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考察

合集下载

六大民居派别之川西民居

六大民居派别之川西民居

六大民居派别之川西民居
刘文彩祖堂
川西民俗博物馆(新公馆)
院落
三、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

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代表建筑:大邑刘氏庄园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刘文彩庄园,系大地主刘文彩急剧暴发后建造的。

庄园占地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055平方米,为南北相望相距300米的两大建筑群。

南部是刘文彩的老公馆,1932年建造;北部是刘文彩为自己和弟弟刘文辉(1949年起义,解放后曾任国家林业部部长等职,1976年在北京病逝)建的新公馆,1942年落成。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

现有文物、藏品27000多件,内有一级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镶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宽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宝珠27颗,四周有螺钿装饰的花草图形。

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径中的川西民居⾏径中的川西民居以游记的形式讲述⼀路上各⾊民族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作⽤,特⾊,历史等6.22--(成都民居形式及使⽤功能的五⼤类型,建筑特征及历史由来等)6.23--(康巴藏族民居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及历史渊源等)6.26--(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材料,作⽤及历史等)成都平原:1.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候、材料、⽂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成⼀体,独具鲜明的地⽅特⾊。

注重环境,巧妙利⽤⾃然地形,做到⼈、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种⾃由灵活的平⾯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2.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不⼤,⾬⽔较多。

于是平房⽡顶、四合头、⼤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式屋架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栏式建筑单门独户四合院3.精美雕刻添光彩: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些⽊雕、⽯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

⽐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另⼀种常见的雕刻是⽯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雕4.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镶嵌⽊质门板,开合⽅便⾃如。

商住两⽤的房屋多为⼀楼⼀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是门⾯,后⾯是居室和厨房。

⼤⼀点的商住两⽤房中间⽤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5. 传统民居的特征1 是平⾯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活⽅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1、川西古镇民居: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上里古镇。

2、川西藏寨:甲居蔵寨、梭坡碉楼3、成都:宽窄巷子、博物馆通过对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考察,重点了解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规划、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建筑装饰等等,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生活体验,充分了解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与中原民居的差异化并总结其特点。

10月24日从武汉出发10月25日到成都10月26日至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考察10月27-28日至上里古镇考察10月29-30日至新都桥,考察塔公寺、塔公草原等10月31-11月1、2日至甲居藏寨、梭坡碉楼考察11月3、4、5日到成都考察宽窄巷子、博物馆等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四川川西考察日记时间:20xx 年 10月24日地点:武汉——成都的火车上日记内容同学们背着或多或少的行李开始了这次川藏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是成都。

面对需要乘坐十九个小时的火车,同学们除了兴奋之外没有任何的倦意。

下午4:50我们坐上了火车。

看着飞速倒退的景色,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旅行开始了。

时间:20xx 年10月25日地点:成都锦里日记内容坐了n长时间的火车,中午我们到达了第一站——成都。

简单的休息之后,我们去了锦里,一个为清末明初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青砖灰瓦,还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创意小饰品,使锦里在保有古朴风格的同时增添了些许文艺气质。

成都印象——表面看似“陈旧”的城市,其实是这里的人对生活态度。

多一点对生活“悠闲”的享受,少一点对名利的追求。

时间:20xx 年10 月26 日地点:安仁古镇黄龙溪日记内容乘车早晨到达了黄龙溪古镇,这里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下午到达安仁古镇,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如何打破城乡“双重壁垒”,让农村地区的居民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居住方式,是解决新农村发展的关键。

本文拟从人居环境角度分析川西地区优秀新农村聚地——“中国最美乡村-郫县青杠树村”,探求建设川西地区新农村的可鉴之处,以期帮助推动川西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川西地区;新农村;人居环境川西地区,即四川盆地以西,以成都平原为中心,龙泉山脉为东界,西至甘孜阿坝地区。

其河渠密布,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降雨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因此,农业兴旺,川西地区民居多以农耕文化为基石,因地制宜而建成现具有一定代表性质的川西民居。

一、传统川西民居的特点民居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居住形态与社会形态。

其中,民居社会形态构成,包括能够影响建筑形制和室外环境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集合体。

1居住形态则包括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施工材料及人工技艺限制等因素。

川西民居在建筑形态上区别于北方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民居,在历史的促进下自成一派。

因气候、地理因素,川西民居在建筑上的表现特点为:小青瓦、大出檐、小院落。

因文化、习俗等因素,民居平面布局多用横矩形,房屋构成则多以合院与商住形式为主。

民居多以穿斗式为构架,配以木质门窗且有精美的雕花。

除此之外,川西民居还多运用石雕、灰塑、砖雕、贴金等传统工艺手法,从而表现出富有当地文化精髓的艺术形象。

川西地区民居的大部分室外空间都与庭院大坝、画廊、影墙以及开敞式的通风橱相连,它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园艺技术,从而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着意境美和形式美的名居。

