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传播规律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尤其是在微信这样一个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社交平台上,谣言的传播速度更是迅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更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影响。
诸如“微信真相”、“微信谣言大事件”等栏目也充分显示出微信谣言传播已成为一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研究显示,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复杂多样,影响力广泛,一旦传播开来,往往难以控制。
种种谣言不仅令公众陷入混乱和恐慌,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探究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寻找有效的谣言矫正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信息传播的可信度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在“后真相”时代下,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规律,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谣言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谣言传播路径的分析,可以揭示谣言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轨迹和方式,为有效对抗谣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将探讨针对谣言传播的矫正策略,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维护网络舆论环境、提升信息传播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还将提出相关的社会治理建议,以促进谣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构建更加清晰和透明的信息传播框架。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推动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公共舆论认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内容样例如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微信作为当前中国社交网络中最主要的传播平台之一,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谣言、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也日益突出。
研究微信谣言传播特征及矫正策略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后真相时代的社会现状。
通过深入分析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谣言的传播,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识别和辨别能力,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研究还可为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媒体素养、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作者:张钦朋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广泛传播的不实消息和言论。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从网络谣言利用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期望型谣言、恐惧型谣言、怨恨型谣言、阴谋型谣言、消遣型谣言和神秘型谣言等六种类型。
通过识别网络谣言,弄清其产生、传播的机理,探寻其治理路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机理;舆情研判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2008704一、网络谣言的界定谣言是被广泛传播的没有根据的不实消息和言论。
与谣言相似或相近的词汇有流言蜚语、小道消息、道听途说、空穴来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子虚乌有、传闻、曝料等,而人言可畏、耸人听闻、众口铄金、妖言惑众等则形容谣言导致的后果。
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传播的谣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媒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
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互联网得到广泛普及。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及时性、易获性、交互性、传播性得到彰显。
互联网在为信息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现代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谣言便是难题之一。
网络谣言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得自身也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
在互联网中,任何网民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制造者、接受者、传播者和受害者。
当你在自己的微博、空间发表毫无根据的言论时,可能不经意地制造了一则谣言;当你在不同论坛转帖时,可能无意中接受并传播着谣言;当你对网络上某一虚假消息信以为真时,甚或据此行动时,便不自觉地成了网络谣言的受害者。
微博谣言信息传播规律及其治理对策
微博是一种新 的信息传播形式 、 文化娱乐形式和 人际交往方式 , 微博平 台突破 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线性 传播和 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 ,形成 了其独特的链状 、 环状 、 树状 的对话结构 , 从而为谣言的迅速传播 、 聚合 和裂变带来了可能。 在微博新媒体的舆论环境下, 谣言 信息传播事件频频发生 , 严重影响了政府和人 民的工 作和生活 , 威胁到社会 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规范微博 谣言信息传播行为, 加强对微博谣言信息传播治理与
府面前的一个迫切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 微 博信 息传 播的特 点
一
、
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 系的信息传播及 获取平 台, 用户通过约 10字的信息 , 4 实现更新与即时分享 。 微博平 台的出现 ,赋予每个人平等的网络话语权 , 每
个人均可 以通过网络发表言论 , 因此微博 的出现改变 了传统舆论生态和舆论环境。0 年上半年我国微博 21 1
用户已经达到 1 8 ,微博 已经超过 B S成为第二 . 亿 9 B
大舆情源 。谣言遇到微博就像插上了翅膀 , 其快速的
体从 5 . 8 %降低为 5 . 9 61 %。因此 , 我国微博信息传播门
槛低 、 平民化 、 草根性 。微博的“ 碎片化” 表达方式导致 微博信息多元化 , 也造成信息泛滥失控 。
情引导等方面的研究.
