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采后总结

合集下载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矿有限公司*****工作面采后总结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工作面采后总结*****综采工作面自2021年7月开始回采,于2021年11月回采结束。

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工作面概括1、*****工作面位于*****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巷以南,工作面呈南-北方向布置,其北部为*****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带式输送机巷、回风巷,南部为*****铁路保安煤柱(留设117m),北部为后塔煤矿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留设20m),东部为*****工作面(已回采结束),西部为*****备采工作面和后塔煤矿井田边界。

工作面对应地表山峦起伏、植被发育,无自然保护区、水体,在工作面靠近切眼有阳崖煤矿筛分楼。

*****工作面走向长约*****m,Ⅰ段长:588.4m,宽:261m;Ⅱ段长:343.9m,宽:105m;Ⅲ段长:328.9m,宽:213m,回采面积*****m²。

2、煤层赋存情况:根据*****带式输送机巷、回风巷地质揭露,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陷落柱、岩浆岩入侵等构造发育。

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煤厚在1.7m--2.5m之间,平均2.1m,煤层内发育1—2层夹矸,厚度在0.1m—0.2m之间,平均厚度为0.15m。

3、煤层顶底板情况:伪顶为薄层状的泥岩或炭质泥岩,零星分布。

厚0.10m~0.30m。

直接顶:以灰~灰黑色粉砂岩为主,灰黑色泥岩次之,厚0.46~6.34m,基本顶:以厚层状灰白色细~中粗粒砂岩为主,其厚度分别为0.88~29.07m,0~10.36m不等,底板: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厚度分别为0.62~7.32m、0.33~5.42m不等。

4、矿井为低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低,根据实测:*****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约为0.25m³/min。

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瓦斯超限现象,监测监控管理到位。

自燃倾向性等级为I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5、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其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砂岩裂隙水,主要表现为顶板滴、淋水。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二〇***年***月****工作面一切眼采后总结****工作面回采二叠系山西组2号煤层,其上分层现已回采,下分层2#煤层平均厚度2.2米,其稳定可采煤层。

一、工作面基本情况:1、工作面位置:该工作面南为****工作面采空区,东为****工作面,北为****,西为****。

2、巷道布置与联系形式:****工作面由一条运输巷、一条材料巷和切眼构成采煤系统;****材运两巷均直接与六采皮带联通,并分别经联络巷与七采轨道相通。

3、巷道支护情况:工作面所有巷道全部采用金属工字钢单棚支护,棚距800㎜,采用矿11#工字钢梁*腿=3300*2600㎜,柱窝深度193㎜,净高2.35米,“四·八”盘帮构顶。

二、劳动组织:工作制度:工作面采用“三·八”制作业制度,每班作业8h,一个圆班由2个班生产(8点班、20点班)和一班检修(14点班)组成。

每天检修6h。

三、停采情况分析:1、****工作面上分层已采,共确定两方案(1)、第一种方案:考虑到上分层停采的特殊性,确定2#煤停采位置为上分层停采线后5米。

(2)、第二种方案:根据地质资料,确定通过上分层停采线,进入实体,对顶板管理以及回收工作有很大的优势。

2、停采末回工作主要分二个部分的工作。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我队积极成立了末采工序领导小组,针对工作面实际情况,制定得力举措,坚持跟班指挥,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克服一切困难,狠抓末采工序,为综采支架回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月底,我队开始着手末采回收准备,由于工作面顶板破碎严重、煤壁片帮严重及两巷压力大。

我队积极调整组织方案:稳步推进,同时加大奖罚力度,重点抓好职工保勤和安全工作,制定了工作面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实行队领导跟班制度,及时解决影响生产的各类问题,广大干部职工出满勤、干满点,在矿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兄弟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克服地质不利因素,排除种种困难,我们认真总结经验,顺利移交****工作面。

22201综采工作面采运总结

22201综采工作面采运总结

六、展望与改进计划
继续加强员工培训与激励,打 造更具竞争力与凝聚力的团队 。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二、采运安全管理总结
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加强巡查和检修工 作,有效防范了潜在安全风险。
三、设备维护 与更新总结
三、设备维护与更新总结
做好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确 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定 工作。 持续更新和升级设备,提高生 产效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和成 本。
三、设备维护与更新总结
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提升自动化水平, 减少人力投入和劳动强度。
一、采矿工作面情况总结
工作面作业效率提升明显,人均产能达 到了{content}吨,优于去年同期 {content}吨。
二、采运安全 管理总结
二、采运安全管理总结
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无较大事 故发生,未造成人员伤亡,取 得了安全生产的优异成绩。 完善的安全制度和培训机制, 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 技能。
四、环境保护 工作总结
四、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合理 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大力开展绿化行动,增加绿化 覆盖率,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四、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做好污水和废气处理工作,减少对周边 环境的影响。
五、员工培训 与激励总结
五、员工培训与激励总结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技能和知 识水平,提高员工工作质量和 效率。 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先进个人 和团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
五、员工培训与激励总结
关注员工关心的问题,积极解决工作和 生活中的困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 意度。
六、展望与改 进计划
六、展望与改进计划
继续加大矿藏勘探力度,增强 资源储量,确保长期的可持续 发展。 进一步提升采矿工作面的产能 和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 低成本。

