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认知行为治疗
徐勇:认知行为CBT评估、分析模式、工作过程全解

徐勇:认知行为CBT评估、分析模式、工作过程全解▼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总和,包括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两大方向。
因其实证研究丰富、结构清晰、目标明确、短程高效等特点,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CBT对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进食障碍等各类心理障碍有显著效果。
•高度结构化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治疗。
它有系统可操作的治疗计划、治疗手段,可以为治疗提供了清晰的参考方案。
在每个治疗阶段,治疗师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工作日程和治疗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治疗师常常会聚焦于特定的主题和问题,进行认知重构和行为训练,并结合家庭作业,逐步推进治疗进程。
学习CBT犹如下国际象棋或者围棋,看起来有很多套路可以直接借用,很好上手,但真正想成为高手却并不容易。
在治疗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阻抗,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督导来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短程高效认知行为治疗一般有时间限制,是一种短程治疗。
出于经济成本、治疗效率等方面的考虑,短期治疗手段越来越受来访者的欢迎,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障碍的治疗。
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治疗周期,一般在12~25次左右。
有限的时间给来访者和咨询师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要在短期内实现高效的治疗效果,需要良好的咨访关系,明晰的结构设置,和来访者的良好自我觉察为基本保障。
对于困扰程度不严重,问题持续时间不长的来访者,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
•目标明确改善来访者当前的情绪状态,调整适应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应对方式是短程治疗的治疗目标。
在CBT的治疗初期,治疗师通常会和来访者一起探讨可实现的,可操作的治疗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具体治疗过程中。
与精神分析等治疗方法相比,认知行为治疗是明确的问题导向,当前导向的。
CBT关注个案当前的困扰,而不过分纠结于个案的过去。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理论,以及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分析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个体消除负面情绪和思维,从而提高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
CBT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美国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体系之一。
它的核心是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联系,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想是否真实或合理,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具有临床有效性,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社交恐惧症、人格障碍等治疗中。
CBT认为,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彼此交互和影响的,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想法而不是外部事件所决定的。
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需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CBT的关键理念是,负面的心态和想法是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常见根源,而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互动关系的系统。
CBT的治疗着眼于个体思想与情感的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个体的负面思维方式,包括过度抽象、扭曲、过度一般化、黑白思维等。
二是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回避、逃避、放弃等,帮助个体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的行为习惯。
CBT的治疗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评估阶段,通过咨询、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为治疗阶段,根据个体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一般包括情感(如焦虑、抑郁)调节训练、认知扭曲工作、行为调节工作、提醒自我抑制、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等。
第三阶段为巩固与预防复发阶段,通过巩固疗效,使其对减少症状的影响发挥更长久的作用等。
CBT的治疗方法包括一对一治疗和团体治疗,此外还有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自助CBT、心理资讯网站、自助书籍等,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适应广泛群体的需求。
认知行为治疗(CBT)简介和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CBT)简介和治疗效果第二届中美认知行为治疗(CBT)连续培训第一期培训2012年2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培训班由国际认知治疗协会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联合主办。
第一期外方主讲老师是前国际认知治疗协会会长Keith S.Dobson博士和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李献云。
主要讲授了抑郁症的系统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之一,在临床上被心理治疗师广泛使用。
CBT 技术聚焦于此时此刻,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是一种快速、短程、有效的治疗技术。
CBT涵盖的范畴包括认知治疗、REBT、问题解决治疗、接受与承诺疗法、DBT、认知-行为分析系统心理治疗6大方法。
大量实证研究显示,CBT技术对于治疗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特殊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创作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和睡眠障碍都非常有效。
