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专题复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专题08:诗词鉴赏【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解析版)

专题08:诗词鉴赏【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解析版)

专题08 诗词鉴赏1.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人示例: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清幽明丽,生机勃勃;气氛热烈欢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分析。

第一空,联系诗句“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意思是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从诗句中很容易提取到景物: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碧峰、人。

第二空,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

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句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

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意境清幽明丽,生机勃勃。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

专题09:古诗阅读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湖北专用)

专题09:古诗阅读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湖北专用)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题型专练专题09:古诗阅读古诗阅读(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简要分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全诗中的作用。

2.有人评价本诗“意境旷达,一洗悲凉凄怆之气”,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点明送别原因;呼应文题;由写景过渡到抒情;体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鼓励之情。

2.诗人虽然即将与友人离别,却在颈联中鼓励友人友情真诚无惧分别,尾联中又劝勉友人不要如小儿女般挥泪告别,乐观积极,意境旷达。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⑴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

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句意: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天变化,不可端睨。

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体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鼓励之情。

故答案为:点明送别原因;呼应文题;由写景过渡到抒情;体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鼓励之情。

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李白诗歌专题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李白诗歌专题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李白诗歌专题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 李白诗歌专题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 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 《李太白集》传世,收诗九百多首。
23
【教材追踪】统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青山横北郭,
【译】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绕东城。

【译】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画面描述:青翠的山峦横亘在 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 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 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诗 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修辞: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 现了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有志难 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人生理 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以 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 着无限的悲慨。
【主旨情感】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
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
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
16
的思念之情。
【教材追踪】统编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谁家玉笛暗飞声,
【译】不知何人用笛子吹奏出悠扬的声音,
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表现手法、情感:诗人 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 飞”,变客体为主体。“谁” 与“暗”照应,渲染笛声。 说笛声被春风吹散,传遍了 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 也是艺术的夸张,表达了诗 人的思乡心切。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8古代诗歌阅读真题专练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8古代诗歌阅读真题专练

专题49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专练一、(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丰富情感题型(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丰富情感题型(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丰富情感题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登太白峰【1】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2】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3】去,何时复更还?注释:【1】此诗作于李白入长安而无所成之时。

【2】泠风:清风。

【3】武功:武功山,在陕西武功县西。

1.下列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从正面写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

B.诗歌三、四句想象丰富,与太白星侧耳倾谈,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

C.诗歌中两个“太白”分别指山峰名和星宿名。

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D.诗歌的五、六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灵活自然,并不显斧凿痕迹。

2.诗歌内涵丰富,抒发了诗人多种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①顾炎武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

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

独漉②泥深苍隼没,五羊③天远白云秋。

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敞裘。

[注]①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家,一生投身抗清斗争,多次从南方北上,联络志士,力图匡复。

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顾炎武与屈大均在雁门相遇,两人志趣相投,引为知己。

②独漉,即涿鹿,位于河北境内,有涿水出。

③五羊,广州别称。

3.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用“纫兰”“餐菊”的典故,是为赞扬屈原高洁的品行,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之情。

B.颔联中“千山外”突出两人相隔遥远,相遇不易;“十日留”写两人一见如故,畅饮长谈。

C.颈联描述北方的水深泥浊与南方的天高云淡,两种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尾联点题,写屈大均从函谷关远道而来,为匡复大业奔波辛苦,令人感慨。

4.诗歌尾联情感丰富,寄寓深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①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高考专题《诗词鉴赏之李白专题》课件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高考专题《诗词鉴赏之李白专题》课件

李白干谒过哪些人呢?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 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如比肩也。”
一 封 求 职 信
一 封 求 职 信
第一,我少小努力,博览群书,喜欢文学创作,三十多年来,从未停止过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

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
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
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
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仙李白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三拟《文选》,不如意,辙焚之,唯留《恨赋》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政客李白——求职、入职、辞职、失业 入翰林、安史之乱、永王之变、流放夜郎
愿为弼辅,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范蠡)留侯(张良), 浮五海,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出身刑商,科举无路
遍干权贵,伯乐难逢
诗人谁个不干谒呢!
李白的偶像
“遍干诸侯”、“历抵卿相” (《与韩荆州书》)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初中古诗八位诗人鉴赏作家专题复习分析

初中古诗八位诗人鉴赏作家专题复习分析

古诗鉴赏复习资料2013.5一、【李白古诗复习目标】1.了解李白生平及创作风格;2.熟知初中阶段李白诗七首的思想感情;3.掌握李白诗七首的鉴赏题目。

【课上复习过程】一、初中阶段李白诗歌整体感知1.初中阶段我们共学习李白8首古诗:分别是:《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行路难》《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

