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T案例——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CBT案例——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个案研究】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本文探讨如何对适应障碍的来访者做出认知行为治疗 ( CBT) 取向的个案概念化及其对咨询过程的重要指导意义。
4 个月前,来访者因工作变动、职位上升、支持系统改变等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怀疑自身能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针对其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的问题开展咨询实践,采用贝克抑郁问卷( BDI) 、贝克焦虑量表( BAI) 和主观困扰程度( SUDs) 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本研究提示,针对适应障碍进行认知行为取向的个案概念化能有效指导咨询的实践。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AD) 是一种对应激源的适应不良的反应。
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如生病、家庭/婚姻问题、工作、经济问题等生活事件或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需在应激源出现的3 个月内发生,且即使考虑到外在环境和文化因素,个体显著的痛苦和应激源的严重程度或强度也是不成比例的; 或( 并) 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明显损害。
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适应障碍而言,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最主要的方法,CBT 的干预策略( 如认知重建)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关于压力源影响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缓解抑郁、焦虑和睡眠等问题。
此外,在沟通和情感需要方面给予支持也是非常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核心期刊上几乎检索不到针对适应障碍进行 CBT 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或治疗的研究报告,缺少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仅有的几篇是关于CBT 对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个案的咨询或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问题概述:
小明一直都是个安静并好学的孩子,但最近他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无助和无望,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给他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带来了影响。
认知疗法分析:
小明内在的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因素。
他的想法包括:“我总是失败”,“我做不了好事”,“我没有朋友”,“我无法改变我的处境”,“我是个无用的人”。
这些思想导致了他的消极情绪和有害的行为。
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及达成以下目标:
1. 帮助小明了解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对他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2. 培养小明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信心。
干预策略:
1.认知习惯改变:帮助小明记录和分析缺陷思考,并给予积极的替代想法;
例如:当他觉得自己失败时,可以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
2.心理教育:通过阐述压力的成因和管理方法,增加小明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策略;
3.行为疗法:帮助小明减少消极行为和增加积极行为,例如参加体育课程、和同龄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预计结果:
通过对小明的认知行为干预,他会变得更积极、自信和乐观。
他将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培养新技能,从而更专注于学习和与家人和朋友间的交往。
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许多困扰。
许多人在面对失眠问题时往往感到无助和沮丧,而且常常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然而,认知行为治疗(CBT)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它以改变个体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为核心,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睡眠质量。
CBT是一种以心理治疗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它认为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识别和纠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CBT 可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失眠治疗中,CBT的核心理念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正常的睡眠观念。
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个别化的治疗计划,CBT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睡前行为,如在床上过度思考、使用电子设备等,以及不良的睡眠观念,如对失眠的过度担忧和焦虑。
CBT还通过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变对失眠的错误认知。
许多患者对失眠持有一些不准确的观念,如过度关注睡眠时间和数量、过度关注失眠对健康的影响等。
CBT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的不准确性,并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减少焦虑和担忧的程度,从而改善他们的睡眠。
总之,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睡眠。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CBT在失眠治疗中的优势和潜力,并寻找更加个体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症状缓解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对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解释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改变个体思维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并提供实际案例作为例子。
我们将讨论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失眠症状。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的有效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cbt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逐字稿

