化的羁绊。
出身客家的黄遵宪曾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
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滨。
俭啬崇唐魏,盖犹三代民”。
陆游《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有着血缘和地缘上的根系联系。
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河洛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居住在河洛区域内,或指居住在河洛文化圈范围内的人。
河洛人与客家人是什么关系呢?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北方汉人移居者。
但河洛人并不全是客家人,只有没有与南方土著居民融合、通婚,而保持汉族血统及汉族文化传统的河洛人,才是客家人。
现在的北方汉人迁居到南方,更不是客家人。
从另一个角度讲,客家人也不全是河洛人。
凡是在历史上由山东、山西、河北、陕西及北方其他地区迁居南方,而没与土著居民融合、通婚,而保持汉族血统及文化传统的人,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历史上形成的群体,由于河洛区域在历史上所处的特殊地位,在每一次北方人南迁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绝大多数,所以河洛人就成为客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客家人根在河洛”,其原因也在此。
但这只是概说,不能说所有客家人都根在河洛。
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客家人的由来 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
![客家人的由来 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ded6300fa216147916112800.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客家人的由来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导语: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生活常识分享。
客家乡会演讲稿范文
![客家乡会演讲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948b0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8.png)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发表演讲,与大家共同探讨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
在此,我要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相聚一堂,共同回顾和传承我们客家人民的优秀文化。
一、客家文化的渊源客家,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后因战乱等原因南迁,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人民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岭南大地创造了辉煌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内涵1.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客家方言蕴含着客家人民的智慧,传承着客家历史的记忆。
2. 客家民俗:客家民俗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服饰等。
这些民俗活动承载着客家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3. 客家建筑:客家建筑独具特色,以围屋、土楼为代表,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围屋、土楼不仅是客家人民的居住场所,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4. 客家精神: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包括勤劳、勇敢、团结、创新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客家人民凭借这种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三、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性1. 传承客家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客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客家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2. 传承客家文化,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客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传承客家文化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传承客家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客家人民在我国分布广泛,传承客家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四、如何传承客家文化1. 加强客家文化教育。
将客家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小了解和热爱客家文化。
2. 举办客家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类客家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
3. 保护客家文化遗产。
加强对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b8b814f25ef7ba0d4a733b4c.png)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
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
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
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
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
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
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一所谓“客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客”,指外来移民;二是“家”,指由中原南下,举家迁徙或落地成家的那些豪门望族。
从历史上看,客家先民多为中原地区、尤其是豫州的居民。
其迁徙最早始于西晋末、东晋初。
