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设计
《风筝》说课稿(精选11篇)
《风筝》说课稿(精选11篇)《风筝》篇1《风筝》说课稿瓜沥二中朱兴祥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诗。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
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风筝说课稿(共8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说课稿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说课稿城厢中心小学韦凤桃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风筝》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技能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该篇课文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二、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即播放课件,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换,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关于《风筝》的说课稿范文
关于《风筝》的说课稿范文关于《风筝》的说课稿范文一、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学习方式1、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
”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互相质疑、解疑,进行朗读评价。
四、教学思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根据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1、联系生活经验,导入“风筝”。
“谁愿意把自己放风筝的心情跟大家说说?” “放风筝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2、感受“憧憬”,体会读书。
引导学生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做风筝(2)放风筝。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我们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让我们一起去找找风筝吧。
”学生默读句子,提出疑问。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③学生连起来自由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小组内读一读。
风筝说课稿(精选10篇)
风筝说课稿(精选10篇)风筝篇1一、说教材:《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教学目的: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秀说课稿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秀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风筝》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误解和道歉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向我们传递了尊重他人、理解和宽容他人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道理,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风筝这一传统玩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风筝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激发学生对风筝文化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理解和宽容他人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和宽容他人的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风筝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风筝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风筝》说课稿(合集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筝》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风筝》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
课文紧扣“纸船和风筝”,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先是松鼠和小熊因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因一点小事而吵架,最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和好如初。
由于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主要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掌握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及“飘”、“漂”的区分。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故事,师生共同进入情景,与故事中的角色同喜同悲,感受友谊的珍贵、失而复得的喜悦。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引导学生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段,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悲伤——喜悦,并且让学生随人物的喜而喜,随人物的悲而悲。
二、说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中,课文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课本)之一,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当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篇课文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课文——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认知信息的传递,也发生着情感的交流。
本着这个理念,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从情感的线索确定教学内容,二是在表达情感的有关词句段上着力。
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以上的思考决定了我这次说课的主题——注重情感,着力语言。
三、说教学流程下面分四个板块来具体说说教学流程及思考。
(一)感知“幸福”在教学开始,我想首先拿出课前和孩子们一起折好的纸船,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纸船漂呀漂,它会漂到哪里去呢?纸船会带些什么去哪儿呀!学生自由说,老师由学生的发言顺势引入新课:它漂到了我们班的课堂,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人教版风筝说课稿
人教版风筝说课稿教学设计:《风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
- 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汇和重点句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 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 学习并运用本课的新词汇和句型。
2.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
- 理解并表达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图片、视频等。
-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讨论问题和活动设计。
2. 学生准备:- 提前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 准备与风筝相关的材料,如风筝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 简要介绍风筝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为学习课文内容做铺垫。
2. 课文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 教师讲解新词汇和句型,学生跟读并记忆。
-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每组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 深入探究-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复述故事情节。
-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讨论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价值。
4. 拓展延伸- 学生设计自己的风筝,介绍其特点和象征意义。
- 组织风筝制作和放飞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5. 总结反馈- 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感受。
-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课文的深层含义。
五、板书设计```《风筝》一、故事梗概- 主要人物:小明、小红- 情节发展:制作风筝、放飞风筝、风筝断线二、新词汇与句型- 新词汇:风筝、放飞、竞赛...- 句型:我喜欢放风筝。
风筝(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风筝(说课稿)一、背景介绍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而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式学习机会,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风筝”,旨在通过风筝制作和飞行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加深对自然和物理的认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在合作中感受团队协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次风筝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风筝制作和飞行的过程,让学生熟悉风筝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加深学生对自然和物理的认知。
