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的基本范畴

合集下载

物权法法律知识点

物权法法律知识点

引言:物权法是指以物为对象的权利,是指个人或者法人对物上享有绝对权利的法律制度。

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公平交易、保护个人和社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权法的法律知识点,包括物权的基本概念、物权的取得方式、物权的内容和限制、物权的保护以及物权的终止。

一、物权的基本概念1. 物权的定义及特征- 物权的定义:物权是指个人或者法人对某种物质对象拥有的绝对支配权利。

- 物权的特征:绝对性、直接性、排他性、处分权、追索权。

2. 物权的法定原则- 物权的平等原则:任何人在民法上享有平等的物权。

- 物权的公示原则:个人或法人对物权的行使应当向公众公示,以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 物权的出让原则:物权可以依法转让或者处分。

3. 物权的主体和客体- 物权的主体: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 物权的客体: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体现物质对象。

二、物权的取得方式1. 物权的合法来源- 原始取得方式:包括依法承继、依法赠与、依法继承等。

- 转移取得方式:包括买卖、交换、捐赠、抵偿债务等。

2. 对抗取得和无因管理- 对抗取得:在无需征得原物权人同意的情况下,新的物权人以善意取得物权。

- 无因管理:指对抗取得的物权因无效而丧失的情况。

3. 物权的以物抵债和强制执行- 以物抵债:债务人将其拥有的物质对象转移给债权人作为偿还债务的方式。

- 强制执行:在违约情况下,债权人可以依法要求法院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包括查封、扣押、拍卖等措施。

三、物权的内容和限制1. 物权的内容- 使用权:物权人拥有对物体使用、收益的权利。

- 支配权:物权人拥有在法律范围内对物体支配的权利。

- 担保权:物权人将物质对象作为担保物的权利。

- 资产权:物权人有权享有物体带来的资产收益。

2. 物权的限制- 公共利益限制:国家依法对公共利益进行限制,如征地拆迁、环保限制等。

- 个人和社会利益限制:法律对个人和社会利益进行限制,如限制烟草销售、管制毒品等。

物权法及其意义

物权法及其意义

物权法及其意义1. 介绍物权法,又称为不动产权法,是指规范人们对物的支配权的法律制度。

它是现代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障个人和组织对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权益,并确立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本文将重点介绍物权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意义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

2. 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法是指在法律范围内对物的支配权的规范。

它赋予人们对所有物的权益,并规定了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所有权所有权是指对物拥有绝对支配权力的权利。

在物权法中,所有权是最重要的权益之一,它赋予人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2.2 使用权使用权是指对他人的物享有使用的权利。

使用权和所有权有所不同,它可以是暂时的或部分的,而且使用人并不拥有该物的所有权。

2.3 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生产出来的物享有所有权的权利。

产权保护了个人或组织对财产的收益权,激励了创新和经济发展。

3. 物权法的主要内容物权法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3.1 权益的确立和保护物权法确立了个人和组织对物的支配权益,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产权等。

它保护了人们对财产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财产的自由流动和有效利用。

3.2 权益的限制和制约物权法规定了权益的限制和制约,以保护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物权法规定了对财产使用的环境保护责任。

3.3 财产的转让和处分物权法规定了财产的转让和处分的规则,确保财产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例如,合同法中的买卖合同规定了财产买卖的基本要素和流程。

4. 物权法的意义物权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4.1 维护私有财产权利物权法保护了个体和组织的私有财产权利,激励了他们投入生产、创新和经济活动。

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和市场交易的基石,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4.2 推动贸易和投资物权法规定了对财产的转让和处分规则,使贸易和投资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物权法知识汇总1

物权法知识汇总1

物权法知识汇总1一、概述物权法是指保护并规范人们对物的支配和利用权益的法律制度,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对象及内容等方面的知识。

二、物权的定义物权是指人们对具体物体的直接支配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

具体物体可以是物质的、可见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不可见的。

三、物权的主体物权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法人是指依法独立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其他组织是指依法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他组织。

四、物权的客体物权的客体包括自然物、建筑物和知识产权等。

自然物是指自然存在的有形物体;建筑物是指人工建造的建筑工程和其他固定在土地上的设施;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知识、技术和创作的独立支配权利。

五、物权的内容物权的内容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占有权是指物权人对物的占有和支配权利;使用权是指物权人对物的使用和享有权利;收益权是指物权人对物所获得的利益的享有权利;处分权是指物权人对物的转让、出租、抵押等处分权利。

六、物权的取得方式物权的取得方式包括合法取得和义务取得。

合法取得是指依法通过占有、约定、继承、赠与、交付等方式取得物权;义务取得是指依法通过抵押、法定强制和公共利益等情形下由法律规定的方式取得物权。

七、物权的限制物权的限制主要包括查询权、优先购买权、担保物权和共有物权等。

查询权是指他人可以查询登记物权情况的权利;优先购买权是指特定情况下他人在一定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利;担保物权是指债务人通过提供担保物权对债权人的债权进行担保;共有物权是指多个人对同一物体享有共同的物权。