的信息 , 直接 @某用户 。一条信息可以被上千万的用 户粉丝收看 , 如果他们再转发一 次 , 就会达到倍几何
级的传播影响力 ,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雪崩式传播。
低收入 、 少理性的特点 , 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往往 会将一点小事演化成酝酿成谣言事件。 相对于网络上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然而谣言问题也随之而来。
谣言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中谣言的特征、检测方法以及谣言传播的规律。
一、谣言的特征谣言的特征千差万别,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首先,谣言往往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消息,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其次,谣言通常具有情绪化的特点,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
此外,谣言还常常迎合大众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以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二、谣言检测的方法为了解决社交网络中的谣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谣言检测的方法。
其中,基于文本特征的方法是最常见的。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谣言文本中的语言、情感倾向、话题等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
此外,机器学习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谣言检测中。
通过训练模型,机器能够学习并识别谣言信息,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三、谣言传播的规律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谣言的传播。
首先,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来自亲友、高知名度的消息,因为信任度更高。
其次,谣言传播往往依赖于人们的隐私需求和好奇心。
虽然人们知道这些信息可能是谣言,但他们还是愿意传播,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此外,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往往呈现出指数增长的特点,即少数人的行为能够引发大范围的传播。
四、社交网络平台的应对措施鉴于谣言的严重性,社交网络平台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平台可以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尤其是对涉及敏感话题的信息。
其次,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开设专门的举报渠道,让用户通过举报来披露和打击谣言信息。
此外,加强用户教育也是防范谣言传播的重要手段,提高用户的媒体素养,提醒他们谨慎转发信息。
总结起来,社交网络中谣言的检测与传播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研究谣言的特征、检测方法以及传播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谣言的传播,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
安全通论之谣言传播规律介绍课件
媒体等途径传播。
谣言的传播途径
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 网络论坛:如贴吧、论坛、博客等 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传播谣言 口头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谣言
谣言的传播特点
快速传播:谣言传播速度极快,可以在短时
01
间内迅速扩散
失真性: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导致
加强信息公开: 及时发布权威信 息,提高公众对 谣言的识别能力
02
加强网络监管: 对谣言进行及时 清理,对造谣者
进行法律制裁
03
加强教育引导: 提高公众的媒介 素养,增强对谣
言的免疫力
04
加强社会治理: 建立社会诚信体 系,营造良好的
社会氛围
谣言的预防与应对
提高个人辨别能力
01
保持理性:面对谣言,要保持理性,不盲目相信
安全通论之谣言传播规律介绍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谣言传播规律 02. 谣言的危害 03. 谣言的预防与应对 04. 案例分析
谣言传播规律
谣言的定义
谣言是指未经证实、 传播广泛且可能造 1 成不良影响的信息。
谣言可能引发社会 恐慌、影响公共秩 4
序等不良后果。
谣言通常具有夸 2 大、失实、误导
等特点。
对文化:影响文化传承,破 坏文化价值观
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1
2
3
4
信息不对称:谣传 社会认同感:谣言传 认知偏见:谣言传 情感共鸣:谣言传
播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播者利用社会认同感, 播者利用认知偏见, 播者利用情感共鸣,
制造恐慌和焦虑
寻求支持和认同
误导受众并传播
引起共鸣和传播
谣言传播的治理策略
《谣言传播规律与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记录
《谣言传播规律与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谣言传播规律研究 (3)1. 谣言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4)2. 谣言传播的过程分析 (5)3. 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 (7)4. 谣言传播的心理学解读 (9)三、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 (10)1. 突发事件的分类及特点 (11)2.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的总体思路 (11)3. 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13)4.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14)四、谣言传播与突发事件的关联分析 (15)1. 谣言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16)2. 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规律 (17)3. 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策略 (18)五、案例分析 (19)1. 案例选取及背景介绍 (20)2. 案例分析过程 (21)3. 案例的启示与经验总结 (22)六、结论与展望 (23)1. 研究结论总结 (24)2.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2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26)一、内容概览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针对这一问题,《谣言传播规律与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一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首先对谣言传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谣言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
书中详细阐述了谣言传播的规律,包括传播路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方面,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谣言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传播特征。
在谣言传播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探讨了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的重要性。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谣言往往比事实真相更易传播,因此如何及时发现、识别并控制谣言的传播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书中提出了包括加强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的管理、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等在内的多维度的应对策略。
本书还对谣言传播与社会信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谣言的传播不仅损害了社会的信任体系,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
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治理
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治理1. 引言1.1 研究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们往往会在互联网上产生大量关于疫情信息的讨论和传播,其中不乏不实信息和谣言。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会扰乱公众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和不良行为。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规律及治理方法进行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甲流等,都曾受到网络谣言的干扰和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影响,对于加强舆情监测、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建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和社会影响,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对抗网络谣言的有效方法,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分析其在社会中的具体影响和危害,并就如何有效应对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法。
