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的四个“隐喻”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方式。
这篇文章强调“如何使用隐喻”。
此外,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值得深入探索。
本文就大量例证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使用的。
关键词:隐喻;教学方法隐喻是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让语言散发出更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隐喻修辞手法呢?一、在词汇教学中众所周知,英语有自己的特色叫做语境。
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所以它的意思是不同的。
因此,很难对每一个词给出相应的意义,更不用说灵活运用它了。
由于隐喻的认知本质,这个特性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个词。
例如,当教师解释一个新单词时,隐喻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因为它生动。
以“成功”这个词为例,它可以分为“suc”和“ceed”,而“suc”则是“sub”的变体,意思是“从属”,“ceed”意思是“行走”,所以“成功”是指最初的行走。
然而,大家都知道一个词的基本意思并不是通常的意思。
因此,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基本意义来理解同一字的其他含义。
二、在英语写作中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事情最好的状态是有兴趣而不是感情。
因此,当教师要为学生引导一种方法时,他们必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意识形态来接受隐喻,所以教师必须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汉语中,隐喻与明喻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后,可以自行与中国的修辞知识进行比较。
很快,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并建立自己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思考如何进行引导时,必须用一个音节来表达。
他们还需要尽力探索和理解这个想法,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会对感知新知识产生兴趣。
写作是专业学生利用综合知识的一种技能,遗憾的是他们不能写一篇优秀的作文。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他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幸的是,由于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英语的观念,作文已成为固定的模式,写作也有很多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隐喻现象及其教学方法探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隐喻现象及其教学方法
探究
隐喻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 人们会不可避免地使用隐喻, 以展现个人的思想和智慧。
隐喻大量存在于古代文化典籍中, 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文化“妙喻取譬”的价值取向。
中国隐喻文化带有浓厚的语用色彩, 追求着言语的表达效果和情感的传达, 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体现。
可以说, 隐喻的广泛应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西方对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学角度到认知角度研究的漫长发展过程。
隐喻作为最常用的一种认知方式, 为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隐喻理论的概述, 包括隐喻的定义、隐喻的实质以及隐喻的功能。
第二部分从修辞学角度和认识角度展现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隐喻现象。
第三部分从接受学的角度探究了隐喻的教学方法, 包括教师应重新认识隐喻、提高隐喻教学能力及完善语文教学中隐喻教学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
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
[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
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
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
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
[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
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
[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
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
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
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
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四种教学隐喻的分析
!李冲锋文教学隐喻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它包含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从教学范式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教学分为四种,即授受教学范式、导学教学范式、互助教学范式和对话教学教学范式。
每种教学范式分别拥有自己的教学隐喻,授受教学的隐喻是“教学即倒水”,导学教学的隐喻是“教学是演戏”,互助教学的隐喻是“教学是一起登山”,对话教学的隐喻是“教学是游戏”。
对教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每种教学范式背后的理念与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
一、授受教学的隐喻:教学是倒水人们常用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来说明师生之间的知识状况与教学情况,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至少要有一桶水。
