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分析
【文言 句式】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
![【文言 句式】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https://img.taocdn.com/s3/m/8e237070ddccda38376baf14.png)
【文言句式】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高考考试大纲上尽管没有把它作为考查内容,但是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常常又需要运用到特殊句式的有关知识,而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科书上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很简单,尤其是对定语后置的情况只举了三个例句,学生肯定掌握不好。
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这些知识。
下面我就讲讲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
我们知道,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古)尝贻余核舟一。
高考考点聚焦:定语后置句
![高考考点聚焦:定语后置句](https://img.taocdn.com/s3/m/4601aec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6b.png)
真题1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题目: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
答案与解析
【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土兵为 他建造五十间房屋。答题方法ຫໍສະໝຸດ 高考考点聚焦: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高考考査的文言文特 殊句式之一,翻译时,必须将后置的定 语移至中心语之前。《与妻书》中的 “钟情如我辈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 语序为“如我辈钟情者”,意思是“像 我们(这样)感情丰富的(人)”。
1 知识讲解 2 真题例析 3 答题方法
CONTENTS
目
录
知识讲解
答案与解析
【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 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解析】:“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即“一良方”“一善言”,“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 解”。“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师”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 “拜师”。虚词“乃”联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 合语境。
1.什么是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名词的,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要放在 中心语之前。但在古代汉语中,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后,我们 称这种特殊句式为“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式类型
定语后置句式类型
定语后置句式类型
定语后置句式类型
定语后置句式类型
真题例析
(2018·全国Ⅰ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解析】:“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 “作”,建造;“屋五十间”,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是定语后 置句,即“五十间屋”。
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类型:
![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1d46b2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d.png)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肴之战》)韦编三绝——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2.形容词定语后置: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2faf20517cd184254a353512.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按“定语+中心语”格式构成偏正式名词短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如:(美丽富饶)的四会、(蜚声海内外)的四会柑橘、(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等等。
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移置到中心词之后,即“定语后置”。
这种定语后置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定语还原到被它修饰的中心语前面。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译:(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僚,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4、“ 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格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文言文之作定语后置句子
![文言文之作定语后置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a9fbfe2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9.png)
文言文之作定语后置句子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里超有趣的定语后置句子。
你知道不,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那可是常见得很呢!比如说“马之千里者”,这“千里”本来是用来修饰“马”的,正常应该是“千里之马”,但在文言文中就后置啦,是不是很神奇?再比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定语,放在了后面。
想象一下,如果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那得是“可使报秦之人”,但古人就喜欢这么与众不同。
还有“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就是形容“石”的,后置之后,读起来还别有一番韵味。
为啥古人要搞这么个定语后置呢?我觉得呀,可能是为了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能突出重点。
就像唱歌的时候,有些高音部分能一下子抓住人的耳朵一样。
咱们学文言文的时候,遇到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子,可别晕头转向哦,仔细分析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文言文也没那么难搞啦?稿子二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文言文里那个有点特别的定语后置句子。
你瞧,像“村中少年好事者”,这“好事”本来是形容“少年”的,正常得说“好事之少年”,可文言文里就把定语放到后面去啦。
“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是用来描述“客”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吹洞箫之客”,但古人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还有那个“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易其志”是定语,后置之后,感觉句子都变得更有味道了。
有时候我就在想,古人是不是觉得这样写能显得自己特别有文化,特别有范儿?哈哈,开个玩笑啦!其实呢,这定语后置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达方式,咱们理解了它,就能更好地读懂那些古老的文章,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比如说,当你读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一下子就能明白重点是在强调那些说要迎曹操的将吏,是不是很有意思?所以呀,咱们可别被定语后置给难住了,多琢磨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93f3d41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8.png)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一、“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无法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就是挑选出狭长形的桃核去雕刻的)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准备工作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化一虫。
(《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以畏惧曹操的不利形势,就是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本纪》)(想要打听一个可以使臣秦国向秦国答复的人,也没找出)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晓得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了白衣,穿上白帽,给荆轲送别。
三、“中心词+之+定语”①位居庙堂之低,则弊其民;处江湖之离,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弱。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四、“中心词+定语”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身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追随的女徒弟存有十来个……)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够难于其志者,四海之小,存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047dd283c4bb4cf6ecd189.png)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作补语的部分,在理解和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
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eb3cb50479563c1ec5da7190.png)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古典诗文07-09 2052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
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5、中心词+数量词。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又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又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
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再看状语后置(也称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7807286925c52cc58bd6be7e.png)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 城北徐公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十二卷,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F.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格式二:中心词 之 定语 定语+者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 者
翻译下面句子,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千里者 译文: 千里马” 译文:“千里马” 僧之富者 富者不能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 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国之孺子之游者 游者( 勾践灭吴》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 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翻译:于是召集谢庄里精通武术的少年) 翻译:于是召集谢庄里精通武术的少年)
B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疆土之新辟者, 疆土之新辟者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贤于己者
定语后置句小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c6aa444c1eb91a37f0115c0d.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概述
现代汉语里,通常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叫做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客有吹洞箫者《李凭箜篌引》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2)、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7f522108e87101f69e319522.png)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者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格式三:中心语+之+定语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从各地来(投奔吴国)的贤人(全国的读书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者 3、中心语+之+定语 4、中心语+而+定语+者 5、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
翻译注意: 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F.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 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甚矣,汝之不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6037715acfa1c7aa00cc38.png)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古典诗文2014-09-28 0625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与状语后置句格式分析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分析PPT讲稿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分析PPT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f371c975a8102d276a22ff3.png)
2、“……的样子”(“…… 似的”)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的”,后置定语的标 志。 ①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 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 说》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 核)为之。——魏学洢《核舟记》
二、表提示、停顿 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 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 和“因果判断句”。 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 作用。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史 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 (是)”。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劝学》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
1.中心语+定语+者
1.中心语+定语+者
•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1.中心语+定语+者
•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 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e9c17d212f60ddccda38a097.png)
B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翻译下列句子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形式:中心词+定语+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答案: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形式:中心词+定语+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 方,有几个人呢? 有几个人呢? 形式:中心词+ 定语+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中心语+之 定语+者 中心语 之(而)+定语 者,“之”是定 定语 语后置的标志 。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附操者荆州之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国之孺子之游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国之游者孺子) 僧之富者不能至。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 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文言文语法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语法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2ea2127e783e0912a2162aa0.png)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冯巍
现代汉语:
定语的位置在主语和宾语前面
如 :
红红的苹果
看书的人 一本书
现代汉语:
定语的位置在主语和宾语前面
如 :
红红的苹果
看书的人 一本书
文言文
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
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
标志词:
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 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 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 浊的外物[污染]呢!)
