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的悲剧艺术
从《雷雨》到《北京人》看曹禺悲剧艺术衍变
从《雷雨》到《北京人》看曹禺悲剧艺术衍变作者:袁媛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摘要:在中国现代戏剧悲剧发展史上,曹禺是不可忽略的光辉存在。
本文主要以《雷雨》和《北京人》为例从悲剧主题、悲剧风格、悲剧矛盾三个方面的变化来看曹禺悲剧艺术的衍变。
关键词:《雷雨》;《北京人》;曹禺;悲剧艺术;衍变一、悲剧主题的变化――从命运悲剧到生活悲剧生死轮回,无论怎样逃避,该来的永远躲不掉,这或许就是命运弄人的结果。
在《雷雨》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悲剧,两代人的恩恩怨怨,无论怎么怎样挣扎,最终都免不了失败的结局。
投河自尽的鲁侍萍回来了,遇到了30年前那个人周朴园,而迎接她的不只是那个曾经抛弃她的男人,还有她的两个亲生孩子――周萍和四凤,互相爱慕已经结合的事实。
她的离开,她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她的悲剧终于又在她的孩子身上重演。
正如她感叹的那样:“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1]母女的轮回悲剧在周家父子身上上演,两代人的努力也不能逃离命运的安排,他们的苦难代代相传,成了挣不脱的桎梏。
《雷雨》以八个血缘相互联系的人物织成了一张网,一张无可奈何的命运悲剧的网。
而到《北京人》中那种过分凑巧的,“太像戏”的东西变少了,所有的悲剧都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完成,实现了由命运悲剧向生活悲剧的转变。
戏剧一开始,十多个人物先后出场,集中到一个充满着家庭气息的小花厅中,在一种平淡又有些许压抑的节奏中展开了故事。
在人物性格上,没有极度的偏执;在人物关系上,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在情节发展上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有的只是生活的本来的样子。
剧中的人物,无论是愫芳还是瑞贞,都不是在命运的藩篱中不可逃脱的,一旦她们想要离开,完全可以获得像袁圆一样的自由。
她们的不幸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她们的悲剧是侵蚀、毁灭、消磨人的生命力的传统家庭生活所造成的,是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家庭权力的管束,使他们处于痛苦的压抑中。
二、悲剧风格的变化――从高调悲剧到低调悲剧火一样的繁漪,水一样的愫芳,两个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曹禺悲剧风格由高调悲剧向低调悲剧的转变。
曹禺戏剧的悲剧艺术特点
曹禺戏剧的悲剧艺术特点作者:李姝含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年第02期曹禺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创作了无数戏剧,然而到现在还为人们广为流传和喜爱的大多为他的悲剧作品。
《日出》、《原野》与《雷雨》一起被称为“生命三部曲”。
曹禺的悲剧写作手法和所揭露的社会黑暗制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文坛都起到了轰动作用。
他发展了中国戏剧的悲剧艺术,奠定了话剧这一新生的文化形式在中国的地位。
他悲剧创作中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艺术手法,更是被以后戏剧的创作视为楷模。
其辉煌的悲剧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幅画廊添姿加彩,堪称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大师。
曹禺把关于生活、社会、人本身的探索和感悟融进戏剧作品,在我们面前形成一个澄明透彻的境界,而且散发着精神力量的光彩。
然而曹禺创作得悲剧不论从结构上,语言的应用还是悲剧的写作手法上,都是经典和不可超越的。
一、曹禺戏剧的悲剧结构特点曹禺的悲剧多采用封闭式结构,可以说曹禺在运用封闭式结构上是泰斗级人物,他早期的悲剧作品《雷雨》、《原野》、《北京人》采用的都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
封闭式结构包括的范围比较小因而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是其反应在曹禺悲剧结构的主要特点。
曹禺一般只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主要集中表现戏剧性危机;与此相关的过去事件、冲突起因和人物关系,则通过回顾或内省的方式随着剧情发展逐步交代出来。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这种戏剧结构集中性强,人物较少,情节紧凑,结构严整,便于层层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揭示深刻的思想意义。
《原野》中将创作背景放在陌生的农村,并不是要追随时代潮流去表现农村中的阶级斗争,而是要借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具有传奇性的复仇故事,挖掘一个人在强烈的爱与恨夹击下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世界,表现人充满反抗意识的原始生命力和复仇者的心理变化。
《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更加深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纠结,悲痛之情显而易见。
从_雷雨_到_日出_论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
,
,
。
,
,
话剧 艺 术 在 中 国 成 熟 的 标 志 《 中 国 的 土壤 上 扎 下 了 根 雷 雨》 明 显地 受希 腊 命 出 运 悲剧 的 影响 侍 萍重 新 现 在周公 馆 她极力 使 女 儿 免蹈 陷 阱 却偏 偏 落 人 陷 阱 无 法 逃 脱命 运 的 安 排 捉 弄 正 是命 运 悲 剧 影 响 的 表 现 《 雷雨 》 又 有 明 显 的莎 士 比 亚 式 的性 格 悲 剧 的 意 味 这 特 别 表
,
,
看看吧
” 。
因 为潘 月 亭 以 为 报 复 的 时 机 已 到
,
。
对强
,
忍 着 仇 恨 与 之 共处 的 人 言 是猫 吃 老 鼠前 的 戏 弄
,
可 以一
口
吞掉 了
。
连奋 贵也 被 辞退 回 家 周家 矛盾 似 乎 缓 和 了 然而突 然 出 现转 折 在 第三幕 中 又有周 冲送 钱 繁
,
,
人
。
这些人 物形 象一经产 生
,
他们 就 有 着 自己 的 独
。
标 志着我 国话 剧文学样 式 的基本 成熟
也 他
。
立 的 性 格 逻 辑 连 作 者 也 有 些 奈何 他 们 不 得 同 人 物 密切 相 关 的 是 戏剧 冲 突 和 情 节 结 构 问
曹 禺 的 出 现在 中 国话 剧史 上有重要 的 意义
。
,
,
惟其 如 此 它 才 是 它使这 种外 来形式 在
。
,
、
,
。
。
。
现在 塑造
“
气
。
结局是李 石清看 到 了对 手 的 失败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
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
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
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
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
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
"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
