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笔记之__脑干

合集下载

2019系统解剖学14_脑干.ppt

2019系统解剖学14_脑干.ppt
动眼神经副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上泌涎核 Inferior salivertory nucleus 下泌涎核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 迷走神经背核



Visceral sensory nuclei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5)外侧丘系与斜方体
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在脑桥基底部 与被盖部之间和横行形成斜方体
外侧丘系
再折向上行为外侧丘系
传导听觉信息
外侧丘系 内侧丘系和斜方体
外 侧 丘 系 蜗神经核 斜方体
Lateral lemniscus外侧丘系
Descending tracts




pyramidal tract 锥体束 Rubrospinal tract 红核脊髓束 Tectospinal tract 顶盖脊髓束 Vestibulospinal tract 前庭脊髓束 Reticulospinal tract 网状脊髓束
Trigeminal lemniscus
三叉丘系
Medial lemniscus 内侧丘系
传导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交叉
薄束核 楔束核
脊神经节 躯干四肢 皮 肤 后根
薄束楔束
4)脊髓小脑前、后束
在延髓走行于周边部至小脑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脊 髓 小 脑 前 束 脊 髓 小 脑 后 束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 三叉神经运动核 Nucleus of facial n. 面神经核 Nucleus ambiguus 疑核 Accessory nucleus 副神经核

系统解剖学脑干

系统解剖学脑干
支配咽、喉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
名称
副神经核
位置
延髓
组成神经
副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名称
动眼神经副核
位置
中脑
组成神经
动眼神经
功能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名称
上泌涎核
位置
脑桥
组成神经
面神经
功能
支配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一般内脏运动核
名称
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置
脑桥
组成神经
三叉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咀嚼肌等
特殊内脏运动核
名称
面神经核
位置
脑桥
组成神经
面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上半部接受双侧、 下半部接受对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面肌等
特殊内脏运动核
名称
疑核
位置
延髓
组成神经
舌咽、迷走、副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脑 干
延髓
一、脑干
(一)脑干外形
中脑
脑桥
脑 干
延髓
腹侧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背侧面 髓纹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腹侧面
2.脑桥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展神经
小脑中脚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系统解剖学每章知识重点

系统解剖学每章知识重点

系统解剖学每章知识重点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构造、形态和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每一章的角度出发,系统解剖学每章的知识重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该学科内容。

第一章神经系统解剖学1.1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右半球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大脑半球表面有很多褶皱和沟回,这些褶皱和沟回增大了大脑表面积,便于发挥复杂功能。

•小脑:位于脑干之下,与大脑、中脑和延髓相连。

小脑主要调节神经肌肉活动和身体的平衡协调。

•脑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最底部,连接小脑和脊髓。

脑干主要是调节各种基础生理机能,如心跳、呼吸等。

•延髓:是脑干延伸下来的一段,负责呼吸、消化、心血管活动等生命活动的调节。

1.2 外周神经系统•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全身各个部位的通道。

脊髓包括30根神经节(上行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下行神经)。

•周围神经:负责将来自脊髓和大脑的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第二章循环系统解剖学2.1 心脏•心脏结构:心脏由心房、心室、心瓣膜和心包组成。

心脏内有心肌,心肌负责心脏的收缩。

•循环系统:心脏搏动时,将氧合血和非氧合血通过动脉和静脉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2.2 血管系统•常见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其中,动脉和静脉是连接心脏和全身各个部位的大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血管。

•循环系统:血液从心脏经过动脉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在毛细血管内发生物质交换,然后经静脉回到心脏。

第三章呼吸系统解剖学•呼吸系统结构:呼吸系统包括鼻、喉、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腔等器官。

它们一起完成了人体的呼吸功能。

•气体交换: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碳 dioxide 被排出体外。

第四章消化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结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组成。

这些器官协调起来完成了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消化过程:食物先进入口腔,通过咀嚼、混合、分泌消化酶等过程,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最终经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系统解剖学重点考点及答案

