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从众心理
浅谈学生从众心理生活中很多人会受群体的影响,不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或立场,最终选择随大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事实证明,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低,很容易“人云亦云”,甚至会不自觉的选择从众。
本文主要谈一谈学生中常见的从众现象,如何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以及克服从众的消极作用。
一、常见的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学生的从众倾向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课堂上: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同学都会举手,但是有的孩子被叫起来,却不会回答;老师提出问题后,如果有个别孩子说出答案,其他孩子连想也不想就会跟着重复这个答案,如果老师再问:“是这样吗?”马上又会有孩子说:“不对!”;当老师表扬一个同学的良好行为时,马上会有很多同学向他学习。
第二,学生的从众倾向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有学生为了能跟大家玩,而压抑自己的主观意愿,心甘情愿的接受别人的领导或做出不正确的行为。
第三,表现在语言上:学生中一些具有号召力的孩子一旦说出新奇、有趣甚至是粗鲁的语言,如“哇塞”、“我去”等,都可能成为大家模仿的内容。
除了以上几点,小学生随大流的现象还有很多,年级越低,这种想象就越明显。
学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利用从众号召大家像好的模范学习;也有消极的一面,上课不假思索的说答案或举手,容易影响教师讲课的顺畅性。
二、学生从众行为的原因首先,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容易从众。
有的孩子由于学习不好,经常受老师的批评,渐渐地变得越来越没自信,他们为了少挨批评,会选择跟大多数人相同的行为,即使有时候他们知道自己是对的,也会保留自己的想法,不会提出来。
第二,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容易从众。
独立性不强的孩子,较容易受到有形或无形的规范的压力,遵从既定的准则或规范。
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偏离群体后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
他们只有遵从群体的规范,才有被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众效应的原因
从众效应的原因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从众效应的原因:
1. 社会认同感:人们往往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当他们发现大多数人持有某种观点或行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有压力去跟随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2. 信息缺乏: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或知识来做出独立的决策。
他们可能依赖他人的行为作为指导,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
3. 群体压力:当个体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表现为直接的劝说、同伴的期待或群体规范的影响,促使个体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4. 寻求安全感:人们可能会认为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承担风险或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5. 文化和社会影响: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从众效应产生影响。
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群体的一致性和社会和谐,从而促使个体更倾向于跟随大众。
6.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从众效应。
例如,一些人可能具有较低的自信心或决断力,因此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从众效应并不总是负面的。
在某些情况下,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如遵循交通规则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过度从众可能会抑制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
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是生理本能,人在大众中与众人的利益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就把个人的力量转变为大众的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
二是缺乏责任感。
一个人只要与大众联系在一起,他的行为和活动就可以以集体的名义进行,与行动相应的责任就不必由自己一个人负责。
因此,从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缺乏责任感,逃避自己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影响从众的因素很多,除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外,还有:1. 群体规模:群体人数越多,发生从众的可能性或者说从众的量便越大;2. 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群体意见越一致,从众量越大,如果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便会导致从众量的下降;3. 问题的难度问题的难度越大,发生从众的可能性便越大,反之则从众量小;4. 个性特点个人能力和自信心强的人从众的可能性小,否则从众可能性便大;5.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在群体中地位高的人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否则便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学生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学习从众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
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
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全文)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XX]G645 [XX] [XX]1009-5349(20XX)11-0194-01 从众是指在群体或团队无形压力下,个体在认识、推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产生自愿或被动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现象俗称为“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相符合。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大学生从众主要表现形式有消费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
学习从众,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互相鞭策,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另一种情况是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消极从众现象。
择业从众,指大学生在择业上,更多的考虑眼前利益,人云亦云,看到其他同学选择什么工作,或者见其他同学考研、考公务员,自己云里雾里,茫然一片,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如何选择,便盲目跟随潮流。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一)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所以,在大学生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是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寻求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个体容易指向多数人的行为,便产生了从众。
2.心理压力。
大学生活是缩小化的社会,大学生会有“枪打出头鸟”的观念。
当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建议与其他成员相一致时,拥有不被孤立的安全感。
同时,为了显现自己适应、融入这个“缩小的社会”,会违心的或者是真心实意地与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保持一致。
3.不确定性需求。
作为独特个体的大学生在做选择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
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反之,如果不确定性条件存在,从众现象也就容易发生了。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1.个性特征的影响。