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路径分析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实现对网络谣言问题的全面掌握和解决,从而有效维护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性认识和预防教育,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研究还旨在为加强舆情监测与引导、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建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0字】2. 正文2.1 网络谣言的定义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空间中散布的一种虚假信息,其目的往往是引起公众恐慌或误解,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网络谣言通常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远的特点,其内容常常缺乏事实依据,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良情绪。
网络谣言的特点还包括虚假性、传播性和煽动性。
虚假性指谣言的内容与事实相悖;传播性指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扩散范围难以控制;煽动性指谣言常常带有煽动性言论,引发公众恐慌和不安情绪。
谣言传播.pptx
社交圈子内传播
谣言往往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口头交流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高度的信任基础。
公共场所扩散
在公共场合,如学校、办公室、商场等,人们之 间的闲聊也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途径。
3
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某些社交群体中,意见领袖的言论对谣言传播 具有重要影响,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左右其他人的 看法。
网络扩散模式探讨
加强官方与民间信息互动
通过政务微博、政府网站等渠道,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澄清谣言。
提升官方信息传播效果
运用多样化传播手段,扩大官方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法律法规约束与自律意识培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和实施针对谣言传播的法律法规,为打击谣 言提供有力武器。
加强执法力度
依法惩处恶意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维护社会 秩序和公共利益。
谣言传播将更加隐蔽
随着监管的加强,谣言传播可能会变得 更加隐蔽,采用更为巧妙的包装和伪装
手段。
社交媒体责任加大
社交媒体平台在谣言传播中承担重要 角色,未来将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
需加强自律和审核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辟谣
未来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谣言进行 快速识别和预警,提高辟谣效率。
公众参与度提升
随着公民意识的提高,公众将更积极 地参与到辟谣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共 同抵制谣言的良好氛围。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研究目的与意义
揭示谣言传播规律
01
通过深入研究谣言传播现象,揭示其传播规律,为有效应对和
遏制谣言提供理论支持。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02
通过普及谣言识别与防范知识,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在
面对谣言时能够保持理性判断。
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分析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生成、扩散和演变过程,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本文还将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辨识能力,优化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管理,以及完善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对机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谣言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信息安全贡献力量。
二、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规律。
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条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大量的人群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参与到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使得谣言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路径更加复杂和难以追踪。
传统的谣言传播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或文字媒介,其传播路径相对清晰可辨。
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其传播路径变得异常复杂和难以追踪。
这增加了对谣言进行溯源和辟谣的难度。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选择关注不同的信息源和话题,这使得谣言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同时,由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群体庞大而复杂,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也可能导致谣言内容的变异和演化。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效果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些态度和观点可以进一步影响其他用户的认知和行为。
因此,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谣言的传播研究
题目:谣言的传播研究【摘要】“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比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致人鱼死地。
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谣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其传播手段、传播途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突发事件、乃至各种危机中,谣言的作用不可低估。
因此对谣言传播机理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用模型研究谣言是学术界常用的方法,而且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用仿真模拟技术研究谣言传播成为主要手段。
本文通过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型,分析谣言传播的特点,不同学历的人群接受谣言并传播谣言的比例不一样,所以对不同学历进行区别考虑,并且比较了几种不同情况下,谣言传播的特点。
通过模型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学历越高的人越多,谣言传播的越慢,谣言的传播也会经历一个膨胀期和稳定期,最后开始接受谣言的人越来越多。
最后本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一般的谣言传播模型,可以看到采用建模仿真方法研究谣言传播,可利用模型进行多次试验,针对运行的结果和数据,对谣言传播行为进行分析,探究影响谣言形成的因素及其演化规律,为科学地调控谣言传播,有效降低谣言负面效应作理论指导,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供辅助。
由此可见,建立谣言传播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谣言传播数学建模仿真一、问题重述1.1问题背景“众口砾金积毁销骨”(语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栋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足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启气免丝土叠迭,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砾金,积毁销骨’也。
”张仪言于魏王曰:“臣闻羽毛量多,其重可使舟沉:物轻量大,亦可使轴断:众口一词,虽金石亦可溶化;多人毁谤,纵骨肉亦遭毁灭:故望大王慎足策略,且允吾归,助魏与秦善。
谣言传播的规律
“ 贫贱不 能移 ,富贵不能 淫 ,威武 不 能屈 ,泰山崩于前 ,麋鹿兴 于左而志
不 能 乱 。我 岂能 丧 失其 人 格 和 操 守 ! ”
来就是软 的。孩子们不禁想 ,它到底
为什 么这 么软 呢 ? 答 案 出来 了 :它 一 定是 拿 蜘 蛛 卵做 的 。 这 个 胡 猜 乱 想 以惊 人 的 速 度 成 长
谣言传播的规律
口本 刊选
本质上 ,人们传播 一个未经证 实
的 消 息是 在 试 图理 解 这 个世 界 。错 误
消 息 的 大 市场 里 ,合格 的 谣 言像 流行
纸 ,还有刊物 、广播 电视 台、更多的
网络 媒 体 。媒 体 数 量 增 多 是新 闻业 繁
荣的标志 ,然而不可否认 ,有 不少媒
车 ,这 让 那 些 埋 头写 “ 本报 讯 ” 的记 者 能 心 理 平衡 、心 如 止 水 吗 ? 如 此 下
去 ,谁 还 会 用 心 钻研 业务 ?