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
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进程,透过明暗交叉的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读者(观众)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作者向读者(观众)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人世间爱情、亲情的苦涩酸甜,演绎了一段人生悲剧。
一出人性悲剧。
而这悲剧正是通过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酿造和显现的。
一部好的剧作的主题思想要通过戏剧冲突来体现。
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冲突,鲜明生动的人物和个性化的言语。
其中,冲突是否合理,是否紧张有序往往是衡量着一部戏的精彩与否。
矛盾冲突是刻画性格,增强戏剧感染力的有力手段,对于戏剧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条冲突线都从一定的方面, 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着主题, 而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主题的是冲突的主线。
不论哪条线索都有自己的发展趋向和过程, 对剧情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只有主线是贯串全剧的始终的, 并推动全剧不断向纵深进展。
剧本的各条冲突线索都不是彼此孤立, 而是相互作用的。
主线在不同的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各条副线, 而所有副线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主线的发展起到烘托、加强的作用。
《雷雨》的冲突线索多且复杂, 比较重要的有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繁漪和周萍的冲突, 此外还有鲁大海和周朴园、周萍的冲突、繁漪和四凤的冲突、繁漪和周冲的冲突、大海和鲁贵的冲突等。
一、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冲突《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下面从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父与子、父与女、母与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周朴园与周萍、鲁大海,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而父与女的冲突就体现在鲁贵与四凤之间的冲突,母与女就是鲁侍萍与四凤的冲突。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一、创建中国现代话剧曹禺之前的中国话剧,大多以传统戏曲和文明戏的形式出现,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戏剧形式和技巧。
曹禺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入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建了中国现代话剧。
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新颖,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深刻反映社会矛盾曹禺的作品多以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为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雷雨》中家庭伦理道德的问题、《日出》中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等,都通过曹禺的笔触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三、成功塑造复杂人物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他通过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蘩漪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四、对悲剧的娴熟掌握曹禺的作品多以悲剧为主,他对悲剧的掌握娴熟而深刻。
他通过情节的巧妙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作品中的悲剧情感得以充分地展现,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美感和力量。
五、不断创新和尝试新题材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创新和尝试新题材。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敢于尝试新的题材和主题。
例如《雷雨》中的家庭伦理和阶级矛盾、《日出》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等,都体现了曹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
六、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的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例如《雷雨》中的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日出》中的贫富悬殊和人生百态等,都体现了曹禺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
论《雷雨》序幕和尾声的悲剧审美意义内容摘要:话剧《雷雨》从一诞生,就被删掉了首尾,对此,曹禺先生曾深感惋惜。
作为一种“欣赏的距离”,“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可以达到对观众心灵的安抚和灵魂的净化。
删掉首尾,既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又破坏了剧作的戏剧结构,更不能表现它的悲剧审美意义,同时,观众对周朴园的认识也会缺乏客观的分析与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曹禺《雷雨》序幕尾声结构悲剧审美《雷雨》作为曹禺先生的处女作,是曹禺的一个戏剧生命,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有人说它是一出“命运观念剧”[1],有人说它是一出“批判剧”[2],也有人说它是一出“社会问题剧”[3]。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掘和阐释它所蕴涵的意义。
然而,在《雷雨》中,最耐人寻味和疑惑的应该是“序幕”和“尾声”的设置。
但是,在《雷雨》的第一次演出中,序幕和尾声被人为地删掉了。
从那以后,它们就成了不准出生的婴儿,甚至在后来的出版的剧本中都不存在了,直到《曹禺文集》[4]出版才恢复了原貌。
曹禺也对此感到极大的惋惜。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繁漪和侍萍;一位孤寂的老人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彼此却没有一句话;两个年幼的姐弟俩目击了一切,他们像是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别人谈起了十年前的往事。
这就是“序幕”和“尾声”的整体框架。