《晋书·地理志》豫州条云:“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
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
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
客家文化:专题一客家渊源
![客家文化:专题一客家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beda285fc850ad02de804195.png)
• 客家方言 • 综述 •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粤 东叫客话、客家话、广东话(正因为客家话在粤 东也叫广东话,所以四川才称土广东话);四川 叫土广东话,却鲜见‘土广东人’的说法,客家 人直接被叫做‘广东人’。闽、赣迁川的,同样 以‘广东人’自称。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 新民话。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 福建省汀州府)。通称客家话,这是自称和他称 的合一。
• •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 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 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 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 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 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南迁的移民保留 了部分中原故乡的乡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则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并 不见得现在的北方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古汉语因素。闽语诸支系,存在一部 分较为明显的江南古腔调(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语表达法;粤语方言, 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秦汉交广古腔调和宋元中原语表达法;客家方言的发 音,继承了较多隋唐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粤语对南北语都有继承,因此与 闽语、客家都有相近之处。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 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 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 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 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 客家源流 • 综述 • 客家城市——河源 •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 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 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 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 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 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客家渊源
![客家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198c70cf4afe04a1b071dee1.png)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而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
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广东客家人是广东岭南文化的最早的开拓者,是在广东地区传播中原文明的最早的群体,也是一个不断吸取百越文化精髓的群体。
相对与广府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而言,广东客家群体的形成,要早得多。
广东客家人,是广东岭南文化最早的开拓者。
历史上,进入广东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有时延2000多年的记载。
第一徙: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
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
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
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7c2fd3ae83d049649b66586c.png)
正所谓“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人”。
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因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国内大陆17个省、180多个县市的约有5512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有454万人。
因此客家人被誉为“日不落”民系。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
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
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
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
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
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
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73ce49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f.png)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闽西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传承发展三个方面,介绍闽西客家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闽西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是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