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模板

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模板

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模板一、工作背景及目标在此部分,对工作面采后工作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并明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二、工作过程及方法详细阐述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 资料整理与归纳:将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包括现场勘察记录、煤样分析结果、地质构造图等,并采用合适的工具进行分类和存档。

2. 数据分析与解读: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工作面采后的煤层赋存规律、煤质特征等,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依据。

3. 问题发现与解决: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工作面采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采矿工作的正常进行。

4. 合理规划与安排:根据采集到的工作面数据,合理规划和安排后续工作的任务和时间,以确保工作的高效完成。

三、工作结果及成果在此部分,对工作面采后的结果进行描述,并以数据和实际案例为依据来论述工作的成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工作面采后的煤质分析结果:对采集到的煤样进行分析,得出煤质指标,并与前期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说明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工作面采后的地质赋存规律分析: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构造图和勘探记录,进行地质赋存规律分析,揭示不同煤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3. 问题解决成果:在工作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说明问题的解决情况和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体现出工作的实际应用价值。

4. 后续工作建议:根据对工作面采后状况的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后续类似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四、工作心得与体会在此部分,对整个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团队配合与沟通:强调团队配合和良好的沟通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并分享团队之间的合作经验。

2. 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能力提升:通过此次工作,加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分享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

3. 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升: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升了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总结其中的经验。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工作面采后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面采掘,我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下面是我的总结:一、工作面设计合理。

在采煤工作面的设计上,我们严格按照矿井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矿井地质条件、工作面开采能力、瓦斯等因素,制定了合理的采煤工艺和工作面参数。

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采煤过程的安全性,还能提高开采效率。

二、操作技能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面采煤,我和同事们的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能够熟练地驾驶采煤机、装车机等大型设备,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面掘进、支护、瓦斯抽放等工作。

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团队合作力增强。

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

大家相互协调,互相帮助,迅速解决了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采煤工作的正常进行。

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安全意识加强。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时刻保持对安全的高度警惕。

大家严格遵守煤矿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对瓦斯、顶板和支护等方面的检查和监控。

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面采煤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五、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还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和设备应用。

比如,我们引进并使用了一种新型液压支架,大大提高了工作面的支护效果和稳定性。

我们还加强了煤矿的信息化建设,使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工作面的管理水平。

六、问题和不足。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个别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

其次,部分设备设施比较老旧,需要更新和改造。

最后,我们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方面的考虑还不够,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面采煤,我和整个团队在技术、工艺和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矿井的安全高效运营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工作面采后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分析问题和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

引言工作面采后是煤矿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矿井的安全和生产效率。

因此,对于工作面采后的总结和改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工作面采后问题分析在工作面采后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采后效果和矿井的生产效率。

•粉尘控制不到位:工作面采后往往伴随着煤尘扬尘问题,而我们在采后过程中的粉尘控制措施并不充分,导致粉尘无法有效控制,影响了作业人员的健康和矿井的环境。

•设备故障频繁:我们在工作面采后过程中经常遇到设备故障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生产的中断和效率的下降。

设备故障的原因可能是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等。

•矿井压力异常: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发现工作面采后后,矿井的压力异常增大,超过了我们的设计范围。

这导致了矿井的安全隐患和采后效果的下降。

工作面采后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加强粉尘控制•优化通风系统:增加通风设备的数量,合理布局通风系统,确保足够的风量和负压区域的设立,有效控制工作面采后的粉尘扩散。

•提高人员防护意识: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粉尘危害的认识,正确使用呼吸防护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保养检修:建立设备保养检修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加强设备管理:建立设备台账,对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问题。

强化矿井压力控制•加强压力监测:采用高精度压力监测设备,对矿井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采后工作过程:根据矿井压力情况,调整采后的支护工序,降低矿井压力,确保矿井的安全。

结论通过对工作面采后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

煤矿 工作面总结

煤矿 工作面总结

煤矿工作面总结煤矿工作面总结煤矿工作面是指矿井中进行煤矿开采的具体工作区域,是煤矿业生产活动的核心区域。

在煤矿工作面上,采煤机、支架、运输设备等工艺设备密集地进行工作,人员也在此区域进行生产操作。

在煤矿工作面上,需要贯彻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的理念,真正做到人员安全,设备稳定,生产有序。

