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
土地经济学整理213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考试题型为:一、单选(20个,每个1分,共20分);二、多选(5个,每个2分,共10分);三、简答(8个,每个5分,共40分);四、论述(三个,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1、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2、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D )。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3、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4、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B )。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5、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C、威廉·配第D、亚当·斯密6、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D )。
A、威廉·配第B、马克思C、恩格斯D.大卫·李嘉图7、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B、屠能C、李嘉图D、韦伯8、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B、屠能C、李嘉图D、韦伯9、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B、韦伯C、屠能D、廖什10、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B、韦伯C、屠能D、廖什11、土地的(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B、固定性C、差异性D、可再生性12、土地经济供给的(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B、差异性C、可再生性D、稀缺性13、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管理制度1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B、佃农C、自耕农D、农奴1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土地与土地经济学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山峦、沙漠、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工建设的一切可利用的地貌特征。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土地的空间范围由地表、地下和上下空间组成。
土地的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土地的空间特征。
(2)经济特性:土地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土地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部附加价值。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土地的用途、使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3)社会特性:土地具有社会属性,受到政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3、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市场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1、土地资源利用: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将土地投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使用活动。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需求,合理分配和布局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
3、土地资源配置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配置方法。
静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法、综合平衡法和社会经济评价法等;动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1、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系,包括土地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活动。
2、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等。
3、土地市场的特点:不充分竞争性、信息不对称性、政策敏感性。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5、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一级市场(政府垄断市场)、二级市场(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自由市场)、三级市场(个人之间的自由市场)。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一、名词解释: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2、我国耕地经营的现状是:耕地总量中只有1/3属于高产、稳产田,尚有2/3处于中低产水平,表明我国耕地的经营水平有占总面积的2/3还处于粗放边际。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题型:名词解释5个,单选10个,多选10个,简答2个,论述4选3,计算分析1道。
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报酬: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一定量的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大小称为土地报酬。
报酬的形态有物质自然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
(3)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地租:土地经济学中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渡给人利用所获取的报酬。
(5)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的差额。
包括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两种形态。
(6)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的作用而形成的地租。
又称为马克思绝对地租。
(7)垄断地租:又称独占地租,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有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称为垄断地租。
(8)契约地租: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或不动产)所有者将土地(或不动产)租给使用者,承租人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合同所确定的租金。
(9)土地价格:又称地价,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所应支付的代价。
可解释为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土地权利及其土地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
)(10)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一定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简答或论述或~:1.土地的分类:(P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土壤质地可以划分为:粘土、壤土、沙土等;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等等。
土地经济学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单选题1.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_______为基础。
(5分)(A) 历史特性(B) 地理特性(C) 自然特性(D) 使用特性参考答案:C2.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_______级分类。
(5分)(A) 一(B) 三(C) 四(D) 五参考答案:C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_______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分)(A) 人与土地(B) 人与经济(C) 人与社会(D) 社会与经济参考答案:A4. 最早提出区位论是_______。
(5分)(A) 马克思(B) 杜能(C) 李嘉图(D) 韦伯参考答案:B5. 土地的_______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5分)(A) 固定性(B) 差异性(C) 可再生性(D) 稀缺性多选题6.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_______。
(5分)(A) 位置固定性(B) 面积有限性(C) 质量差异性(D) 功能永久性参考答案:A,B,C,D7. 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_______。
(5分)(A) 供给的稀缺性(B)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C)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D)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参考答案:A,B,C,D8. 土地的功能包括_______。
(5分)(A) 承载功能(B) 生产功能(C) 资源(非生物)功能(D) 再生功能参考答案:A,B,C9.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_______。
(5分)(A) 经济目标(B) 生态目标(C) 社会目标(D) 文化目标参考答案:A,B,C10. 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产出类的指标有_______。
(5分)(A) 产品的实物量(B) 总收入(C) 净收入(D) 利润参考答案:A,B,C判断题11. 请问,在17世纪末,是否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土地的含义、特征土地是地球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一定幅度的空间物质形成的具有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综合特性基本功能的综合体。
