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联邦制理论的新近发展

合集下载

财政分权理论:国内外比较

财政分权理论:国内外比较
2
在承认居民偏好差异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地方政府辖区与居民偏好不一致的可能。在 这种情况下,某一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就有了溢出(spillover)效应,即它所提供 的某种地方性公共物品,不仅使本辖区居民受益,而且使其它地区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也 从中受益。从而导致该地方政府不愿足量提供该地方性公共物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 央政府就必须向该政府提供相应的与提供该类公共物品数量相关的补贴,以保证地方政府 有足够的激励来提供公共物品。 这样一个框架,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划分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 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公共物品的提供;此外,中央政府还要向地方政府 提供足量的补贴,来确保溢出效应不会减少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供应。与此相关的一些重 要结论还包括:由于地方经济的全国开放性和地方政府欠缺使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宏观经 济稳定和收入再分配的职责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不能把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生产要 素作为自有税收收入的税基,以免引起此类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配置扭曲。 总的说来,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指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的 两个核心问题:偏好的地区间差异性和地方财政活动的地区间溢出效应。这在后来的第二
去国有化 所有权角度 合资企业 变现私有化组角度组织重组 内部竞争
外包 投资标准 运营角度 业绩回报 定价原则
图2
私有化的三个角度
2
2008
公共经济评论
2010 年第 7、 8期
Mulder(2004)则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借助图 3 表明,衡量一国私有化进程的指标应 当包括三个维度,即所有权是否从公有变为私有,垄断企业主导的市场是否变为竞争性的 市场,以及受到管制的市场是否解除了管制。
1
联邦制程度的度量建立在地方政府具有的财政、政治和行政责任之上。它包括六个方面: (1)法定的政 体结构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 (2)区域(regional)行政机构是否选举产生; (3)地方(local)行政机构 是否选举产生; (4)中央政府搁置或推翻较低层次政府决策的能力; (5)较低层次政府的自主收入权力是 不存在的、有限的还是完全的; (6)是否存在收入分享。 3

第八章 财政联邦(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八章  财政联邦(政府间财政关系)
因此产生于西方的财政联邦主义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划分财权才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管理效能其核心是财政分所谓财政分权就是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够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地方政府能够拥有合意与合适的自主权进行决策
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对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 性给出了一个公理性解释。他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条原 则出发来阐明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众, 即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他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 与需求。 第二,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 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应有权 自己选择公共服务的种类与数量。施蒂格勒本人并未完 全否定中央一级政府的作用。行政级别较高的政府对于 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的公平性目标来说是必要 的。尤其对于解决分配上的不平等以及中央与地方、地 方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摩擦等问题,中央政府的调 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4.偏好误识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西(Ricard W. Tresch)从理论上 提出了偏好误识问题,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 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而 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存在着某种优越性。由于 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特里西假 定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而中央政府则对 全体居民的偏好了解得不清楚,由中央政府向居民提 供公共产品就具有随机性(中央政府所了解的居民的 消费偏好是一个随机变量)。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 品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偏差,意味着对公共产品的提供 不是不足,就是过量。而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社会福利才有可能达到极大化(地方政府了解居民的 消费偏好)。一般来说,社会是风险回避型的,厌恶 风险的社会心理也偏好于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总之,特里西更为彻底地提出了地方自治的理论依据, 偏好误识理论所揭示的不确定性,是地方分权主义的 一种更为有力的理论。

最新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精品

最新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精品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关键词:财政分权;信息成本;政府规模;区域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财政分权的核心是,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

通常采用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省级政府预算收入中平均留成比例、子级政府支出与中央政府支出之比、预算收入的边际分成率、自治权指标和支出一收入指标、垂直不平衡度等指标来衡量财政分权的程度。

由于不同的国家在进行财政分权时,可能面临的经济环境、体制、民主发达程度等方面不同,财政分权的表现形式也会呈现差异。

许多学者根据财政分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

刘云龙把财政分工(或分权)方式划分为立宪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和行政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

前者的基本特征为:在事权划分上,体现经济性、功能性、地方政府优先性;在财政分工的确认上,体现了立宪性、民主性、老百姓说了算。

后者的基本特征是:财政行为的策略性;财政活动的非规范性;财政分工的行政性。

[1]钱颖一按地方政府拥有权力的大小把分权化划分为三种类型: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权力分散化的联邦制和完全的分权化。

最极端的分权化形式是完全的分权化,即国家把一切政治经济权力完全下放到地方,包括国防、财政、货币等。

分权化程度最低的一种类型是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它仅仅把贯彻执行政策的任务放给了地方,却不给地方制定计划和选择政策的权力。

介于这两种极端的类型之间的是一种在政府层级体系内部的权力划分,这就是各种各样的联邦制。

[2]Inman和Rubinfeld按中央政府政策的决策方式把联邦主义分为三种:经济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民主联邦主义。

