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五章整体性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目标】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难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2、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使用说明】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课内探究案。

〈注:1.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3.完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图课前预习案【教材基础知识梳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与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关系:地理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 ,形成一个相互、相互、相互的整体。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生物能改造圈、改造圈、改造圈。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1、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2、功能:自然各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甚至的改变。

3、在______ _ ___等地理要素中,和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由此引发其它要素发生变化;______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课内探究案探究点一:结合教材86页活动,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此作用把地理环境中的和联系起来。

(2)箭头a表示植物叶片的作用;箭头b、c分别表示植物光合作用中吸收,释放。

(3)植物能够使土壤中物不断积累,质不断富集。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作用。

(4)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可概括为(多选)( )A.调节气候 B.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 D.涵养水源探究点二:阅读教材87页案例2,试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利用图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等地理要素的影响。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项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图表、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请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方面有哪些优势?
3.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导学案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导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 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自主尝试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 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

3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作用。

4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和氨。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的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等。

2 生产功能(1)概念: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_______ 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2)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

光合作用通过和的交换,将、、、、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3)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的功能。

3平衡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和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___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 __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的重要表现形式。

2 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和。

二、合作解疑展示升华1、学生展示2、展示的过程中或是展示后,师生提出问题(自己没懂的问题及时提出)3、分组讨论教师指导点评三、二次尝试四、点拨总结地理环境是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达标检测1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气似湿热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酸性土壤B .气候干早地区发育了有机质含量很低的碱性土壤C .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在大气中滞留会削弱太阳辐射和降低当地气温D.生态系统的变化不会影响地貌变化2 .下列人类活动小属于趋利避击口的的是( )A.在内蒙古草原上大量开荒种植粮食 B.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C .在浙江沿海修建海塘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D .在澳门有计划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3 .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主要体现森林哪一种环境效益( )A.吸烟除中,净化空气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 .防风同沙,保护农田D .降低噪音,美化环境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导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导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标展示: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 地理要素间进行这物质与能量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和等。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温馨提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温馨提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成因:因和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呈分布重要记忆内容:气候对应的自然带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典例剖析例一:下图为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 。

(3)为防止水土流失,可采取的措施是:① ,② 。

其中②的作用主要是 。

(4)这一事实说明,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 ,必须在环境承载量允许的范围内。

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导学案)-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导学案)-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第 1 页 共 8 页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应用整体性思维来分析地理现象的本质.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能将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联系起来,真正理解地理环境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1.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的理解;(重点)2.然地理环境系统整体性的演变:(难点)一、.自然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圈(图中____所示)、______圈(图中B 所示)、____圈(图中C所示)、土壤圈、______圈(图中D所示)、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温馨提示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①每一要素都作为______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______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__________甚至______的改变。

③某以要素的改变,不仅会改变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还容易导致改变。

(二)自然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1)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统一的结和,产生效应。

(2)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取决于于各组分的和的协调性。

(三)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1)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产生的,一般不会发生系统的演替。

(2)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产生新的,形成新的。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利用自然资源、修复和改善。

2、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3、在资源开发的过程,要有综合的考虑和,正确处理与的保护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章导学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章导学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侯红领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学习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因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课前探究: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如何实现的?2、举例说明气候与地理环境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环境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_________ 、相互____________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等过程进行着________ 和_________ 3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 ,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 。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______ 作用。

4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和氨。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_________ 的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________ 、___________ 等。

2生产功能(1)概念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 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2 )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 __________ 和 ________ ,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 _______ 及 ________ 。

光合作用通过 ________ 和 _______ 的交换,将 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 、 ______ 等 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案例研究作业:
分组进行案例研究,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自然环境问题,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案例背景和现状。运用GIS等工具,结合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治理方案。
3.论文式作业:
围绕“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学生明确论文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自然景观的图片,如山川、河流、湖泊、森林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随后,提出问题:“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环境的定义,强调自然环境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学会运用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收集和整理自然环境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整体性原理:详细讲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该原理。
-案例分析:运用GIS等工具,让学生参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课导学案

必修一第五单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课设计人:李成茹编号:10 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点: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而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

3.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温馨提示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八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地域差异的形成纬度位置—水热状况代表性的植被.土壤等(带状)•地域差异-自然带海陆位置及其组合分布2、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1 )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映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及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冰原气候★温馨提示2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 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① 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 和温带季风气候。

② 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③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随着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变化,陆地自然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热量和水分 条件控制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 域分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以生物和地形要素为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理解整体性的形成。

2.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3.通过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和生物循环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地形因素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

2.通过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分别形成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变化特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并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桂林山水的形成过程和东北森林的变化对环境整体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建立变化的,联系的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学情分析】前四章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学生具备了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章主要学习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总体特征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理论并解释地理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多选取课本和课外实例,结合家乡地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新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自然地理因素?大气,水,地表形态等。