CBT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般6次解决问题,即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来访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但系统的治疗是15—20个疗程,临床上心理治疗师在与来访者沟通系统治疗的益处后,根据来访者的要求设置咨询疗程,最常见的是20个疗程结束治疗。
由于短程、快速、高效的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来访者愿意接受CBT治疗。
消极情绪和思维一、CBT治疗焦虑障碍的证据:注:空白表示没有证据;—表示阴性(不利)证据;+表示阳性(有利)证据;=表示大致相同;++表示可选治疗。
二、CBT治疗其他疾病的证据注:空白处表示没有证据;-表示阴性(不利)证据;+表示阴性(有利)证据;=表示大致相同;++表示可选治疗。
CBT治疗通常用于此表中疾病的辅助治疗。
三、家庭作业的运用:家庭作业是CBT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发挥着多种作用。
最重要的作用是使CBT技术应用于处理实际生活问题。
同时,家庭作用还可以成为每次治疗会谈的连接,承上启下。
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个体关注和改变思维模式、情绪和行为,来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
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CBT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性、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来改善情绪和行为。
这包括错误的认知、歪曲的思维方式以及消极的自我对话。
治疗师会帮助个体识别这些思维模式,并教他们如何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看待问题。
2. 情绪调节技巧:CBT还包括一系列的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个体应对负性情绪。
这些技巧包括深呼吸、放松练习、自我关注转移、情绪记账等。
这些技巧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控制情绪反应,减轻压力和焦虑。
3.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CBT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通过实际行动来测试和验证个体的负性思维模式。
个体将被要求进行一系列行为,以验证他们的担忧是否合理。
实验证据有助于个体改变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4. 逐步曝露:对于一些焦虑或恐惧症状,CBT使用逐步曝露的技术帮助个体逐渐面对他们所害怕的事物。
治疗师会逐步引导个体暴露于所害怕的情境中,并教他们如何处理和应对恐惧。
5. 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CBT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帮助个体发展和改进解决问题的技能。
个体将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预测结果以及评估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这些方法通常是在个体与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体还会被鼓励在治疗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和练习这些技巧。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夫妻关系的技巧分享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夫妻关系的技巧分享引言:夫妻关系是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还对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个体的差异和生活压力的影响,夫妻关系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夫妻改善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建立更健康、更稳定的关系。
一、认知行为疗法简介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关注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通过改变这些模式和习惯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夫妻关系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夫妻意识到他们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并提供技巧和策略来改变这些模式,从而改善夫妻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二、认知重构技巧1. 意识自己的负面思维夫妻之间经常会出现负面思维,比如过度解读对方的行为、过分担心未来等。
通过意识自己的负面思维,夫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从中解脱出来。
2. 重新评估负面思维一旦夫妻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他们可以尝试重新评估这些思维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有证据证明这个想法是真实的吗?”或“这个想法对我有益吗?”夫妻可以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并找到更积极的解决方案。
3. 替换负面思维替换负面思维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之一。
夫妻可以尝试将负面思维替换为积极的、现实的思维。
比如,当一个夫妻对对方的某个行为感到不满时,他们可以试着理解对方的意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抱怨。
三、行为调整技巧1. 提高沟通技巧沟通是夫妻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提高沟通技巧,夫妻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更好地理解对方。
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使用非攻击性的语言等。
2. 建立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夫妻关系中的纽带,它可以帮助夫妻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夫妻可以共同制定一些目标,比如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子女教育质量等,并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认知行为治疗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如焦虑、抑郁、恐惧等问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心理学领域发展出了许多治疗方法,其中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原理和具体应用,并讨论其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结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心理疗法。
它的核心理念是,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会直接影响其情绪和心理状态。