那么,“序幕”和“尾声”在全剧中的审美效果和结构意义怎样呢?一.“序幕”和“尾声”,作为“欣赏的距离”“同作为表导演艺术,戏剧不像电影,特别是悲剧,它更多地是在剧情冲突和宁静的演出气氛中带着观众‘回家’”[5]。
曹禺在《雷雨》中有意设置了序幕和尾声,将复杂的人物关系、个人罪恶推到一定的距离,从而达到悲剧的审美效果。
曹禺在《雷雨?序》写道:“我把《雷雨》做一篇诗看,一部故事读,用‘序幕’和‘尾声’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
因为事理变动太吓人,里面那些隐秘不可知的东西对于现在一般聪明的观众情感上也仿佛不能明了,我乃蒙上一层纱。
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论文题目: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学校:姓名:目录题目 (2)摘要 (2)一、从话剧的发展史角度宏观看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3)(一)从话剧的传播载体看 (3)(二)从话剧的思想主题看 (3)二、从话剧的结构层面微观剖析《雷雨》的结构艺术 (4)(一)从戏剧的情节结构观《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序幕 (4)2.开端 (5)3.发展 (5)4.高潮 (6)5.结局 (6)6.尾声 (7)(二)从传统戏剧的情节范式品《雷雨》的结构艺术 (7)1.“死而复生”的情节范式 (8)2.人物身世秘密的情节范式 (9)3.下跪起誓的情节范式 (10)4.“三角恋”的情节范式 (10)5.暴力举动的情节范式 (11)(三)从舞台表演看《雷雨》的结构艺术 (12)1.双线线索 (12)2.以诗写剧的人物语言 (12)3.三一律 (13)4“雷击”的舞台呈现 (13)三、从中外民族文化心理探究《雷雨》的结构艺术 (14)(一)蘩漪“批”“赞”两重天 (14)(二)“妻离子散”结局的“功”“过” (15)(三)多余人形象——周萍 (16)参考文献 (17)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摘要: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他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话剧的迅速发展。
他创作的《雷雨》更是世人称赞不绝的佳作,学术界对《雷雨》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
文章主要从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三个层面探讨《雷雨》的结构艺术。
关键词: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结构”是戏剧研究的一个中枢性概念。
它既包容了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因素,又避免了传统理论中内容与形式二元论的机械性。
[1]它是创作者按照思想表达的需要而将所选定的材料妥善处理,组织成一个符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并进行的谋划与安排,以及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方法。
正如李渔在《曲话》中说:所谓结构实即戏剧创作之前总体构想,表现为剧本中全局的框架,有机的意象系统。
《雷雨》的艺术风格
《雷雨》的艺术风格四幕悲剧《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也是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它的问世,宣告了我国近代史上话剧新时期的开始,也标志了中国话剧的成熟。
在话剧《雷雨》中,角色内心世界的多层次塑造,对话独特的语言艺术,尖锐激烈的矛盾纠葛和紧张的戏剧冲突都体现了《雷雨》的艺术风格。
一、《雷雨》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多层次塑造《雷雨》在剧情结构方面纵横交错,四幕话剧表现出一种错综复杂恩怨中的每个角色都被一种冥冥而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走向悲剧的宿命感。
但是对于《雷雨》的写作动机,曹禺曾经说过:“写《雷雨》是一种感情的迫切的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长不能自己来主宰。
”“《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 [1]由此来看,《雷雨》的本意并不仅仅是人们想的那样是要“揭露家庭的罪恶”,而更是曹禺他对人生活环境的一种探索。
正如他所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述诗,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
” [2]所以我首先觉得《雷雨》的艺术风格主要渗透在角色创作上,也就是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给予角色以浓厚的感情色彩。
曹禺从他所塑造的角色内心世界出发,严格遵循着角色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写出了角色的行为、发展和结尾。
这一点从《雷雨》里具备很鲜明性格的各个角色身上就能看出。
首先是封建大家长周朴园,他是封建主义的资本家代表,内心虚伪,有一副令人厌恶的嘴脸。
周朴园拥有着截然相反的两张嘴脸,一方面他对鲁侍萍有着厚厚的思念,连周公馆内的家具摆设还按三十年前侍萍在的时候的模样,还保留着鲁侍萍生孩子时关窗户的习惯;但另一面,当见到三十年后的鲁侍萍时他心里又埋下了一条底线,在以往的事对他的权利、明誉、地位没有造成损害的时候,他可以顾念以前的感情,一旦造成威胁,就换上了一副冷酷无情的可憎面孔。
这从他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虚伪和造作。
其次,周朴园的妻子周蘩漪却是个内心热情、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女人。
《雷雨》的悲剧意蕴
论曹禺剧作《雷雨》的悲剧意蕴摘要:《雷雨》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它是一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它的悲剧意蕴绝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分析,只有把《雷雨》当作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混合艺术整体来分析,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 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它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雷雨》不但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相混融的艺术整体。
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命运悲剧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应该承认《雷雨》中有命运悲剧的因素存在,它有着过多的巧合,人物的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
正如曹禺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决定着《雷雨》结构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天网,天网恢恢,在劫难逃!”鲁侍萍的命运,最能体现出《雷雨》的命运悲剧。
这个性格刚强而又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她不相信命运,勇敢的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然而黑暗之手却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
