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一)

合集下载

婚姻习俗:婚姻的内涵

婚姻习俗:婚姻的内涵

婚姻习俗:婚姻的内涵1。

婚姻的定义婚姻,古代或写作昏姻或昏因。

《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这是根据婚姻两字的字形构成来说的。

《礼记·经解》郑玄注说:"婿曰婚,妻曰姻",《礼记·婚义》孔颖达疏说:"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古云婿曰婚,妻曰姻",这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字面含义归属而言的。

《尔雅·释亲》说:"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这是根据男女双方结合后双方家庭的婚姻关系而说的。

以上是古人对婚姻一词的解释,前两种解释的基调是男婚女姻,而后一种解释则是男姻女婚。

不管是男婚女姻也好,抑或是男姻女婚也好,总之,婚姻是男女之间符合社会规范的结合,是得到当事人双方认可、家庭认可和社会认可的结合。

婚姻,标志着男女双方合法夫妻关系的正式缔结和存在,是家庭的外在象征和表现形式。

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婚姻代表结婚,婚姻表示男女两性的合法结合,夫妻、家庭是婚姻的实质。

2。

婚姻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而结婚?结婚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礼记·婚义》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通鉴外记》说:"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以上记载,基本上反映和代表古人传统的婚姻观。

其内容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外乎是:A、为迎合带有政治色彩的扩大家族势力而联姻。

B、为了奉祀祖先、传宗接代而结婚。

C、为增加家庭劳动力而结婚。

D、为了树立做人的威信、迎合社会的潮流而结婚。

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婚姻观。

从宏观的角度看,可以说,婚姻首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婚姻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这些习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婚姻的理解和对家庭价值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强调婚姻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家庭的基础。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因此,各种婚姻仪式和习俗都强调了婚姻的庄重和神圣。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通常需要进行三拜九叩的仪式。

这个仪式要求新郎和新娘跪拜九次,表示对双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也是表达了新娘新郎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决心。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注重家庭的凝聚力。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家庭的基石,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

因此,很多婚礼习俗都与家庭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的“过朝门”习俗。

新娘在出嫁当天会穿着绣有龙凤的红色嫁衣,由婚礼主持人引导,从父母家门口走过,并在门前祭拜祖先和神灵。

这个仪式意味着新娘已经离开父母家,融入新的家庭。

同时,父母也触发了情感的共鸣,感受到了子女的成长和自己的责任。

此外,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的嫁妆也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

嫁妆是指新娘从娘家带到新家的一些礼品和财产。

传统嫁妆通常包括金银首饰、绣品和家具等。

这些嫁妆不仅象征着新娘家庭的富裕和尊重,更是家族传承和延续的一种方式。

最后,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强调婚姻的和谐和幸福。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人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结合。

因此,许多婚礼习俗标志着婚姻的和谐和幸福。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敬茶”习俗。

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会鞠躬敬茶给双方父母,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敬。

这个仪式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新娘和新郎对婚姻生活的愿望,希望能与双方父母和谐相处,并且共同创造幸福的未来。

此外,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的喜酒和酒令也是对婚姻幸福的祝愿。

新娘和新郎通常会用酒杯碰杯,并喝下满一杯的酒。

中国文化之婚俗

中国文化之婚俗

传统婚俗(一)婚姻的定义1、按照现代社会学的定义,婚姻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性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两性关系,而且人们期待这种两性关系所持续的时间,会超出怀孕和生育孩子所需要的时间。

(英国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盖古时男女会合,颇任自由,桑间濮上,人约黄昏后,情感既融,便成伉俪,浸而成俗,遂沿为嫁娶之期。

夫妇关系既因昏而成,以此推之,虽不中不远矣。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年1月)(二)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西周社会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婚礼是“五礼”之一的“嘉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2)祭地祗;(3)祭人鬼。

2、嘉礼:嘉礼是调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

(三)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婚姻是一切人际关系和伦理规范的起点。

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通‘措’)。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2、“夫昏礼,万世之始。

”(《礼记》)3、“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礼记》)(四)中国古代社会婚姻的目的1、祭祀;古代婚姻“六礼”之仪,均受命于庙。