在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多次南迁,最终在闽西地区安定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南迁历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闽西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文化特色闽西客家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客家人的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客家人的服饰以宽大舒适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客家人的建筑则以土楼为代表,具有坚固、美观、实用的特点。
其次,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客家人注重家庭观念和家族观念,注重礼仪和传统道德。
客家人喜欢通过唱歌、跳舞、戏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客家人的文化传统还包括了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三、传承发展闽西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客家文化的资金投入。
其次,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客家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客家文化。
最后,客家人自身也应该积极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增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通过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3eee1ccf8bd63186bcebbc30.png)
河洛—中原文化的特点一、祖根性1.帝都文化。
中原由于居天下之中,篙岳屹立,濒临黄河,气候温和,适宜农耕,交通便利,有利生存。
因此,古代帝王建都多选择中原,上启五帝,下至夏、商、周,延及秦汉、隋唐,均曾建都洛阳,在我国“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中,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故称洛阳为“十三朝故都”。
2.民族精神根。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就包含在《易传》中。
《易》最初产生于河洛地区,可以说河洛文化一如奔腾东逝的黄河,数千年来,始终滋润着中华儿女,它既造就了汉、唐宏大的王朝气象,又培植了炎黄文化的丰厚底蕴。
3.诸子百家源起中原。
儒家思想的根在中原,儒家大师孔子为今河南夏邑人。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对中国文化思想始终发挥着强大深刻悠久的影响。
道家学派的根在中原,道家鼻祖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在洛阳作官,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在灵宝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五千言经典,其理论学说和学术思想都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区形成。
《道德经》传于后世,对中国人影响也是极大的。
到战国时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术派别,世称老庄学派或道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根在中原。
其鼻祖墨子是河南鲁山人。
墨子主张“兼爱”,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任用贤人治理天下,节省民力,反对厚葬,身体力行,劳己仁民。
其文章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对中国人民思想及学术界影响都很大。
墨子被毛泽东称为平民圣人。
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李悝、商鞍都是河南人,法家集大成人物韩非是韩国(都今河南新郑)人。
4、姓氏根姓氏是血缘的纽带。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原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人口曾多次向外播迁,远至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都没有忘祖,自称“河洛郎”,每年陆续到中原寻根拜祖。
论中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谈)——试论客家人形成于明代
![论中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谈)——试论客家人形成于明代](https://img.taocdn.com/s3/m/26faf7e8524de518964b7d2e.png)
时间、 生活地 域 、 语言与文化特 征等 , 了人们认 识客 成
家 的不 刊之论 , 响很深 。 影 二、 客家 民系形成 的几个重要 因素 客家作为一个 民系 , 形成 绝不 是 一朝 一夕 的 , 其 更 不像一个人诞 生那样有准确 的时 日, 一个相 当 它是 漫长 的过程 , 说其形 成届 河洛 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 我刊特邀几位学者撰 写特 文, 目的的对 中原 文化与客 家文化传承与发展 方 有 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 以求促进 q原文化及客 家文化的再研究。 - 中图分 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0 85 2 ( 0 0 0 -0 22 G17 A 10 - 4 2 1 )50 2 -3 4
一
客家人又流 向澎湖 和 台湾 。 客家民系形成 于何 时 , 学术界有多 种认识 。有宋
代说 、 宋元说 、 明说 、 元 明清说 和 近代 说 , 种 。至 于 种
客家人 的成分 , 主要 看法 有两 种 , 是 中原 汉人 南 迁 一
与 当地土著结合说 ; 一是土 著说 , 即畲 、 、 苗 瑶演 变说 。
个 民系 的形 成 , 问与 文 化 的 积淀 是 首 要 条 时
本文 立论 的基础是 前者 。 客家研 究的开先河者 罗香林先 生在 15 90年发 表
件; 其次 , 必须有一个 相对 固定 的生存地 域与空 间 ; 第
的《 客家源流考》 一文中对何谓“ 客家” 了概括性的 作
界说 : 欲 定客 家界说 , 自时 间言之 , 当以赵 宋一 代
编者按 : 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五千年的 中华历史文明进 程 中绽放 出耀 眼的光辉。 中原文化 不仅 仅是一 种具有地
客家人渊源
![客家人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8eafdef05ef7ba0d4a733b5e.png)
客家人渊源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公元317—879年间。
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近百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