川西民居还有一个最为独特的特点,即伴随着农耕文化产生的院落——川西坝子。

川西民居的院落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围合构成。

最成都宽窄巷子考察报告2019

最成都宽窄巷子考察报告2019

宽窄巷子考察报告和邦地产总工办2019年6月23日项目概况1、规模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108 亩(66000平米),整个宽窄巷子由45 个清末明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组成,院落以一层为住,局部二层,均带天井,院落面积173~1100 ㎡不等,主要集中在400~800㎡。

2、定位最具典范性成都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中国首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区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宽巷子-闲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规划与布局宽窄巷子项目由三条步行街组成,且中间用通道连通,实现了人气、商气的互动,也显得非常人性化。

另外,在宽巷子两端分别设置了东广场和西广场,起到聚集人气、提供促销场地等作用。

步行街长约400 米,宽巷子宽度以6~7 米居多,窄巷子宽度为4 米,街巷距离适宜集聚人气。

为突出项目“时尚生活街区”和“体验街区”的定位,将宽巷子定位为“闲生活”,窄巷子定位为“慢生活”,井巷子定位为“新生活”,既便于吸引各种业态的进驻,又使得整个项目层次分明;既保留了老成都的文化内涵,又融入了西方文化,在实现中西合壁的同时给老巷子赋予了新内涵。

导视与店招特色——文化墙黑白老照片展示的平面艺术与浮雕立体艺术的无缝结合特色——原真生活体验复原了1935年成都一个七口小康之家的生活场景。

布局为典型的川西民居特色——琉璃会馆中国第一家全面展示古法琉璃文化的会馆,大门,吧台,隔屏、墙面、穹顶、地板、窗户、桌椅、灯具、餐具甚至卫生洁具都是琉璃特色——白夜酒吧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开办的白夜酒吧,它吸引着文艺人来到宽窄巷子,也让白夜名副其实的成为宽窄巷子乃至成都最有艺术气场的酒吧。

特色——青砖街区所有建筑均采用青砖,既有仿古的韵味,又带来回忆的味道特色——庭院门头青砖与木结构的搭配,协调统一特色——院墙与翠竹院墙通过翠竹的过度,是绿色与道路与家连在一起特色——天井与骑楼特色——民宿特色——橱窗与檐口考察小结1、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成都最有特色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是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老成都原真生活情景体验街区”。

水磨古镇考察报告

水磨古镇考察报告

2012年5月27日至29日,我们在学院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为期3天的四川省内的民族风情与考察,考察的路线是绵竹年画—都江堰—青城山—水磨古镇—青神竹艺城。

在整个考察活动中,最令我喜欢以及难忘的是水磨古镇。

随着汽车穿过重重隧道,我们进入了汶川,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高山,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已经没有当初地震的那一道道惨淡的伤痕。

面对这样的场景,心里更想着当初地震时的情景同时也好奇映秀人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建设他们新的家乡的。

同时对于传说中的水磨古镇也充满了好奇。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有着别样情怀。

长大后跟父母一起来到城市,城市的繁华在当时的确吸引了我这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农村孩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城市的喧嚣已经泯灭了我小时候的的那份清澈的心。

所以我怀念农村自然朴实的感觉,那份最初的幸福。

此次知道这次学校名族风情与考察即将来到的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水磨古镇,我当时就满怀期待的希望这次旅行能更快的到来。

汽车缓缓的在高速路上行驶,我坐在车上,一边欣赏沿途的美丽的风景,一边遐想我期待的水磨古镇到底有着怎样的风情。

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天昏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一场大雨的来临。

但是这并没有给我带来失落的情绪,反而让我感觉到有种《再别康桥》般的诗情画意: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

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

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水磨古镇距成都76公里,都江堰市25公里,映秀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摘要: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而言,其具有着十分稳定的秩序以及风格。

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民居更是具有着较为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本文中,将就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形成原因;1 引言川西,即我国川西平原,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在该区域中,民居具有着较为典型的独特样式,同现代民居相比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

从性质以及规模角度看来,可以将其分为农舍、庄园以及民居这几种类型。

结构方面,其一般为抬梁式木结构体系,梁柱横断面较小,墙体则为穿斗式模结构。

外观方面,具有着较大的屋檐以及斜坡式屋顶。

为了更好的对其特征做好把握,就需要从色彩以及形成原因方面做好研究。

2 川西民居色彩外貌2.1 典型川西民居色彩对于传统传世民族而言,瓦为青黑色、墙为粉白色、木结构为褐色是主要的特点类型。

组成方面,木构件则在建筑墙面进行穿插以及分割,这也是川西民居建设的主要构成色彩。

除了这部分结构之外,其也搭配有枣红色的门窗以及黑色的立柱,在风格上具有着较为清雅的特征。

同时,川西民居也具有着一定数量的飞檐斗角以及雕梁画栋,但这部分结构在应用中更多的表现为材料本身的色彩,即使在其上方具有一定的绘画,在色彩选择方面也较为清淡。

2.2 其他民居色彩根据分布区域以及建筑材料应用上存在的差异,川西民居除了传统色彩表现类型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其他色彩形式。