【概述】1.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逐字记录和分析,以了解CBT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患者个案介绍】2. 患者尊称:李小姐3. 芳龄:32岁4. 主要症状:抑郁和焦虑5. 就诊原因:患者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经常焦虑不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过程记录】6. 2019年10月1日患者首次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的情绪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诉求。
患者表达了她长期以来的焦虑和抑郁感,以及在工作和家庭中遇到的困扰。
7. 2019年10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制定了具体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学习一些放松和缓解焦虑的方法,并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8. 2019年11月1日患者进行了第三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讨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进展和困难。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学会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如积极思考、自我放松等。
9. 2019年11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四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一起总结了治疗的效果和未来的计划。
患者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更好地应对焦虑和抑郁,找到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治疗效果分析】10. 经过3个月的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
患者学会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方法,提高了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韧性。
11.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师的指导和支持感到满意,明显减少了负面情绪和症状的出现频率。
患者在工作和家庭中也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的关系有所改善。
【总结与展望】12. 本文通过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介绍,展示了CBT在治疗抑郁和焦虑症状中的有效性和作用。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3.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
1例大学生抑郁焦虑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1例高校生抑郁焦虑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观点化报告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例高校生抑郁焦虑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观点化报告1例高校生抑郁焦虑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观点化报告引言:抑郁和焦虑是高校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进修、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峻的影响。
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引言就业焦虑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种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来自于个体对自身能力、价值和未来的担忧。
在大学生群体中,就业焦虑现象尤其突出,因为他们即将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承担着找工作、适应职场等一系列新的挑战。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焦虑障碍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调整思维和行为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
本文将结合一位就业焦虑学生的个案,介绍其在认知行为治疗下的治疗过程及效果。
一、案例描述小王,男,22岁,大三学生。
小王来就诊的主要问题是就业焦虑,在未来毕业找工作的问题上备受困扰。
他描述自己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常常出现紧张、恐惧的情绪,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些情绪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让他变得消极且沮丧。
在社交方面,他也因为焦虑而缺乏自信,选择逃避人际交往。
经过初步评估,小王的就业焦虑问题较为严重,需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干预以帮助他缓解焦虑情绪,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治疗目标1. 缓解小王的就业焦虑情绪,提升其应对焦虑情绪的能力;2. 帮助小王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和自信心;3. 促使小王重新参与社交活动,增强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治疗过程1. 认知重建在治疗初期,重点工作是帮助小王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影响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治疗师采用认知重建的方法,帮助小王分析和反思他的负面思维,并引导他找到这些思维的来源和根源。
通过这一过程,小王逐渐认识到自己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基于对自己能力的低估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治疗师引导小王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让他意识到负面思维的出现频率和影响,同时教育他如何采用更客观、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重新构建对就业的看法。
2. 应对焦虑技能训练治疗的第二阶段是针对小王的焦虑情绪进行技能训练。
治疗师通过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和想象练习,帮助小王学会放松身心、调节焦虑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恶性肿瘤儿童入院适应问题的个案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恶性肿瘤儿童入院适应问题的个案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的诊治能力不断提升。