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 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 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 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 有找到。)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 武传》(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 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 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 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之
者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 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 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 浊的外物[污染]呢!)
文言文定语后置
![文言文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5691503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1.png)
文言文定语后置当代汉语中,定语通常位于被修饰词的前面,如“青天白日满地红”,其中“青天”、“白日”和“满地红”分别为定语。
然而,在文言文中,定语往往置于被修饰词的后面,这就是文言文的定语后置结构。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在语法和词序上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
文言文的定语后置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逐渐消失,但在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中仍然得以保留。
这种结构的存在使得文言文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修饰名词的形容词或动词短语的定语后置句和解释词义的定语后置句。
修饰名词的形容词或动词短语的定语后置句常常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质、特点或状态。
例如,“一帆风顺”中的“一帆风顺”就是形容帆船出行顺利、风势顺势的状态。
“危如累卵”中的“危如累卵”形象地描述了危险状态如同叠卵一般叠加,引起读者对危险的直观感受。
解释词义的定语后置句常常出现在名词之后,用于进一步阐明名词的含义。
例如,“山明水秀”中的“山明”解释了“明”的含义,指的是山清而明亮。
“醉翁之意不在酒”中的“翁之意”进一步解释了“意”的含义,指的是老人的意图或心思。
定语后置的结构使得文言文的表达更为简洁明了,同时也增加了句子的灵活性。
通过定语后置,可以将修饰词与被修饰词密切结合起来,使语义更加准确。
例如,“风和日丽”中的“和日丽”用于形容风的好天气,将日光明媚的特点与风相结合,使整个句子更具意境。
然而,定语后置结构也给读者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由于修饰词位于被修饰词之后,读者需要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对句子的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特别是对于长句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更加困难。
尽管如此,定语后置结构在文言文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和抒情色彩。
因此,对于学习文言文的读者来说,理解定语后置结构的特点和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定语后置结构在修辞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言文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快速辨析
![文言文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快速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acfedfba1aa8114531d948.png)
文言文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快速辨析在高中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其中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作为两类后置句,经常造成判断的困扰。
一、从定义的角度来辨析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特殊句式称为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短语、介宾短语等用在谓语后面。
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短语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因为状语在文言文中基本是由介词加上宾语构成,所以状语后置大多又称为介宾结构后置。
定语和状语位于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
不同的是,状语用在谓语的后面,一般由动词充当。
定语用在中心词的后面,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二、通过句式类型、标志词区分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这句话的意思是:村子里有一位游手好闲的少年,驯养了一只蟋蟀。
定语“好事”放在了“村中少年”这一中心词之后。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这句话的意思是: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定语“铿然有声”放在了宾语“石”之后。
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
5.中心词+数量词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https://img.taocdn.com/s3/m/d9d590abdd36a32d737581f1.png)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于……”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者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格式三:中心语+之+定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于帝告之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急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以军中多务辞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 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甚矣,汝之不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特点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 有几个人呢?” 缙绅( jìn shēn):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 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 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格式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 后面。中心语十数量词(作定语)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者 3、中心语+之+定语 4、中心语+而+定语+者 5、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心语+定语+者
1.中心语+定语+者
?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1.中心语+定语+者
?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 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 ⑦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 ⑧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二、表提示、停顿 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 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 和“因果判断句”。 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 作用。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史 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 (是)”。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劝学》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
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一、“……的”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短语”中的 “的”。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 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 “……的(人、事、物……)” “……的样子” (“……似的”)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者”, 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 1、“……的(人、事、物……)” ①前者、后者(前面的、后边的) 强者、老者(强的人、年老的人) 读者、胜者(阅读的人、取得胜利的人 [一方])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劝学》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蔚然而深秀 的地方)——《醉翁亭记》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 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 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2、“……的样子”(“…… 似的”)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的”,后置定语的标 志。 ①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 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 说》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 核后置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 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 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 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 +定语+者
2.中心语 +之+定语
3.中心语 +之(而) +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颇蔺相如列传
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 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 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孟子》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 提示、停顿,此为助词。也有人说,这样的 “者”相当于“……这个人(事、物)”,是 代词。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2.中心语+之+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 标志。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 语后置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