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世界第一节:物体的运动第二节:力的作用第二章:力的运动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节:摩擦力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五节:杠杆原理第六节:滑轮与轮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及效果。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力的运动规律的掌握。
2. 摩擦力的计算。
3. 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 杠杆原理与滑轮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第三章杠杆原理、滑轮与轮轴等内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2. 板书细节:用图示、公式、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15N,方向向北,求物体的合力。
论述题: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答案:1. 合力为约18.03N,方向为东北方向。
2. 略。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pptx
上册全册课件pptxcontents •引言•机械运动•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质量与密度目录01引言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求,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目的和背景本课件pptx是根据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编写而成,内容全面、系统、深入。
课件设计合理,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件采用了丰富的图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本课件适用于广大八年级物理教师和学生,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使用。
教材简介02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介绍长度的概念、单位,以及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时间的测量讲解时间的概念、单位,以及使用钟表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误差与减小误差的方法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介绍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
阐述机械运动的概念,介绍参照物和质点的概念。
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图像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介绍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0302011 2 3定义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单位和计算公式。
速度讲解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分析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情况,介绍用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
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03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讲解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和提高实验精度。
01实验原理阐述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即利用刻度尺和钟表分别测量路程和时间,然后计算平均速度。
02实验步骤详细介绍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实验后的数据处理等。
测量平均速度03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探讨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1.2 直线运动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解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2.1 长度测量学习目标:掌握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2 时间测量学习目标:理解时间单位,学会使用停表和秒表。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学习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速度学习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速度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第四章:力和运动4.1 力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温度 力 体积
电流 电压
提出问题
分析论证
科学探究步骤
猜想与假设 评估
制度计划,设计实验 合作交流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练习一
1.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 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说明 实验室的作用(A) A 科学探究的基地 B 重大发明的基地 C 科学发现的起源地 D 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
2、测量长度的仪器有_刻__度__尺____、 _游__标__卡_尺___和_千__分__尺____。
观察思考,提出 科学地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制
问题
定计划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交流与合作
按操作规程进行 实验、收集证据
评估
分析论证
下面是小明和小红在物理课上探究滑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段对话, 你能根据你所掌握的探究的步骤说出他们分 别进行的是哪一步?
小红:小明,你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
小与什么有关吗?__提_出__问__题__
• 2. 走进实验室的首要目的是让大家 认识各 种仪器,了解 仪器的使用规则 。
• 3. 学习的目的 在于应用 ,我们不仅要注意 用学过的知识点 解释现象;还可以利用家 庭实验室搞一些 小发明、小设计、小制作,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观察 是科学发现 的重要环节。
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
刻度尺,天平,秒表,温度计, 弹簧测力计,量筒,电流表, 电压表…
3、测量质量的仪器有_天__平_等, __秒_表__是测量时间的仪器, _温_度__计_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测量力的仪器是_测__力_计_, 测量体积的仪器是_量_筒___和_量_杯__。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测量 长度的基本工具的是( D )
A、刻度尺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认识声现象 课件
人耳的构造
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体验骨传导”
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 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听觉 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现象:橡皮筋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用手摸颈前喉头的位置,说话和不说话, 感受一下吧。
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我们用转换法 把不容易视察到的 现象间接表现出来。
你能举出哪些奇特的发声方式
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 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
想想议议: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 中能传播吗?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学习目标
1.通过视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实验探究
同学们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 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视察橡皮筋: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B.大于34 m
C.小于17 m
D.小于34 m
课堂小结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生活中的力1.2 运动的描述1.3 力的作用效果2. 摩擦力2.1 摩擦力的概念2.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3 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3. 浮力3.1 浮力的概念3.2 阿基米德原理3.3 浮力的应用4. 压强4.1 压力的概念4.2 压强的计算4.3 压强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与运动、摩擦力、浮力、压强等基本概念,理解相关物理规律。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与应用。
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浮力计、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介绍摩擦力、浮力、压强的概念,分析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摩擦力、浮力、压强的相关规律。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2. 摩擦力3. 浮力4. 压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
(2)应用题:分析生活中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实例。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物理书籍,了解更多物理现象,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实验探究;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单教材解读:本章是初中物理的开篇章,共有三节,均为物理学科的启蒙课。
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主要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
