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什么是CBT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
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
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
所提到的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
现在的情况是,我国的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
循证医学证明了CBT是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美国已经将CBT纳入了精神科医生的必修课。
2000年之后,CBT的使用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的主流。
反观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的研发在最近十年却显出“疲态”,精神科疾病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上市药品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锁定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基本概念"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
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思维改变生活
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思维改变生活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自身的不良思维模式,并通过改变这些思维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治疗过程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如何改变思维,从而改变生活。
第一部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
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看法和解释,而行为则指的是个体对于情绪和事件做出的反应。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个体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可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第二部分: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过程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评估和目标制定:治疗师与患者进行面谈,了解患者的问题和需求,并共同制定治疗目标。
2. 建立合作关系: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
3. 认知重构:治疗师帮助患者意识到其负面思维模式,并通过认知重构的方式来改变这些思维模式。
4. 行为实验:治疗师鼓励患者通过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来测试其负面思维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 技巧训练:治疗师教授患者一些应对技巧和策略,以便患者能够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和应对压力。
6. 巩固和维持:治疗师与患者一起总结治疗成果,并提供巩固和维持的建议,以确保患者能够在治疗结束后保持改变。
第三部分:认知行为疗法的实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在实际应用中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和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减轻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应用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和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结论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理论,以及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分析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个体消除负面情绪和思维,从而提高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
CBT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美国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体系之一。
它的核心是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联系,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想是否真实或合理,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具有临床有效性,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社交恐惧症、人格障碍等治疗中。
CBT认为,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彼此交互和影响的,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想法而不是外部事件所决定的。
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需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CBT的关键理念是,负面的心态和想法是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常见根源,而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互动关系的系统。
CBT的治疗着眼于个体思想与情感的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个体的负面思维方式,包括过度抽象、扭曲、过度一般化、黑白思维等。
二是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回避、逃避、放弃等,帮助个体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的行为习惯。
CBT的治疗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评估阶段,通过咨询、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为治疗阶段,根据个体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一般包括情感(如焦虑、抑郁)调节训练、认知扭曲工作、行为调节工作、提醒自我抑制、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等。
第三阶段为巩固与预防复发阶段,通过巩固疗效,使其对减少症状的影响发挥更长久的作用等。
CBT的治疗方法包括一对一治疗和团体治疗,此外还有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自助CBT、心理资讯网站、自助书籍等,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适应广泛群体的需求。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指南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指南一、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短期、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与情感反应。
CBT的基本假设是,人类的情绪与行为是受到认知的深刻影响,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可以改善的人生质量。
CBT强调当前的问题而非过往的经历,帮助个体理解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它适用于各种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1. 思维影响情绪与行为CBT的核心理念是“思维影响情绪与行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件,而对这些事件的解读与反应往往受到他们认知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受到批评,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反应,而这种反应并不是单纯由于批评的事件本身,而是源于他对这一事件所持有的信息处理方式。
2. 自动思维与认知扭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脑海中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自动思维”,这些思维往往是快速、直观的,对我们情绪产生直接影响。
例子包括:“我做不好任何事情”、“别人总是不喜欢我”等等。
这些自动思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认知扭曲,如全或无思维、过度概括、灾难化思维等,它们会导致个体产生负面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方式。
