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孔子理想中的完美人格标准——“君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 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 狭窄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 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关于“ 义”与“利”: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则从 吾所好。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 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
解“言”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朱熹
课堂检测
下列画线词语,用法是否相同: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愿无伐善 3、就有道而正焉 4、天下归仁焉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伐薪烧炭南山中 金就砺则利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学常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2.经、史、子、集是指什么?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其中,《周礼》《仪礼》《礼记》合成“三礼”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
均为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
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着名的总集。
3、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
4.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1《论语》十则课件
谋:办事。 信: 真诚,诚信。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 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 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段意:强调检讨的内容。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 语 》十 则
学习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背诵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首 创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 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 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 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 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 却不怨恨(人家),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段意: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修身做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 每天。
1、对照注释翻译句子。
2、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句。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能够熟练地诵读经典古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文的感受和见解。
3、通过经典文化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思想,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
4、通过阅读和学习经典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书从中国历代文化经典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第一单元是关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
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经汉唐,至宋明,结束于清代,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
教学方法:
1、整合教材,大胆取舍.教材的修理必须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大胆的取舍,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2、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高考选做题中的一个考点,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适时补充课外知识,高考信息,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指导。
3、注重课堂,提高效率.虽然是选修篇目,但我们仍要精心备课,精讲与略读相结合,不能囫囵吞枣,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有所收获。
高二语文备课组。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前言《经典常谈》是一本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为主题的选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选取了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在内的中国古代经典,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以该教材为主题,探讨学习该书的相关问题。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概况该教材共包括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较为经典且有代表性,篇幅适宜,并配合注释和阅读指南,能深入浅出地传递古代经典文化,使读者轻松地掌握和理解。
2.2 内容分析《经典常谈》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这个主题,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人性、理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十分丰富。
同时,该教材对每篇文章配有详细的注释和阅读指南,使得学生即使缺乏背景知识也能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阅读体验《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不仅篇幅适当,内容丰富,而且又有注释和指南辅助,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此外,该教材可以随时拿起来阅读,不必担心重读会出现疲劳感。
三、阅读心得3.1 论语《论语》是一部纪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很多地方是有分歧的。
但是,在我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既聪明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他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我认为,这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3.2 孟子《孟子》是一部较早的儒家经典,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和长篇的例子。
孟子充分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理解和他的治国方略。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中得到了一些防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在现实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和有所作为。
3.3 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先秦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深奥的文化遗产,它充满了哲学色彩,内容幽远深邃。
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道理,如对待事物的看法,对待生命的尊重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第一课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经典方面的知识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中国古代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
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了宋朝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和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做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成为四书。
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了二十五史的说法。
这些史书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
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者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等。
子部是更大的一个部类。
先秦时候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各家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
魏晋以后子部范围不断扩大,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籍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
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先秦到梁初一百三十多家的作品七百多篇,对后世影响很大。
还有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的基本内容2. 《大学》的核心思想教学难点:1. 《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2. 《大学》中的哲学思想教学准备:1. 《大学》文本2. 教学PPT3. 相关参考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四书”之首?二、课文研读1. 学生自由朗读《大学》,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大学》核心思想的理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大学》中的道德理想?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大学》全文,撰写一篇关于《大学》核心思想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道德理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二、课文研读1. 学生朗读《大学》全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如如何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大学》中哲学思想的理解,如“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大学》中道德理想的论文。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读。
学问123什么叫“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例题解析:按照我国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法,下列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经部:《论语》、《诗经》、《左传》、《孟子》、《说文解字》B、史部:《战国策》、《资治通鉴》、《史记》、《水经注》C、子部:《老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D、集部:《楚辞》、《东坡乐府》、《孟浩然集》、《七录斋集》[解析]要做这道题,先得明白‚经、史、子、集‛的内容分类情况。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教案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经典文化研读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研读中国经典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深入研读中国经典文化,学生将能够探索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经典文化作品,学生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经典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并研读中国经典文化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经典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5分钟)-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中国经典文化,如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历史文化名著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了解和研读中国经典文化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 学习:选择一部中国经典文化作品进行研读(20分钟)- 推荐选择一部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经典文化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3. 讨论:学生小组互动讨论研读内容(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和分享自己对于研读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回答,深化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4. 分析:学生个人写作和讨论总结(15分钟)- 要求学生以个人写作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研读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典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5. 结束:分享学生的总结和感悟(5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总结和感悟,鼓励他们表达对于中国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案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个人写作的思路清晰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在分享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理解程度。
备注: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需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与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与研究引言: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古代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进行解读与研究,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论语》的解读与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对《论语》的深入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价值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提倡以仁心待人、以德行为本的行为准则,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道德经》的解读与研究《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另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道德经》中的思想包含了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理念。
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启迪人们追求内心自由与和谐的追求。
三、古代诗词的解读与研究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
同时,古代诗词也对现代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古代典籍的解读与研究除了《论语》、《道德经》和古代诗词,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经典著作,如《尚书》、《周易》、《史记》等。
这些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
五、古代文化经典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和指导。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智慧,有助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规范的一项是
反 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馈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评 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价 ⑤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A.①⑤ B.②③ C.④Ⓐ D.②④
义利观
文化梳理
仁
《论语》
《孟子》
实词
