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笔记之 脑干
系统解剖学脑干
![系统解剖学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304e734bbed5b9f3f90f1c9a.png)
特殊内脏运动核
名称
副神经核
位置
延髓
组成神经
副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名称
动眼神经副核
位置
中脑
组成神经
动眼神经
功能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名称
上泌涎核
位置
脑桥
组成神经
面神经
功能
支配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一般内脏运动核
名称
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置
脑桥
组成神经
三叉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咀嚼肌等
特殊内脏运动核
名称
面神经核
位置
脑桥
组成神经
面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上半部接受双侧、 下半部接受对侧皮质核束
功能
支配面肌等
特殊内脏运动核
名称
疑核
位置
延髓
组成神经
舌咽、迷走、副神经
与皮质核束的关系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
功能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脑 干
延髓
一、脑干
(一)脑干外形
中脑
脑桥
脑 干
延髓
腹侧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背侧面 髓纹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腹侧面
2.脑桥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展神经
小脑中脚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系统解剖学每章知识重点
![系统解剖学每章知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86b9de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c.png)
系统解剖学每章知识重点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构造、形态和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每一章的角度出发,系统解剖学每章的知识重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该学科内容。
第一章神经系统解剖学1.1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右半球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大脑半球表面有很多褶皱和沟回,这些褶皱和沟回增大了大脑表面积,便于发挥复杂功能。
•小脑:位于脑干之下,与大脑、中脑和延髓相连。
小脑主要调节神经肌肉活动和身体的平衡协调。
•脑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最底部,连接小脑和脊髓。
脑干主要是调节各种基础生理机能,如心跳、呼吸等。
•延髓:是脑干延伸下来的一段,负责呼吸、消化、心血管活动等生命活动的调节。
1.2 外周神经系统•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全身各个部位的通道。
脊髓包括30根神经节(上行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下行神经)。
•周围神经:负责将来自脊髓和大脑的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第二章循环系统解剖学2.1 心脏•心脏结构:心脏由心房、心室、心瓣膜和心包组成。
心脏内有心肌,心肌负责心脏的收缩。
•循环系统:心脏搏动时,将氧合血和非氧合血通过动脉和静脉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2.2 血管系统•常见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其中,动脉和静脉是连接心脏和全身各个部位的大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血管。
•循环系统:血液从心脏经过动脉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在毛细血管内发生物质交换,然后经静脉回到心脏。
第三章呼吸系统解剖学•呼吸系统结构:呼吸系统包括鼻、喉、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腔等器官。
它们一起完成了人体的呼吸功能。
•气体交换: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碳 dioxide 被排出体外。
第四章消化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结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组成。
这些器官协调起来完成了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消化过程:食物先进入口腔,通过咀嚼、混合、分泌消化酶等过程,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最终经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脑干 期末复习重点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脑干 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6a9c0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d.png)
脑干脑:位于颅腔内,由神经管前局部化而来。