3. 应对策略CBT不仅关注于识别问题思维,还提供了一系列技巧和方法来帮助个体进行调整与重构。
这些策略包括:识别并挑战负面自动思维:当识别到负面想法时,通过问自己“这个想法有多真实?”来质疑其真实性。
证据收集:将自己想法与现实证据进行比较,以评估想法的准确性。
替代思维:发展更具建设性的替代性思维,从而改变对情况的看法。
行为实验:在安全环境下尝试新的行为反应,以观察其效果。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1. 建立治疗关系在进行任何有效的心理治疗之前,第一步便是建立一份信任的治疗关系。
治疗师与患者之间需要开放性和诚实,患者需要感到安全,以便能够表达他们心中的恐惧和困扰。
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辅导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辅导运用1. 引言1.1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一种以认知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根据他们的想法和情绪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影响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个体可以学会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包括认知重构和行为技巧训练两个主要方面。
认知重构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他们的不良认知方式,例如过度一般化、情绪化思维等,从而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行为技巧训练则侧重于帮助个体增加积极的行为习惯,如逐步暴露、放松训练等,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认知行为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认知行为疗法也被证实在各种人群中均有效,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
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目前心理治疗领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1.2 团体辅导概念团体辅导是一种集体参与、以解决特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为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
团体辅导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受到社会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的影响。
在团体辅导中,参与者通常由一位或多位专业心理治疗师带领,共同探讨和解决各自的心理问题。
团体辅导的参与者可以是面对相似问题的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
团体辅导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集体的共同经验和支持来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
在团体辅导中,参与者可以借助他人的经历和观点,认识到自己并非孤立存在,同时也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团体辅导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鼓励,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
团体辅导通常包括定期的集体会议和课程,持续一段时间。
参与者在团体中分享自己的困扰和挑战,同时也积极参与他人的问题讨论和解决。
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专业心理治疗师会引导参与者进行认知重构、情绪调节和行为改变等活动,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并提升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与精神病一、CBT概述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暂心理治疗方法。
该疗法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的思维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针对患者错误、歪曲或紊乱的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与态度,可以改善他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的目的在于修正消极的自动式思维和潜在意识或信念的混乱,从而改变患者对特定相关问题的行为模式。
在心理治疗研究领域,CBT应用最为广泛。
CBT不仅是心理疗法中最普遍的研究形式,也是心理疗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式,是基于心理疗法研究证据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技术。
国外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BT对健同时还康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CBT 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躯体健康(慢性疼痛、癌症及帕金森病相关问题的研究等)儿童领域(孤独症、行为障碍等其他方面)。
二、CBT的实施及步骤1、实施CBT的基本技术包括“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认知技术主要包括:(1)帮助患者认识自动思维(运用ABC理论阐释事件与反应之间存在信念的作用);列举患者的歪曲认知,从而提高其认知水平,矫正错误思想;改变患者的极端信念;帮助患者进行检验假设。
帮助患者认清事实,发现消极的态度;积极自我对话法,患者针对自己的消极思想,提出积极的想法;家庭作业法,要求患者记录自己的思维并作分析;行为技术主要有:1)日常活动计划。
安排给患者一些能完成的活动,活动要求随患者的能力和心情而改变;2)活动难易与感受评估技术。
让患者填写日常活动记录,发现自己的兴趣,同时检验认知歪曲的作用;3)教练技术。
治疗者为患者提供指导,帮助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4)放松训练法。
按照一定顺序在音乐的配合下指导患者依次放松一定部位,体验放松感。
2、步骤Phli pp a.A.Garety 等人认为,CBT的实施步骤为:建立初步的友好的护患关系,全面评估患者精神状况;树立治疗目标;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其不合理信念;消除患者的错觉和幻觉;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心;1)6)防止复发和出院后社会功能障碍。
属于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发并发展起来。
它基于认知理论和行为学原理,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缓解心理疾病和促进心理健康。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认知:疗法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即思维、信念和解释事件的方式。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受到他们对事件的主观理解和解释的影响。
认知失调:疗法强调个体的认知失调,即不合理、消极或畸形的思维模式,如过度一般化、思维扭曲和消极自我评价等。
这些认知失调可以导致情绪问题和不健康的行为。
行为:疗法还关注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它认为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可以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目标导向: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疗法,即通过明确的治疗目标和策略来指导治疗过程。
疗师与患者合作制定目标,并通过具体的技术和策略帮助患者实现这些目标。
实践和家庭作业:疗法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和应用技巧。
患者通常会完成一些家庭作业,如记录情绪和行为、挑战负面思维、尝试新的行为等,以促进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疾病和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和科学的心理疗法,已成为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名词解释
认知行为疗法名词解释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核心理念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受到他们的思维和信念的影响。
该疗法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和不健康的思维模式,以及通过鼓励积极的行为改变来促进心理健康和福祉。
下面是一些认知行为疗法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认知扭曲: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的错误或不合理的思维
模式,如过度概括、放大/缩小、过滤、全或无思维等。
2. 自动思维:指人们习惯性地产生的、自动出现的思维模式,
