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3页)
中美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美核心价值观比较童海玲222009313011026摘要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经济核心价值观、政治核心价值观、文化核心价值观、生态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人本核心价值观。
美国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包括经济价值观、政治核心价值观、文化核心价值观、生态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人本核心价值观。
中美两国除了在生态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共同点之外,其他的核心价值观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美国核心价值观比较中美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其中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了解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势在必行。
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人本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1、经济核心价值观比较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最高抽象是“发展”和“富强”,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主线是“富裕”和“私有”。
发展和富强是现今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所追求的富强,包括富裕和强大,美国式的“富裕”也隐含着发展,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但是两者有着原则上的差别。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发展的,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之上的发展,这是两者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
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高度社会化发展这一必然要求上来看,中国社会生产力必将比美国式生产力发展得更高更快。
中国不仅要强调发展生产力,同时也强调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美国资本主义的“私有”性质则决定了美国式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这是两者的根本界限所在。
2、政治核心价值观比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和灵魂是“民主”和“法治,美国资本主义政治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要求是“民主”和“人权”。
民主法治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系。
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又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中国的民主法治与美国的“民主”“人权”虽然从字面上看意思差不多,但是两者的实质有着很大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价值观、信仰、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方面,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之一。
人们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鼓励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
而在中国社会,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
人们更加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造成了人们在对待个人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在信仰和宗教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的灵魂拯救和与上帝的关系,强调慈善和施舍。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信仰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心灵净化,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宗教和信仰的差异,使中西方社会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个人的社交活动和个人空间。
他们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
而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更加注重亲密和互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交流。
家庭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愿意为他人考虑和帮助他人。
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契约是主导的组织方式,个体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竞争优势。
而在中国社会,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依然对社会组织和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西方道德价值的区别

中西方道德价值的区别2015-03-04 08:542015-03-04 08:54:30作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如何把握我国传统价值观特别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特色,是价值观研究的重要课题。
价值观的特色一般是通过对不同理念和事物进行比较、选择、取舍而显示出来的。
因此,我们讨论中华价值观的特色,就不能局限于中华文化本身,而要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作为比较对象。
中华价值观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相比,主要表现出四大特色。
责任先于自由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对他人、社群甚至自然界所负有的责任,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
儒家的德行论比较发达,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形成完整体系。
其中的忠、信、仁、义、孝、惠、让、敬等德行的基本取向,都强调个人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如孝突出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忠突出尽己为人的责任,信突出对朋友的责任,等等。
在儒家看来,个人与他人、与群体存在连续的关系,必须积极承担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是一种美德。
中华价值观注重关系的立场与个人本位的立场不同,它主张个人与他方构成关系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以自我为出发点、以对方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责任的要求。
人常常为承担责任而忘我,责任往往成为个人社会实践的重要动力。
这样的立场就是责任本位的立场。
同时,由于个人处于社会关系网中,与多种对象结成各种关系,因此个人的责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个人有多少角色,就相应地承担多少责任。
中华价值观十分注重责任担当。
孟子讲,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
从先秦的士君子到汉代的士大夫,都突出责任意识,强调个人对天下国家的责任,而不是突出个人自由。
在汉代到宋代的士大夫中,责任意识的代表就是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后,明代士人提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为人们所熟知,对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在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中,人权是个人对国家和政府提出的道德、政治要求,更多涉及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却无法界定个人对家庭、他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高中论述类阅读: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
《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
中西方价值观对比

The contrast of view of value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oriental countries The main differences in four aspects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nature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time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nature 西方文化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生存,为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常常是独立地面对自然,搏击大海,从而养成了求新、求变、好奇好动的民族性格和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
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转动整个宇宙。
”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人对于对立着的自然界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造的精神。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 二者对立。
中国文化:在平原农耕气氛中生长的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具有天人合一、内部融通的民族性格,文化特征是固守本土,沉着稳健,质朴厚重,崇尚和平。
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注重二者的依存和统一。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
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时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时参掌机务/惧 无以厌人望/常 求 自安之计/董 俨为右计使 昌言代之
/欲 倾
C,时 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时参掌机务/惧 无 以厌 入/望 常求 自安之计
昌言代之
D。
/董 俨为右计 /使 欲倾
“ (2× 滕王阁序》 中
时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 时/参 掌机务 惧/无 以厌人望/常 求 自安之计/董 俨 倾 昌言 代之
,
杨徽之耿 介正直。对温仲舒 、 寇准用 拼搏奋进 来获取 高位 的行为表 后辈致 力趋竞 以获得高位。
示不满 ,认 为他 们使
D,杨 徽之 才华突出。与入谈论 ,熟 知典故 ,并 能详记 唐朝 以
终 日忘 倦。
7。
来 的士 族 人物 ;尤 好论 诗 ,常 常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泊 方 固宠 ,谓 徽之遣熙构飞语 中伤 己,遂 白上。 译文
样的情感 ?请 简要分析 。 (4分 )
王 褚深所 唯李 肪、 蜂职
5.下 列对文 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 确 的一 项是 (2分 )