过传播信 息化 解恐惧和 未知。 即便 交 流的信 息是 荒诞 的,交流本 身也能给 人 一 种知 晓 事态 的感 觉 ,来 平抚 不
上世 纪七 十年代 L i f e S a v e  ̄ 公
几篇 “ 本报 讯 ” ,刊 登在 报纸 头版 。
基层 官员或 员遇到记者 ,每每以 “ 大
记者” 、 “ 名记 者 ” 恭维 : 对其“ 本报 讯 ” , 也以 “ 看 到 你 的 大作 ” 、 “ 读 了你 的 3 0万元
巨款 企 图 贿赂 , 邵飘 萍 严 词 拒 绝 :
司推 出一 款 口香 糖 。以 前 的 口香糖 嚼
好 久 才能 软 到 吹 泡 泡 ,可 这 口香 糖 本
谣言及其传播 ppt课件
2.流言(ragot)
流言这个词,从词源上来讲,是指信息的来源和结果:本意是野猪发出的呼噜声。 今天,流言与信息的内容、对象相一致:指针对某人流传的种种低俗故事,近乎 诽谤中伤。流言在今天成为一种谣言或传闻内容的主观判断。它是信息的一种。
1.谣言与传闻
从词源上来说,谣言(rumeur)、传闻(bruit)和流言是音响效果,rumeur 本意是嘈杂的声音,bruit则是指一般的声音以及较轻的嘈杂声。
今天,谣言和传闻均不再属于音响效果的范畴。谣言和传闻的差别不在它们的根 源,它们的根源都是非官方的,而在于传播幅度的不同。谣言的传播过程是连贯 的,具有迅速蔓延的气势,而且幅度很大,其结果是所有人声汇集起来形成了可 以听得见的声响,人们可以循声追踪:谣言在流窜。(根据词源,其音响大)
• 谣言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
罗伯特·纳普(robert knapp)、
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st)
利奥·波斯特曼(leo postman)
以及法国学者卡普费雷(Jean-Noël Kapferer)等人。
谣言的研究回顾
奥尔波特&波斯曼:《谣言心理学》
研究背景:二战 主要贡献(意义&影响):指出了谣言发生学的原理 心理因素 优缺点: 心理学层面上的研究 认为谣言的源头有目的性 带有道德判断 启示: 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
谣言是什么?
• 1.谣言是一个参照当前时事,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 况下广泛流传(纳普Knapp,1944)
从谣言传播公式看谣言的生成土壤及遏制机制
波斯特曼在《 谣言心理学》 一书中, 提出了谣言传 播 规律 的公 式 , R =i 。其 中 , R mo ) 谣 即 ×a R( u r 指
・
言 ,(mpr n ) 重 要性 , ( mbgo s 指 暖 昧性 。 i i ot t 指 a a a i u) u
也 就是 说 , 谣言 的流 通 量 和 问题 对 当事 人 的重 要 性 以及证 据 的暖 昧性 成 正 比例 发 展 , 即谣 言 流 通 量 = 问题 的严重 性 ×证 据 的 暧 昧性 。 运 用 这 一 公 式 分 析 当下 中国社会 转型 时期 谣言 的生成 土 壤和 体 中 的“ 观众 ” 则是 传 播 的推 动 主体 。马克 思 、 恩 格斯 曾一 针见血 地 指 出 :人们 奋 斗 所 争取 的一 切 , “ 都 同他们 的利益 相关 。⑧作 为社会 生 活 中普 遍存 在 ” 的一 种根 本关 系 , 益矛盾 是一 切社 会 冲突 的根源 , 利 也是 最容 易滋 生谣 言 、 升 谣 言 可信 度 和 形 成谣 言 提 大 范 围传 播可 能 性 的 物质 土 壤 。在 重 庆 万州 事 件 、 四川大竹 事 件 、 徽 池 州 事 件 、 州瓮 安 6・ 8事 安 贵 2 件 、0 9年 湖 北 石 首 事 件 等 大 量 社 会 冲 突 尤 其 是 20
21 02年 7月
中 州 学 刊
A a e cJu a fZ o gh u c d mi o r lo h n zo n
Jl ,0 2 uy 2 1
No 4 .