系统解剖学重点考点及答案

基础医学概论系统解剖学部分复习要点2016 口腔专业出题老师: 崔庆霞运动系统1.运动系统组成; 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2.骨具有哪些基本的构造由骨质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红骨髓、黄骨髓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3.躯干骨包括哪三种骨椎骨,胸骨,肋4.颈椎、胸椎、腰椎各有什么特征颈椎:横突上有一个圆孔-横突孔胸椎: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叠瓦状腰椎:椎骨中最大者,椎体肥厚,棘突呈板状,直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5.特殊颈椎名称三个;第一颈椎:寰椎第二颈椎:枢椎第三颈椎:隆椎6.椎体和椎弓各由哪些结构连结起来7.脑颅骨和面颅骨各有哪些脑颅骨:8块,额骨、顶骨、枕骨、蝶骨、筛骨、颞骨面颅骨:15块,上颌骨、鼻骨、颧骨、泪骨、下鼻甲、颚骨、犁骨、下颌骨、舌骨8.上、下肢骨各有哪些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和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髋骨:髂骨,坐骨,耻骨和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9.关节有哪些基本的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10.颞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踝关节的构成;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骨,尺骨上端构成桡腕关节: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下方的关节盘形成的关节窝与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面组成的关节头共同构成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与髌骨共同构成距小腿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11.胸廓的构成;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共同构成12.骨盆的构成; 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借骨连结构成的完整骨环13.骨骼肌的基本构造; 肌腹、肌腱14.膈的三个孔裂的名称; 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15.主要的呼吸肌膈、肋间内、外肌; 膈,肋间外肌,肋间内肌16.咀嚼肌包括哪些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17.主要面肌的名称和位置; 颅顶肌,眼轮匝肌,口周围肌,鼻肌18.胸锁乳突肌的位置;位于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两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是颈部最显着的肌性标志19.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缝匠肌、股四头肌p64、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内脏学1.消化系统组成;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2.上、下消化道各包括哪些器官上消化道: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包括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3.咽的分部三部鼻咽、口咽、喉咽4.食管的三个狭窄各位于何处第1狭窄:在食管的起始处,距上颌中切牙约15cm第2狭窄:位于与左主支气管跨越处,相当于胸骨角或第4胸椎下缘平面,距上颌中切牙约25cm第3狭窄:位于食管穿经膈的食管裂孔处,约平第10胸椎高度,距上颌中切牙约40cm5.胃分为哪几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溃疡好发何部幽门窦胃窦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6.十二指肠分为哪几部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7.十二指肠乳头位于何部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距中切牙约75cm,是肝胰壶腹的开口处;其上方有一个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8.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何部上部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的好发部位9.大肠包括哪些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10.结肠的三大特征; 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11.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何处麦氏点12.消化腺包括哪些器官肝、胰13.哪个器官分泌胆汁肝14.肝的位置,肝门的位置和进出肝门的结构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进出肝门的结构: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淋巴和神经15.胆汁通过哪些途径排到肠腔肝外胆道胆囊、胆囊管、肝左、右管、胆总管16.胰腺导管的开口部位; 十二指肠大乳头17.呼吸系统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和肺18.上呼吸道包括哪些器官鼻、咽、喉19.位于鼻腔周围的鼻旁窦有哪些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20.成喉的软骨有哪些哪些在体表可触及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前两个可触及21.喉腔的分部三部及最狭窄的部位; 喉前庭、喉中间腔最狭窄、声门下腔22.左、右主支气管各有什么特点p91,气管的异物易坠入哪一侧主支气管特点:左支气管较细长,走向较倾斜;右支气管较粗短,走向较陡直,气管异物多坠入于此23.左、右肺的分叶,肺门与肺根;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2叶,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上中下3叶24. 泌尿系统组成;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25.肾的位置肾区,肾门的位置和进出肾门的结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和神经;肾:位于脊柱两侧,左肾高右肾低肾门:约与第1腰椎平齐,在躯干背面,距正中线约5cm处26.输尿管的三个狭窄各位于何处上狭窄: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与骼血管交叉处下狭窄:位于输尿管的壁内部27.膀胱的分哪四部膀胱尖、膀胱体、膀胱底、膀胱颈28.为什么女性易引起逆行感染女性尿道特点由于女性尿道外口位于阴道口的前方,尿道短、宽而直,故易引起逆行尿路感染29. 男、女性生殖系统的器官组成;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狭窄三个,各位于何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弯曲两个,哪个是可以改变; 耻骨下弯、耻骨前弯阴茎被提起或勃起时此弯曲消失31.睾丸和卵巢各有什么生理功能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可促进精子发生和男性生殖器官发育,形成并保持男性第二性征和性功能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32.精子和卵子各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精子:经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卵子:经输卵管、子宫、阴道33.男性输精管的分部及结扎常选的部位;睾丸部、皮下部、腹股沟管部、盆部;精索是结扎手术的首选部位34.输卵管分部四部输卵管漏斗、输卵管壶腹受精处、输卵管峡、输卵管子宫部35.女性输卵管结扎常在哪部进行; 输卵管峡36.子宫位置和分部;分部: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位置: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37.人体在站立时,胸膜腔、腹膜腔的最低部位各位于何处腹膜腔:直肠膀胱陷凹男性,直肠子宫陷凹女性胸膜腔:肋膈隐窝38.总结归纳,在内脏学学过的外分泌腺的名称;肝、胃腺、肠腺、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胰、下颌下腺、鼻腺、泪腺、舌下腺有三个生理狭窄的器官有哪些三个其狭窄有什么临床意义食管: 异物易滞留部位,也是食管损伤、炎症和肿瘤的好发部位输尿管:结石易于嵌顿的部位男性尿道:临床上向男性尿道插入导尿管或其他检查器械时,应注意尿道的狭窄部位,以免损伤尿道脉管系统1.脉管系统的组成; 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2.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包括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3. 试述肺循环、体循环途径和意义;4.心的位置;位于胸腔前下部的中纵膈内,约2/3在正中矢状面的左侧,1/3在其右侧5.哪一沟是心房和心室分界的表面标志冠状沟6.左、右房室口、肺动脉口、主动脉口各有什么瓣膜有何作用右房室口:冠状窦瓣、三尖瓣左房室口:二尖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7.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哪些结构哪个结构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包括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其浦肯野纤维网8.与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相连的分别有哪些血管左、右冠状动脉,心大、心中、心小静脉9.心肌的营养由什么动脉提供冠状动脉10.主动脉分段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11.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12.颈总动脉的位置及分支两条;分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13.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14.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 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15.腹主动脉不成对三大脏支;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16.颈部、上肢、下肢的静脉有哪些浅静脉颈部: 颈外静脉、颈前静脉上肢: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下肢:大隐静脉、小隐静脉17.肝门静脉由哪些静脉汇合而成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会合而成18.肝门静脉收集哪些器官的静脉血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脾静脉收集脾、胰及部分胃的静脉血,胃左静脉收集胃及食管下段的静脉血19.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由哪些静脉汇合而成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下腔静脉:由左、右骼总静脉汇合而成20.肝静脉的汇入哪一条静脉肝静脉收集肝窦回流的血液,在腔静脉沟处分别注入下腔静脉21.淋巴系统的组成; 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构成22.九条淋巴干、两条淋巴导管的名称和收集范围;9条淋巴干:左、右颈干,左、右支气管纵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腰干,单一的肠干2条淋巴导管:右淋巴导管、胸导管23.胸导管组成、行程及注入部位;24.脾的位置和外形;感觉器官1.眼球壁的外膜、中膜各有哪些结构组成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2.眼的折光装置包括哪些结构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眼的屈光系统3.外耳、中耳和内耳各由哪些结构组成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内耳:骨迷路、膜迷路4.骨迷路可分为哪三部分耳蜗、前庭、股半规管5.听觉感受器、位置觉感受器三个的名称;视觉感受器:眼球壁中的视网膜内膜听觉感受器:内耳中膜迷路的蜗管中的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位置觉感受器:椭圆囊斑、球囊斑、壶腹嵴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组成; 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2.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脊髓的位置,成人的脊髓下端平对哪块椎骨位于椎管内,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在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4.脑干的组成三个; 延髓、脑桥、中脑5.脑干外形:延髓锥体、锥体交叉、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脑桥基底沟、面神经丘、中脑大脑脚、脚间窝、上丘、下丘;6.小脑外形的结构:小脑蚓、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小脑连于脑干的三对脚:小脑上、中、下脚小脑的功能;a.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b.维持身体的平衡c.调节肌张力d.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7.间脑的分部; 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8.大脑半球的分叶五个叶;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9.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四个的位置;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听觉中枢:位于颞叶和颞横回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阅读中枢位于角回10.基底核包括哪些神经核p211 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11.