她没想到,为了寻找女儿,她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女正在演出乱伦的悲剧。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解析戏剧《雷雨》[摘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现代戏剧的代表,它借鉴西方戏剧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而对西方戏剧进行最经典诠释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其中关于“悲剧六要素”理论的阐述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雷雨》在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悲剧六要素”理论。
[关键词]雷雨;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六要素;西方创作悲剧的历史已历经几千年之久了,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
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很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界多方面西化,曹禺正是将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相结合,《雷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 《雷雨》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它展现出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命运的无情捉弄贯穿整部作品,所有的人都无法逃出它的手掌,有罪的、无辜的人们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起毁灭。
使观众观看之后产生对剧中人物强烈的同情怜悯之情,也对这样的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庆幸,庆幸之余又会产生后怕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释:“整部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 [1]情节是戏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思想,排在首位。
《雷雨》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这么多的事件,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命运纠葛,家族、身世秘密的揭露,都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两个地点之中。
此外,《雷雨》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周朴园;被束缚自由而极端渴望爱情的周繁漪;热情、单纯的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周冲;后悔着过去所犯下的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周萍。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雷雨》是剧组家曹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悲剧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戏剧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研究这部作品也会对我们有着很多借鉴意义和启发。
而在这里,我则选取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雷雨》的悲剧。
在这里我所说的悲剧,是美学中美感经验的一种,它和喜剧相互对立,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而《雷雨》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悲剧感,而在这里我要探究的也是这一点。
《雷雨》中的命运悲剧《雷雨》的作者曹禺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 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 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是理解的———捉弄, 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 或者环境的———捉弄……”,还说:“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 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美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称它‘命运’, 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
而我始终不能给他以适当的命名, 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
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这句话,也就揭示出作者在创作《雷雨》时就是在创作一个“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它认为人生是由神决定的或由某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所支配的,这种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决定的,无法掌握也无法逃避,这种命运往往是注定了一个人的毁灭或不幸。
而“芸芸众生在欲望和命运的苦难中, 徒劳地挣扎搏斗, 最终还是在劫难逃。
”①这样造成的不幸人生,就是一种悲剧。
而在《雷雨》中,人物也是在收着命运的拨弄,侍萍在三十年后回到周公馆又和周朴园相遇是命运,而她的女儿又在周公馆做女佣是命运,四凤又重蹈母亲的覆辙爱上了周公馆的少爷是命运,四凤和周萍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却相爱甚至还有了孩子是命运,这一切巧合都显示着命运的安排。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戏剧结构矛盾冲突是曹禺戏剧结构的核心,曹禺早期戏剧的结构设置紧紧围绕矛盾冲突展开,冲突多变且因剧而宜。
在多变戏剧冲突下,曹禺早期剧作有共同的精神内质的,即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
如《原野》中描绘的原始的美,仇虎在原始森林中奔跑,“大地轻轻地呼吸着,巨树还那么严肃,险恶地伫立当中。
”但是,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在曹禺后期剧作中退却消失,戏剧冲突也随之匮乏。
而其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则是由锁闭世界和旁逸而出的新世界构成。
曹禺以“家”作为锁闭世界的表达方式,而以“出走”作为走出锁闭世界、寻到新世界的手段。