八、物权的保护物权的保护主要通过物权登记、物权约定和侵权责任等方式进行。

物权登记是指将物权情况登记在相应的物权登记簿册上,以确保物权的真实性和公示性;物权约定是指通过合同等方式明确物权人的权益和义务;侵权责任是指当他人侵犯物权时,物权人可以依法主张侵权责任并获得赔偿。

物权法知识汇总39

物权法知识汇总39

物权法知识汇总39一、物权法的适用范围物权法是我国民法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用范围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和各类物权关系。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其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权关系物权法适用于各类物权关系,包括房屋、土地、车辆、设备、动植物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权益关系。

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涉及到具体的物权关系,都适用物权法。

2. 所有权物权法适用于各类所有权关系,即对某一特定物的直接支配和支配权。

例如,某人对一栋房屋的所有权,或者某公司对一辆车的所有权等。

物权法明确规定了所有权的归属、获取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3. 使用权物权法适用于各类使用权关系,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例如,租赁合同中租客对所租赁物的使用权,或者股权合同中股东对公司资产的使用权等。

物权法对使用权的约定和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

4. 共有权物权法适用于各类共有权关系,即多个人对同一物的共同支配权。

例如,夫妻对共同所有的家庭财产的共有权,或者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资产的共有权等。

物权法明确了共有权的约定和管理方式。

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 主权原则物权法确认所有权的主权地位,即物权的所有者对其物享有最终的决定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的主权原则是物权法的基础,也是保护物权的核心原则。

2. 公平原则物权法强调公平原则,即在物权关系中要求平等相待、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等。

任何侵害他人物权的行为都是不公平的,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3. 动产权优于不动产权原则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动产的保护优于不动产,即对于动产的保护力度较大。

这是因为动产具有易于转移、易于流通等特点,需要更加严格的法律保护。

4. 登记原则物权法倡导登记原则,即对某些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进行登记。

登记制度的实施可以明确物权的归属和内容,提高物权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物权法的保护措施1. 物权保护物权法对物权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保护所有权人对物的直接支配权、保护使用权人对物权的享有和使用等。

物权法的基本内容

物权法的基本内容

物权法的基本内容一、引言物权法是民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规定了人们对于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和义务,是保障私人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

本文将从物权的基本概念、物权的来源与设立、物权的内容与限制、物权的保护与转让等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物权法的基本内容。

二、物权的基本概念物权是指人们对于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是一种绝对权利。

物权包括所有权和其他权利,其中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概念。

所有权是指权利人对于一个物享有最广泛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三、物权的来源与设立1. 物权的来源物权的来源主要有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两种方式。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物权可以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获取,如遗赠、继承等;也可以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获取,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2. 物权的设立物权的设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物品必须是可以占有的物,即具有有形性和独占性的物品; - 物品必须是合法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物品的归属权必须明确,不能存在争议; - 物权的设立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如不动产登记等。

四、物权的内容与限制1. 物权的内容物权的内容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使用权是指权利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物品进行使用的权利;收益权是指权利人享有物品所产生的利益的权利;处分权是指权利人可以自由地处分物品的权利。

2. 物权的限制物权的行使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法律规定的限制,如对房屋的使用和出租的限制; - 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的限制,如保护文物、环境等; - 合同约定的限制,如租赁合同中对房屋使用的限制。

五、物权的保护与转让1. 物权的保护物权的保护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包括刑事保护、民事保护和行政保护三种方式。

刑事保护是指对于侵犯物权行为进行刑事处罚;民事保护是指通过民事诉讼手段维护物权;行政保护是指通过行政手段保护物权。

2. 物权的转让物权可以通过转让的方式进行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 协议转让,即通过合同的方式转让物权; - 继承转让,即通过继承方式转让物权; - 法律规定的转让,如拍卖、调解等。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详解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详解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详解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详解一、引言物权法作为我国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个人与物的关系、保护财产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物权法进行简要介绍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

二、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法是指个人或法人对特定物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物业权。

所有权是指个人或法人对特定物体的直接支配、控制、使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物业权是指个人或法人依法对特定物体进行合法支配、控制和使用的权利。

三、物权法的主要内容1. 所有权的设立与转让所有权的设立与转让是物权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所有权可以通过占有、依法取得或者法定途径设立。

占有是指个人或法人通过实际控制特定物体,并表现出意图支配该物体的行为来取得所有权。

依法取得是指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合法手段获得所有权。

法定途径包括继承、赠与、遗赠等。

所有权可以通过出售、赠与、继承等方式进行转让。

2. 权利物的限制物权法规定了权利物的限制情况,即可能使物权受到限制的一些因素。

例如,国家安全需要、公共利益需要、自然保护需要、集体经济组织需要等情形下,可能对个人或法人的所有权进行限制。

3. 物权保护物权法对个人或法人的物权权益提供了充分的保护措施。

一旦个人或法人的物权受到侵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侵权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同时,物权法对于侵权行为的惩罚和赔偿问题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四、物权法的适用范围物权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的物权关系,包括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汽车所有权等。

五、物权法的重要意义物权法的实施对于保护个人和法人的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物权法的健全与完善,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激发个人和法人的积极性。

六、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解读,相信读者对于物权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物权法的实施是为了保护个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进而促进社会繁荣和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规定,积极参与和维护社会法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一、概述物权法是我国民法总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人与物的关系,确立人们对物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法律规范。