内囊的位置、内囊分部三部、一侧内囊损伤时出现的“三偏”症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对侧视野偏盲12.脊神经组成、数目、名称;脊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13.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主要分支,各神经支配的肌肉或肌群;颈丛:膈神经,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臂丛: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腰丛:股神经;骶丛: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14.脑神经数目、名称 ;十二对脑神经连脑的部位及进出颅腔的部位;; 16.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交感神经:位于脊髓胸1或颈8节段至腰2或腰3节段副交感神经: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17.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神经节名称;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椎前神经节副交感神经:器官旁节、器官内节18.哪些脑神经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19.脑的动脉来源两个; 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20.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来源和分布;大脑前、中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来源于椎动脉21.大脑动脉环的组成;由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前、后动脉起始段和前后交通脉络吻合而成22.脑和脊髓表面由外向内有哪三层被膜硬模,蛛网膜和软膜23.蛛网膜下隙位于何处蛛网膜和软膜之间24.脑脊液产生及其回流的途径.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汇同第三脑室脉络丛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同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最后在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内分泌系统1.全身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的位置;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2: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相连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脊,称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真肋:第1-7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接,称真肋假肋:第8-12肋的前端部直接与胸骨相连接,称假肋弓肋:第8-10肋的肋软骨一次连与上位肋软骨,共同形成一软骨性边缘,称肋弓肋角:肋体后份急转弯处形成肋角3:脑颅骨由成对的顶骨、颞骨、和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组成; 4:面露骨包括:成对的鼻骨、泪骨、上颌骨、下鼻甲、灌骨,颚骨,和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和舌骨;5:鼻旁窦4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分前中后三群,前中裙开口中鼻道,后群筛窦开口于上鼻道;上颌骨开口于中鼻道6:翼点:颞窝内侧壁前部有颞,顶,额,蝶四骨相交形成H型的骨缝,称翼点;此处为颅腔侧壁的薄弱处,其内面恰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骨折极易损伤动脉7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滑膜壁,关节唇;8: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胸廓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的前端和肋弓及剑突围成胸廓下角:两侧肋弓在中线相交,形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角间夹有剑突9:躯干骨的连接:1椎骨的连接:椎体间的连接: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弓间的连接: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韧带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椎骨间连接:滑膜关节: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关节突关节,椎间盘韧带连接: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2肋的连接:肋与胸椎连接: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肋与胸骨连接:软骨连接,胸肋关节,肋弓,浮肋3颅骨连接:软骨连接,缝,颞,下颌关节10:七大关节的结构和特点:1颞下颌关节:组成:下颌骨的下颌头+颞骨的下颌窝+关节结构特点:关节囊松弛,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腔分上下两部分.关节囊前部较薄弱,较易向前脱位11:肌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12:骨骼肌的分类: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骨骼肌的辅助结构:筋膜,滑膜囊,腱鞘;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足趾等处;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13: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呈三角形,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临床上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14膈有3个裂孔: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对胸椎体;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对第十肋椎;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平对第八胸椎高度;15腹股沟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上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16:大腿肌的前,内侧,后群的功能:前群:缝匝肌作用:屈髋关节和膝关节,并使半屈位的膝关节旋内;股四头肌作用:伸膝关节,骨直肌尚可屈髋关节内侧群作用:内收,外旋髋关节后群作用:可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在膝关节半屈位时股二头肌可使小腿外旋,半腱肌和半膜肌可使小腿旋内;17: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直肠,结肠,肛管上消化道: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腺,胰腺,18:咽峡:腭帆后缘和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20:舌黏膜上的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21:大唾液腺组成及各自开口:腮腺,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舌下腺,大导管开口于舌下,其余小导管开口于舌下壁22:鼻咽:咽隐窝及其附近是鼻咽癌好发部位;23:梨状隐窝,是异物常见滞留部位;24:食管的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位于左支气管距越食管前处,相当于胸骨角或第四胸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在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十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25:胃: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26:十二指肠悬肌:十二指肠空肠区的背侧有横纹肌,平滑肌,结缔组织,混合而成的纤维束,连与右膈角和腹腔干的周围,称十二指肠悬肌此处是手术时确认空肠起始的标志27:结肠特征结构:结肠袋,结肠带,肠脂垂,28:阑尾根部的投影:以脐与右骨前晌棘连线的中外1/3焦点为标志29: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是区分内外痔的标志;30:肝门:肝脏面中部有略呈H型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及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称肝门31:肝蒂: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结构在肝门附近有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32: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肝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33:肝胰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钟,在此处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头;34:胆汁引途途径:有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内储存;进食后,在神经体液的调解下,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汁自胆囊经胆囊管,肝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头,排入十二指肠腔内;35:喉软骨构成: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勺状软骨36:喉的连接:环甲关节,环勺关节,弹性圆锥,方形膜,甲状舌骨膜,环状软骨气管韧带;37:喉腔可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喉室38:气管杈:气管位于食管前方,成人长约,上端在第六颈椎体下缘高度,借韧带连于喉,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相当于第四五胸椎体交界处分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成气管杈气管隆脊:气管杈内面形成以失状位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脊,称气管隆脊,为气管镜检查的定位标志;39:左右支气管的区别:右主支气管:管径较粗而短,走行较垂直左主支气管:管径较细而长,走行较平行40:壁胸膜的分部:肋胸膜,膈胸膜,丛膈胸膜,胸膜顶41: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42:肋纵膈隐窝:覆盖心包表面的纵膈胸膜与肋胸膜转折处,称肋纵隔隐窝; 43: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4部分组成;44: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肾盂,淋巴管,神经出入的部位,称肾门45:肾蒂:出入肾门的各种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肾蒂肾蒂内主要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46:尿液的引流管道: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47:肾的被膜: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48:输尿管的三个狭窄部:1,输尿管与肾盂移行处2输尿管与髋血管交叉处跨过小骨盆入口处3输尿管的壁内段49: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黏膜面,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的三角区域,黏膜光滑而无皱襞,是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称膀胱三角50:输尿管间壁:在两个输尿管之间的横行皱襞,称输尿管间壁;51:男性尿道有三个狭窄,2个弯曲: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三个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i二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52:输卵管可分为:输卵管漏斗,输卵管壶腹,输卵管峡,输卵管子宫部;53:子宫固定装置: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54:腹膜与腹盆腔的脏器关系分几类各举例说明1腹膜内位器官:胃,空肠,回肠,盲肠,阑尾2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子宫,膀胱,升结肠,3腹膜外位器官:肾,肾上腺,输尿管,胰.55:小网膜:自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56:肝肾隐窝:仰卧时为腹膜腔最低处,是液体易于积聚的部位;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之间;57:体循环途径:动脉血由左心室经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至右心房肺循环途径:静脉血由右心室经肺静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至左心房58:心的四个沟:冠状沟:心房与心室的表面分界房间沟:左右心房的表面分界前室间沟:左右心室的心肋面分界后室间沟:心室在膈面的分界59:心各腔的出入口:入口出口右心房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右心房室口右心室右心房口肺动脉口左心房肺静脉口左心房口左心室左心房口主动脉口60:动脉圆锥:流出道由流入道转向通肺动脉干的肺动脉口,此部内面光滑,其前壁自相向上逐渐变薄,称动脉圆锥,是右心室壁最薄弱的部分61:三尖瓣复合体:右心室入口防止返流结构,称三尖瓣复合体,包括右心室口纤维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62:二尖瓣复合体:左心室入口防止返流装置,称二尖瓣复合体,包括左心室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脑干 期末复习重点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脑干 期末复习重点