第 4期 ( 总第 10期 ) 9
【 会 现 象 与社 会 问题 研 究 】 社
从谣言传播公式看谣言的生成土壤及遏制机制冰
论谣言的传播规律
论谣言的传播规律一、引言一般人都会认为,谣言就必定是虚假的,因为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的谣言在被揭穿之后都证明是不真实的,其中还有相当的是造谣的恶果。
不过,在我们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仍有大量的谣言在其传播过程中被理智的人看作是谣言时,而在起事后却被证明并不是失实的。
因而,如果单纯用“虚假”来概括谣言,显然有失偏颇。
二、谣言的定义一般的看法,会认为谣言是一种据称是真实但缺少证据的信息,谣言也可能是针对公众所关心的事物,所提出的一种未经证实的解释或理由。
进一步来说,谣言的讲谈是社会交换市场中,也许廉价,但却珍贵的商品。
换言之,谣言牵涉到的是未经可靠来源证实的讯息,但我们可以更精确的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但缺乏可靠证据支持的陈述或信念。
谣言的传布最初仅能以口口相传流传,互联网兴起后,电子邮件和博客等成了谣言最佳的流传平台。
随着网络发展,这两者又被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替代。
另一种看法认为,在中文语义中“谣言”更具有贬义性,往往不是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刻意编造的传言,制造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作“造谣”,传播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为“传谣”。
由于谣言产生的根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其真实性无从谈起,谣言往往会被真实的信息所揭露。
谣言的真实性往往值得商榷,有的谣言一开始就是彻头彻尾谎言;也有原本是真实的事物,但由于在众人口中相传,偏离了最初的版本,变成不真实的谣言。
根究《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奥尔波特总结了流言的流通量的公式。
经过补充,流言发生与传播通用公式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流言传播的机制。
一是流言的话题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二是社会成员的不安感,三是环境的不确定性。
(R=I ×A×U)三、谣言与网络谣言谣言的传播方式是多样化的,口口相传,网络传播等。
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和自媒体高速发展的现代,谣言主要会通过网络传播。
它有几个特点:(1)匿名性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互联网的匿名性。
论谣言的传播规律
论谣言的传播规律广新11201 薛承斌受众未被明确或暗示虚构的前提下,被捏造及传播的与事实不同甚至相反的言论即是谣言。
谣言通常是社会自发的产物,既非故意也非谋划。
信息在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会繁衍出谣言。
在谣言所构成的这种信息交流中,可以重新找到一切交换的原则,信息流传是因为它有价值。
那么谣言是怎么产生的呢?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正是着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从网络上受到了某些网络大V的蛊惑,在看见那些可能是谣言的东西时,并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分析,而是一味的转发、愤青,是的谣言传播者的目的达成,当然这大多也是有策划有预谋的,是与利益相关的。
所以,谣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谣言的基础是对相关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对模糊信息的片面认知而产生的虚假信息,人们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对片面认知的加工重组,使得谣言的内容更加失实。
谣言的传播过程,体现了从个体到群体两个层面的心理学特征。
一、从个体层面而言人们在接收到谣言信息后,会产生兴趣或者焦虑情绪,因为某一重要事件及其后果肯定与个体密切相关。
如果是一些负面的消息,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个体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会更加草率,可能在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情况下就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自己身边的人。
另外,在“宁信心理”的作用下,即使当事人在知晓谣言后感觉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假的,也会宁愿相信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
在如今通信技术非常发达的情况下,谣言信息很容易通过网络等途径迅速传播。
这是一种爆炸式的传递。
谣言对人产生的作用不仅在于驱使个体去传播,也在于诱发其相应的行为。
如关于日本地震核泄漏那次食盐防核辐射的谣言就引发了大众的恐慌性购买行为。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公开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公开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公开朱达志近来,有关网络谣言的各种话题,又开始热闹起来。
先是有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和消息在微博上不胫而走,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后有相关部门和人士出面指陈网络谣言的危险性,有些网站亦被处理;之后是网媒们纷纷表态、倡议抵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
这些举措无疑都是必要的。
谣言的危害毋庸置疑。
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连谣言的传播“自由”也要保护。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保护人们“在戏院中妄呼起火引起恐慌的自由”,我们的法律当然也不会对那些有着“明显且即刻的危险”的言论和事实传播听之任之。
因此,对于网络谣言,有关方面及时出手、网络媒体强化自律,非常必要。