请背诵这八首古诗。

2.了解李白生平:,甘肃秦安人。

李白创作时代基本可以作如下划分——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川,十年云游四方,创作了大量优秀(1)李白少年时“观奇书”“游神仙”,二十岁时只身诗篇。

(2)天宝初年,经推荐,进京任翰林。

因权贵谗言,三年后被排挤出京。

(之后离开长安,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3)安史之乱第二年,曾作永王幕府,永王因争帝被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被赦免。

六十二岁时病故。

李白的诗歌今存近千首。

其中大量抒情诗,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雄奇飘逸,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3.文学常识记忆性填空:李白,字,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世称“”。

其诗歌特点为。

4.根据李白生平简介,梳理李白诗七首的创作时代:(1)少年游侠时代:,本时期作品主题多为“思念故乡”。

(2)进京出仕被排挤离京:,本时期作品主题多为“壮志与排挤”“追求与抑郁”。

(3)晚年流放时代:本时期作品主题多为“孤独、苦寂”。

【温馨提示】部分诗歌创作时代:《送友人》:少年游侠时结交告别友人时所作;《月下独酌》:胸怀壮志进京入仕,因被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让其侍宴陪酒,并不重用,因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行路难》: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时所作;《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离京云游时所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晚年流放时所作。

二、古诗鉴赏专题复习:(一)感悟诗情“悟诗情”三大法宝:①抓住抒情关键句或词;②捕捉诗中描绘的抒情形象:景、物;③联系创作背景小组分工合作,运用“感悟诗情”的三大法宝,准确把握李白七首古诗的“诗情”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第二句中的“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C.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D.这首诗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首联开篇点题。

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所见景色。

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

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2.从这首诗的诗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看出诗人处在的境况之中。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4分)三、(2020年桂林中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

(6分)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枯”“老”两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

2023年中考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古诗文默写(22分)1.直接型默写。

(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4)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同主题型默写。

(8分)(1)水是古诗文中绕不开的情愫。

曹操登临碣石山,遥望海水激荡:“①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马致远用景物的组合表现出羁旅行人的孤独惆怅:“枯藤老树昏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孔子在江边,感慨时光的流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天地万物有“真意”,我们只有心怀真诚,才能与自然心意相通。

“高峰入云,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俯仰之间欣赏欲界仙都之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早春之生机盎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杜甫移情于物,花、鸟与人同“感”“恨”。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语言赏析之炼句一、常见问法1.这句诗好在哪里?2.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3.×联(句)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5.从×句诗歌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6.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二、解题指导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

诗歌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古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赏析诗词名句,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从内容方面考虑,该句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有怎样的寓意;二是从形式方面思考,从用词特点或表达技巧入手,或是修辞手法,或是表现手法,或是分析句中的语言特点等。

具体来说,赏析诗词名句可从手法技巧、语言运用、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从手法技巧上赏析诗词名句。

诗词创作和小说、散文、戏剧创作一样,离不开各种手法技巧。

诗词手法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

主要包括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具体地说,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常见的修辞方法、用典、比兴等。

如:请从手法技巧的角度选择一个方面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予以赏析。

示例一:“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所以这两句写的是景,抒发的却是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角度。

示例二:“生”、“入”运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

——修辞的角度。

示例三:晨曦微红,残夜淡淡,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透出一股勃发的生机。

——色彩搭配的角度。

示例四:近水、暗夜、远日,层次分明,大大地拓展了诗的视野。

——层次分明的角度。

第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诗词名句,特别是修辞句,除掌握“评析炼字”的所介绍的方法,还应注意如何抓准名句中精妙传神的字词。

方法有两个:一是看词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

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答案 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李白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

《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2.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高常侍①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③,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1岁。

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结交。

③汲黯:汉代名将,与宋包拯、明海瑞并称为史上三大直谏之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回想与高适在汶上初次相逢,虽时光荏苒但友情不变。