个性特征指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带来的影响。
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这种个性特征比较容易从众;反之,则较为独立。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消极的影响则表现为:过度的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性的压抑,阻碍独立思考 的能力。同时,盲目的从众也可能导致失去自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 群体行为的不理性,如盲目投资、过度消费等。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面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培养自信心: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这样可 以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对他人观点和行为的依赖。
因为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而选择相似的职业规划。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群体压力: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环境中,他们时刻面临着来自 同龄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们去适应群体,以获得认可和安全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2、缺乏自信: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缺乏自信,因此他们更倾向于 依赖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里,从众心理的现象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选择 随大流,即使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也会因为担心与他人不同而选择沉默。有些 学生则是在生活消费上追求名牌,盲目从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些学 生在择业方面,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2、提高批判性思维:教育大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接受他人的 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做出决策。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3、增强自我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 解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青少年盲目从众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青少年盲目从众的影响及对策探究青少年盲目从众是指在一定的集体环境中,由于个体对于他人的行为、意见、价值观等方面的缺乏认知与判断能力,而模仿或跟从他人的行为、意见、价值观等,主要是为了追求群体认同感和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一种行为现象。
青少年盲目从众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其影响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盲目从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发展受限。
青少年盲目从众容易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只关注他人的意见和行为,并不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个性的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维方式。
2. 良好价值观的缺失。
受盲目从众影响的青少年容易被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价值观所引导,迷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
他们对权威性较强的人或事物的评价准则较为模糊,无法分辨出何为是非,从而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3. 社会责任感不强。
青少年在盲目从众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个人需求和欢乐感受,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担当。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很容易忽略对社会的贡献和支持,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
为了解决青少年盲目从众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对策:1. 加强个性培养。
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富有个性特点的课程、活动和讨论,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对外界观点进行辨别的能力。
2. 提高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了解社会的不同群体和需求,培养他们愿意关注和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家庭和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社会行为。
3. 加强媒体教育。
媒体对于青少年影响深远,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
教导青少年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媒体信息,提高他们对媒体内容的辨别能力,从而避免盲目从众。
4. 培养批判思维。
青少年盲目从众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批判思维的能力。
青少年盲目从众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青少年盲目从众的影响及对策探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接触到的信息和社会环境对其成长和形成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由于缺乏经验和成熟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盲目从众,跟风行为甚至偏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种盲目从众的现象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生涯带来了不良影响,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一、盲目从众的影响1. 形成消极行为模式在青少年期间,很多青少年会因为追求个性而盲目从众,他们会模仿同龄人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有可能是不良的或者是违反道德观念的。
有的青少年会跟风抽烟、饮酒、吸毒等,这会导致他们形成消极的行为模式,甚至导致犯罪行为。
2. 形成浮躁心态在当下注重快节奏和短期收益的社会环境下,很多青少年受到快速发展和成功的追求,盲目的从众会导致他们形成浮躁的心态,不愿意付出持续的努力去追求目标,而只是盲目地模仿他人的成功做法。
3. 形成价值观混淆盲目从众也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混淆。
他们可能会因为跟风而追求物质、名利和短期享乐,而忽略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陷入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极的心态。
二、盲目从众的成因分析1. 自我意识不清在青少年期间,个体的认识和自我意识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
这种自我意识不清会导致他们容易盲目从众,跟随别人的行为而不自主思考。
2. 家庭教育缺失很多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缺少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缺少不良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而盲目从众。
3. 社会环境压力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盲目从众的成因之一。
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引导青少年盲目从众的因素,比如一些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对青少年的引导和诱惑等,也会造成盲目从众的现象。
三、对策探究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对于防止青少年盲目从众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和家庭成员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并且从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让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和价值观。