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
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
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
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
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
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
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关于客家的起源与形成
![关于客家的起源与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dcea5c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e.png)
关于客家的起源与形成客家,这一独特的民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要探究客家的起源与形成,就如同揭开一段久远而丰富的历史画卷。
客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地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地区曾多次遭受战乱、饥荒等灾难,迫使大量民众离开故土,寻求新的生存之地。
而客家先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们的迁徙之旅。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
然而,真正大规模的客家先民迁徙,始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当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侵,中原陷入战乱,百姓生灵涂炭。
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士族和平民纷纷向南迁徙,这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他们带着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一路南下,来到了江淮一带。
随后的唐朝“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又引发了两次大规模的客家先民迁徙。
在这期间,客家先民的足迹逐渐延伸到了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他们在这些地方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民相互融合,但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文化传统。
在迁徙的过程中,客家先民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路途的遥远和艰辛,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与当地原住民的冲突和融合,都考验着他们的生存智慧和适应能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客家先民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
客家的形成,不仅仅是人口的迁移和聚集,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客家语言,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发音,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的建筑,如围屋,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体现了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客家的饮食文化,如酿豆腐、梅菜扣肉等,独具特色,反映了客家先民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智慧。
在长期的迁徙和定居过程中,客家形成了独特的宗族观念。
宗族成为了客家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宗族,客家人民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维护着家族的团结和秩序。
此外,客家的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
客家山歌,以其质朴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客家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客家的舞龙舞狮,热闹非凡,展现了客家人民的欢乐和团结。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d9bae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5.png)
客家文化概论一、客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文化。
它包括客家人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客家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移民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客家人多次南迁,最终在闽、粤、赣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三、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在中国的闽、粤、赣等地区,以及海外的一些地区。
其中,广东的客家人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
福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区。
江西的客家人则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
四、客家文化的语言文字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客家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南方方言的元素。
客家人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字和词,如“嫲”(婆婆)、“牯”(公牛)等。
五、客家文化的传统艺术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包括山歌、民谣、戏曲、舞蹈、绘画等方面。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客家戏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如汉剧、闽剧等。
六、客家文化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