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脑干自上而下:中脑、脑桥、延髓,位于颅后窝前部(一)脑干外形1.脑干腹侧面(1)延髓:〔Ⅸ- Ⅻ〕延髓脑桥沟;锥体;锥体交叉;橄榄(2)脑桥:〔Ⅴ- Ⅷ〕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桥臂〕;脑桥小脑三角〔3〕中脑:(Ⅲ)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2. 脑干背侧面〔1〕延髓: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绳状体〕〔2〕脑桥:小脑上脚;小脑中脚〔3〕中脑:(Ⅳ〕;上丘;下丘;四叠体;上丘臂;下丘臂〔4〕菱形窝:由延髓上部和脑桥内的中央管于后壁中线处向后敞开而形成,为第四脑室的底。
3.第四脑室位置: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间,近似四棱锥形。
底:菱形窝;尖:朝向小脑蚓上髓帆、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丛(二)脑干内部结构:由脑干灰质、脑干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1、脑干内部结构特征: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由脊髓的腹背关系变成脑干的中线两侧的内外关系;脊髓灰质白质的内外关系,在脑干变为背腹关系;灰质聚集成团或柱、神经核;存在很多中继核;网状结构扩大。
2、脑干的灰质:包括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中继核和网状核〕(1)脑神经核〔7种脑神经核团〕(2)非脑神经核:中继核和网状核中继核:1〕延髓〔内侧丘系〕:楔束核;薄束核2〕脑桥:脑桥核:脑桥小脑纤维→小脑中脚入小脑;大脑皮质与小脑皮质纤维联系的中继站3〕中脑〔1〕下丘:接受外侧丘系终止,听觉反射中枢〔2〕上丘:视觉反射中枢,顶盖脊髓束发自上丘〔3〕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交接处,后联合与上丘之间,使双眼同时完成直接和间接的瞳孔对光反射。
〔4〕红核: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调节屈肌张力、协调运动〕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发出到脊髓纤维—红核脊髓束终止于脊髓颈段的前角运动细胞〔5〕黑质:〔腹侧网状部、背侧致密部〕产生多巴胺→新纹状体帕金森病3脑干的白质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1)上行传导束:1〕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所组成。
系统解剖学笔记之__脑干
![系统解剖学笔记之__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5143c1bfc77da26925c5b080.png)
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① 动眼神经(Ⅲ)连于中脑,由大脑脚内侧(脚间窝)穿出;② 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Ⅴ)连于脑桥基底部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有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Ⅷ)相连;③ 有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根丝相连;在锥体和橄榄之间有舌下神经(Ⅻ)根丝相连。
一、脑干
脑干brain stem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枕骨斜坡,背面与小脑相连。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 。
(一)脑干的外形
1. 脑干腹侧面 脑干的腹侧面有多处凹陷和膨隆。各部膨隆的深面有纵行的锥体束纤维或神经核,凹陷处则有不同的脑神经穿出。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1.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系统解剖学-脑干 (1)精品文档
![系统解剖学-脑干 (1)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28e86112f60ddccdb38a017.png)
4 锥体背侧可见少 许下橄榄核。
5 中央管后移,其 腹外侧有时可见 舌下神经核。
延髓橄榄中分平面
1 下橄榄核群最大最完 整,包括主核和两 个副核。
2 已形成第四脑室。 3在室底界沟明显,舌
下三角和迷走三角 及其核和神经根明 显。
4 薄、楔核消失,其位 有前庭脊核。
中脑上丘平面
1 上丘的深面为上丘 核,其细胞分层排 列。
2 在中央灰质腹侧有 动眼副核和动眼神 经核,动眼N向腹 侧穿红核出脚间窝
3 在被盖部有红核, 其外侧是内侧丘系 再外侧是脊丘系, 再外侧是外侧丘系
4 两红核之间有纤维 交叉,背侧是顶盖 脊髓束,腹侧是红 核脊髓束。
中脑下丘平面
1 下丘深面有下丘核,有 外侧丘系的纤维参加终 于此核。
2 在中央灰质腹内侧有滑 车N核嵌入内侧纵束中, 可见滑车N根。
3 在内侧纵束腹侧有结合 臂交叉,交叉的腹侧有 红核脊髓束纤维下行。
4 黑质的背侧是内侧丘系, 其外侧是脊丘系,再外 后侧是外侧丘系。
5 大脑脚由黑质和脚底组 成。脚底中间3/5是锥体 束纤维,内侧1/5是额桥 束的纤维,外侧1/5是顶、 枕、颞桥束的纤维。
特征: ①进化古老 ②联系广泛 ③功能复杂
中缝核
网
脑桥被盖网状核
状
结
中缝核
构
旁正中网状核
核
中缝核
团
外侧网状核
楔形核、臂旁核 脑桥被盖网状核 脑桥嘴侧网状核 兰斑 脑桥尾侧网状核 小细胞网状核 巨细胞网状核
腹侧网状核
脑干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
• 位置 脑N核、境界明确的 非脑N核和上、下行 纤维束以外的区域。
系解笔记(脑干2)
![系解笔记(脑干2)](https://img.taocdn.com/s3/m/00ee80c26137ee06eff918e3.png)