通过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干预和调整,可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问题的目的。
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重构: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方式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反应。
因此,通过帮助个体发现和纠正消极、扭曲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善其情绪问题。
2. 行为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强调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问题。
通过行为干预,可以帮助个体建立适应性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
3. 家庭支持:认知行为治疗关注个体与家庭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帮助个体改善家庭关系,提升家庭支持和亲密度。
认知行为治疗具有许多优势,这也是它被广泛应用的原因:1. 高效性: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时间有限、目标明确的治疗方法。
由于它关注的是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因此在疗程短暂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可测量性:认知行为治疗非常注重数据和测量,可以通过使用心理评估工具来评估治疗的进展和效果。
这为治疗师和个体提供了衡量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
3. 可灵活性: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治疗师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和目标,选择最适合的干预策略来帮助个体。
认知行为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心理问题的治疗中,包括但不限于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在这些心理问题的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达到减轻症状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认知行为疗法知识全解

认知行为疗法知识全解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与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贝克与雷米的认知疗法与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下列特点:⑴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⑵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⑶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⑷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与结构的目标的短期与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式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给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与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汲取各类认知与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学习目标掌握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治疗技术。
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x二.工作程序认知治疗的种类目前有许多种,且各有不一致的侧重点。
但各个具体的治疗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能够概括出通常的认知治疗所包含的基本过程与常用的基本技术。
尽管一些治疗家对某些方面会有所侧重,或者使用不一致的术语,但就治疗的基本内容而言,基本一致。
(一)贝克与雷米的认知疗法1、建立咨询关系良好的咨访关系对任何种类的心理治疗都非常重要,它是治疗赖以持续下去的基础。
在认知治疗中,要求咨询师与求助者一开始就要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并努力把这种关系贯穿于整个咨询过程。
这样,咨询师与求助者就能够共同制定咨询目标,商讨咨询方法、咨询的时间间隔等具体问题,并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
在这一过程中,咨询师应尽量采取一种商讨式的态度,而不是使用命令的方式与求助者讨论问题。
这种友好、合作的咨访关系不仅能够促使求助者建立求助动机,也能使求助者积极地投入到咨询过程中来,有利于他调动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在这种关系中,咨询师扮演着诊断者与教育者的双重角色。
所谓诊断者,就是对求助者的问题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有个全面的认识,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而教育者的含义则不是简单、机械地向求助者灌输某种理论,而是引导求助者对他的问题及其认知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安排特定的学习过程来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习惯的认知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在解决应激障碍中的实践经验与心得分享

认知行为疗法在解决应激障碍中的实践经验与心得分享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常常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在解决应激障碍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分享我在实践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应激障碍的经验与心得。
一、认知行为疗法简介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缓解心理疾病的目的。
该方法主要通过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调整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并通过行为改变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认知行为疗法在应激障碍中的实践经验1. 评估患者的应激水平在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应激障碍时,首要任务是评估患者的应激水平。
通过详细的面谈和相关量表的使用,我能够了解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建立合作关系在治疗初期,我注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困扰和需求,我能够确保患者的参与和信任,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基础。