通常是潜意识的,对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 具体化:一种认知扭曲,指个体只关注事件的一部分或细节,而忽略整体情境。
4. 过度概括:一种认知扭曲,指个体根据有限的证据或单一的
经历,广泛而笼统地从中得出结论。
5. 心理治疗师:又称为认知行为疗法师,是经过专门培训和资
格认证的专业人士,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6. 负性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否定性看法,这
种评价往往是主观的、过度严厉的,并且常常不符合事实。
7. 思维记录:一种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技术工具,个体记录和分
析他们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
8. 行为实验:一种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实践活动,个体通过改变
自己的行为来验证和修正他们的负面思维假设。
这些名词解释提供了对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技术的理解,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概述,认知行为疗法有更多的理论和技术组成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知识全解
认知行为疗法知识全解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它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
本文将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技巧和应用进行全面解析。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1. 认知:认知是指个体对事件、情感和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CPT的核心理念是,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是由于外部事件本身,而是由于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和理解方式导致的。
因此,通过改变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可以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2. 行为:行为是指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行动,包括言语和行动。
CPT认为,行为是认知的延伸,人们的行为往往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认知模式。
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他们的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技巧:1. 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认知重构是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他们的不合理或消极的思维模式。
这可以通过让患者记录和分析他们的负面思维,提出合理的替代性解释来实现。
例如,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会把所有的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和无用。
认知重构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是不正当的,并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如:“我并不是每次都失败,我也有成功的经历”。
2. 观察并纠正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观察并纠正认知偏见是指帮助患者意识到他们行为中存在的思维偏见,并通过反思和实践来改变这些偏见。
例如,一个社交焦虑症患者可能会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认为别人一定会对自己有负面评价。
通过逐渐接触和实践社交场合,并观察他人的反应,患者可以逐渐纠正这种认知偏见,并减少焦虑。
3. 行为实验(Behavioral Experiment):行为实验是指通过实践来测试和验证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真实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应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本文将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达到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目的。
该疗法通过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帮助个体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认知重建、暴露疗法、行为实验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缓解心理问题,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们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学生们的重要难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 认知重建认知重建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旨在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认知重建技术,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
例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通过讨论案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们审视自己的消极思维习惯,并逐步改变这些消极思维模式。
通过认知重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另一种重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和恐惧症状。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暴露疗法帮助学生们克服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例如,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学生,可以通过暴露式练习来逐步克服恐惧,提高自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什么是CBT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de)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de)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de)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de)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de)总和.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de)心理治疗方法.CBT(de)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de)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de)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de)随访发现,经CBT治疗(de)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de)患者.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de)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de)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de)疗法,但CBT不是万能(de):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de)抑郁症患者.优秀(de)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de)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de)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de)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de)情况是,我国(de)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de)心理治疗训练.循证医学证明了CBT 是抑郁症(de)心理治疗中最为有效(de)方法,美国已经将CBT纳入了精神科医生(de)必修课.2000年之后,CBT(de)使用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de)主流.反观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de)研发在最近十年却显出“疲态”,精神科疾病(de)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上市药品数呈不断下降(de)趋势.