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及矫正要求措施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及矫正措施之我见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11-3-9
一、厌学的表现及特征
厌学学生的主要特征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学习产生冷漠态度、厌烦心理及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方式。

中学生厌学心理有其特有的行为表现,有研究者认为厌学心理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朱盘安在研究中提出中学生厌学表现为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

王冠军等对57例厌学中学生进行了MMPI测试分析,发现厌学学生常表现为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易疲劳、抑郁、焦虑、稚气、表达自身感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有不安全感、继发情绪紊乱和过分行为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女性更为突出。

中学生厌学的特征与表现没有太大的界限,肖承志等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学习动力不足、消沉、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性;心智活动差,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环节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特别是对几何、代数、外语等学科有畏难情绪。

厌学学生的主要表现分类说来大致有:一是心智活动差,对各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二是从学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随意性和多变性大,厌烦并明确表露出不愿在学校继续学习的意愿;三是因不努力学习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混日子、等文凭,形成恶性循环。

厌学学生对学习都是由厌烦、厌恶再到厌恨,最终厌弃学习,他们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在学校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厌学的影响因素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中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对于影响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是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新时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苛刻要求等,使学校教育与客观现象存在差距,容易引起那些较敏感学生的反感。

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和低俗文化因素的影响。

如今,网络也成为厌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网络成瘾引发的厌学问题也已受到研究者们关注。

PeterKooreman认为有些行为,如tru-ancy(逃学)等行为与存在于学校班级内的
社会性相互影响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中学生厌学的产生与学校方面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中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课堂教学归因: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师生共同活动,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渠道,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影响,如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缺乏安全感;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屡受挫败的心态,使学生丧失信心。

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

1、不良师表形象引起学生厌学。

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一些不良的形象、心态以及行为都可能引进学生的反感,逐步影响到学生“厌师”到厌学情绪的产生
(1)对学生缺乏尊重。

美国教育家保罗伟博士研究了9万名学生信件,得出了“对自己尊重与友善的态度是学生对老师最大希望”的结论。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其人格魅力的折射,对学生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

但我们的一些教师以“严师”自居,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站在讲台只有紧皱的眉头和严厉的训斥,对学生没有友善的笑容和乐观的幽默,让孩子们感受不到面对人生应有的慈爱和微笑。

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训斥、罚站,对未完成学习任务的罚抄背、加作业,甚至以变相体罚、经济惩罚、“精神体罚”来对待学生,导致师生情绪对立、行为冲突,使学生把本应有趣、快乐的学习活动看成是自己痛苦的根源。

这样的师表形象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导致师生关系冷漠,让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合理要求也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师”情绪会很快转化为厌学心理。

(2)对学生“关爱”的不平等。

在追求片面升学率的社会现实指挥下,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升入重点、考上本科的学生才是人才,而升学无望的学生根本谈不上人才。

这种人才观使教师走上“面向少数人”的歧途,对“优等生”钟爱有加,对学业不好的学生既使不另眼看待,在有意无意中也会通过眼神、表情、行动等流露其不满。

教师的这种偏爱带来的最大消极影响就是造成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乃至人格扭曲:得不到偏爱的学生心理会不平衡,认为教师不平等,不值得信赖尊敬,严重者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甚至极度失望,厌学心理也自然而生。

(3)对教学工作不“专注”。

市场经济的冲击,对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学教师中从事有偿补习和家教者屡见不鲜。

一些教师热衷于在“家教”、补习中充当主角,甚至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搞副业”或打牌玩乐上。

如此“厌教”的“师表”怎能激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面对渴望得到爱的天真无邪的孩子,缺乏爱心的教师是不会赢得他们的尊敬和爱戴的。

这种缺乏爱心的教育行为,直接后果将导致学生不愿进而厌恶学习。

2、过重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厌学
(1)课程设置的无奈。

大部分学校现行课程仍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体系,其中
不少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又繁又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来说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还有不少学校将非中考、高考课程不开或少开,只上中考、高考必考科目,将课堂变成了升学竞争的课堂;再加上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性格、能力及生活阅历,使“因材施教”变成“因教材而教”,造成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心理。

(2)在校学习时间过长。

各地中学每天七节课,外加早晚自习,不少毕业班还增加课时与辅导、节假日也上课,再加上永远做不完的作业与频繁的考试,学生成了时间的机器。

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睡眠时间均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思考、娱乐等自由时间过少,生活单调,使学生心理疲倦,因厌烦而变懒。

(3)考试竞争负担太重。

现行课程标准中部分教学要求过高,超过了现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再加上为应付许许多多的考试,内容枯燥、形式机械、效率低下的题海战术、强化训练,不仅使学生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反而导致不少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引发不少的心理疾患。

不少学生畏难而退,学习动机降低、信心减弱,几乎是靠苦读维持着学习生活。

3、刻板的教学过程致使学生厌烦
(1)课堂的单调。

在不少地方,以教材为内容的考试始终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课堂上教师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规定时间和特定场合内,按部就班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缺乏活力。

有的教师因学校缺乏现代化教育设备,或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以不变应万变”、“一本教材念口经”,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为考试得高分而死记硬背。