A,时 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 时/参 掌机务惧/无 以厌人/望 常求 自安之计
倾 昌言代之
B。
三冫 舀篇名旬献写(5分 ) 《
10,补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
“ 协和万 邦” 便 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 范。类似的说 法还有 “ 以和邦国,以 统百官 ,以 谐万民” (《 周 “ ” ・ “ 札 天官 冢宰》 孔子把 )。 和 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 的原则,提 出 柔远 能迩 ,以 定 我 置 之 以和也 ” 。构建 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是 中华文叨几千年来特续不断的理 想。 `平 人 与 自然的和谐统 一,汉 代 以后被 表达 为 “ 天人 合 一 ” ,成 为 中华 文化 的价值理 想。所 谓 “ 人 ” 天 合 一 ,就 是注重人 与 自然的和谐合 一,注 重人道 (人 类社会法则)和 天道 (宇 宙普遍规 律 ) 的一致 ,不 主张把天和人 割 裂开来。天人 合 思想不强调征服 一 自然、 改造 自然 ,不 主张 天 、 人对 立 ,而 主张天 、 人 协 调。根据 这种思想,人 不能违 背 自然 ,而 应顺从 自然规 律 ,使 自 己的行 为 与 自然相协调。我 国古代的天人 合 一思 想,一 方面注重人 是 自然的 一部分 ,注 重人 在 自 己身上 体 现 自然的本性 ,致 力于人 与 自然统 一 并与 自然融为 体 一 ;另 一方面主张 人主 动配合天地的生生 变化 9在 与 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 并促进 宇宙的和谐 与发展。这种 追 求人 与 自然和谐的思 想 对纠正 无限 制地征服 自然、 不顾及环 境 与生态平衡 的观念 ,促 进 经 济社会全 面协 调 可 持续发 展 ,具 有重要现 实意义 。 在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 中有 一种冲 突意识 ,总 想用 自己的力量 ,以 自我 为中心 ,克 服 非 宰制他 者 、 我、 占有别人 。因此 ,在 西方历史 上 宗教战 争非常戏酷 ,中 国则没有 出现过那 样的宗 以 教战 争。可 说′ ,2o世 纪两次世界大战 ,其 文化 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休 来讲 ,同 西方文化 和西 方价值观相比,中 华文化 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 高于冲突。 (摘 编 自《 和谐 高于冲突》 ) 1。 下列关于 第 一 、 二段 的表述 ,不 正 确的一 项是 ” “ ” A。 与西方文 化和西 方价值观 相 比 ,中 华文化和 中华价值观 更强调 “ 和 ,对 和 的追求也形 成 了中华文 明特 有的思维方 式和价 值取向。 ” “ B,“ 和 具有 的 和谐 ” 的意义旱在虞舜时期就 已出现 ,春 秋时期 的史伯提 出“ 和实生物 ,同 则 ” “ ” 不继 ,使 和 的思想得到 了发展。 C,“ 八 音克谐 ,无 相夺伦 ,神 人以和 ” 说 明我 国古人 就 以音乐之和 来 比喻各种事 物之 间的和 “ ” 谐 ,最 终使 和 成为一种普遍追 求。
2019尔雅中西文化比较答案

【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白话诗B、古体诗C、现代诗D、格律诗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改革开放时期B、新生活运动时期C、文革时期D、五四时期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 ,或者逐渐递减, 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单选题】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B、个人C、特定人群D、大众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蕴含的意义B、接触的频率C、他人的喜好D、事物的外表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4【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年B、800年C、1200年D、300年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天地B、阴阳C、男女D、日月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3【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从大体上看 ,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解释说明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是指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一套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崛起,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这为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强调家庭价值观念、孝道思想、社会和谐、忠诚、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等方面。
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中,注重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个体在社会中不仅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倡导的社会和谐意味着在个体追求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家庭被视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家庭价值观念则是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中,孝道思想被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强调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和关心。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受到了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对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演变。
总的来说,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标志,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愈发受到重视和研究。
研究和了解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内涵对于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方案。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这种对话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因此它们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社会互动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角度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许多人会认为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个人主义化。
这种看法主要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实现,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强调集体的利益和共同价值观。
首先,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广泛地认可并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需要个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家庭、部落以及整个社会都要以集体利益为先,而个人利益则是次要的。
其次,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得更加具体。
当西方人思考一个问题时,通常会首先考虑到自我实现的因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地考虑的是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可以这样概括: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基本单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才是社会基本单位。
二、时间观念的不同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沿着一个永恒的序列向前移动,人们根据过去和未来来组织自己的活动。
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似乎更加线性,这意味着时间被视为可以精确度量的单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永恒存在的,而未来与过去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观念的代表是“道教”、“儒家”等思想,即人们的行为会在时间轴上留下轨迹。
因此,在这种文化中时间只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与人们的个人意识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精确度量的东西。
这种表现最明显于科学与技术的领域,例如时钟、计时器以及日程安排等工具的运用,这些工具让时间变得更加精确可靠。
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导致了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从而带来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思想。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吕氏春秋·序意》: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
父母。”
庐江太守张夔招陶侃为主簿,夔妻有疾,
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 侃独曰:“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 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乃请行。
(《晋书·陶侃传》)
东汉初期《南阳为杜师语》: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东汉和帝时期《汲县长老为崔瑗歌》: “上天降神明,锡我仁慈父。临民布德泽, 恩惠施以序。穿沟广溉灌,决渠作甘雨。” 汉桓帝时期《考城为仇览谚》: “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鸤枭哺所生。”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其是椅子,一定要刚劲,雅正,始终以一种
庄严儒雅的气氛环绕自己。
同样为书房坐具,墩就是为休闲而生。因
而它没有阻挡,没有方向,强调随向而坐,
相当自由。简单的两个坐具上,都体现这古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和谐高于冲突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
《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文化体系之一、虽然有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时间观念和教育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对比,以展示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家庭观念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被视为高于家庭的利益,婚姻关系往往基于爱情和个人选择。
西方家庭鼓励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重视独立和自我实现。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和社会单位。