主流观点认为人是特殊(de),不同于一般意义(de)动物,所以CBT这种从认知、行为角度入手(de)疗法就变得更为重要.CBT原理有些人认为CBT很简单,CBT说简单确实简单,我们推崇把复杂(de)问题简单化.CBT关注(de)就是认知和行为(de)改变,而且主张认知会改变行为和情绪.反之亦然,行为和情绪(de)改变也会影响认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对于深陷“恶性循环”(de)抑郁症患者,我们通过CBT治疗让其重归良性循环.可是CBT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虽然法律给予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de)资格,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我们希望即便不能承担起心理治疗(de)工作,也应该有这方面(de)意识.精神科医生可以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合作团队,相对系统(de)心理治疗交给治疗师完成,联合治疗则由精神科医生负责.CBT(de)理论基础分为行为部分和认知部分.行为部分认为抑郁是丧失、失去、缺乏奖励或者不能获得奖励(de)结果,可以通过行为激活、问题解决技能等方法治疗.CBT从行为角度来说需要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刺激-个体-反应-结果(S-O-R-C)分析患者是一个什么样(de)个体.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纵向分析,因为所有(de)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de),他们与发展过程、社会化过程、早期行为模式、个人信条和社会规则都有关系.CBT 聚焦当下而非过去,我们不可能让患者重建个人经历,而应该让患者注重眼前.无论是思维或是行为(de)改变都有可能促使情绪改变,进而影响认知最终实现全面变化.普遍认为对于抑郁症(de)患者应通过运动疗法达到激活(de)目(de),安排活动中需要注意疲劳问题.所有人都体会过疲劳,这是一种不良体验.让一个抑郁症患者参加剧烈运动,产生疲劳不但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造成另一种痛苦(de)叠加.安排活动应该按照等级逐步进行,这一过程遵循不疲劳原则.所以,单独看每一个技术貌似都不难,但如何驾驭,如何联合使用是CBT中需要解决(de)问题,优秀(de)医生应该调动来访者配合你一起工作.CBT流程短程CBT可以分为6次进行:第1次:了解抑郁与治疗方法;第2次:识别自动思维与行为激活;第3次:对抗歪曲认知与功能行为;第4次:改变归因方式与任务分解;第5次:发现核心信念与问题解决;第6次:复习、目标和计划、应对挫折和预防复发.在进行12-20次(de)CBT时,前3次等于是把上述(de)短程治疗(de)第一次治疗进行放大,这期间(de)治疗主要是为之后(de)治疗做铺垫.CBT需要先激发患者(de)治疗动机,并不是上来就蛮干.认知行为治疗不是批评,不是挑错,更不是骂人.CBT过程中不应该表现出对患者(de)压迫性,相反应该以“人本”思想看待患者,前期治疗(de)铺垫和动机激发是治疗成败(de)关键所在.心理治疗分两个层面:一是基础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激发动机、建立关系、发现问题、引导患者增加依从性;二是专业理论指导下(de)专门治疗.专门治疗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怎么在理论指导下使用是难点所在.如果没有前期(de)铺垫,上来就治疗是不可能达到疗效(de).临床运用CBT(de)要点是:充分(de)治疗关系心理教育激发治疗动机(药物、维持)对症状(de)自我监控行为激活认知重建评估很重要适应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de)康复期治疗等[3].其中最主要(de)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de)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de)短期治疗方法.抑郁症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不合理认知: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de)缺点,缩小自己(de)优点;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de)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消极思维:在他眼中(de)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de)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de)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de)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de),与现实不相符合(de).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de)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de)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de)人,孩子不能理解事情是跟他无关(de),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de),会形成“我不好”(de)核心信念.抑郁症最大(de)风险是自杀.自杀(de)认知主题:一是高度(de)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de)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de)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de)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焦虑症焦虑症出现(de)认知主题: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de)危险过度夸大(de)反应;对事物(de)失控作灾祸性(de)解释.其认知(de)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de)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de)威胁性信息.例如,当事人(de)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de)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de)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焦虑患者(de)核心信念: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de).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危险(de)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险(de)核心信念带来危险(de)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强迫症认知模式:(1)、过高(de)不适当(de)责任感对责任(de)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de)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de)过高(de)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de)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2)、对威胁(de)评估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de)估计过低.(3)、完美主义完美主义(de)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de)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de)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de)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de)形式包括:对事情(de)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4)、思维(de)至关重要性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de)思维,思维与行为(de)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5)、过分要求控制强迫症(de)核心是他们(de)生活需要外部(de)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de)环境,通过一切都做(de)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de)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de)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de)思维(de)正常(de)精神系统(de)崩溃.(6)、万事要求确定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de)不确定,对自我效能(de)怀疑是强迫症(de)认知方式之一.当事人苛求确定性(de)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de)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de)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de)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de)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de)需要(de)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de)需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神经性厌食认知主题:集中在对自身外形、面庞、体重等方面(de)不合理认知.