经济联邦主义的中央政府政策由被选举或被任命的中央计划者决定。

这种联邦主义把经济效率目标放在政府目标的首位。

合作联邦主义的中央政府政策由从基层政府选出的代表全体一致同意决定。

合作联邦主义把经济效率目标作为中心目标,并鼓励地方政府在提供拥挤的公共服务中发挥作用。

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理论思考

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理论思考

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理论思考作者:路碧莹来源:《大经贸》 2018年第12期路碧莹一、财政学定位问题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趋势将是公共财政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这是否意味着会与西方财政学的发展趋同?主要有以下理论:1.国家分配论。

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财政学者创立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包括财政起源论和财政本质论。

在计划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是理论创造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来源。

然而对于财政问题,这些经典著作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论述,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通过解读经典著作来奠定社会主义财政学理论的基础。

在财政起源与产生上,陈共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提出“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陈共 1983):财政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剩余产品(经济基础),充分条件是国家(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能动地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结果。

邓子基主张并发展“国家分配论”。

2000年出版专著《国家财政理论思考》继承了“国家分配论”的合理部分,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产品扣除原理,财政分配的主导地位理论等;但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中的有益成份,发展“国家分配论”,如以“市场失灵准则”来界定财政的活动范围,加强政府及财政的法治化建设,公共产品最佳供应规模的确定方法值得借鉴,“公共选择论”对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等。

2.并轨论。

主张中西方财政学的并轨,代表是蒋洪。

他在其主编的《财政学》教材的前言中说:“财政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在于阐述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它应能反映一般的客观经济规律。

在基本理论这一层面上,没有什么东方财政学与西方财政学之分,它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西方财政学只表明它起源于西方,但并不是说它只适用于西方而不适用于东方。

”3.特色论。

陈共在其主编的《财政学》导论中说:“原有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和论点,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的现实,不能说明和解释新体制下出现的新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财政理论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第十四讲财政联邦制

第十四讲财政联邦制
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 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 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 2006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义务教 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 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本讲内容安排
❖ 一、什么叫财政联邦制? ❖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 三、中央与地方财权财力的划分 ❖ 四、中国分税制 ❖ 五、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1)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支出 (2)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 (3)协调地区差别所需的支出 (1)地方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支出 (2)本地区辖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支出
财权的划分
❖ 2.收入的划分
税基流动性大、对国民经济调节功能强的 税种——由中央统一征收; 税基不流动的、税源分散不宜统一征收的 税种——划为地方征收;
棋”。
以日本为代表
“财政联邦制”
是指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不是由中央 政府或地方政府独自去履行,而是由 他们在合理分工、鼎力合作的基础上 共同去完成。
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 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集权的优点
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 有利于矫正外部效应
分税制
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依据:1.事权范围,2.税种自身的特 点,3.便于税收征管。
四、中国现行分税制方案
收入范围
中央税 关税,消费税,海关代征增值税、中央企 业所得税等;
地方税 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增 量分成)、地方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 增值税等;
共享税 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资源税 (海上资源归中央,陆地资源归地方), 证券交易税(50%-50%未开征)(证券交 易印花税80%:20%)

财政联邦主义概念

财政联邦主义概念

财政联邦主义概念
财政联邦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指的是通过建立具有相对独立的财政体系的联邦政府来实现政治分权和资源分配的原则。

在财政联邦主义下,联邦政府拥有自主的财政权力,并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来收集和分配资源。

每个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和优先事项进行支出和税收调节。

财政联邦主义的目标是在保持国家整体统一和稳定的同时,促进地方自主和发展。

它认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区的需求和问题,因此应该拥有适当的财政权力,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地区的发展需求。

财政联邦主义的实施可以带来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包括增加政府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促进政府间的合作和协调,提高投资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

挑战包括如何平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防止政府间的财政不平等和资源浪费。

财政联邦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践,例如美国和德国等联邦制国家。

这些地区通过建立财政联邦主义体制,实现了政治权力分散和资源分配的平衡。

我国的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doc

我国的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doc

我国的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摘要】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的关系,是我国改革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我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一制具有不可动摇性,是财政联邦制改革的前提框架;而财政联邦制改革,则是完善和规范我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一制的必然路径,其目标是在中央政府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推动能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自优势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一制的建立。

【关键词】财政联邦制;政治单一制;央地关系1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的关系: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中央集权型的政治单一制国家,不能否认,我国经济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而财政体制的改革,无论是最初的“分灶吃饭”,还是后来的各种大包干,或者是现行的分税制,一直走的是财政联邦制的道路。

尽管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同为我国处理央地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重大制度。

因此,必须理清楚二者的相互关系,才能做出恰当的安排,避免相互掣肘,促进和谐的央地关系的形成。

但是,在我国的改革中,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的关系,实际一直被有意地回避了。

可能的原因是,直觉似乎告诉人们,“分灶吃饭”、大包干和分税制等财政联邦制的各种形式,都是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一制相冲突的制度,而中央集权制又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只能少说为佳;或者认为弄清楚财政联邦制的各种形式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只会阻碍改革,自然是不清楚更好。