例如,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客家人会进行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
此外,客家人的婚礼也具有独特的习俗,如哭嫁、送嫁等。
七、客家文化的宗教信仰客家人信仰祖先崇拜和家族信仰,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客家人也有一些其他的信仰,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0570dfc9e31433239689335.png)
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在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如下:1、戏剧音乐客家山歌客语流行音乐采茶戏(三脚采茶戏)平安戏(收冬戏)木偶戏客家八音广东汉剧(广东客剧)山歌剧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
其中以云林县最为著名)踩马灯渡台悲歌2、民俗项目广州客家猫舞客家傩舞3、客家建筑客家土楼:又称为围楼。
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
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
围屋(围龙屋):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
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
赤柱八间屋4、饮食文化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
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
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5、武术客家人在体型上吃亏,与人对打,务求一击中的,因此客家武术出手必中要害,在攻击时上以咽喉、中以心窝、下以阴部为重心,主要是让敌人暂时痛到无力反击,并争取脱逃的空间和时间,或加以反击。
客家龙形拳客家流民拳布鸡拳金鹰拳6、节日7、民间信仰伯公义民爷三山国王三界爷:即三官大帝龙神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北、宜兰、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
客家文化的中原印痕
![客家文化的中原印痕](https://img.taocdn.com/s3/m/dfa5c6d428ea81c758f57827.png)
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在南徙过程头”实为“中,饱受战乱与颠沛流离之苦,迁至被时人目为蛮荒之地的闽粤赣地区后,又需要在极其困难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
因此,客家先人们眷恋故土,并教诫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要“敦宗睦族”、“追远慎终”,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
加之客家先人僻处南方山区,社会相对稳定,受的外来冲击较少,也为保留较为浓郁和相对完整的汉族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因此,客家文化的中原印痕,堪称比比皆是。
举证如下:经济生活。
农业生产工具仍保有古汉语称谓。
如:锄头,俗名“脚头”。
《说文》:“”(音爵)音之讹。
故“脚东客家地区普遍存在的殿堂式建筑,是古代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民居形式。
布局谨严,秩序工整,讲究中轴式对称,大堂多,天井多。
沿中轴线进入为上、中、下三个大堂,左右对称为厢房,为居住场所,以花厅为中心分成许多生活单元。
以正堂为主体,两厢对称加“马槽”、“横屋”。
加上门前池塘和屋后“花头茔”。
池塘用于养鱼、灌溉,且利于屋内污水排出;屋后“花头茔”为半月形土丘,用于种植花木,调节小气候,且可防风沙侵袭。
此类民居形式做工讲究,工艺精美,多为崇儒世家所建。
服饰。
上衣,俗称“衫”。
男女均穿“大襟衫”。
男装长袖,正面开缝,用布纽扣,俗名“唐装”,从形制至名称,均可见古风犹存。
需附及的是,客家人飘泊海外,称家乡为“唐山”,可见客家人的中原情结,处处有之。
妇女戴凉帽,又名凉笠,是客家妇女特有的头部装饰品,系由唐代贵族妇女所戴“帷帽”演变而来。
妇女穿围裙,俗名“围身裙”,用以蔽胸腹,袭自“汉时犊鼻裤旧制”(清・黄钊《石窟一征・礼俗》)。
汉代司马相如在临邛开酒店,即“身自着犊鼻裤”。
可见,客地围裙,来源尚矣。
婚姻。
沿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周朝“六礼”传统形式,只是称谓与繁简有所变化而已。
客家地区的“传庚”相当于“问名”;“下定”相当于“纳吉”;“行聘”相当于“纳征”;“报日”相当于“请期”;“接亲”相当于“亲迎”。
客家是属于哪里的地方
![客家是属于哪里的地方](https://img.taocdn.com/s3/m/2cc485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e.png)
客家是属于哪里的地方客家,这个神秘而古老的群体,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于世。
据史料记载,客家人起源于中原地区,后迁徙至南方地区,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那么,客家究竟是属于哪里的地方呢?客家人的故乡客家人最初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自古以来就在华夏大地上生活繁衍。
据文献记载,客家人最早是从黄河流域一带迁徙至中国南方,后来一部分定居在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因此,可以说客家人的故乡是中国的中原地区。
客家人的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人逐渐在中国南方各地扎根,形成了分布广泛的社群。
据统计,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份,其中以广东省的客家人口最为集中,被誉为“客家之乡”。
此外,台湾地区也有大量客家族群定居,成为台湾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的传承客家人以其勤劳、恪守传统、重视家庭的特点闻名于世。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客家方言、客家菜、客家建筑等诸多方面。
他们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如客家婚礼、客家祭祀等活动,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客家人的身影遍布客家人之所以如此独特和神秘,是因为他们的身影遍布在中国南方各地,同时也传承着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
在现代社会,客家人已经成为中国人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客家可以说是属于中国的一个特殊地方,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客家人的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群体。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更是对多元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
