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新时期文学思潮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20110211 25 何柳青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一)伤痕文学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70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
小说揭示的是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有:郑义的《枫》、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等。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
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
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二、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当代文学考试重点
3、如何理解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共存格局?
第四次文代会后我国提出的文艺“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少数民族小说:阿来、扎西达娃、霍达
1、 新时期历史语境给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这是因为:①在思想政治方面,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②在经济方面,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
12、先锋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 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 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 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 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发 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 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 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 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 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 《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 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 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 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 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 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 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 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 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 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 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 《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 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 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 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 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 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80年代小说概述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革大潮的兴起,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反思小说
①标志: 标志: 茹志娟1979 1979年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第一,大都是“复出” 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谌容等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十年”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3、改革所激起的对新生活的向 往追求 铁凝《 铁凝《哦,香雪》【精炼含蓄】 香雪》【精炼含蓄】 》【精炼含蓄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 执著。 执著。】
现代派小说
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潮流可追溯到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蝴蝶》】。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和徐星《 刘索拉 《 你别无选择 》 和徐星 《 无 主题变奏》 主题变奏》 一直延续到残雪和莫言的小说 自马原开始的先锋小说可以视为其 发展。 发展。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 王朔的小说( 主题变奏》、王朔的小说(从群体 到个体) 到个体) ——消解正统文化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 消解正统文化,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 方式。 方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直觉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 现代主义色彩】 验,现代主义色彩】
新时期文学(1976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 “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 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 艺领域。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 文艺组织恢复工作。文学刊物相继复刊。一批被打 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茂和他的女儿们》、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②对改革现实的近距离反映: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
贤亮《男人的风格》、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 凹《浮躁》
③知青题材
从维熙《北国草》、叶辛《蹉跎岁月》、张抗抗
《隐形伴侣》、梁晓声《雪城》、老鬼《血色黄 昏》、张承志《金牧场》
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
变化到纯粹理论的争鸣。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 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如韩少功、 李杭育、郑万隆等。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 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是80年 代
1、历史小说热
姚雪垠《李自成》(二、三)、徐兴业《金瓯缺》、
凌力《星星草》、《少年天子》、任光椿《戊戌喋 血记》、蒋和森《庚子风云》
2、革命战争题材
魏巍《东方》、《地球的红飘带》、黎汝清《皖南
事变》、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3、现实生活题材
①对“文革”年代的描写与反思:
莫应丰《将军吟》、蒋子龙《蛇神》、周克芹《许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伤痕文学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主要描写了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痛苦和挣扎。
它的特征包括:1. 真实性和揭示性:伤痕文学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和个人在历史灾难和政治运动中遭受的创伤和伤痕,批判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
2. 反思性:伤痕文学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思考和反思,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3. 自传性和叙事性:伤痕文学多采用自传体和叙事的方式,使用真实的个人经历和亲身经历来反映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
改革文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体现了改革时期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形式。
它的特征包括:1. 现实性和关注社会变革:改革文学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描写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来表达对改革的思考和观察。
2. 个体性和个人命运:改革文学通过个体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改革时期各种人物、命运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3. 文风活泼和内容多样:改革文学注重对生活细节和个体形象的描写,多样化的文体和题材呈现出灵活和丰富的文学形态。
新写实是中国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强调对真实生活的直接呈现和真实感的追求。
它的特征包括:1. 真实性和客观性:新写实文学追求真实的刻画,尽量避免主观夸张和艺术修饰,以客观的视角展现社会状况和人物形象。
2. 现实关注和社会批判:新写实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倾向于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困境,批判社会现实。
3. 简练和语言重视:新写实文学追求语言简练直接,力求表达方式简明清晰,突出对真实感的追求。
朦胧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诗歌语言的模糊、暧昧和隐晦。
它的特征包括:1. 内涵丰富和意象暧昧:朦胧诗倾向于运用暧昧、模糊的语言表达,使诗歌呈现出多义性和难以捉摸的内涵。
2. 意境优美和音韵感强:朦胧诗注重意境的构建,追求优美的音韵效果,通过音韵的流畅和鲜明的形象,传达出强烈的感受和意象。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卢新华
四、对“伤痕文学”的评价
(一)、进步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 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 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 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 真实性"。 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 剧精神。 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 画。
早期的“改革文学”作品主要有《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改革者》(张锲)、《祸起萧墙》 (水运宪)、《三千万》(柯云路)、“陈奂生” 系列(高晓声)等。
(2)、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深入反映改革 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 伦理和道德观念上的改变。
第二阶段的主要作品有:《沉重的翅膀》 (张洁)、《花园街5号》(李国文)、《新 星》(柯云路)、《人生》(路遥)等 。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 星都在眨眼欢笑, 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是静静的。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 奔流。忽然, 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 声怒吼。 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刘心武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80年代小说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 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 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5、王蒙的创作特点:
•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 治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 人的伤害; •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 巧; •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 化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 “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 就是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 的三种方法》
莫言
• 第一阶段:1981-1984年,发表了《春夜雨 霏霏》《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第三人 称视角,现实主义风格,符合传统规范。 • 第二阶段:1985-1986年,爆发期,推出了 《红高粱家族》《球状闪电》《金发婴儿》 《爆炸》《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小说 技巧的运用,反传统。 • 第三阶段: 1987年以后,以《红蝗》发表 为标志。《丰乳肥臀》 《檀香刑》《酒国》 等。创作势头衰减。
3、《钟鼓楼》
• • • • • • • •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詹家——詹丽颖 韩家——韩一潭、韩妻 慕家——慕樱
三、反思小说
2、《班主任》
• • • • • 宋宝琦——小流氓 谢惠敏——班级团支部书记 石红——班干部 张老师——班主任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 色烙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 在,更残害着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 子!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课件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7