⑵中继核延髓Medulla oblongata:①薄束核Gracile nucleus、楔束核Cuneate nucleus:接受同名纤维束,发出的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继而在对侧上行为内侧丘系。
②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接受多种纤维,并发出橄榄小脑束,组成小脑下脚进入小脑,是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的中继站,参与小脑对运动的控制。
脑桥Pons:①脑桥核Pontine nucleus:接受大脑皮质的纤维,并发出脑桥小脑纤维,组成小脑中脚进入小脑,是传递大脑皮质信息至小脑的中继站。
②上橄榄核Superior olivary nucleus:接受双侧蜗腹侧核的纤维,发出纤维加入两侧外侧丘系,参与对音响的空间定位。
中脑Midbrain:①下丘核Nucleus of inferior colliculus:接受外侧丘系,是听觉通路上的中继站,也是听觉反射中枢。
②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发出纤维形成顶盖脊髓束,是听觉和视觉的反射中枢。
③红核Red nucleus:连接大脑皮质、小脑和脊髓,是躯体运动通路中的重要中继站。
④黑质Substantia nigra:参与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
⑤顶盖前区Pretectal area: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2.白质⑴长的上行纤维束①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 :来自对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位置:延髓Medulla oblongata:位于中线与下橄榄核之间,锥体后方脑桥Pons和中脑Midbrain:位于腹外侧②脊髓丘系Spinal lemniscus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来自于脊髓的脊髓丘脑前、侧束,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冲动。
位置:延髓: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③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三叉丘脑束Trigeminothalamic tract ):来源于对侧的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上行至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感觉。
系统解剖学:12脑干
![系统解剖学:12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e5914bf5a216147916112893.png)
中枢
神经节
可进一步区分为六个核功能柱、七种核团
①躯体运动柱: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 神经核
②特殊内脏运动柱: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 神经核
③一般内脏运动柱: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④内脏感觉柱:孤束核(头段为特殊感觉,尾段为一般感觉)
⑤一般躯体感觉柱: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 叉神经脊束核
下可接脊髓中央管 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第四脑室
1)脉络丛 2)三个孔
小脑 上脚
中脑水管
上髓帆
第四脑室 脉络丛
第四脑室 外侧孔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第四脑室正中孔
下髓帆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脑干内部结构特征: • 灰质呈核团状 • 白质交叉多 • 灰质核团由前、后排列关系转化为内、外关系 • 核团有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两种 • 脑神经中共有七种纤维成分,故脑神经核团也分
面为前庭神经核) Acoustic tubercle 听结节 (深面为蜗神经背核) Medial eminence 内侧隆起
• Facial colliculus 面神经丘(深面为面神经膝和展神 经核)
• Hypoglossal triangle 舌下神经三角(深面为舌下 神经核)
• Vagal triangle 迷走神经三角(深面为迷走 神经背核)
三、 白 质
1. 下行(运动)传导束 (1)锥体束 (在脑干内)走行:中脑大脑脚底中间3/5→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 髓侧束
皮质脊 髓前束
(2)其他下行传导束
对侧中脑
红核 上丘
系统解剖学 脑干
![系统解剖学 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bf5352dd011ca300a7c39012.png)
位置:脑桥中部,被盖部的背外侧。 纤维及支配:发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经脑桥基
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脑,支配咀嚼肌等。
★
性质:属特殊内脏运动核。 位置:脑桥下部,被盖部腹外侧的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 •接受纤维 --核上部(支配眼裂以上表情肌):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 --核下部(支配眼裂以下表情肌):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发出纤维:行向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背侧(形成面神经膝) 行向腹外侧,经延髓脑桥沟出脑,支配面肌。 损伤表现 --损伤一侧面神经核,引起同侧面肌瘫痪(Fig.)