如何理解及面对群体中的从众现象 (2)解读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题目:如何理解及面对群体中的从众现象系部:管理工程系姓名:任介波专业:工程管理班级:1班学号:0314110108如何理解及面对群体中的从众现象摘要:在现代民主社会里,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作用,成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础。
科学的群体决策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们的内心需求与利益,而如何做到科学群体决策,防止群体决策中的消极从众行为,成为现代社会治理者的诉求。
群体决策中从众行为之原因主要有群体内部决策机制不健全内部人员的压力、决策者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特别是群体内部规则的不健全,应该通过健全权利的保护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对行政领导权力进行制约等对群体决策中的从众行为进行管理,从而使群体决策成为一种科学、民主和规范的决策形式。
关键词:群体、个体、从众引言:在群体中,你肯定有过这样的一种体会:很多时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明白你做这件事情的原因,你不明白你所做的事情对你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你甚至不知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件事情的。
这很令人惊讶吧,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做这么一件使你迷惑的事情呢,答案往往一样,那就是你跟随了别人。
这是一种群体中最常见的现象——从众现象,本文就是针对这样的现象做出了一些科学的整理,让人们认识什么是从众现象,以及怎么避免群体中因为从众效应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一、从众效应的概念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由于群体直接或间接的引导或压力使得我们所做的决定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现象。
在国外很久以前就有心理学家对该从众现象进行研究,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这就是著名的“阿希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最为经典的。
近几年,从众效应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专家的关注,特别是在管理过程中,群体中的从众效应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就,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对于从众效应的相关知识还很模糊,总体来看,国内对从众效应的研究应用目前已经较为成熟,但对于实践中,运用从众效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还很少。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从众的成因透析及启示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从众的成因透析及启示中学时期对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成长机会,涉及到全面发展,特别是体育方面更是掌握着重要的一环。
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们的从众行为尤为突出,他们会紧跟老师的课堂安排,几乎没有任何的批评和反抗的力量,从而延长了课堂的时间和完成作业的程度。
首先,学生从众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学生身上并未具备主动探究和洞察的能力;第二,学生即使具备探究能力,也比较不愿意去尝试和敢于创新;第三,在学生的从众行为中,有着强烈的“效仿”机制。
归结起来,其实,学生从众的状态,是因为老师未能营造新颖灵活的教学氛围,或者说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起良性的教育互动,而引发这一趋势的。
而针对这一现象,教育机构和老师应该构建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拥抱变革,勇于尝试,大胆探索,拥抱新知,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因为害怕失败而采取从众的安全行为。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要避免学生从众,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机制。
首先,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参与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组织小型讨论,可以是小组参与,也可以是促进讨论,无论什么形式,都要让学生了解到参与的重要性。
此外,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多思考,多做练习,多做作业,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家长参与,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此外,学校也可以与家长联系,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发展的每一个步骤中,共同切实发挥职责,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举办定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释放精力,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空间,从而改变学生的从众心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潜能。
分析完学生从众的原因,使用以上的方法,可以积极降低学生从众的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探索,拥抱新知,激发学习的兴趣。
领导团体决策中从众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领导团体决策中从众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作者:白亮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7期摘要: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
如何做到科学领导决策,防止领导团体决策中的消极从众行为,成为现代社会治理者的重要诉求。
在分析领导团体决策中从众行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决策者素质、规范科学决策程序、健全决策监督制度、完善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等途径对领导团体决策中从众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使领导团体决策成为一种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形式。
关键词:领导团体决策;从众行为;决策科学化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03-02领导团体决策指领导者在担当某一项目活动中的决策行为,它借助于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做优化选择,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修正。
决策时的从众行为是人们抛弃自我认识、判断,受制于某种势力影响,认知或臆想到大众意向和行为的基础上,理性或感性地追随他人选择的一种决策行为。
最新的研究将从众行为的原因归纳为免受责难、表示友好、表示归属群体、多数人更正确、图省事不费心等。
领导团体决策中从众行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积极方面看,在目前党的一元化领导的体制中,它能维护“一把手”的权威,减少政策贯彻实施过程中的“杂音”,提高班子成员的认同感,提高办事效率;从消极方面看,他会助长“长官”意志的发挥,使得“一把手”脱离民主监督,最终酿成大祸,同时也会使得行政班子失却责任感、使命感,丧失独立性,压抑了班子成员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领导、集体负责制沦为空话。
从实际情况分析,领导团体决策中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努力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领导团体决策中从众行为的原因分析西方著名政治学者贝尔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指出科技发展,包括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以及交通运输等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风险时代。
从众现象
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一、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1.从生活中的“随大流”现象看从众心理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
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
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
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
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
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从上述事例中不难看出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即个人对某事件或行为做出的判断。