这个说法隐含着教师的知识一定要比学生的知识多,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灌输、倾倒给学生。
如果我们反问:教师的水能倾倒给学生吗?倒完了怎么办?于是又有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那桶水不应该是死水应该是活水的说法。
这个说法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是要求教师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而已。
对教学而言还是灌输、倾倒,甚至是更多的灌输、倾倒。
在这样的隐喻中,学生变成了可以盛东西、盛知识的容器,不仅如此,其实教师也变成了容器。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学就变成了一种物理模式。
实际上,在这模式的指导下,并不是教师把知识教给了学生自己就没有了,而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复制后传递给了所有学生。
这就像今天我们用电脑时的“复制———粘贴”的过程一样。
教师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全部接受。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论是“鱼”还是“渔”,都是“授”之的,都体现不出学习者的主动求取,也体现不出师生之间的互动。
这样的教学就是标准的授受范式的教学。
在教学的认识论上,授受范式认为教学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在这种认识下,授受范式的教学观实质是一种教学传递观。
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总体上看这是一种继承型的教学与学习观。
隐喻,影响你的教学:教学宛如调酒
吃 透教 材 只是 教 学 工 作 的一 个 方 面 。相 同 的教 材 、 不
同的教师 , 会带给学生很不 一样的学习感受 , 因为教 师的
教法各 不相 同。 同样 , 于 调 酒 师 来 说 , 确 使 用 设 备 和 对 正
重 要 的是 取 决 于 学 生 , 是 所 谓 的 “ 材 施 教 ”在 这 一 方 就 因 。 的人 物 的特 点 , 跃 了课 堂 气 氛 , 至 锻 炼 了 一 部 分 学 生 活 甚
的表演和组织 能力 。 又如对 于课文 《 黛玉进贾 府》 林 的教 法, 我一直在摸索 , 因为今天 的学生尤其是 对文学不敏感 的学生 , 对古典名著知之甚 少 , 我仅仅就课 文本 身进行讲
用具 , 熟练 掌握操作 程序 , 在调 酒时调 酒 的动 作 、 姿势等 也会影响到酒水 的质量和 口味。 以, 所 方法——调酒师 的 调法和教师 的教法——很重要 。我在教学 实践 中根据对
教 材 理 解 的不 断 深 入 ,也 在 不 断 改 进 着 教 法 。 比如解读这些文章 ,泛泛 地 了
将节选 部分 排演 成课 本剧 , 结果效果非常好 : 激起 了学生
情感相类似 的感受 ,对课 文的理解 可能更接近作者创作 学 习 的 兴趣 ,学 生 在 排 演 中熟 悉 了课 文 和 节 选 部 分 出 现
的本意 。 这样的教法令 《 荷塘 月色 》 这杯 鸡尾酒 的味道非 常独特而受欢迎。 教 学方法除 了和教 师对 教材本 身的 了解 有关 外 , 更
读 大学时 有一 阵曾经非 常喜欢 调酒师这 个职 业 , 在 灯 光昏暗的酒吧中旁若无人地表演着令 人眼花缭乱 的调
论教学隐喻——从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说起
在《 言哲 学》 语 一书 中提 到 , 隐喻是通过 喻体来说 明所 喻 , 隐喻的英文是“ t h r ,me 一 是表示 “ ” me p o ” “ t ” a a 后 的前缀 , 这 就不 同于明喻在 同一平 面上谈 论事物 的相似处 ,喻体的 “ ” 后 意味着 借助喻体 , 充 、 补 彰显 、 富 、 出了所 喻的含 丰 突
着 的 里 面 发 生 着 怎 样 的 物 理 或 化 学 的变 化 ,导 致 着 怎 样 的 结 构 变 革 和 重 组 。 是 我 想 他 们 肯 定 完 成 了 血 肉相 依 、 但
教 师 从 一 个 极 端 走 到 了另 一 个 极 端 。 至 今 日 , 们 发 现 时 我 教 师 又 回 到 了课 改 前 ,教 师 又 一 次 开 始 行 使 着 自己 的指
从 五位 教 师 的教 学 隐喻 说 起
口 刘 徽
( 江 大 学教 育学 博 士后 流 动 站 , 江 杭 州 3 02 ) 浙 浙 10 8
“ 学 宛 如 调 酒 ” 教 学 与 旅 行 ”水 到 渠 成 话 课 堂 朗 教 “ “ 读 ”语 文 教 学 犹 如诗 歌 ” 教 学 如接 枝 ” 是 五 位 教 师 的教 “ “
复 学 生 的 回答 , 少 提 炼 学 生 的 回 答 , 少 把 学 生 的 不 懂 极 极
当成懂 , 少把一人的懂视作大 家的懂 。 极 一位出色的教师 有很多 的问 : 你是怎 么想 的? 的话什 么意思 ? 他 当听到 已 是 正确的答案 ,教师也绝不是 欣喜若狂地 马上进 入下一 环节, 而是再请 人 回答 。 当听到不 够理想 地答案 , 师也 教 总是坦 然 自若 地等待他说完 , 绝不抢话 , 更不会加 以修 饰
隐喻、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
隐喻、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
隐喻是表达隐含涵义的一种文字修辞手段,它能够加深读者和听者对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的理解,这也是它被外语教学中所推崇的一个原因。
外语教学中,课文的设计者可以将恰当的隐喻置入课文中,有助于营造一种引导性的语言环境给学生,为其以后的学习语言打下持久的基础。
此外,使用隐喻也有助于学生发展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的发展是提升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课文设计者也可以考虑使用一些隐喻,以便激发学生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成长为更能洞察语言密码的学习者。
总之,隐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为语言学习构筑出一个感知的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运用隐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
什么是教学
什么是教学?在传统教学观里,教育者掌握知识而成为教学的权威,学生沦为知识的受体,被动、从属、就范、接受,这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学习生活是一种针对心灵和人性的粗暴的维持、传承、胁迫、干预。
从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固有的天性和能量,制约了学习效益和质量。
教学必须回到正途上来,回到“人本”、“学本”和“生本”上来研究学生之于“人”的属性。
这才是“教学”必须具有的意义。
“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学法的核心应该是“让儿童生产知识”,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冠冕堂皇地实质专制和暴虐,更不是把儿童“培养”成需要的“工具”。
当教育建立“为儿童服务”时,儿童才有可能发生“为人类服务”。
教学是什么?以下有四个隐喻。