本文将对煤矿工作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内容包括安全管理、设备维护和生产效率等方面。

首先,煤矿工作面需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煤矿工作面存在的危险主要包括瓦斯爆炸、煤尘爆炸、顶板事故等。

为了保障人员安全,必须加强瓦斯抽放和通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瓦斯浓度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确保每个岗位的人员都能够严格执行工作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不得有疏忽大意。

在装备领域上,要求支架、采煤机等设备具备安全保护装置和防护措施,能够避免人员触电、挤压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其次,煤矿工作面的设备维护也是关键环节。

工作面上的设备经常面临重负荷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运行,因此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生产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对于运输设备来说,要定期检查轨道的平整度和支撑的稳固性,确保运输顺畅和安全。

对于采煤机来说,需要定期对刀盘和皮带进行清理和更换,保持其正常运行状态。

对于支架来说,要定期检查支架的稳定性和润滑系统的正常运转,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设备的维修上,要制定完善的维修计划和保养标准,确保设备能够及时修复,减少停机时间。

最后,煤矿工作面要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

煤矿工作面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开采速度和经济效益。

在煤矿工作面上,要实施合理的开采方案,根据煤层的情况和设备的性能确定最佳的开采方式。

同时,要对工作面的布局进行优化,确保设备之间的操作协调性,减少互相干扰和冲突。

另外,要注重矿工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

此外,还可以引入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提高工作面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

总而言之,煤矿工作面的工作是煤矿生产活动的核心,涉及到安全管理、设备维护和生产效率等方面。

煤矿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

煤矿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

煤矿工作面采后工作总结编制单位:技术部、机电部、通防部、生产部编制时间:目录第一章工作面概况 (1)第一节工作面概况 (1)第二节煤层情况 (1)第三节煤质情况 (1)第四节煤层顶底板情况 (2)第五节地质构造情况 (2)第六节水文地质情况 (3)第七节其它地质情况 (3)第二章工作面设计优缺点 (5)第一节 3101工作面巷道设计优缺点 (5)第二节通风系统优缺点 (7)第三节管路安装优缺点 (8)第四节监测监控系统 (9)第三章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及整改部分 (10)第四章采煤方法的优缺点及处理方法 (13)第五章矿压显现规律与顶板管理经验 (16)第一节 3101工作面初期矿压规律总结 (16)第二节 3101工作面中期矿压规律总结 (20)第三节 3101工作面末采矿压规律总结 (23)第四节地表移动阶段规律 (24)第六章储量利用情况及提高方法 (27)第七章劳动组织及劳动力配备的合理性 (29)第八章正规循环作业及存在的问题 (31)第九章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32)第十章回采中遇到的其它问题及处理方法 (38)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概况一、地面位置3101工作面位于副井工业广场南,K4-1钻孔北东294.3m,X4-1钻孔南西407.4m。

阿滚沟两支流从切眼附近经过;距切眼81.2~100.9m、268.2~294.1m及2247.4~2310.9m范围,有三处居民房屋;地面标高+1305.2-1380.7m。

二、井下位置3101工作面西南为31采区与32采区分界线,东北为3103工作面回风顺槽,西北为井底车场,东南68m为3103设备列车顺槽运输措施联巷;煤层底板标高+931.569-944.027m。

工作面设计推进长度2503.7375m,宽300.58m,工作面回采面积75.2573万m2;实际推进长度2491.04m。

第二节煤层情况3-1煤层位于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上部,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是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煤层走向165°,倾向255°,倾角为1~3°。

采后总结

采后总结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编制:审核:主管:技术部长:总工程师:*年*月*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一、工作面的基本情况:*综采工作面属于8+9#煤,位于*水平,*采区,工作面标高820~875米,地面标高1166~1223米。

开采范围:东至井田边界,南至*采空区(开采年限:*),西至*,北至*采空区(开采年限:*)。

地面位置在*。

于2010年5月5日开采,2011年1月10日结束。

二、地质构造:根据工作面回采揭露本工作面主要地质构造为断层和陷落柱。

F55断层向工作面内延伸550m,比预计延长了490m,F53断层向工作面内延伸比预计缩短了15m,X424陷落柱比预计影响走向长多10m,比预计影响倾斜长多20m,新揭露X434、X436和X437三个陷落柱,其余构造均无明显变化。