在这种氛围中,就是有一些人明知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一制在我国不能动摇,因怕被人误解,或怕扯改革的后腿,也会三缄其口。

正是因为这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及对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关系问题的有意回避,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出现了不少问题:前期各种形式的大包干忘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一制,严重削弱了中央的财政能力,将整个国家推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现行的分税制又因为提高了财政权力的中央集权程度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评;在不推动政治单一制改革的前提下,分税制不可能规范运行,也不能在省以下推行,更重要的是,迷失了改革方向,变成了“分钱制”,不仅未能解决“放乱收死’ 的循环问题,而且还导致了严重的“诸侯经济”问题;近年来,更有一种因财政联邦制与政治单一制“不匹配”而干脆否定分税制改革的观点逐渐流行起来,[1,2]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着误入歧途的严重危险。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述评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述评
(二)新联邦主义的政策目标及面 临的问题
里根总统上台执政以后,呼吁改造 联邦援助系统。他深信在联邦政府的规 则和控制下,州和地方政府的运行会更 有效率。 里根提出三个政策目标 :第一, 大大降低州-地方政府对联邦政府的依 赖。 该政策自 1979 年开始,联邦财政援 助从占税收的 32%降至 22%; 第二,削 减联邦政府援助项目的数目。财政援助 项 目 的 个 数 从 1981 年 的 535 个 降 至 395 个;第三,为了补偿州-地方政府丧 失联邦援助的损失,联邦政府采取返还 州-地方政府一部分特许权税基, 和进 行项目交换的方式。
一、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缘 起: 政府间关系的财政分 权
财 政 联 邦 主 义 (fiscalfederalism)是 联 邦 主 义 一 词 的 延 伸 , 虽 然它是个经济学概念,但它仍然 具有政治意义上联邦主义的基 本特征: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分 权;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的 划分。 马斯格雷夫认为,围绕“财 政联邦主义”的问题,是关于财 政事务的空间安排以及在各种 管辖权内对这些事务的管理。 萨 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财政联 邦主义就是指不同层次政府的 财政责任的划分。 可见,财政联 邦主义最简单的含义就是指多 级政府间进行财政职能分工的 体制或原则。 在政治上是单一制 的国家,在财政上同样有可能是 联邦主义的。
3、Musgrave(1959)的理 论 观 点 。 第 一代联邦主义理论和第二代联邦主义 理 论 之 间 的 转 折 点 在 于 Musgrave (1959)在 《公 共 经 济 理 论 》中 的 观 点 :首 先,笔者试图说明为了实现公共经济效 率才会制定规则;其次,笔者试图发展 理论以说明为什么要遵循现存的政策, 并且预测未来将采取哪种政策。 这里, 马斯格雷夫实际上将制定公共政策的 目的提出来,地方政府是否天然就是以 遵循公共经济的效率原则来制定公共 政策呢?假如地方政府追求的目的与公

简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简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简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摘要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是一种由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提出的政府财政管理理论,旨在通过将财政权力分配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实现财政管理的效率和公平。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而多样化的国家中,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限制。

本文将简要探讨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1. 引言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二十世纪初期首次出现,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强调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平衡,旨在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国家中,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

2.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1 财政分权财政分权是财政联邦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该原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共享财政权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支出的最大化。

2.2 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政府在财政管理中要同时考虑收入和支出的平衡。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平衡财政收入和支出,避免出现财政赤字和债务过大的情况。

2.3 财政协调财政协调是财政联邦主义中重要的原则之一。

通过财政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方面进行合作和协调,实现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和稳定。

3. 财政联邦主义在中国的挑战和限制尽管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理论上具有许多优势,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中实施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限制。

3.1 财力不均衡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不均衡是实施财政联邦主义的一大障碍。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财政自主权的要求。

3.2 权力过于集中在中国,中央政府对财政权力的掌控较大,地方政府相对较弱。

这种权力集中导致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中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受到限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联邦主义。

论单一制中国的财政联邦制——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视角(一)

论单一制中国的财政联邦制——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视角(一)

论单一制中国的财政联邦制——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视角(一)关键词:单一制/财政联邦制/财政分权内容提要:单一制与联邦制只不过是国家纵向权力配置模式的类型化。

任何国家都存在集权或分权两种力的作用,中国便是一个带有联邦制因素的单一制国家。

中国财政联邦制的发展与单一制国家结构框架内的体制多有抵牾,但中国财政联邦制的变革并不意味着宪政联邦制的确立。

税收、财政、金融体制在现代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税收的征集和分配是从根本上影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第二种基本方法,因为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问题。

——苏力1]引言单一制作为中国政治学和宪法学意义上的国家结构形式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

以决断主义宪法观视之,中国建国初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单一制国家体制的创设,体现了其远见卓识的政治智慧。

中国宪法体制在建国初充分地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唯独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中国制宪者独辟蹊径。

