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民居考察
——丹巴的民居建筑
丹巴,古称“章古”,藏语意思是岩石上的城镇,是大渡河上的第一城,因为在这里古碉楼林立,又称“千碉之国”。这里有五千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同时也完整的保留了嘉绒藏族的生活习俗。天人合一的甲居藏寨、风景画廊“牦牛沟”、神奇的墨尔多神山和党岭山。由于一方山水的孕育,这里自古多出美女,故又有“美人谷”之称。
这次西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甲居藏寨以及梭坡乡,零距离的感受了嘉绒藏族高超的石砌墙建筑技术。
自从车子进入藏区开始,就能渐渐看到零星的藏族碉房一闪而过,大概的印象就是属于石木建筑,来到丹巴之后经过近距离的观察了解才知道因为藏族地区盛产石料,所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石料依据形态可划分为:毛石、片石、碎石等,碉房就是以这些石
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的柳木、杨
木、松柏木、杉木、桦木、青冈,
甚至是桃树木、梨树木等木材,建
成了藏地特有的。富有藏地特色的
民居建筑形式。
就我国传统民居来说,使用石材
料者最重要的类型便数碉楼。在藏
族碉房中,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的
砌筑材料,石料多为自燃形态略施
打磨,砌筑后的墙体风格粗犷、自
然。在这样的石砌的厚实墙体内部,
则以密排的木梁构成楼层。因为碉房都是楼的形式,少者两层,多者可达五、六层。这样的石与木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从外观来看,藏族碉房就是石头房。石砌的碉房风格粗犷、浑厚,建在高原群山中,格调非常协调。正应为碉房外观的粗犷使得他们的装饰常常会用在院内房屋门窗上,所以碉房的门窗装饰性是非常强的。除此之外藏族碉房中的内檐也会有许多彩绘装饰,尤其是在彩绘的用色上,大多使用明艳的红、粉、蓝、橙等色彩。色彩浓烈。
其次,碉房的屋顶很特别,中国传统的建筑
的屋顶形式多样,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
造型各不相同,变化多端,等级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庑殿顶、歇山顶多用在官式建筑中,
而硬山、悬山则大部分用在普通民间建筑中,
攒尖顶大多是悬山式或硬山式的两面坡顶,而
藏族碉房虽然也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
要类型,但它却是平顶式。
平顶的构成比较简单,其下部是柱子和四面承重墙,墙与柱的顶上置梁、枋,梁、枋之上即铺设密集而整齐的木椽。椽子置放好之后,于其上铺设草或树木、树叶,草或枝叶之上或抹泥或抹石灰,即成平
顶。一般泥抹面的屋顶还多用细砂土拍实。
藏族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而且土质粘性强、易脱水,所以适宜使用土铺平顶,不必担心屋顶漏水。用土经济方便,就地即可取材,一般老百姓都可以使用。使用水泥者则成本要高些。
我们所借住的藏民家中就是铺的水泥,他家分为三层,在顶层在四角建建有凸起的小顶,据说是由嘛呢堆设置习俗演变而来并且在嘛呢堆上设施有五种颜色各异的小旗,五色小旗同置于一根旗杆上,由上至下为蓝、白、红、绿、黄,以象征天、云、日、树、土五种事物,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祭祀小旗。
丹巴的碉房从立面看,是上小下大的梯形,上部是木架与水泥或土抹面构成的平顶,下面是石砌或土坯的厚实墙体,石砌墙占大部分;从平面上看,其造型方正简单,其中在平顶的中前部一般会少建一块屋顶,作为屋顶的晒台。晒台就是晾晒谷子、衣物等的地方,这次我们去的时候正值丰收季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晒台上晾晒的是金黄的玉米,很美。
对于布局来说,丹巴碉房的走向并不追求一致
性,而主要是根据方便生活需要和房屋所依山坡
地势来定。民居的正面只设一座大门以供人、畜
出入,这样可以加强其防御性。民居内部各房间
的功能设置,也按层来分,底层主要作为牲畜圈,
二层为主室与厨房等,三层为经堂和晒台所在地。
如果民居高四层,则三层可以作为仓库或卧室使
用,而经堂和晒台则会上移至四层。总之,经堂
和晒台的位置始终是最高的。晒台的位置居高是
为了谷物等可以更充分的接纳阳光的照射,而经
堂居高则表现藏族人对于神的崇敬。
丹巴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夏天不会太炎热,
冬天也不会非常冷,所以民居对于防寒保暖的要求不是很苛求,因此,当地碉房的外墙上大多开设有形状相对其他地区碉房要大的窗户,利于室内采光、通风、换气。