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

自然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地球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区域了。

本章我们将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

【导入新课】观看南漳县香水河景观图集,回答1、描述图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2、简要说明这里气候、水、植被和地形的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原理?教师:南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所以山中林木葱茏,常年溪水不断,形成瀑布峡谷等地貌。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1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并要求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学指导】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由、、、、地形等地理组成。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些要素通过循环、循环、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3.结果:形成了一个、和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能力。

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它要素的。

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

3.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等要素容易受人类的直接影响,而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课堂探究】问题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⑴、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种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⑵、生物循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⑶、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的循环过程。

2.请指出下列现象属于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哪个哪个循环过程。

⑴、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循环。

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循环⑶、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循环。

3.读右面物质循环运动简略模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⑴.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______ 处为海洋,在水循环①---④各环节中,表示水汽输送的环节是____ _,能直接给陆地补充淡水的环节是________。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3.情景创设与多媒体演示的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演示山地景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妙,引发他们对整体性原理的思考。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精编】高一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精编】高一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

【知识梳理】: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对比说明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分解呼吸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整体性导学案

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整体性导学案

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高一地理第1页(共2页)高一地理第1页(共2页)
草地其他
235 18
0 17 627
5 694 926
0 0
注——湿地面积减少。

3.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
9.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

结合所学
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高一地理第1页(共2页)高一地理第1页(共2页)
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
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
高一地理第1页(共2页)高一地理第1页(共2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在一起,而是通过自然界的四大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力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互相联系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了解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阅读85页“生物循环”,思考86页活动题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功能※二.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阅读87案例1:2..举例说明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 (1)热带雨林破坏 全球变暖 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案例3:(2).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请根据下图提供的线索分析这些影响,并把分析的结果填在空白处。

(课本P95“活动”)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描述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 、、 和 )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 状态的改变。

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样的特点。

【案例4】:我国西北地区的整体性描述。

(根据第一个知识点中介绍的各要素作答)答案: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稀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河流多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其径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大。

巩固练习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A .彼此孤立存在的B .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C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D .彼此间杂乱无章的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A .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B . 踞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C .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读下图,回答第3题3.a 、b 、c 、d 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骆驼刺、荷花、热带雨林特点的是A .a 、d 、cB .d 、a 、cC .c 、d 、aD .d 、c 、aa b dc4.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A.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5.“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A.整体性B.地域差异C.地带性D.非地带性6.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地下水位持续上升③土壤肥力下降④河流水位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7.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①大气循环②水循环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地壳的物质循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8.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9.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0~11题。

高一地理导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地理导学案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地理导学案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知识回顾:(动手做一副第四章知识框架图)预习导学: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1、物质和能量交换这些要素是通过()、()和()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形成了一个()、()和()整体。

2、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是指()具有()的能力,如植物的()。

(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和()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的能力3、统一的演化过程(1)、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各个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某一()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及整个()状态的变化预习质疑:(预习中将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堂上大家一起来交流,讨论解决问题)预习所得:(觉得哪一个是本课比较重要的,并且自己掌握较好的,或者有自己心得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下)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我们身边自然灾害的整体性学习探究:探究实践:活动1活动2活动3自由探究:修坝造库:是继续还是终结?课堂巩固:具体测试内容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金属、火等地理要素组成的。

湖北省2020高一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导学案

湖北省2020高一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导学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及整体性的概念。

2.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的方法和掌握整体性的概念。

4.培养学生树立自然环境具有普遍联系及整体性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知识梳理】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

2.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差异明显。

(4)举例:相邻的坡地与平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2.稳定功能(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举例: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①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①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

(3)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3.意义(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观察当地野外地理景观,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2.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

3.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4.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地理环境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及表现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有: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迁移和交换,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主要包括功能和功能。

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

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营养盐。

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有明显差异。

如:坡地蒸发旺盛,缺乏,土层浅薄,土壤,土地生产功能,植被;平地水源,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植被。

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保持的功能。

如: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中。

或自然环境通过作用消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活动探究】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P82(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玲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如地貌的侵蚀变化。

水与岩石间的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水土流失;土壤,植被;同时,大气也增加。

自然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如:黄山“四绝”的形成。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强烈,形成“云海”;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本节重难点】重点:1. 地理要素间进行中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原理的应用;难点:1.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原理的应用;本节知识点思维导图(仅供参考!请另做在白纸上并补充完整)合作探究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表现及其应用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的交换(自主学习)请阅读书本P85案例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得出以上结论。