脑干脑:位于颅腔内,由神经管前局部化而来。

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脑干自上而下:中脑、脑桥、延髓,位于颅后窝前部(一)脑干外形1.脑干腹侧面(1)延髓:〔Ⅸ- Ⅻ〕延髓脑桥沟;锥体;锥体交叉;橄榄(2)脑桥:〔Ⅴ- Ⅷ〕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桥臂〕;脑桥小脑三角〔3〕中脑:(Ⅲ)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2. 脑干背侧面〔1〕延髓: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绳状体〕〔2〕脑桥:小脑上脚;小脑中脚〔3〕中脑:(Ⅳ〕;上丘;下丘;四叠体;上丘臂;下丘臂〔4〕菱形窝:由延髓上部和脑桥内的中央管于后壁中线处向后敞开而形成,为第四脑室的底。

3.第四脑室位置: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间,近似四棱锥形。

底:菱形窝;尖:朝向小脑蚓上髓帆、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丛(二)脑干内部结构:由脑干灰质、脑干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1、脑干内部结构特征: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由脊髓的腹背关系变成脑干的中线两侧的内外关系;脊髓灰质白质的内外关系,在脑干变为背腹关系;灰质聚集成团或柱、神经核;存在很多中继核;网状结构扩大。

2、脑干的灰质:包括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中继核和网状核〕(1)脑神经核〔7种脑神经核团〕(2)非脑神经核:中继核和网状核中继核:1〕延髓〔内侧丘系〕:楔束核;薄束核2〕脑桥:脑桥核:脑桥小脑纤维→小脑中脚入小脑;大脑皮质与小脑皮质纤维联系的中继站3〕中脑〔1〕下丘:接受外侧丘系终止,听觉反射中枢〔2〕上丘:视觉反射中枢,顶盖脊髓束发自上丘〔3〕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交接处,后联合与上丘之间,使双眼同时完成直接和间接的瞳孔对光反射。

〔4〕红核: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调节屈肌张力、协调运动〕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发出到脊髓纤维—红核脊髓束终止于脊髓颈段的前角运动细胞〔5〕黑质:〔腹侧网状部、背侧致密部〕产生多巴胺→新纹状体帕金森病3脑干的白质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1)上行传导束:1〕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所组成。