通过观察风筝在不同气流中的飞行状态,让学生认识风筝在飞行中的特性,理解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规律,加深他们对自然和物理的认知。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通过团队制作风筝和飞行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4.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制作和飞行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风筝的介绍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对风筝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种类和结构,并举例说明风筝的作用和用途。
2. 风筝制作在风筝制作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制作,让学生选定合适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风筝的不同部件进行分类,并讲解风筝的结构和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
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风筝进行集体评比,并让学生就自己的风筝进行介绍和展示。
3. 风筝飞行在风筝飞行环节,教师可以在室外开展飞行比赛。
让学生针对不同的比赛项目,进行团队赛和个人赛,并对飞行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筝》。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风筝》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通过展现不同家庭中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对弟弟粗暴地毁坏他的风筝这一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即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生字词等问题。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5篇《风筝》说课稿1一、教材解读《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细读课文会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
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这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坏”等8个字,会写“幸、福”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所带来的快乐。
3.相机结合一些语言文字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二、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悟体会。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
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3.创设情境,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三、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课前聊幸福快乐的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快乐的状态下,顺势带他们走进课文的插图,并描述在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板书。
同时,着重指导“筝”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首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
读了课文后,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A 啦多梦进行三关的字词大闯关。
《风筝》说课稿(通用15篇)
《风筝》说课稿(通用15篇)《风筝》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风筝》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鲁迅文章。
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1、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
三、说学法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
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风筝》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说课稿1一,说教材:《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
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
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
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
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
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分为三部分:(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
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风筝》说课稿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筝》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1、小黑板与录音机。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截去撑地手持撒脱支撑急速擎着拄着甩掉转向拉动蹦跳泛起跳跃仰望追赶酸涩旋转漾出抓住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2、师生交流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风筝》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风筝》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风筝》说课稿1【教材分析】《风筝》是七班级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丽的感情。
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亲情的丰富和多样,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风筝》写童年时,在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支配下,由于风筝与弟弟发生无法补过的误会和冲突,内心布满了深深的愧疚,自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弟弟的伶爱,洋溢着人情美。
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文章,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主题:儿童教育,批判封建教育思想,亲情,自我解剖等。
应当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新课标告知我们阅读是同学的共性化行为,应当敬重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我们不要以一个中心思想去框死同学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多角度去解读文章。
《风筝》一文难点很多,需要同学字斟句酌的基础上,反复探究方能理解文章,这是培育同学探究性阅读和制造性阅读的教材。
课标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风筝》笔触细腻,情感凄婉,可用朗读来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借以体现人文教育观。
【学情分析】亲情血浓于水。
我们也把兄弟称为手足。
而现在的同学独生子女居多,无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体验。
加之,他们年纪小,涉世未深,不懂情为何物,读了文章难起波澜,难以产生共鸣,有的同学只能体验温馨和美的亲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很难兼顾。
新课标则刚刚试行,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还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农村同学传统思想定势根深蒂固,反映在学习上自主性不强,探究力气差,不善质疑。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熟识,遵循三个难度的要求、我将目标定为:学问与力气: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积累字词。
2023年《风筝》说课稿(15篇)
2023年《风筝》说课稿(15篇)《风筝》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出示)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
我觉得对__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
__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
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
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
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__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知识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的主题。
2024《风筝》说课稿范文