详细内容如下:F18断层走向23°,倾向113°,倾角72°,落差1米,实见位置进风巷10#测点向西9米处,向面内延伸6米。

对回采影响较小。

F49断层走向118°,倾向28°,倾角56°落差3米,实见位置回风巷7#测点向东44米,向面内延伸11米。

对回采影响小。

F53断层走向90°,倾向180°,倾角22°,落差2.5米,实见位置切眼1#测点向北10米处,向面内延伸3米。

对回采影响较小。

F55断层走向53°~83°,倾向143°~173°,倾角42°~75°,落差2~6.3米,实见位置切眼3#测点向北18米。

对回采影响大。

X412陷落柱长轴43m,短轴31m,实见位置回风巷9#测点向东70~93m机尾处,影响工作面走向长23m,倾斜长6m,面积93.5㎡,对回采影响小。

X424陷落柱长轴72m,短轴30m,实见位置进风巷8#测点向东25~55m机头处,影响工作面走向长33m,倾斜长31m,面积801.5㎡,对回采影响较大。

100117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100117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山西灵石国泰宝华煤业有限公司100117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审核:科长:总工程师:2018年9月3日100117工作面采后总结一、工作面概况该工作面位于副斜井北部偏西1240m-1518m,枣洼疙瘩东部100m-157m,地面无其它构筑物、河流等分布。

该工作面位于一采区西北部,开口位置位于西运输巷,南邻西回风巷,西邻枣洼疙瘩保护煤柱,北邻100113运输顺槽,东邻100115运输顺槽。

100117回采工作面长度为250m,工作面51-72米。

该工作面主要为单斜构造,煤(岩)倾角平均5°左右,煤层厚度平均0m—1.6m,平均1.28m,以亮煤、镜煤为主,其次为暗煤。

煤容重1.47t/m3。

地质储量为31684t,可采储量29466t。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式,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二、煤层情况100117工作面所采煤层为10#煤层。

为黑色,条痕色为棕黑色玻璃光泽,硬度一般为2-3,有一定的韧性,贝壳状、参差状断口中内生裂隙发育。

宏观煤岩组以亮煤、暗煤为主,镜煤次之,丝炭少量,宏观煤岩类型多为半亮型,局部为半暗型、暗淡型,光亮型较少。

煤层总厚1.3m左右,部分地段含厚度0.05左右的夹矸。

厚度较稳定,属结构简单的较稳煤层。

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

煤层倾角2°~8°,平均为5°;工作面内陷落柱及断层发育。

三、煤层顶底板情况老顶:岩石名称为K2灰岩,厚4.74m, 岩性为灰色厚层致密石灰岩,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含燧石条带及结核。

直接顶:岩石为砂质泥岩,厚2.35m,岩性为为黑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局部夹薄层泥岩,泥岩中含有植物化石。

直接底: 岩石为泥岩、砂质泥岩,厚3.27m,岩性为灰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成分为泥岩。

老底:岩石为细砂岩,厚3.34m,岩性为灰色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常分为长石、石英、粘土质胶结。

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103工作面采后总结第一篇:103工作面采后总结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华盖山煤矿 103工作面采后总结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2013年会审意见编制:施工单位:生产技术部: 机电部:调度室:安全管理部:总工程师:矿长:一、概况:103工作面位于1采区,西距Ⅵ’勘探线的ZK6-3钻孔86米,所属煤层为Ⅱ#煤层,工作面下巷标高为+1577m,下巷标高为+1591m;该面西侧是保安煤柱20m,北侧和东侧为拟布置104工作面,南侧为1采区102回采工作面。

工作面平均走向长299.9m,倾斜长57.4m,总面积为17221.21㎡,始采于2012年4月20日,终采于2013年6月30日;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本工作面西为同一水平、同一煤层的102工作面,已于2011年9月回采结束,该面运输顺槽与本面回风顺槽相隔13m煤柱,对本面无影响;本面东北为拟布置104工作面。

本面主要受Ⅵ’勘探线上ZK6-3号钻孔控制,该钻孔在工作面西部,距工作面切眼86米。

本面对应地面无重要建筑物,地面最高标高+1790m,最底标高+1700m,与本面最小高差110m。

本面对应地表无山涧、小溪等季节性水流。

二、煤层情况:Ⅱ号煤层厚16.99-32.65m,平均15m,夹矸数随煤层厚度增大而变多,常含0~13层夹矸(炭质泥土岩),厚0.1—0.61m;煤层根据实测煤层倾角及勘探线钻孔机煤标高计算,本面范围内煤层倾角15~17°,平均16°。

本面Ⅱ#煤层原煤水分在8.64%~16.64%之间,平均12.69%;煤层灰分均在18%以下,以中灰煤为主,兼有少量富灰煤;分析基弹筒发热量在3459~4728卡,可燃基弹筒发热量在6090~6554卡,较其他地区褐煤略为偏高;干燥基全硫平均1.37%,属中—低硫。

三、Ⅱ号煤层顶底板情况顶板:直接顶为灰白、绿灰、灰褐、灰黑色粘土岩、炭质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

xx工作面采完地质工作总结

xx工作面采完地质工作总结

xx工作面采完地质工作总结xx工作面采完地质工作总结XX煤矿编制:XX审核:日期:XX年XX月XX日XX采煤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XX工作面采面位于井田南翼,+1845m水平至+1876m水平,为走向壁式布置。

