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及矫正要求措施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及矫正措施之我见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11-3-9

一、厌学的表现及特征

厌学学生的主要特征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学习产生冷漠态度、厌烦心理及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方式。中学生厌学心理有其特有的行为表现,有研究者认为厌学心理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朱盘安在研究中提出中学生厌学表现为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王冠军等对57例厌学中学生进行了MMPI测试分析,发现厌学学生常表现为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易疲劳、抑郁、焦虑、稚气、表达自身感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有不安全感、继发情绪紊乱和过分行为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女性更为突出。中学生厌学的特征与表现没有太大的界限,肖承志等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学习动力不足、消沉、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性;心智活动差,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环节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特别是对几何、代数、外语等学科有畏难情绪。厌学学生的主要表现分类说来大致有:一是心智活动差,对各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二是从学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随意性和多变性大,厌烦并明确表露出不愿在学校继续学习的意愿;三是因不努力学习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混日子、等文凭,形成恶性循环。厌学学生对学习都是由厌烦、厌恶再到厌恨,最终厌弃学习,他们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在学校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厌学的影响因素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中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对于影响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是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新时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苛刻要求等,使学校教育与客观现象存在差距,容易引起那些较敏感学生的反感。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和低俗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今,网络也成为厌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网络成瘾引发的厌学问题也已受到研究者们关注。PeterKooreman认为有些行为,如tru-ancy(逃学)等行为与存在于学校班级内的

社会性相互影响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中学生厌学的产生与学校方面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中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课堂教学归因: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师生共同活动,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渠道,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影响,如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缺乏安全感;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屡受挫败的心态,使学生丧失信心。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

1、不良师表形象引起学生厌学。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一些不良的形象、心态以及行为都可能引进学生的反感,逐步影响到学生“厌师”到厌学情绪的产生

(1)对学生缺乏尊重。美国教育家保罗伟博士研究了9万名学生信件,得出了“对自己尊重与友善的态度是学生对老师最大希望”的结论。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其人格魅力的折射,对学生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但我们的一些教师以“严师”自居,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站在讲台只有紧皱的眉头和严厉的训斥,对学生没有友善的笑容和乐观的幽默,让孩子们感受不到面对人生应有的慈爱和微笑。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训斥、罚站,对未完成学习任务的罚抄背、加作业,甚至以变相体罚、经济惩罚、“精神体罚”来对待学生,导致师生情绪对立、行为冲突,使学生把本应有趣、快乐的学习活动看成是自己痛苦的根源。这样的师表形象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导致师生关系冷漠,让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合理要求也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师”情绪会很快转化为厌学心理。

(2)对学生“关爱”的不平等。在追求片面升学率的社会现实指挥下,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升入重点、考上本科的学生才是人才,而升学无望的学生根本谈不上人才。这种人才观使教师走上“面向少数人”的歧途,对“优等生”钟爱有加,对学业不好的学生既使不另眼看待,在有意无意中也会通过眼神、表情、行动等流露其不满。教师的这种偏爱带来的最大消极影响就是造成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乃至人格扭曲:得不到偏爱的学生心理会不平衡,认为教师不平等,不值得信赖尊敬,严重者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甚至极度失望,厌学心理也自然而生。

(3)对教学工作不“专注”。市场经济的冲击,对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学教师中从事有偿补习和家教者屡见不鲜。一些教师热衷于在“家教”、补习中充当主角,甚至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搞副业”或打牌玩乐上。如此“厌教”的“师表”怎能激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面对渴望得到爱的天真无邪的孩子,缺乏爱心的教师是不会赢得他们的尊敬和爱戴的。这种缺乏爱心的教育行为,直接后果将导致学生不愿进而厌恶学习。

2、过重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厌学

(1)课程设置的无奈。大部分学校现行课程仍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体系,其中

不少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又繁又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来说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还有不少学校将非中考、高考课程不开或少开,只上中考、高考必考科目,将课堂变成了升学竞争的课堂;再加上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性格、能力及生活阅历,使“因材施教”变成“因教材而教”,造成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心理。

(2)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各地中学每天七节课,外加早晚自习,不少毕业班还增加课时与辅导、节假日也上课,再加上永远做不完的作业与频繁的考试,学生成了时间的机器。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睡眠时间均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思考、娱乐等自由时间过少,生活单调,使学生心理疲倦,因厌烦而变懒。

(3)考试竞争负担太重。现行课程标准中部分教学要求过高,超过了现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再加上为应付许许多多的考试,内容枯燥、形式机械、效率低下的题海战术、强化训练,不仅使学生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反而导致不少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引发不少的心理疾患。不少学生畏难而退,学习动机降低、信心减弱,几乎是靠苦读维持着学习生活。

3、刻板的教学过程致使学生厌烦

(1)课堂的单调。在不少地方,以教材为内容的考试始终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课堂上教师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规定时间和特定场合内,按部就班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缺乏活力。有的教师因学校缺乏现代化教育设备,或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以不变应万变”、“一本教材念口经”,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为考试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不当的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的课堂活动,学生毫无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2)“自由度”的缺少。为维持好课堂纪律,不少教师很少关注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喜欢课堂上的“静”,用“管、卡、压”禁止学生的“动”,要求学生“老老实实坐着听课,规规矩矩发言”,学生自感缺少“自由”度,长期的“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无目的性活动的干扰。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常设置不少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但常因问题的无趣激不起学生的思考,课堂显得一潭死水;或因问题出的过难,学生因回答失误而受到批评指责,结果往往造成学生谨小慎微、疏于思考、懒于回答,学习兴趣锐减;还有的教师实施“快乐教学”,讲故事、引经典,但忽视引用知识的适用性和课堂结构的科学性,或时间比例掌握不当,或学生的兴奋点不在所学内容,结果是“学而不乐”或“乐而无果”,使学生的思维失去活力,课堂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4、片面的教学评价激起学生厌恨

(1)分数是学生的一切。升学率成为教师教学成绩唯一而统一的评价标尺。教师不得不看重这个维系生存的指标参数,用统一依据和尺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修剪。考分不仅是重点与非重点、优秀与后进的分水岭,连座位都按分数来排,学生的着眼点、用力点都集中到了分数竞争上。成绩单成为学生最珍贵的好东西。当学生得知为了考试而必须学会某些知识、或是知道学习和知识要被记分时,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