男女结婚三月,而后“庙见”,始称成妇。

“故娶妻者,父母在,则奉事舅姑;舅姑殁,则供祭祀。

”2、继嗣;结婚既上以承先祖,供祭祀,则必下以继后世,盖继嗣乏,则宗系绝,而祭祀废。

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内助。

“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易•家人卦》)故俗又称妻为“内助”。

古谚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

(4) 七出三不出之礼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礼记·大戴礼》 ▲一出:不顺父母。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 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 。
——《礼记·内则》
▲二出:无子。
▲三出:淫。
新裂齐纨素,蛟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 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 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凡将妻妾受财典雇于人为妻妾,杖八十。 ——《明律•户婚•婚姻》
六、鬼婚
禁迁葬者,与嫁殇者 。 ——《周礼 》
4、族外婚
(5)丈夫民,殷帝大戊使王英采药于 西王母,至此绝粮,不能进,乃食木 实,衣以木皮,终身无妻,产子二人, 从背肋间出,产子二人,其父则死, 是为丈夫民,去玉门二万里。
——《太平御览》
5、对偶婚 两种形式:
(1)望门居制,即男子定期去看妻子。 (2)居妇家制,即男子在女方氏族居住。
6、专偶婚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进
1、原始群婚阶段
(1)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淮南子·本经训》
(2)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列子·汤问》
(3)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 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吕氏春秋》
(4)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管子· 君巨篇》
凡婚姻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聒 不为怪也。
——赵冀《二十二史劄记·财货》
受财者则易其名曰聘礼,实为价钱…与 估卖牲口无异。
——元代郑介夫
(四)转房婚 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特定的儿子收
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 者弟弟死后兄长收娶其弟媳的婚俗习惯。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涉及到家族、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环节。

传统婚俗作为婚姻制度的具体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婚姻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传统婚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岁月洗礼,代代相传的婚姻仪式和习俗。

这些婚俗不仅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传统婚俗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婚礼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旨在将两个家族联为一体。

婚姻的发生不仅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也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传统婚俗中,往往有走亲戚、交换礼物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使家族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传统婚俗反映了婚姻的庄重和尊重。

传统婚礼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如过堂、拜堂、交杯酒等。

这些礼仪不仅在形式上表达了双方家庭的尊重和认可,也体现了对婚姻的严肃态度。

婚礼的举行一方面彰显了婚姻的庄重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两个家族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期望。

最后,传统婚俗传递了对婚姻的期望和价值观。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人生的责任和担当,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和呵护。

传统婚俗中,往往包含有新婚夫妇的房屋布置、婚车的选定、婚庆队伍等细节,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对于婚姻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二、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婚姻制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无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婚姻制度的长久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传统婚姻制度中的习俗和仪式代代相传,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点。

婚姻制度的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断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次,婚姻制度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婚姻制度将婚姻纳入家族系统,通过婚礼的仪式和程序,强调了家族的地位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古代婚姻与文化 论文

古代婚姻与文化  论文

标题古代婚姻与文化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先决和条件。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关键词:传统婚姻,古代婚姻制度前言通过对“古代婚姻与文化”的学习,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接触到历史,文学知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想从“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和“古代婚姻制度”这两方面作论述。

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一)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推测1原始群婚阶段中国古代学者无从知道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但某些记载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游,乃是男女两性间的自由结合,媒,乃是婚姻的中介人角色,聘,则是两性结合所经过的社会程序。

根据类似的表述,学者们推测说:原始群婚之早期阶段,兄弟姐妹、上下辈之间的婚配是毫无限制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想象。

《吕氏春秋》云: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管子·君巨篇》也云: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这一点,在神话故事里也有踪迹可寻。

有人说,夏娃是从亚当身上抽出的肋骨所成,那么,亚当与夏娃应该也是上下辈关系。

同时,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还与其母合伙生了四子,应该也是远古时期上下辈无序的一种记忆遗留。

2血缘婚它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制度类型,也叫班辈婚,兄妹婚。

恩格斯说: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辈份来划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都互为夫妻。

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的,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在古代,婚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与礼仪。

这些习俗与礼仪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许、规范和价值观。

下面,我们将探索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一些典型习俗与礼仪,了解它们的起源、内涵和影响。

第一,婚姻的契约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当时的习俗,婚姻通常由家族的长辈、媒人或专门的婚姻中介协助筹办。

在婚姻筹备阶段,双方家族会进行详细的洽谈,确定婚姻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彩礼和聘礼的数额。

婚姻契约的签订代表着双方家族的承诺和决心,也是婚姻关系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二,古代婚礼中的行为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婚礼通常分为婚前准备、迎亲、婚礼仪式和婚后庆祝等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新郎要率领亲友去新娘家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要进行热烈而庄重的迎亲仪式,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和欢迎。

婚礼仪式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宴席、行酒仪式等。

这些仪式和行为既象征着双方家族的祝福和期许,也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谢。

第三,古代婚姻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禁忌是规范婚姻行为的重要依据。

在古代,婚嫁习俗和禁忌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男方要先迎娶女方,而女方则需依从男方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同时,婚姻中的亲属关系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禁止近亲结婚,旨在维护家族的纯洁和健康。