其早期剧作结构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新世界逐步战胜锁闭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生动的体现在里《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过程中,《雷雨》是封闭式的代表作,而后的《日出》、《原野》则开始体现在封闭世界缝隙中寻找新世界,随着锁闭世界的崩溃,新世界成为丰体结构模式。
同时曹禺善于化用戏剧情,情节是戏剧结构的重要因素。
剧作构思首要来自对生活素材、印象的重新组合,但是,对固有戏剧情节化用、重构和再创造也是剧作构思的一重要来源。
曹禺剧作的诸多情节正是来自对中外戏剧情节的化用和重构。
戏剧情节的化用是曹禺剧作结构的一大特色。
剧作结构的诗化则是曹禺戏剧的另一大特点。
追求诗性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方向,曹禺曾说过《北京人》是他当诗来写的,而另一部剧作《雷雨》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依然存在浓厚的诗意,这使得《雷雨》的环境氛围描写显得异常郁闷但是极富深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西方戏剧的借鉴下,曹禺注重诗意与剧作结合,取得了很高成就。
曹禺剧作结构的诗化主要体现于语言和戏剧性情境。
语言风格曹禺的戏剧语言极具特色,从而使得他在处理戏剧冲突当中,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
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
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
别具一格的悲剧创作
别具一格的悲剧创作曹禺和白先勇都是创作悲剧的大师,他们的悲剧风格各有千秋。
悲剧是他们作品的风格之一,无论是曹禺的直接入式还是白先勇的无常反复,都会把戏剧的冲突和主体性展现出来。
曹禺和白先勇在创作悲剧的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共同展现了直击过去大陆或者台湾社会的社会弊端,以此刻画出人物的悲剧;此外,他们都对戏曲充满兴趣,以此作为悲剧创作的基本。
他们都以“人”的角度来塑造悲剧,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大多都具有悲剧色彩,能够从悲剧的人物中能够体会到命运的残酷性。
本文主要从女性悲剧、戏曲元素等角度对曹禺和白先勇的悲剧创作进行简单分析。
标签:曹禺;白先勇;女性悲剧;戏曲元素;创作比较一、曹禺与白先勇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曹禺和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数充满着悲剧色彩。
这些女性之所以最后会造成悲剧,一方面旧社会的封建习俗压垮了他们,她们不得不在黑暗的旧社会中艰难求生;另一方面,被爱情所困的女性陷入挣扎和泥淖中,当她们没有反抗的力量,没有能力去阻止男人们花天酒地,她们也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造成悲剧。
(一)曹禺戏剧的女性悲剧曹禺的三部戏剧《雷雨》《原野》《北京人》中着重反映了女性面对爱情、道德伦理、婚恋观念等等的表现。
这些女性纵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弱小的力量和无意识反抗使得她们最后走向悲剧的道路。
当然,这些女性的悲剧并不是无意义的悲剧,通过女性的悲剧更能直观感受到旧社会、不专一的情感给女性带来很大的伤害。
曹禺的《雷雨》中鲁侍萍和周繁漪就是其中的典型悲剧女性。
首先鲁侍萍和周繁漪有着不同的思想方式,鲁侍萍是带有中国封建礼教色彩的女性,在她身上能看出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
她和周朴园一见钟情,但周朴园对爱情的不忠给她毁灭性的打击,年轻时被周朴园抛弃曾一度失去生活的希望,老年时期重回周公馆又是被周朴园伤害,两次与周朴园的相遇都以悲剧收场;周繁漪也是为情所伤,她介于周萍和周朴园两个男人之间,一个是家族的权威者,一个是追求者。
即使周繁漪年轻时接受过新民主等先进思想,但周繁漪无奈向家族势力妥协,向周朴园屈服,最后的结局也是精神崩溃,又是一个悲剧。
雷雨的戏剧结构
雷雨的戏剧结构
《雷雨》,作为曹禺的四大悲剧之一,以其深沉的主题,独特的艺术手法,而被誉为现代中国戏剧的杰作。
其戏剧结构以吸引观众的情感,营造悲剧效果为主。
全剧共分四幕,剧情发展饱满,环环相扣,戏剧冲突激烈且复杂。
第一幕,是背景的铺垫和人物的引入。
曹禺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这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为后来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不仅揭示了各个角色的心理状态,也展示了家庭的矛盾和冲突,为悲剧的来临埋下伏笔。
第二幕,是矛盾的激化和冲突的升级。
在这一幕中,曹禺巧妙地运用戏剧手段,将剧中的主要矛盾一一呈现出来,使观众对每个角色的命运产生更深的关注和同情。
第三幕,则是矛盾的爆发和悲剧的引子。
在这一幕中,一切矛盾走向尖锐化,各种冲突逐步爆发,悲剧的气氛愈加浓厚,引领观众走向悲剧的深渊。
到了最后一幕,该剧直接展示了每个角色的结局,使悲剧达到了高潮。
在此幕中,我们看到了家庭的全部崩溃,各个角色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的冷酷与无情,使观众深受震撼。
总的来说,《雷雨》的戏剧结构营造了激烈的冲突,展示了深刻的人性矛盾,也折射出社会的现实问题,无不显现出曹禺扎实的剧作技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浅论曹禺 雷雨艺术结构
浅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提纲、《雷雨》的结构严谨精巧《雷雨》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是戏剧的“闭锁式”结构的杰出范例。
阅读剧本,我们不难发现,剧作家把一个有头有尾、过程漫长的故事题材作了三分处理:第一部分,放在舞台上演出的部分——动作最强烈、冲突最尖锐、最能吸引入的部分,经过一天的种种冲突,结果玉石俱焚:四凤、周冲、周萍死去;侍萍、蘩漪发疯鲁大海出走,周朴园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部分,放在舞台上交代的部分——周鲁两家在这一天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周朴园对侍萍的玩弄、摧残;蘩漪被圈在周家十八年,同样受着摧残和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她抓住周萍不放;周萍厌恶这种关系,与使女四凤相爱等。
第三部分,幕后处理的部分,与戏剧发展无直接关系的情节,如侍萍离开周家所受的苦难(带着儿子跳河自尽、无奈嫁给人格低下的鲁贵、远离家乡去济南做工等);周朴园与富家小姐的婚姻及欺骗蘩漪的情节。
全部故事发生在二十四小时内,地点集中。
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登场人物经过严格的选择,一共八人。
作家把一个有三十年长度的故事,取其高潮和结局部分,放在舞台画框中表演,而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则用回顾的方式随剧情的发展逐步交代出来,并迅速推动剧情的进程。
这样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不过,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依然有“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两大块,作家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的呢? (一)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
《雷雨》历时三十年,关系复杂,斗争尖锐,是传统戏剧所难以集中表现的。