在部分民居中,并没有在色彩方面进行更多的雕琢,而是对材料的本色进行突出,即属于不同色相、且纯度偏中低的色调,具有着较为朴实的特征。

如木板房的褐色、麦草民居的黄色等等,且具有完全以草、石等修建的住宅,并根据材料类型的差异对不同色彩进行呈现。

3 川西民居色彩形成原因3.1 自然条件影响对川西地区来说,其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着较多的雾气天气以及丰富的雨量。

在川西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冷热差异小、雾多、湿度大以及夜雨多是其主要存在的气候特点。

成都.西蜀廊桥古镇考察记

成都.西蜀廊桥古镇考察记
成都.西蜀廊桥古镇.考察记
2016.09
项目背景
玻璃体下的古镇 是现代建筑和川西民居的有机组合。
总平面
天堂洲际大酒店 国际会议中心
西蜀古镇
西蜀廊桥,成都之南,新会展中心,位于 成都新政府中心的新天府广场附近,被国 际一流品质的洲际大饭店、假日酒店和国 际会议中心包围,由12栋数百平米至上千 平米,淳朴厚重的川西民居风格的独立建 筑组成。
THE END AND THANKS
小镇周边基本都被现代建筑包围住,外围建筑裙楼是对小镇的延伸与结合
次入口一道道屏风墙将古镇的安宁和现代的喧哗隔离;大楼的后勤通道和古镇通过屏风墙分开。
次入口一道道屏风墙将古镇的安宁和现代的喧哗隔离;大楼的后勤通道和古镇通过屏风墙分开。
虚实对比,既能表现出川西民居的淳朴厚重,又通过大面积的现代玻璃窗来凸显商业气息
川西民居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
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 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区域商业环境分析
楼层 特色 3 层 商 业街 1F
销售均价
租金情况
பைடு நூலகம்
优惠措施
100-150元/平米/月不等 只租不售 (开发商自己持有) 无
2F-3F
80-90元/平米/月不等
说明:目前入驻的有特色风情美食、茶禅文化馆、民俗工艺馆、文化沙龙会所等
本商业街为洲际酒店自身配套商业,主要针对酒店下榻客人及会展片区的消费人群,辐射 面及影响力有限,目前的租金水平在区域内相对合理。
假日酒店
项目定位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 “川西民居”的困境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 “川西民居”的困境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川西民居,不仅仅是传承川西平原地域文化的实质性载体,更是千百年来这一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磨合,由历史“优选”出来的最优居住形态。

上图为四川崇州元通古镇。

下图为古镇转角楼局部。

资料图片可是,在调查川西民居生存现状的时候,得到了一组这样的数据:拥有3000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城区内超过100年以上的古民居竟不到30座;整个成都平原地区,保存传统川西风格和建筑技艺的民居不超过1000处。

传统川西民居是否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古民居是不是成了城市化发展的“绊脚石”?传统民居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川西民居”算不算建筑流派?“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作家梁实秋在散文《雅居》中对四川民居的描述,可能构成了许多人对四川民居的第一印像。

的确,对“雅”的追求,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色。

川西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一正两偏”,即中间是正房,两边是偏房,呈“凹”字型,在房前屋后一般会种植一圈竹子或有一片菜地、稻田,由于川西地区的乡间一般不打水井,所以离房子不远总有一条水渠。

四川人把这样的居住形态叫做“林盘”。

开篇所说的不超过1000处的保存有传统川西风格和建筑技艺的民居形式,就指的是“林盘”。

袁庭栋是著名的巴蜀文化学者,同时也是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的顾问,年逾7旬的他对巴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四川地区的传统建筑颇有研究。

他曾历时五年,在没有任何资金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调查走访完成了《成都街巷志》,引起极大轰动。

“事实上,川西民居的叫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袁庭栋说。

袁庭栋介绍,事实上,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整个西南汉族地区大同小异,这同四川的移民历史有很大关系。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艺术川西指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又称成都平原,当地称之为川西坝子。

广义的川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峡山之间,中部的眠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千米。

狭义的川西平原仅指都江堰、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

传统的川西民居就是诞生于这个特定区域的民居样式。

川西民居,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从民居建筑采用的材质和样式来看,川西建筑结构通常采用“穿斗”结构(又叫“穿斗式木结构”),这种结构工艺简单,施工方便,使用的材料一般来自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体现了川西民居建筑就地取材、自然生态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这些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的木制构件均可以循环使用。

川西建筑的墙体无定规,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还有四川特有的竹编夹泥墙(先用竹片编织,现敷上泥巴,既透气,又吸潮,新津观音寺著名的明代壁画就是画在这样的竹编夹泥墙上,让壁画修复专家们瞠目结舌,没想到还有这种操作),选择众多,以经济、廉价、易得的材料为主。