它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财产关系提供了法律保护,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二、物权的定义物权是指人们对特定物产享有的、直接支配的、专属的、排他的、稳定的、依法保护的权利。

它是个人财产权利的核心内容,包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三、物权法的主要内容1. 物权的主体:物权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他们依法享有物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2. 物权的客体:物权的客体是可供占有的物。

包括不动产(土地、房屋等)和动产(金钱、汽车等)。

3. 物权的内容:物权的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占有是物权的基础,使用是对物进行支配、利用的行为,收益是指通过物产生的盈利,处分是对物的转让或者消灭。

4. 物权的保护:物权享有保护,任何侵犯物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对于物权的侵权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并要求恢复原状或者给予经济赔偿。

四、物权的获取和转让1. 物权的获取方式:物权的获取方式包括原始获取和衍生获取。

原始获取是指通过占有、开发或者制造物来取得物权。

衍生获取是指通过继承、赠与、买卖、租赁等方式获得物权。

2. 物权的转让:物权的转让是指将物权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

转让可以通过合同订立或者其他方式实现。

3. 物权的限制:物权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限制。

例如,公共领域的土地不可被私人占有。

五、物权的保护和救济途径物权的保护是法律赋予物权人的权力,同时也是法律的责任。

当物权受到侵犯时,物权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救济,包括申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行为、恢复原状、给予经济赔偿等。

六、物权法的意义和价值物权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财产交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它保证了私人财产的安全,鼓励个人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投资与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物权法第一章节物权法概述

物权法第一章节物权法概述
排他性
物权是权利人对物的直接支配权利,无须他人行为的介入。
支配性
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等均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自行约定。
法定性
物权的特征
物权具有排除他人干涉和侵害的效力,任何人都负有不得妨碍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义务。
排他效力
优先效力
追及效力
归一力
在同一物上存在数种权利时,物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有担保债权具有优先于无担保债权的效力。
公平原则
总结词:诚信原则是指在物权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中,各方当事人应当诚实守信、严守承诺,不得以欺诈、胁迫等方式损害对方的利益。
诚信原则
04
物权的种类与特征
指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和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
指权利人依法对他人的不动产或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
平等保护原则
总结词
自愿原则是指物权主体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设立、变更和终止物权关系,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干涉。
详细描述
自愿原则是物权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强调物权主体有权自主决定物权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在物权关系中,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转让、抵押等权利,不受政府、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干涉。这一原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自愿原则
总结词
公平原则是指在物权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中,应当公平合理地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一方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遭受不公平的损失。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公平原则是物权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在物权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中,应当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原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防止出现权利滥用或利益不公的情况。在实践中,公平原则要求在确定权利和义务时,应当综合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物权法知识汇总42

物权法知识汇总42

物权法知识汇总42物权是指个人或者机构依法对特定物体享有直接支配、占有和收益的权利。

物权法是保护和调整人们物权关系的法律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与物权有关的问题。

了解和掌握物权法的相关知识,对于维护自身的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汇总一些物权法的知识,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法,是指调整和保护人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的一种法律规范。

物权是以物为客体的权利,是一种绝对的权利。

也就是说,物权的主体在具备相应的权限时,可以对物体采取强制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1. 物权法保护公平和正当的交易行为;2. 物权法保护对物品的合法占有和使用;3. 物权法规定了对物品的合法收益和支配权;4. 物权法规定了对物品的处分权。

二、物权的种类与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物权可分为所有权和其他物权。

1. 所有权所有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物享有的直接支配权、占有权和收益权。

所有权是最典型的物权形式,是对物的最终支配权。

2. 其他物权除了所有权外,还有一些与物相关的特殊权利,统称为其他物权。

例如,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可经济方式占有他人的财产并根据法律规定,享受该财产的收益。

物权中的内容包括:1. 支配权:所有权人对物的支配权是指所有权人根据法律法规和合同的规定,对物进行支配、使用、处置的权利。

2. 占有权:占有是指物权人对物的实际控制,包括直接实际控制和间接实际控制。

只有具有占有权的人才有权利保护。

3. 收益权:收益权是指所有权人对物所得利益的享有权。

4. 处分权:处分权是指所有权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对物进行变动、转让或者消灭的权利。

三、物权的取得方式1. 原始取得方式:包括自然侵占和生产2. 转移取得方式:包括出卖、赠与、交换、抵偿、继承和领养等四、物权的保护与救济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当他人侵犯了你的物权时,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和救济:1. 请求停止侵权行为,并消除影响;2. 请求赔偿损失;3. 请求恢复原状或返还财物;4. 请求赔礼道歉等。

物权法知识汇总5

物权法知识汇总5

物权法知识汇总5物权法,是指规范公民和法人享有、处分物的权利和保护物权的法律规定。

它是我国民法典的一部分,对于物权关系的建立、变更、转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以下将就物权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汇总。

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法是指规范人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法律。

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物权”、“动产”和“不动产”等。

1. 物权:物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特定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物权的性质是绝对权利,享有物权的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物进行自由支配。