隐喻一、教学是1+3=5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是教数学的,他在讲关于学习时,曾经举例说,1+3=4不是教学,是“灌输”。
当教师提问“1+3等于几”时,比较接近于“教学”了,教学重在“导”上;假如教师说“1+3=5”时,这就是教学。
为什么?当教师敢于有胆量抛出类似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时,这个错误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反馈”,立马会有人“不顾礼貌”地站出来指正错误,这就是“学”。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即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
隐喻二、教学是“踢皮球”教学不是替代是“交付”,不是包办是“还给”。
教师要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处理自己的问题。
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要保持自己的角色,绝不帮助学生下场踢球。
当教师完成交付之后,才会有“自主”学习的产生。
所谓“鸡有鸡道蛇有蛇道”,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就是在踢皮球时形成的。
教师要牢记十六个字: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师要“忍住”看学生“动”。
放手是教学的“起点”。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存活告诉我们,任何的能力都来自于自身经历。
罗杰斯说,没有任何人能教会别人任何知识。
教育隐喻
中学数学系统化教学设计" 前言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于! " # $年%月出版& 本文选自伍春兰的! 伍春兰#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分会秘书长' 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 市级教师培 训项目'
Hale Waihona Puke 教育隐喻伍春兰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 曾讲过三个教学隐喻& # ( ' ) ' * + . / 0 1 + '& , 隐喻# '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隐喻! '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隐喻2 '课程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有人说隐喻#中#设计图纸详细说明了施工的具体方案和计划# 于是施工就是按图索骥# 实际施 工好坏的标准是根据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 隐喻 ! 中# 赛前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打球方案或 意图#比赛时球员要贯彻方案或意图#但他们还要根据球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 隐喻
#可以按照某种) 化为可操作的) 怎么做* 算法* 设计 % 预设 & 教学$ 调控课堂及评价教学() 教学是艺术 *
说明了教学技术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技术可以创造性重组和完善#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人们借用老和尚让小和尚分别在菜市场$ 博物馆及珠宝店卖石头的故事# 讲述同一块石头# 被当 成镇石$刻石和宝石其身价的差异# 寓意追求定位不同# 其价值地位也会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把石头 引申为教学内容#是仅把显性的事实性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还是挖掘隐藏在事实性知识背后的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 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和相应的情感态度# 则前后的教育 价值大相径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这是宋代禅师提出 的人生三重境界#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不也要经历这三层境界吗+ 其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深思&首 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否看到同一教学内容的第二$ 第三个层次+ 其次# 我们的学生适合学习哪个 层次的内容#以实现哪些教学目标+ 最后#应用何种方法策略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没有前两者的深入 思考#仅在怎么教上) 做功课* #往往事与愿违#这就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道理&
论教学隐喻
论教学隐喻“教学宛如调酒”“教学与旅行”“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语文教学犹如诗歌”“教学如接枝”是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
隐喻就是我们俗称的“打比方”,由所喻和喻体构成。
比如,教学如接枝,教学是所喻,接枝是喻体,陈嘉映在《语言哲学》一书中提到,隐喻是通过喻体来说明所喻,隐喻的英文是“metaphor”,“meta-”是表示“后”的前缀,这就不同于明喻在同一平面上谈论事物的相似处,喻体的“后”意味着借助喻体,补充、彰显、丰富、突出了所喻的含义,即通过形象、熟悉的经验来表达复杂、未成定型的经验,教学和接枝比起来更为宽泛和多义,作者就通过熟知的接枝经历来类比教学,获得对自己教学的深刻理解。
不难发现,五位教师的喻体都是自她们日常经历过的熟知的生活世界中来,在文章中,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提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大学里有一阵曾经非常喜欢调酒师这个职业”“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父亲是个经验丰富的抽水站管理员,每到农耕时,父亲时常会带着我去抽水站开动机器抽水灌溉”,等等。
莱柯夫和约翰森提出,隐喻不仅是两个现成事物某一相似之处的比较,而是这两个事物在整体上相似,或者说是作为经验完形相似,它们有多个共同点。
就拿“教学如接枝”来说,接枝将母体上的枝干切开裂口,又将新枝削成楔形,然后将新枝插入母枝的体内使之贴合,而教学是教师如何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既有经验,以及如何通过教学使两者顺利联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学如接枝”的隐喻使“教学”和“接枝”两种经验世界不断地碰撞和交融。