个人由于知识或其他原因的缺乏,因而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的信息获得往往来源于他人。
当个人获得了他人的信息,自己便会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而这个判断和行动是常跟随集体大众的意见之下的。
一般来说,个人对事情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个人看法和集体意见保持一致,在这样的条件下通常人们认定自己的意见同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有好处的,因而会与集体保持一致。
如果个人看法同集体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人或集体的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迫于集体的压力,个人会保持和集体的一致性,以避免大家的非议。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产生的又一原因,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众压力所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
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
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
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
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摘要:从众属于心理学范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倾向。
一直以来,人们对从众效应的评价褒贬不一,教师研究从众效应及成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从众效应的积极影响,防止消极作用。
关键词:从众效应成因对策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正效应,又可以产生消极的负效应,主要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从众行为的正效应而有效规避其负效应的影响,就必须对从众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功能作深入的研究。
一、从众效应的影响因素1.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个体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是为了寻找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和对偏离的惩罚制度,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就接纳、喜欢和优待,对背离者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2.个体人格因素(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
3.情景的明确性情景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清晰,从众行为会减少;情景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会增加。
4.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从众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学生常常会因为害怕受惩罚、被孤立,碍于情面和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场合表现出假从众行为。
教师(特别是学生管理者)要做有心人,用心管理,细心观察,注意风平浪静的湖面下可能涌动的“暗流”,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将问题巧妙地加以解决,做到防微杜渐。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加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
群体决策中从众行为的负效应、成因及应对
群体决策中从众行为的负效应、成因及应对在管理工作中,群体决策常常受到从众行为的影响。
决策的气氛、参与者共性、与决策关联性、能力差异等都可能引起从众行为。
为尽量避免从众行为的负效应,可以考虑从调整群体构成及人员关系、降低环境压力、提高参与者决策能力和决策动机等角度采取综合应对措施。
标签:决策;从众行为;群体;管理F2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中,当组织面临与其运行、发展相关的复杂管理问题时,往往会采用多人参与的群体决策模式来获得解决方案。
但必须指出的是,从众行为作为人在群体中的易发行为,其对决策的负效应不可忽视。
应当注意避免从众行为在群体决策中发生。
1 从众行为对群体决策的负效应从众行为是个体面对他人观点或做法时,盲目放弃自身观念和行为的独立性,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选择。
有群体存在,从众行为就有可能产生的。
“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随大流”是从众行为的常见表现。
群体决策中从众行为的负效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1 产生片面的决策结果从众行为发生时,决策参与者的思维变得简单化,片面化,对达成共同意见的兴趣变得大于对问题的实际解决;在决策过程中呈现出有价值的信息量减少,备选方案选择面狭窄的状况。
如果任从众行为在参与者中蔓延,那么对问题及方案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就会荡然无存:群策群力变成集体独断,理性分析被感性躁动取代,平等讨论让位于对观念或权威的迷信。
这样一来,群体决策产生的结果将会因变得片面而降低科学性,甚至带来决策失败。
1.2 导致决策与执行脱节群体决策参与者,同时也常常是决策的执行者。
从众行为影响下的决策结果,实践上很难得到执行者完全的实现。
因为在决策过程中,从众可能造成了这两种影响,一是参与者的本人意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表达,甚至是在群体压力下的被迫放弃;二是参与者因发生从众行为,而没有对决策方案进行仔细领会。
前一种情况,可能导致执行者在群体决策后依然我行我素;后一种情况则可能导致决策方案效果与预期出现偏差。
群体从众原因分析报告
群体从众原因分析报告群体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倾向于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和观点。
群体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也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社会认同方面三个方面进行群体从众原因的分析。
首先,从认知方面来看,群体从众行为可以部分归因于个体的认知限制。
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体容易受到信息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的影响,缺乏全面的信息来做出理性判断。
此时,个体会倾向于参照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来进行决策,以降低认知负担和不确定性。
例如,在购物决策中,个体可能会参照他人的购买经验和评价来选择产品,因为他们相信集体的智慧。
其次,在情感方面,个体面临不确定的情境时,常常会感到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
眼看周围大多数人都在采取某种行为或持有某种观点,个体会希望通过从众行为来减少焦虑和获得安全感。
这是因为个体存在着一种天性的群体归属感,他们渴望获得社会认同和接受。
因此,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体更容易选择从众,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最后,社会认同是群体从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为了满足群体认同感,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来适应周围的群体。
个体怕被边缘化和排斥,因此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社会认同是个体尊重和接受他人观点和行为的一种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因此,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为了获得群体认同,往往会选择从众。
综上所述,群体从众的原因主要包括认知的局限性、情感上的安全感和社会认同的需求。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更容易选择从众行为。
了解群体从众的原因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从众对个人和群体的消极影响及解决途径
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越高,从众心理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低。但是当群体中有人站出来不“随大流”时,群体的从众现象会明显的减少。
(3)网络的普及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网络普及,人们接受信息更容易,更方便迅速。群体内成员会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了解群体其他成员的现状,因此自己的思想可能会收到网络的影响。
7.刘亚斌,王磊.从众心理视角下大学生主体性就业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9):100-104.