![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https://img.taocdn.com/s3/m/a25b75abe53a580216fcfe74.png)
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核心提示客家人从中原黄河边迁移到南方,既吸收了南北方的饮食特色,又积累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精髓,创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客家菜源于中原,有些菜肴带有中原烹调技法的影子,富有北方风味的菜肴特征;有些菜肴虽然在原料选择与运用上完全不同,但在制法上大致相同。
作为豫菜的发祥地,北宋时期东京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对客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客家菜源于中原近年来,客家菜迅速崛起,被大江南北的消费者所追捧、所认同、所喜爱,这与它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味是分不开的。
“客家菜是体现客家饮食文化的一系列地方菜肴的统称。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是构成粤菜的三大地方菜之一,是指以梅州为代表的地方菜肴的统称。
”中国烹饪大师、梅州市餐饮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钢文说,客家菜流派纷呈,就地域来分,又有梅州流派、东江流派、闽西流派、赣南流派。
客家人喜欢吃素、吃野、吃粗、吃杂,客家饮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主料、味厚浓香、注重养生、原汁原味。
“客家饮食形成既承传了中原饮食文化和南迁后产生和发展的新的饮食原料和饮食习俗,又受当地土著饮食文化影响,吸收了相邻民系及其他民系饮食文化的营养。
”陈钢文说。
“客家菜源于中原,特色鲜明,虽历经千年,仍然保留着中原一带的烹调技法和风味。
”说起客家菜与中原的关系,陈钢文如是说。
对于岭南土著居民而言,客家人是中原一带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至岭南的粤北、粤东北山区居住后,“反客为主”,把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宋末元初,客家先民迁徙到更远的广东东北部,定居在赣闽粤交界处的三江流域。
至此,中原地区的流民从不同的地方、不同时间会聚到这个“客家大本营”中。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客家人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桃花源,人们张口就说客家话,中原风俗在此盛行起来。
因为有着共同的遭遇和背景,客家民系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且慢慢孕育成熟,饮食文化与风俗习惯也得到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
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
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
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
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
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
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一所谓“客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客”,指外来移民;二是“家”,指由中原南下,举家迁徙或落地成家的那些豪门望族。
从历史上看,客家先民多为中原地区、尤其是豫州的居民。
其迁徙最早始于西晋末、东晋初。
《晋书·地理志》豫州条云:“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
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
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
又以当阳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最后一举灭掉西晋,中原震动,豪门大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场大变动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京畿豫州一带的士族豪门。
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他们纷纷迁移南下,而东晋政权为了延揽和照顾这些士族,开始在南方设立这些外来移民的居住侨郡,并以北方地名来命名这些侨郡,以照顾他们的意识和心理。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所设侨郡中规模最大的是“豫州”。
由此可见从河南地区来的移民人数最多,势力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这些贵族的利益,东晋又设立了“给客制度”,它直接演化成为“客家”这一称谓,并为客家民系的组织制度和社会结构输入了更大的活力。
《南齐书·州郡志》云:“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
当时,北方大姓几乎全部南移,由于受到东晋政权的保护,这些迁移的北方人并未衰微,反而日渐兴盛,这就为后来的屡屡南移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源。
从整个客家人的迁徙路线来看,按照历史的划分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五次:第一次是东晋初期的“中原望族,相率南奔”。
他们来自中原,大多落在江淮一带,至皖赣者为多。
这次南迂,由于有着东晋政府的种种照顾政策,很快趋向于稳定,并一直保持了五个世纪。
唐末社会动荡不安,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兵锋纵横南北,这些名门望族受到极大的威胁,客家先民第一次逃难后的落居地正当黄巢起义军展转往复的要冲,在这种情况下,遂开始第二次迁移,即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落居地,再迁至皖南及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
第二次迁移后稳定了三百年。
后来,金、蒙古相继占领北方,并日益南侵,客家先民不得本又一次迁移,这第三次迁移乃是一部分由第二时期旧居,分迁至广东东部和北部。
经过五百余年之后,客象人又开始了第四次迁移,时在明末清初之际,满清人南下入主中原,受祸烈最为严重的部分客家人,从第二或第三次迁移旧居,分迁至粤中部和滨海地区及川桂湘台等地,一小部迁至贵州南边及云南。
客家的最后一次迁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部分客家人又迁至粤南及海南岛,有的流寓海外。
至此,经过五次迁移,客家人的居住范围已基本稳定,表现出现今所呈现的客家分布态势。