此外,婚礼期间还有一些禁忌,如新人不能碰触刀剑、尖锐物品等,以避免诸神的不满,保证婚姻的吉利和平安。

第四,婚姻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对双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婚姻习俗和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家族的血脉和传承的关注。

婚礼仪式上的祭祀和宴席等活动,不仅增进了双方家族的情谊,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婚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是古代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的具体体现。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有很多,其中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是很多学者研究的一个课题。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论文篇1:《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习俗》[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山东婚姻习俗观念变迁(论文摘要]通过对民国时期山东婚俗的考察,可以看出妇女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开始慢慢觉悟。

要求摆脱传统婚姻陋俗.主张婚姻自主,是妇女婚姻生活发生转变的关键。

山东人守礼重节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儒家所宣扬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教观念在妇女的婚姻生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婚姻观念上,妇女们严格地遵循着“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更二夫”的婚姻观念,所以即使自己的丈夫死去,甚至早年去世,也大都以守节而终。

在民国以前,山东妇女的节烈之风盛行,寡妇守节、殉节的事件不胜枚举,而寡妇改嫁则是被世人瞧不起的事情。

但自民国开通风气以后,婚姻自由得到社会上开明人士的大力提倡,妇女的贞节观念渐渐淡化。

城市中出现了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的新气象,各县也开始有了改嫁的现象,但仍为数不多。

民国时期山东妇女改嫁,大都出现在城镇或农村的贫寒之家,而a绅大户人家仍多重守节,且以寡妇改嫁为耻。

寡妇改嫁多是为生存问题,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

这一时期各地的寡妇改嫁也有不同的习俗。

有的地方是寡妇必须在丈夫死后,为夫守孝3年或1年后方准改嫁,如齐东县“须守节三年后并得两面家长同意始行之”nx}.Pb}0莱芜地区寡妇“须经过夫死一年方可”改嫁[IIX t.,P178’0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潍县“贫寒之家”的寡妇“不待夫死三年而改嫁,多由母家主持,夫家不过听之而已。

; }2}桓台县寡妇改嫁多由“夫段无子女可依,乃自由改嫁”[ }l(.t . P47}。

从上述几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地出现了寡妇改嫁的风气,但妇女的改嫁大都是被生活所逼、无奈之下的举动。

中国婚姻文化

中国婚姻文化
通·嫁娶》)
1、七出三不去
“七出者:不顺父母,出;无子,出;淫 僻,出;嫉妒,出;恶疾,出;多口舌,出; 窃盗,出。”(《孔子家语·本命》)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 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2、义绝
夫或妻杀伤对方直系尊亲或旁系尊亲的行 为,一经官府判决,即强制离婚。
夫打丈母娘;夫打老丈人;夫杀妻家人; 夫与丈母娘通奸等。
汉族婚礼基本仪程
•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
(三)离婚
“绝婚” 、“离弃”、“休妻”、“出妻” 从一而终
“妻者齐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礼记》) “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 (《白虎
赠赐婚
家长、族长或权势者,把自己手中控制的 女人作为礼物赠给自己所亲近的人。
“媵”、“妾”制婚
是周代宗法制度实行的一夫多妻制的 变相形式。 • 媵:妹随姊、侄女随姑同嫁一个丈夫 • 妾:多为出生低微的女子或服劳役的奴 婢 ,地位比“媵”低。
媵妾制在秦汉以后变成封建帝王的后妃制。 妻只能有一个,而媵、妾则可以有几个, 以至数十百个
臣》)
男 同一群体内 男

女 父母辈 女 子辈 女 孙辈
2、班辈婚
“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 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 样的,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 圈子。”(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
摘要》)
男女
父母辈
同一群体内 男

子女辈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风俗的文化内涵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风俗的文化内涵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风俗的文化内涵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风俗;文化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婚姻风俗蕴台着丰硕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婚姻依礼而行;婚姻重礼轻爱;婚姻中渗透生意关系,婚姻表现着品级不同和阶级限制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大体制度和形式。

婚姻风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必然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表现了一按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进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风俗中包括了丰硕的文化内涵。

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叉把婚礼看做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因此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需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

“伏羲制嫁娶”始向礼婚进展,至周朝礼婚已日臻成熟,细分为“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法,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份。

“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需具有的社会条件。

如周朝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那时社会的大体婚姻标准。

“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成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确实是从周朝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

“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大体依照,其中的礼仪程序尤其人们所重视。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受到世人的指责,乃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

依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以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

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喜庆与庄重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喜庆与庄重