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这种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经验来说,我们不仅仅是从一个维度去诠释它,而是可以从多种喻体,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各个维度来加以诠释,每一种隐喻都突出了所喻的某些方面而遮蔽了另一些方面,比如“教学宛如调酒”,从调酒这个喻体“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酒品和手法”来着重谈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学与旅行”从旅行这个喻体“旅行中各种预期和不预期的风光”来着重谈教学预设与生成问题,“教学如接枝”通过喻体“接枝”以及母枝如何与新枝相契合来侧重谈知识的建构性。
教学设计的三个隐喻
教学设计的三个隐喻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复杂的概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可以使用隐喻来传达教学内容和启发学生思考。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中常用的三个隐喻。
1. 教学设计如同建筑设计教学设计可以类比为建筑设计。
就像建筑设计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功能需求和美学标准来设计一座建筑物一样,教学设计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一堂课。
就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的结构、材料和风格一样,教学设计也需要考虑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课程布置。
而教师则扮演着建筑设计师的角色,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工具来设计一堂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课程。
2. 教学设计如同绘画教学设计可以类比为绘画。
就像画家运用不同的色彩、形状和线条来绘制一幅美丽的画作一样,教学设计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来设计一堂有趣和有效的课程。
就像画家需要考虑画面的整体布局和视觉效果一样,教学设计师也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而教师则扮演着画家的角色,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颜料”和“画笔”,并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一幅令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画作”。
3. 教学设计如同雕塑创作教学设计可以类比为雕塑创作。
就像雕塑家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技术来创作一尊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雕塑作品一样,教学设计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技术来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环境。
就像雕塑创作中需要考虑空间、比例和形象一样,教学设计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挑战性。
而教师则扮演着雕塑家的角色,他们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塑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三个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过程,也是一门艺术。
其言也,约尔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体现的教学原则
其言也,约尔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体现的教学原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通过对教学原则的探讨,重点分析了"其言也"、"约尔达"、"微而臧"以及"罕譬而喻"这四个教学原则的体现。
这些原则以其独特的方式,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言也"是一种言简意赅的说理方式,通过简明扼要地表达观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确明了的语言表达,将复杂问题简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约尔达"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边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而臧"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细节把握。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恰当的指导和关注。
"罕譬而喻"是一种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隐喻来解释抽象概念的方法。
通过将抽象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而且,生动的比喻和隐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增强学习的记忆效果。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善于运用这些原则,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灵活运用这些教学原则,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引领。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和呈现内容: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概述要讲述的教学原则及其重要性。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隐喻教学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隐喻教学【摘要】隐喻是英语词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词汇。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隐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与直接词义教学相比,隐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应用能力。