作家借鉴了欧洲一些戏剧家的经验,形成了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
第一幕开始,周宅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矮几上的银烟具。
鲁贵用威吓欺骗的手段向四凤要钱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鲁贵的卑劣无耻,看到了四风的纯洁善良,而且也了解了许多幕后前情节,如,侍萍马上到,是太太请她来的;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周萍与蘩漪的关系等。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戏剧发展与西方不同,对于传统戏剧来说,“悲剧”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它不同于西方传统“悲剧”的一悲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悲剧没有完全的悲剧,其结局都是以喜剧呈现,或者剧情中参杂了喜剧成分。
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悲剧文化审美得到了新启发,剧作家不在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在对传统悲剧理念进行大胆的超越和改革下,现代悲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
而《雷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禺在创作时,在题材技法上对西方戏剧有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又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取得了较大成功。
关键词:《雷雨》悲剧传统西方元素融合20世纪初,法国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提出了著名的“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戏剧应该表现出本体精神上的痛苦,它涉及生活和生命本相,对宇宙及自然的法则进行揭示,直观暴露恶性本质。
(1)而曹禺在进行《雷雨》创作时,反复强调宇宙及自然的“残酷性”,与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开创了中国残酷戏剧的道路。
曹禺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宇宙和自然给人们的残酷性,他将自己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沉思融合到他的剧作中,在品读他的作品时,一种残酷之美油然而生。
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雷雨》的悲剧性分析
基本内容
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我毁灭;鲁侍萍和鲁四凤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她们 的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使她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坚韧和坚强。
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融合了命运与性格悲剧的话剧。它通过复杂的人 物关系和深刻的情节设计,展示了命运与性格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让我 们看到了命运的无情和性格的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两者如何相互融合,创造 出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雷雨》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感染力的悲剧,也是一 部富有哲理的作品,它让我们思考命运与性格的关系,思考我们如何在面对命运 的挑战时保持自己的性格。
基本内容
其次,从命运的角度来看,《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受到了无法逃避的命 运的打击。周朴园虽然是一个资本家,但他的人生却充己的命运;蘩漪和周萍虽然在感情上有 过美好的开始,但最终他们的爱情却以悲剧收场;鲁侍萍和鲁四凤虽然付出了极 大的努力,但她们的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些命运的打击不仅让这些人物 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使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悲痛。
《雷雨》的悲剧性分析:命运的悲剧与社会的悲剧
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时的中国社会缺乏对于人性的尊重和对于 自由的追求,这种文化氛围也限制了剧中人物的发展和自由。此外,政治体制也 是导致社会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时的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漏洞, 这些弊端和漏洞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基本内容
然而,这些人物在剧情的展开中,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命运。首先, 这些人物都受到了社会和时代的束缚。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礼教和传统的价 值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人物都生活在这种背景下。这种社会环境对他们 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基本内容
其次,人物之间的冲突也是导致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在《雷雨》中,父子 情仇、母子不和、兄弟相残等情节贯穿始终。这些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冲突, 不仅使剧情更加引人入胜,也使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例如,周萍和周冲的死, 就充分展现了这种冲突的悲剧性。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摘要:《雷雨》是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它不仅具有悲剧普遍意义上的特点,还具有自身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为悲剧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提供了典范。
《雷雨》的悲剧根源是多方面的,它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演化,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展现,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剧;它不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