婚礼是人生中重要的仪式之一,承载着家族传承、情感表达和社会认同的意义。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礼仪庄重与喜庆氛围的营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

一、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家族传承与社会认同: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强调家族的延续与传承。

婚礼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融合与扩展。

同时,婚礼也是社会对这对新人的祝福和认可,为他们正式进入社会角色提供了象征性的过程。

人际关系与社交交流:婚礼是一个人际关系密集的时刻,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

通过婚礼,不仅可以加深新人与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可以拓宽社交圈子,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美好祝福与吉祥象征:中国传统婚庆习俗注重美好祝福和吉祥象征。

从过程到物件,都寓意着对新人幸福生活的期盼。

婚礼上的吉祥物、喜字和红色装饰等元素都代表着好运和祝福,为新婚夫妻带来好兆头。

二、婚庆习俗的仪式讲究:婚前准备:在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婚前准备十分重要。

包括选定良辰吉日、婚期的确定、婚礼预算的筹备等。

同时,还有亲友准备婚庆礼金、礼品等,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支持。

过大门:过大门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代表着新人正式进入婆家。

一般由新郎挑选代表家族尊严和权威的人负责主持此仪式,要求新娘踏进门槛时一脚踩在新娘鞋上,象征着新娘对家庭的尊重和顺从。

敬茶与拜堂:敬茶是表达新人对双方父母、长辈的敬意。

新人双手捧茶,向双方父母等长辈敬献,以示对他们的感激与尊重。

拜堂仪式则是新人向天地、祖先致敬,表达对上天和先人的感恩之情。

喜宴与酒令:喜宴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喜事。

酒令是传统喜宴中的一项活动,通过亲友们互相交杯换盏、祝福新人,增进情感联系。

送亲与迎亲:送亲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由男方家族成员将新娘送至新家。

迎亲则是新娘到达新家后,由男方家族成员迎接新娘入户。

这两个环节体现了家族间的亲和与融洽。

结论:中国传统婚庆习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礼仪庄重与喜庆氛围的营造。

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积淀了丰富的传统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内涵,通过这些习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一、婚礼习俗婚姻是人生大事,婚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关系。

而婚礼习俗则体现了对这种基本关系的尊重和重视。

在中国婚礼上,有许多习俗,例如“三金”、“拜堂”、“敬酒”等。

这些习俗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三金”是指黄金、银器和珠宝,它们代表着财富和桂冠。

在古代,嫁女时要带着大量的黄金、银器和珠宝,以表现出家族的荣耀和财富。

而在现代,婚礼中的“三金”则更多是象征父母对新婚夫妇的爱和祝福。

另外,婚礼上的“敬酒”也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

在婚宴上,新人要向亲友敬酒,亲友则要为新人祝福。

这种敬酒的习俗,既是对家族和亲友的尊重,也是对新人的祝福,寄托着对新人婚姻幸福美满的期望和祝福。

二、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节日。

春节习俗丰富多彩,不仅包括了祭祀神灵、祭祖祈福、拜年等传统习俗,还包括了放鞭炮、舞龙舞狮等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春节的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年夜饭”和“拜年”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年夜饭”代表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在年夜饭上,家人们坐在一起,分享美食,聊天,互相祝福,表达着对亲人和家庭的热爱和重视。

而“拜年”则体现了中国人尊敬长辈、重覆师和邻里关系的传统观念。

在春节期间,年轻人要先向长辈拜年,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激。

而对于师长、敬爱的老师等也要表示客观和诚挚的祝福。

这样的习俗象征着中国文化中尊重传统、尊敬老人和重视人际关系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那时候的中国人认为这是季节的转换和育种的开始,也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献花的日子。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对婚姻与家庭的重视。

这些习俗凝聚了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通过具体的仪式和礼仪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进行探讨。

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承诺和家族延续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婚礼习俗中,很多节目都承载着文化的寓意和青史流传的内涵。

首先,婚礼的日期选择非常重要。

在中国农历中,某些特定的日期被认为是吉利的,如大年初一、七夕等。

这些日期的选择代表了对新婚夫妇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并寄予了人们的期望。

在传统婚礼中,准新娘穿上华美的嫁衣,通常是红色的。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穿着红色嫁衣的新娘以及红色的花环,寓意着迎接幸福和好运的到来。

另外,红色还代表了传统观念中的喜庆、尊重和孝顺等美好品质。

在宴会上,新婚夫妇要向双方父母敬茶,以示孝心和尊重。

这一仪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关系的重视。

敬茶的过程中,父母会给新婚夫妇传授一些家庭的智慧和人生经验,象征着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祝福。