3. 交通★
①向上 --经中脑水管→第 三脑室 ②向下 --通脊髓中央管 ③经脉络组织上的 第四脑室正中孔 (1个)和第四脑室 外侧孔(1对)→ 蛛网膜下隙
4. 第4脑室底——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①构成
•脑桥背面 •延髓背面上部 --两者以髓纹分界
小脑上脚
②境界
•上外侧界
--小脑上脚
位置:延髓中、上部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发出纤维加入Ⅸ、Ⅹ、Ⅺ。 支配——咽喉肌、食管上段骨骼肌等。
位置 --自延髓下部延伸至上
5-6个颈髓节段。 纤维联系与支配 --发出纤维组成副神经 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 肌和斜方肌。
★
•位于躯体运动核背外侧。 •包括: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与Ⅲ、Ⅶ、Ⅸ、Ⅹ联系,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
•上端 --借延髓脑桥沟与脑桥分界。 •下端 --以枕骨大孔与脊髓分界。
--脊髓所有的沟裂均 延髓脑桥沟
延伸至延髓。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A.锥体 Pyramid B. 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C. 橄榄Olive(藏…核)
系解笔记(脑干1)
![系解笔记(脑干1)](https://img.taocdn.com/s3/m/0059204025c52cc58bd6be4b.png)
教学内容:脑干 目的要求:1.掌握脑的分部,脑干的组成,脑干的外形,第四脑室的位置和交通,脑神经核功能柱的性质、组成和功能,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的起止和功能,锥体束的组成。
2.熟悉菱形窝的形态特点,脑干各部中继核的名称,外侧丘系的形成和功能,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和功能。
3.了解脑干各部代表性平面,代表性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
脑Brain端脑Telencephalon(Cerebrum) 间脑Diencephalon 小脑Cerebellum 中脑Midbrain 脑桥Pons延髓Medulla oblongata一、脑干 Brainstem组成:延髓Medulla oblongata 、脑桥Pons 、中脑Midbrain 位置: 外形:1.腹面观12345687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 视束对脑神经相连:延髓Medulla oblongata :Ⅸ—Ⅻ;脑桥Pons :Ⅴ—Ⅷ;中脑Midbrain :Ⅲ脑桥小脑三角(CP 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 :延髓、桥脑和小脑的结合处,前庭蜗神经根位于此处。
peduncle Brachium of superior colliculus Brachium of inferior colliculuspeduncle )四叠体Corpus quadrigemina 4567321髓纹Striae medullares对脑神经相连:中脑Midbrain :Ⅳ 连接脑的部位:端脑:Ⅰ 间脑:Ⅱ 脑干:Ⅲ--Ⅻ(一端二间后,三中脚间窝,四中背下丘,五出桥脑臂, 六七八延沟,舌咽副迷走,出自橄榄后,十二锥橄沟.)3.菱形窝Rhomboid fossa (第四脑室底Floor of fourth ventricle) ⑴位置及境界: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 ⑵结构特点1.正中沟Median sulcus2.髓纹Striae medullares3.界沟Sulcus limitans4.前庭区Vestibular area 听结节Acoustic tubercle5.内侧隆起Medial eminence6.舌下神经三角Hypoglossal triangle7.迷走神经三角Vagal triangle8.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9.蓝斑Locus ceruleus583296417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位置: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交通:下通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并借助于三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5.中脑水管Mesencephalic aqueduct位置和交通内部结构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⑴延髓上部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菱形窝.⑵纤维束在脑干内交叉传导,打乱了原有的灰、白质界限;灰质不再连续成柱,而成断续的核团,主要包括脑神经核、中继核和网状结构核团.⑶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网状结构.灰质Grey matter中继核、脑神经核白质White matter:上、下行纤维束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1.灰质⑴脑神经核Nuclei of cranial n.由于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菱形窝,中央管周围灰质则形成第四脑室底,脊髓灰质原有前角(运动性核团)、后角(感觉性核团)的腹背关系,变成了内、外侧关系,以界沟为界,与内脏相关的核团排列在界沟两侧。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6.7脑干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6.7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83fb548ce53a580216fcfef1.png)
非脑神经核与脑神经没有直接关系, 而是起着联系各级脑与脊髓之间的 桥梁作用,发出轴突构成神经传导 路的一部分,又称传导中继核。
薄束核和楔束核
gracile nucleus and cuneate nucleus 位于延髓背侧,是颈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 觉神经通路的中继性核团。
脑干背侧面观
延髓水平切面(平内侧丘系交叉)
纵贯中脑全长,断面呈新月形, 细胞内含大量黑色素,是脑内合成 多巴胺的主要场所。在皮质运动中 枢调控下,为“启动”一切躯体运 动做好准备;同时协调肌张力,确 保动作的稳准性。
黑质
substantia nigra
红核
非
名 称 传入纤维自 传出纤维至 薄束核 薄束 内侧丘系 楔束核 楔束 内侧丘系 脑桥核 大脑皮质 小脑中脚 下丘臂 下 丘核 蜗神经核 上丘 上 丘核 视束 ,下丘 III、IV、VI核 脑, 脊髓 顶盖脊髓束 红 核 大、小脑皮质 红核脊髓束 纹状体 纹状体、 黑质 丘脑
Inferior salvatory nucleus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
一般内脏运动柱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区 动眼N 上丘 动眼N 睫状肌 副核 水平 瞳孔括约肌
上泌 脑桥 面N 涎核 下部 下泌 延髓 舌咽N 涎核 上部
泪腺 舌下腺 下颌下腺 腮腺
迷走N X△ 迷走N 颈、胸、腹 背核 深方 大部脏器
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接受皮质核束纤维,发出轴突经相 应的脑神经至骨骼肌,司其随意运 动。这些核的功能和位置相当于脊 髓灰质前角。