工作面煤层赋存相对稳定,工作面上部还有一块9煤未开采,下部也有一块9煤。

本工作面采用壁式采煤方法回采,根据松软程度采用爆破落煤或手镐落煤、单体液压支柱配π型金属顶梁支护。

工作面采高控制在2.2m,跟底留顶煤。

XX工作面,从202*年9月开始回采到202*年10月结束,共生产了13个月,总计生产煤量为1.9吨。

XX工作面,可采长度125米,切眼长度为35米,煤层倾角缓处有15°,倾角大的有45°,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4米,地质储量2.4万吨。

工作面在回采结束后实际出煤量是1.9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85%,损失率为15%。

120903工作面地质较为复杂,回采中,遇数条大小断层,回采至尾部,由于遇大断层和下出口煤层倾角过大(>50°),所以提前收尾时,导致损失煤量0.5万吨。

XX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在机、风巷掘进过程中未见到顶板有淋水,只有少量的裂隙水,也无积水现象,说明工作面水文条件简单。

问题及建议: 工作面由于采用由北向南回采方式,在综合矿井现状,统筹考虑和设计上,以及生产接续上暴露出不少问题和揭露的断层,在今后的9煤工作面设计施工中应更加周密科学。

扩展阅读:采油队XX年地质工作总结202*年采油站地质工作总结一、基本情况1、概况目前第三采油站有四大主力区块,分别为彩8井区、滴12井区、滴2井区和滴西12井区,至202*年12月全站已接管油水井共有229口,其中采油井总井数163口,开井数132口,注水井总井数66口,开井数59口。

(表1)表1第三采油站生产情况统计表(202*12)区块滴2滴12滴20滴西12合计油水总井数采油总井数采油开井数注水总井数注水开井数(口)(口)(口)(口)(口)3465725822925454845163163745920241366719231059341322、目前生产情况截止202*年12月底,油井开井数132口,井口平均日产液1073t(滴2井区128t,滴12井区307t,滴20井区354t,滴西12井区284t),日产油419t(滴2井区27t,滴12井区74t,滴20井区214t,滴西12井区104t),综合含水61.0%,水井开井数,59口,平均日注水1141m3(表2)。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一.工作面概况:**工作面受*断层影响分成*综采工作面和*(短)炮采工作面两部分回采. *综采工作面是我矿首次南北翼通采方式进行回采,工作面全长1160米,采用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横跨24区第三亚阶段南北翼,于2005年9月1日开采,历时六个月至2006年3月6日停采。

该工作面设计采高2米,实际采高平均2.04米、平均煤厚1.79米。

*(短)炮采工作面在*综采工作面切眼以北200米处送短切眼,切眼长45米;回顺与*综采工作面回顺同方向;运顺位置受*断层影响沿断层面送斜运顺183米,斜运顺距*断层最近处为15米。

该工作面于2006年2月3日开采至2006年5月8日停采,用时3个月,工作面设计采高2米,实际平均采高1.78米。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七层煤为中厚煤层,共含稳定夹矸三层,其中K3夹矸厚度大于其下煤分层厚度、岩性为炭质页岩;K1、K2夹矸岩性为高岭石泥岩。

*(*)工作面内煤层厚度较为稳定,三层夹矸厚度及间距变化不大。

七层煤顶板伪顶由页岩加煤线和炭质页岩组成,平均厚度0.55米、层节理发育、破碎易脱层,工作面底板直接底岩性为中砂岩,中厚层状、有节理,是矿编Ⅳ砂岩含水层,平均厚度3.99米。

三.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范围内煤岩层为单斜构造,走向41°、倾向北西、倾角平均20°17′,煤岩层沿走向及倾向均有次一级的波状起伏。

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揭露两条断层分别是f1断层和F2407断层。

f1正断层走向158°、倾向北东倾角36°在本工作面初见于*(*)综采工作面运顺4#运机石门处,在综采切眼内揭露时,落差最大为1.55米,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不大。

F2407正断层走向93°、倾向南、倾角43°,在#5工作面有揭露,落差为2.45米,延伸至本工作面,在*(*)综采工作面回运顺均有揭露,回顺见于24区南翼1#回风石门以南46米处,落差为1.19米;运顺见于﹢790水平5#运机石门以北237米,落差为2.22米,该断层对*(*)综采工作面影响较大,斜跨工作面120米。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XX煤矿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XX煤矿编制日期:XX煤矿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一、采煤工作面概况(一)、XX采煤工作面位置关系XX采煤工作面位于矿井XXm皮带机运输大巷三部皮带机巷左侧,水平名称为+XXm水平,XX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如下表1所示。