住宅外墙多采用利于阳光反射的白色为基色调,或者夯土原本的黄色,以解决四川地区阴雨天气多而日照不足引起的采光问题。

川西建筑的屋顶均为两面坡式,覆以小青瓦,采用的是“冷摊瓦”工艺,即在房顶仅用一厘米左右厚的小青瓦,不设木望板,不加黏合料,以“一搭三”的方法,散铺在瓦桷子上。

冷摊瓦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既可以遮挡阳光辐射,又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墙面或渗入屋内,而且透气性良好,对冬天保暖、夏天防暑以及房屋内外的气流交换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成都-川西古建项目考察报告(2023年)

成都-川西古建项目考察报告(2023年)
经过现场考察,可以看出开发商 在前期对公园及公共绿化景观的 打造上费了功夫,基本将一个完 整的业主公园呈现出来,考察期 间也有众多周边居民到此踏青。
示范区由于17年已交付呈现,目 前示范区外围沟渠已经干涸,杂 草丛生,体验较差。
二、春风桃源
样板区共4个户型展示,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主题。 示范区园林网络图
二、春风桃源
样板区共4个户型展示,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主题。据查证,户型面积分别为E户型88一层两房、D户型94一层 两房、C户型两层222四房、B户型174两层四房、A户型148两层三房。 本次考察仅参观到三个户型,其中B户型装修为欧式风格,与项目产品契合度极差。另外,该户型庭院面积 较大,但并未有中式园林一步一景的感觉,反而给人以堆砌的杂乱感。
二、春风桃源
春风桃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成青旅游快速通道,青城湖旁。主力户型为88平-222平。容积率 0.34。绿化率38%。项目原为绿城代建项目,前期以绿城桃李春风、成都院子等案名进行推广,现已更 名为春风桃源。开发商为成都瀚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Hale Waihona Puke 二、春风桃源项目主入口距离样板示范区距离 较远,大概有1-2公里。穿过大门 依次为停车场-竹林-杨柳湖景-主 景楼-示范区园林-样板示范区。
3、在户型的院子设计上,不要一味追求院子的大,要考虑各个院子之间相互串联,互动的关系,同时 考虑院子与室内之间的呼应关系,力争做到每个室内采光面外侧均是院子,一步一景,各不相同。
4、在户型的装修设计上,一定要契合项目本身的特点,中式院子就一定要将中式的文化彰显出来,不 要舍本逐末,弄得四不像。
谢谢聆听
总结
1、对比考察的两个项目,可以看出古建项目有一定的共通点:①中式四角门厅;②中式会所;③中式 景观园林(亭、风雨连廊、假山、水景);④组团样板示范区。

西南民居调研报告

西南民居调研报告

西南民居调研报告西南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西南地区的民居文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传统民居文化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选择了四川、贵州和云南三个省份作为调研的重点地区,选择不同地区的典型小镇和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民居形式、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

2. 问卷调查:针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三、调研结果1. 民居形式和建筑风格西南地区的民居形式多样,有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等各种形式。

建筑风格受到当地气候环境、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风格。

2. 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西南地区气候多样,山川起伏,地势复杂,这些地理环境使得民居建筑必须适应各种气候,考虑到山区的抗震防灾等问题。

(2)历史文化:西南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因素在民居建筑中体现出来。

(3)生活方式:西南地区的居民普遍以农业为主,因此民居的设计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需要,比如: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等。

3. 保护现状虽然西南地区的民居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但是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正在受到影响和破坏。

因此,保护传统民居文化势在必行。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讲座等方式,向公众宣传西南地区民居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2.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居保护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3. 建立保护机构: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制定保护方案、执行保护工作,并与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和民众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保护工作的开展。

4. 开展合理利用:在保护民居文化的同时,注重其合理利用,例如将一些空置的老民居改造成民宿,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和体验传统民居文化。

5. 加强学术研究:鼓励学者和专家对西南地区民居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民居文化提供理论支撑和专业建议。

名人对川西民居的评价

名人对川西民居的评价

名人对川西民居的评价名人对川西民居的评价川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特殊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历代名人对川西民居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他们赞扬川西民居的美丽与精巧,称其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几位名人对川西民居的评价。

明代文学家杨慎对川西民居颇有赞赏之词。

他在《川西笔记》中写道:“川西民居,形式独特,布局精巧。

其建筑多为木构砖瓦,外观雕刻精美,内部则讲究合理布局,每个房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无一不展现出主人的智慧和生活美学。

”杨慎的评价充分表达出川西民居在建筑艺术方面的独特魅力。

清朝文人郑板桥也深受川西民居的魅力所吸引。

他在《川西寻幽》一书中写到:“川西人善于利用地形,巧妙地将民居建造在丘陵之间或傍山而建,使房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让人感叹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智慧。

”郑板桥的评价体现了川西民居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另外,现代建筑师李春对川西民居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川西民居是建筑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每一座民居都是一部艺术品,无论从外观还是内部结构上都能体现出浓厚的川西文化特色。

