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土地与土地经济学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山峦、沙漠、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工建设的一切可利用的地貌特征。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土地的空间范围由地表、地下和上下空间组成。

土地的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土地的空间特征。

(2)经济特性:土地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土地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部附加价值。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土地的用途、使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3)社会特性:土地具有社会属性,受到政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3、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市场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1、土地资源利用: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将土地投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使用活动。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需求,合理分配和布局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

3、土地资源配置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配置方法。

静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法、综合平衡法和社会经济评价法等;动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1、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系,包括土地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活动。

2、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等。

3、土地市场的特点:不充分竞争性、信息不对称性、政策敏感性。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5、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一级市场(政府垄断市场)、二级市场(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自由市场)、三级市场(个人之间的自由市场)。

土地经济学复习

土地经济学复习

1、名词解释1. 土地的综合概念: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构成国家的最基本要素,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3. 土地资产(land assets):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4.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5. 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问题。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7. 土地供给(supply of land):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和未利用的后备土地储量的总和。

8. 土地自然供给(the physical supply of land):土地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9. 土地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土地在自然供给即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10. 土地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包含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两大类。

1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resource):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2. 土地生产潜力: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题型:名词解释5个,单选10个,多选10个,简答2个,论述4选3,计算分析1道。

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报酬: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一定量的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大小称为土地报酬。

报酬的形态有物质自然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

(3)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地租:土地经济学中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渡给人利用所获取的报酬。

(5)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的差额。

包括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两种形态。

(6)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的作用而形成的地租。

又称为马克思绝对地租。

(7)垄断地租:又称独占地租,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有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称为垄断地租。

(8)契约地租: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或不动产)所有者将土地(或不动产)租给使用者,承租人与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合同所确定的租金。

(9)土地价格:又称地价,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所应支付的代价。

可解释为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土地权利及其土地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

)(10)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一定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2)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简答或论述或~:1.土地的分类:(P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土壤质地可以划分为:粘土、壤土、沙土等;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等等。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 P22.土地的水平范围和垂直范围: P23.土地的四种自然特性:,和质量差异性以及利用耐久性。

P24.城市土地的特性有,,,权属的可转移性,聚集效应和,投入的无限性和可替代性以及土地空间利用的多维性等。

P45.土地利用: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为利用对象,获得和,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

人们利用土地的目的表现在和向。

P96.土地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和P27.土地具有价值的原因是因为土地的性和性,形成了。

P28.只有投入的土地才具有资本属性。

P29.城市的最大特征是和。

P310.土地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和土地制度。

P611.土地规划中“”指的是:定性,定量,定点,定时和定强度。

P1012.城市规划与建设由上到下的控制过程: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中市与县的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地块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初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开发建设。

P1413.我国总体规划体系与土地利用规划图P12第二章:地租理论与土地利用配置1.地租可以使一种经济剩余,即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后的部分。

地租的分类P15:由于土壤肥沃程度或距离市场远近带来的超额利润。

:由于土地投入程度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无论租什么样的土地都要交的地租。

垄断地租:由于垄断土地所带来的地租。

2.农业地租理论P19级差地租1的来源前提:社会生产价格以为主,获得超额利润,归所有。

3.城市地租理论P22城市级差地租来源是城市区位效益,具体包括。

城市绝对地租来源指的是城市土地所必须交的租金。

4.级差地租的来源:和的垄断绝对地租的来源:的垄断。

5.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利益分配的基础。

P256.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出发点:公平与效率平衡,产权权能范畴。

P27基于原则:确保和的利益基于原则:考虑的收益,将增值部分纳入国家二次分配体系。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土地的含义、特征土地是地球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一定幅度的空间物质形成的具有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综合特性基本功能的综合体。

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1)原始性(2)数量有限性(3)不可移动性(4)异质性(5)耐用性与生产潜力的无限性(6)用途多样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1)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用途与价格变动的时滞性(3)集约性与集约边际(4)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与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土地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1)土地利用的社会性2)土地市场的区域性3)土地利用受限性2、土地经济学的含义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要素经济的应用经济学,主要是应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人地关系中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生产力组织问题与土地分配相关的生产关系调节问题。

3、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与原理2、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利用部分3、土地制度部分第二章1、什么是土地的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和土地的经济供给?1、土地的供给是指土地的可利用部分,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后备资源)。

【土地的自然供给为无弹性供给。

——土地的总量固定不变】3、土地经济供给的涵义1)土地有多种用途,各种用途之间常常相互竞争利用。

当某一用途的土地需求增加,其利用的收益提高时,原属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有一部分转作该用。

这种在土地的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基本用途的土地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土地的经济供给。

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3)不同时期、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供给弹性不同。

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1、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⑴各种土地的自然供给⑵土地的需求⑶其他用途的竞争⑷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⑸土地利用的集约度⑹交通条件的改善⑺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2、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⑴提高土地利用比例⑵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⑶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⑷调节消费结构⑸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⑹保护土地资源3、对农业用地的需求有哪几类?耕地需求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1、对农业用地的需求一般有耕地、林地和草地2、耕地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土地生产率和国民经济发展4、什么是土地人口承载力?如何分析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1、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终稿).