关键词:《雷雨》悲剧特点主题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悲剧命运自然环境的渲染悲剧根源正文:《雷雨》是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一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更是一部纠缠着复杂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巧合,充满神秘、紧张和令人恐惧的命运悲剧。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为我国悲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栋森说:“从西洋悲剧、中古古典悲剧演变、过渡到能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悲剧艺术,曹禺成功地拓开了一条新路,为悲剧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提供了典范。
” [1]一、悲剧主题《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根据所涉及不同的生活范围来讲,属于家庭悲剧;就题材来讲,属于命运悲剧、爱情悲剧。
《雷雨》不仅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特点,而且添加了纯熟的本地风光——即充满了民族风格,通过展现个人的内心痛苦、心灵的自我矛盾、痛苦挣扎反抗的灵魂和悲剧的结局,表达了对宇宙间诸如生死、善恶、人与“命运”及像宿命、天意和人类自由这样宇宙性质的大问题的深思,并且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因果报应观念。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中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
雷雨的艺术结构浅析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
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
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矛盾冲突《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
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
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
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
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
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一)主题《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
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
《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
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
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禺的悲剧艺术摘要:曹禺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曹禺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悲剧冲突,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摧残、遭压抑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的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曹禺;悲剧;情节;人物一、悲剧的概念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宣泄。
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
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为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
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
因而,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动中自满自足。
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其一为英雄悲剧。
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
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
其二为家庭悲剧。
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
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
最后一种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悲剧的实质,无论“英雄悲剧”、“家庭悲剧”,还是“小人物悲剧”,都要探索到人类本质力量这一人生最深的底蕴。
人们意识到的与意识不到的要求、欲望、情感、意志、思维、兴致等等,都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对人的生成。
悲剧性的矛盾体现了人的内在生命运动的无比丰富性与独特性。
然而,悲剧人物又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意愿。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与其说颤栗于人的罪恶,不如说震慑于人自身那超越个人意志所能遏制的力量,诸如野心权势欲、金钱欲、复仇欲、嫉妒、爱情、情欲等等,这些欲望强大到足以创造一切和毁灭一切。
人类的分裂冲突,与其说是人与外在世界的搏斗,不如说是人与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在搏斗,是人自身的分裂与对立。
理性带给人新的觉醒,而高度理性的哈姆雷特却由此使自己刚毅的性格蒙上了犹豫的阴影,精神上不懈的追索使得行动变成苍白,自觉到行动的有限和目标的无限之后,痛苦便永远无法排遣地萦绕在心头。
人是由自己创造的,人也就被自己所毁灭,不论战胜或毁灭,均来自于人自身内在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力量,使得我们将自己意识到的或意识不到的欲望、情感、意志、思维、行动、命运都提升到人类自我创造的历史行程当中去,从而获得发展与完善自我,确证自身的解放之感,获得要求有一个合理的社会环境的自觉意识。
二、曹禺的悲剧艺术悲剧,是一种戏剧艺术,可以说它是人类的悲剧性的正确把握和表现。
悲剧的产生深深的根植于人类的悲剧性的土壤之中,它是对人类悲剧性的艺术反映。
人类的悲剧性是由人类的群体性悲剧和个体性悲剧共同构成的。
悲剧艺术正是通过对人类的生命个体或群体的悲剧的艺术表现来展示人类的悲剧性。
曹禺正是通过一个个生长在悲剧与希望并存的古老中华大地上,深受古老文明传统浸润的鲜活的个体生命悲剧的反映来表现其对人类的悲剧性的独特思考。
曹禺的悲剧在现代戏剧文学中独树一帜。
尤其是曹禺的悲剧三部曲《雷雨》《日初》和《原野》更是30年代悲剧创作的优秀代表。
就总体来看,《雷雨》实际是一出情节悲剧。
它几乎集中了各种类型情节悲剧的优长,而在同时又克服了它们的弊端,并且在总体上保持了情节悲剧的基本特征。
情节或许可以被认为是一切悲剧的基本成分之一,但它在情节悲剧中却显而易见地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
在这里,事件变成了戏剧意蕴最主要的负荷者,曹禺创造出时间的紧张性,整个戏剧世界依照它的调度而运转。
当这些事件最终被密集为“情节”的时候,他们为戏剧添加了巨大的内在张力。