然而,即便诊断及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恶性肿瘤对于儿童的身心影响仍不可忽视。
特别是在入院初期,恶性肿瘤儿童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未知的治疗方案,入院适应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这不仅包括身体上的不适,还涉及心理、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困扰。
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个案研究,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如何介入恶性肿瘤儿童入院适应问题。
二、个案介绍本研究以一位年龄为8岁的恶性肿瘤患儿(小强)为研究对象。
小强在确诊为恶性肿瘤后,入院接受治疗。
由于面临手术、化疗等未知治疗方式以及新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他表现出焦虑、恐惧和逃避等入院适应问题。
经过医生推荐,小强开始接受认知行为疗法。
三、认知行为疗法介入1. 认知重建:通过与小强进行沟通,了解他对疾病的认知和恐惧来源,引导他重新认识疾病和治疗过程,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
2. 行为激活:设计适合小强的活动,如绘画、游戏等,帮助他在轻松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建立自信。
3. 应对技能训练:教授小强一些应对焦虑和恐惧的技能,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4. 家庭支持:与小强的家人沟通,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庭共同支持小强的治疗和康复。
四、个案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小强的入院适应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他的焦虑、恐惧情绪明显减轻,对治疗的信心增强,开始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活动。
此外,家庭的支持力度也得到了提升,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恶性肿瘤儿童入院适应问题上具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认知重建、行为激活、应对技能训练和家庭支持等多方面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恶性肿瘤儿童的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提高他们的治疗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还能帮助家庭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治疗和康复,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的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来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
小明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感到焦虑和压力。
他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小明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中,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负面的认知模式,比如过度担心、自我否定等。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小明学会了通过自我观察和思维转化来改变这些负面认知。
他开始学会用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来面对挑战。
除了认知的改变,小明还在行为层面进行了一些调整。
比如,他学会了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来缓解焦虑,学会了建立更健康的生活习惯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这些改变不仅让小明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从容,还让他建立了更健康的心理模式。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帮助,小明逐渐摆脱了焦虑和压力的困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他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帮助了小明解决了具体的心理问题,更让他在心理健康上有了全面的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更可以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心理模式,提升心理素质。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治疗,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和行为,提升生活质量。
结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尝试认知行为疗法,让心理健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cbt案例报告

CBT案例报告可能涉及敏感信息,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获取相关信息。
以下是一个CBT案例报告的简要概述:案例背景:某女士,35岁,因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和失眠。
她曾经尝试过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她寻求CBT治疗以帮助她应对压力和焦虑。
CBT方法:CBT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在本次治疗中,治疗师与患者进行了多次会谈,讨论了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帮助她识别了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
案例过程:治疗师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她的感受,并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然后,治疗师开始与患者一起识别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他们讨论了她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并发现她经常将问题过度放大,并采取消极的行为方式。
治疗师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教给她一些新的应对压力的方式。
他们一起练习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积极的自我对话,以帮助她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
治疗效果:经过几次治疗,患者感到自己变得更加放松和自信。
她不再感到焦虑和失眠,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她对治疗师表示感激,并认为CBT方法对她非常有帮助。
案例总结:这个案例表明CBT方法在应对焦虑和失眠方面非常有效。
通过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并改善睡眠质量。
治疗师与患者的良好关系也非常重要,能够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参与度。
需要注意的是,CBT是一种针对特定问题的治疗方法,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化治疗。