3.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处理应激障碍时,我注重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消极的思维模式,如过度的自责、灾难思维等。
通过引导患者重新评估问题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以及关注积极的方面,我能够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认知方式。
4. 行为调整除了认知重构,行为调整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治疗过程中,我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正面有益的活动,如练习放松技巧、进行身体锻炼等。
这些行为调整的策略有助于缓解应激症状,并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5. 培养问题解决技能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还帮助患者培养问题解决的技能。
通过教授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及鼓励患者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患者能够逐渐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减轻应激障碍带来的不安和困扰。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应激障碍中的心得分享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认知行为疗法在解决应激障碍中的有效性和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重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 • 患者的行为应对也是维持和加重患者情绪障碍的主要原
因。
原理七
• 协同检验;
• 来访者是自己的科学家; • 合作的治疗关系。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
• 在正常与异常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谱,这也就意味 着学习(learning)的基本原则适用与所有的行为。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 观察学习或模仿(Bandura, 1965) 三组儿童观看“成人示范的攻击行为”的影片:
1.成人在攻击之后得到奖赏; 2.成人在攻击之后得到惩罚; 3.成人在攻击之后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将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以及观察学习整 合在一起。
行为契约
• 确定目标行为 • 规定处如何测量目标行为 • 确定该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 • 确定强化与惩罚的发生 • 确定由谁来实施这项强化
认知治疗基本原理
简介
1.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以证据为基础 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处理患者当前的问题。
2. 目标取向—患者和治疗师达成一致的,改善患者痛 苦的情绪状态及不良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核心信念 中间信念 (生活规则)
自动想法
第一级:负性自动想法
• 负性自动想法是个体对一个特定的情景或事件的评 价。
• 认知治疗师关注的是和强烈的消极情感,如焦虑、 抑郁、内疚、羞耻及愤怒等,联思维内容) • 言语 • 画面,尤其在焦虑障碍中
• 正性强化物和奖励 • 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
操作性条件作用
有效应用的基本要求:
• 强化与行为的一致性 • 行为与给予强化之间的时间(直接性) • 强化的安排 • 强化物的强度和量 • 强化物的性质和类型 • Premack法则
操作性条件作用
负性强化
1. 一个行为的发生;
2. 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
是对躯体感觉的灾难性的错误解释。
• 王女士还描述了他头脑中的一幅画面:一个人呆在 家里,心脏病发作倒在地上,痛苦地爬向电话想求 救,但无能为力。
案例二
• 李先生被诊断为抑郁症,表现为心境低落,缺乏愉 快感,注意力不集中,记性不好,疲劳,无精打采, 性欲缺乏,而且易激惹。李先生基本不参加任何的 社交活动,大多数时间都躺在床上。他做出了很大 的的努力约了他的一个朋友外出,但在最后一分钟 他的朋友说因为有急事取消了约会,说再联系。李 先生一下子情绪更低落了。
第一级:自动想法
• 这些信息处理偏倚被看作是情绪障碍维持的关键, 关注负面的或与威胁有关的信息,而不关注或忽略 相反的信息。
第一级:自动想法
• 情绪焦虑时: 1. 思维过程也是更消极,但关注将来的事件:“如果
我不能通过这个考试,那我就完了。” 2. 不自觉地寻找潜在的威胁或危险 3. 狭隘地关注眼前的威胁 4. 过度地夸大危险 5. 低估应对的可能 6. 关注最坏的可能的结果(几周、几个月、几年后) 7. 为担忧将来的事件所控制
简介(续)
1. 正常化的治疗原理 2. 人们对痛苦的正常的反应和我们在精神卫生工作中 看到的患者或来访者的反应有何不同? 3. 认知行为治疗存在着许多学派
认知的三个水平
• 负性自动想法 • 中间信念(生活规则) • 核心信念
认知的三个水平
• 核心信念 代表着我们最基本的自我感,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案例二
李先生的自动想法:
• “为什么我总是碰上这种事情?” • “蛮好不约他,自讨没趣” • “我敢肯定他不是因为有急事,他本来就不愿意和
我出去” • “他很可能讨厌我” • “我肯定让人很无聊的” • “我怎么这么没用” • “努力也没用,不会好了” • “生活一点意义都没有”
原理四
• 想法、情绪、生理、行为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五因素模式
注意模式
环境 想法
生理反应
行为
信念
心境
原理五
• 情绪障碍都有特定的主题;
• 个人领域:个人认为什么对他/她是重要的; • 人格类型:社会依赖性的和独立自主性的; • 认知的脆弱性
原理六
• 情绪障碍的获得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3. 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 负性强化物 • 初级和次级负性强化物 • 负性强化需要有持续进行的负性刺激,在做出特殊的
反应(行为)之后,可以被去除或终止。
操作性条件作用
• 正性和负性强化的联合作用 • 逃避行为和回避行为 •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
惩罚 1. 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了; 2. 这个行为之后立刻跟随着一个刺激; 3. 于是,将来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 惩罚的类型:
案例一
• 王女士,诊断惊恐障碍,几乎每天都有发作。当惊 恐发作时,王女士体验到一系列的躯体感觉:心悸, 呼吸急促和头晕等。他把这些症状看作是很危险的, 并报告有以下的自动想法:
• 心悸——“我发心脏病了” • 呼吸急促——“我要憋死了” • 头晕——“我要晕倒了”
案例一
• 根据惊恐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式,王女士的自动想法
糖心理
心理咨询师成长平台
认知行为治疗(CBT)培训
徐勇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
认知行为治疗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 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 事情? • 态度? • 行为?