通过敬茶,新婚夫妇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传递出对家庭和谐与团结的向往。

除了敬茶,传统婚礼中还有许多富有仪式感的环节,如迎亲、接新娘、拜堂等。

其中,迎亲是传统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了新娘离家迎接婚姻和新生活的开始。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和挑战,以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坚定。

此外,传统婚礼中还有很多象征着吉祥和美满婚姻的习俗,如“踩踏蜜糖”,象征着甜蜜幸福的婚姻;“破碗盖”,寓意着破除厄运和困难等。

这些习俗不仅增加了婚礼的趣味性,更加强了新婚夫妇与亲友之间的互动,拉近了感情距离。

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不仅包含在具体的仪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上。

传统婚礼尊重长辈、注重家族和睦、强调美好品质等价值观念,对我们现代人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pdf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pdf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专业:专门史学号:015姓名:杨花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以已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限于篇幅,不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只是力图揭示中国婚俗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思想、民族文化心理及其艺术价值,以从一个为人所忽视的领域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何谓中国婚俗婚俗作为一种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离不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姻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在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中,不仅统治阶级的种种思想渗透于市民百姓的婚俗中,如封建的礼仪等,而且统治阶级上层的婚姻行为也常常对下层市民百姓的婚姻方式产生种种影响,如“门当户对”的等级婚、聘礼与包办买卖婚等等。

这样,中国的婚俗就应包括两大层次:统治阶级的婚姻习俗;被统治阶级—市民百姓的婚姻习俗。

这两大层次的婚俗虽有区别,但在中国婚俗的演进中,它们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时交错混杂在一起。

少数民族的婚俗,只是不同地域的一种婚俗,是就婚俗所涉及的范围而言的。

婚姻礼仪体现着一定的婚姻制度和政治文化观念;婚姻侄语、谚语则较集中地反映了流行于市民百姓中的婚俗,以及市民百姓的婚姻价值观.所以,中国婚俗应该是一种包含着婚姻观念、婚姻行为、婚姻礼仪、婚姻涅语等多种因素,并体现于不同阶一级、不同阶层之中的婚俗体系。

透过中国婚俗,便能发现传统文化在其中的种种影响与印记。

二、中国婚俗与传统伦理思想一种婚姻习俗,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婚俗道德。

婚俗道德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婚俗会有极大的不同。

就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文化观点的差异,婚俗道德也是不同的.死抱一种婚俗道德,把新婚俗看作伤风败俗,则是对婚俗道德的无知。

中国婚俗中所体现的传统沦理思想精神,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第一,媒人是使甲国人的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探析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探析

古代礼制
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对婚姻习俗的形 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周代礼制规定了 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强调男女 有别、尊卑有序的原则。古代礼制还 规定了婚姻的程序和仪式,如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这些程序逐渐演变为传统婚姻习俗的 一部分。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形成也有 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强调婚 姻是家庭伦理的基础,提倡夫妻之间 的忠诚和孝道。儒家思想还强调男女 的家庭角色和责任,要求夫妻共同承 担家庭责任,维系家庭和睦。
礼仪文化
纳采礼
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亲时,会送上一只大雁作为礼物,象征着尊重和忠诚。女方家庭接 受礼物后,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亲迎礼
新郎亲自去新娘家迎娶新娘,象征着男方的诚意和尊重。在迎娶过程中,新郎需要向新娘 的父母行礼,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合卺礼
新郎和新娘在婚礼上共饮一杯酒,象征着夫妻一体、永不分离。这个仪式也被称为“交杯 酒”。
02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象 征
服饰文化
要点一
红色礼服
中国传统婚礼中,新郎和新娘通常会 穿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着吉祥、繁荣 和幸福。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好 运和喜庆。
要点二
凤冠霞帔
新娘在婚礼上通常会戴凤冠霞帔,这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妇的象征,寓意 着吉祥、高贵和尊严。
要点三
绣花鞋
传统婚礼上,新娘通常会穿绣花鞋, 鞋面上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语,象征 着美好的未来和家庭和谐。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传统婚姻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03
传统婚姻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婚姻

中国传统文化婚姻

中国传统文化婚姻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是指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观念、制度和仪式的总称。

在中国古代,婚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家庭的和睦,也关涉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因此,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范。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强调婚姻的纯洁性和稳定性。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婚姻应该基于纯洁的感情和无私的奉献。

婚姻是男女感情交往的最终目标,是永远在一起生活的承诺。

在婚姻制度上,封建社会的中国婚姻并不以个人的意愿为重,而是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因此,在传统婚姻中,父母的意见和介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的婚礼仪式也是充满了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结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它不仅关乎个人,也和整个家族的荣誉有关。