众所周知,国家结构形式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某一特定国家的民族关系问题。

当时,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伊始多采用联邦制。

同样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却没有盲从前苏联“老大哥”的联邦体制,这应当说非常难能可贵。

环顾上个世纪90年代,实行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和易帜,当代国人没有理由不对中国制宪者们的英明决断由衷钦佩,为中国当时没有选择联邦制而暗自庆幸。

很难想象,如果新中国实行联邦制,还会不会有今天统一的中国,还会不会有今日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有学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当然其显然不赞同决断主义的宪法观,并认为,新中国建立单一制的政制架构几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而不是领导人的英明决策。

出现这一认识上误区的原因在于,许多学者夸大了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力。

其实政治家基本上都是实用主义者,其决策当然会受理论的影响,但最终追求的从来也不是某种既有理论的自洽,尽管后来者有可能赋予其实践以某种理论的自洽。

2]看来,单一制的选择无非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政策考量,不存在高深理论的指导,所谓中国单一制创立的宪政理性或道德评价完全是后来学者为追求自身理论的自洽而强加于人的结果。

对财政联邦主义的演变:理论与制度

对财政联邦主义的演变:理论与制度
从财政分权中获得的福利大小
前面关于环境法规的例子表明,从适合于当地情况的措施中,可以获得巨大的潜在福利——在这些情况下,各地区之间的成本差异达到标准。然而,及时成本没有什么不同,仍然会有巨大的福利收益,这些福利收益来源于当地,是由对跨越管辖范围的当地服务的需求变化中获得的。对地方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潜在福利收益的变化与这种对地方服务需求的变化大小是直接相关的,并且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成反比(奥茨,1997)。通过对地方公共服务的需求函数进行一系列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发现这些需求都是非常缺乏弹性的(估计价格弹性大约为-0.4),对于地方输出偏离有效水平而导致大量的福利损失这一发现是不感到奇怪的。在一个学校财务的早期研究中,布拉德福德和奥茨(1974)探索了新泽西学区的假设,研究发现大量的福利损失与地方对学校支出水平计算的失误有关。
然而,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新理论研究的第二个链是财政联邦制,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符合传统。洛克伍德(2006)最近表示这是“政治经济财政分权的方法。”这些工作的源都是对制定财政联邦制的传统理论的构想有一些基本的不满。关于公共代理行为和指定政治机构的更仔细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假设,这第二个链的新理论在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的政府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观点在“本地”当局的公共决策的协调和当地的预期把财政联邦主义的想法正式的命名为“分权定理”。它的基本观点是如果没有与集中供应有关的成本优势(规模经济),那么与以均一的产出水平为特征的集中的结果相比,一个反映辖区内偏好差异的公共产出的分散模式能提高福利,更精确地来说,我把这个定理概括如下:
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

财政联邦制

财政联邦制





(3)有利于引入竞争和创新机制 Bretion:政府之间的水平竞争和垂直竞 争都可能改进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垂直竞争 改进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是通过更多的民主、 更少的独裁来实现的。 地方政府经常被视为政策实验室,分权后 的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有可能同时考虑几个不 同政策的优势。




3、退耕还林地区为何得补助? 开化县地处浙江省西部,位于浙皖赣三 省七县交界处。全县34万人口,总面积2236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5%,森林覆盖 率达79.1%。开化是钱塘江的发源地,因而 具有生态保护区的战略地位。 从1998年开始,该县实施钱塘江源头森 林生态建设工程。该工程准备用20年时间, 建设137.5万亩生态公益林,145万亩高效商 品林,建造100余公里的钱江绿色长廊。



★三、怎样评价蒂博特模型?
1、蒂博特模型 地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如何保证? Tiebout:在居所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人们会选择那种公共产品最能满足其偏好而税 收又最合理的辖区去居住。 两个推论: 第一、居所的自由流动,能促进地方政府 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第二、偏好相同的人们居住在一起,公共 产品的供给成本就越省,也即供给效率越高。





(4)对地区差别的影响 Oates:地方可能通过降低环境标准以减 少对所在地的污染控制来进行竞争。 Dé murger:分权后的地方政府把过多的资 金作为生产性投资而忽视了地方公共产品,从 而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乔宝云:运用中国1985-1998年间各省份 的有关数据,对经济增长率、财政资源分配的 均等性和财政分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 果显示,财政分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加 剧了财政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与地方政府竞争:一个综述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与地方政府竞争:一个综述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与地方政府竞争:一个综述
徐斌
【期刊名称】《当代财经》
【年(卷),期】2003()12
【摘要】地方政府竞争是财政联邦主义经济分权化政策的结果,关于分权政策的理论国内外存在较大分歧,世界各国政府分权化政策也产生了不同经验与结果。

本文
对财政联邦主义以及分权化产生的地方政府竞争相关研究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综述。

地方政府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已经是当代世界经济的最重要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研
究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面临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
意义。

