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之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整理5句并翻译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整理5句并翻译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句意: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适别。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 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
句意: 有一个吹洞策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句意: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作补语的部分,在理解和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
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优秀课件
❖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 “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1.中心语+定语+者
1.中心语+定语+者
❖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 语后置的标志 。
❖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定语后置的一项 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B.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 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 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 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 “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The End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1.中心语+定语+者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2.中心语+之+定语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志。
❖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文言文之
定语后置
主讲人: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 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
方,有几个人呢? ❖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爪牙,强健的筋骨。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之穷民而无告者) ❖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古代汉语——定语后置
• 中心语+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隐退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 他的国君。
•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 群千臣斤侍金殿,上万家者邑
侍殿上者群臣
The end
• 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 构助词“的”)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 中心语+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旦。 日行千里的马,一次进食有时吃掉 一石粟米。
•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中心语定语者者相当于结语 后 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 般要放在中心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 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后,我们称 之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在翻译 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定语放在中 心语之前。
常见定语后置格式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 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前边,但有 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 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 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 “者”结句。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 式结构
一.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 剑》)
○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例句和B句皆为定语后置句。A句是主 谓倒置句,C句是宾语前置句,D句是状语后 置句。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①马之千里者 《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①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鸿门 宴》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 记》 ④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 数万人。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⑥铸以为金人十二。
二.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 战》)
○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三.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 吴》)
○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岳阳楼记》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陋室铭 》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 语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 式结构
后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置
小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结 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课堂作业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例解
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边,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的内容,而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叫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一、知识梳理1.中心词+之+定语+者(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1)中“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千里”,这个定语通过加“……之……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千里之马”,全句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中心词+之+定语+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准格式,由于“之”的存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偏正关系更加明显。
2.中心词+定语(动词性)+者(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2)中“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是动宾短语“知其事”,这个定语通过加“……者”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知其事之宾客”,全句译为“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在“中心词+定语+者”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动词或动宾短语。
在古汉语中,这类由动词或动宾短语担任定语的定语后置句最多。
3.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3)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利”“强”,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译时调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4)中“高余冠之岌岌”“长余佩之陆离”都是定语后置句,后置定语分别是形容词“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而美好)”,这两个定语都是通过加“……之……”格式后置的,因领属定语不后置,所以译时调为“高余岌岌之冠”“长余陆离之佩”,全句译为“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在“中心词+之+定语”的定语后置句中,后置定语一般是形容词。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 城北徐公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十二卷,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F.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格式二:中心词 之 定语 定语+者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 者
翻译下面句子,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千里者 译文: 千里马” 译文:“千里马” 僧之富者 富者不能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 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国之孺子之游者 游者( 勾践灭吴》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 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翻译:于是召集谢庄里精通武术的少年) 翻译:于是召集谢庄里精通武术的少年)
B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疆土之新辟者, 疆土之新辟者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贤于己者
定语后置句小结
(完整版)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 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之1.做代词: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文言文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概述
现代汉语里,通常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叫做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客有吹洞箫者《李凭箜篌引》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2)、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文言文倒装句-定语后置
文言文倒装句—定语后置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句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中高考中,文言文句式是必考项,尽管讲解的无数遍,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文言文句式,也叫特殊句式,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主要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前三种句式相对简单,后一种倒装句比较难。
今天讲倒装句的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主要由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等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来充当。
汉语中常用“……的”表示,现代汉语定语多前置,但是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或者是出于强调定语,使语气流畅等等目的,有时就将定语放在了中心词后面。
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一般有四种情况。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者”是标志)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中心词是‘人马’,‘烧溺死’是限制修饰‘人马’的定语。
正常语序: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烧:烧死。
溺:溺死。
人马:人和马。
甚众:很多。
翻译:(曹军)被烧死和溺死的人和马很多。
2.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之战》中心词是‘战士’,‘还’是限制修饰‘战士’的定语。
正常语序:今还者战士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今:现在。
还:归队的。
翻译: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3.客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中心词是‘客’,‘吹洞箫’是限制修饰‘客’的定语。
正常语序:有吹洞箫者客。
翻译:有吹洞箫的客人。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中心词是‘宾客’,‘知其事’是限制修饰‘宾客’的定语。
正常语序: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及:和。
知:知道。
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
以:顺接,来。
送:送行。
之:荆轲。
翻译: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注:荆轲是‘死士’,送他的人穿白衣冠,是在‘出殡’,一种尊重。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定语后置句例句文言文
定语后置句例句文言文定语后置是指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而把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之后的语法现象。
例句:马之千里者、荆州之民附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村中少年好事者等。
定语后置句例句文言文1定语后置句例句文言文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文言文语法之定语后置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冯巍
现代汉语:
定语的位置在主语和宾语前面
如 :
红红的苹果
看书的人 一本书
现代汉语:
定语的位置在主语和宾语前面
如 :
红红的苹果
看书的人 一本书
文言文
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
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
标志词:
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 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 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 浊的外物[污染]呢!)