系统解剖学-脑干 (1)精品文档

系统解剖学-脑干 (1)精品文档
3 锥体明显,位于 前正中裂两侧, 前正中裂向一侧 倾斜。
4 锥体背侧可见少 许下橄榄核。
5 中央管后移,其 腹外侧有时可见 舌下神经核。
延髓橄榄中分平面
1 下橄榄核群最大最完 整,包括主核和两 个副核。
2 已形成第四脑室。 3在室底界沟明显,舌
下三角和迷走三角 及其核和神经根明 显。
4 薄、楔核消失,其位 有前庭脊核。
中脑上丘平面
1 上丘的深面为上丘 核,其细胞分层排 列。
2 在中央灰质腹侧有 动眼副核和动眼神 经核,动眼N向腹 侧穿红核出脚间窝
3 在被盖部有红核, 其外侧是内侧丘系 再外侧是脊丘系, 再外侧是外侧丘系
4 两红核之间有纤维 交叉,背侧是顶盖 脊髓束,腹侧是红 核脊髓束。
中脑下丘平面
1 下丘深面有下丘核,有 外侧丘系的纤维参加终 于此核。
2 在中央灰质腹内侧有滑 车N核嵌入内侧纵束中, 可见滑车N根。
3 在内侧纵束腹侧有结合 臂交叉,交叉的腹侧有 红核脊髓束纤维下行。
4 黑质的背侧是内侧丘系, 其外侧是脊丘系,再外 后侧是外侧丘系。
5 大脑脚由黑质和脚底组 成。脚底中间3/5是锥体 束纤维,内侧1/5是额桥 束的纤维,外侧1/5是顶、 枕、颞桥束的纤维。
特征: ①进化古老 ②联系广泛 ③功能复杂
中缝核

脑桥被盖网状核


中缝核

旁正中网状核

中缝核

外侧网状核
楔形核、臂旁核 脑桥被盖网状核 脑桥嘴侧网状核 兰斑 脑桥尾侧网状核 小细胞网状核 巨细胞网状核
腹侧网状核
脑干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
• 位置 脑N核、境界明确的 非脑N核和上、下行 纤维束以外的区域。

系解笔记(脑干2)

系解笔记(脑干2)

⑵中继核延髓Medulla oblongata:①薄束核Gracile nucleus、楔束核Cuneate nucleus:接受同名纤维束,发出的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继而在对侧上行为内侧丘系。

②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接受多种纤维,并发出橄榄小脑束,组成小脑下脚进入小脑,是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的中继站,参与小脑对运动的控制。

脑桥Pons:①脑桥核Pontine nucleus:接受大脑皮质的纤维,并发出脑桥小脑纤维,组成小脑中脚进入小脑,是传递大脑皮质信息至小脑的中继站。

②上橄榄核Superior olivary nucleus:接受双侧蜗腹侧核的纤维,发出纤维加入两侧外侧丘系,参与对音响的空间定位。

中脑Midbrain:①下丘核Nucleus of inferior colliculus:接受外侧丘系,是听觉通路上的中继站,也是听觉反射中枢。

②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发出纤维形成顶盖脊髓束,是听觉和视觉的反射中枢。

③红核Red nucleus:连接大脑皮质、小脑和脊髓,是躯体运动通路中的重要中继站。

④黑质Substantia nigra:参与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

⑤顶盖前区Pretectal area: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2.白质⑴长的上行纤维束①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 :来自对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位置:延髓Medulla oblongata:位于中线与下橄榄核之间,锥体后方脑桥Pons和中脑Midbrain:位于腹外侧②脊髓丘系Spinal lemniscus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来自于脊髓的脊髓丘脑前、侧束,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冲动。

位置:延髓: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③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三叉丘脑束Trigeminothalamic tract ):来源于对侧的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上行至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感觉。

人体系统解剖学 脑干

人体系统解剖学 脑干

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
面神经核、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 脑神经核
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二)脑干内部结构
特点: 1. 结构复杂,具有灰白质交杂的网状结构; 2. 由于中央管在背侧部敞开,灰质由前后排列 变成内外侧排列; 3. 交叉穿行的白质将灰质柱型结构断裂为核团。 4. 白质中的纤维束不再集中,走行在特定部位。
背侧部 腹侧部
被盖部
基底 部
延髓
脑桥
中脑
(一)灰质
脑神经核 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网状核和中缝核
(2)其它下行传导束 • 皮质脑桥束 起始:大脑皮质额、顶、枕、颞叶广泛区 域发出纤维组成额桥束和顶枕颞桥束。 行程:间脑—内囊 中脑—大脑脚底内侧和外侧各1/5 中止:脑桥核 功能:锥体外系组成部分
• • • •
顶盖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2.上行(感觉)传导束 (1)脊髓丘脑束 起始:后角固有核 组成: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在延髓合并而成 位置: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 脑桥、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 终止: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觉核束 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 经,支配咽、喉和软腭肌。 4)副神经核 位置:脊髓颈部上6个节段前角的背外侧。 接受纤维:双侧皮质核束 发出纤维:加入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 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1)动眼神经副核(E—W核) 位置:中脑动眼神经核上端的背内侧。 发出纤维:加入动眼神经,管理瞳孔括约肌 和睫状肌。 2)上泌涎核 位置:脑桥下段的网状结构中。 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管理下颌下腺、舌 下腺和泪腺等的分泌活动。