教材设计各个板块的主要目的,其一是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其二是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其三是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其四是让学生体验物理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及物理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不仅好玩,还非常有用。
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主要介绍长度的测量,即刻度尺的使用,因为长度的测量是基本的测量,只有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其他测量仪器的使用才容易理解。
安排学习本部分测量知识,可为学生以后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教材中还简单介绍了误差的初步知识,说明误差不可避免,不能消除,只能设法减小。
如果不能掌握误差知识,在学习物理规律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相等、正比、反比等关系就困难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也是基本技能。
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是一节活动课,其实也是一节探究课,通过“降落伞比赛”这一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学生以后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指明方法。
总的来看,本章是对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进行“入门教育”,为整个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打下基础。
单元总体目标:1.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聚,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3.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4.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5.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6.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7.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8.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单元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物理课程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都有新鲜感和好奇心。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标准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运用;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物理思维能力提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小车、滑轮等),多媒体设备;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练习册),实验报告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3.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4. 实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规律理解;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主题;2. 目录:列出本节课涉及知识点,方便学生查阅;3. 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增强视觉效果;4. 图表:绘制相关图表,直观展示物理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作用效果;(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说明惯性概念;(3)列举三种能量转换实例;(4)解释物质三态变化。
2. 答案:(1)力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形状;(2)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性质;(3)三种能量转换实例:水力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热机(热能转化为机械能);(4)物质三态变化:固态→液态(熔化),液态→气态(汽化),固态→气态(升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兴趣。
例如,通过查阅资料,解我国在物理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全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运动1.1 运动和静止1.2 直线运动1.3 曲线运动1.4 速度2. 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的概念2.2 重力2.3 摩擦力2.4 牛顿运动定律3. 第三章:能量3.1 动能3.2 势能3.3 能量守恒定律4. 第四章:声现象4.1 声音的产生4.2 声音的传播4.3 声音的特性5. 第五章:光现象5.1 光的传播5.2 光的折射5.3 光的色散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小车、滑轮、钩码、光具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练习题册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各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和能量的转化。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和能量的转化。
4. 巩固:通过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概念和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答案:提供详细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运动1.1 运动和静止1.2 直线运动1.3 曲线运动1.4 速度2. 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的概念2.2 重力2.3 摩擦力2.4 牛顿运动定律3. 第三章:能量3.1 动能3.2 势能3.3 能量守恒定律4. 第四章:声现象4.1 声音的产生4.2 声音的传播4.3 声音的特性5. 第五章:光现象5.1 光的传播5.2 光的折射5.3 光的色散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ppt
• 10、Life is measured by thought and action, not by time. ——Lubbock 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和行为,而不是时间。8.5.20208.5.202011:0311:0311:03:1011:03:10
• 11、To make a lasting marriage we have to overcome self-centeredness.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识。Wednesday, August 5, 2020August 20Wednesday, August 5, 20208/5/2020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Wednesday, August 5, 2020August 20Wednesday, August 5, 20208/5/2020
小思 26.05 18.41
平均值(cm) 26.05 18.43
?
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分度值不够小时,可将较小的 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累积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如何测量硬币直径
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 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1h=
1min=
注意:60光m年in是长度单6位0而s 不是时间单位
1光年=9.46 × 1015m
小盘: 分度值0.5min 大盘: 分度值0.1s 时间: 3min 38.3s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案内容:第1章:机械能1.1 动能1.2 势能1.3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章:声音与振动2.1 声音的产生2.2 声音的传播2.3 乐音与噪声2.4 振动与波第3章:光的传播与反射3.1 光的传播3.2 光的折射3.3 光的反射3.4 透镜及其应用第4章:光的折射与透镜4.1 光的折射现象4.2 透镜的分类与特点4.3 凸透镜成像规律4.4 眼睛与眼镜第5章:电磁现象5.1 电流与电路5.2 电压与电阻5.3 欧姆定律5.4 电磁铁与电磁波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反射规律,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定义,认识振动与波的关系。
3. 掌握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规律,了解透镜的分类与特点,学会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认识电磁铁与电磁波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声音、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磁现象。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欧姆定律的计算,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实验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全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六、教案内容:第6章:力的作用与运动6.1 力的概念与作用6.2 牛顿运动定律6.3 摩擦力与重力6.4 压强与浮力第7章:温度的测量与热量7.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7.2 热量与热传递7.3 热机与热效率7.4 生活中的热量现象第8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8.1 物质的性质8.2 物质的变化8.3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8.4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9章:天体与宇宙9.1 宇宙的起源与结构9.2 恒星与行星9.3 地球与月球9.4 天体运动规律第10章: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0.1 机械与电气10.2 光学与声音10.3 热学与力学10.4 现代科技与物理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0
累积法
2、如何测量硬币直径
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平移法
3、如何测地图上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度
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替代法
4、如何量操场跑道的长度
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该金属片的长度是 cm。
2cm
4mm
估计值:分度值的下一位
准确值
该木块的长度是
哪个使用方法正确?