此外,CBT并非适用于所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对于某些患者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1例社区矫正对象适应性障碍个案概念化报告

1例社区矫正对象适应性障碍个案概念化报告1例社区矫正对象适应性障碍个案概念化报告摘要:本篇概念化报告旨在探讨一例社区矫正对象的适应性障碍个案。
通过对个案的详细描述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了其适应性障碍的特点,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本个案的研究结果对于提供有效的社区矫正服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引言:社区矫正是现代刑罚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旨在帮助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重新适应。
然而,许多社区矫正对象在刑满释放后往往面临着适应性障碍,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还可能导致再次犯罪。
因此,理解和解决适应性障碍问题对于社区矫正工作至关重要。
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例社区矫正对象的个案分析,综合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从而概括出其适应性障碍的个案特点。
个案描述:个案A是一名男性,现年32岁,高中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
由于与社会规范的不适应和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他被判刑入狱。
在服刑期间,他表现出较高的改造意愿,并积极参与一系列犯罪心理矫治的课程。
刑满释放后,他被分配到社区矫正服务中心接受再犯预防。
结果:1. 社交适应障碍:个案A在社交交往方面存在困难,他常常无法与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容易产生误解,并常常对他人动机进行主观揣测。
2. 就业和经济压力:个案A在刑满释放后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他没有持续的职业技能和经验,面临着经济压力,这增加了他再次犯罪的风险。
3. 心理健康问题:个案A存在焦虑和抑郁倾向,他对未来充满担忧,并缺乏内在的动力和自信心。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他融入社会的能力。
干预策略和措施:1. 社交技能训练:提供个案A与他人有效沟通、解决冲突和建立支持网络的技能训练。
2. 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为个案A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获得稳定的工作,并提供经济支持。
3. 心理健康支持:组织个案A参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他解决焦虑和抑郁问题,并提升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案例一: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抑郁症患者
背景:一名30岁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和个人生活问题,出现了持续的低落情绪、失眠、食欲减退等抑郁症状。
实践过程:经过评估,心理治疗师为患者制定了一套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并鼓励患者参加有益的活动。
成果:经过12周的CBT治疗,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案例二:心理干预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
背景:一名退伍军人,因为在战场上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创伤事件,导致他长期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困扰,表现为闪回、噩梦、易怒等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暴露疗法”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回忆和面对创伤经历,帮助他们逐渐减轻对创伤的恐惧和回避。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疗法,患者的PTSD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创伤经历,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三:心理干预帮助焦虑症患者
背景:一名大学生,因为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持续的紧张、担忧、恐慌等焦虑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技巧,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和放松。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松训练,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学习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就业焦虑是指个体在面临就业压力和不确定性时出现的焦虑情绪和焦虑症状。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焦虑症状。
本文通过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介绍CBT在帮助学生应对就业焦虑方面的应用。
个案背景李某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
他在大学期间表现优秀,成绩优秀,但对毕业后的工作前景感到焦虑和不确定。
他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他也担心自己在具备足够的工作技能和经验方面有所欠缺。
这种焦虑情绪逐渐蔓延到他的生活和学业中,使他变得压抑、疲倦和无法集中精力。
治疗计划李某经咨询师介绍,开始接受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计划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焦虑评估:咨询师与李某一起评估他的焦虑程度和焦虑症状,包括身体症状、情绪反应和自我评价等。
通过焦虑评估,确定李某主要焦虑的内容和影响。
2. 标记焦虑情绪和思维:咨询师帮助李某标记他的焦虑情绪和焦虑触发的思维。
李某回顾自己焦虑时的情境和反应,同时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分析。
3. 认知重构:咨询师通过认知重构帮助李某改变焦虑触发的负面思维。
当李某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咨询师引导他找出证据来反驳这种思维,并帮助他培养更积极和现实的思维方式。
咨询师还教给李某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和放松训练等。
4. 行为实验:咨询师与李某一起设计一些行为实验,帮助他改变对就业的恐惧和回避行为。
咨询师鼓励李某主动参加一些招聘活动和实习机会,以增加他的工作技能和经验,并验证他对自己能力和竞争力的怀疑。
5. 能力培养:咨询师与李某一起探讨他目前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并帮助他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咨询师鼓励李某加强自己的职业准备,例如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网络教育等。