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Accessory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22.系统解剖学中枢(脑)-脑干
![22.系统解剖学中枢(脑)-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2b94fe362b160b4e777fcf42.png)
脑干的内部结构的特征
1. 中央管展开形成
菱形窝和小脑共同构成第四 脑室。
2. 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
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 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 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
内、外 了由中线向两侧的 侧排列关系。 3. 灰质柱-神经核。 4. 网状结构
5. 中继核.脑干灰质的神
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 联系的脑神经核外,出现了 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
ⅶ.特殊躯体感觉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 神经核和蜗神经核 1)前庭神经核,接受平 衡觉纤维, 2)蜗神经核,听觉纤维
(2)非脑神经核
a. 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 b. 脑桥内的非脑神经核 c. 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
a.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
上丘,①位于中脑背侧, 由浅入深呈灰、白质相间排 列的板层结构,在人类构成 重要的视觉反射中枢。②参 与应答视觉和听觉刺激对眼 的位置的反射。 下丘核,①位于下丘的深 面,由明显的中央核及周围 的薄层白质构成。②参与听 觉反射活动。
2)面神经核, 支配同侧眼 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
3)疑神经核, 支配咽喉肌和 食管上段骨骼 肌运动。
4)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和 斜方肌。
ⅲ.一般内脏运动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共4对,动眼神经 副核、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和迷走神 经背核, 它们发出纤维管 理头颈胸腹部平滑 肌和心肌的收缩以 及腺体的分泌。
蓝斑核,位于菱形窝界沟的上端,三叉神经中脑核的 腹外侧,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构成。其发出的纤维 几乎遍布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目前已知的功能,与睡眠 和觉醒有关。
c.延髓内的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与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的下部,薄束结节和与楔 束结节的深面。它们参与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四肢意 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https://img.taocdn.com/s3/m/239d4a4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a.png)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外形◇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C1—8 T1—12 L1—5 S1—5 C0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名词解释: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
■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三、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后角: 灰质前、后连合◇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Ⅰ--Ⅹ层⑴前角(柱) (板层Ⅷ、Ⅸ)含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 支配骨骼肌收缩,γ神经元, 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骶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⑵中间带(板层Ⅶ)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 / 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骶副交感核。
其中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
⑶后角(板层Ⅰ—Ⅵ)自背侧向腹侧依次有:后角边缘核Ⅰ、胶状质Ⅱ、后角固有核Ⅲ、Ⅳ、胸核Ⅶ(C8—L3)。
⑷中央灰质(板层Ⅹ)灰质前、后连合◇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第I层---后角边缘核第Ⅱ层---胶状质第Ⅲ、Ⅳ层---后角固有核第Ⅴ层---网状核第Ⅵ层---后角基部第Ⅶ层---中间内、外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第Ⅷ层---前角底部第Ⅸ层---前角运动细胞第Ⅹ层---中央灰质2、白质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白质的传导束⑴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薄束与楔束位置:脊髓后索形成: 薄束位于后索内侧,楔束位于后索外侧(T4以上有薄束和楔束,T5以下仅有薄束)定位: S、L、T、C(内→外)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系统解剖学 脑干
![系统解剖学 脑干](https://img.taocdn.com/s3/m/39338683dd88d0d233d46af5.png)
6.特殊躯体感觉柱
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7种性质,6个机能柱,18对核团,与10对脑神经相连
【学习指导】
神经核团与脑神经相连的关系:
①一个脑神经核团与单独一条脑神经相连;
滑车神经核-- Ⅳ;展神经核--Ⅵ; 副神经核- --Ⅺ;舌下神经核- Ⅻ
②多个脑神经核团与单独一条脑神经相连;
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Ⅲ; 三叉神经运动核、 感觉核---Ⅴ; 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Ⅷ;
系统解剖学
Systematic Anatomy
脑干
Brain Stem
Copyright©ZhangJiankai’s Atelier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脊髓
Brain
【导论】