系统解剖学:12脑干

系统解剖学:12脑干
脑神经
中枢
神经节
可进一步区分为六个核功能柱、七种核团
①躯体运动柱: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 神经核
②特殊内脏运动柱: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 神经核
③一般内脏运动柱: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④内脏感觉柱:孤束核(头段为特殊感觉,尾段为一般感觉)
⑤一般躯体感觉柱: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 叉神经脊束核
下可接脊髓中央管 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第四脑室
1)脉络丛 2)三个孔
小脑 上脚
中脑水管
上髓帆
第四脑室 脉络丛
第四脑室 外侧孔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第四脑室正中孔
下髓帆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脑干内部结构特征: • 灰质呈核团状 • 白质交叉多 • 灰质核团由前、后排列关系转化为内、外关系 • 核团有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两种 • 脑神经中共有七种纤维成分,故脑神经核团也分
面为前庭神经核) Acoustic tubercle 听结节 (深面为蜗神经背核) Medial eminence 内侧隆起
• Facial colliculus 面神经丘(深面为面神经膝和展神 经核)
• Hypoglossal triangle 舌下神经三角(深面为舌下 神经核)
• Vagal triangle 迷走神经三角(深面为迷走 神经背核)
三、 白 质
1. 下行(运动)传导束 (1)锥体束 (在脑干内)走行:中脑大脑脚底中间3/5→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 髓侧束
皮质脊 髓前束
(2)其他下行传导束
对侧中脑
红核 上丘

系统解剖学 脑干

系统解剖学 脑干

位置:脑桥中部,被盖部的背外侧。 纤维及支配:发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经脑桥基
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脑,支配咀嚼肌等。

性质:属特殊内脏运动核。 位置:脑桥下部,被盖部腹外侧的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 •接受纤维 --核上部(支配眼裂以上表情肌):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 --核下部(支配眼裂以下表情肌):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发出纤维:行向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背侧(形成面神经膝) 行向腹外侧,经延髓脑桥沟出脑,支配面肌。 损伤表现 --损伤一侧面神经核,引起同侧面肌瘫痪(Fig.)
3. 交通★
①向上 --经中脑水管→第 三脑室 ②向下 --通脊髓中央管 ③经脉络组织上的 第四脑室正中孔 (1个)和第四脑室 外侧孔(1对)→ 蛛网膜下隙
4. 第4脑室底——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①构成
•脑桥背面 •延髓背面上部 --两者以髓纹分界
小脑上脚
②境界
•上外侧界
--小脑上脚
位置:延髓中、上部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发出纤维加入Ⅸ、Ⅹ、Ⅺ。 支配——咽喉肌、食管上段骨骼肌等。
位置 --自延髓下部延伸至上
5-6个颈髓节段。 纤维联系与支配 --发出纤维组成副神经 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 肌和斜方肌。

•位于躯体运动核背外侧。 •包括: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与Ⅲ、Ⅶ、Ⅸ、Ⅹ联系,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上端 --借延髓脑桥沟与脑桥分界。 •下端 --以枕骨大孔与脊髓分界。
--脊髓所有的沟裂均 延髓脑桥沟
延伸至延髓。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A.锥体 Pyramid B. 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C. 橄榄Olive(藏…核)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6.7脑干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6.7脑干


非脑神经核与脑神经没有直接关系, 而是起着联系各级脑与脊髓之间的 桥梁作用,发出轴突构成神经传导 路的一部分,又称传导中继核。
薄束核和楔束核
gracile nucleus and cuneate nucleus 位于延髓背侧,是颈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 觉神经通路的中继性核团。
脑干背侧面观
延髓水平切面(平内侧丘系交叉)
纵贯中脑全长,断面呈新月形, 细胞内含大量黑色素,是脑内合成 多巴胺的主要场所。在皮质运动中 枢调控下,为“启动”一切躯体运 动做好准备;同时协调肌张力,确 保动作的稳准性。
黑质
substantia nigra
红核

名 称 传入纤维自 传出纤维至 薄束核 薄束 内侧丘系 楔束核 楔束 内侧丘系 脑桥核 大脑皮质 小脑中脚 下丘臂 下 丘核 蜗神经核 上丘 上 丘核 视束 ,下丘 III、IV、VI核 脑, 脊髓 顶盖脊髓束 红 核 大、小脑皮质 红核脊髓束 纹状体 纹状体、 黑质 丘脑
Inferior salvatory nucleus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
一般内脏运动柱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区 动眼N 上丘 动眼N 睫状肌 副核 水平 瞳孔括约肌
上泌 脑桥 面N 涎核 下部 下泌 延髓 舌咽N 涎核 上部
泪腺 舌下腺 下颌下腺 腮腺
迷走N X△ 迷走N 颈、胸、腹 背核 深方 大部脏器

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接受皮质核束纤维,发出轴突经相 应的脑神经至骨骼肌,司其随意运 动。这些核的功能和位置相当于脊 髓灰质前角。
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Accessory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22.系统解剖学中枢(脑)-脑干

22.系统解剖学中枢(脑)-脑干

脑干的内部结构的特征
1. 中央管展开形成
菱形窝和小脑共同构成第四 脑室。
2. 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
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 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 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
内、外 了由中线向两侧的 侧排列关系。 3. 灰质柱-神经核。 4. 网状结构
5. 中继核.脑干灰质的神
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 联系的脑神经核外,出现了 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
ⅶ.特殊躯体感觉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 神经核和蜗神经核 1)前庭神经核,接受平 衡觉纤维, 2)蜗神经核,听觉纤维
(2)非脑神经核
a. 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 b. 脑桥内的非脑神经核 c. 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
a.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
上丘,①位于中脑背侧, 由浅入深呈灰、白质相间排 列的板层结构,在人类构成 重要的视觉反射中枢。②参 与应答视觉和听觉刺激对眼 的位置的反射。 下丘核,①位于下丘的深 面,由明显的中央核及周围 的薄层白质构成。②参与听 觉反射活动。
2)面神经核, 支配同侧眼 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
3)疑神经核, 支配咽喉肌和 食管上段骨骼 肌运动。
4)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和 斜方肌。
ⅲ.一般内脏运动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共4对,动眼神经 副核、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和迷走神 经背核, 它们发出纤维管 理头颈胸腹部平滑 肌和心肌的收缩以 及腺体的分泌。
蓝斑核,位于菱形窝界沟的上端,三叉神经中脑核的 腹外侧,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构成。其发出的纤维 几乎遍布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目前已知的功能,与睡眠 和觉醒有关。
c.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与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的下部,薄束结节和与楔 束结节的深面。它们参与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四肢意 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外形◇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C1—8 T1—12 L1—5 S1—5 C0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名词解释: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

