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4.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数量反应,是普遍的数量反应。

5.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伴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6.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7.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8.土地规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加以利用。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10.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土地所有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度的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市土地经济关系的基础。

11.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3.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4.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5.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这是由房地不分原则决定的。

16.土地使用权终止:土地使用权可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17.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8.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19.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0.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作用所形成的地租,凡租用土地不论好坏都应缴纳地租,它具有广泛存在性。

21.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22.垄断地租:指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优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从而形成的地租。

23.级差地租I:因土地沃度,区位和宁适度所造成的土地与土地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差额。

24.级差地租II:因追加投资而产生的级差地租,该地租会发生土地报酬现象,又称集约度差额地租或第2型差额地租。

25.地价评估:是指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地价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26.基准地价:是在宗地估价的基础上,评估出的各个级别或者各个区域土地的平均价格。

27.土地金融: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的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28.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简答:

1.土地的特性:

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土地利用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向结合;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3.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

5.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

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1.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增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5.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1.按照时间跨度划分:目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构成;2.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县(市)级和乡(镇)级五级,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控制;3.按照规划任务划分:根据规划任务的不同,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6.土地市场配置的局限性:1.在土地市场配置中,无数个分散的微观经济单位—企业和土地使用者是决策主体。它们考虑企业局部的,当前的利益多,较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利益和长远利益。2.土地利用中存在很多外部性问题,而单纯的市场配置不能解决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问题。3.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盲区”。

7.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1.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2. 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3. 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4. 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5. 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8。

8.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后性;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

9.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3.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4.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5.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10.中国土地市场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2.中国土地市场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3.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11.土地的自然供给影响因素:1.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具有适宜植物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