李春说道:“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错落有致的屋檐、雕刻精美的门窗、独特的装饰元素,无一不展现出川西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他的评价彰显了川西民居在建筑艺术领域的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川西民居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历代名人的高度赞赏。

无论是杨慎、郑板桥还是李春,他们都认为川西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是集智慧和美学于一身的典范。

川西民居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川西民居的现代价值

川西民居的现代价值

关于农村房屋新建的调查分析这次我选择的是关于在自家地基上进行房屋再设计或再建造的题目。

在现在初期的想法阶段更倾向于在原址重新设计建造房屋,因此需要调查资料来支持我的设计和想法,以下是我的调查分析。

交通地理这次的地点在四川省邛崃市大同乡。

大同乡距省会成都市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公里,总车程约一个小时。

东距邛崃市城区18公里,西通天台山35公里,北及花水湾温泉20公里及西岭雪山33公里,是川西旅游环线未开发的一方旅游的投资热土,既适合自驾车旅游,又开设有邛崃,大(同)、水(口)公交专线。

大同乡境内地形地貌为山区的丘陵,辖区内旅游及农副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蚕桑、竹茶、畜牧、水果、以及待开发的旅游业。

境内主要旅游资源有省级文物保护唐代古刻“石筝山大佛”、川西地方特色建筑群“吊脚古楼”、冬暖夏凉的九顶山仙人洞及穿洞山溶洞、双叉河、千年古树、万亩竹海等。

房屋特点大同乡地属四川省邛崃市,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区,大部分民族建筑属川西民居风格。

川西民居是汉族民居建筑流派之一,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造型朴素亲切,单体设计体型简单,注重自然通风和遮阳,构造设计有防潮设施,门窗采用平开,有较好的密闭保温性能,具有做法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汉族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个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川西民居构成形态与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川西民居构成形态与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川西民居构成形态与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民居逐渐被淘汰,古老的建筑形态也逐渐消失。

然而,民居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形态与环境适应性亦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川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域区域,其丰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使得其民居的建筑形态和环境适应性具有了独特的特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川西民居的构成形态与环境研究,探究其建筑特点、文化内涵以及环境适应性,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民居的构成形态及其特点通过对川西地区不同类型的民居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构成形态存在的共性和特点,并对其进行比较。

2. 探究民居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川西的历史文化背景、居民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资料,找出民居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3. 分析民居的环境适应性分析川西民居在各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找到其优秀的适应性特点及路径,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数据统计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整理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专业著作、地理研究等,概括总结川西地区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建筑形态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

2.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拍摄照片等方式,深入了解川西地区民居的实际情况,对其建筑形态、材料使用和环境适应情况进行实际观察和收集资料。

3. 数据统计法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川西地区的民居进行分类,找出其共性及特点,并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量化研究,为研究成果提供量化的证据。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阶段一:问题定义与文献调研(1周)在这一阶段,将会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和开展相关文献调查来明确研究问题。

2. 阶段二: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2周)在这一阶段,将会前往川西地区实地考察和拍摄照片等方式来深入了解川西地区民居的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资料收集。

3. 阶段三: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3周)在这一阶段,将会对考察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并展示研究成果,比如报告撰写,演示等。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汉代出现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到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最高学府。
岳麓书院祀孔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 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 “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 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 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南宋时期张栻主教, 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 道三年(公元1167年), 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 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 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 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 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 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 书院毁于战火。
岳麓书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 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 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 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 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 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 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1、川西古镇民居: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上里古镇。

2、川西藏寨:甲居蔵寨、梭坡碉楼3、成都:宽窄巷子、博物馆通过对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考察,重点了解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规划、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建筑装饰等等,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生活体验,充分了解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与中原民居的差异化并总结其特点。

10月24日从武汉出发10月25日到成都10月26日至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考察10月27-28日至上里古镇考察10月29-30日至新都桥,考察塔公寺、塔公草原等10月31-11月1、2日至甲居藏寨、梭坡碉楼考察11月3、4、5日到成都考察宽窄巷子、博物馆等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四川川西考察日记时间:20xx 年 10月24日地点:武汉——成都的火车上日记内容同学们背着或多或少的行李开始了这次川藏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是成都。

面对需要乘坐十九个小时的火车,同学们除了兴奋之外没有任何的倦意。

下午4:50我们坐上了火车。

看着飞速倒退的景色,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旅行开始了。

时间:20xx 年10月25日地点:成都锦里日记内容坐了n长时间的火车,中午我们到达了第一站——成都。

简单的休息之后,我们去了锦里,一个为清末明初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青砖灰瓦,还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创意小饰品,使锦里在保有古朴风格的同时增添了些许文艺气质。