■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三、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后角: 灰质前、后连合◇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Ⅰ--Ⅹ层⑴前角(柱) (板层Ⅷ、Ⅸ)含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 支配骨骼肌收缩,γ神经元, 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骶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⑵中间带(板层Ⅶ)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 / 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骶副交感核。

其中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

⑶后角(板层Ⅰ—Ⅵ)自背侧向腹侧依次有:后角边缘核Ⅰ、胶状质Ⅱ、后角固有核Ⅲ、Ⅳ、胸核Ⅶ(C8—L3)。

⑷中央灰质(板层Ⅹ)灰质前、后连合◇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第I层---后角边缘核第Ⅱ层---胶状质第Ⅲ、Ⅳ层---后角固有核第Ⅴ层---网状核第Ⅵ层---后角基部第Ⅶ层---中间内、外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第Ⅷ层---前角底部第Ⅸ层---前角运动细胞第Ⅹ层---中央灰质2、白质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白质的传导束⑴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薄束与楔束位置:脊髓后索形成: 薄束位于后索内侧,楔束位于后索外侧(T4以上有薄束和楔束,T5以下仅有薄束)定位: S、L、T、C(内→外)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系统解剖学 脑干

系统解剖学 脑干

6.特殊躯体感觉柱
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7种性质,6个机能柱,18对核团,与10对脑神经相连
【学习指导】
神经核团与脑神经相连的关系:
①一个脑神经核团与单独一条脑神经相连;
滑车神经核-- Ⅳ;展神经核--Ⅵ; 副神经核- --Ⅺ;舌下神经核- Ⅻ
②多个脑神经核团与单独一条脑神经相连;
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Ⅲ; 三叉神经运动核、 感觉核---Ⅴ; 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Ⅷ;
系统解剖学
Systematic Anatomy
脑干
Brain Stem
Copyright©ZhangJiankai’s Atelier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脊髓
Brain
【导论】
(CN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inal Cord
Embryonic Development 【导论】
腮腺
颈部、胸和腹腔脏器
脑神经核机能柱
3.特殊内脏运动柱 ①位置:位于躯体运动柱的腹外侧
②功能: 支配支配由鳃弓衍化来的骨骼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Ⅴ Ⅶ
咀嚼肌 表情肌
Ⅸ、Ⅹ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脑神经核机能柱
4.特殊 一般 内脏感觉柱
①位置:位于界沟外侧 ②功能:
头部
接受味觉纤维
1400g
【导论】
• 端 脑(大脑) Telencephalon (Cerebrum) • 间 脑 Diencephalon • 中 脑 • 脑 桥 • 延 髓 • 小 脑
Midbrain
Pons
Medulla Oblongata Cerebellu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3个孔: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median aperture of fourth ventricle,位于菱形窝下角的上方;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lateral apertures of fourth ventricle,位于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尖端(图17-17)。第四脑室通过此3个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通过这些孔注入蛛网膜下隙的小脑延髓池。
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① 动眼神经(Ⅲ)连于中脑,由大脑脚内侧(脚间窝)穿出;② 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Ⅴ)连于脑桥基底部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有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Ⅷ)相连;③ 有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根丝相连;在锥体和橄榄之间有舌下神经(Ⅻ)根丝相连。
一、脑干
脑干brain stem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枕骨斜坡,背面与小脑相连。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 。
(一)脑干的外形
1. 脑干腹侧面 脑干的腹侧面有多处凹陷和膨隆。各部膨隆的深面有纵行的锥体束纤维或神经核,凹陷处则有不同的脑神经穿出。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1.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2)脑桥pons(图17-13) 腹侧面中部宽阔隆起,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其正中线上的纵行浅沟称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的部分,称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脑桥臂brachium pontis)。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相连。
(1)脑神经核:已知脊髓灰质内含有与脊神经内4种纤维成分相对应的4种核团:脊神经内的躯体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内脏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核或骶副交感核;内脏感觉纤维,终止于脊髓中间内侧核;躯体感觉纤维则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后角的有关核团。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头部出现高度分化的视、听、嗅、味觉感受器,以及由鳃弓演化而成的面部和咽喉部骨骼肌,与脊神经相比,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亦变得更加复杂——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部也随之出现了与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图17-18),具体包括:
(1)延髓medulla oblongata(图17-13):形似倒置的圆锥体,下端平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接,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脑桥相隔开。延髓下部与脊髓外形相似,脊髓表面的各条纵行沟、裂向上延续到达延髓。其腹侧面正中为前正中裂,其两侧的纵行隆起称锥体pyramid,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纤维构成。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束纤维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将前正中裂部分截断。延髓上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橄榄olive,其深面藏有下橄榄核。每侧橄榄和锥体之间的纵沟称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根丝由此穿出。在橄榄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根丝穿出。
3.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图17-12,14~17)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近似四棱锥形。其底为菱形窝,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可通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第四脑室顶的前上部由两侧小脑上脚及中央的上髓帆构成,后下部由下髓帆及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上髓帆superior medullary velum为位于两侧小脑上脚之间的一小块薄层白质板,向后下与小脑相连,其上方被小脑蚓所遮盖。滑车神经根在上髓帆内交叉后,由其上部出脑。下髓帆inferior medullary velum亦为薄片白质,在小脑扁桃体前上方,自前面向后下延伸很短距离,即移行为第四脑室脉络组织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 后者向后下方连于菱形窝两外下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由上皮性的室管膜ependyma以及外面覆盖的软脑膜和表面的血管构成。脉络组织内的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状,夹带着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可产生脑脊液。第四脑室脉络丛呈U形分布,两侧横行向外延伸至第四脑室的外侧隐窝,并经第四脑室外侧孔突出于蛛网膜下隙