2. 动产:动产是指可以移动的物体,不包括土地和建筑物等不动产。

比如家具、车辆等都属于动产。

3. 不动产: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的物体,包括土地、房屋、矿权等。

不动产的转让需要进行登记手续。

二、物权的设立与取得物权的设立与取得主要有合同订立、依法发生等几种情况。

1. 合同订立:物权可以通过订立合同来设立和取得。

比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等。

在合同的约定下,物权得到法律保护。

2. 依法发生:某些情况下,物权可以不经过合同订立而依法自动发生。

比如通过继承、法定继承等方式取得物权。

三、物权的内容与限制物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然而,物权并非绝对的,存在一定的限制。

1. 占有权:占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物体实际占有并支配的权利。

所有权人有权拥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该物体。

2. 使用权:除所有权人外,其他人可以享有物的使用权。

但使用权人必须尊重所有权人的权利,并依法行使使用权。

3. 收益权:收益权是指在不损害所有权人权益的前提下,占有者有权从占有物中取得利益。

4. 处分权:处分权是指所有权人对占有物处理的自由,包括处分、转让、出租等。

然而,物权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法律规定的限制、公共利益的限制等。

四、物权的保护物权的保护是物权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法律为保护物权设立了多种制度和措施。

1. 登记制度:不动产的转让和设立需要进行登记,登记制度可以保护物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物权法的适用范围

物权法的适用范围

物权法的适用范围物权法是指对于物物关系确定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

它是我国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公民的财产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物权法中,其适用范围涵盖了多个方面,本文将对物权法的适用范围进行详细探讨。

一、不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是物权法中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对土地、房屋及其他与土地永久附着的建筑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不动产物权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指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所有权的取得和转让条件,同时规定了土地的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 房屋权利:物权法对于房屋的权利规定了产权人的权益和义务,包括出租、买卖、抵押等权利的行使。

同时,物权法也规定了对房屋使用权的保护措施,保障了房屋权益的稳定。

3. 建筑物权利:建筑物权利是指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建筑物的权益,包括建造、使用和处分等权利。

在物权法中,对于建筑物的产权和享有权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建筑物的合法拥有者提供了保障。

二、动产物权动产物权是指对于动产(非土地和建筑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其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产所有权:动产所有权是指对于可移动的个体财产的所有权,包括汽车、家具、电器等。

物权法规定了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和转让条件,保障了动产所有者的权益。

2. 动产使用权:动产使用权是指对于动产的合法使用权,如租用汽车、住房等。

物权法对于动产使用权的约束和保护进行了规定,确保了使用人的合法权益。

三、其他物权除了不动产和动产物权外,物权法还适用于其他形式的物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海洋岛屿物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对于海洋岛屿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但公民和法人也可以依法享有海洋岛屿的使用权。

2. 矿产物权:矿产物权是指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经营权。

物权法规定了对于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取得和行使条件。

3.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通过创作、发明等方式获得的权益,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物权法知识汇总48

物权法知识汇总48

物权法知识汇总48物权法是指规范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及其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的一门法律学科。

它是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公民的物权,保护私有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物权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物权法。

一、物权的基本概念:物权是指主体对某一具体物体所享有的权利。

具体来说,物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占有权是指占有、使用、取用和收回物体的权利;使用权是指利用物体取得利益的权利;收益权是指物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权利;处分权是指使用、转让、抵押、赠与、继承等物体的权利。

二、物权的取得方式:物权的取得有自然取得和法定取得两种方式。

自然取得是指占有物体而取得物权,如原始获取、制造、发现等;法定取得是指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取得物权,如买卖、赠与、继承等。

对于无主物和追溯权的确定,需要依法进行判断。

三、物权的限制和保护:物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保护自己物权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的物权。

法律规定了一些限制物权的情形,如征收、征用、抵押、侵权等,但这些限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经过适当的程序。

同时,物权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如依法维权、请求返还、要求赔偿等。

四、物权的终止和转让:物权可以以多种方式终止,包括放弃、遗失、毁损、灭失等。

同时,物权也可以通过转让等方式进行处分。

物权的终止和转让都需要依法进行,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

五、物权法中的争议和纠纷解决:在物权法中,存在各种争议和纠纷。

当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

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争议时,需依法申请,并接受法庭的审判。

在解决争议时,应当尊重法律的规定,维护公平正义。

六、物权法的立法趋势和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权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立法趋势主要表现在增加物权保护的内容和力度,提高物权保护的效率和公正性,加强对不动产的登记管理等方面。

物权法的发展方向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民的物权,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法律知识:物权法的保护范围和内容

法律知识:物权法的保护范围和内容

法律知识:物权法的保护范围和内容物权法,是我国民法典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规定了物权的内容和保护范围。

在现代社会中,物权已经成为人们交往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物权法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物权法的保护范围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权法的保护范围物权法的保护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权的享有和行使物权法保护的首要内容,是对物权的享有和行使进行保护。

在保护的范围内,包括了对于所有的自然物和人工物,比如土地、建筑物、机械设备、知识产权等的享有和行使。

2、物权的取得和转让物权法也规定了物权的取得和转让的规则和标准。

对于物权权利的取得,可以通过买卖、赠与、继承等方式进行;转让方面则主要包括了出租、抵押、质押、转让等。

3、物权的保护权利物权法还规定了对物权的保护权利。

对于物权享有者的权益,比如权利人的知情权、查询权、使用权、处分权等,物权法保障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物权法的保护内容物权法的保护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不受侵犯的权益物权享有者的权益是在法律框架内合法确立的,它们的取得和行使应当依据法律规则。