工作面位置图见附图1表XX工作面井上下关系对照表(二)、煤层赋存特征XX采煤工作面所采煤层为XX煤层煤层赋存情况为:厚度为XX 之间,平均厚度为XX米,煤层倾角在XX°之间,属于缓倾斜中厚煤层,煤层具体赋存情况如下表2所示。

(三)、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XX采煤工作面煤层属于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4~8°。

根据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以及工作面回采情况看,工作面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基本稳定,且煤层厚度、倾角等无较大变化。

工作面无较大的断层,在回风巷XX米左右有地质构造,煤层变薄,但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煤层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型,主要以节理裂隙为主,根据地质资料和已揭露的煤层显示,涌水量极小,局部地方有少量裂隙淋水,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

(四)、工作面储量及可采期工作面设计长走向长度(面长)为XXm,倾向长度(运输巷)为XXm,面积为XX0m2;平均可采煤层厚度为1.5m,容重为1.46t/m3 。

工业储量=47340×1.5×1.46=10.4万吨可采储量=10.4万吨×0.95=9.88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5%)工作面日产量=2.4×90×1.5×1.46=473.04可采期=98800÷473.04÷25=8.3月(每月生产25天)二、工作面采后总结(一)、顶板管理方面的总结XX采煤工作面采用倾向壁式采煤方法,顶板岩层为细砂岩,岩体较为完整,容易支护,底板为粉砂泥质岩,岩体较差较软。

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XX米的铰接顶梁采用“见四回一”的方式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11108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编制:审核:鸡场河煤矿生产技术科20xx年x月x日11108工作面采后总结1、井上、下位置: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瓦斯房的缓坡地带,地形东北高,西南低。

工作面回采后经过及时的采取措施,对瓦斯房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井下:该工作面位于1400东翼运输上山以东,该工作面有F22断层,南部是11108下采面回风巷。

2、煤层情况:10#煤层,黑色,煤岩成分以褐煤为主,煤层结构一般,该煤层无夹矸,煤层厚度 1.8~ 2.2 m,平均厚度 2.0 m,煤层有益厚度 2.0m,煤层倾角14°~22°。

3、顶底板岩性:工作面直接顶为灰色砂质泥岩,厚约1.5m,底部含碳质泥岩较多,上部含砂质较多。

老顶为浅灰色细-中粒细砂岩,厚约9.6m。

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厚度为2.3m,松软、遇水易膨胀。

其下为砂质泥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厚约8米。

4、构造:该工作面地质条件一般,煤层整体呈南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受古沉积环境影响,煤层底板赋存稳定,靠近煤层底板处煤层无夹矸。

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遇到F22一正断层(倾向99°,倾角65°,落差12.4米),工作面的回采带受到影响。

5、水文:该面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北部为未采区,南部为11108下采面回风巷,在回采过程中已做探放水。

6、储量:工作面回采煤量:60230吨工作面动用煤量:63400吨工作面损失煤量:3170吨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60230÷63400=95%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损失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3170÷63400=5%工作面回采率指标符合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工作面放煤放净后,矸石放下来,必然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放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3206综放工作面采后总结

3206综放工作面采后总结

3206综放工作面采后总结3206综放工作面采后总结一、工作概述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负责掌控3206综放工作面的采煤过程。

通过认真履行职责,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二、成果回顾1. 保持生产平稳在采煤过程中,我们注意保持生产的平稳进行。

通过合理的生产安排和人员管理,我们保证了生产指标的完成,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事故和故障。

2. 加强安全管理为确保工作面的安全,我们加强了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了完善的防灾减灾措施,对煤与瓦斯、顶板管理、通风系统等进行了严格检查和控制,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运行。

3. 提高效益我们在本次工作中注重提高效益,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率。

通过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我们有效地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停工时间,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优化采煤工艺、改进作业技术等措施,有效提高了产量和效率。

4. 合理利用资源我们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通过合理利用矿井资源,降低了能耗,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保护了环境。

三、经验教训在3206综放工作面的采后总结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说说经验教训。

正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

1. 加强技术培训我们发现,有些工人的技术水平较低,不能完全胜任自己的岗位。

因此,我们认识到加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要通过定期的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2. 定期维护设备我们也意识到,设备维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一些关键设备要定期维护。

之前我们出现了一些设备故障,给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这次工作,我们也发现了沟通不畅的问题。

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及时,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因此,我们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

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基于以上的总结和经验教训,我们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1. 进一步加强培训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进行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针对新入职的工人进行培训,确保工人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胜任自己的岗位。

采煤工作面总结

采煤工作面总结

21091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编制审核部长总工程师二00八年九月十八21091工作面采后总结昌泰矿21091工作面垂直对应地表上覆、小魏楼村庄稼和杨树林,地面没有其它地面设施,地面标高+283.00~+286.00m,该工作面北部为后高村断层;东部为东21轨道巷和皮带巷,南部为21采区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西部为未开采的21071工作面。