与碉房有着相同功能的还有碉楼。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成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单独的碉楼分设在一寨或几寨的隘口或咽喉之地,又称烽火碉,它起瞭望和前哨防御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碉楼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与住宅在空间上面的结合,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古碉作为嘉绒地区藏民族先民们的建筑杰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丹巴县有“千碉之国” 的美誉,全县都有碉楼分布,且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或三五座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从泸定绕道来丹巴,在距离丹巴县城东南大约5000米的大渡河边就初识了它并为它所折服,隔岸观碉,对面的碉楼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峨壮观,一座座经受了百年乃至千年风雨侵袭、战争洗礼和地震考验的古建筑群仍旧傲立在河谷两岸悬崖峭壁之间。据资料介绍;鼎盛期的丹巴碉楼不下3000座,一个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试想当初在深切河
谷两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气势是何等的壮观!
说起丹巴的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称“邛笼”。秦汉时期,“邛笼”的营建者冉马龙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地区,分布在岷江上游一带,即现在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到隋唐时代,这种碉楼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丹巴的碉楼也源自羌碉,但
其宏大的规模,非凡的气势,千姿百态,已远非
羌碉所能比拟。
丹巴的碉楼建筑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之
分。高度以10米、20米逐渐发展到30米、35米。
碉楼功能较多,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关
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守备而
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
碉叫“风水碉”,我们在甲居的时候曾看见过一
座保存还算完好的八角碉,传说为了镇守这座山,
在建碉楼的时候在它的八个角的位置埋下了八位
童男童女,此处,还有警碉、界碉、房中碉等等。
据藏文经书记载,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嘉绒藏区仅
有三座 13角碉,丹巴境内就有两座,至今它们仍
挺立于藏寨碉楼之间,气势雄伟,坚如磐石,虽经历千年风雨洗礼却神态依然。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山石、泥、麻筋、木头等。麻筋由红麻杆或青稞杆、麦秸秆制成,将麻杆砍成寸段,捶绒即成麻筋,和在泥中,粘性很强。碉楼由上下左右大小石料组合,错缝修砌,棱角分明,表面光洁,如刀砍斧劈。
千百年来,古碉经受了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却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依而不倒,有的弯曲为弓而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鬼斧神工,精妙绝伦。古碉的每一个角,每一块石头,每一铲泥巴,都是藏族先民用血汗所铸,同时也写下了藏族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
四、结论与建议
法国人斯廉艾先生,沿大渡河溯源而上,突然,大渡河对岸梭坡大寨一座座林立的古碉映入眼帘时,就象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俯视日夜奔流的大渡河高呼:“奇迹!这是东方新大陆!”随后他不停地按照相机快门,拍摄了一幅幅古碉照片,他的古碉摄影作品在法国里昂参展,一时在法兰西引起轰动。建筑是与人们生活的环境、习惯、信仰等等息息相关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溶于自然地,藏族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用最为朴实的材料,最为古老的建筑技术建造出了最不同寻常的建筑奇迹。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震撼,这跟我们站在摩天大楼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建议:1、加强对旅游的管理力度,保护好现有的古碉建筑群,进行科学的
规划限制数量进入古碉内参观。
2、藏族文化资源相当的丰富,我们应当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运用学习,将属于本国的文化传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