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1)原始性(2)数量有限性(3)不可移动性(4)异质性(5)耐用性与生产潜力的无限性(6)用途多样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1)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用途与价格变动的时滞性(3)集约性与集约边际(4)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与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土地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1)土地利用的社会性2)土地市场的区域性3)土地利用受限性2、土地经济学的含义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要素经济的应用经济学,主要是应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人地关系中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生产力组织问题与土地分配相关的生产关系调节问题。
3、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与原理2、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利用部分3、土地制度部分第二章1、什么是土地的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和土地的经济供给?1、土地的供给是指土地的可利用部分,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后备资源)。
【土地的自然供给为无弹性供给。
——土地的总量固定不变】3、土地经济供给的涵义1)土地有多种用途,各种用途之间常常相互竞争利用。
当某一用途的土地需求增加,其利用的收益提高时,原属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有一部分转作该用。
这种在土地的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基本用途的土地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土地的经济供给。
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3)不同时期、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供给弹性不同。
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1、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⑴各种土地的自然供给⑵土地的需求⑶其他用途的竞争⑷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⑸土地利用的集约度⑹交通条件的改善⑺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2、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⑴提高土地利用比例⑵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⑶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⑷调节消费结构⑸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⑹保护土地资源3、对农业用地的需求有哪几类?耕地需求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1、对农业用地的需求一般有耕地、林地和草地2、耕地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土地生产率和国民经济发展4、什么是土地人口承载力?如何分析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1、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
第一章导论1.狭义的土地: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
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广义的土地: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
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2.土地的自然特性(eg:选择---因地制宜反映的是土地自然特性中的质量差异性)①位置固定性 ---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③质量差异性 ---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3.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Esp=0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0<Esp<1②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课堂练习(看一下)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供给稀缺性→土地投机,地价猛涨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4.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中,土地主要是作为地基、操作的场地与空间发挥作用. 土地的数量、质地和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在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部门中,土地主要是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等发挥作用,因此,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5.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在一级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归结为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7.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动态的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选择--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在农业领域,土地利用程度可以用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和水面利用率来反映。
土地经济学(自己)
⼟地经济学(⾃⼰)第⼀章1、⼟地的特性:1)⼟地的⾃然特性是⼟地⾃然属性的反映,是⼟地所固有的,与⼈类对⼟地利⽤与否没有必然联系2)⼟地的经济特性是⼈类在⼟地利⽤过程中产⽣的。
⼟地的⾃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后果的社会性。
2、⼟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产功能3、资源(⾮⽣物)功能。
3、(⼟地分类)P491(选择题):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地、⼯矿仓储⽤地、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特殊⽤地、交通运输⽤地、⽔域及⽔利设施⽤地、其他⽤地第⼆章⼟地资源利⽤概论(⽼师说看⼤标题)1、⼟地利⽤:是⼈类劳动与⼟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活动表现为⼈类与⼟地进⾏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2、⼟地利⽤的内容:1、⼟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地利⽤现状分析3、⼟地利⽤规划4、⼟地开发5、⼟地保护3、⼟地利⽤的⽬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产资料和⽣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类利⽤⼟地的⽬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可分为:经济⽬标、⽣态⽬标和社会⽬标。
4、⼟地利⽤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地结构。
2、集约利⽤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与综合利⽤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
5、开发利⽤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5、⼟地开发:⼀般来讲⼟地开发是指对未利⽤或利⽤效率低下的⼟地,通过⼯程、⽣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的或效益更⾼的⼟地的过程。
6、我国⼟地利⽤⽅⾯存在的问题:1、⼟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并存2、⼟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地利⽤率和利⽤效益还有待提⾼。
第三章⼟地利⽤分区⼟地分区利⽤(论述题)▲⽤理论解释城市的形成与现状1、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2、区位理论是关于⾃然物体和⼈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地分区利⽤的基本原理。
川农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思考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 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 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国土: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 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 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是无弹性的。
4.土地的经济供给: 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 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 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是一个变量, 有弹性。
5.土地需求: 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6.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7.土地利用结构:在整个土地面积中, 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
8.基本农田: 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9.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其中, 有效产品是指该产品能为社会所需要。
11.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12.土地集约利用: 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 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3.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所投资本和劳动力越多, 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14.土地受容力和转化力: 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 土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15.土地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 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