结论指出,隐喻教学不可或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词汇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隐喻教学,学生将更加享受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同时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关键词:隐喻教学、英语词汇、定义、方法、技巧、应用范围、对比、优势、提高能力、兴趣、动力、深层含义、重要性。
1. 引言1.1 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One of the key benefits of incorporating metaphor into vocabulary teaching is that it allow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uances and connotations of words. Metaphors help students to see beyond the literal definitions of words and explore the subtle shades of meaning that words can convey.This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knowledge of vocabulary, but also helps them to develop a more nuanced and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2 隐喻对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作用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重要工具。
新课标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作用(一)从隐喻看教师的作用安德森主编的《国际教学和教师教育百科全书》列举了关于教师的四个隐喻:教师是艺术家;教师是诊断师;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研究者或探究者。
北京大学陈向明博士在《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一文中,把有关教师的隐喻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其中,涉及教师作用的,有正面和负面两类。
正面的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工”,“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是乐队指挥”,“教师是导演”,“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等。
负面的有:“教师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害是警察和医生)”,“教师是警察”,“教师是法官”等。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有三点含义:第一,教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高尚的,他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灵魂。
同时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
第二,影响人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工作的有机性质和生命本质,他影响的是活生生的人。
第三,作为“工程师”,却带有工业生产的印记,用统一的标准影响一个人的灵魂似乎是不恰当的、矛盾的。
因而,这个隐喻带有互相矛盾的性质。
“园丁论”则带有农业模式的味道,是比较尊重植物自身规律的,教师起的作用只是创造生长条件。
“路标”、“镜子”的说法,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摆渡人”、“拐杖”、“指挥”、“导演”等,比喻教师对学生所起的指挥、领导、组织作用,以及帮助、辅助的作用。
(二)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递作用教师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连接老一代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和新一代之间的桥梁。
(三)教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引导作用(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和条件性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
第二,教师是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
第三,教师是教育效果的影响者。
教育教学中的隐喻
教育教学中的隐喻教学隐喻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喻,生动形象地认识、理解和表达教育教学中包含的内在实质。
它包含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教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理念与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
1、教育就像种庄稼做教育就像种庄稼,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是能够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先生给教育所作的比喻,经典而直白。
农业是因地因时制宜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培育出农产品。
工业是按固定模型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是标准件,不许有个性,没有活力;而用心培育出来的产品才可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农业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这是一个慢慢长大的过程。
对待孩子的成长,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学会等待,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
2、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有的孩子的成长就像蜗牛一样缓慢,大人们跟在他后面不停地催促着,生气着。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或者说在生活的道路上,大人们甚至忘记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一心想着如何教育他,鞭策他,来实现自己的期望,忘记了还有一种教育叫做“等待”。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能使他在一刹那打开发展兴趣天赋的大门。
在与生活的散步中,请静待孩子在身体和心智上的不断成熟。
放慢教育的脚步,让“蜗牛”们能够稍微轻松点。