在物权法规定的范围内,权利人的权益不受侵犯,比如未经权利人的允许,任何人不得占用、损坏或排除其使用该物业的权利等。

2、权利的正当行使权利人在行使物权时,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约定,使其行为不造成不当的侵害或不良的后果。

对于某些行使不当的权利,物权法规定了排除权的范围,即排除权利人对物权的使用和权利的行使。

3、权利的追溯性物权法规定了权利的追溯性,即权利人可以追溯到权利开始,认为权利自始合法。

也就是说,无论这一权利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还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权利人都有权利追溯到权利的确立日起行使该权利。

4、权利的转让和处分权利人有权进行权利转让和处分,但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权利的转让和处分依据的范围要视权利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物权法的保护范围和内容涉及到了权利人的权益、权利的具体行使方式、物权的转让和处分等细节方面的规定。

物权法的基础概念

物权法的基础概念

物权法的基础概念
物权法是指一种法律制度,它规定了自然人或法人对特定的物体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权利和义务与物体的性质和内在特征有关。

在物权法的范畴内,物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实体,如土地、建筑、机器等。

物权的基础概念包括权利和义务。

权利是指对物体的支配能力,以及获取物体的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等各种权利。

例如,房屋所有权人拥有对房屋的支配能力和使用权,可以收取租金,出售房屋等。

义务是指拥有物权人需要承担的义务,包括保护物体的完整性和价值,维护物体的正常使用和维修,以及对第三方权益的尊重等。

在物权法中,最重要的是所有权。

所有权是指对物体的最高支配能力,即拥有一切权利和义务的权利。

所有人可以自由支配或转让自己拥有的物体,并享有物体带来的全部收益。

所有人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管理和支配物体,包括改变物体的形式、破坏或销毁物体等。

另外,在物权法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例如担保物权和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是指使用物体作为担保的一种方式,例如抵押贷款。

用益物权是指使用他人物体的权利,例如租赁房屋和土地使用权。

此外,还有关于物权的获得和丧失的规定。

物权的获得可以通过买卖、继承、赠与、拍卖等多种方式。

但是,物权可以被剥夺或限制,例如因为法律规定、诉讼
或强制执行等原因。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物权法是一种比较繁琐的法律制度,其适用范围和具体规定可能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物权法的概念

物权法的概念

物权法的概念物权法是指一种法律体系,用于规定和保护人们对于物品的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等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物权法已经成为重要的民法分支之一,涉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践意义。

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法是指以物品为对象的民事法律制度,是民法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规定了人们对于物品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等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和保护措施。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权利的物化、权利的绝对性、权利的相对性、权利的不可分割性、权利的不可侵犯性等。

物权法的实践意义在于保护人们的物质利益和人格权利,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物权法的主要内容1、所有权所有权是指对于一定物品的最高权利,包括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所有权的主体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

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包括法定取得、占有取得、赠与取得、继承取得、购买取得等。

所有权的保护措施包括追回、禁止侵犯、请求赔偿等。

2、占有权占有权是指对于一定物品的实际控制权,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

占有权的主体为实际占有该物品的人,具有相对性和相对排他性。

占有权的取得方式包括占有取得、转移取得、继承取得等。

占有权的保护措施包括返还、禁止侵犯、请求赔偿等。

3、使用权使用权是指对于一定物品的合法使用权,包括使用、收益等权利。

使用权的主体为所有权人、占有人或合法使用人,具有相对性和相对排他性。

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包括合同取得、法定取得等。

使用权的保护措施包括请求制止、请求赔偿等。

4、处分权处分权是指对于一定物品的处分权利,包括转让、抵押、担保等权利。

处分权的主体为所有权人或法定代理人,具有相对性和相对排他性。

处分权的取得方式包括法定取得、合同取得等。

处分权的保护措施包括请求制止、请求赔偿等。

三、物权法的适用范围物权法适用于所有民事法律关系中涉及到物品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物品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等各种权利和义务。

民法典《物权法》

民法典《物权法》

民法典《物权法》随着我国民法典的正式施行,物权法也成为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物权法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的支配、利用和处分的法律规范,是保障人民财产权利的重要法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法典《物权法》》进行解析。

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法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的支配、利用和处分的法律规范。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物为对象,以权利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物权法是民法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涉及财产权利的保护,是保障人民财产权利的重要法律。

二、物权法的内容物权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权的取得、行使、保护和灭失等方面。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物权的取得物权的取得是指权利人通过法律手段获得对某一物的支配、利用和处分权利。