第一章导论1.狭义的土地: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

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广义的土地: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

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2.土地的自然特性(eg:选择---因地制宜反映的是土地自然特性中的质量差异性)①位置固定性 ---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③质量差异性 ---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3.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Esp=0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0<Esp<1②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课堂练习(看一下)报酬递减的可能性→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供给稀缺性→土地投机,地价猛涨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效益评价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管理,监督和调控4.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中,土地主要是作为地基、操作的场地与空间发挥作用. 土地的数量、质地和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在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部门中,土地主要是作为资源和生产工具等发挥作用,因此,蕴藏资源的数量、丰度及其位置,对利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5.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在一级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归结为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7.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动态的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选择--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在农业领域,土地利用程度可以用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和水面利用率来反映。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土地计划利用: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2.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3.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4.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使用者将土地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5.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6.土地可持续利用: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换句话说,就是土地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

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8.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9.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并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0.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11.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2. 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规模的数量反映,是普遍的数量表现。

13.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使用,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做出的长期全面安排,重点在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

14.产业间配置: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产业的发展。

15.区位论:又称立地论,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题1. 土地开发2.土地抵押权3.行政划拨4.垄断地租5.土地纯收益8. 土地所有制9.土地产权10. 市场比较法11. 区位地租12. 土地计划利用13. 土地利用规划1 4.土地制度16. 土地租赁权19.地役权20. 土地使用权出让22. 地租23. 经济地租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25. 土地使用权出租27. 土地29.土地利用结构31.土地权属管理32. 土地市场34. 收益还原法35. 土地利用管理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37. 土地使用权终止33. 土地分区39. 土地流转40. 土地人口承载力41. 土地制度42.土地利用集约度43. 区位因素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45.土地计划利用46.土地财产制度二、简答题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重点:1.土地的概念: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自然: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功能的永久性。

经济: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中分配和使用。

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②土地财产制度:制度的制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中的土地关系问题5.土地市场的特点:地域性竞争不充分性供给滞后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6.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1)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两种模式: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2)机制: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土地的供给机制土地的需求机制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也会影响供求.7、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有: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8.土地的经济供给影响因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9.土地的需求及其供需平衡关系:农用地需求非农用地需求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10.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调节消费结构利用新技术保护土地资源二.思考题:1.土地功能: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资产功能2.土地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特点1、国度和地域的差异性(因为土地经济学是一门实用学科,要求学科研究必须与该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密切结合)2、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土地经济学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实践,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3、研究日益深化和细化城市土地经济学、农村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经济学、土地市场学、土地资产估价学、土地金融学3.土地与国土、土壤有何区别: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分类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黏土,壤土,沙土。

土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集体所有,私有。

农用地,未利用低,建设用地。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土地利用:就其实质来说,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变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实现手段?目标 1,土地提供的产品: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

2,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需求好的生存环境。

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2、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浪费与土地短缺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有待提高。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土地2.土地利用经济3.地役权4.土地的经济供给5.土地供给6.土地需求7.土地利用8.土地利用结构9.土地利用效益10.土地利用规划11.区位地租12.土地所有制13.土地使用制14.土地租赁权15.土地抵押权16.行政划拔17.地租18.垄断地租19.土地市场20.契约地租21.经济地租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简述增加土地经济供的措施。

4.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8.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9.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10.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11.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12.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13.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14.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三、论述题1.现阶段我国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缓解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2.试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是客观存在的。

4.试述土地市场的机能。

5.试述开放土地市场的必备条件。

6.论述现阶段中国土地市场的机能。

四、计算题1. 以成本法对上例甜水园东里65平方米的两居住宅建筑年代为1988年的房屋进行评估。

据了解甜水园地区的土地级别为二级,基准地价为3800元/平方米,相关管理费用、投资利息、税费及利润分别为2.5%、5.5%、5.5%、15%。

该房屋的土地重新取得价格约为:3800×(1+2.5%+5.5%+5.5%+15%)=4921元/平方米,该房屋为多层住宅,它的重建成本约为:1000×(1+2.5%+5.5%+5.5%+15%)=1295元/平方米。

根据观察,该房屋的整体状况维护得较好,约为八成新,房屋折旧了20%。

根据上面数据可知,该房屋的单价约为:(4921+1295)×(1-20%)=4972元2、某城市内,有一宗住宅用地需要评估,现根据该地条件,选择了与之类似的三宗已成交案例,这些宗地的使用年期都是50年。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土地的概念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功能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的概念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的概念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土地利用的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贴现系数、复利系数的概念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简述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是什么?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规模报酬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什么是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是什么?什么是集聚经济?产生集聚经济的原因是什么?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论述我国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第六章土地规划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那几部分?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具体任务和手段什么是土地产权?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的概念及其基本权能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土地抵押权的性质是什么?土地发展权的概念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要点试述目前我国集体土地所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取向。