-全文完-
鼓励群体成员挑战权威,在合理适宜的情况下打破权威定势。引导群体形成开放自由科学的舆论氛围,促进优质想法智慧的流出,形成百花局面的良性状态。
(4)营造自由空间,形成积极氛围
减少盲目从众带来的消极影响,管理者也应做出相应的措施。群体的领导者要致力于养成良好科学的舆论空间,为群体内成员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减轻成员群体压力。通过共同学习活动,讨论培养创新和自主思考能力,鼓励成员发发声,各抒己见。可以对发表看法的成员施行奖励制,促进意见流出。
(2)群体方面的因素
群体的规模。众所周知,一个小群体就可能会引起极体规模特别大的时候,此说法可能不成立。
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内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感越强,就越需要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群体内成员在很多方面都会向群体靠拢,增加内心的归属感,减少群体内他人的异样眼光和评价。
(4)文化影响因素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可知不同的地区,从众行为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从众全球平均率31%,在比利时从众程度则低至14%,而在印度,斐济,从重率高达58%。”这一组数据证明不同的文化差异引起了不同的从众率。北美,欧洲等地区盛行个人主义,个人价值意见非常受崇拜,因而这些地区的从重发生率很少。但是在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一些集体主义非常盛行的地区,从众的发生率就很高。
从众行为原因及分析
从众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我觉得从众行为很有意思,讲到从众这一问题,看那些视频也是班里边笑声最大最欢乐的时候,气氛很好也记忆很清楚,那个有趣的电梯实验,在电梯中,几个提前串通好的人统一向一个方向转身,实验进行了很多次,每一次,电梯中不知情的人乘客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转向同一个方向。
这是从众效应极好的一个体现。
还有另外一个视频,那是五十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组成若干个实验组,每组成员为7至9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受试者,而其他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陪衬者。
阿希让他们同时看如下图所示的两张卡片,右边的画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左边的只画一条线段,右边卡片上线段中有一条与左边卡片上的线段相等,这样的卡片共有12对。
问两张卡片上哪两长条线段相等。
因事先有所交代,陪衬者回答时故意作出错误的判断,最后由真正的受试者回答。
实验结果表明,真正的受试者中竟有37%以上跟着多数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陪衬者中只要有一个人和被试者意见相同,可以对抗遵从效应。
而在不设圈套的条件下进行单人一组的测试实验,判断错误的受试者则小于1。
由于现在还处在在校学习阶段,对社会上的从众现象不是很了解,就从学生角度分析一下我自己认为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吧(一)对信息的依赖,是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
学生生活在这个世界,周围同学众多,总是以他人为参照系,并依赖于他人及团体提供的信息。
因而渐渐地养成了依赖他人提供信息办事的习惯。
新学期报到注册了,许多新生还不知道学校的地址,但他们往往会跟从人流多的方向去寻找自己的学校,而不跟人数少的方向,因为此时学生们的心理假设是大多数人群的走向目的也是学校。
当然这一事例也表明了从众也可能发生错误,如果大多数人流的方向不是学校,学生所依赖的信息就要变成了虚假信息。
心理效应及其应用---从众效应的理解与分析
心理效应及其应用---从众效应的理解与分析引言: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倾向,这些反应和倾向可能受到周围环境、他人影响和认知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受到群体和社会的影响。
从众效应是心理效应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涉及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和态度。
本论文旨在探讨从众效应的理解、原因和应用,并分析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从众效应的定义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从众效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信息性从众和规范性从众。
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从众是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的从众正效应:具有消极作用的从众负效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从众效应的原因与影响因素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群体行为或观点时,倾向于模仿和追随群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心理现象。
从众效应的产生与多种原因和影响因素相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社会认同:个体希望被接受和认可,所以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个体通过从众来获得社会认同感,减少与群体的差异和孤立感。
信息不确定性:当个体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或任务时,他们往往会寻求他人的行为和观点作为参考,以减少自身的不确定性。
从众行为可以提供一种简单的决策策略。
社会规范:社会中存在着各种规范和期望,个体会受到这些规范的影响,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下。
个体通过从众来符合社会规范,避免受到排斥或惩罚。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压力和影响力可以促使个体从众。
个体可能害怕被群体排斥或批评,因此选择从众以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
个问一对一:学生从众现象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
个问一对一:学生从众现象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校园从众现象面面观一听“从众“这个词,很多学生似乎很陌生,一番解释后,认同的话题便多了起来--学习从众。
学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俊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
“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
“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此外,游戏从众、入团从众、抄袭从众在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要怎样运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呢?1。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加团体凝聚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特别是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增加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认同,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了团体的凝聚力。
当他们感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越密切时,就越愿意采取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同时还会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形象和利益,从而能自觉地约束自己。
从众效应产生的原因
从众效应产生的原因一、引言众所周知,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群体的影响。
在群体中,有时候个体会出现从众效应的现象,即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者认为大多数人都这么做,而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
本文将探讨从众效应产生的原因。