B.第三句回忆高适统领淮南两川军队的历史,突出好友的军事能力。

C.第四句“驾”字有并驾齐驱之意,以曹植和刘桢来盛赞好友文采。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在迟暮之年离别好友,不胜悲伤的心情。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1送别怀人作业课件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题材1送别怀人作业课件
参考答案 1.B “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 “君到南中自称美”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 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故选B。
题材强化
2.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2.【参考答案】 ①直抒胸臆。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②借景抒 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③运用细节(动作)描 写。“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 不舍。(每点3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意对即可;若答“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 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用典等。“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 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 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 头的愁绪与失落。
参考答案 5.B “颔联视角由高到低”错,应是由低到高。故选B。
题材强化
6. 同样描写蜀道,《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6.【参考答案】 ①《送友人入蜀》不以惊悚夸张的字眼来体现蜀道的险峻高危,而是以平缓自然的语调叙述蜀 道的崎岖险阻;《蜀道难》则以丰富的想象和大量的夸张极力刻画蜀道的险峻难行,感情强烈。②《送友人入蜀》 在展现蜀道的崎岖险阻之外,还描写了其奇丽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表达对友人的抚慰和鼓励;而《蜀道难》则着力 体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渲染了空寂苍凉的氛围,在规劝友人不要羁留蜀地的同时还透露了对社会的忧虑与关切。 (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颔联就“崎岖 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境界奇美,气韵飞 动。颈联侧重于描写蜀道景色的优美动人。此联远景与近景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劝勉友人不要沉 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025中考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李白专题】学生版

2025中考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李白专题】学生版

豪放飘逸的诗仙--李白【诗歌特点】李白(701-762艺术成就极高。

在李白的一生中,对于他来说有四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他处在我国唐代由鼎盛时期转为衰败的时代,他的这四个历史阶段不仅仅指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转折点,对于他的诗歌创作这四个时期李白诗歌的特点二、长安三年——狂(42-44岁,742-744)李白在他 42 岁时,终于踏上梦寐以求的仕途,并将他推向了狂傲的巅峰。

在这一时期 , ,但创作,使诗人对当时的社,他的理想主义【七上】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旨】1.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

2.抒发了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⒈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灵向三峡驶去。

年轻的诗人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七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此时许多听到《折杨柳》曲子的人,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主旨】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1.首句写出夜深人静,内心孤独,不知谁吹起,笛声断续、隐约。

范围之广,绵延不断,体现夜的静谧、笛声悠扬。

既写出静,又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2.之情。

【八上】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辽远无际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境;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但我还是更喜爱故乡滔滔江水,它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2020高考复习—李白专题自学案设计 含习题

2020高考复习—李白专题自学案设计 含习题

高中语文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自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难点】1.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基本篇目】《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金陵酒肆留别》、《子夜吴歌》、《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秋浦歌》、《赠汪伦》、《早发白帝城》【补充篇目】《赠张相镐》、《大鹏赋》、《侠客行》、《南陵别儿童入京》、《月下独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留别》、《临终歌》【知识链接】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

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一、少年---逸(意气风发仗剑任侠心雄万夫)1.漂泊家族,异域生活----形成独特性格公元701年,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李氏家族,在西域碎叶城,诞生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男孩--李白。

在这地广人稀的异域游牧民族中,顽强生存了一百多年的李白家族,已深深被异族血液所渗透,五年的异域生活,給幼年的李白影响是巨大的。

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冲撞揉合成了:天性酷爱自由,洒脱飘逸,清风朗月般纯净心境的李白。

生在西域、来自西域"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前有樽酒行》)的李白一生从蜀中出游,栖隐求仙、交游,过着四方游历的生活,与家族的百年漂泊、幼年的异域生活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专题复习
九年级班姓名:
热身:看我的
姓名(字、号):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朝代:
爱好:作诗、饮酒、剑术
性格:豪迈乐观、豁达不羁
理想:“济苍生”、“安社稷”
诗作特色: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豪放。

诗作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感悟诗情
“悟诗情”三大法宝:
①抓住抒情关键句或词;②捕捉诗中描绘的抒情形象:景、物;
“描绘诗境”三大方法:
①景物全,无遗漏;②头脑中展开画面,用文字再现画面;
③描绘景物时要善于修饰(有情、通畅、生动、细致)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赏析名句(任选三句)
“赏析名句”的方法步骤:①理解诗句含义(以诗译诗或翻译也可);②点明运用的手法及作用;③表达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描绘画面(任选两句)
1.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2.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

3. 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江水,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4. 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三、赏析名句(任选三句)
1.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却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痛苦、矛盾心情。

2.这样的夜晚听到一曲《折杨柳》,又有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3.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孤蓬”常常象征着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这里指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独自一人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不舍之情。

4.这句话的意思是空闲时(像姜太公那样)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像伊尹那样)乘船经过日月旁边;这里运用了姜太公和伊尹被重用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情感。

5.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浮云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