刘心武
8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17
第二节 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概念解释 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茹志鹃的短篇
《剪辑错了的故事》,以此为标志,1979年到 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的 主潮。 反思文学的主要内容: 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 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 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
11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现
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任》
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种诉
求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以今
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却极
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主
任》,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了
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么
呢? ”
12
2.卢新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8 月便发表了小说《伤痕》,后出国留学, 写作《细节》、《紫禁女》。
18
艺术特征: 突出表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将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呈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对历史的尖锐批判。以中篇小说为主 要文体。
著名的反思小说: 短篇《内奸》(方之)、《李 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娟)等。中篇《布礼》、《蝴蝶》(王蒙)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人到中年》 (谌容),《美食家》(陆文夫),长篇《芙蓉 镇》(古华)等。
80年代小说综述
80年代小说综述新时期文学(1977—1989)是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崛起的文学,也是处于改革开放中不断变革的文学,期间,中国作家被压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喷发,使得80年代小说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并且,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而伤痕文学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影射。
那一场历经十年的浩劫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伤痕小说作为1977—1980年间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以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
小说一经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小说揭示了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在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韩少功《月兰》、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已整理排版)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特点: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危害: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骂街。
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
丈夫李克,妻子张英。
小说中“张同志”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80年代小说的发展轨迹
三、寻根文学
• 文学的寻根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小说潮流,它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
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的思考。
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 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 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四、现代派文学
中国本土现代派文学
中国本土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84年前后),新时期文学(那时候是这么说的)基本 上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大致以团块状向前涌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出现多元化并进, 这实际上是群体意识与权威崇拜在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延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等这些已被认同的文学思潮,整个文坛的创作大体是一致的。群体意识的制约必然使 文学创作走向单一化, 现代派文学这样倒方便了理论界,但对整个文坛来说,是很糟糕的事 情!84年前后,通过报刊我们不断听到一些作家对创作苦闷的倾诉,有的隐退,消歇,反思或 读书;其实在这时候,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渐渐脱离了“群体”,于是出现了视觉不 同的寻根作家,形成了“寻根热”,他们要奋力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强化民族精神,对传统 的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他们启迪民智,唤醒民心,基于这种现实和文化心理诉求的欲望,再 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渗进,一些作家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这样“寻 根”作家的创作有了突破口,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那里看到了适用表现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 可以借鉴的方法,于是(1984年后)本土文坛热闹起来了。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一些 刊物只给这些作品挂上“探索性作品”的标签。其实,这个时期所谓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 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 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一。
名词解释为什么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种惯性写作?1.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命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代表作品如《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史意义。
2.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作家,丛维熙,张贤亮,王蒙,李国文,茹志娟,梁晓声,鲁彦周等,突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的口号局限,主张现实主义深化,写出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等。
~改革小说:80年代形成的,指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的小说。
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
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洁《沉重的翅膀》等。
3.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文学,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族精神,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等。
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4.新写实小说:始于80年代中期,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力 图 整 体 反 映 变 革 中 的 时 代 、 社 会 与 人 , 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夹杂着挫折、失败、困惑, 但又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创 造 了 一 批 改 革 家 、 开 拓 者 形 象 为 中 心 的 “当代英雄”。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 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
三、历史反思文学的三个主题分支
1、反思极左政治路线给农村带来的经济破败及农民的悲剧命运;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1979年)——通过李顺大三十年造一座房子的 过程反省三十年的政治动荡给农民生活的干扰和打击。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视 角展开中国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
古华《芙蓉镇》
2、反省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小说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
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
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
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等小说。
主题意蕴:
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最早发于《人民文学》 1980年第2期)是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使陈奂生这 个形象获得了特殊的艺术生命。
伤痕文学
卢新华《伤痕》写 “文革”时期的 “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 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 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 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 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伤痕文学
张贤亮,1936年生,江苏人。1957年在 “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农场劳 动改造长达20余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 要作家。1993年初 “下海” 创办华夏西部影 视,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有名的人文景 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张贤亮 以“出卖荒凉”获得了文化商业的成功。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一、什么叫“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的概念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接着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2、主要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王亚平《神圣的使命》、莫应丰《将军吟》等。
二、什么叫“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的概念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禁言和教训。
2、主要作品
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等。
三、什么叫“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概念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是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随意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2、主要作品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王蒙《坚硬的稀粥》、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一、什么叫“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的概念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接着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2、主要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王亚平《神圣的使命》、莫应丰《将军吟》等。
二、什么叫“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的概念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禁言和教训。
2、主要作品
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等。
三、什么叫“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概念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是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随意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2、主要作品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王蒙《坚硬的稀粥》、路遥《平凡的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