【总页数】4页(P27-29)
【关键词】财政联邦主义;地方政府竞争
【作者】徐斌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
【相关文献】
1.关于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问题的研究综述 [J], 聂国良
2.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环境质量文献综述 [J], 黄万华;白永亮
3.新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文献综述 [J], 吴昊
4.关于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问题的研究综述 [J], 聂国良;
5.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研究文献综述 [J], 龚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

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

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前言财政理论是财政学科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财政收支的规律,探讨财政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的学说体系。

财政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本文将对财政理论的发展源流进行概要回顾,同时我也会分享一下我对于“公共财政”这个不可或缺的概念的看法。

财政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古代财政理论古代的财政理论主要集中在两条主线:一是如何增加国家收入;二是如何节约开支以满足需要。

中国的经济理论家和政治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对财政理论的探索,其中往往涉及国家税收的问题。

古代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财政学”,并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的公共财政理论。

现代财政理论现代财政理论起步于欧洲,特别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

这个时期是历史上的“金融革命”时期,特别是从约翰·洛克的《政府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大卫·李儒斯通的《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等经济学家的作品的发表,这些著作中开始有了涉及财政的内容,成为了财政学这门学科的基础。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家财政力量的不断增强,财政学这个学科逐渐从单纯的政府财政管理进化为国家财政管理,对于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法律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财政理论从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并开始关注国民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

当代财政理论财政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发展与演进。

当代财政理论强调财政管理的现代化,从财政制度的角度来探讨重点财政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等等。

例如,加拿大经济学家马丁·菲斯特等人提出的“新财政学”、“新公共管理学”和“新公共经济学”等新的领域,推动了财政理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也被称为国家财政,是财政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既包含为公共目的而筹备和运用国家资金和等财产资源的行为,也包括制定和推行财政政策和调控经济的手段和方法等等。

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效果评述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重大的改革和演变,其中包括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以及预算管理改革等。

我国政府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让我们的财政政策变得更加的合理和有效成为以后有待我们探索的问题。

关键字: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发展与演变;效果评述;一、对中国财政政策改革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财政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主要包括1994年出台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以及近年来进行的预算管理改革等,总的看,我国上述财政改革成绩很大,同时又面临一些问题。

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财政改革的进展和成效1.初步建立了新税制1992年下半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

就税制改革而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向市场化目标前进了一大步,主要是在统一税制,公平税负方面有很大的进展。

其中一个表现是从1994年开始的税制结构的重大调整:取消产品税,避免了重复征税,同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开征了增值税,而增值税的最大好处就是基本上避免了重复征税。

此外对部分产品还开征了消费税,包括烟、酒、化妆品、鞭炮等在内的11种产品,这一方面借鉴了国际惯例,另一方面考虑了税负的历史延续性。

从1994年开始对各类内资企业统一税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对所得税进行了统一。

1994年之前不同的所有制设置不同的税制,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做法,改革后基本税率为33%,还有两档照顾税率27%和18%,年所得收入在3万元以下征18%,3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征27%,超过10万元的按基本税率33%来征。

这是市场经济的做法,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按照一个税制来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这是新的具有变革性的做法。

此外,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从1994年开始在流转税方面进行了统一。

财税论文选题

财税论文选题

财税学院本科生学年〔毕业〕论文选题1、公共商品问题研究2、政府经济职能界定研究3、财政支出问题研究4、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见326-336〕5、政府采购制度研究〔见309-313〕6、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研究7、公共收费制度研究8、公债研究〔见319-323〕9、财政政策研究10、财政收入研究11、国有资产问题研究12、地方财政问题研究13、部门预算改革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14、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本运作方式。

15、我国政府预算科目设置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良思路。

16、政府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17、复式预算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国复式预算改革的目标模式。

18、中国政府预算编制时间表安排上存在问题及其改良。

19、政府预算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良思路。

20、政府预算效率的评估方式和方法的选择。

21、政府预算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经济分析。

22、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构建。

23、当前国库体制与政府预算改革应如何配合?24、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设置的改革。

25、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26、外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27、外国失业保险制度研究28、外国医疗保险制度研究29、外国国有企业制度研究30、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研究31、国外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32、国外公司所得税制度研究33、国外政府支出制度研究34、国外预算管理体制研究35、国际财政问题研究36、当代西方财税理论研究37、国外公债制度研究38、历史上征税依据论、征税对象论、征税原则论述评。

