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圆》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圆》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圆》全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圆》全单元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课程理念。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以丰富的素材、生动的语言、贴近学生实际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索圆的特征,掌握圆的画法和应用。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直线、射线、曲线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圆形物体有一定的感知,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圆的特征、画法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陌生,需要在本单元学习中逐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画法,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圆的应用。

2.教学难点:圆的画法,圆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圆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合作意识。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画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黑板、粉笔、课件等。

2.学具:圆规、直尺、练习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关注圆形物体,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形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圆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提问:圆是什么?圆有哪些特征?3.操练(10分钟)讲解圆的画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画圆。

第五单元圆教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圆教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圆教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包括圆的定义、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扇形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计算扇形的面积,理解扇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

2. 扇形面积的计算。

3. 学生对圆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轮子、钟表等,引出圆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圆的定义、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轮子的周长。

5. 扩展:引入扇形的概念,讲解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圆2. 定义:圆是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

3. 性质: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

4. 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5. 扇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关于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计算题: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

3. 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圆形花坛的周长和面积。

4. 扩展题:计算给定扇形的面积。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理解圆的性质,通过练习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扇形部分,通过实际例子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扇形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整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圆的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圆的周长|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圆的周长|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圆的周长|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圆的周长。

我们将深入探讨圆的周长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圆的周长的计算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黑板、粉笔、圆规、尺子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和作业纸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圆的周长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我会使用PPT展示圆的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我会用圆规和尺子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然后用量尺测量圆的周长,并解释计算过程。

3.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通过例题理解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例如,我会出一道题目:“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们一起计算。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

例如,“一个圆的半径是5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5. 作业布置:在课堂的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请计算下面圆的周长:(1)直径为12厘米;(2)半径为8厘米。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圆的周长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一些关键点。

七、作业设计1. 计算圆的周长:直径为12厘米的圆的周长是多少?答案:31.4厘米2. 计算圆的周长:半径为8厘米的圆的周长是多少?答案:50.24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圆的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5单元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5单元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5单元圆的认识(人教版)教学内容本单元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圆的奥秘,教学内容包括圆的定义、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全面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性质,能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圆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圆的定义、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深入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3. 练习: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板书圆的认识2. 板书内容: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圆的知识点的掌握。

2.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圆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3.圆的面积(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3.圆的面积(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3.圆的面积(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3.圆的面积(第2课时)》主要介绍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如圆的周长等。

因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圆的模型、计算器等。

2.教学素材:教材、PPT、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呢?”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圆的面积计算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例如,给出一个圆的半径为5cm,让学生计算这个圆的面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圆》|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圆》|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圆》|人教新课标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这一单元时,我深感学生对圆的概念、性质和应用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索和交流,掌握圆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和特征2. 圆的周长和面积3. 圆的画法4. 圆的应用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性质,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的定义、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为例,如硬币、圆桌、轮胎等,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圆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圆的定义、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求解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测量其周长和面积。

答案:圆的周长为____,面积为____。

2. 请列举生活中至少三个圆形物品,并说明它们为什么是圆形。

答案:____、____、____。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圆的定义和特征:学生需要理解圆是一个闭合的曲线,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这是圆的基本特征,也是后续计算周长和面积的基础。

2. 圆的周长和面积:学生需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周长公式为C=2πr,面积公式为A=πr^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1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1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1 圆的认识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教案中,我将详细介绍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1《圆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107页至第108页,即圆的认识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品为例,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和性质。

2. 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圆的特点。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关键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下列圆的周长和面积:半径为5cm的圆。

(2)估算一张纸的面积,然后计算其近似圆的周长和面积。

2. 答案:(1)周长:10πcm,面积:25πcm²(2)答案不唯一,根据估算结果计算近似圆的周长和面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在课后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拓展延伸,如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品,思考圆的性质和应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014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圆

2014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圆

第五单元:圆【单元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个具体的内容,这三个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 通过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继而研究圆的性质。

减少圆的对称性的篇幅。

2. 增加“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

3. 增加求圆外切正方形、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面积的“问题解决”。

4. “扇形”由选学内容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3、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具体按排】1. 圆的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性质。

利用圆设计图案。

2. 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例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

3.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例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应用。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圆》教案圆的认识(含单元计划)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圆》教案圆的认识(含单元计划)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1.圆的定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初步理解圆的概念。
2.圆的特征:学生学习圆的轴对称性质,了解圆的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
3.圆的画法:学生学会使用圆规画圆,掌握画圆的基本技巧。
4.圆的度量:学生学习用圆规测量圆的直径和半径,了解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包括: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知识点,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圆的认识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5.数学运算: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学习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等相关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也曾接触过圆形图形,对圆有初步的认识。
2.学习兴趣与能力:六年级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践来理解新知识。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体验圆的画法。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圆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圆的画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形》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形》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圆形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正确识别圆形以及其中的圆心、半径、直径。

3. 掌握测量圆形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方法。

4. 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圆形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圆形的定义和特点。

2. 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3. 掌握测量圆形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圆形的定义和特点。

2. 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3. 测量圆形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出圆形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圆形的特点。

2. 研究圆形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示例让学生识别圆形。

3. 讲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找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4. 引导学生研究测量圆形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方法,并进行练。

5. 提供一些与圆形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复所学内容,并强调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研究情况。

2. 学生识别圆形、找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能力。

3. 学生测量圆形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准确性。

4. 学生解决与圆形相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制作简单的圆形模型,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

2. 带领学生参观周围有圆形结构的地方,增强对圆形的认识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实物和图片展示圆形的例子。