除了知识,他们更需要阳光、空气、风雨以及美丽的花园。
3、教育就像养花一样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
学生的培养,要慢,不要着急。
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黑格尔说“存在即价值”。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长的引导者。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被教师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传达教育理念。
隐喻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比喻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使用隐喻的创意例子,展示其在教学中的新颖应用。
一、教师作为“知识的引路人”教师常被比作“知识的引路人”,这一隐喻强调了教师在学长中的指导作用。
就如同一位登山的向导,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找到通往知识的道路,还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这个隐喻体现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陪伴者与激励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隐喻设计活动。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场“知识探险”,将课程内容构建成一段探索之旅,鼓励学生在“探险”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并通过“攀登”的过程来象征学习的挑战与成就感。
这种隐喻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也帮助他们在心态上准备好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二、教师作为“园丁”将教师比作“园丁”是一个经典但依旧新颖的隐喻。
园丁精心培育花木,教师则用心培养学生。
这个隐喻强调了教师在学长过程中的细致关怀与悉心呵护。
正如园丁在种植时需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园丁”的隐喻来设计与学生的互动。
例如,可以将课堂比作一座花园,学生是其中的花草,而教师则是为他们提供养分的园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这一隐喻来强调学生需要“扎根”在知识的土壤中、进行“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定期的“培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作为“人生的桥梁”“人生的桥梁”是一个富有深度的隐喻,展示了教师在学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帮助学生建立通向未来的桥梁。
这个隐喻突显了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坚定前行。
隐喻与外语教学
隐喻与外语教学隐喻是在语言交际中深受重视的一种语言现象。
几千年来,世界上宗教和文学作家一直认为隐喻可以使他们创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观点,以及更好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很多学者认为,隐喻在外语教学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阐述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影响。
隐喻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沟通工具,它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及新学习的词汇,甚至可以帮助他们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及新学习的词汇。
与此同时,隐喻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感受。
它可以使抽象的词汇,概念和观点更加生动,有趣,容易理解。
而且,隐喻也可以帮助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外语和它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外语。
许多研究表明,隐喻在外语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潜力。
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习者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更好地把握语言结构。
一般来说,隐喻可以帮助教师使学习者更快地学习外语,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生活中说话的自信心。
此外,隐喻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习者的情感性,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许多研究表明,隐喻可以增加学习者的综合理解能力,增加学习者的社交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隐喻对学习外语有着乐趣和无穷的可能性。
隐喻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分为两类:文字隐喻与非文字隐喻。
文字隐喻是指学习者通过文字(如语言、诗歌、文学甚至幽默)来看待世界。
非文字隐喻是指学习者通过非文字媒介(如图像、音乐和视频)来表达想法和感受。
不管使用的是文字隐喻还是非文字隐喻,都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习外语,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外语和它的文化背景。
总之,隐喻是在外语教学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外语,更好地理解外语背景,更好地记忆外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提高学习者的情感性和想象力。
所以,外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隐喻,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外语,更好地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
与教育相关的意象
与教育相关的意象
1. 烛光:烛光象征着知识的启迪和智慧的传承。
它代表着教师的角色,就像烛光一样,为学生照亮学习的道路,引导他们走向知识的光明。
2. 书籍: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们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激发着他们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3. 花园:花园象征着成长和培育。