中国人强调家庭的尊重和责任,传统上,婚姻是由父母安排,重男轻女观念普遍存在。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对比。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主流观念之一,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个人追求幸福和独立的意愿。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将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的利益之上。
在中国,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和压力的限制。
时间观念也是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之处之一、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有限的资源,被广泛视为金钱,重视效率和准时。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无限资源,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强调弹性和灵活性。
教育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显著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自主性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被强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因此,在西方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教育更注重纪律和传统的知识传授。
学生被教育要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命令,遵守规则和习惯。
总结来说,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关注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关注社会关系和家庭价值观。
此外,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准时,而中国文化注重时间的灵活性和人际关系。
教育观念方面,西方文化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而中国文化更注重纪律和传统知识传授。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对于增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1.价值主流。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
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
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
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2.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
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
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
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
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
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3.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
西方文化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即主张个人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个人行为与个人兴趣,勇于进取,珍视个人权利。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个人主义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寻求自我表达,强调个人尊严,注重个人隐私,个人的权利不可剥夺;人的力量无限,崇尚竞争,适者生存。
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将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作为这一精神的概括,被赋予积极意义。
2019年《中西文化比较》课后测试题

2019年尔雅《中西方文化比较》课后测试题1.1审美递增递减律(一)已完成成绩: 75.0分1【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改革开放时期B、新生活运动时期C、文革时期D、五四时期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2【单选题】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
A、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B、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C、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D、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正确答案: B3【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1.2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B、个人C、特定人群D、大众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3【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1.3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
A、道B、象C、规D、气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2【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年B、800年C、1200年D、300年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3【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读书心得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读后心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文化交流和交融不断深化的时代,面对外来文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以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而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所以如果我们树立好了价值观自信,实际上就向树立文化自信迈进了很大的一步。
而陈来教授这本《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就是一步阐述中华文明价值观的优秀著作,实际上该书是国内首部系统讨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专著,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国民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有重大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一、中国传统价值观,讨论其哲学基础、传承与发展,关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二、国学相关问题,关涉国学概念、流变,国学的发展概况及其近代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学名家与大师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意识的加强,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国学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像“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化类节目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作为一个文科生,高中学习历史和政治这两门课时,已经接触并理解了一些文化历史与哲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在阅读《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这本著作时,对第一个问题即中国传统价值观有更深的感触和共鸣,所以我将联系自己之前已经储备的相关知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就本书中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文化体系,各具特色,相互影响,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两者的内涵和价值。
历史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持续不断地发展演变。
中国文化被视为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诗歌、绘画、音乐、文学、哲学、医学、科技、工艺等众多领域。
传统文化所突出的价值观即仁、义、礼、智、信,其中以仁和礼为中心,强调人性本善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而西方文化则源自欧洲,中世纪时期由基督教教义和文化传统形成,在宗教、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近代以工业革命等变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社会价值观中华文化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推崇个人奉献和社会和谐。
家庭、亲情、教育、道德以及社会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和“礼”,即以人为本,重视社会和谐的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
西方文化强调民主、平等、契约精神、人权和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主义哲学认为一个人应该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自由地生活,而不受其他人的干预。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和自由的价值观。
艺术与文学中国文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充满着隐喻、象征和修辞的特点。
文言文、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以及中国画、汉绣、青铜器等传统艺术形式都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传统的中国文化也给人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和艺术品,如《红楼梦》、《山水画》、《茶文化》等。
西方文化则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爆发,引领了许多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
其中以莎士比亚的剧作、达芬奇的绘画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为西方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经典之作。
西方文化也强调个人创造和自由表达,这有助于西方文学和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多样性。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
中外价值观

中外价值观
中外价值观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
由于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外价值观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认为个人应该服从集体、家庭和国家的利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观念,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问题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其次,中外价值观在道德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忠诚、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