6. 治疗维持和预防复发:咨询师与李某定期复评和交流,帮助他保持认知行为技巧和策略,并预防焦虑的复发。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压力很大,经常焦虑和沮丧。
他的学业压力很大,经常要熬夜复习,但成绩却不如人意,这让他感到很失落。
他还有社交恐惧症,经常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无法放松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会谈中,小明逐渐了解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治疗师通过与他一起分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负面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学会了如何通过正面的自我对话来改变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比如将“我做不好”改为“我会尽力去做”。
同时,他还学会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巧,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他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而且在社交场合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他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缓解,他能够更加放松地与同学交流和交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方面的应用效果。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总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重拾自信,重建健康的生活状态。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减轻压力一个案例报告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减轻压力一个案例报告简介:本文基于一个真实案例,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来减轻压力。
通过分析案例中患者的具体问题、CBT 的基本原理以及具体的治疗计划和效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了解CBT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实际案例。
案例背景:小王,一位32岁的白领人士,近期面临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因素引起的压力。
他感到焦虑、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常见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表现。
在推荐下,他开始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CBT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其心理状况。
CBT的基本原理包括认知三角理论、ABC模型等。
治疗计划:1. 评估:通过面对面的咨询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具体问题、症状和压力源。
同时,对患者的认知模式进行评估,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观念。
2. 目标设定:与患者共同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例如减轻焦虑和压力水平、改善情绪稳定性等。
确保目标具体、可量化和现实可行。
3. 认知重建:通过认知重建,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他们的负面思维模式和错误想法。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思维对情绪的影响,并学会用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来替代负面思维。
4. 行为调整:CBT还包括行为调整的部分,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有益活动、改善生活习惯,并通过将积极行为加入日常生活中来提高情绪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5. 反馈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进展调整治疗计划。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8周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小王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的焦虑感和压力水平明显降低,睡眠和食欲恢复正常,情绪变得更加稳定。
他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和家庭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讨论与启示: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减轻压力方面的有效性。
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就业焦虑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介绍就业焦虑是指在求职过程中,由于面临不确定性和压力,导致个人产生一种持续的、过度的和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情绪。
这种焦虑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导致身体和精神的不适,并可能导致就业困难、失业和其他负面效果。
本文通过詹姆斯(化名)这个就业焦虑学生的案例,介绍了认知行为治疗(CBT)在治疗该疾病中的应用,以及所采用的具体治疗方案和效果。
病史詹姆斯是一名22岁的大学生,他正在攻读财务学位。
在大学期间,他表现出优秀的成绩和领导能力,但是在面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时,他开始感到焦虑和紧张。
他经常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不是他所期望的。
他也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工作,或者被解雇。
这种担忧和恐惧总是伴随着他的生活,在日常工作中也会受到影响。
他常常感到头痛、肌肉紧张和焦虑,导致他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治疗过程在认知行为治疗中,治疗师首先评估客户的情况,确定他们的认知风格和信念系统,并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詹姆斯的治疗中,治疗师使用了CBT模型,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如何导致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并提供技能和策略来改变他们的思维和应对方式。
1. 认知干预在治疗早期,治疗师与詹姆斯一起探讨了他的负面思维和信念,例如:“找工作难度非常大,我不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和“如果我找不到工作,我将回到父母家,这将非常糟糕”。
治疗师帮助詹姆斯了解这些想法如何影响了他的情绪和行为,以及他是否有证据证明这些想法是真实的。
接下来,他们一起探讨了正面的、更积极的思维,例如:“我可以通过努力和耐心找到好的工作”和“即使我找不到工作,我的家人也会支持我”。
2. 情绪调节技能治疗师也教导了詹姆斯情绪调节技能,例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他放松身体,并减轻他的焦虑和紧张感。