就像园丁照顾花朵一样,教育者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4. 钥匙:钥匙代表着解开知识的大门。
通过教育,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和探索世界的工具,开启了通向成功和成就的大门。
5. 灯塔:灯塔为船只指引方向,象征着引导和启示。
教育者就像灯塔一样,为学生指引正确的道路,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旅程中找到方向。
6. 阶梯:阶梯代表着进步和提升。
教育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攀登阶梯,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7. 拼图:拼图象征着知识的构建和整合。
每一块拼图都代表着一个知识点,通过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些意象都与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通过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英语教学中的隐喻
1 T , gih ta hn s・ . o me En ls e c igi・
2 T e b s a to n l h ta h n s ・ . h e tp r fE g i e c i g i ‘’ s
有 助于 了解 其思 想和 价值 观念 。
1 识 别 隐 喻
要 识 别 支 配 教 师 英 语 教 学 的 隐 喻 并 不 困 难 莱 考 夫 和
如果 以下 描述符 合你 对英 语 教学 及其 成果 的观 点
那 么 你 的教学 隐 喻 将 属 于以 下范畴
基 于 艺 术 的
约 翰 逊 指 出 隐 喻 贯 穿 于 E常 生 活 , 括 语 言 、 想 和行 为 。 t 包 思
3 T ewo ato gih ta hn s . h nt r fEn ls e c igi… p
4 h e sLeabharlann n t a c o eEn l h ta h n rmy c r e … T er a o t h s g i c i g f a e ri h I s e o s
英语 教学 是 创造 和想 象 的独特 经历。 学生是 独特 的个 体 , 应该 同等 珍视 学 习经历 和学 习结 果 。
英语教 学是 有 效地 生产 出满 足 市场 需求 的学 生 的过 程 。 英 语教 学是 持续 且 可预 计地 向 学生传 授知 识 和技能 的科学 过程 。
学 的新 途径指 明了新 的道 路 .不少 学者 对 隐喻研 究 的新
成 果运用 于词 汇 . 阅读 等方 面 的教 学做 了有益 的尝 试 。 但 是 以往 研 究 侧 重 于 教 师 在课 堂 的言 行 以及 学 生 如 何 学 习 .能否 借助 于隐 喻来 更 多地 了解 在英语 教 学 中发挥 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学的四个“隐喻”
什么是教学?
在传统教学观里,教育者掌握知识而成为教学的权威,学生沦为知识的受体,被动、从属、就范、接受,这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学习生活是一种针对心灵和人性的粗暴的维持、传承、胁迫、干预。
从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固有的天性和能量,制约了学习效益和质量。
教学必须回到正途上来,回到“人本”、“学本”和“生本”上来研究学生之于“人”的属性。
这才是“教学”必须具有的意义。
“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学法的核心应该是“让儿童生产知识”,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冠冕堂皇地实质专制和暴虐,更不是
把儿童“培养”成需要的“工具”。
当教育建立“为儿童服务”时,儿童才有可能发生“为人类服务”。
教学是什么?以下有四个隐喻。
隐喻一、教学是1+3=5
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是教数学的,他在讲关于学习时,曾经举例说,1+3=4不是教学,是“灌输”。
当教师提问“1+3等于几”时,比较接近于“教学”了,教学重在“导”上;假如教师说“1+3=5”时,这就是教学。
为什么?当教师敢于有胆量抛出类似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时,这个错误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反馈”,立马会有人“不顾礼貌”地站出来指正错误,这就是“学”。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即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
隐喻二、教学是“踢皮球”
教学不是替代是“交付”,不是包办是“还给”。
教师要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处理自己的问题。
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要保持自己的角色,绝不帮助学生下场踢球。
当教师完成交付之后,才会有“自主”学习的产生。
所谓“鸡有鸡道蛇有蛇道”,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就是在踢皮球时形成的。
教师要牢记十六个字: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师要“忍住”看学生“动”。
放手是教学的“起点”。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存活告诉我们,任何的能力都来自于自
身经历。
罗杰斯说,没有任何人能教会别人任何知识。
隐喻三、教学是“建房子”
传统教学是“点”对“点”,因失之于知识的“整体性”,过份强调“系统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假如我们把学习比喻成一台收音机,传统课堂总是率先把局部“部件” 拆下来,以“知识点”的形式让学生去认知,然后却又在考试时,要求学生完成整体知识的“拼装”。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应该是“建房子”,先搭建大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填充“知识土块和砖石”。
刘良华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也是这个理,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找到知识的起点和始点,形成完整的认识系统。
隐喻四、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知识也是一个生命体。
但死知识除外,活知识仅靠“死记硬背”,简单机械重复的苦学无法生成智慧。
学习只有在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活体发生关联时,才会抵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形成“情感产品”,才能释放出生命的能量。
这句话的隐喻是,要敢于让学习这个事件在学生身上发生,并形成学习情感的“经历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