这种差异在处理道德问题、伦理问题等方面也有所体现。
此外,中外价值观在对待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宗教信仰传统,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上存在差异;在政治方面,西方文化强调民主、法治和人权等观念,而中国则更注重国家利益和稳定;在经济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市场经济和私有化等观念,而中国则更注重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
总之,中外价值观存在差异,这是由于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由于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而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发一些问题和挑战。
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之一。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基础。
在西方,个人主义是一种主要的价值观念,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
而在中国和一些东方国家,更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和谐、家庭责任、集体利益。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表现在对待问题的方式上。
在西方,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选择被尊重,而在中国,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决策。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方式,以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习惯。
中西方在对待权威和规则的态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社会,普遍注重平等和民主,不喜欢过多地被规则和权威所束缚。
而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对于权威和规则的尊重则更为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也会在沟通和决策中体现出来。
在西方,更强调自由讨论和个人意见的表达,而在中国,更注重领导者的决策和规则的遵守。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需要灵活地适应对方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寻求双方的共同点,避免因为价值观的差异而引发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西方社会,时间被认为是一种资源,注重效率、准时和时间管理。
而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更为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应变,对于时间的观念也更加灵活。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也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
在西方,更注重准时和效率,而在中国,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对方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方式,适当地灵活调整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以便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问题。
2019年《中西文化比较》课后测试题

2019年尔雅《中西方文化比较》课后测试题审美递增递减律(一)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改革开放时期B、新生活运动时期C、文革时期D、五四时期我的答案:C得分:分2【单选题】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
A、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B、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C、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D、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我的答案:C得分:分正确答案: B3【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分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B、个人C、特定人群D、大众我的答案:D得分:分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我的答案:C得分:分3【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分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
A、道B、象C、规D、气我的答案:B得分:分2【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年B、800年C、1200年D、300年我的答案:B得分:分3【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天地B、阴阳C、男女D、日月我的答案:ABC得分:分4【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比较和对话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比较和对话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一环。
首先,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追求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家庭是核心,个人的需要和利益往往被放在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之后。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和日本等国家尤为突出。
家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道的追求上。
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代表着对父母和祖先的敬意和关爱。
同时,社会和谐与稳定也是东方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是核心价值观。
个人的权利和自我实现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
这种价值观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尤为突出。
同时,个人自由也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个人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思想自由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选择。
虽然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无法对话和交流。
相反,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和对话,我们可以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对话来认识到每种文化的优点和局限性。
东方文化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强调了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为个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空间。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阅读附答案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怒。
“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了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遮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怒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遮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
《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性。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怨。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
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休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休;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
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
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怒用自己的力童,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
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
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
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
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摘编自《和谐高于冲突》)
1.下列关于第一、二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和”,对“和”的追求也形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B“和”具有的“和谐”的意义早在虞舜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使“和”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C.“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说明我国古人就以音乐之和来比喻各种
事物之间的和谐,最终使“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
D.我国古人希望处理人乌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思维方式,能像音
乐一样,达到和谐的境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受到“和”的影响,不仅《礼记·乐记》中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
孔子也提出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可见张载承认世上万物存在对立、相反、矛盾、斗争,但最终都要走向和解。
C.“天人合一”的思想既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
动性,主动配合自然变化,协助并促进自然的和谐发展。
D.“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对以破坏
环境与生态平衡来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音乐的和谐,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的思想一脉
相承而又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对待外部世界的长久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