14.产业间配置: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产业的发展。
15.区位论:又称立地论,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参考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参考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共10分)二、单选题(20个,共20分)三、多选题(5个,共10分)四、简答题(5个,共30分)五、论述题(3个,共30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分两和需求,即农用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5、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
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7、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8、地价:是出让或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其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9、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10、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就是尽可能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是应该处于报酬不变阶段,而不是处于报仇递减阶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分类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黏土,壤土,沙土。
土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集体所有,私有。
农用地,未利用低,建设用地。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土地利用:就其实质来说,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变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实现手段?目标 1,土地提供的产品: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需求好的生存环境。
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2、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浪费与土地短缺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有待提高。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课程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2、土地的自然供给: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是指租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起额利润。
6、绝对地租: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8、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的收入,是买卖土地的价格。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就是应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应处于报酬不变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
1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7、土地人口承载力: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0、产权: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21、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二、名词辨析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绝对地租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土地的概念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功能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的概念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的概念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土地利用的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贴现系数、复利系数的概念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简述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是什么?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规模报酬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什么是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是什么?什么是集聚经济?产生集聚经济的原因是什么?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论述我国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第六章土地规划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那几部分?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具体任务和手段什么是土地产权?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的概念及其基本权能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土地抵押权的性质是什么?土地发展权的概念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要点试述目前我国集体土地所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取向。
我国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是什么?试分析当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Importance for Aki第一章导论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特性: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归结起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开发: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政治,使之投入利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选择、判断)第一章绪论1.土地经济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2.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和(土地肥力理论)以及(地租地价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4.列宁的(土地国有化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经济理论。
5.直到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利用结构如何生产——时间、地点、投入为谁生产——权益分配、市场流转7.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活动中的(人与土地的经济规律)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生产要素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的理论的理论学科、具有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双重属性。
9.教学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和阐明一定地域空间的人地关系,找出客观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制定科学的、正确的土地政策,来指导土地合理利用与分配的具体实践。
10.土地的特性分为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自然特性有(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经济特性有(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和(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章供给理论与土地的供给和需求1.一种产品的供给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有关产品价格)(预期价格)(生产成本)和(自身条件)。
2.供给量与价格成正向变动,这就是(供给法则)。
3.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预期价格)(家庭收入)(个人偏好)和(时间变化)。
4.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质量等。
5.土地数量的供不应求是绝对的,因此,从长期看,土地价格的上升是必然趋势。
6.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一多三少)一是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二是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三是可利用的后备资源不足。
7.保护耕地的必要性:一是食物安全二是耕地的公共自然福利功能三是防止城镇的无序扩张四是生态环境伦理的需求8.耕地资源供求关系及其调控我国的耕地资源禀赋状况:除“一多三少”之外,还有:区域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错位;利用方式粗放。
我国耕地资源的禀赋状况:人口增加、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内部结构调整9.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没有考虑区域差异性、重数量平衡轻质量平衡、不重视生态环境、缺乏可行性10.国外保护耕地的经验:一是减免各种税费;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公共投资,降低生产成本。