39、本末论、义利论述评40、儒、法、墨、道各学派理财思想述评。

41、历史上田赋制度沿革变化述评。

〔包括评两税法、或评一条鞭法、或评摊丁入地〕42、历史上财政预算制度述评43、历史上财政管理体制演变述评44、历史上财政监察审计制度述评45、对某一财政思想或某一财政制度述评〔可自定题目〕46、“黄宗羲定律”述评47、孙中山财政思想述评48、毛泽东财政思想述评49、邓小平理财思想述评50、对我国财政产生和财政本质的探讨51、税务会计理论研究52、税收法律关系理论研究53、电子商务与税收政策研究54、西部大开发与税收政策研究55、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56、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政策研究57、农村公共财政、公共投入问题研究58、中国财政的扶贫问题59、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研究60、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研究61、财政对粮食生产经营的补贴62、标准政府收入机制的研究63、国债运行机制研究64、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与条件65、避税与反避税的研究66、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改革67、WTO机制下国际贸易税收改革研究68、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69、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税收改革70、论历史上的惩贪倡廉71、论封建国家赋税制度改革的动机72、“初税亩”的社会意义73、两税法的利与弊74、“摊丁入地”的历史作用75、论“一条鞭法”承前启后的意义76、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77、对现代公司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78、国有企业制度转轨过程中的假设干理论问题79、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80、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假设干理论问题81、如何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政企未分积弊82、如何改善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制度、83、对国有控股公司营运体系的研究84、试论税权划分在国际税收中的地位85、电子商务与税收管辖权的关系思考86、试论预约定价制在我国的运用87、如何提高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的实效性88、反国际避税地避税的政策建议89、试论我国涉外税收负担原则的发展趋势90、试论税务代理制在我国的发展91、试论国际税收一体化92、加强国际税收管理的意义93、全球化与税收再分配问题研究94、所得税的国际协调问题研究95、商品税的国际协调问题研究96、中外税务征管比较研究97、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98、财政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99、农村教育财政问题100、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101、物业税研究102、转让定价税制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103、加强税收法制建设的研究104、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思考105、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研究106、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107、政府税收行为标准化问题108、个人收入调节的税收政策研究109、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110、税收筹划的理论研究111、税收筹划的案例分析112、WTO原则与税收征管改革113、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研究114、诚信纳税与建设小康社会115、税制结构研究116、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研究117、积极财政政策与减税118、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思考119、社会保障税研究120、税制改革的国际借鉴121、税制改革趋势及其借鉴122、完善增值税的研究123、中国公债及其市场的未来发展研究124、预算管理与财政透明度研究125、财政资金效益评价制度研究126、市政债券的理论与应用127、反垄断的公共政策分析128、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129、政府失灵理论研究130、市场失灵理论研究131、当前财政政策取向132、财政风险分析133、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134、县乡债务问题研究135、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研究136、房产税制研究137、资源税制研究138、论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139、绿色税收的概念与实践140、调整和标准间接出口税收政策的思考141、税收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142、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新思路143、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思考144、建立防范机制减少税收流失145、地方税收体系与西部大开发146、探索中国的非对称分税制模式147、关于推进依法治税的现实思考148、证券交易税亟待调整新增选题149、县乡财政体制问题研究150、地方税收体系完善151、高校学生贷款制度问题研究152、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153、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154、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155、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156、财产税的经济效应研究157、西方财产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58、国际财产税制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59、我国开征财产税的条件与困难研究160、东西方公共选择制度比较研究161、新世纪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及展望162、财政联邦制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163、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164、税权划分的理性思考165、环境税的具体实施探析166、税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167、关于社保基金税务征缴的思考168、浅议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169、重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设想170、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体系171、整顿和标准税收秩序刍议172、完善和加强税收计划管理的几点设想173、建立法定的税权划分规则174、“税收价格论”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175、当前我国环境税存在的问题176、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177、话说我国税收文化传统178、诚心纳税与降低税率关系179、集贸税收,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180、税收筹划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181、强化税收职能与优化税收管理182、加强教育储蓄管理谨防利息、税源流失183、社会保险税模式设计的假设干问题18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问题及其对策185、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186、加入WTO对我国税制的影响187、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应注意的问题188、对当前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几点思考189、绿色财政制度研究19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财政制度研究191、论促进资源节约的财政和税收政策192、论国有资本预算193、论财政收支分类改革194、论我国预算分类改革195、论政府性基金的标准196、政府收入规模的实证分析197、政府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198、论我国非税收入的标准199、我国非税收入规模的实证研究200、论中国近代财政收入的特征201、论厘金税的危害202、近代关税述评203、论清代后期预算的特点204、民国政府时期预算管理的创新与效果205、论孙中山的治税思想2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研究207、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述评208、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收入的结构研究209、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支出的结构研究210、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211、转移支付立法研究212、稳健财政政策研究213、中央和地方债务风险研究214、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研究215、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研究216、科学发展观与财税政策研究2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政策研究218、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研究219、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20、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221、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222、养老保险新政策的经济学分析223、我国养老金缺口研究224、我国财政〔政府〕对资本市场控制的研究225、泡沫经济中的财政政策研究226、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政控制研究227、国债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228、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229、国债市场的资本运作与政策协调230、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财政政策研究231、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协调232、国债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233、论公共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234、论增强财政透明度的政策措施235、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假设干思考236、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研究237、混合商品的成本分摊研究238、科技三项费用改革研究239、中部崛起的财政政策研究240、中部崛起的财政投资政策研究241、中部崛起的财政投融资政策研究242、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243、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244、财政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245、论财政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246、村级财政风险的成因与化解247、稳健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改革248、美国财政的绿色补贴制度及借鉴249、税式支出预算研究250、财政收入退库研究251、论财政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252、论财政〔支出、预算〕监督253、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形成机理分析254、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255、论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256、农业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转分析257、土地出让金的规模和标准258、论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259、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60、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功能探析261、论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制度约束262、论从积极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63、谈谈代理理论在预算中的应用264、新公共管理与预算会计改革265、谈谈高校学科建设中的绩效管理266、论预算的控制功能267、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实行预算管理的研究268、中西政府预算的比较研究269、试论跨国避税270、连锁经营增值税处理的关键271、出口退税改革的深入与继续272、合理躲避利息税的方式273、所得税税率调整对债券收益率差异的影响分析274、对加强扣缴义务人管理的思考275、社会保障费改税的重点与难点276、电子商务与税收277、税负转嫁几个问题的探讨278、“费改税”基本思路279、对优化我国现行税制一些问题的研究280、重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的设想281、增值税起征点改免征额的影响282、对增值税试点地区的分析及探讨283、关于增值税流失问题的探讨284、增值税与商业售价核算结合模式分析285、关于土地增值税改革的假设干思考286、中外增值税比较287、增值税制度建设的思考288、增值税转型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的研究289、论增值税税收筹划290、关于改革涉农增值税的假设干思考291、增值税与增加值关系评析292、论增值税转型及其风险防范293、两岸增值税的比较与分析294、增值税收入与经济政策依存分析295、论国际税收竞争与竞争性的中国税制296、遗产税与物业税的国际比较297、浅议新加坡的评税规程298、拉美地区税制共性趋势及投资策略299、美国税收制度的改革设想300、国外农业税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01、简介波兰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的税制改革302、新形势下出口退税的国际借鉴303、意大利税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304、美国海关征收关税相关政策及方法305、美国税制的构成与特色306、普惠制及其利用307、国外现金流量税研究情况介绍308、国际投资的商品税分析309、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体制310、财政支出的规模311、政府采购的政策选择312、政府采购模式的效应及其选择313、政府采购方式的适应性分析314、政府基金的财政管理机制315、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316、社会捐赠的财政管理体制317、公共卫生支出的绩效及其改良318、促进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研究319、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分析320、中国地方债务规模分析321、中国隐性债务分析322、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运行研究323、中国国债风险分析324、李嘉图等价定理研究325、绩效预算的制度框架研究326、城镇养老保险替代率分析327、城镇医疗保险功能分析328、城镇低保体系研究329、生育保险功能分析330、工伤保险功能分析331、企业年金功能分析33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分析333、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设想334、构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设想335、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设想研究336、城镇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分析以上选题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在选题范围内与指导老师共同商定具体论文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联邦制理论的新近发展
杨志勇
内容提要:近十年来,财政联邦制理论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本文从该理论研究的多学科倾向、关注发展中国家、理论研究中新制度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和实证研究四个方面对这些新的研究动态作了回顾与总结,并剖析了理论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财政联邦制发展中国家新制度经济学
财政联邦制理论如果从蒂布1956年的经典文章《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iebout,1956)算起,已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近十年来,该理论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本文拟对此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财政联邦制理论研究中的多学科倾向
传统的财政联邦制理论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间财政关系问题。