2024《风筝》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课文《会飞的机器人》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语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风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风筝的起源和意义,了解风筝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风筝的起源和意义,学习风筝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情感教育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讲解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风筝的起源和意义;通过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互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风筝制作的材料和工具,并提前准备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前,我会播放一个有关风筝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风筝的美丽和活力。
然后提问:“你们见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的起源和意义是什么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环节二、讲解课文内容我将通过讲解课文《风筝》的内容,介绍风筝的起源、制作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风筝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时,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传统风筝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风筝的形态和风采。
环节三、开展互动活动我将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风筝制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合作。
三年级《风筝》说课稿(通用6篇)
三年级《风筝》说课稿三年级《风筝》说课稿(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风筝》说课稿(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风筝》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的第二课时。
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
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
《风筝》优秀说课稿
《风筝》优秀说课稿《风筝》优秀说课稿1活动目标:1、援助幼儿学会用连贯语言谈论自己见过的风筝,怎样玩风筝,表达玩风筝时心里的感受。
2、启发幼儿动脑筋想象发现一种别出心裁的风筝,培育幼儿的想象力和制造力。
3、引导幼儿主动地与同伴交谈,愿意在集风光前谈话,体验谈论放风筝时的欢乐。
活动预备:1、老师事先组织幼儿玩放风筝的活动。
2、提示幼儿平常多观测各种风筝。
3、老师预备一些非常风筝方面的知识。
活动过程: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老师采纳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谈风筝的话题,激起幼儿对谈论风筝的爱好。
当幼儿猜出谜底时,可以请他讲讲是怎么猜出来的,归纳出风筝的主要特征。
老师提问:你们喜爱风筝吗?都玩过什么样的风筝?怎样玩的呢?玩风筝时感觉怎么样?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让幼儿自由结伴,相互沟通关于风筝的所见所闻。
老师轮番参加幼儿谈话,留意观测幼儿沟通的状况,有意识地指导那些平日胆小的、技能相对差的幼儿,援助他们主动地去与同伴交谈,在交谈中加强自信心。
同时提示那些简单激昂的幼儿,留意倾听别人的谈话,培育他们的自控力。
3、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
⑴、集体谈“风筝”。
请几名在自由交谈中讲得较好的幼儿在集风光前谈论风筝。
让幼儿围围着话题,说出他们平日看见的,或在电视、画报上见过的风筝。
如:蝴蝶风筝、孙悟空风筝、和平鸽风筝、京剧花脸风筝、蜻蜓风筝等等。
老师参加谈论,介绍非常的风筝,沟通放风筝的阅历,知道在高处、空旷处、有风的状况下,风筝放得高。
看见风筝越飞越高心里特别兴奋。
⑵、老师用提问方式拓展谈话范围。
建议提以下问题:①、你想发现一种什么样的风筝?②、这种风筝有什么特别的本事?③、这只风筝飞行在蓝天里会怎样呢?《风筝》优秀说课稿2一、说教材: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爽,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逍遥自在、自由自在的欢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难过,同时还表达了孩子们对美满和盼望的向往。
《风筝》的说课稿(5篇)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
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
2、介绍〔老师简洁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预备。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商量,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
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敬重学生的自我学问,敬重学生的独特感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受和阅历。
教法选择
3、建构主义理论。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
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独特化和制造
2、引导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性。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 2 页 共 17 页
教学过程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踏坏风筝时心境。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风筝》的说课稿(5 篇)
《风筝》的说课稿〔通用 5 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 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细心 整理的《风筝》的说课稿〔通用 5 篇〕,欢迎大家共享。
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敬重、 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说课稿设计《风筝》说课稿设计预习要求:将课文读一下一、课引: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词语。
2、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你觉得不会读不会写的生字是哪些?读完后自由写到黑板上去。
在生字词下加点。
不懂的词语打问号。
(生自由读书,5分钟后六七个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生字词。
有以下这些生字词,老师重点给加点字正音。
)瑟缩发见苦心孤诣嫌恶憔悴肃杀?丫杈师:“肃杀”是什么意思?生1:很冷师:联系课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气寒冷。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很好啊。
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三、把握情感基调3、师:刚才大家通过主动的努力,把自己不会地学会了,很好。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年的鲁迅看到放风筝时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生1:嫌恶师:那是他小时候的感受。
那中年以后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生2:惊异和悲哀4、师:他看到风筝为什么“惊异”?谁能告诉我?生1:因为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
师:那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生2:因为弟弟很喜欢风筝,而我又不许他放,看到风筝感到惊异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师: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时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感到惊异。
(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里)5、师:那么“悲哀”从何而来呢?生1:小兄弟向往风筝,而我却不许他放,将风筝折断了,扔在地上,后来知道了玩是儿童最正当游戏。
师:事情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具体的事件是什么?生2: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
6、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小时候这件事。
课文应该在③④两段。
弟弟喜欢风筝吗?哪些词语写出了弟弟是很喜欢风筝的,抓住词语说。
生1:几乎、跳跃生2:呆看生3:小半日(可以将这几句话朗读一下)7、师: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而且是入迷了。
那么我喜欢风筝吗?生齐:不喜欢。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不但不爱,而且嫌恶。
师:“嫌恶”是什么意思?生2:讨厌,厌恶师:他为什么嫌恶风筝?生3: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
师: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生4:爱学习,有知识生5:将读书和玩乐相结合才好。
生6: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师:做风筝不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吗?生6:读书和玩乐要两不误生7:半天读书,半天玩。
师:这是小时候鲁迅的想法吗?生:不是,师:这对中年以后的鲁迅来说就合适了。
小时候的鲁迅则认为玩风筝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该做的事呢?生齐:不是。
8、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
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
所以他发现弟弟做风筝时,他是怎么做的?生1:毫不犹豫的踩破了。
师:他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