(CN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inal Cord
Embryonic Development 【导论】
腮腺
颈部、胸和腹腔脏器
脑神经核机能柱
3.特殊内脏运动柱 ①位置:位于躯体运动柱的腹外侧
②功能: 支配支配由鳃弓衍化来的骨骼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Ⅴ Ⅶ
咀嚼肌 表情肌
Ⅸ、Ⅹ 咽喉肌
Ⅺ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脑神经核机能柱
4.特殊 一般 内脏感觉柱
①位置:位于界沟外侧 ②功能:
头部
接受味觉纤维
1400g
【导论】
• 端 脑(大脑) Telencephalon (Cerebrum) • 间 脑 Diencephalon • 中 脑 • 脑 桥 • 延 髓 • 小 脑
Midbrain
Pons
Medulla Oblongata Cerebellu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① 动眼神经(Ⅲ)连于中脑,由大脑脚内侧(脚间窝)穿出;② 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Ⅴ)连于脑桥基底部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有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Ⅷ)相连;③ 有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根丝相连;在锥体和橄榄之间有舌下神经(Ⅻ)根丝相连。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和脊髓一样,脑干的内部结构也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较脊髓更为复杂,同时还出现了大面积的网状结构。和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移向背侧。至延髓上部及脑桥,中央管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因而原先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也相应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而变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同时,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了由中线向两侧的内、外侧排列关系。脊髓内围绕在灰质周围的白质结构至脑干中部则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这样,脊髓内灰质和白质的内、外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则变成了背、腹排列关系。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3个孔: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median aperture of fourth ventricle,位于菱形窝下角的上方;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lateral apertures of fourth ventricle,位于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尖端(图17-17)。第四脑室通过此3个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通过这些孔注入蛛网膜下隙的小脑延髓池。
脑桥腹侧下缘与延髓之间为深而明显的、横行的延髓脑桥沟,沟内自中线向外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穿出。沟的外侧端,恰是延髓、脑桥和小脑的夹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此部位的肿瘤常可侵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3)中脑midbrain(图17-13) 上界为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两侧粗大的纵行柱状隆起为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其浅部主要由大量自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组成。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称脚间窝interpeduncular fossa,动眼神经由此穿出。脚间窝的窝底由于有许多血管穿入的小孔,故称为后穿质pos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
(1)延髓medulla oblongata(图17-13):形似倒置的圆锥体,下端平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接,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脑桥相隔开。延髓下部与脊髓外形相似,脊髓表面的各条纵行沟、裂向上延续到达延髓。其腹侧面正中为前正中裂,其两侧的纵行隆起称锥体pyramid,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纤维构成。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束纤维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将前正中裂部分截断。延髓上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橄榄olive,其深面藏有下橄榄核。每侧橄榄和锥体之间的纵沟称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根丝由此穿出。在橄榄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根丝穿出。
(2)脑桥pons(图17-13) 腹侧面中部宽阔隆起,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其正中线上的纵行浅沟称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的部分,称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脑桥臂brachium pontis)。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相连。