二、心理学上的解释1.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是从众效应最早被提出来的解释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参与群体活动时,会通过自我比较来寻求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如果个体发现自己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不同,就会感到不安,并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感。
2. 社交依赖性另一个心理学解释是社交依赖性。
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个体对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非常敏感,在面对不确定性或压力时容易产生从众效应。
3. 群体压力当个体置身于一个强烈规范化和严格监管的群体环境中时,他们可能感到无法逃避群体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会选择从众以避免受到群体的惩罚或排斥。
三、社会学上的解释1. 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接受家庭、学校、社区和媒体等不同的社会化因素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当个体置身于一个与自己社会化背景相似的群体中时,他们更容易产生从众效应。
2.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个体感到自己与所属群体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从众以获得更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信息传播信息传播也可以促进从众效应的产生。
当一个观点或行为被广泛传播并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其他人可能会通过模仿来获得更高的社交认同感。
四、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联系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提供了不同角度对从众效应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心理学强调了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因素,而社会学更关注外部环境和社会化因素。
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群体压力和信息传播的影响。
五、结论从众效应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产生原因涉及到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外部环境以及社会化过程等多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3-04-23T08:56:46.7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2月总第111期供稿作者:张荣国[导读] 从众属于心理学范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倾向。
张荣国潍坊科技学院262700
摘要:从众属于心理学范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倾向。
一直以来,人们对从众效应的评价褒贬不一,教师研究从众效应及成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从众效应的积极影响,防止消极作用。
关键词:从众效应成因对策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正效应,又可以产生消极的负效应,主要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从众行为的正效应而有效规避其负效应的影响,就必须对从众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功能作深入的研究。
一、从众效应的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个体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是为了寻找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和对偏离的惩罚制度,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就接纳、喜欢和优待,对背离者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2.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
3.情景的明确性
情景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清晰,从众行为会减少;情景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会增加。
4.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从众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学生常常会因为害怕受惩罚、被孤立,碍于情面和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场合表现出假从众行为。
教师(特别是学生管理者)要做有心人,用心管理,细心观察,注意风平浪静的湖面下可能涌动的“暗流”,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将问题巧妙地加以解决,做到防微杜渐。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加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
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归属感与情感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和对团队的信任与依赖,并自觉遵守班级纪律,积极维护集体形象与荣誉。
辅导员要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举行各类有意义的活动,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2.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要确立“比、学、赶、超”的班风、“勤学苦练”的学风、“作弊可耻”的考风,对班干部和各类荣誉称号评选要做到公平、公正。
在一开始就要树立“制度管理”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对班级制度心怀敬畏之心,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违纪学生干部要严加处理以进一步确立制度的权威地位。
狠抓“三风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引导到学习上来,这样才能使班级工作事半功倍。
3.立典型、树榜样,发挥好班干部的积极带头作用。
要抓好班级干部队伍建设,班干部是班级各项工作的“领头羊”,要通过民主公开的形式选出,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任务与职责,给予适当的权利,并通过各项活动树立他们在班级中的威望,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思想决定未来,大学生要在大学阶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自己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具备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信品质。
自信的人较不自信的人往往更不容易从众,它不同于自负,更不是指不听别人建议的刚愎自用,它源于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
自信是性格特点,更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6.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避免盲从。
盲从源于无知,更因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才出现了“耳朵根软”的现象。
老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判断力,教会学生批判性地学习文化知识,拥有良好的自我观念。
总之,我们要对从众效应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有效利用它的正效应,规避它的负效应,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1,6。
[2]刘维良《教师心理健康百问百答》.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徐世贵《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1。
[4]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5]张德伟《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出版社,2004。
[6]刘志军《课堂评价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