成都印象——表面看似“陈旧”的城市,其实是这里的人对生活态度。

多一点对生活“悠闲”的享受,少一点对名利的追求。

时间:20xx 年10 月26 日地点:安仁古镇黄龙溪日记内容乘车早晨到达了黄龙溪古镇,这里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下午到达安仁古镇,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

川西建筑分析优选全文

川西建筑分析优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建筑的方言——川西民居四川民居从地形和地域来看,山区、丘陵、江边、平地,以至川东、川南、川西、川北都各具特色;从民族来看,汉、藏、羌、彝、回、苗、瑶、纳西等又各具不同的民族风格;从社会功能来看,又有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等不同特点; 像所有的“方言”一样,川西民居建筑特色浓郁;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多用篾笆夹杂着泥土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住宅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础色调,利于反光,弥补川西地区采光不足的缺陷;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美和内敛气质;最具精华之处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又密切着邻里关系;川西民居的四大居住特点一、独特的地域风格;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二、融环境为一体;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三、亲情味浓厚;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这种亲情味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天井四、兼容性较强;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烟台的牟氏庄园、惠民的魏氏庄园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刘氏庄园原是大地主刘文彩的私家住宅,由南北相望的两个大建筑群组成,占地五点八万多平方米,建于清末至民国;南部建筑群即老公馆,始建于1931年,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全公馆共有27个院落,180多间厅堂住室,3处花园,7道庄门; “陈家桅杆”川西民居的权贵典范陈家桅杆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所营建,经8年修筑竣工;曾有述评:“陈家桅杆占地约十亩,四周溪水环绕,门前竖立双斗桅杆,巍然屹立,气势雄伟;院前照壁横陈,八字粉墙分列两旁,墙上镌有浮雕石刻,镂空的福寿二字和蝙蝠图案工艺精湛,黑漆卷拱重檐大龙门,檐上花鸟彩绘,光彩夺目;” 诸如此类的符号,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将它与纯粹的民居隔绝开来;陈氏宗祠院内建筑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是正中三重住宅,分为前厅、二厅、正宅三重大院;屋顶飞檐翘角,半拱五色彩绘,四厅山水壁画,绿窗红柱,是主人生活起居之所;第二组是西侧小花厅,前有“翠柏山房”,布置典雅;四壁有名人书画、石刻,书房三间内置凤雕书案,楠木书橱陈设有序,是主人读书、授业之所;后有忠孝祠,内有石拱桥,桥上人物浮雕,桥下鱼池照影;祠内正面石壁上有主人画像和石刻宗谱,设供桌香案,是祀祖之所;第三组是东侧大花厅,其庞大和精美为整个建筑之最;院内正面有照壁,两端石砌牌坊大门,中有戏台,四周有走马转阁楼,雕梁画栋,曲折回环,登楼远眺,景色尽收眼底;院西筑有亭阁水榭、鱼池石山,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竹树掩映,清出绝尘;特别是池中石山,高仅七尺,阔不足一丈,山上竟配置青城山全景,楼台亭阁、宫观殿廊,应有尽有;一座超豪华的川西民居,周身带着强烈的集权主义符号,再通过宗族祠堂的形式所呈现,处处展露陈氏家族曾经的显赫,染于帝京天威的自我意识流于每个建筑细节,与周遭纯粹的民居鲜明地区分开来;一座超豪华的川西民居,周身带着强烈的集权主义符号,再通过宗族祠堂的形式所呈现,处处展露陈氏家族曾经的显赫,染于帝京天威的自我意识流于每个建筑细节,与周遭纯粹的民居鲜明地区分开来;川西建筑的精髓刘氏庄园刘氏庄园位于四川成都西面的大邑县安仁镇,是旧时代四川有名的刘家五兄弟,即:刘文彩、刘文成、刘文昭、刘湘、刘文辉的庄园和一处祖居地;庄园连为一体,规模庞大,建筑上体现了典型的川西风格,也糅合了一些西洋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文革期间被列为“地主庄园-收租院”成为全川阶级教育基地,在全国都有广泛影响;现在为川西民居博物馆;刘文彩庄园的大门、二门及小姐楼、逍遥宫周围建筑均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直柱及上半部为半圆形和三角形的窗户搭配中国式的瓦顶及狮、鹿、羊、雀、蝙蝠、花卉、卷草等装饰图案共同构成了刘氏庄园独特的审美趣味.老公馆是刘文彩霸占23户农民的房产土地所修建的,每霸占一户,就修一层墙、开一道门,整个庄园重墙夹巷、厚门铁锁,宛若迷宫,它的布局虽不太规则,但却有两条明显的东西向中轴线,主中轴线上正门朝北,堂屋朝东西;穿过大厅向西进入中庭,两边分别为住房和寿堂,在朝西就是祖堂,祖堂后是后庭,后庭两侧为客房,最后是佛堂;主中轴线南面还有一条贯穿逍遥宫、瓷器宫的另一条东西向轴线;两条轴线东侧还有雇工院、小姐楼等几座独立的院落;老公馆内共有3个花园、27个天井、180多间房屋,建筑十分奢华,处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北建筑群为新公馆,建于1938年,是中西合璧的近代庄园建筑;庄内有一座三层“小姐楼”,又称“绣楼”,建筑精妙,风格独特;它的布局规整,整个建筑几乎呈正方形,由面积相等、布局大体一致的两个部分组成,正门朝东,两条东西轴线对称配置,分别贯穿前厅、正堂、中堂、后堂,各自形成三进院落,而每一院落南北两侧是客房,这充分体现了川西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刘氏庄园女儿墙廊道李家大院川西最大清民居建筑群李家大院座落在邛崃花锹山,距离平乐只有十来公里是川西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至今保留完整;左边一排为长工房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福如意龙纹大园窗;园内蝙蝠口含串珠吉祥结纹,中间园雕突现书案、官帽、如意,上下各一对潜龙翔于云间; 寓意:十年寒窗苦,一朝栋梁材;条凳木雕花梁川西民居建筑细节。