治疗师还教授了情绪调节策略,例如注意力调节和转移注意力,避免负面的自我评价和会心一笑,以及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呈现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CBT)个案概念化报告。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且过度的担忧和紧张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广泛认可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焦虑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详细阐述个案的概念化过程,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问题的识别与评估、治疗目标的设定以及治疗计划的制定。
我们将关注患者的认知过程、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通过收集患者的自我报告、临床观察和标准化评估工具的数据,全面了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和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通过个案概念化,我们期望能够帮助治疗师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焦虑障碍,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享这一治疗过程,为其他治疗师在处理类似案例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认知模式,有效应对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二、患者背景患者李华(化名),男,43岁,已婚,育有一子,目前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务。
李华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良好,性格开朗,但近年来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家庭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他自诉常常感到紧张不安,担心工作失误、家庭不和等问题,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助。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华的症状逐渐加重,他尝试过多种方法来缓解焦虑,如运动、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但效果均不明显。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我院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
经过初步评估和诊断,李华被确诊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华的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心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李华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过度担心,同时伴有一定的抑郁情绪和自卑感。
他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老师,我坚持不住了——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辅导高一学生适应不良的咨询报告

□ 龙小丽〔摘要〕这是一例高一学生因适应不良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来访者是高一女生,升入高中以来,遇到竞选班长、校报招新失败、学习成绩剧烈下滑等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产生了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咨询师采用了贝克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正念呼吸训练,经过15次咨询,帮助来访者矫正了不良的想法和信念系统,引导来访者学会了用更现实和顺应良好的方法来评价自己的思维,有效地降低了焦虑和抑郁水平,睡眠质量提高,身体不良症状基本消失,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关键词〕适应不良;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呼吸训练;高一〔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54-04老师,我坚持不住了——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辅导高一学生适应不良的咨询报告一、个案背景人口学资料:小雪(化名),女,16岁,高一学生。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无文化,均在家务农。
小学初中在本地镇上念书,自幼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个人成长史: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家庭经济较差但温馨。
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
7岁上一年级。
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家里贴满了奖状,邻居都夸她聪明,父母也引以为豪。
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自知力,满脸疲惫,情绪低落,焦虑不安。
身体状态:两个多月以来睡眠差,失眠,疲倦,头痛头晕,胃口差,胃酸胃胀,经常拉肚子,月经推迟。
身体健康状况一般,体检报告显示无异常。
社会功能:能坚持上学,但学习效率极其低下,上课集中不了注意力,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
心理测验结果:贝克焦虑量表(BAI )测量标准分为35分,为中度焦虑;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2)测量标准分为28分,为中度抑郁。
二、主诉问题(一)主诉进入高中以来,头痛失眠,情绪低落,爱哭,上课集中不了注意力,焦虑不安,内心痛苦。
(二)个人陈述老师,我真的坚持不住了!从开学到现在,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每天都想哭,整个人恍恍惚惚,头痛欲裂,根本学不进去。
认知行为治疗(CBT)的个案概念化

认知行为治疗(CBT)的个案概念化的目的是为了让认知行为治疗能灵活地满足患者的独特需求,指导治疗师的决策。
这样治疗师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就能够灵活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和理论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在治疗性关系中展开,其路径是:评估→个案概念化和诊断→治疗计划和知情同意书→治疗→再次评估的循环过程,直到治疗结束。
CBT的个案概念化从治疗师收集评估资料、获得诊断开始,最终形成该个体的个案概念化。
这样,治疗师就可以帮助来访制订治疗计划,同时获得患者对它的知情同意。
在认知行为的治疗实践中,会出现一些富有挑战的情况,例如:患者有多种障碍和问题;患者有多个服务提供者;患者不依从治疗方案;等等。
这时候,个案概念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能够帮助治疗师进行决策、与患者一起收集资料,以监测治疗的进展,并在需要时做出调整。
多种障碍和问题CBT治疗通常以单一障碍为靶点,但患者通常有多种障碍和问题。
为了治疗这些患者,治疗师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哪些障碍和问题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按顺序治疗多个不同的问题好还是同时治疗好?如果按顺序,我应该先锚定哪个问题?处理某些问题会导致其他问题的改善或恶化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似乎都是由相同的心理机制造成的,例如,抑郁合并社交焦虑的患者可能是由相同的图式驱动所致——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有缺陷,陷入抑郁后回避交往,认为其他人在批评和拒绝自己。