婚礼通常被分为娶亲和迎亲两个程序。

娶亲是指新郎一家去新娘家提亲并举行婚约,迎亲则是指新娘一家将新娘送到新郎家的过程。

在整个婚礼中,新娘需要穿上特制的红色嫁衣,戴上重重的金银首饰,表达她们对于新家庭的敬重和对男方家族的融入。

与婚礼仪式一样,婚姻的结婚方式和形式也有很多规范和禁忌。

在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婚姻的结婚对象通常是通过父母、亲朋好友的介绍相认而成。

另外,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和财富等因素也是影响结婚对象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国传统婚姻中还有一些禁忌的观念,比如,同姓不婚、妻妾成群不娶等,这些禁忌观念对于维持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也在不断地变革着。

现代的中国婚姻观念逐渐开放,注重个人意愿和爱情的重要性。

婚姻制度和仪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创新。

尽管如此,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婚姻的重要性和价值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是中国人追求纯洁、稳定与和谐婚姻关系的集中体现。

它既关乎个人幸福,也与整个家族的继承和社会秩序息息相关。

其在婚姻观念、制度和仪式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规范。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探析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探析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探析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探析摘要: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一个神圣的话题,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的形式、过程及禁忌都蕴含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人们会用端正的态度看待婚姻,从中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社会的繁荣昌盛与否与每个家庭是否幸福和谐密切相关。

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必须以婚姻为起点,因此,婚姻对整个社会尤为重要,它维系了夫妻之间关系的稳定。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的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的习俗逐渐变化,却一直映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婚礼原被记作“昏礼”,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黄昏是吉祥的时刻,所以在黄昏的时候迎娶妻子。

另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代男性到其他部落抢劫女性成婚,他们选择黄昏,目的是使被抢的女性无法再找到回家的路。

《礼记・昏义》中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这充分体现了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尊崇礼制,重视婚姻制度,将婚姻看做社会制度的基础。

从古至今,产生过多种不同的婚姻形式,如: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等。

表亲婚是指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联姻,但“同姓相婚,其生不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代,因此在现代近亲结婚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交换婚是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相互交换女性促成婚姻。

转房婚的形式是哥哥死亡,嫂子转嫁给弟弟或者姐姐死亡,妹妹转嫁给姐夫等。

招养婚在民间被称为“招上门女婿”,是指结婚后,男方住到女方家里,女儿不用离开家,两人一起供养女方的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女婿相当于女方家的儿子。

童养婚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指抱养别人家的童女为养女,待适当年龄使其与其子完婚。

大多数情况下,女孩年长男孩,这样就可以帮助婆婆照顾其子,或者做其他家务事。

中国古代婚嫁文化

中国古代婚嫁文化

中国古代婚嫁文化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婚姻的内容非常丰富。

从中国古代的愚昧落后的婚姻制度一直到现代文明的婚姻制度,婚姻的真实意义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婚嫁文化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婚嫁文化一、基本原则(一)一夫一妻制伴随着母系社会的消亡,父系社会的出现,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也逐渐的形成了。

所谓一妻并不是指现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度,在古代是指是指嫡妻只有一人,还有多妾的风俗,妻妾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同,有尊和卑的区别。

所以也可以说,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古代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这一制度最初目的是为了使家族得到延续。

(二) 同姓之间不婚远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这样的道理。

家族内部的通婚不利于后代的成长,采取异姓之间通婚,可以使后代长远繁衍。

(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古代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诗经》中就有反映,“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婚事的形成只需要男女双方的家长同意,经过一定的形式就可以了。

社会和法律也是维护亲属的权威的,不许子女进行反抗,即使子女已成年。

二、婚姻的缔结和解除中国古代婚姻的缔结与解除程序非常复杂。

正式程序主要有六礼、七出、义绝、和离。

(一) “六礼”“六礼”始于西周时期,一直持续到清末。

它的主要内容有:纳彩,男方首先要请媒人向女子提亲; 问名,男方请媒人来寻问女方得名字、生辰,然后要在宗庙占卜,问吉凶; 纳吉,是指占卜后显示“吉”就可以确定嫁娶关系; 纳征,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里送聘礼; 请期,是指要和女方家协商婚礼的日期; 亲迎,是指男子去女方家接女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六礼”的一些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二) 七出七出:若妻子出现不孝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这七种情况之一,丈夫就可以单方面与妻子解除婚姻关系。

(1)不顺父母:指妻子对丈夫父母不孝顺。

原因是有违道德,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子嫁出去之后,丈夫的父母的地位远超过自己的父母,因此不孝顺男方的父母被看做很严肃的事情。