“我很胖”,“我不漂亮”,“瘦就是美”.核心信念:外形决定一切,我不漂亮,就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吸引力.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de)病人,受到严重(de)认知损害,不稳定(de)家庭系统(de)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强调(de)是心理教育(de)重要性,不要高估患者(de)认知水平,90%(de)患者和我们不处于同一认知水平.患者会简单(de)以为CBT就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医生并没有锦囊.那么医生在CBT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de)角色呢医生是一面镜子,医生要做(de)是帮助患者认知、了解自己,而不是直接提供问题(de)具体解决办法.不建立充分(de)治疗关系,不进行教育就不能让患者认识到这一点.医生在完成自己(de)任务后就应该逐步退出患者(de)生活,而不是扮演患者导师、父母、伙伴之类(de)角色.医患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非现实(de)现实关系”:“现实”指(de)是我们要和患者面对面交流,“非现实”指(de)是我们不应该在患者(de)现实生活中扮演角色.患者需要走出自己(de)路才能回归社会,医生不应该是他们(de)永久领路人.中国(de)精神科医生做出了大量(de)努力,取得了很大(de)成绩,但工作还不够完整,未来还有很长(de)路要走.。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它主要着眼于改
变行为、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以帮助人们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
它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这是一个研究人类思考、行为和情感反应的学科。
认知行为疗法把心理病源认为是一种不准确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由于环境及其他因素引起的。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人们认识他们的思维、行为以及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不良思维方式和行为。
它认为这种重新认知有助于改善病情,减轻他们在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痛苦。
认知行为疗法常常运用某种情绪和行为的技巧,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改善他们的行为。
技巧包括认知重构,它指的是改变或替换一些不准确的思维模式,以更准确地反映现实。
它还可以提供一种方法,以支持患者重新审视他们的情绪、行为和思维,以改善他们的病情。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应用于许多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冲动控制和行为问题。
它也可以用于治疗社会焦虑症、强迫症和特殊教育需求。
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用于改善个人关系,进行职业转变,以及处理与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有关的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它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
以改善心理健康和行为。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调节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建立更强烈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贝克认知行为疗法(Beck'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隆·贝克(Aaron T. Beck)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中。
它注重通过改变个体的错误、消极、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及其影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对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的相关参考内容:1. 认知三角理论(Cognitive Triad Theory):认知三角理论是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态度和信念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三角关系。
如一个人持有自己没有价值的观念,将会导致对外界的否定、对自己的否定,最终形成一种负向的心理状态。
该理论认为,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观念、态度和信念,可以改变其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2. 认知倾向(Cognitive Distortions):认知倾向是指个体在感知和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偏误和错误的认知方式。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将认知倾向视为心理问题的重要源头和维持因素,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这些认知倾向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常见的认知倾向包括:过度概括、二元思维、情绪化推理、以偏概全、思维过滤等。
3. 认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认知重建是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他们的自动负向思维模式。
通过提供证据和逻辑推理,个体可以重新评估和调整他们的想法和信念,以更加准确和合理地对待问题。
认知重建的目标是消除消极情绪并促进积极的自我评价。
4. 行为试验(Behavioral Experiment):行为试验是贝克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策略。
它通过个体自己的实际体验和行为实践来验证和修正其负向认知和信念。
个体通过实际行动来测试他们原来的想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收集有关现实情况的证据。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尤其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表现出色。
该疗法基于这样一个观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受到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可以改善情绪和行为。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实施步骤及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概念认知行为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伦·贝克(Aaron T. Beck)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
该疗法强调认知过程在情绪和行为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它认为,负面的自动思维会导致不良情绪和问题行为,而通过识别并挑战这些思维,就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绪和行为。
认知与情绪认知是指人的思维过程,包括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处理。
在这方面,认知行为疗法提出了一种“思维-情绪-行为”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个体体验的情绪反应是由他们对特定事件的认知所引导的。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不佳,这种思维可能会导致焦虑和沮丧。
行为与结果不仅是思维影响情绪,行为也同样会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个体在面对情境时采取的反应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例如,一位因失业而感到沮丧的人,可能会选择闭门不出,但这一行为又会加剧他的孤独感。
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理认知行为疗法基于几个核心原理:自动思维: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自动产生的想法。
这些想法往往是负面的,从而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
认知扭曲:这是指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解读,例如灾难化思维(将事情看得过于严重)或过度概括(将某一负面事件推广到所有场合)。