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个案概念化建立治疗的靶目标——即应对图式、自动思维、适应不良行为——这些在认知模型中被视为是引起和维持患者症状的机制。
通过个案概念化指导治疗方案。
有多个服务提供者很多情况,患者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时,还正在接受临床医生的药物治疗。
例如,一位正在寻求惊恐障碍治疗的来访,已经在接受精神科医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这些联合治疗可能会破坏或促进认知行为治疗师提供的治疗。
此时就需要在个案概念化的过程中,就要同时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作用。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处理自卑情绪困扰的个案分析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处理自卑情绪困扰的个案分析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或消除各种情绪困扰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个案分析,探讨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处理自卑情绪困扰。
个案背景:李明是一位35岁的年轻人,他在个人与职业生活中常常感到自卑。
他对自己的外貌、能力、社交技巧等方面都持有负面的评价,这严重影响了他的自信心和情绪状态。
他在工作中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常常感到被别人排斥和嘲笑,进而影响了他的职业发展。
面对这种困扰,李明寻求了心理咨询的帮助。
1. 情绪识别与认知重构在李明的个案中,首先需要帮助他识别并理解自卑情绪的来源。
他的自卑情绪主要源于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对他人观点的过度关注。
通过与李明的沟通,治疗师发现他常常将别人对他的批评和否定作为自己的标准,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因此,认知重构成为解决他自卑情绪的关键步骤。
治疗师首先帮助李明梳理他的负面自我评价,并指导他对这些评价进行理性思考和挑战。
治疗师提醒李明注意认知偏差,例如过度概括、个案化、否定正面信息等,并鼓励他寻找更加客观和合理的观点。
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师与李明一起发掘他的优点、过去的成功经历以及他得到他人认可和赞赏的情况,以强化他的自信心。
2. 行为改变与反馈机制除了认知重构,行为改变也是CBT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李明这样的个案,他受到自卑情绪困扰主要是因为他避免了与他人互动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治疗师会帮助李明逐步面对这些情境,并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来改变他的自卑情绪。
治疗师与李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小目标,例如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发表观点、参加社交活动等。
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行为实验等方法,帮助李明逐渐克服他的恐惧和担忧,并从积极的反馈中积累自信。
此外,治疗师还教给李明一些应对技巧,例如积极自我对话、身体放松练习和应对挫折的策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研究】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本文探讨如何对适应障碍的来访者做出认知行为治疗 ( CBT) 取向的个案概念化及其对咨询过程的重要指导意义。
4 个月前,来访者因工作变动、职位上升、支持系统改变等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怀疑自身能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针对其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的问题开展咨询实践,采用贝克抑郁问卷( BDI) 、贝克焦虑量表( BAI) 和主观困扰程度( SUDs) 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本研究提示,针对适应障碍进行认知行为取向的个案概念化能有效指导咨询的实践。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AD) 是一种对应激源的适应不良的反应。
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如生病、家庭/婚姻问题、工作、经济问题等生活事件或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需在应激源出现的3 个月内发生,且即使考虑到外在环境和文化因素,个体显著的痛苦和应激源的严重程度或强度也是不成比例的; 或( 并) 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明显损害。
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适应障碍而言,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最主要的方法,CBT 的干预策略( 如认知重建)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关于压力源影响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缓解抑郁、焦虑和睡眠等问题。
此外,在沟通和情感需要方面给予支持也是非常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核心期刊上几乎检索不到针对适应障碍进行 CBT 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或治疗的研究报告,缺少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仅有的几篇是关于CBT 对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个案的咨询或治疗。
个案概念化是指在一定的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就来访者的问题成因和维持因素提出假设,为构建治疗方案提供指导蓝图。
在认知行为取向的临床实践中,阿伦·贝克( Aaron T. Beck) 提出的“认知概念化模型”被广为使用,主要包含 3 个部分:在来访者当前的问题中搜集功能不良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资料,也就是对来访者当前所表现出的占支配地位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横断分析;确认产生这些障碍或问题的机制,即对来访者认知和行为功能的纵向分析。
如来访者本质上是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和未来的 ( 核心信念或关键图式) ? 来访者发展了哪些“中间信念” ( 潜在的假设、规则和态度) 来应对痛苦的核心信念? 来访者采用了哪些补偿性的行为策略?思考“核心信念是怎样产生并得到维持的”,即考察与来访者的核心信念及行为策略的起源和维持有关的先行事件 ( 相关的早期经历)。
贝克认为,此认知概念化模型在逻辑上将自动思维和更深层的信念联系在一起,提供了关于来访者精神病理学的认知地图。
本文使用此模型对 1 例面临慢性压力源的适应障碍来访者进行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实践,并参照美国认知治疗学院( Academy of Cognitive Therapy,ACT) 的记录格式对整个咨询过程及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适应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为同行提供针对适应障碍的个案概念化及有效的CBT 技术的实践参考。