物权的取得方式包括法定取得和协议取得两种方式。

法定取得是指依法产生的物权,如继承、依法划分财产等。

协议取得是指通过协议达成的物权,如买卖、赠与、抵押等。

(二)物权的行使物权的行使是指权利人依法支配、利用和处分物权的过程。

具体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个方面。

占有是指权利人对物的实际控制权;使用是指权利人对物的使用权;收益是指权利人对物的收益权;处分是指权利人对物的转让、抵押、赠与、租赁等权利。

(三)物权的保护物权的保护是指保护权利人对物的支配、利用和处分权利不受侵害的法律规范。

物权的保护包括追回、排除、赔偿、恢复原状等多种方式。

追回是指要求返还被侵害的物;排除是指要求排除侵害自己物权的行为;赔偿是指要求赔偿因侵害物权而造成的损失;恢复原状是指要求恢复被侵害物的原状。

(四)物权的灭失物权的灭失是指权利人失去对物的支配、利用和处分权利的法律状态。

物权的灭失方式主要包括终止、放弃和消灭等几种方式。

终止是指物权依法终止;放弃是指权利人自愿放弃对物的支配、利用和处分权利;消灭是指物权因法律规定而消灭。

三、物权法的适用对象物权法适用的对象主要包括物权、物、权利人等几个方面。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物权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的支配、利用和处分权利。

物权法基础知识点总结

物权法基础知识点总结

物权法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一定的物的绝对支配和利用的权利。

物权法是规定了人们对于物的支配和利用权利的法律,是用以保护和规范物权关系的法律。

1. 物权的构成要素物权的构成要素包括权利主体、物、物权。

权利主体是指享有物权的主体,即拥有物权的主体。

物是指客体,是物权的客观内容。

物权是权利主体对于物名下享有的绝对支配和利用权利。

2. 物权的内容物权的内容包括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占有是指在权利范围内对物进行支配和利用的权利,使用是指对物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支配的权利,收益是指权利主体因为物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处分是指将物转让给他人的权利。

二、物权的种类物权根据其内容和方式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1. 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权利主体对物享有的最充分、最完备的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其他物权的基础。

2. 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在所有权范围内对物进行合理使用和支配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筑物使用权等。

3. 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指将债务人的债权或他人的债务作为担保,以债务人的物权入股为担保主张的一种物权。

三、物权的取得和转让1. 物权的取得物权的主要取得方式包括依法依约、继承和侵占等。

依法依约是指通过依法合同的方式取得物权,例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继承是指通过继承取得物权,侵占则是指通过侵占他人财产的方式取得物权。

2. 物权的转让物权可以通过买卖、赠与、继承等方式进行转让,主要的形式包括买卖合同、赠与契约等。

四、物权的保护1. 物权的行使物权的行使是指权利主体对于物权进行支配和利用的过程,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

权利主体在行使物权时,应当遵守法律的规定,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 物权的保护物权的保护是指对于物权进行保护和维护的行为,包括依法保护和自我保护。

依法保护是指通过法律的方式保护物权,例如通过起诉、仲裁等途径进行维权;自我保护是指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物权,例如通过围堵、抗议等方式进行维权。

物权法归纳总结

物权法归纳总结

物权法归纳总结一、物权法概述物权法是指规定人对物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的法律规范,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权法在保护人们的财产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物权的基本概念物权是指人们对于物所享有的绝对权利。

刘明(2005)在《物权法》中明确指出,物权的基本特征包括绝对性、实体性、直接性和衍生性。

1. 绝对性:物权是对物的支配权力,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

即一份权益只能归属于一个主体,无论其他人愿意与否都无法侵犯。

2. 实体性:物权是与具体物联结的权利。

只有与具体物体相联系才能形成物权,而无形物、抽象物不能成为物权的客体。

3. 直接性: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无需通过他人的中介。

权利人可以享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物的权力。

4. 衍生性:物权是可以转让的,即权利人可以将物权转让给他人。

三、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物权根据物的性质和权利行使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所有权、用权和担保物权。

1. 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权利人对物享有的最全面的、排他的和效力最高的权利。

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 占有权:权利人对物实际控制、占有并使用的权利。

- 使用权:权利人对物进行使用或者取得物的使用收益的权利。

- 收益权:权利人获得物所产生的收益的权利。

- 处分权:权利人对物进行处分即转让、消费或毁灭的权利。

2. 用权:用权是指权利人对物使用的权利,包括公用物的使用权和专有物的使用权。

3. 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指权利人以物权为基础,以债权的履行为目的,对担保财产享有的权利。

四、物权的取得和保护物权的取得途径主要有法定取得和契约取得两种方式。

1. 法定取得:法律规定了一些情况下物权的自动产生,如占有、依法领养、物的自然增产品等。

2. 契约取得:通过民事契约等方式取得物权,如买卖、赠与、抵押等。

在物权的保护方面,要求维护权利人的物权不受侵犯。

当他人侵犯物权时,可以通过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物权法还规定了对侵犯物权行为进行惩罚的法律责任。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解读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解读

法律基本知识物权法简介解读物权法是指规范物权关系的法律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财产享有的合法权益,并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

物权法作为中国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人们在财产上的权利保护,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在解读物权法之前,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物权是指人对特定物体拥有的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等。

其次,物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再次,物权的客体指的是可以占有和使用的具体物体,如土地、房屋、汽车等。

最后,物权的内容包括使用权、担保物权、占有权和追索权等。

二、物权的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守。

首先,物权法承认个人物权和公共物权的并存。

个人物权是个体对物体的直接支配权,而公共物权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设置的,如国家对土地的管理权。