川西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探索

川西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探索

川西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探索
徐凯亮;傅红;缪晓煜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34
【摘要】川西民居是川西平原上独有的传统建筑文化形式,通过分析川西民居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被破坏和保护的现状,提出对川西民居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相关建议.【总页数】3页(P21127-21128,21227)
【作者】徐凯亮;傅红;缪晓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论川西民居的建筑艺术价值及保护策略——以井研县雷畅故居为例 [J], 蒲音竹;周波;陈一;李旭东
2.小城镇建设中的"川西民居"地域性探索——成都市新津县兴义镇新区城市设计[J], 张鸣;周波
3.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r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J], 赵艳
4.地域建筑文化——聚焦川西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古镇旅游开发热潮下的反思——专访旅游策划人李敏 [J], 肖福林; 祝米莉; 黄杰
5.聚焦川西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携手川西古镇2013春茗会实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民居考察
——丹巴的民居建筑
丹巴,古称“章古”,藏语意思是岩石上的城镇,是大渡河上的第一城,因为在这里古碉楼林立,又称“千碉之国”。

这里有五千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同时也完整的保留了嘉绒藏族的生活习俗。

天人合一的甲居藏寨、风景画廊“牦牛沟”、神奇的墨尔多神山和党岭山。

由于一方山水的孕育,这里自古多出美女,故又有“美人谷”之称。

这次西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甲居藏寨以及梭坡乡,零距离的感受了嘉绒藏族高超的石砌墙建筑技术。

自从车子进入藏区开始,就能渐渐看到零星的藏族碉房一闪而过,大概的印象就是属于石木建筑,来到丹巴之后经过近距离的观察了解才知道因为藏族地区盛产石料,所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石料依据形态可划分为:毛石、片石、碎石等,碉房就是以这些石
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的柳木、杨
木、松柏木、杉木、桦木、青冈,
甚至是桃树木、梨树木等木材,建
成了藏地特有的。

富有藏地特色的
民居建筑形式。

就我国传统民居来说,使用石材
料者最重要的类型便数碉楼。

在藏
族碉房中,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的
砌筑材料,石料多为自燃形态略施
打磨,砌筑后的墙体风格粗犷、自
然。

在这样的石砌的厚实墙体内部,
则以密排的木梁构成楼层。

因为碉房都是楼的形式,少者两层,多者可达五、六层。

这样的石与木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从外观来看,藏族碉房就是石头房。

石砌的碉房风格粗犷、浑厚,建在高原群山中,格调非常协调。

正应为碉房外观的粗犷使得他们的装饰常常会用在院内房屋门窗上,所以碉房的门窗装饰性是非常强的。

除此之外藏族碉房中的内檐也会有许多彩绘装饰,尤其是在彩绘的用色上,大多使用明艳的红、粉、蓝、橙等色彩。

色彩浓烈。

其次,碉房的屋顶很特别,中国传统的建筑
的屋顶形式多样,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
造型各不相同,变化多端,等级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庑殿顶、歇山顶多用在官式建筑中,
而硬山、悬山则大部分用在普通民间建筑中,
攒尖顶大多是悬山式或硬山式的两面坡顶,而
藏族碉房虽然也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
要类型,但它却是平顶式。

平顶的构成比较简单,其下部是柱子和四面承重墙,墙与柱的顶上置梁、枋,梁、枋之上即铺设密集而整齐的木椽。

椽子置放好之后,于其上铺设草或树木、树叶,草或枝叶之上或抹泥或抹石灰,即成平
顶。

一般泥抹面的屋顶还多用细砂土拍实。

藏族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而且土质粘性强、易脱水,所以适宜使用土铺平顶,不必担心屋顶漏水。

用土经济方便,就地即可取材,一般老百姓都可以使用。

使用水泥者则成本要高些。

我们所借住的藏民家中就是铺的水泥,他家分为三层,在顶层在四角建建有凸起的小顶,据说是由嘛呢堆设置习俗演变而来并且在嘛呢堆上设施有五种颜色各异的小旗,五色小旗同置于一根旗杆上,由上至下为蓝、白、红、绿、黄,以象征天、云、日、树、土五种事物,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祭祀小旗。