该工作面的走向长320~340m,倾斜长90m,工作面标高+7.0m~-1.7m。

21091工作面自2007年10月24日开始回采工作,2008年9月18日工作面回采工作已全部结束。

现将整个回采过程中地质、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作以全面的分析、总结如下,并以此为参考与借鉴,为今后21采区及21扩大采区及21扩大采区各工作面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地为矿井生产工作提供服务。

一、煤层赋存情况21091工作面回采范围内煤层呈黑色、粉末状、光亮型,版金属光泽,工业牌号为三号无烟煤;该工作面煤层局部有夹矸,总体上看煤层赋存较稳定,但局部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其最大厚度为6.0m,最小厚度为1.8m,平均厚度为3.9m,煤底板产状大致为110°~180°∠4°~12°。

工作面回采期间,我们对各回采推进位置的地质、水文地质变化进行现场观测,并探测准确煤厚资料,分析煤底板变化规律,作出预报、临时预报,为工作面的正常回采提供可靠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正确的指导生产,保证了工作面回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煤层顶底板情况21091工作面煤层老顶为中粒砂岩(大占砂岩),灰色、中粗粒,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片。

其最小厚度为1.35m,最大厚度为3.13m,一般厚度为2.23m;煤层的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及云母片,一般厚度为12.64;煤层的伪顶为炭质泥岩,厚度0.2~1.2m,灰黑色,炭质成份高。

工作面回采总结

工作面回采总结

工作面回采总结XXX工作面是XXX采区第四个工作面。

该工作面XXX年XXX月开始初采,通过XX个月生产,该工作面于XX年XXX月停采,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一、工作面基本情况:1、工作面位置及周边采掘情况:XXX工作面地面位置在4#-9#勘探线之间,XXXXXXXXXX。

井下位置XXXXXXXXXXXXXXXX。

工作面走向长度XXXX0米,水平长度XXX米,工作面面积XXX平方米,实际生产原煤XXX万吨。

2、煤层情况:煤层为黑色,沥青光泽,贝壳状断口,层理明显,裂隙较发育。

煤层倾角一般为XXXX°,个别地方为XXX°。

本工作面分层厚度平均XXXX 米,根据两顺槽揭露,煤层中下部煤质较好,中上部煤层顶板附近,煤质较软,夹矸较多,一般在XXXX米不等,与煤层成互层状,煤层稳定性差,易冒顶。

3、水文情况:工作面水文简单,没有大的断裂构造,裂隙不发育。

煤5层顶底直接充水含水层水量很小,单位涌水量小XXXXm3/(s.m),水文地质类型属XXXX 型。

根据XXXXXXXXXX,工作面开采后,上面的各含水层对矿井开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XXXX工作面最小涌水量为XXXm3/h,最大涌水量为XXXm3/h ,正常涌水量为XXXm3/h。

4、采煤工艺: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俯斜综采低位放顶煤采煤方法,平均分层厚度为XXX,其中采煤机采高为XXXm,放顶煤高度XXXm,采放比XXX。

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

采用双向割煤、端部斜切进刀、分段顺序多轮放煤的作业方式,“一采一放”的回采工艺。

二、回采结束总结及建议:1、由于XXX工作面处于井田深部,矿压增加,因此,在回采过程中,曾出现过因为冲击地压影响生产的事件,所以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矿压监测和防治力度。

2、XXX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中的瓦斯会向工作面空间释放,导致工作面瓦斯不断增大,影响到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为此,在以后的回采过程中,要加强瓦斯检测工作,加强工作面的通风工作,要加强工作面日常瓦斯抽放工作。

11401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11401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11401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11401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贵州矿业有限公司平桥丰河煤矿11602工作面(下面)采后总结编制:审核:技术科:总工程师:二零一三年九月十日11602工作面采后总结一、工作面概况11602工作面地面相对位置位于织金河以西、平桥村南600m处。

为一向东南方向急抬升丘陵,区内无大型建筑物。

该工作面井下位置位于:副井东翼,F3-1断层以南;11602工作面上覆11602工作面。

从20xx年7月13日开始回采,20xx 年9月十日回采结束。

工作面平均走向长为35m,平均倾斜长为100m,倾面积为5067m2。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二、煤层情况11602工作面所采煤层为M16煤层。

M16煤层为黑色,沥青~玻璃光泽,细~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由亮煤和暗煤组成。

夹镜煤线理及丝炭,裂隙发育充填大量黄铁矿(侵染状、结核状及蠕虫状)。

阶梯~参差状断口,质硬,半暗~半亮型煤。

平均2.2m。

属中厚煤层。

厚度较稳定,属结构简单的较稳定型煤层。

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煤层走向为94°~102°,倾向8°~18°,倾角8°~22°,平均为15°;工作面内无古河床冲刷、陷落柱及火成岩侵入现象。