由于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不断颠沛流离十使得客家人最重家世谱牒,这数次迁移的始因和路线都十分详尽地记述在他们的谱牒中,不管如何迁移,他们始终都对自我的起源地难以割舍忘怀,常常“述本源流”。
在现今所能觅到的客家人族谱中,总是对先世的故居极尽缅怀之情,而他们的祖籍大多在中原地区,其中以河南较多。
客家的概念和群体是历史上中原部分居民经过不断迁徙和流动形成的,是历史所造就的一种文化人文现象。
然而,从中原人到客家人毕竟还有一个契合点和转折点。
由于客家的概念主要是居住地点的变更,那么,这个转折点也体现在其迁移过程中的中转环节。
考察客家人的迁移,可以发现,福建宁化石壁乡是客家迁徙的中转环节,是中原移民转化为客家人的里程碑。
从大量族谱和方志记载来看,宁化石壁乡在客家迁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客家人称道和记铭之所在。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乃至世界各地几乎都经过了宁化及其石壁。
宁化西北有武夷山脉作为屏障,自外入闽又有一条较为平坦的狭长地带作为通道,而中原移民在这里集结、休养整息之后形成了较为整体化的移民集团再向闽粤等地整股流寓,从而开始了真正的客家人时期。
因此,凡流寓这里,并在这里认定共同族系的中原移民就转化为客家人及其后裔,它成为客家人的界定尺度和标准,而在历史实际上也确乎如此。
客家人的称谓形成于唐宋,《旧唐书·食货志》、《太平寰宇记》、《元封九域志》、《舆地纪胜》等书中都曾”提到“客”、“客人”、“客家人”、“客族”。
记述客家人经过宁化石壁的一些重要谱牒文献,如梅县《丘氏族谱》、嘉应《刘氏族谱》、兴宁《廖氏族谱》、平远《姚氏族谱》等,记其经宁化也是在唐宋这两次迁徙时期,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实体上,客家民系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并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是在迁移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需要而成型的文化,它秉承着中原文化的主核,而延伸着新环境新条件下的文化需求,从而既创造一些新文化内容,同时也恪守着中原文化传统。
由于客家人在流动中始终是集团式或家族式的迁移,有着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生存空间,又由于这些客家先民本身就是中原地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名门望族,所以,由他们所保存下来的一些中原文化,也相对较为原型和纯正。
恪守礼教,重伦理、倡道德,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点。
客家先民本身就是中原地带的高知识阶层,自然极为重视这个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容,所以特别重礼教、倡文风,古朴求真,发愤求学,勇于进龋台湾学者陈运栋先生对此总括为:“客家虽自中原南迁,然其重道德、重义气、重礼节、重理智、性刚强,仍具古风。
保存汉族血统,最为纯粹。
语言风俗习惯,犹是中原遗风。
其守礼节、重道义、好学问、讲伦理,均表现中原民族气质……客家,就其语言与精神表现,均具中原古风”。
著名学者罗香林在其《客家源流考》中指出,这种“客家精神”乃是“中原精神”的最好体现和发扬。
客家人集中的嘉应地区《嘉应州志》卷八礼俗引《大清一统志》云:“民俗质实尚勤俭,重本薄末,地狭民瘠,尚气轻生。
君子质木,小人悍蔽,俗称谨愿。
”又引王志云:“温饱之家益敦俭素,输赋奉公,不事鞭扑。
士喜读书,多舌耕,虽困穷至老,不肯辍业。
”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方渐知梅州,尝渭:‘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可见州士之读书,自宋已然。
”这种情况与中原古风如出一辙。
重礼教、喜读书是一种文化习惯,它的实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对传统学术的继承和发扬。
儒家学说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而客家人也把儒学奉为经典。
在客家人的较大聚居点,几乎都修建有学宫和奉祀孔于的场所,岁时祭拜。
对于传统学术,客家也不乏儒学鸿师。
据有关史书所记,客家人为硕儒者,在宋有长汀杨方、宁化张良裔,俱人史书儒林。
明代理学大盛,客家人研究理学而有成就者更多,著名的如惠阳叶春芳、叶天佑,信丰俞溥,龙南月华,南康刘昭文,兴宁张天赋,长汀扬昱等数十人,俱名重一时。
清代及近代,客家的经师及学问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名笔更层出不穷,形成了有着自身特征的学术流别。
客家人恪守礼教,自有一套与之相符的伦理道德。
环境的变迁和条件的困难使他们更为重视家庭,关系和家族团体,中原文化的人文精神时时深化着家群观念。
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的家庭是他们精神和生活上的直接寄托和依靠,对家庭的依赖成为他们的生存意识而渗入心理。
在这种心理意识上所形成的一系列品格——忠于家庭、孝顺父母、悌友兄弟、和睦毗邻也成为客家人倡导的伦理规范。
客家人最讲“木本水源”,他们对于自己祖先的经历如数家珍,永不忘怀,并由此而尊奉家族制度。
客家人尊奉并大力提倡数世同堂,早在唐、宋时,这种情况就十分明显;《资治通鉴·唐纪》记客家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
上过寿张,幸其宅,问其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善之,赐以缣帛。
”《宋史·孝义传》记客家人陈兢“长幼七百余妇,不畜卜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乡里率化,争讼稀少”。
这种家族群体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内谋求经济的自给自足,养老抚幼,教育子弟,祭祀祖先;对外则防御外侮,以集体的力量保护家族的安全。
在客家的大家族中,分工细致合理,行业完备,若一行失败,则可由它行弥补,不致空缺。
大家庭内由家长主持,如家长健在,虽子孙满堂也不分家。
人数增多则营造房舍,逐渐形成“围垄房屋”,这一被日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所称颂的“自天而降的黑色飞蝶”显示了客家人居住文化的基本特色,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这种具有居住功能和安全功能的房建群,也反映了客家人的浓重家族观念及其亲和力。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至今仍然如此。
正月祭祖,供品须摆至十五天才撤去。
守岁之夜,全家聚集在祖先灵位前,老人给儿孙讲述祖先功绩,教谕后辈,通霄达旦。
《中华旧礼俗》引客家人节日歌云:“正月是新年,烧香奉祖先”。
祭祖活动既有隆重庄严的仪式,也有热闹欢快的祥和气氛。
节日期闻如初二回娘家、腊八和祭灶等,仍明显体现着中原文化的风彩。
几次迁徙也使客家人处于大型或小型的流动状态。
在迁移时,不管多么艰难险恶,他们往往把祖先的骸骨出土背着出走,到新住处时,再按礼重新安葬,在遇到危难时,如兄弟被迫分离,则必分抄族谱,牢记宗系,以备将来“敬宗睦族”;它无一不是由血缘关系纽带长期缔结成路中原人文的延续。
客家人的婚礼和丧礼也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征。
人种的蕃延和个体的死亡是人类社会中永远出现和重复的事实,是无论任何民族或部族都不可避免的,而由于生产方式、经济来源、生态环境、人文心理的不同,婚丧礼仪也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