原理一
• 决定我们感受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赋予事件的 意义。
• 人类不是环境和生物性影响的被动地接收者,我们主 动地建构现实。
行为治疗技术:自信心训练
自信心训练
• 常常在集体治疗中使用
主要内容: 1. 定义自信心以及与攻击性和顺从的区别 2. 讨论在各种社交场合来访者及他人的权利 3. 识别并消除妨碍表达的认知障碍 4. 练习自信行为
行为治疗技术
• 示范(Modeling) •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 • 一致性管理( Contingency Management) • 行为契约(Behavioral Contract) • 代币制(Token Economies) • 生物反馈(Biofeedback)
录 • 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别人或我们自己) • 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 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 Ivan Pavlov的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作用
非条件刺激 (US) 食物
非条件反应 (UR)
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 (NS) 节拍器
中性刺激 (NS) 节拍器
警觉反应 回头,竖耳
+ 非条件刺激 食物
条件刺激 (CS) 节拍器
条件反应 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
经典条件作用
刺激的时间联系:
• 前向延时条件化 • 前向痕迹条件化 • 同时条件化 • 后向条件化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 条件化的消退 • 条件化的分化和泛化
影响经典条件作用的因素
• US和CS的性质 • US和CS之间的时间关系 • US和CS之间的一致性 • 共同作用的次数
1. 注意并发现另一个人的行为的最主要的特征; 2. 记住这个行为; 3. 重现这个行为; 4. 有动机并实现这个行为。
Joseph Wolpe(1958)
• 实验神经症 • 交互抑制原理 • 人体试验:深度肌肉放松;人际自信;性兴奋
行为治疗技术:系统脱敏
步骤: •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 引起焦虑的实景等级和想象等级 • 脱敏(想象和现实) 适应症: • 恐怖症 • 其它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Ivan Pavlov的经典条件作用 • 情绪反应特别容易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习得
经典条件作用在人类行为及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John B. Watson 和 Rosalie Rayner:Little Albert,11 个月的婴儿(1920)
Little Albert
Mary Cover Jones (1924)
原理三
• 认知治疗从三个水平的认知来理解情绪障碍:自动想 法、潜在的假设和规则以及核心信念。
• 负性自动想法是个体对一个特定的情景或事件的评价。
• 生活规则是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决定或影响我们如 何行动或互动,进一步建立和發展我们的自我感:接 纳、能力和控制。
• 核心信念代表着我们最基本的自我感,是我们如何看 待自己、他人和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关键,与强烈的情 绪联系在一起。
消退: 1. 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 2. 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 3. 并且,因为这个原因行为在将来不再发生。 • 消退爆发
两种条件作用的比较
经典条件作用
获得
消退
自动恢复
刺激泛化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 系
以不自主的反射性行 为为基础
操作性条件作用 获得 消退 自动恢复 刺激泛化 强化
以自主行为为基础
行为治疗技术:暴露技术
特征: • 实景暴露 • 长时间暴露体验焦虑
方法: • 满灌法
适应症 • 广场恐怖症
行为治疗技术:自信心训练
自信( assertiveness): • 以不侵犯他人的权利的方式恰当地表达
自己的感受 目的: • 训练来访者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 • 消除妨碍清晰的自我表达的认知障碍
正性惩罚;负性惩罚
操作性条件作用
影响惩罚效果的的因素: • 实施惩罚与目标行为出现之间的时间; • 间断性惩罚和持续性惩罚; • 惩罚在行为序列上的时机; • 是否存在着强化? • 应强化适应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