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相当多的从多个角度研究财政联邦制的论著。

Musso(1998)从法律、政治和经济学三个角度对“联邦制”的定义作了概括,超越了原先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财政联邦制问题的界限。

Bailey(1999)认为仅从经济学一个角度研究财政联邦制问题是不够的,他主张综合研究的方法,并身体力行,用多种方法构建地方政府经济学,并将之用于分析英国的地方政府和政府间财政关系。

Inman和Rubinfeld(1997)回顾了美国历史上所形成的四种联邦制,即二元(dualism)时期的联邦和州力量相仿的联邦制、联邦政府力量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中央集权联邦制、大萧条所引起的合作联邦制以及联邦在州和地方问题发挥更为积极作用的创造性联邦制。

同时,他们还注意到1980年代美国联邦制的新特征,关注当时是否已经开始出现新联邦制。

特别是,1996年美国的社会福利改革,联邦政府将社会福利方面的一些责任转移给地方,这与传统财政联邦制理论的要求是不像吻合的。

对于美国新近发生的一些变化,他们的分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区分了三种联邦制原理,即经济联邦制、合作联邦制和民主(多数票规则)联邦制。

他们认为,三种原理都考虑了经济效率问题,但合作联邦制在政治参与、保护个人财产和自由方面具有优势。

由此看来,基于经济效率、政治参与、保护个人财产与自由可能产生的矛盾,他们所选择的合作联邦制已经超越了传统联邦制理论只考虑经济效率的局限性,在政府的目标函数中加入了政治目标。