【传统文化】古代婚姻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古代婚姻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古代婚姻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古代婚姻的文化内涵1.为扩大家族劳力的需要而结婚《礼记·婚义》:“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其中“合二姓之好”说穿了就是两姓两家彼此联合,互壮声势。

在封建社会,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2.为祭祀祖先而结婚《礼记·婚义》关于婚姻意义的第二句说的是“上以事宗庙”,可见接续供奉祖先的香火,被视为婚姻的一个重要目的。

古代结婚必须在祖宗牌位前面举行仪式,即所谓“娶妻必告”,近世改为在天地牌位前举行结婚仪式,叫作“拜天地”,意思即为娶妻必须得到祖宗的承认。

3.为传宗接代而结婚《礼记·婚义》中紧接着“上以事宗庙”的就是“下以继后世”。

所谓“继后世”,就是继承本族血统,延续家世,传宗接代。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娶妻为了生子,妻无子便纳妾。

4.为增加家庭劳动力而结婚《易经·家人》:“无悠遂,主中馈。

”中国古代娶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求内助,主中馈”。

“主中馈”是指妇女在家庭中主持家务。

5.为定人伦而结婚《札心·曲礼》:“夫禽兽无礼,故父子聚唐,是故圣人作札而教人,使人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经解》说:“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道多矣。

”《札记·坊记》说:“夫礼坊民之淫,章民之别。

”都是说制定婚姻之礼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区别于禽兽,防止淫辟和乱伦。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是以家族需要为核心的,婚姻当事人的意志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严格说来,婚姻行为不是婚姻当事人间的行为,乃是两姓两家间的交换行为。

就男子来讲,是为家族而娶妇;就女子来讲,是为母家利益而嫁与他族为妇。

本人结成夫妻关系,不过是达到两姓两家间经济交易与政治勾结的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男女之间本能的求偶愿望都被淹没在伦理纲常之中,谁想通过互相了解的恋爱过程去结婚,则一概称之为淫,视之为乱,说成是“钻穴隙相窥,窬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

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关乎个体的生活,更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认知和期望,也影响着婚姻制度的运行和演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在古代社会,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之间的联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延续和扩展。

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长久和持久,认为婚姻应该是一生一世的承诺。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所体现,许多人对婚姻持有着相同的期望和态度,他们希望婚姻能够稳定和持久,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庭责任和义务,丈夫和妻子有着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丈夫应该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妻子则应该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有所改变,男女平等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也逐渐趋于平衡。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仍然对现代婚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许多人在婚姻中仍然追求着传统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第三,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尊严和荣誉。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更关乎家族的荣誉和尊严。

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尊严和荣誉,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忠诚的基础上。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所体现,许多人对婚姻持有着相同的期望和态度,他们希望婚姻能够给予他们尊严和荣誉,使他们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尊重。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庭和谐和幸福的基石,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更关乎整个家庭的幸福。

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关爱和信任的基础上。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所体现,许多人对婚姻持有着相同的期望和态度,他们希望婚姻能够给予他们家庭的和谐和幸福,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一)
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习俗;文化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婚姻习俗蕴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婚姻依礼而行;婚姻重礼轻爱;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婚姻体现着等级差别和阶级限制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

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婚姻依礼而行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叉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所以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

“伏羲制嫁娶”始向礼婚发展,至周代礼婚已日臻成熟,细分为“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制,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分。

“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如周代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婚姻规范。

“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结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就是从周代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

“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基本根据,其中的礼仪程序尤为人们所重视。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遭到世人的指责,甚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

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认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

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

西方婚礼形式是以宗教婚为起始的。

中世纪基督教的力量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二人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

法律婚是从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

1791年法国颁布革命宪法,宣布“婚姻不过是民事契约”,认为宗教不应过问婚姻.从此以后,绝大多数国家叉开始实行法律婚。

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

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

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

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

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

婚姻仍然是礼婚,正如明代王稀在《七出议》中所说:“礼与法非二物也.礼者防之于未然,律者禁之于已然,皆缘人情而为制,礼之所不许,即律之所不容,出于礼而人于律也”。

直到民国时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婚。

就是到了现在,虽然封建社会制度被消除,法律成为调节婚姻关系的主要手段,但传统习俗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的。

在我国民间生活中,老百姓对婚姻的缔结只认风俗习惯,而并不诉诸于法律。

尽管在我国只有结婚登记才是唯一的合法的手续、登记结婚而不举行婚礼,并不影响男女双方夫妻关系的建立.但事实上领了有法律意义的结婚证而未举行婚礼的男女,通常仍不被周围的人视为夫妻。