应对策略:CBT鼓励个体学习有效的应对技能来处理压力与困扰,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思维模式。
强化与惩罚:个体重复某些行为是因为得到了正向或负向反馈。
CBT通过操控这些反馈来改变不良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实施步骤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建立治疗关系在展开具体治疗前,治疗师首先需要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主要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且改变不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心理治疗方法。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德·贝克创立,该疗法基于认知学派和行为学派的理论而发展起来。
贝克认为,人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存在着错误的思维方式,比如过度一般化、过度泛化、思维放大以及负面化等。
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会导致自卑感、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情况的出现。
贝克认为,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才能够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对患者的思维和行为进行观察和调整,来帮助患者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具体做法包括:
1.了解自己的情绪:患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习惯,并且知道每种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2.找出错误的思维: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并且找出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3.重新评价:患者需要重新评价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采取更好的思维方式。
4.行为实验:患者需要通过实验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找出自己的新思维方式是否有效。
5.安排计划:患者需要根据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来改变自己的习惯。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患者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够使患者找到长期的解决方法。
此外,该疗法不仅适用于心理问题,也适用于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总之,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它能够帮助患者找到错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且通过实验找到更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锁定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与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与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与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与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基本概念"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与行为反应。
事件与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与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调整心理疾病中的人际关系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调整心理疾病中的人际关系心理疾病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还会对其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疾病中的人际关系。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其解决问题和调整情绪。
其核心理念在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对事物的认知所决定的。
因此,通过改变认知,可以有效地改变情绪和行为。
二、认知行为疗法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1. 自我意识与自尊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认知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存在感,从而增强自尊。
通过训练患者的自我观察能力和积极思考,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2. 沟通技巧训练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存在着沟通困难的问题,导致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出现阻碍。
认知行为疗法可通过提供有效的沟通技巧训练,帮助患者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积极倾听他人,并解决冲突。
这些技巧包括非暴力沟通、积极倾听和适当的表达等。
3. 理解他人和共情心理疾病使患者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提高患者的共情能力和观察他人的技巧,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建立起互信互谅的人际关系。
4. 处理负面情绪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存在着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患者能够学会识别和应对负面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减少负面情绪对关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以下是一个案例,用以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小明是一位患有社交焦虑症的患者,他总是感到不安和不自在在与他人交往的场合。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小明学会了面对自己的焦虑情绪,并用积极的方式去与他人交流。
他通过逐渐暴露自己于社交场合,慢慢放下了对他人评价的担忧,逐渐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际交往。
如何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处理社交不安与孤独感
如何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处理社交不安与孤独感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结合认知和行为方法的心理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包括社交不安和孤独感。
通过改变负面的想法和行为,CBT可以帮助人们更积极地面对社交困难和孤独感,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一些利用该疗法处理社交不安和孤独感的实用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人们对自身、环境和未来的反应为中心的疗法。
它基于以下核心原理:1.负面情绪与负面想法相互关联: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不仅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更受到他们对这些刺激的解释和评估的影响。
负面的想法和信念会引发负面情绪和不健康的行为反应。
2.不合理思维模式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意识到不合理、消极的思维模式,并通过改变这些模式来改善情绪和行为。
这一过程包括识别负面思维、挑战负面思维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替换为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模式。
3.实践新的行为和技能:认知行为疗法不仅注重改变思维,还强调通过实践新的行为和技能来改善情绪和行为。
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采用健康的应对方式,人们可以逐渐克服社交不安和孤独感。
二、处理社交不安的认知行为疗法方法1.识别负面观念: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对社交活动的负面观念和担忧。
例如,“我会出糗”、“别人会嫌弃我”等。
将这些观念写下来,并对它们进行评估,冷静思考是否符合事实。
2.挑战负面想法:一旦识别了负面观念,就要进行挑战。
寻找证据,看看是否真的有事实支持这些想法。
同时,思考是否存在替代的、更加积极的观念。
例如,替代观念可以是“每个人都有尴尬的时候,不必过于在意”。
3.调整行为:开始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社交活动,逐渐面对自己的不安感。
