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教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教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案:8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使他们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尺子、实验器材(如泡沫球、硬纸板等)。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引导学生发现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5. 展示与分享: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展现了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兴趣。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辅导和指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的利用和应用,如音乐、通信等领域。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教具,如扬声器和鼓,让学生亲身感受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2. 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定义及参照物的选择。
2.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机械运动。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让学生明白参照物的重要性。
3. 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作业布置】1. 思考题:如何选择参照物?2. 练习题: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速度和路程。
1.2 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学习如何计算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
【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
2.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计算。
【作业布置】1. 思考题:直线运动有哪些特点?2. 练习题: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位移和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学习声音的强度、频率和波长的概念。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条件。
2. 声音的强度、频率和波长的定义及关系。
【教学步骤】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2. 介绍声音的强度、频率和波长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思考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练习题: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2 乐音和噪音【教学目标】1. 理解乐音和噪音的区别,学会欣赏乐音。
2. 学习声音的调音、音量和音质的概念。
【教学内容】1. 乐音和噪音的特点及区别。
2. 声音的调音、音量和音质的定义及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编写,内容包括十个章节。
每个章节包含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和拓展延伸部分。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第一章教案:运动的描述1. 学习目标: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学会用图表和图像描述物体运动。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 教学难点:速度图像的解读和应用。
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运动图像、实物道具。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道具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2) 理论讲解: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和图像描述物体运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体运动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7. 作业布置:练习题:分析给定的运动图像,求解相关问题。
8. 拓展延伸:研究实际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第二章教案:力和运动的关系四、第三章教案:物质的性质五、第四章教案:能量与转化六、第五章教案:简单机械六、第六章教案:声现象1. 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会用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区分。
3.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测量工具等)。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声音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源、接收器和测量工具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探讨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1.2 直线运动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解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2.1 长度测量学习目标:掌握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2 时间测量学习目标:理解时间单位,学会使用停表和秒表。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学习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速度学习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速度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第四章:力和运动4.1 力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实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4aafd4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5.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实践]教案章节:第一章认识物理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学会使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3. 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实验器材。
2. 教科书和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物理?2. 学生分享对物理的理解和学习的目的。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科学。
2. 讲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和推理。
3. 示例讲解:如何使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和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初步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了观察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方面,仍需要加强指导和练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实践]教案章节:第六章声音与听觉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会用耳朵和仪器来辨别不同音调和响度的声音。
3. 掌握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音调和响度的辨别。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性质。
2. 耳朵的听觉功能和保护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实验器材。
2. 教科书和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 学生分享对声音和听觉的理解。
七、新课(2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2. 压强的定义、计算及影响因素;3.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4. 简单机械的分类、原理及计算;5. 功的概念、计算及能量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功的计算;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压强的计算、浮力的应用、简单机械的计算。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与浮力的概念、简单机械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压力计、浮力计、简单机械模型;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2. 讲解: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3. 实践: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加深理解;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计算及实际应用;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讲解:引入压强的概念、计算及影响因素;7. 实践:分组进行压强实验,观察不同情况下的压强变化;8. 例题讲解:讲解压强的计算及实际应用;9. 随堂练习:布置压强相关练习题;10. 讲解:介绍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11. 实践: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12.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的计算及实际应用;13. 随堂练习:布置浮力相关练习题;14. 讲解:介绍简单机械的分类、原理及计算;15. 实践:观察简单机械模型,了解其工作原理;16. 例题讲解:讲解简单机械的计算;17. 随堂练习:布置简单机械相关练习题;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压强的定义、计算、影响因素;3.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4. 简单机械的分类、原理;5. 功的概念、计算、能量转化。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
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
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
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6.作业: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①静电小实验②三原色陀螺第二节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初二物理教案上学期全册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走进实验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进度表
周次
进度
备注
1
1、1 走进实验室 1、2 测量
2
1、3 活动:降落伞比赛
3
2、1 认识运动 2、2 运动的描述
4
2、3 运动的速度 2、4 能量
5
十一国庆放假
6
3、1 什么是声音 3、2 乐音的三个特征
7
3、3 奇异的声现象 3、4 噪声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2)学生回答: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培养同学们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熊力。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补充一些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什么力使苹果下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使苹果下落。你知道月亮为什么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为什么火箭能飞上天?平静的水面为什么产生倒影?这是出于光的反射缘故。平面镜为什么能成像?哈哈镜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加热水才沸腾?这是由于加热使水的温度达到了沸点,发生了剧烈的的汽化现象。你会判断水是否沸腾了?水沸腾时从水壶中喷出的“白汽”是怎样形成的?雷声难道真是雷公电母发怒吗?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什么雷公电母,这是自然界小的火花放电。你知道量雨天为什么不能在大树下避雨吗?高大的建筑物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电到家是怎么回事?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引言
一.物理研究什么
物理是研究关于力、电、光、热、声的现象,找出它发生的原因,并为人类服务。
二.物理是有趣的
三.物理是有用的
四.学好物理的方法
1.重视观察和实验
2.还要在生活中去学物理。
五教学反思
课题
第2课时长度的测量
课型
新课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教师指出学好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科学、如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的基础:
(3)简介无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板书,l,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4.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1.引入:物理是有趣、有用的。我们要解开物理学中一个个的谜、要学好物理,应注意些什么?指出: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要学好物理知识,应特别重视观察和实验。
学生实验:先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注意要前后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手指。提问:这时你看到的手指有何特点。答,可看到手指是放大的。然后手持放大镜,把手臂伸直通过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答,可看到手指是放大的。然后手持放大镜,把手臂伸直通过放大镜看窗外
教学过程设计
的物体提问:这时你看到的景物有何特点,答:通过放大镜看到的物体是缩小了,而且是倒立的,(实验为每两人一组,发给一个放大镜。)
重点
了解物理是研究什么
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刻度尺等仪器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由于刚接触物理,还不知道物理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要我们学什么,考什么以及怎样去学好它,今天我们就来弄清楚这些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理研究什么,
(1)求学生看课本p1。图0--1中的四个图。提问:你会解答图中所提出的问题吗?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测量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4)总结、并板书:引言.’
物理是研究关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的自然科学,找出规律,造福人类。
2.物理是有趣的:
演示实验之前先简介实验装置,提出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猜其结果,然后再进行演示,对实验用物理知识小结,落实到学习物理是有趣味的。
(1)演示P2图0--2实验,提问:鸡蛋会和纸片一起飞出吗?小结。、
8
3、5 声与现代科技
9
期 中 复 习
10
期 中 检 测
11
4、1 光的转播 4、2 光的反射定律
12
4、3 平面镜成像 4、4 光的折射规律
13
4、5 凸透镜成像 4、6 神奇的眼睛
14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4、8 走进彩色世界
15
5、1 地球上的水 5、2 溶化和凝固
16
5、3 汽化和液化 5、4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方法
讲解讨论探究
手段
刻度尺硬币书本
主要教学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17
6、1 质量 6、2 物质的密度
18
6、3 活动:密度经验交流会
19
期 末 复 习
20
期 末 检 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课题
第1课时走进实验室
课型
新课
教学
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了解物理是研究什么的以及物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
2.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知道观察和实验应注意些什么?
总之,物理现象是一个个的谜。学习物理能解开头脑内的迷、揭穿谜底。学习物理还能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研究物理研究方法、因此学习物理是有趣的。同学们要从小立志学好基础知识,长大能在科学上,在物理学上取得成就,对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3.物理是有用的:
(1)启发、引导学生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讨论,说明学习物理知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