在这里,情节是被安排在人物之上的,人物的刻画随着戏剧张力的作用同情节一起发展,奔向全剧必然的终点。
《雷雨》作为一种综合型的情节悲剧,可谓集中国话剧史上各类情节悲剧创作之大成。
作家将《雷雨》的故事安排在长达30年的背景上,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为基干,同时展开了多条线索,深入描写了周、鲁两家的复杂纠葛,从而使剧本在情节上具有了极其明显的错综性。
《雷雨》的情节是引人入胜的,剧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邂逅巧遇,母子、兄妹间的“乱伦”关系,使得全剧的情节又具有了传奇性。
在《雷雨》中,奇异的情节接踵而起,紧张火爆的场面迎面而来,命运残酷的捉弄,再加上雷雨之夜的特殊氛围,这一切不能不给人以惊险、紧张乃至恐怖的感受。
全剧以多人丧生、两人変疯作为结局,这又必然使剧本带有惨苦的性质。
正是在这样一种复杂而富有力度的情节构架中,作家才能卓有成效地融入自己澎湃的创作激情,引导甚至“迫使”观众热烈地去体验剧中人物的感情,对他们产生同情,从而最终促成悲剧美感的实现。
当然《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传世之作,不可能是各类情节悲剧的简单承继和综合,而是对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和超越。
同时,《雷雨》的成功,也不可能单纯是情节上的成功,作家在构架情节的过程中事实上也满足了那些优秀之作对戏剧其它要素的要求。
尽管从外部的表现形式来看,《雷雨》的情节系统是一张由血缘亲子关系结成的网,但就内在的意义而言,这网中的三条主要的情节线索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
其中的一条是鲁侍萍的命运悲剧,表现了下层人民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悲惨遭遇;另一条是繁漪等人的爱情悲剧,反映出资产阶级在爱情、家庭问题上的矛盾冲突;第三条是以鲁大海为代表的罢工斗争,表现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三条线交织在一起,在周公馆内同时展开,矛头一起指向了周朴园,从而展示了这个表面稳定的大家庭其实并不平静。
《雷雨》中有关命运的种种描写,最终归结为一点,即如此罪恶如此腐朽的封建性的中国统治阶级是不会有好命运的。
这样《雷雨》的主题意识不仅具备了完整性和明确性,而且也表现了多层次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情节戏剧既然是以情节作为中轴的,其中的性格塑造就必然会处于薄弱地位。
从《雷雨》的成功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戏剧创作中,情节和人物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艺术创造力的高下优劣。
《雷雨》表明在紧张曲折的情节进展中塑造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完全可行的。
情节和人物,即便是在一出情节戏剧中也可以做到相得益彰。
《雷雨》中,情节绝不仅仅是引发和维系观众兴趣的手段、表现命运的外在形式,而且还是人物关系发展的历史和人物展示性格的过程。
人物作为情节的主体,不仅成为情节进展的动力,而且也为其提供了可信性的基础,从而做到了情节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完美统一。
在结构艺术方面,《雷雨》也是中国现代戏剧中的典范性作品。
剧本所要表现的是作家对于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诅咒,而巨大的社会矛盾竟被集中到两个家庭的纠葛之中。
剧中包容了生活前后历时30年,但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丰富的生活含量却被浓缩到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
场景设计上,除第三幕为鲁家小屋外,其余三幕都在周公馆客厅。
并且,仅仅通过8个剧中人,就纵横交错地组织起了全部的故事情节。
在剧中,两家人30年的旧恨新仇、两代人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地迅速展开,不断撞击着观众的心。
作家成功的运用了回溯的方法,通过“序幕”和“尾声”把“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结合起来,用“过去”推动“现在”的发展。
正是由于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法,情节在故事接近结局时才真正开始,剧中的每一要素——人物、地点、事件都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被压缩到一个艺术的浓缩体内,于是剧中的每一种因素都在越旋越紧的向心运动中,趋向戏剧的中心,引来极富有爆炸性的最后喷发。
三、曹禺对悲剧艺术的贡献及给我们的启示曹禺的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悲剧艺术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有着优良的传统。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一个共同性是一部戏总须“悲、欢、离、合”敷演完全,令生旦当场团圆,悲剧成因往往处于无赖小人从中搬弄。
这就削弱甚至淹没了悲剧精神。
在现代戏剧史上,主要致力于悲剧创作并且取得独特成就,因而推动了我国悲剧艺术发展的,除郭沫若外,首推曹禺。
曹禺塑造了繁漪、陈白露、榡方这样卓越的悲剧女性,刻画了鲁侍萍和周萍、曾文清等艺术典型,为现代戏剧的人物画廊贡献出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
这些曹禺式的悲剧人物在我国悲剧艺术发展上的意义,还在于他们显示了悲剧人物和悲剧样式的发展。
古代悲剧历来以表现英雄、伟人为主,历史的发展要求戏剧更贴近现实生活。
曹禺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悲剧冲突,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摧残、遭压抑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家描写了灰色人物、小人物的悲剧,发展了悲剧类型和悲剧样式,拓宽了悲剧艺术表现的领域。
同时,曹禺塑造悲剧人物总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艺术手段把这种精神痛苦的深度传达的淋漓尽致。
他的悲剧人物与悲剧冲突的特征又决定了他的悲剧主要不是体现为悲壮崇高的美,而是通过不幸者的命运,写出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美。
他以悲剧的阴柔之美显示出悲剧美的丰富多样性。
曹禺悲剧给我们的启发是:悲剧关键在于要写出痛苦的深刻性,何谓“深刻”?悲剧的“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而是属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重大审美范畴的悲,它同作为审美范畴的美与崇高相联系,只有美的毁灭才能产生崇高,悲剧是表现这种审美范畴的悲的最高形式,它反映善良与凶残,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虚伪,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悲剧唯有与美、与崇高结合,才能具有“真正悲剧性的因素”,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这样的悲就是深刻的悲。
郭沫若的悲剧表现伟大人物的痛苦与死亡,悲剧精神是崇高、雄伟、悲壮,使人们的心灵从悲剧的崇高中得到提高。
曹禺的悲剧表现平凡人的痛苦,悲剧人物都怀有人的追求与愿望,这是历史的合理要求。
人的追求就是美,因为美就是“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