可以从更容易的情境开始,比如与亲密的朋友进行交流,逐渐扩大范围。
同时,要注意身体语言的积极性,保持自己的姿态开放和友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概述什么是CBT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
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
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
所提到的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
现在的情况是,我国的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
循证医学证明了CBT 是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美国已经将CBT纳入了精神科医生的必修课。
2000年之后,CBT的使用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的主流。
反观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的研发在最近十年却显出“疲态”,精神科疾病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上市药品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主流观点认为人是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动物,所以CBT这种从认知、行为角度入手的疗法就变得更为重要。
CBT原理有些人认为CBT很简单,CBT说简单确实简单,我们推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CBT关注的就是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主张认知会改变行为和情绪。
反之亦然,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也会影响认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对于深陷“恶性循环”的抑郁症患者,我们通过CBT治疗让其重归良性循环。
可是CBT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虽然法律给予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资格,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
我们希望即便不能承担起心理治疗的工作,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
精神科医生可以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合作团队,相对系统的心理治疗交给治疗师完成,联合治疗则由精神科医生负责。
CBT的理论基础分为行为部分和认知部分。
行为部分认为抑郁是丧失、失去、缺乏奖励或者不能获得奖励的结果,可以通过行为激活、问题解决技能等方法治疗。
CBT从行为角度来说需要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刺激-个体-反应-结果(S-O-R-C)分析患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
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纵向分析,因为所有的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与发展过程、社会化过程、早期行为模式、个人信条和社会规则都有关系。
CBT聚焦当下而非过去,我们不可能让患者重建个人经历,而应该让患者注重眼前。
无论是思维或是行为的改变都有可能促使情绪改变,进而影响认知最终实现全面变化。
普遍认为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应通过运动疗法达到激活的目的,安排活动中需要注意疲劳问题。
所有人都体会过疲劳,这是一种不良体验。
让一个抑郁症患者参加剧烈运动,产生疲劳不但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造成另一种痛苦的叠加。
安排活动应该按照等级逐步进行,这一过程遵循不疲劳原则。
所以,单独看每一个技术貌似都不难,但如何驾驭,如何联合使用是CBT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优秀的医生应该调动来访者配合你一起工作。
CBT流程短程CBT可以分为6次进行:第1次:了解抑郁与治疗方法;第2次:识别自动思维与行为激活;第3次:对抗歪曲认知与功能行为;第4次:改变归因方式与任务分解;第5次:发现核心信念与问题解决;第6次:复习、目标和计划、应对挫折和预防复发。
在进行12-20次的CBT时,前3次等于是把上述的短程治疗的第一次治疗进行放大,这期间的治疗主要是为之后的治疗做铺垫。
CBT需要先激发患者的治疗动机,并不是上来就蛮干。
认知行为治疗不是批评,不是挑错,更不是骂人。
CBT 过程中不应该表现出对患者的压迫性,相反应该以“人本”思想看待患者,前期治疗的铺垫和动机激发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
心理治疗分两个层面:一是基础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激发动机、建立关系、发现问题、引导患者增加依从性;二是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门治疗。
专门治疗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怎么在理论指导下使用是难点所在。
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上来就治疗是不可能达到疗效的。
临床运用CBT的要点是:充分的治疗关系心理教育激发治疗动机(药物、维持)对症状的自我监控行为激活认知重建评估很重要适应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3]。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
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
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
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
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
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
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的。
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
危险的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危险的核心信念带来危险的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
强迫症认知模式:(1)、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
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对威胁的评估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
(3)、完美主义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
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思维的至关重要性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
(5)、过分要求控制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万事要求确定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
当事人苛求确定性的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的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的需要的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
神经性厌食认知主题:集中在对自身外形、面庞、体重等方面的不合理认知。
“我很胖”,“我不漂亮”,“瘦就是美”。
核心信念:外形决定一切,我不漂亮,就没有人喜欢我。
我没有吸引力。
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要高估患者的认知水平,90%的患者和我们不处于同一认知水平。
患者会简单的以为CBT就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医生并没有锦囊。
那么医生在CBT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医生是一面镜子,医生要做的是帮助患者认知、了解自己,而不是直接提供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不建立充分的治疗关系,不进行教育就不能让患者认识到这一点。
医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应该逐步退出患者的生活,而不是扮演患者导师、父母、伙伴之类的角色。
医患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非现实的现实关系”:“现实”指的是我们要和患者面对面交流,“非现实”指的是我们不应该在患者的现实生活中扮演角色。
患者需要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回归社会,医生不应该是他们的永久领路人。
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工作还不够完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