1、个案基本情况1. 1 基本信息来访者A 某是一位38 岁的已婚男性,外国人,从事贸易工作,有一学龄前的儿子。
4 年前, A 某被公司派往中国某大城市拓展业务,妻儿随同前往。
来访 4 个月前,因总公司在中国的另一个城市新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A 某又被派往该公司工作,职务连升两级,任副总经理。
同时,妻子带孩子回国上学。
1. 2 来访原因调到新公司1 个月后,由于工作观点和做法不同,A 某与总经理及其他 2 名副总经理常常发生冲突,感到很难推进工作; 加之职位连升两级,A 某逐渐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一新的岗位。
他努力调整了 3 个月,但状况却越来越糟糕,开心不起来,出现明显的无力感。
下班后待在家里不想动,也没有家人和熟悉的朋友在身边,有时只能以喝酒来排解自己的情绪,睡眠状况和工作效率均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于是 A 某到当地精神卫生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适应障碍”,医生未给 A 某开药,建议其接受心理咨询。
后经同行推荐前来第一作者处。
1. 3 第一印象A 某中等身高、身材偏胖,穿着休闲、整洁,微微皱着眉头。
走进咨询室时很有礼貌地打招呼,言谈举止比较客气,眼睛一直注视着咨询师,面容看起来有些憔悴。
1. 4 主要问题工作压力大,难以有效应对,怀疑自己的能力; 时常感到情绪低落、开心不起来、不想动,有时感到焦虑和烦躁; 常常失眠、感到疲惫,白天精力不好,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状况已持续3 个月。
1. 5 现病史A 某此前无与主诉相关的心理疾病史病,未服用过任何精神类药物,无物质滥用史。
A 某的问题与调入新的合资公司密切相关,职位连升两级,随之而来的是人际冲突、与家人分离等压力。
据 A 某描述,总经理比较年轻武断,缺乏相关行业的经验; 另外 2 名副总经理多是听从安排,不太发表意见。
进入新公司 1 个多月后,A 某开始与他们不时发生冲突,无法达成共识。
A 某觉得自己没有处理好这些事情,工作没有成效,辜负了总公司对自己的期望; 由此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此岗位,但又无法改变现状,感到压力很大,于是变得更加低落、沉默。
1. 6 个人史A 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一个小3 岁的弟弟。
父母对兄弟俩管教严格,期望很高。
弟弟从小一直比较优秀且活泼外向,而 A 某比较内向、安静。
父母经常在亲戚朋友面前夸奖小儿子聪明可爱。
如果 A 某和弟弟发生冲突,父母总是批评他,并告诉 A 某哥哥要承担责任。
A 某对童年的一件事情印象很深: “6 岁时,有一次父母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弟弟很大方地背诗歌、唱歌,客人们纷纷赞扬弟弟,气氛很热闹。
A 某当时在另一个房间没有出声,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不行。
”中小学阶段,A 某一直很勤奋努力,希望和弟弟一样优秀。
他当时成绩很好,懂事听话,很受师生关注。
升入重点高中后,A 某发现很多同学比自己有能力,自己不再受到赞扬和肯定,而弟弟却一如既往地保持优秀,于是他更加努力并严格要求自己。
上大学时 A 某曾组织了一个足球社团,后因内部矛盾队员纷纷退出而解散,A 某为此感到非常挫败,觉得自己没用,让大家失望了。
1. 7 DSM-5 诊断及心理评估精神科医生对该个案的诊断为“适应障碍” ( 伴抑郁心境) 。
参照DSM-5 的具体标准,A 某主要的症状表现为: 在工作调动后 1 个月后开始逐渐出现情绪的变化和行为的明显变化,并显著影响到其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和生活状况。
由此可见,A 某的症状主要与工作调动、职位连升两级、与总经理和副总之间的冲突以及家人回国这几方面的应激源密切相关,这一点是诊断“适应障碍”首先需要满足的环境因素。
对本案例的准确诊断还需要与重性抑郁障碍及焦虑类障碍相鉴别。
首先,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常常并没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相反,适应障碍中症状的发生、发展和一个近期的压力性事件紧密相关,这是将适应障碍和其他所有轴I 的障碍( 除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物质滥用外) 相区分的关键。
在本例中,A 某出现的情绪、认知、行为方面的症状作为对应激源的反应出现,内容与“工作变动”这一应激源密切相关,且程度尚未达到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因此符合鉴别诊断的条件。
其次,A 某的情绪症状是以伴抑郁情绪为主,尽管也伴随一些焦虑情绪,但焦虑情绪的出现常常是和具体情境非常相关的,并且会很快转向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和自责; 随之引发的无力感和低落、难过的情绪则持续时间更长,对 A 某的影响也更大,由此可与焦虑类障碍相鉴别。
第一次咨询时,对来访者的情绪症状进行心理评估。
来访者在贝克抑郁问卷(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上的初始评估得分为18 分,提示为“中度抑郁”( 总分为0 ~63 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 ; 在贝克焦虑量表( BeckAnxiety Inventory,BAI) 上的得分为44 分,处于焦虑阳性的临界值( 总分为0 ~63 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BAI≥45 为焦虑阳性) 。
此外,每次咨询开始时都采用“主观困扰程度” ( Subjective Units of Distress Scale,SUDs) ( 0 ~100 分) 对来访者进行心境检查。
2、个案概念化2. 1 促发因素A 某在4 个月前经历了工作变动这一重要的生活事件,该“应激源”是导致A 某出现当前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
具体来讲,伴随工作变动和职位上升而来的工作要求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与新公司总经理和其他两位副总经理常因意见不同而频繁发生冲突,加之远离了以前的朋友圈,家人又回国,这些因素共同促发了 A 某出现“适应障碍”。
矛盾冲突和工作压力使得 A 某变得情绪低落、回避联系,这又导致人际支持减少,工作效率下降,进而加剧了自身的心理问题。
2. 2 当前认知与行为的横断分析A 某的困扰主要源自相关的工作情境。
从A 某的主诉和家庭作业中,寻找出现频率较高、对 A 某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典型事件进行“认知-情绪-行为”的横断分析。
A 某典型的自动思维如“我的工作没有成效、我做不好这个职位、我应该让方方面面都满意”; 由此主要引发了低落、无助、担心的情绪症状; 随之而来的典型行为表现为争执或者加班工作,随后逐渐出现回避行为、不想动。
在实践操作时,一般是对三个典型的情境做横断分析,对本案例的具体分析见图 1 的 3 个情境。
2. 3 认知与行为的纵向分析从 A 某典型的自动思维出发,运用“箭头向下”技术探测其深处可能的“核心信念”,并思考哪些早年经历可能与此信念的发展和维持相关,这些经历对 A 某意味着什么。
具体来讲,A 某从小在高期待、严要求的家庭氛围和弟弟非常优秀出众的背景中长大,这些经历会导致A 某逐渐发展出“无能”类的核心信念。
这类核心信念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被激活并具体表述为“我不胜任”或“我不够好”,但其本质都指向了“我无能”。
高中时代,A 某在众多优秀的同学面前,失去了以往优势的地位和外界的认可,加重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强化了自童年发展出的“无能感”,大学时代做学生社团领导的失败经验则再次激活了“我无能” 的信念。
为了避免消极的核心信念被证实,A 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一些认知的、行为的应对机制,即中间信念和补偿性的行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