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 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 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 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 有找到。)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 武传》(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 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 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 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之
者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 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 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 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 浊的外物[污染]呢!)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文言文之作定语后置句子
文言文之作定语后置句子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里超有趣的定语后置句子。
你知道不,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那可是常见得很呢!比如说“马之千里者”,这“千里”本来是用来修饰“马”的,正常应该是“千里之马”,但在文言文中就后置啦,是不是很神奇?再比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定语,放在了后面。
想象一下,如果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那得是“可使报秦之人”,但古人就喜欢这么与众不同。
还有“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就是形容“石”的,后置之后,读起来还别有一番韵味。
为啥古人要搞这么个定语后置呢?我觉得呀,可能是为了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能突出重点。
就像唱歌的时候,有些高音部分能一下子抓住人的耳朵一样。
咱们学文言文的时候,遇到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子,可别晕头转向哦,仔细分析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文言文也没那么难搞啦?稿子二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文言文里那个有点特别的定语后置句子。
你瞧,像“村中少年好事者”,这“好事”本来是形容“少年”的,正常得说“好事之少年”,可文言文里就把定语放到后面去啦。
“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是用来描述“客”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吹洞箫之客”,但古人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还有那个“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易其志”是定语,后置之后,感觉句子都变得更有味道了。
有时候我就在想,古人是不是觉得这样写能显得自己特别有文化,特别有范儿?哈哈,开个玩笑啦!其实呢,这定语后置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达方式,咱们理解了它,就能更好地读懂那些古老的文章,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比如说,当你读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一下子就能明白重点是在强调那些说要迎曹操的将吏,是不是很有意思?所以呀,咱们可别被定语后置给难住了,多琢磨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精华版]高中语文定语后置全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3.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8.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9.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10.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11.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12.《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3.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1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1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1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18.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19.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2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4.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2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2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句
学习目标:1、回顾已学过的定语后置句,探究定语后置句的构成规律。
2、掌握定语后置句的句式特点并学会翻译。
学习重点:归纳小结定语后置句的构成规律,并学会翻译句子。
计划学时:1学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句子中前置的中心语并在原句中还原为现代汉语语序。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中心语:)
翻译: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语:)
翻译: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中心语:)
翻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中心语:)
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7、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心语:)翻译:
8、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中心语:)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9、遂率子孙担荷者三夫(中心语:)
翻译:
10、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中心语:)翻译:
归纳规律: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以上是定语后置句的几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课堂巩固:
1、下列选项中不含有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天下官吏趋势利者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楚人有涉江者
3、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夫晋,何厌之有?
4、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5、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6、阅读文段,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师旷琴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句式特点:翻译:
②师旷侍坐于前
句式特点:翻译:
③太师谁撞
句式特点:翻译:
④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句式特点:翻译:
⑤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句式特点:翻译:
课外积累:
1、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戍卒叫,函谷举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洞庭君安在哉
B、以勇气闻于诸候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居则曰:不吾知也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卮酒
A、①⑧/②⑦/③⑤/④/⑥⑩/⑨
B、①⑤/②⑦/③⑥/④⑨/⑧⑩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⑩/⑨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⑩/⑦⑨
4、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臣未之闻也⑤洎牧以谗诛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⑦不能容于远近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⑨战于长勺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⑿何故不使知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④使:假如。
⑤咎繇(yáo):即皋陶,唐尧时任法官,主持审判。
1、是为何谷?
2、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3、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