知识积累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愿无伐善,无施劳 中庸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论语》 《论语小人闲居不为善 此之谓自谦 上恤孤而民不倍
知识积累
《孟子见梁惠王》 《大学》 《大学》 《大学》
实词
小人长戚戚 愿无伐善,无施劳 君子而时中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学常识
作品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作者
记录主要人物
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
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
出于《礼记》 (据传为西汉礼 孔子及其弟子
学家戴圣所编)
主要思想
“仁”“礼”
“仁”“义” 修齐治平 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大学》
推己及人 君子慎独
文化梳理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④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不仅能够让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能健全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一、课程目标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化常识第一单元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
具体划分如下:经部: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收录了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10个大类。
最初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部:史书,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15个大类。
其中仅正史就有《二十六史》。
从司马迁的《史纪》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清史稿》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14大类。
其中儒家的著作有:《荀子》、《说苑》、《帝苑》、《远思录》、《传习录》、《孔子家语》、《温公家范》等。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论文概述本篇文档旨在研究和探索人教版选修教材《经典常谈》。
对于该教材的学习和阅读是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关键步骤。
在阅读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自身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人教版选修教材《经典常谈》: - 该教材的目的和内容 - 教材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对象 - 该教材对于读者的意义和价值该教材的目的和内容《经典常谈》是人教版的一本选修教材,该教材以中国经典文化作品作为背景,结合现代图像语言和课堂实际进行阐述。
该教材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经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个中学班级。
该教材以十二个主题作为线索,覆盖了早期经典文化、建筑、绘画、诗歌、小说、传媒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传习录》中,主要介绍了如何学习文化和知识,以及如何与人交往和交流;在《葱岭送别》中,以诗歌的形式来描述了离别和相聚的情感,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之,该教材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
教材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对象该教材适用于中学的高年级,也可以适用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
阅读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用作课堂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该教材也适合初学者使用,因为它的阅读方式和细节处理非常详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思考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从而体验并理解古代思想中的智慧和精髓。
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唐诗》中的《登高》一诗,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登高的意义以及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生态度。
该教材对于读者的意义和价值该教材是一本价值观的传承,它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为读者认识、理解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该教材还能够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及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全球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国文化也应该在这个进程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和地位。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介绍《论语》十个重要的章节作为研读内容。
1.学而篇:介绍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学习的重要性。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为政篇:强调君主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刑罚和威权。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八佾篇:阐述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认为通过规范的礼仪可以达到道德的修养。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季氏篇:揭示了孔子对贤德人才的要求,认为只有能够以德行来辅佐君主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者。
5.里仁篇:阐述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要以“仁”来对待他人。
6.公冶长篇:强调要固守道德原则,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7.子张篇:强调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求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忧思篇:提出了人生的重要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忧虑,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9.泰伯篇:强调要尊重上级和懂得分忧,同时也要对待下级友好和宽容。
10.雍也篇:强调要尊重传统和敬畏上天,不要随意改变和追求功利。
通过对以上《论语》十个重要篇章的研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和礼仪来治理国家和塑造个人品德。
《论语》中的思想和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
因此,《论语》的研读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精选文档
类书、小说家、释家、道
家 14 类。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
集 部
代作家的不同体裁的作品集和 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收 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
分为楚辞、别集、总集、 诗文评、词曲 5 类。
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
二、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
什么特点?
中国文化经典不仅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长,从先秦到 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文 化经典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貌。具体表现如下表:
“礼之用,和为 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
贵。”“和也者, 的意义。古人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
包 天下之达道 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
容 也。”“和而不 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中
性 同。”“天下一致 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
而百虑,同归而 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
殊途。”
形成的思想资源。
对
自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
然 的 亲 和
“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
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 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 盾,主张合理地利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分 类
释义
内容
经 主要是儒家 部 的经典。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礼》 《易》《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 形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 《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
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孟子》。
史 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小试牛刀】1.注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2.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3. 成语名句积累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课内探究【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文章。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B 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C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D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2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B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D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3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B 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 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C 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D 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1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4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参考答案】一课前预习1.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2.断句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二课内探究一章【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
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
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
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
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
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
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
它们竟是如此玄奥。
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二章【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
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
[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
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
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十九章【翻译】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
放弃讲仁和义——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
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
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七十八章【翻译】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但它冲激坚强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
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
八十章【翻译】国土狭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
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
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三当堂检测(一)1 B (A 抱持守C 法律条文,原则D 占有)2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D 均为定语后置句)4 A (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二)翻译要点:1 “莫柔于水”“莫能胜之”2 “见素抱朴”“绝学’3 “生”“有”“为”“恃”“居”4 “甘”“美”“安”“乐”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仁义与利的关系,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威慑灵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义以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
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
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
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小试牛刀】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散文集。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王道”,主张德治。
2.注音叟()庶()人万乘()弑()其君不夺不餍()3. 成语名句积累上下交征利不远千里课内探究【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文章,总结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上下交征利③弑其君④苟为后义而先利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⑥不夺不餍【探究2】问题: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有此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B王何必曰“利”C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D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2.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曰“何以利吾国?”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既自以心为形役C石之铿然有声者D南冥者,天池也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参考答案】一课前预习1.名轲,字子舆属语录体散文集“亚圣”“仁政”2.注音叟(sǒu )庶(shù)人万乘(shèng)弑(shì)其君不夺不餍(yàn)二课内探究1.课文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⑥不夺不餍(餍:满足)2.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
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
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三当堂检测1 C2 B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单元导读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是学习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三课晋灵公不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