练 习
几位同学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物理书的长和宽,得到的数据如下:
小聪
小明
小华
小思
长(cm)
26.05
26.06
26.04
26.05
宽(cm)
18.43
18.42
18.45
18.41
平均值(cm)
其它测量方法:
1、如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分度值不够小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在有多个变量影响探究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时,每次只让某一个变量改变数值,保持其它的变量值不变,以便确定这个变量对探究结果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教学资料整理
仅供参考,
轮转法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1min=60s
1h=60mi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光年=9.46 × 1015m
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
2、时间单位的换算
时间测量
小盘: 大盘: 时间: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与力1.1 速度与速率1.2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1.3 重力与质量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3. 章节三:能量与能源3.1 动能与势能3.2 机械能守恒定律3.3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力、能量等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的掌握、物理规律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小车、砝码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机械运动、力、能量等概念。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要概念、定律、公式、典型例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机械运动的速度与速率的计算。
(2)力的作用效果及其计算。
(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4)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科学的发展,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施5.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各章节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实践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共34张PPT)
当堂训练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测量单位是 ,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
2、进行下列单位换算。
8.75m=
mm=
km
5.86×106cm
m=
mm
3、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A、7.2m=7.2×100=720cm B、7.2m=7.2m×100=720cm C、7.2m=7.2×100cm=720cm D、7.2m=7.2m×100cm=720cm
新知学习
四、误差
注意: 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 只能尽量的减小。
2、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 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 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 的,是可以避免的。
新知学习
四、误差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来减小误差; (2)改进测量方法减小误差; (3)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A. 1.000m B. 1.007m C. 0.985m D. 0.987m
当堂训练
5、四位同学用分度值为1分米的同一把刻度尺 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错误的测量数据 是( )
A. 4.5dm B. 45cm C. 0.45m D. 45mm
6、1.60×106μm可能是( A. 一个人的高度 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2)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及时反馈 读出下图红色物体的长度:
该物体的长度为:17.80cm
及时反馈 读出下图红色物体的长度:
该物体的长度为:12.75cm
及时反馈 读出下图红色物体的长度:
该物体的长度为:3.60cm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一、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 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倾?- 猜想与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
如对于汽车刹车人前倾的现象,可能猜想是因为人具有惯性。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
比如探究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要选择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钩码等器材,设计测量不同质量钩码重力的步骤。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如在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实验中,准确记录不同质量钩码对应的重力数值。
- 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寻找数据之间的规律,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实验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
- 评估: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思考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例如实验中测量是否准确,实验器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等。
-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老师交流实验结果和心得,共同探讨问题。
2. 长度的测量。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例如,一把刻度尺的量程是0 - 10cm,分度值是1mm。
- 测量方法:正确放置刻度尺,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例如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物体一端对齐刻度0,另一端对应的刻度是3.5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时间的测量。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为:1h = 60min,1min = 60s。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初中物理知识梳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物理实验的结果都需要测量才能得到。
2.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测量长度的仪器(刻度尺)、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量时间的仪器(机械停表)、测量体积的仪器(量筒)、测量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等。
3.科学探究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m=10dm=100cm=103mm=106=109nm。
2.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2)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测量时,要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使它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既要记录数据,又要记录单位。
(3)长度的特殊测量①积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积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以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②化曲为直法(替代法):有些物体的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就可以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③平移法:测量乒乓球的直径、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度都采用了平移法。
④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3.时间及其测量(1)时间:国际单位是秒,符号是s。
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1min=60s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2)用停表测时间:观察右上图,停表的量程是0~15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小盘的分度值是30s。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选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教案
教案: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一、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动能、势能、机械能等。
3. 运动与能量的关系: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运动的分类、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砝码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走路、骑车、开车等。
2. 知识点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
接着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高度和斜度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4. 例题讲解: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机械能的守恒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6. 知识点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运动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运动和机械能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与能量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机械能:动能:质量×速度²势能: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机械能:动能+势能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2. 答案: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算”
物理量的原数字不变, 原单位与换用单位之
间进行等量代换
将各物理量单位 前的数字进行化
简运算
讲授新课
长度单位换算:
(1)600m=_______μm
(2) 180m=
km
600m= 600×106 μm= 6×108 μm 180m= 180×10-3km = 0.18km
讲授新课
二 实验:测量长度 1.长度测量工具
讲授新课
小结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 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及规律。
让我们走进科学探究的基地——实验室。
讲授新课
科学探究的基地 实验室
讲授新课
二 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1.长度测量仪器
游标卡尺
千分尺
刻度尺 盒尺
讲授新课
2.质量测量仪器
质量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砝码
讲授新课
3.时间测量仪器
小明:我想可能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因 为我发现在我推桌子的时候,如果里面有很多书的时 候推起来较费力。 猜想与假设
讲授新课
小红: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来验证一下你的 想法。
小明:好的。 讨论中… …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小明:实验方案已经制定好了,下列我们来做实 验吧!