不过,从传播规律的角度说,谣言及各种不实、失实消息混在大量真实的新闻和资讯中通过媒介流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网络为所有具备发言能力的公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和便利,这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无疑都是好事。
当然,泥沙俱下的情况也不可避免,谣言借助网络流布传播,即为其主要表现之一。
只是,我们没必要因此惊慌失措、夸大其词,更不能投鼠忌器、因噎废食。
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
这一方面是说,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被谣言所惑的。
另一方面,正如治水之道堵不如疏,面对各种流言和谣传,只知用强硬之力去拦截封堵,实为不智乃至反智之举。
对于“微博谣言满天飞”,有人忧心如焚,有人痛心疾首,有人呼吁相关部门出手整治,这些都可理解。
但须知,假如不让民众在“实战”中学会识别谣言,不让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通过自由传播和讨论获得证实或证伪,那么谣言就不可能绝迹,甚至不可能减少。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认为,“微博谣言”及其所衍生的“微博辟谣”,其实都是伪命题,因为微博本身就具备“自清功能”。
一条消息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微博上发布,那么我们既需要质疑他的身份也需要质疑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但假如众多目击者或知情者都在微博上发布信息,那么彼此之间的不同看法就会形成补充,最终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现或者还原真相。
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流行主要得益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便利性。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然而,这也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因为在社交媒体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而不受到严格的审核和验证。
其次,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往往涉及到人们对信息的信任和判断能力。
在社交媒体上,当人们看到一个消息,他们往往会对其进行探索,并且会根据自己的信任和判断能力来判断其可信度。
然而,由于大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判断能力往往会受到干扰,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关注。
为了研究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问题,各个领域的学者们都投入了大量的努力。
他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分析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影响,以便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技术来发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模式。
通过对大量的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探索虚假信息和谣言是如何在网络上传播的,找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这一方法可以通过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问题。
另一种研究方法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
通过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人们为什么相信和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以及他们的判断能力和信任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反应,并且为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除了学术研究,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承担起责任来应对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的问题。
新闻机构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确保发布的内容真实、准确,并且经过验证。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确保用户发布的信息符合相关规定,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研究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社会化传播的具有虚假性、骗局性、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信息。
网络谣言虽然来源复杂,但传播渠道确定的特性使其存在极高的危害性。
一旦网络谣言透过网络快速传播,可能对个人、集体或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表现出了一些普遍的特征和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过载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
然而,大量信息的涌入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心理负担。
当我们看到大量内容却不知道是否可信或者哪些内容可信,我们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这将导致人们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虚假信息。
二、情感化网络上的谣言通常包含一定的情感成分,如具有极端、恐慌、侮辱、打击、救助等特点,这些情感因素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和关注。