其次,物权法强调权利的平等和保护,禁止任意排斥权利人对物体的使用和收益。

再次,物权法规定了物权的公示制度,要求将物权的设立、转让和消灭等情况进行公示。

最后,物权法鼓励和保护合法的取得和行使权利,同时对滥用权利进行限制。

三、物权的设立和取得物权的设立和取得是物权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物权的设立可以通过合同或依法设立。

合同是当事人通过一致的意思表示形成的,可以是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依法设立的物权包括遗赠、继承等情况。

物权的取得可以通过占有、承诺、登记等方式进行。

物权的取得一般需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可能无法生效。

四、物权的权利制限物权的权利并不是无限的,也受到一定的法律制约。

法律对物权实施了一些限制,以保护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例如,土地的所有权受到国家的管理和规定,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物权的实施还需要遵守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法律规定,禁止滥用权利损害他人的利益。

五、物权的保护和救济物权法为权利人提供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救济措施。

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摘要]本文从经济生活的现实出发,指出传统的将物权法视为归属静态财产关系的法的观点的不足。

从而将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划为三部分,即归属静态财产关系、规范物权的变动、规范第三人的保护。

并分析了我国理论上关于所有权的三分法,物权变动、物权法对第三人的保护诸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范畴财产归属物权变动第三人保护在民法学界,民法分为财产法与身份法。

规范经济生活,以保护财产秩序的法律为财产法。

规范伦理关系,以保证身份秩序的法律为身份法。

物权法以规范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为内容,性质上属于财产法。

有学者进而把财产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财产归属法,以保护财产的归属秩序为目的;第二类是财产流转法,以保护财产流转秩序为目的。

但现实生活中,物权法不仅仅规范财产的静态归属。

我们以买卖为例,买卖合同是债权法规范,出卖人对标的物的所有权有物权法规范,这应该都没有异议。

但我们认为出卖人移转所有权引起所有权的变动以及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保护都是物权法规范的范围。

因为债权合同只能发生请求权而不能引起物权的变动,要使物权变动必须符合物权法的规定。

当出卖人一物二卖或者买卖合同无效买受人将标的物转卖时,涉及第三人的保护也是由物权法来规范的。

所以我们认为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范财产的静态归属;二是规范物权的变动;三是规范第三人的保护。

一规范财产的静态归属——以所有权为例财产的静态归属是指不涉及他人,对特定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它是通常意义上的物权法范围,主要是指所有权和他物权。

这里主要探讨所有权。

在物权立法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学者笔下的所有权,还是立法中的所有权,都掺杂着过多的政治色彩,而缺乏法学技术性的考虑。

尤其是我国法律中的“公共所有权”,从立法政策上看,与其说是一种民事权利,不如说是一种公共权力或者政治权利。

过多的政治性色彩,妨碍了从物权法的角度对所有权制度的思考,也妨害了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所有权法律制度。

因此在我国,不论是在物权法学中,还是在债权法学中,恢复所有权作为民事权利的意义,显得非常必要。

所谓恢复所有权的民事权利意义,就是按照法律关系理论,从主体、客体、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的基本结构,重新解释和构造这种权利。

目前许多人提出的物权法方案中,所有权制度的基本特点,是首先按照所有权的主体将所有权区分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权,然后给予其不同的地位。

这就是所谓的“三分法”。

如王利明就认为“所有权的种类就是指所有权的不同类型,所有权的种类是对所有制形式的反映。

在我国,所有权的形式主要有国家所有权、集体组织所有权和公民个人所有权,这是我国现阶段财产所有权的三种基本形式。

尽管这几种所有权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但是它们又反映了不同所有制的性质和要求,在法律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表现在权利主体的区别上,而且也表现在客体的范围上(如土地只能为国家和集体组织所有,不能为个人所有)和权利的行使方式上(如国家所有权要借助与行政相关的职能活动来行使)。

这些区别也是划分不同所有权形式的依据。

” 目前立法机关提出的所有权体系,就是按照这种模式编纂的。

这种立法模式与市场经济国家的物权立法区别很大。

在市场经济国家里,立法并不按照主体区分所有权的类型,因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凡是合法的主体,在法律上必然有权取得一切法律许可取得的权利。

依据公法与私法职能的划分,在所有权基本立法中区分主体是没有必要的。

禁止或者限制某种主体取得某种所有权的立法,只能是行政法,而不是民法。

也许有人把有的学者对所有权的三分法视为对现实的一种妥协,是居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考虑。

但我们认为法律作为一种科学必须与政治相脱离,不能因为政治的需要而放弃基本的法律原则,况且承认所有权的一体保护也不会与我国的基本性质相背离。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这种“三分法”在理论上的不足。

(一)国家所有权。

主张三分法的学者认为国家所有权是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由特定的权利主体(国家)和不特定的义务主体(任何公民和法人)之间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国家对国有财产享有排他的支配权,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以国家财产在经济上属于全民所有为根据,而在法律上主张对国有财产的所有权。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民享有并行使国家所有权,最终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因此,国家所有的财产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

我们认为它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所有权指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主体对一贯具体的物完全彻底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的主体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法律上的人。

但国家是领土、居民、主权的结合,它是一个抽象的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主体第二;现实中,国家所有权事实上由各级政府或者其他公法法人分别享有和行使。