举一反三:地理要素间除了通过生物循环,还可以通过哪些地理循环过程促进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请在下方空白处用简图表示。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自主学习)请读图,得出以上结论,并进一步思考图中具体反映的是哪一种新功能?请读图,思考地理环境是如何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并保持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的?并进一步思考图中具体反映的是又是哪一种新功能?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知识储备: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大致范围做一做:请结合北斗地图册P75相关图片,完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大致范围:经纬度位置:纬度位置(30°N ~40°N ),经度位置()。

海陆位置:季风区向()的过渡地带。

位置特征:东到太行山,西到(),南到秦岭,北到()。

原理应用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请阅读书本P87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得出以上结论。

并在下方空白处补充完整思维导图。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人为原因历史上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连年战争近现代过度放牧、开垦和樵采,采矿、无计划工程建设自然原因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平原向山地过渡,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地质灾害: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地理要素的变化植被:植被高度、覆盖率下降土壤: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农业减产地貌:沟谷侵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文:气候:原理应用2:湖泊的自然演变(自主学习)请阅读书本P88活动图5.4“湖泊演化”, 并在下方空白处补充完整思维导图。

举一反三:请应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洞庭湖退田还湖,会带来哪些地理要素的变化?原理应用3:东北森林的变化(自主学习)请阅读书本P88~89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并在下方空白处补充完整思维导图。

东北森林的变化植被: 大气质量:土壤: 水文: 地貌:气候:湖泊的自然演变地貌:水域面积: 土壤: 生物:气候:举一反三:请应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植树造林,会带来哪些地理要素的变化或者有哪些效益?(注意:在不同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也不同)原理应用4: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请阅读书本P90活动图5.6“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或结合相关知识,并在下方空白处补充完整思维导图。

知识储备:水库选址条件坝址:大坝是拦截水流的。

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

库区:库区为集水区域。

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除此之外,不管是坝址还是库区应尽量避开断层、地震多发地带和石灰岩广布地区;要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河流水文特征。

做一做:下图的坝址应选在何处?库区应选在何处,并用虚线标出该水库的集水区域。

植树造林的效益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绿化面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城市地区)防风固沙,保护绿洲(干旱半干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对库区及周围对下游弊对库区调节河流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防洪发电,养殖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大举移民,文物建筑破坏对下游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知识迁移:请结合你家乡或身边的实例,说一说地理要素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制约的?并在下方空白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点练习一.选择题基础巩固(2012·广东文综)1.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2014·江苏卷)2.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2014·课标II)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3~4题。

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4.科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2015·江苏文综)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A 沿经线方向发育B 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 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 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6. 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 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 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 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 巴西东南部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8.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三枚邮票民居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内蒙古民居②陕北民居③云南民居B.①云南民居②陕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C.①陕北民居②云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D.①陕北民居②内蒙古民居③云南民居10.三民居特点反映了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③—终年高温多雨D.②—湿热的气候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该图,完成11~12题。

11. 判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B. 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12.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能力提升(2017广二模)鄱阳湖(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

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

近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由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的新设计方案,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

据此完成1~2题。

1.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最主要原因是()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 B. 干湿季节极端变化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 D.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2.近十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其最主要原因是()A. 水体污染严重B. 工农业过度用水C. 全球气候变化D. 三峡大坝的建设(2017课标I卷)3.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2017广州二模)蓝洞是地球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它是地质历史时期在碳酸盐地层中发育形成的四壁陡直、敞口朝天的有水洞穴,有的在海洋中,有的在陆地上。

海洋蓝洞(如下图所示)表现出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仿佛是大海的瞳孔,呈现出深邃、神秘、诡异的自然景观。

据此完成4~5题。

4.地质时期中,形成该类洞穴的地理环境特征是()A.地壳活动 B. 高温多雨 C. 冰川广布 D. 风沙频繁5.海洋蓝洞现象揭示的地理意义是()A.海平面升降变化 B. 气候不断变暖C. 火山、地震频繁D. 人类对地球的影响6.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

1972 年,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联合成立了塞内加尔河流域治理开发委员会,规划建设了两座水利枢纽,分别是位于塞内加尔境内的迪亚马坝和马里境内的马南塔里坝。

图中水坝修建前,塞内加尔河从上游到下游水文特征的突出变化是()A. 流量增大B. 洪峰推迟C. 流速变快D. 冰期延长二.主观题。

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绵延400 余公里,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

右图为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分布图。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图中山地对其东侧地形区的影响。

(6分)2.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

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

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

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6分)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这里气候湿润,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耕地比重小。

吊脚楼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独特的民居,吊脚楼多依山而建,选择山坡,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用木拄撑起。

吊脚楼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木质结构,尖顶宽檐,支柱架空(注释:檐是指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

一定意义上说,吊脚楼是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右图为吊脚楼景观图。

(2)结合房屋基本特征,说明贵州吊脚楼与湿润气候的关系。

(8分)(2013课表II)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