(2)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而脑干灰质的神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联系的脑神经核外,由于经过脑干的上行或下行的长纤维束以及脑干与小脑联系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脑干,有的则在脑干内中继,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经核团—中继核。
脑brain(或encephalon)位于颅腔内,由胚胎时期神经管前部分化发育而成,其形态结构及功能都较脊髓更为复杂。成年人,脑的平均重量约为1400g。一般可将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
胚胎早期,神经管前部首先分化为前脑forebrain(prosencephalon)、中脑midbrain(mesencephalon)和菱脑hindbrain(rhombencephalon)。此后,前脑进一步发育为端脑和间脑,中脑无明显的变化,菱脑则进一步发育为后脑metencephalon和末脑myelencephalon。随着胚胎的发育,后脑最终演化为脑桥和小脑,而末脑则形成为延髓。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平面与脊髓相连续。随着脑的进一步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内腔将在脑的各部内形成脑室系统。
脑桥腹侧下缘与延髓之间为深而明显的、横行的延髓脑桥沟,沟内自中线向外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穿出。沟的外侧端,恰是延髓、脑桥和小脑的夹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此部位的肿瘤常可侵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3)中脑midbrain(图17-13) 上界为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两侧粗大的纵行柱状隆起为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其浅部主要由大量自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组成。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称脚间窝interpeduncular fossa,动眼神经由此穿出。脚间窝的窝底由于有许多血管穿入的小孔,故称为后穿质pos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
(2)脑桥(图17-14) 背面的中部为菱形窝上半部(见菱形窝),其两侧为小脑上脚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结合臂brachium conjunctivum)和小脑中脚,连于小脑。
(3)中脑(图17-14) 背面有上、下两对圆形的隆起,上方者称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下方者称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二者的深面分别有上丘核和下丘核。通常将上、下丘合称为四叠体。在上、下丘的外侧,各有一横行的隆起称上丘臂brachium of superior colliculus和下丘臂brachium of inferior colliculus,分别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相连。
(1)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它们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别支配由肌节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的随意运动
(2)特殊内脏运动核:共4对。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核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以及副神经核。它们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成的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及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将鰓弓衍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是因为在种系发生上,鰓弓与属于内脏的呼吸功能有关。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和脊髓一样,脑干的内部结构也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较脊髓更为复杂,同时还出现了大面积的网状结构。和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移向背侧。至延髓上部及脑桥,中央管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因而原先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也相应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而变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同时,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了由中线向两侧的内、外侧排列关系。脊髓内围绕在灰质周围的白质结构至脑干中部则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这样,脊髓内灰质和白质的内、外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则变成了背、腹排列关系。
2. 脑干背侧面 脑干的背侧面与小脑相连。在其中分(延髓上半部和脑桥)由于中央管的敞开而形成一菱形浅窝,即菱形窝(图17-14),与小脑之间围成第四脑室。菱形窝下半部属于延髓,上半部属于脑桥,二者以横行的髓纹为界。
(1)延髓(图17-14) 背面的上部构成菱形窝的下半;下部形似脊髓,正中线的纵形浅沟为脊髓后正中沟的延伸。脊髓后索内的薄束、楔束向上延伸至延髓下部时,分别扩展为膨隆的薄束结节gracile tubercle 位于延髓后正中沟的两侧和楔束结节cuneate tubercle(前者的外上方),二者深面分别含有薄束核及楔束核,它们是薄束或楔束的终止核。楔束结节外上方的隆起为小脑下脚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绳状体restiform body),由与小脑相连的白质纤维构成。
(4)菱形窝rhomboid fossa (图17-14) 位于延髓上部及脑桥的背面,由延髓和脑桥内的中央管后壁开放形成。由于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故又称第四脑室底。菱形窝的外上界为两侧的小脑上脚,外下界自内下向外上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窝的外侧角与其背侧的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的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 of fourth ventricle,此隐窝逐渐向外延伸并转向腹侧。由外侧隐窝横行向内至中线可见不甚明显的浅表纤维束,称髓纹striae medullares,可作为脑桥和延髓在菱形窝表面的分界线。在菱形窝的正中有纵贯全长的正中沟median sulcus,将菱形窝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一条大致与之平行的界沟sulcus limitans。界沟和正中沟之间的部分轻微隆起称内侧隆起medial eminence,其紧靠髓纹上方的部位,有一较明显的圆形隆凸称为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其深面含展神经核及面神经膝;在髓纹下方,则可见两个小的三角形区域,内上方者为舌下神经三角hypoglossal triangle,内含舌下神经核,外下方者为迷走神经三角vagal triangle,深面含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三角的外下缘有一斜形的窄嵴称分隔索funiculus separans, 其和菱形窝下外缘(薄束结节)之间的狭窄带状区称为最后区area postrema, 此区富含血管,并被含有长突细胞的室管膜覆盖。界沟的外侧是较宽阔的三角形区,称前庭区vestibular area,其深面含有前庭神经核。前庭区外侧角有一小隆起称听结节acoustic tubercle,内含蜗神经背核。在新鲜标本上,界沟上端可见一呈蓝灰色的小区域,称为蓝斑locus ceruleus,其深面的细胞富含色素。菱形窝下角处,两侧外下界之间的圆弧形移行部称闩obex,与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相连(图17-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