丹巴的碉房从立面看,是上小下大的梯形,上部是木架与水泥或土抹面构成的平顶,下面是石砌或土坯的厚实墙体,石砌墙占大部分;从平面上看,其造型方正简单,其中在平顶的中前部一般会少建一块屋顶,作为屋顶的晒台。

晒台就是晾晒谷子、衣物等的地方,这次我们去的时候正值丰收季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晒台上晾晒的是金黄的玉米,很美。

对于布局来说,丹巴碉房的走向并不追求一致
性,而主要是根据方便生活需要和房屋所依山坡
地势来定。

民居的正面只设一座大门以供人、畜
出入,这样可以加强其防御性。

民居内部各房间
的功能设置,也按层来分,底层主要作为牲畜圈,
二层为主室与厨房等,三层为经堂和晒台所在地。

如果民居高四层,则三层可以作为仓库或卧室使
用,而经堂和晒台则会上移至四层。

总之,经堂
和晒台的位置始终是最高的。

晒台的位置居高是
为了谷物等可以更充分的接纳阳光的照射,而经
堂居高则表现藏族人对于神的崇敬。

丹巴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夏天不会太炎热,
冬天也不会非常冷,所以民居对于防寒保暖的要求不是很苛求,因此,当地碉房的外墙上大多开设有形状相对其他地区碉房要大的窗户,利于室内采光、通风、换气。

与碉房有着相同功能的还有碉楼。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成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单独的碉楼分设在一寨或几寨的隘口或咽喉之地,又称烽火碉,它起瞭望和前哨防御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

碉楼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与住宅在空间上面的结合,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古碉作为嘉绒地区藏民族先民们的建筑杰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

丹巴县有“千碉之国” 的美誉,全县都有碉楼分布,且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

或三五座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

从泸定绕道来丹巴,在距离丹巴县城东南大约5000米的大渡河边就初识了它并为它所折服,隔岸观碉,对面的碉楼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峨壮观,一座座经受了百年乃至千年风雨侵袭、战争洗礼和地震考验的古建筑群仍旧傲立在河谷两岸悬崖峭壁之间。

据资料介绍;鼎盛期的丹巴碉楼不下3000座,一个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

试想当初在深切河
谷两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其气势是何等的壮观!
说起丹巴的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称“邛笼”。

秦汉时期,“邛笼”的营建者冉马龙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地区,分布在岷江上游一带,即现在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

到隋唐时代,这种碉楼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

丹巴的碉楼也源自羌碉,但
其宏大的规模,非凡的气势,千姿百态,已远非
羌碉所能比拟。

丹巴的碉楼建筑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之
分。

高度以10米、20米逐渐发展到30米、35米。

碉楼功能较多,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关
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守备而
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
碉叫“风水碉”,我们在甲居的时候曾看见过一
座保存还算完好的八角碉,传说为了镇守这座山,
在建碉楼的时候在它的八个角的位置埋下了八位
童男童女,此处,还有警碉、界碉、房中碉等等。

据藏文经书记载,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嘉绒藏区仅
有三座 13角碉,丹巴境内就有两座,至今它们仍
挺立于藏寨碉楼之间,气势雄伟,坚如磐石,虽经历千年风雨洗礼却神态依然。

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山石、泥、麻筋、木头等。

麻筋由红麻杆或青稞杆、麦秸秆制成,将麻杆砍成寸段,捶绒即成麻筋,和在泥中,粘性很强。

碉楼由上下左右大小石料组合,错缝修砌,棱角分明,表面光洁,如刀砍斧劈。

千百年来,古碉经受了战争和风雨的剥蚀,地震的考验,却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依而不倒,有的弯曲为弓而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鬼斧神工,精妙绝伦。

古碉的每一个角,每一块石头,每一铲泥巴,都是藏族先民用血汗所铸,同时也写下了藏族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

四、结论与建议
法国人斯廉艾先生,沿大渡河溯源而上,突然,大渡河对岸梭坡大寨一座座林立的古碉映入眼帘时,就象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俯视日夜奔流的大渡河高呼:“奇迹!这是东方新大陆!”随后他不停地按照相机快门,拍摄了一幅幅古碉照片,他的古碉摄影作品在法国里昂参展,一时在法兰西引起轰动。

建筑是与人们生活的环境、习惯、信仰等等息息相关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溶于自然地,藏族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用最为朴实的材料,最为古老的建筑技术建造出了最不同寻常的建筑奇迹。

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震撼,这跟我们站在摩天大楼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建议:1、加强对旅游的管理力度,保护好现有的古碉建筑群,进行科学的
规划限制数量进入古碉内参观。

2、藏族文化资源相当的丰富,我们应当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运用学习,将属于本国的文化传播走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