应放弃国家所有权,承认地方政府所有权即“公法法人的私有财产所有权理论”。

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公法法人按照民法的原则享有各自的财产所有权,并且按照法律和自己的需要行使自己的所有权和其他财产权。

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国家与所有权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它们之间很难直接博弈,从而使双方调整策略,实现二者的一致。

中国在处理国家与所有权冲突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既完全不同于西方“市民阶层公共领域,”又不完全是新兴产权主体与国家博弈的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政府行为的改变,调整国家与所有权的冲突,寻找二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对于中国这样的传统集权的国家而言,地方政府这一新的博弈主体,作为国家与所有权冲突的制衡力量,能使得中国政府的行为逐步向理性化方向转变,会带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集体所有权。

主张三分法的学者认为集体所有权指劳动群众集体组织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其财产的权利,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

但是,如何规定这种所有权,在法学界很难取得共识。

但是在经济实践中,这种所有权遭受损害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保护这种所有权,用物权法按照法律关系科学定义来规定这种所有权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地说,我国的集体所有权作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一种带有“总有”色彩而又与传统民法中的总有不完全相同的所有权形态。

它是一种新型的共有所有权(共有)形态,这与社团所有接近却又不同。

这种所有权在法律理论上现在还无法将其归类。

所以在民法中是很难解释的。

而且集体所有权中的“集体”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因为,传统的集体所有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现在新体制也有乡、村、村民小组三级集体组织,那么到底属于哪一级集体所有?是不明确的。

而且现在的村民小组既不是一个经济组织,也不是一级行政单位,既无公职人员,又无办公场所,它是乡村新体制中职权最模糊,管理最涣散的组织。

它在形式上类似于城镇的居委会,但在组织上比居委会更松散、职能上更弱化。

所以,由村民小组来充当集体所有权主体,显然无力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现在农村许多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搁荒或粗放、掠夺式经营都根源于集体所有权主体模糊或缺位。

这种“劳动群众集体”即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的合伙,更不是非法人组织,这种所有权的主体不是按照民法上的主体制度规则加以构造的。

二规范物权的变动——以居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为重点所谓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即以当事人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

当事人物权变动的意思不能当然产生物权排他性的后果,故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必须按照物权公示原则,将此变动予以公示,这种变动才能生效。

因此,物权的公示行为,对物权变动的效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物权的公示行为方式,在国际物权立法中是一致的,即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的交付。

但是,关于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的交付对物权变动的决定性作用的承认,在国际上有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

法国法和日本法的立法模式,对此并不承认,而德国法、瑞士法、我国旧民法以及现行民法对此持肯定态度。

从科学的法理上看,应该认为我国法采纳德国法以来的传统是正确的。

故物权的变动与物权的公示必不可分。

所谓物权公示原则,即物权各种变动必须以一种可以公开的、能够表现这种物权变动的方式予以展示,并进而决定物权变动的效力的原则。

物权的公示方式,如上所言在世界各国均为一致,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付,为不动产登记;而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为动产的占有交付。

物权依法律行为发生变动必须进行公示及物权变动的有效取决于公示的立法体例,在法学上称为公示的要件主义,它包括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要件主义和动产物权的占有交付要件主义。

公示要件主义的原因是:法律行为仅仅是当事人自己的意思表示,但这种意思表示的后果,即物权的变动却要发生排他的效力;既然要发生排他的效力,它就应以一种公开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们从这种表现方式上知道物上有物权存在,即知道该物权在排他,以此来消除交易中的风险。

物权出让人与物权受让人之间独立物权意思表示的外在表现方式——即不动产物权登记和动产占有的交付的客观事实,法律依此建立不动产登记的权利正确性推定作用和动产占有的权利正确性推定作用的原则,在第三人根据不动产登记簿取得不动产物权时,原则上即应对第三人的物权取得提供保护。

第三人根据占有的状态取得动产物权的,也是如此。

公示的权利正确性推定,使登记簿上登记为权利人或占有某物就推定其享有该物权。

这种权利正确性推定不仅有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还是对第三人保护的依据。

下文将要论述。

三规范对第三人的保护——以无权处分为考察对象物权变动中所涉及的第三人,一般指不参与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但是与当事人的法律关系的结果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一切人。

物权法上的第三人有两种:一是与物权出让人有法律关系的其他人,为物权受让人的第三人。

比如,一个所有权人与他人订立合同出卖自己的物,但是该物上已经设定有他人的权利。

二是与物权受让人有法律关系的人,对物权出让人而言为第三人。

比如,甲将自己的东西出卖给乙,而乙又将该物出卖给丙。

此时的丙,对甲而言就是第三人。

前一种常见的是一物二卖,后一种主要涉及无权处分。

第三人代表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代表一种交易安全。

我们以无权处分为对象考察物权法对第三人的保护。

处分作为民法上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就法律意义而言,法律上的处分包括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但是,狭义上的理解,处分行为不包括负担行为,因为处分行为有自己的特质,它能使物权直接发生变动。

无权处分在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国家与不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国家所做出的规定有所不同。

(一)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立法例作为物权形式主义的代表,德国民法坚持债权与物权的严格区分,认为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性质不同的两个法律行为——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债权行为是负担行为,它使当事人享有债权和承担债务,即债上请求权。

物权行为是处分行为,它是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行为,坚持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