不当的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的课堂活动,学生毫无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2)“自由度”的缺少。

为维持好课堂纪律,不少教师很少关注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喜欢课堂上的“静”,用“管、卡、压”禁止学生的“动”,要求学生“老老实实坐着听课,规规矩矩发言”,学生自感缺少“自由”度,长期的“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无目的性活动的干扰。

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常设置不少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但常因问题的无趣激不起学生的思考,课堂显得一潭死水;或因问题出的过难,学生因回答失误而受到批评指责,结果往往造成学生谨小慎微、疏于思考、懒于回答,学习兴趣锐减;还有的教师实施“快乐教学”,讲故事、引经典,但忽视引用知识的适用性和课堂结构的科学性,或时间比例掌握不当,或学生的兴奋点不在所学内容,结果是“学而不乐”或“乐而无果”,使学生的思维失去活力,课堂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4、片面的教学评价激起学生厌恨
(1)分数是学生的一切。

升学率成为教师教学成绩唯一而统一的评价标尺。

教师不得不看重这个维系生存的指标参数,用统一依据和尺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修剪。

考分不仅是重点与非重点、优秀与后进的分水岭,连座位都按分数来排,学生的着眼点、用力点都集中到了分数竞争上。

成绩单成为学生最珍贵的好东西。

当学生得知为了考试而必须学会某些知识、或是知道学习和知识要被记分时,就
可能把学习视为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与“分数取向”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对用分数来衡量学习普遍不感兴趣。

(2)传统评价主客体单一。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评判标准的单一性,“学而优则仕”成为惟一的价值取向,要求和制约着受教育者。

现在的学校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课堂答问等级分数化、考试标准答案呆板化、评价语言固定程序化。

这种评价方式传统、内容浅显、评价层次低;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摧毁着他们的自信心。

(3)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难以和合。

目前学校执行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包含着太多学生不感兴趣、对未来生活及工作也没有太大效用还必须死记硬背的内容,学生中学毕业回到家乡、走上社会后学到的知识很不实用,使学生对在校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三、中学生课堂厌学的矫治策略厌学是所有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愿景,都应该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度过学校的学习生活,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自主完成学业。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父母的言行有意无意之中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采取的教养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产生厌学。

同时父母的不良榜样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有些家长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吃、喝、玩、乐上,即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Hen-ryKimberly L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亲的教育、放学后有大量无人监管的时间等与truancy(逃学)有显著相关。

(四)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因,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没有坚强意志去克服困难,在学习上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具体有:
①、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

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

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

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

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软硬兼施、老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

②、兴趣转移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

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

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

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

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

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

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兴趣转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强外,还有其它心理因素,游戏录相疯狂刺激,新奇变幻,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③、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

这便形成了习得性失尊感的学生群体。

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④、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

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

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

甚至包括他的派生物。

这种情感迁移与发散,如果调控不当,常常会产生负作用。

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


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

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姓张的学生,因迟到几次,语文老师当众批评了他,他便心存不满,发展到后来拒绝认真听讲,不完成作文练习,最后语文学习一落千丈。

这位张姓学生之所以变得厌学语文就是“恨屋及乌”的心理作怪。

“恨屋及乌”的心理的产生与学生对学习目的认识有关。

一部分学生存在幼稚的认识,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好,你得罪人了我,我就不帮你学,让你评不了优、得不了奖,认为不学就可以报复老师。

当然也与老师的业务素质有关,那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⑤、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

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许多事例表明,父母离异,其子女情感残缺;家庭变故(父或母亡),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压抑。

这些都可以说是学生厌学的导火线。

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⑥、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

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

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有些评价简单而残酷,学习象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安徽省铜陵市一中高一女生肖鈺,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进入高中后成绩有所下降,父母寄予厚望,采取加压措施,结果该生不堪学习和家庭重压而离家出走。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
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

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帐,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欲速则不达。

三、厌学的预防与矫正
1.理论上的策略。

对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预防与矫正,理论上策略很多,但各有不同。

刘玉敏认为消除厌学情绪的方法有要关心、爱护学生,树立典范;明确学习目的,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专业兴趣;采用“乐学法”教学。

杨平提出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是治理厌学的内动力;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治理厌学的启动力;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是治理厌学的助动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是治理厌学的支持力;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是治理厌学的凝聚力。

肖承志等认为解决厌学的对策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加强学校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朱盘安认为厌学的对策措施包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教师进行成功强化;学生全面提升自我;
家长正确评价孩子;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李开学注意到对厌学的转化方法有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及时填补必要的基础知识。

Barbara Sommer经研究认为学校变量的显著性暗示着truancy(逃学)预防和干涉策略应该包括改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风气。

2.实践中的干预。

首先,我们要采取适当有效的教学策略,矫治学生厌学心理,避免学生厌学行为的发生。

1、倾注爱心,与学生亲和(1)以身作则。

爱是教育的真谛,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及其人格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成才,是对学生成长、对教育事业、家庭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具体体现。

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尊重关爱。

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

(3)欣赏鼓励。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点和问题属于正常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感情投入,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由衷地欣赏,形成和谐的情感基调;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当众训斥,少一点审查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从思路方法、兴趣态度等方面寻求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