11.耕地保护的启示:加快产权制度建设;重视非生产功能;激励保护行为;完善规划;延长产业链。
第三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规模利用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中,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这一前提是成立的。
由于报酬还受到成本、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报酬和产量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同。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土地投入强度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平均额、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土地使用强度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城市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经济效益单位土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单位土地工业产值、单位土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面积财政收入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因素:人口、产出-收入水平、资本丰裕程度、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技术效率、土地管理政策4.如果所有投入超过一倍时产量增加超过一倍,生产过程存在规模经济。
5.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选择或改变而引起经济效益的增减变化。
6.土地利用规模是反映(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指标。
7.城市土地利用规模问题主要表现在合理利用(城市规模)和(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用地规模)上。
8.农地经营规模扩大的阻力: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现存土地制度局限;绝对平均,土地细碎化;合理流转机制尚未建立;薄弱的农村社保。
9.扩大农地规模的对策:制定合适的农地政策、尊重农户意愿推进、围绕经营主体培育、考虑地区性、动态性、适应性。
10.家庭农场的特点具备一定的规模;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稳定性强;工商注册、农业企业,不是一般自然人。
第四章区位论与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1.资源配置分为期间配置、区间配置和产业间配置。
2.资源区间配置有三个层次:国家总体布局;地方内部资源利用布局;微观生产地点和企业的布局。
3.区位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位置、场所),其二是(定位、布局)4.区位就是(自然的位置)加上(人为的选择)。
5.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20至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经学家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发表《工业区位论》。
至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Losch)的理论被后人称为市场区位论。
6.屠能的《孤立国》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而且依赖于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产品消费地的状况。
基本经济分析为:利润=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成本)7.屠能圈层次第一圈: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第二圈:生产蔬菜、水果、牛奶第三圈:谷物第四圈:放牧区8.Robert Sinclair于(1964)年提出了“逆屠能圈”。
9.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指出促使工业聚集的因素是(运输成本)(劳动成本)和(集聚)。
10.运输成本原料指数(物质指数)=稀有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原料指数<1的,靠近消费区;原料指数=1,可选择在任何一点;原料指数>1的,靠近原料产区。
11.劳动力成本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可导致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变形。
(第一次)12.集聚因素集聚因素形成的集聚经济效益可以导致以运费和劳动力确定的工业区位变形。
(第二次)13.Christaller和Losch城市区位论指出要有效组织生产与流通,必须要组织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网络体系。
(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14.全球区位论背景: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崛起和信息技术革命实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产物和动力:跨国公司15.科技进步对于传统区位的挑战:自然因子的作用退居次要位置;交通的作用仍然很重要,但是部分被通讯网络取代;劳动力的作用大大降低;靠近市场的必要性降低。
传统区位对于实物形态考虑较多,对于非实物资源研究不足。
16.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时间:2010年12月21日内容: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被开发方式被开发内容主体功能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区域城市化地区提供工业品提供农产品重点开发区域和服务产品和生态产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提供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17.我国国土空间三大战略布局:以陆桥通道、长江沿岸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为纵轴,推进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大城市群建设,推进哈长、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等地区重点开发。
“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布局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的生态安全战略布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
18.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多、压地价、浪费、失地农民第五章土地制度概论1.制度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末,其公认创始人为(凡勃伦)、(康芒斯)。
其中,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开山之作。
2.制度经济学分为新旧两个学派,分野点是(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遵循(个体主义)的方法论,旧制度经济学遵循(整体主义)的方法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是(科斯)和(诺思)。
3.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新制度经济学:产权和交易费用。
当合作效果相同时,采取交易费用较低的合约形式,交易费用为正,制度是重要的。
4.关于制度的解释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限制、解放和扩张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
科斯指出制度是一系列关于产权安排、调整的规则。
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些列被制定出来规则、守法程序、行为道德伦理规范。
5.从人与人相互关系来看,更多表现为(契约)。
制度有(习惯)(规则)(契约)三个方面的含义。
规则是协调利益冲突的,是一种规范;契约更强调合作,双方达成协议。
制度的功能:保障、激励6.诺思区分了制度变迁的(渐进性)方式改革和(革命性)方式改革,强调(渐进性)方式改革是制度变迁的中主要方式。
7.根据内容不同,土地制度可分为(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经营制度、土地开发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产权制度),有时候被等同于狭义的土地制度。
8.土地产权制度是指构建(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9.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图土地产权包括物权和债权,物权包括自物权和他物权。
自物权为土地所有权,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有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发展权、使用权(广义),担保物权为抵押权。
债权则包括土地使用权(广义)和租赁权。
10.地上权人的义务是:享受土地的便利须经善良管理人的责任,向土地所有人支付租金;负担地上建筑物的修缮、管理费用及缴纳税负等。
11.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六章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1.建国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土地改革时期(1949.10-1952.12)土地农户所有、农户经营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1957.12)土地农户所有、集体经营人民公社时期(1958.1-1978.12)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9年--)土地集体所有、农户经营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绩效分析:从经济角度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原了农业家庭生产最优的经营特性,适应了农业产业特征的本质规定,有效克服了农业的外部性,增加了努力供给程度,劳动监督成本为零。
3.现存农村土地制度缺陷:(1)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2)承包经营权缺乏法律保障;(3)土地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影响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
4.农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土地制度变迁因(客观条件变化)而起,以(外部利润内部化)而终。
5.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取得可观的规模收益;无法获取社会分工带来的益处;农民难以形成稳定心理预期;土地资源难以得到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