(4)菱形窝rhomboid fossa (图17-14) 位于延髓上部及脑桥的背面,由延髓和脑桥内的中央管后壁开放形成。由于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故又称第四脑室底。菱形窝的外上界为两侧的小脑上脚,外下界自内下向外上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窝的外侧角与其背侧的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的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 of fourth ventricle,此隐窝逐渐向外延伸并转向腹侧。由外侧隐窝横行向内至中线可见不甚明显的浅表纤维束,称髓纹striae medullares,可作为脑桥和延髓在菱形窝表面的分界线。在菱形窝的正中有纵贯全长的正中沟median sulcus,将菱形窝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一条大致与之平行的界沟sulcus limitans。界沟和正中沟之间的部分轻微隆起称内侧隆起medial eminence,其紧靠髓纹上方的部位,有一较明显的圆形隆凸称为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其深面含展神经核及面神经膝;在髓纹下方,则可见两个小的三角形区域,内上方者为舌下神经三角hypoglossal triangle,内含舌下神经核,外下方者为迷走神经三角vagal triangle,深面含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三角的外下缘有一斜形的窄嵴称分隔索funiculus separans, 其和菱形窝下外缘(薄束结节)之间的狭窄带状区称为最后区area postrema, 此区富含血管,并被含有长突细胞的室管膜覆盖。界沟的外侧是较宽阔的三角形区,称前庭区vestibular area,其深面含有前庭神经核。前庭区外侧角有一小隆起称听结节acoustic tubercle,内含蜗神经背核。在新鲜标本上,界沟上端可见一呈蓝灰色的小区域,称为蓝斑locus ceruleus,其深面的细胞富含色素。菱形窝下角处,两侧外下界之间的圆弧形移行部称闩obex,与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相连(图17-4~6)。
(1)脑神经核:已知脊髓灰质内含有与脊神经内4种纤维成分相对应的4种核团:脊神经内的躯体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内脏运动纤维,起始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核或骶副交感核;内脏感觉纤维,终止于脊髓中间内侧核;躯体感觉纤维则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后角的有关核团。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头部出现高度分化的视、听、嗅、味觉感受器,以及由鳃弓演化而成的面部和咽喉部骨骼肌,与脊神经相比,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亦变得更加复杂——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部也随之出现了与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图17-18),具体包括:
(2)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而脑干灰质的神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联系的脑神经核外,由于经过脑干的上行或下行的长纤维束以及脑干与小脑联系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脑干,有的则在脑干内中继,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经核团—中继核。
(2)脑桥(图17-14) 背面的中部为菱形窝上半部(见菱形窝),其两侧为小脑上脚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结合臂brachium conjunctivum)和小脑中脚,连于小脑。
(3)中脑(图17-14) 背面有上、下两对圆形的隆起,上方者称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下方者称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二者的深面分别有上丘核和下丘核。通常将上、下丘合称为四叠体。在上、下丘的外侧,各有一横行的隆起称上丘臂brachium of superior colliculus和下丘臂brachium of inferior colliculus,分别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相连。
(1)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它们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别支配由肌节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的随意运动
(2)特殊内脏运动核:共4对。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核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以及副神经核。它们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成的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及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将鰓弓衍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是因为在种系发生上,鰓弓与属于内脏的呼吸功能有关。
3.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图17-12,14~17)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近似四棱锥形。其底为菱形窝,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可通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第四脑室顶的前上部由两侧小脑上脚及中央的上髓帆构成,后下部由下髓帆及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上髓帆superior medullary velum为位于两侧小脑上脚之间的一小块薄层白质板,向后下与小脑相连,其上方被小脑蚓所遮盖。滑车神经根在上髓帆内交叉后,由其上部出脑。下髓帆inferior medullary velum亦为薄片白质,在小脑扁桃体前上方,自前面向后下延伸很短距离,即移行为第四脑室脉络组织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 后者向后下方连于菱形窝两外下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由上皮性的室管膜ependyma以及外面覆盖的软脑膜和表面的血管构成。脉络组织内的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状,夹带着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可产生脑脊液。第四脑室脉络丛呈U形分布,两侧横行向外延伸至第四脑室的外侧隐窝,并经第四脑室外侧孔突出于蛛网膜下隙
脑brain(或encephalon)位于颅腔内,由胚胎时期神经管前部分化发育而成,其形态结构及功能都较脊髓更为复杂。成年人,脑的平均重量约为1400g。一般可将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
胚胎早期,神经管前部首先分化为前脑forebrain(prosencephalon)、中脑midbrain(mesencephalon)和菱脑hindbrain(rhombencephalon)。此后,前脑进一步发育为端脑和间脑,中脑无明显的变化,菱脑则进一步发育为后脑metencephalon和末脑myelencephalon。随着胚胎的发育,后脑最终演化为脑桥和小脑,而末脑则形成为延髓。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平面与脊髓相连续。随着脑的进一步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内腔将在脑的各部内形成脑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