因此,传播谣言的人常常会将虚假信息与情感化的议题相关联,使得虚假信息也变得非常有吸引力。
三、社会化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不仅仅表现在谣言的传播渠道上,更彰显在谣言的接收者间。
一旦谣言被传播到某一领域内并被不断重复,人们往往会信以为真。
当网络上盛传某一消息时,这种社会化连锁反应的作用会让我们更难从虚假信息的网中脱身。
四、信息流动速度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随着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谣言也有了更新迭代的能力,迭代后的虚假信息往往依旧强势出现,重复传播,影响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以上四个方面,是导致网络谣言广泛传播、蔚然成风的主要因素。
如何预防和处理网络谣言,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科学素质公民教育要培养人们现代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
当人们明白何谓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辨别虚假信息,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二、设立专业审核和防范机制针对网络上的谣言,应建立相应的专业审核和防范机制。
机制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制定真假辨别标准,配备正规审查部门进行审核;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对社会舆情进行跟踪,及时发布真实信息,防范谣言的出现。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在传播学中体现了多种原理,包括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加
工理论、传播网络理论等。
首先,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
传播信息时会受到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当人们面对不确
定的情况或信息缺乏时,他们会倾向于相信并传播谣言,因为谣言
往往能够填补信息的空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需求。
其次,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传播信息时会受到自己
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
谣言往往会利用情感化、简化和符号化的
手段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从而更容易在传播过程中被接受和传播。
此外,传播网络理论指出,人们的社交网络结构和传播渠道也会影
响谣言的传播。
在社交网络中,信息往往通过强关系和弱关系传播,而谣言往往会通过弱关系传播得更快更广。
除此之外,谣言还体现了传播学中的媒介效应理论和口碑传播
理论。
媒介效应理论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现
代社交媒体的兴起更加便利了谣言的传播。
口碑传播理论认为,口
口相传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谣言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
迅速传播。
总的来说,谣言体现了传播学中的多种原理,包括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传播网络理论、媒介效应理论和口碑传播理论。
这些原理共同影响着谣言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
谣言传播规律与应对策略研究
谣言传播规律与应对策略研究一、概览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广泛性、迅速性和惊人的影响力。
它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常常导致恐慌、误导公众、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研究谣言传播规律并寻求相应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即未经证实的信息,通常带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并对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它们像野火一样,可以迅速蔓延,感染更多的人。
一些谣言甚至被大量传播,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为了有效应对谣言,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传播规律。
只有了解谣言的产生、扩散和影响机制,我们才能掌握谣言传播的速度和强度,在关键时刻有效阻止其负面影响。
我们还需要关注如何识别和抵御谣言。
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辨别真伪,避免受到谣言的欺骗。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减少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空间;同时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惩处不法分子,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1. 问题的提出:谣言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谣言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谣言是一种未经证实的信息,往往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令人咋舌。
谣言对个人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
受到谣言影响的人可能会产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一些极端行为如:自杀、伤人等。
谣言还会对个人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在网络社会,一个人的名声往往因为一则谣言而毁于一旦,而这对于个人在社会、职场中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谣言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谣言会助长一些不良风气。