三、煤层顶底板情况老顶:岩石名称为砂质泥岩,厚1.53m,岩性为浅灰色,薄层状,均匀层理,夹大量泥质条带,层面见碳屑,含菱铁质结核。

岩石的普氏硬度为4~6。

直接底:岩石为粉砂岩,厚 1.46m,岩性为黑色,薄层状,水平互相层理,顶部夹泥岩,产植物根化石。

直接顶:岩石为粉砂岩,厚0.53m,岩性为灰色,薄层状,波状层理,中部松软。

老底:岩石为砂质泥岩,厚2.27m,岩性为黑色,薄层状,微波状层理,产植物根化石。

四、水文地质情况11602工作面(外面)回采期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较大的变化,工作面上覆无强含水层,无承压水,无地表水体,无河流通过,主要充水源为岩溶裂隙充水,水源受大气降水和工作用水补给,工作面从始采至结束,最小涌水量为1m3/h,最大涌水量为9m3/h,平均为5m3/h,对工作面回采无影响。

3121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3121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31211综放工作面采后总结31211综放工作面自2021年12月开始试采,于2022年8月下旬完成收尾工作。

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一、工作面概况1、31211综放工作面布置在三采区煤2-1层,按照地质报告显示为稳定可采煤层。

工作面标高 +1050-+1093m。

在实际掘进过程中,此区域煤层出现底鼓,工作面部分地段为小落差断层,工作面北部为31503综采工作面;西部为煤2-1集中运输巷;东部为未开采区,南部为未开采区。

2、31211工作面走向方位为127°00′00″,工作面走向长度平均377.5m,设计平均可采长度320m,工作面平均长度100m。

工作面煤层倾角平均21°左右。

在实际采掘过程中揭露工作面煤层地质条件较复杂,工作面运输顺槽在掘进过程中煤层倾斜角变化较大,平均26°左右,最大倾角达38°;工作面中间主要分布有2条断层,断距分别为1.5 米和1.8 米,断层走向均与工作面斜交。

3、工作面顶板由杂色泥岩为主,夹杂页岩,开采后全部垮落,顺槽巷道出现顶板下沉,网包现象多。

地板为浅灰色和黑色沙岩为主,夹泥岩薄层,直接底较软,采掘过程揭露灰色泥岩,易底鼓。

4、矿井为低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低。

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瓦斯超限现象,监测监控管理到位;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5、水文地质情况:根据陕西华中天工公司物探报告显示,31211工作面不存在顶底板富水异常区。

31211工作面回采的是位于延安组第一段(Ⅰ旋迴)(J2y11)中部煤2-1,顶板岩性以油页岩、泥岩和炭质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砂质泥岩、粉细砂岩为主。

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报告煤层顶板以上富水性能较好、含水层厚度较大的第二含水层来进行研究,该含水层由下白垩统志丹群第一组(K1zh1)砾岩、砂砾岩组成。

单位涌水量0.0093L/s·m,渗透系数0.0115m/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三元福达煤业有限公司15102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总工程师:
防治水副总:
科长:
编制:
提交时间:
资料编号: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单位:t、m
煤层煤质
煤层厚度
最大最小平均
煤层结构柱状
4.97 3.7 4.47
可采性指数
(Km)
1
煤厚变异系数
(r)
5.4%
夹矸
情况
煤层含2-4层泥岩夹矸,总厚0.5米。

煤质
情况
M
(水分)
A
(灰分)
V(灰发
分)
Q(发热
量)
S
(全硫)
F(固定
碳)
工业
牌号
0.82%16.4%18.1%26.3 2.65%64.7%
贫煤、贫
瘦煤
对开采的
影响情况
15102工作面煤层含2-4层泥岩夹矸,结构简单-复杂,矸石硬度较低,总厚约0.5米,对开采产生的影响不大。

顶底板情况
岩性厚度破碎情况及管理难易程度
老顶初次垮
落步距老顶细砂岩 3.52 构造处破碎严重,较易管理30m
直接顶泥岩 3.31 构造处破碎严重,较易管理
直接底
泥岩0.3
铝土质泥岩0.2
老底粉砂岩 3.91
老顶为细砂岩,厚度3.52米,灰色,中厚层状,泥质胶结;直接顶为泥岩,厚度为3.31米,灰黑色,中厚层状,泥质结构,顶部含砂质成分,含生物碎屑化石;直接底为泥岩、厚度0.3米,灰黑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含生物化石。

铝土质泥岩、厚度为0.2米,深灰色,中厚层状;老底为细砂岩,厚度为3.91米,深灰色,层状构造,粉砂质成分,致密,坚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