而且对于1996年的福利改革,他们认为这是一次实验,如果实验成功的话,联邦政府可能将更多的责任赋予地方。

Donahue(1997)的评论文章也对模拟市场的传统财政联邦制理论提出了质疑。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传统的财政联邦制理论是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背景下形成的,所分析的问题也是针对发达国家的。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

这也就引发了更具有一般意义的财政联邦制理论的探讨。

Weingast等人的“第二代财政联邦制理论”就是这一努力的反映。

Bardhan(2002)更是注意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因为制度背景不同,和发达国家相比可能带来的问题。

Bardhan(2002)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传统的财政联邦制理论并不能有效地适用。

其中主要是人口的流动性不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信息相当有限,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political accountability)机制较为薄弱,地方政府征税水平低所导致的收支联系较少,地方政府征税的技术水平和征管能力较低。

而传统财政联邦制理论的精髓在于通过财政分权,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责任,促进地方政府的竞争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Bardhan(2002)等还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指出财政的地方分权可能加剧地方政府的
被俘获程度,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支出在分权背景下,更有可能被当地的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导致其他人负担更多份额的税收,显然,这种结果不是传统理论所愿意看到的。

而在中央一级,制衡机制相对健全。

显然,发展中国家的这些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因素,决定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联邦制理论必须在新的约束条件重新构造。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对财政联邦制理论的影响
(一)维护市场激励的联邦制承诺理论:钱颖一等人的研究
Weingast(1995)、Qian和Weingast(1997)、Mckinnon等(1997)研究了传统财政联邦制理论中忽略的政府激励问题,形成了以“维护市畅 为核心的第二代财政联邦制理论。

这种理论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企业理论。

他们认为,财政联邦制具有维护市场有效体制的潜在力量。

财政联邦制是作为一种维护市场激励的承诺而存在的。

政府怎么承诺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以及维护市场的激励取决于国家的治理结构。

维护市场要求国家具有效率,但要受到法治、权力的横向分割、民主等约束,虽然这些都不是完美的。

适当分权的联邦制有助于国家维护市场目标的实现。

该理论认为,中央政府对地方信息掌握得越少,拥有得权力越少,承诺越可信,越可以增进地方政府得激励;存在地区间得竞争,地方官员有保护当地公民利益得激励;可持续的联邦制是一个问题。

联邦体制要求制度能够自我实施;官员必须有激励遵守联邦制的规则。

最近该理论引进了重复博弈的正式模型。

他们认为,联邦制的基本难题有二:第一,什么阻止中央政府通过压倒较低级次政府破坏联邦制?第二,什么阻止组成单位通过搭便车和其他不合作破坏联邦制?联邦制的不稳定性源于两个基本难题意味着权衡抉择;设计的制度和权力减轻第一个问题就会加重第二个问题,反之,反是。

(二)产权方法: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运用
Christoph Lülfesmann(2002)借鉴产权理论,突破传统财政联邦制理论中地方政府之间缺少政策协调的假定,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视为一个不完全契约,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财政联邦制问题。

他假设,某一地方政府要推行的项目对其他地方有溢出效应,如果项目的决定权在联邦(中央),就要取得联邦会议的一致通过或多数支持。

他认为,不管项目的决定权在地方,还是在联邦,政策协调总是互惠的。

政策协调是在不完全契约下,通过地方之间的政策协调和讨价还价,增进各地的收益。

他分别考虑了在存在成本分摊和不存在成本分摊两种情形。

其结论是,没有成本分摊,补助在中央治理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是因为政治交易过程(political bargaining process)消除了低效率。

当然,当存在溢出时,辖区实施政策的任何投资行为不仅增加其自身不同意的支付(payoff),而且也增加其他一地的支付。

这种外部效应没有内部化。

因此,分权下,强外部性一直困扰小额投资。

相反,中央集权实行一致规则下,每个地区可以单方面阻止政策的实施,即不同意时维持现状,谈判失败。

但是,当一地的谈判能力超过其他的联邦成员时,或者存在很强的外部性,其投资激励比分权下要高。

其次,有成本分摊,分权经常严格优。

特别是,分权治理下,恰当地选择比例成本配套拨款,只要溢出不明显,社会最优结果就会出现。

直觉上,地区分摊成本越小,它选择的项目越大,这时,谈判失败。

对于更有价值的较大项目,先前的投资,成本配套拨款刺激增加收益的投资。

与正面结果相反,拨款提供在一致规则的集权下,对投资激励没有影响,因为其他地区可以否决项目,因此,使得最初的协议失效。

最后,在多数规则下,集权化治理一般引发次优结果,因为拥有多数的地区可以“剥夺”投资少数地区,只会对投资产生负激励。

这种运用产权理论研究财政联邦制理论的方法,沿用了科斯定理的思路,即只要赋予相关各方讨价还价的权利,就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改善。

这种研究方法是对传统财政联邦制理论的发展,是因为它考虑了政府间的协调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