在疫情时期,一些关于病毒的谣言就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谣言也会误导公众对某些事件的理解和判断,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本章对谣言传播机理的分析,为谣言的整治建立坚实的基 础理论,希望帮助决策者革除简单封堵的策略,大幅提高公众 对谣言的免疫力。使得在未来的信息战中更加主动,更有优势。
➢ 1. 谣言的武器性质 ➢ 2. 一个机构内的谣言动力学 ➢ 3. 多个机构内未来信息战中,最致命的武器之一,可能就是“谣 言”!而这种武器,对我国的杀伤力更大。因为, 一方面,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民众对谣言的免疫力 已经很强,而且辟谣的渠道也很畅通。另一方面, 像朝鲜这样的国家,由于只有全同构的温血机器, 所以,在他们的字典里,压根儿就没有“谣言”两 字。因此,在谣言研究方面,我们没有国外经验可 借鉴,必须自力更生,因此,必须对“谣言”的传 播机理和消除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及时预备好各种 应对策略,以防万一。
➢ 但是,一般来说,如果某谣言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相关人群成了信 谣者(即,谣言密度超过0.5),那么,很可能就会出问题了。另 一方面,任何一个谣言,造谣者也几乎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相信它。
➢ 实际上,当谣言密度达到某个值(称为顶峰值)后,由于各方面 的原因(比如,成本、时间等),造谣者已经很难让余下的铁杆 人员,再相信其谣言了;甚至,过度的造谣,没准会激怒这些铁 杆,促进他们站出来自发辟谣。
本章无意介入政治,只是对谣言的动力学原理进行纯 学术研究,希望能帮助相关机构了解谣言的本质;希 望大众生活不受谣言的过多影响;希望老百姓的谣言 免疫力能尽快地、大幅度地提高(而不是减少,甚至 趋于0)。
➢ 当谣言传入某人耳朵后,他可能有四种反应:
1)相信,并继续将此谣言传播出去; 2)相信,但不再传播; 3)不信,并向他人辟谣; 4)不信,但并不主动去辟谣。
➢ 首先,我们来建立辟谣速率方程。
➢ 辟谣肯定是在谣言已经广泛传播后,才开始行动的。所以 ,设D表示刚开始辟谣时,信谣者人数;V表示相关人群总 数;所以,C0=D/V便是刚开始辟谣时,信谣者密度。记 C(t)表示t时刻的信谣者密度;当然,若无辟谣行动,那么, C(t)当然会随着t的增加而变大。
➢ 经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即,谣言还没有过分普及 ,谣言密度还不是过大时),辟谣行动开始后,当密度 C(t)越大时,单位时间内被辟谣(即,由信谣者变成不信 谣者)的人数就越多,或更具体地说:被辟谣者的密度变 化量dC(t)/dt与此时的密度C(t)之比,为一个负常数(-K) 。这里的K称为辟谣速率。
其实,对付谣言的最根本策略,就是提高大众的免疫力。 但是,非常遗憾,目前我们的许多做法,刚好相反,比 如,面对重大事件,不鼓励独立思考,而只强调盲从权 威;为回避讲真话的风险,民众便只好跟风随大流,甚 至违心说假话等。
提高谣言免疫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要敢于让大众接触 谣言,并健全快速高效的定谣、辟谣机制。但是,目前 辟谣不及时,辟谣不得法,甚至,将“小谣言”辟成了 “大谣言”;谣言定性过于随意,以至于许多官定“谣 言”,后来都被证明是事实,使“谣言”变成了“遥遥 领先的预言”。
历史上可能从来没人,用动力学这把宰牛刀,去杀过谣言这只 小鸡,但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谣言这只鸡马上就要成精了, 再不出手可就晚了。
本章借用“药物动力学”这个古老学科的智慧去研究谣言动力 学,即,用动力学方法,研究辟谣效果(或谣言普及度)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信谣者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健全定谣、辟谣机制的核心,就得尽量疏通辟谣渠 道,让全民都乐于辟谣,敢于辟谣和善于辟谣,比 如,鼓励谣言当事人,主动站出来,以事实辟谣。 但是,目前言路不畅,辟谣正在变成某些指定机关 的专门任务,这样一来,如果某次辟谣失误(不管 是有意或无意),那么,该机构辟谣的权威性,就 荡然无存了;甚至,今后他们的辟谣行为,反而会 被当成认定事实的证据。
➢ 前两种反应的人,统称为“信谣者”;后两种人,统称 为“不信谣者”。
➢ 所谓谣言动力学,就是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 研究辟谣效果(或谣言普及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更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信谣者密度”,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 从时间角度来看,信谣者密度,肯定是一条波形曲 线;即,刚开始时,谣言密度会越来越大,直至达 到巅峰后,又才开始越变越小(原因当然要归功于 辟谣行动的开始)。
总之,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在应对谣言方面还很幼 稚,仅仅陷于研究一些微观的“辟谣之术”,完全没 考虑“辟谣之道”;甚至,有时为了扑灭一些谣言的 星星之火,不惜牺牲长远战略利益,把谣言的整体燎 原之势,推向更危险的境地。因此,本章从诞生近百 年的“药物动力学”那里,借来谣言动力学这把“芭 蕉扇”,但愿能够帮助国内安全专家和领导,平安渡 过谣言“火焰山”。
➢ “信谣者密度”为信谣者占相关人群总数的比例, 此处,“相关人群”的边界必须清晰,否则,谈论 “密度”就没根据了。
➢ 比如,关于某机构的谣言,其“相关人群”就是该 机构的全体员工;信谣者密度就是“相信该谣言的 员工数”占总“员工数”的比例。
➢ 本小节只限于考虑一个机构内的谣言动力学,即,此时相关 人群就是该机构的全体员工。这个“机构”可以很小,比如 一个班;也可以很大,比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全 世界等;而且,机构越大,本章的方法就越能发挥作用,因 为动力学是研究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
➢ 对任何一个谣言,一方面,只有当其“谣言密度”达到一定值 (称为危害值,记为Cmin)后,它才可能产生破坏作用;当 然,不同的谣言,针对不同的相关群体,这个危害值是不一 样的。比如,任何一个谣言,若只有造谣者自己相信,那么 ,基本就不会有什么破坏作用;越严重的谣言,其危害值可 能会越小(即,信谣密度较低时,就可能产生破坏作用了) ;而对那些不关痛痒的谣言,其危害值可能会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