2. 相关练和问题的教辅资料。

以上是《圆形》教案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教案
其次,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使用直尺和圆规时不够熟练,导致测量结果存在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测量工具使用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圆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但在分享讨论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圆周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多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圆周长的基本概念。圆周长是指圆的边界线的长度。它是圆的重要属性之一,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程计算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有一个车轮,我们要计算它转一圈行驶的距离,这就需要用到圆的周长公式。这个案例展示了圆周长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b.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综合应用题,如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圆的部分。指导学生如何将圆的周长计算融入整个图形的周长计算中。
c.在测量圆周长方面,教师应强调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如如何紧贴圆周进行测量,以及如何处理测量过程中的误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圆的周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圆的周长的情况?”比如,我们要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以便计算行驶的距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圆的周长的奥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时圆的周长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时圆的周长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时圆的周长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时圆的周长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的圆的周长。

具体内容包括:圆的周长的定义、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并能够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的定义,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圆的周长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圆的模型、直尺、圆规。

学具:练习本、圆的模型、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轮胎、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 圆的周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圆的模型,理解圆的周长的定义,即圆的周长是指圆的边界的长度。

4. 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圆的模型和圆规,演示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

5.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数,倍数为圆周率。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圆的周长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圆的周长定义:圆的周长是指圆的边界的长度。

计算方法: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数,倍数为圆周率。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10cm答案:圆的周长=10cm×π≈31.4cm2. 题目: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15cm答案:圆的周长=15cm×π≈47.1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的概念、计算方法和与直径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1.认识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1.认识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1.认识圆(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圆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地画出圆。

2.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的定义,能够正确辨认。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示范和操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的含义。

2.能够准确、规范地画出圆。

教学难点1.区分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心的概念。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其中的圆形,并展示给同学。

2. 导入新知(10分钟)1.出示一个绘有圆形的图片,请学生描述圆的特点并尝试画出相同的圆。

3. 讲授新知(20分钟)1.解释圆的定义、半径、直径和圆心的概念,并示范如何用尺规准确画出圆。

2.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出圆来,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4. 操练与训练(25分钟)1.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画出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2.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对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圆的理解。

2.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澄清疑惑。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对圆的理解。

2.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记录在本子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圆的基本概念展开,通过直观的示范和练习,学生对圆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小组合作活动和个人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第五单元《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涉及圆的性质、圆的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导,以及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他们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正确区分圆的半径和直径,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将圆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圆的概念,如自行车轮、钟表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存在。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发现圆的性质,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3. 讲解:详细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和实物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推导过程。

4.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在小组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如计算花园的面积、设计圆形游乐场等。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左边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右边通过图示、公式等方式展示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

2. 拓展练习:设计一道关于圆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圆的认识。

我们将会学习圆的定义、特点、直径、半径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了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大家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圆形教具和一些实际物品,如硬币、瓶盖等,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个硬币,让大家观察硬币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硬币是一个圆形。

2. 圆的定义:我会给出圆的定义,即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叫做圆。

3. 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会解释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4. 实例讲解:我会用实际的硬币和瓶盖等物品,让大家观察和测量它们的直径和半径,加深大家对圆的性质的理解。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大家测量身边的物品的直径和半径,巩固所学知识。

6. 圆的应用:我会给大家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让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的定义: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圆的直径: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的线段圆的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测量身边的一个圆形物品,记录下它的直径和半径。

答案:例如,我测量了一个硬币,直径是2厘米,半径是1厘米。

2.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假设圆的直径是10厘米,那么周长是31.4厘米,面积是78.5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圆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家在实例测量和问题解决方面表现出色。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1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1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1 圆的认识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圆的认识》的内容,为学生们量身定制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的圆的认识相关章节。

学生们将学习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绳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圆规、直尺、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圆形物品为例,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引发对圆的认识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圆的定义、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圆的认识2. 板书内容:圆的定义: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

圆的性质:圆是对称图形,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圆的周长和面积与半径有关。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 = 2πr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 = πr²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2. 答案:周长约为31.4厘米,面积约为78.5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圆的认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1圆的认识人教版(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1圆的认识人教版(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1 圆的认识人教版 (4)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绳子。

学具:练习本、圆规、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个圆形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圆的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答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圆的拓展学习,如研究圆的性质、圆的应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圆的定义是学生理解圆的基础,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和图形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

我会强调圆心是圆的中心点,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这些基本概念是后续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前提。

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我会通过公式推导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C=2πr和面积公式A=πr²。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

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

《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时,而圆是平面曲线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3、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圆形纸片为主线,采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议议等数学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耳辨析、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并通过多媒体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动手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唯物主义观念,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圆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课题一: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3、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i.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二、认识圆的特征。

0 dr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

(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d=2r2dr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课题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

如:蝴蝶、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

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1、出示例3: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环形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追记: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

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课题三:圆的周长(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C=4a2、什么是圆的周长?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

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

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第一个问题:已知 d = 20米求:C = ?根据 C =πd20×3.14=62.8(m)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50cm=0.5m0.5×3.14=1.57(m)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62.8 ÷1.57=40(周)答:它的周长是62.8米。

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

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3)C =2πr =πd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四、作业。

P64 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5、8题课题四:圆的周长(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π d c=2πr 3.14×2 2×3.14×4=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 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已知:c=3.77m 求:d=?解:设直径是x 米。

3.77÷3.14 3.14x=3.77≈1.2(米) x=3.77÷3.14x ≈1.2(2)做一做。

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厘米 0 4厘米 05厘米已知:c=1.2米 R=c ÷(2Π) 求:r=?解:设半径为x 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x ≈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⑵ 3.14×8×2 ⑶ 3.14×8÷2+8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 ,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6030,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21。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6045,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43。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43=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

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一、 作业。

P65-66 第3、6、7、9题 教学追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

因次,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π”的D=8厘米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课题五:圆的面积(一)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第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例1及做一做的第1题。

练习十六的第1、2、5题。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

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