二婚姻重礼轻爱
传统社会,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男女的缩台不是个人
自己的事情,是关系到男子所属的大家庭,乃至家旅的大事,成婚不仅是为个人黑妻,更是句父母娶媳,为宗族娶妇。

因而六礼完成,婚姻过程并未结束,还有成妇之礼,即翌日拜见姑舅,奉水奉饭,“三月而庙见”,祭拜祖庙以告祖先。

所谓“妇者于舅姑,和于家人,而后当于夫”。

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不难发现,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

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台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那么婚姻就是合理合法的。

至于两人“爱”还是“不爱”那倒是无所谓的,个人的意愿和意志须服从于家族利益。

因而即使夫妻情深,只要公婆不容,就要出妻离异。

而夫妻相恶,但公婆认为媳妇“善事我”,则不能离异.必须“子行夫妇礼”没身不衰。

夫妻感情在婚姻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男女结合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幸福和感情的满足。

“广家族、繁子孙”.传宗接代才是男女相交的主题.所谓“非为色也,为后也”而且在道学家看来.婚姻中其他附加的感情越是淡漠.下一代品种越是纯正,越是精致越近于“人。

为了肯定婚姻中的“伦理性”,不惜将婚姻中“性爱”因素降至到零点,“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了。

中国人这种重子嗣的思维定势,在婚姻习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婚礼仪式中有许多内容都是祝福新婚夫妻多子多孙的。

如新娘上轿前,在花轿内外遍撇谷豆,到达夫家以后,新娘下轿,亦照撇,这种撒谷豆的风俗的寓意就是祝新婚夫妇多子多福新娘人洞房时,用食物和钱币撒向床上,称为“撒帐”.所用食物一般为石榴、粟子、红枣、长生果等,石榴多子,枣子谐“早子”,“粟子”谐“立子”,是取早生贵子之义。

人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妻子不能承担这一使命,那么丈夫可以堂而皇之地纳妾,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休妻”。

夫妻关系是要服从亲子关系的,女人在家庭中充当的是生儿育女的工具。

女人如此卑微的地位.使得夫妻之阃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感情,正如恩格斯所言:“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妻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传统婚姻重礼轻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婚姻的缔结上,只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谈个人意愿。

《礼记·坊记》中记载了孔子的论述:“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别也。

”孟子也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周人皆贱之0-7J周代国家还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这就是“地官媒氏”。

《周礼》中说:媒氏,掌万民之判。

~判”就是“半”的意思,媒氏主台其半,让男女台起来成为夫妇。

但媒氏在“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时,也可对“奔者不禁”,可见当时“媒氏”对婚姻的干预还是比较宽松的。

但到了唐代,“媒妁之言”写入了法律条文中,《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宋、元明、清的法律也同样对媒人在婚姻中的作用作了基本相同的规定.并说明对于违律娶嫁的,也处罚媒人.媒人在婚姻缔结上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作用。

在宗法礼制发展到极致时,“媒妁”成为阻碍男女自由恋爱,制造不幸婚姻的一种手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重礼轻爱的婚姻习俗,使爱情的追求始终不能融人道德评价的尺度,也阻挠了爱情价值观的发育。

一方面它抵抗不住以“礼”为规范的传统价值观的挤压和围剿;另一方面,它也无力肯定与保护与之相应的婚姻行为。

以至于爱情意念只能向虚幻的世界转移,人们要追求的理想中的婚姻和倾慕的意中人,也只有在想象中的神仙世界得到满足。

因而南朝的乐府民歌,唐代的传奇,到宏篇巨著的明清小说,虽然保持了歌颂爱情的传统,但其创作路数发生了重心的变化,即从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

如元代末期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就是以浪漫主义手法讴歌爱情的佳作。

延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现实社会所有实现不了的理想婚姻与爱情.只有到了鬼狐世界才能实现。

这本质上反映了“礼”的价值观对爱情的围剿,也是对非人道的礼教统治的控诉。

三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
传统的礼仪婚是聘娶婚,它是以男方父母交付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聘礼、聘金为成婚的必要
条件。

“聘则为妻”、“无币不相见”成为不可动摇的婚姻原则。

尽管中国婚姻的“六礼”在历史上曾有过变化,但纳征这一环节是没有去掉的,而且越来越得到强化。

聘娶婚中收受聘礼这一方式,就使它掺人了许多买卖婚的因素,而如果把经济价值作为婚姻的唯一目的,那么聘娶婚将最终成为变相的买卖婚。

聘礼多少,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因而婚礼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之风由此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