做这件事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生齐:愤努的。
师:你对“愤怒”是怎么理解的?生2:哥哥你这样弄坏了我的风筝,……????师:哦,你用了情景式来回答,很好,那现在我们换一种说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生3: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生4: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
他很愤怒。
应该说他当时是为弟弟好。
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9、师:哥哥推门而入,粗暴地将风筝踩扁,弟弟的神态是怎么样的?生杂: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师:哥哥你真坏,为什么踩坏我的风筝?(口气很愤怒)是不是这样?生杂:不是生1:你为什么弄坏我的风筝?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师:我知道错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让我做一次吧。
师:祈求哥哥。
生4: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师:弟弟的反抗有没有。
生杂:没有师:祈求有没有?(学生思考)生5:他以后想也不敢想了。
师:没有乞求,更加没有反抗,弟弟知错了。
哥哥认为自己做对了,得到了完全的胜利,而留给弟弟的是绝望。
做风筝这种想法被哥哥给……我们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
生6:肃杀师:应该是……生杂:是“虐杀“10、师:弟弟知错了,哥哥自以为正确的得到了完全的胜利,那么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二十年后再来看一下风筝之事,他还愤怒吗?生1:是悲哀,他知错了。
生2:是懊悔师:谁告诉他的?他怎么知道错了?书上哪个句子?生齐:“游戏是儿童……”师: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自己错了。
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所以他想补过,设想了哪两种补过的方法,可能实现吗、生3: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
师:可能吗?生齐:不可能。
师:是啊,不可能了,因为我们都已经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种办法呢?生4:请求他宽恕。
师:行吗?生4:不行,弟弟说忘了。
师:哥哥知道自己做错了,总是想着补过,弟弟却已经不记得了。
11、师:哥哥其实是希望弟弟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师: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生:希望他记得这件事。
师:为什么希望弟弟记得呢?生2:非常惭愧,对不起弟弟,弟弟骂他打他,他也会舒服些。
生3:弟弟说不记得了,他心里的石头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师:(在玩这件事上)弟弟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呢?生5:他不会让孩子玩了。
(可追问为什么?因为他也从哥哥的行为里知道了,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师:如果他还记得又会怎样?生6:他就会让孩子玩师:是啊,他是多么希望弟弟能记得这件事,即便是记恨他,责怪他也没有关系。
可是现在弟弟是全然忘却了,假如他以后又发现他的孩子做这样的事,他会怎样呢?生杂:不许他放。
师:哥哥为了爱不让弟弟放风筝,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错了,哥哥醒悟了,对哥哥来说弟弟醒悟了吗?生杂:没有师:哥哥的感受怎样?生:我的心一直沉着,沉着师:沉着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呢?生7:难受,感到悲哀12、师:我悲哀的是什么呢?生1:因为我对不起弟弟,他却忘了,感到悲哀。
师:为谁而悲哀?生2:为弟弟而悲哀,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为弟弟的小时候感到悲哀。
师:为弟弟小时候的没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为小时候自己弄坏了风筝感到悲哀师:为自己的年幼无知感到悲哀。
生5:没有正确理解“游戏是儿童……”而悲哀。
生6:为小时候我把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弟弟而悲哀。
13、师: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这种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是不是一生下来他就这么认为的呢?生1:是大人教给他的生2:是父母教给他的。
生3:也许有光玩而荒废了沉重的人身上启发的。
师:有这么些人光玩而没有处理好玩和学习的关系生4:是他看书知道的。
师:(什么书?是中国的书还是外国的书?)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生: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师:恩,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一直传到我这里都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如果我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啊!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的,整个社会推而广之。
不醒悟的是不是只有我弟弟呢?(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会很多的人师:本文小故事却提示了一个大道理。
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悟,很多人还没有觉醒,只有鲁迅觉醒了。
(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师:下面我们看课文。
“……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宽恕了他,他的心宽松得了吗?生杂:宽松不了师:所以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把“四面”两个字划起来。
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生杂:是整个社会师:“寒威和冷气”呢?生:指的也就是无尽的悲哀。
师:我除了为弟弟悲哀,为自己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生:为整个社会中不觉悟的人悲哀。
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可有时我们会因为“爱”而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
有时候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想错,做错,但我们不能把错误的认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反思他们行为。
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时也会和我们产生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父母(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父母的行为。
找机会和父母沟通。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得到的启示。
进教室之前我没想到课会上的如此顺利,但走出教室后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里,我带着学生感受到了鲁迅那如父亲般的兄长之爱,也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清醒者对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伤,可以说,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课中都达到了,回过头去再来审视这堂课,我觉的课堂目标的达成得益于对小时候踩坏风筝事件的精细分析,正是有了对那件事深入细致的分析,所以后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外,即时敏锐的抓住课堂生成也是本课得以完成的关键,我感觉本文处理的较好的生成资源有如下几处:当要求学生回答对“愤怒”的理解时,有个学生采用了情景式来回答,我马上就调整了我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景来回答;第二处是在回答“鲁迅是希望弟弟忘记这件事还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时,有学生说“如果他记得的话,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我一想,对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说事呢?他记得与不记得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吗?而且这还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传有关系呢,所以就抓住这个细节做了一点文章,最终学生也明白了错误思想代代相传的可怕性。
③还有探究错误的教育观念是怎么来的问题,也是课堂生成的,就感觉课上到了那里,顺理成章的就出来了这个问题,必须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学生的反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是从大人们那里学来的,然后再联系前面的孩子,代代相传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复印证。
学生对于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了。
一直以来,我包括还有很多的老师可能都责怪过编写文章的那些专家,把〈风筝〉编进初一的课文不是难为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吗?可是现在当我顺利的上完这篇文章后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内容学生能接受,只不过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带着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过去的课堂失败是因为我并没有象现在这样深思熟虑的来思考过课堂设计,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容易理解的。
真的就是那句话,因为害怕,连脑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象这次对待〈风筝〉一样,对有难度和有争议的文章多一些讨论和争议,多一些想法和尝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象春天一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