实验中… …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讲授新课
小红:下列我们就对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数据 进行一下分析,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分析论证 小明:实验的结论得出来了,下列我们再来看一 下我们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是否严紧。
评估
小明:好了,我们拿着我们的探究方案和结论 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交流与合作
讲授新课
四 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
讲授新课
动手试一试
1.科学探究 主要环节:
猜想与 假设
提出 问题
交流与 合作
设计实验、 制订计划
进行实 验、收 集证据
评估
分析 论证
讲授新课
下面是小明和小红在物理课上探究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段对话,你能根据你所掌握 的探究的步骤说出他们分别进行的是哪一步?
小红:小明,你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 关吗? 提出问题
刻度尺
盒尺
三角尺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讲授新课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讲授新课
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尺寸
(1)会认
电子停表
机械停表
讲授新课
4.温度测量仪器Leabharlann 讲授新课5.电的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6.力的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7.体积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小结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物理实验的结果 都要通过测量才能得到。
测量同一物理量的仪器,可能有不同的规格和 不同的使用方法,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合理选择。
讲授新课
三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讲授新课
一 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
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米”的发展史
2.国际单位制(SI)
国际“米原器”的两件复制品
规定了长度、质量、时间等物理量的基本单位。
讲授新课
3.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他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km dm cm mm 微米 纳米 μm nm
A.秒表 B.电流表 C.体温表 D.刻度尺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通过上面几幅图片,我们发现目测是不太可 靠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 正确的判断呢?
这就需要使用测量工具了。要科学地进行测 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 这个标准量叫作单位。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重点) 2.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重点) 3.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重点)
随堂训练
1.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说 明实验室的作用( A ) A.科学探究的基地
B.重大发明的基地 C.科学发现的起源地 D.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
随堂训练
2.测量长度的仪器有_刻__度__尺___、游__标__卡__尺__和_千__分__尺___。
3.测量质量的仪器有天__平__等,_秒__表__是测量时间的仪器, _温__度__计__是测量温度的仪器,测量力的仪器是_测__力__计__, 测量体积的仪器是_量__筒__和_量__杯_。
1m 1 dm 1 cm
讲授新课
(3)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讲授新课
(4)测量单位换算方法步骤:
先“换”
导入新课
当夕阳西下时,天边为什么 常有红色的霞光?
究竟是闪电在前,还 是雷声领先?
为什么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 雪崩?
导入新课
圆珠笔里的笔油是如何从 笔管流到笔尖的?
铅笔放在水里,似乎断了, 为什么?
拉链美观实用。它闭合、开 启的原理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 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及其规律(科学探究的目的)。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物理学是以观察、实 验为基础的科学。
将气球放入玻璃 杯中,吹鼓气球,这 时提起气球,即能把 杯子吊起来。
用吹胀的气球 做小车的动力,比 一比,看谁的小车 跑得快。
讲授新课
小制作、小发明
课堂小结
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认识测量工具 科学探究步骤
长度 温度 电
质量
力
时间 体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度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分析论证 评估 合作交流
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们是通 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物理实验发现与物理有
关的问题。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讲授新课
一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视频:七色光带
讲授新课
视频:两个音叉的谈话
讲授新课
视频:饮水鸟
讲授新课
视频:神奇的光现象
随堂训练
4.小明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为圆形或四棱柱,他 想了解支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个环节( B )
A.猜想与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分析与论证计
随堂训练
5.早晨起床后,小康同学觉得有点头晕、发冷不舒服, 他想量一下体温,检查一下是不是感冒、发烧,他应 该选用下列的哪种仪器(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