我国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是什么?试分析当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叫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的特性(自然,经济)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位置的固定性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4.土地功能的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6.土地增值性7.土地用途的多样性3.土地分类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按土壤质地可以划分为粘土、壤土、沙土等; 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等等。

还可以按土地的实际用途分类。

4.土地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功能4.生态功能:5.财产和资产增值功能第二章1.土地的供求2.人地关系人与土地的直接关系:土地利用、土地生产问题。

人与土地的间接关系:土地分配、土地制度、土地社会问题人地关系的四个阶段:1.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2.利用大自然的初始阶段;3.较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的阶段;4.开发利用土地与保护土地相结合的阶段3.供求平衡(经济供给;自然供给)4.如何实现供求平衡5.报酬递减规律(土地。

)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第三章1.区位理论(城市;农村;土地)2.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对现代农业的借鉴作用?(韦伯。

)(1)对易腐保鲜农产品、单位产品体积或重量大而价值低的产品以及单位农产品产量占地少的产品,为节省运费和土地或为迅速向消费者出售,其产地均应选定在离消费中心市场不远的土地上生产;反之,耐运产品、体积或重量相对较小而价值较高的产品及产品价值低而占地又多的产品,其产地则应配置在远离城市的地区。

(2)对因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所限制或市场畅销的农产品,必须迁就特定产区而远离消费中心市场的,应对这些产品进行加工、转形,以利远销或降低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4.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数量反应,是普遍的数量反应。

5.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伴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6.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7.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8.土地规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加以利用。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0.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土地所有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度的规定。

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市土地经济关系的基础。

11.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3.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4.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5.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

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

这是由房地不分原则决定的。

16.土地使用权终止:土地使用权可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17.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8.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19.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0.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作用所形成的地租,凡租用土地不论好坏都应缴纳地租,它具有广泛存在性。

21.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22.垄断地租:指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优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从而形成的地租。

23.级差地租I:因土地沃度,区位和宁适度所造成的土地与土地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差额。

24.级差地租II:因追加投资而产生的级差地租,该地租会发生土地报酬现象,又称集约度差额地租或第2型差额地租。

25.地价评估:是指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地价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26.基准地价:是在宗地估价的基础上,评估出的各个级别或者各个区域土地的平均价格。

27.土地金融: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的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28.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简答:1.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土地利用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向结合;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3.专业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3.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5.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

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1.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增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5.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1.按照时间跨度划分:目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构成;2.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县(市)级和乡(镇)级五级,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控制;3.按照规划任务划分:根据规划任务的不同,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6.土地市场配置的局限性:1.在土地市场配置中,无数个分散的微观经济单位—企业和土地使用者是决策主体。

它们考虑企业局部的,当前的利益多,较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利益和长远利益。

2.土地利用中存在很多外部性问题,而单纯的市场配置不能解决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3.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盲区”。

7.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1.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2. 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3. 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4. 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5. 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8。

8.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后性;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

9.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3.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4.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5.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10.中国土地市场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2.中国土地市场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3.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11.土地的自然供给影响因素:1.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12.土地经济供给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13.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14. 简述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已不再是土地所有者、产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抗关系,而是反映在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它直接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单位以及个人之间经济收益的某些差别。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由使用优越土地的企业单位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利润。

15.简述土地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II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市一致的,她们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II要以级差地租I位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I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II。

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I也是级差地租II的出发点。

16.土地金融的特性:1.土地金融具有自偿性;2.土地金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3.土地景荣具有较强的政策性;4.土地金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17.土地税收的功能:1.防止地价上涨过快,抑制土地投机;2.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3.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4.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18.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投入有何意义?1.想要获得土地报酬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

2.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了。

3.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寻求这些投入的最适量。

论述: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规划利用?(一)土地利用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规划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流动及城镇数量的增多等,原有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部分土地的用途必将发生变化。

而土地用途的转换,原有的地上地下建筑物及设施将随之进行拆迁改建,为此要付出相当的成本和代价。

因此,必须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从全局和长远的出发,做出适当的筹划和安排,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由朝令夕改,反复拆建造成的损失。

土地利用的这一点特性,客观上要求实行土地规划利用。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行土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制度已经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在城乡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中的“龙头”地位已经基本确立;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遵守规划、维护规划的意识不断增强;规划的实施,不仅有效促进了耕地的保护和集约利用,而且有力的支持了城乡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要实行土地规划利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市场配置仍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市场排至有其局限性,在市场失灵的地方,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和调控来弥补。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节和引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经基本确立起来。

编制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各级人民政府一项圣神的法律责任。

2.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是客观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