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的隐喻

合集下载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方式。

这篇文章强调“如何使用隐喻”。

此外,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值得深入探索。

本文就大量例证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使用的。

关键词:隐喻;教学方法隐喻是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让语言散发出更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隐喻修辞手法呢?一、在词汇教学中众所周知,英语有自己的特色叫做语境。

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所以它的意思是不同的。

因此,很难对每一个词给出相应的意义,更不用说灵活运用它了。

由于隐喻的认知本质,这个特性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个词。

例如,当教师解释一个新单词时,隐喻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因为它生动。

以“成功”这个词为例,它可以分为“suc”和“ceed”,而“suc”则是“sub”的变体,意思是“从属”,“ceed”意思是“行走”,所以“成功”是指最初的行走。

然而,大家都知道一个词的基本意思并不是通常的意思。

因此,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基本意义来理解同一字的其他含义。

二、在英语写作中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事情最好的状态是有兴趣而不是感情。

因此,当教师要为学生引导一种方法时,他们必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意识形态来接受隐喻,所以教师必须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汉语中,隐喻与明喻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后,可以自行与中国的修辞知识进行比较。

很快,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并建立自己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思考如何进行引导时,必须用一个音节来表达。

他们还需要尽力探索和理解这个想法,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会对感知新知识产生兴趣。

写作是专业学生利用综合知识的一种技能,遗憾的是他们不能写一篇优秀的作文。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他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幸的是,由于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英语的观念,作文已成为固定的模式,写作也有很多问题。

论隐喻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隐喻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隐喻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①姜 玲(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摘 要: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隐喻性是语言的自身特性。

语言的隐喻性,具体表现为词语产生的隐喻性、词义发展的隐喻性和语言运用的隐喻性。

本文从语言的隐喻性出发,探讨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说明隐喻思维能力与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一样,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隐喻;隐喻性;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2)04-0064-03 20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主要从修辞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隐喻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

哲学家、文化学家、符号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1]他们对隐喻进行理论探索的多方位研究虽然方法各异,结论不同,却使我们认识到,隐喻是一种跨学科的多维现象。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媒介。

本文从语言的隐喻性出发,探讨语言隐喻性的具体表现及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言的隐喻性及其表现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媒介。

无论新词的产生,还是词义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隐喻。

至于语言运用中的隐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隐喻是语言的自身特性,或者说,语言具有隐喻性。

[2][3]语言的隐喻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语产生的隐喻性词语产生的隐喻性是指“词语的创造性得益于隐喻”[4],隐喻是人类创造新词的重要手段。

比如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通过隐喻产生的。

当然,通过隐喻产生的词语更多的是复合词和派生词。

汉语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借助隐喻构成的。

例如:鹅卵石、杏眼、柳眉、鹰鼻、兔唇、罗圈腿、面包车、剑麻、钉子户、处女地、蝶泳、梅花鹿、鸭舌帽、石笋、火舌、雪花、文化沙漠、人造卫星、黄金时代等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

139961 教育理论论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自从1985年《义务教育法》在我国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提出的这三十几年来,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指向和目标追求。

尽管政府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尽职尽责,但是成效并不是很乐观。

我仅就其中一个来展开论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要关注传授一般知识,即“授之以鱼”,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还是要注重“鱼渔同授”呢?在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应该对“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做出怎样的批判,教育教学对其有何回应,如何有效做到“鱼渔同授”是每位研究者值得深思。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当前对“素质教育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而我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从它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三个主要特征进行下定义: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是指注重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主体意识的提高,良好个性的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一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即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素质。

各个方面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即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一小部分学生的素质。

也就是说全体性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伍拖后腿。

三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关注的是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和主观能动性的良好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思想在我国的蕴意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最先提出“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给人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需,但教人捕鱼的方法可以解一个人的一生之需,我们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告诫我们:“给人一条鱼,不如教授?@个人捕鱼的方法,给人鱼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只可享用一次,而不能解决长期生活之需,受用终生,只有教会捕鱼的方法才可受益终生”。

语文教师上数学课的教育隐喻

语文教师上数学课的教育隐喻
话 艾教 师 上敏
@朱 亮新
曲 教 育 隐喻
“ “ 20 0 5年 的 《 民 教 育 》 第 2 应 。 数 学 教 师 应 当 多 听 听 语 文 教 师 题 ” 后 , 心 底 升 腾 起 一 股 要 上 数 学 人 0 这 是 为 期 , 经 刊 登 过 宋 运 来 老 师 《 种 一 的 课 ” 句 话 倒 让 笔 者 糊 涂 了 : 多 公 开 课 的 欲 望 ”, 什 么 要 把 自 己 的 曾 去
给 它 标 上 小 节 ” 明 明 是 一 , 谓 “ 获 ” 教 师? 再从 教师 层 面看 , 们 的“ 由 所 收 并 他 兴
题 , 宋 老 师 却 要 问 : 这 三 个 不 会 说 不 真 正 来 自这 堂 课 , 而 是 评 课 者 作 奋 点 ” 不 在 这 堂 “ 串课 ” 身 , “ 已 反 本 而
这 种 浮 躁 的 方 式 去 整 合 学 科 教 学 内 运 用 着 不 属 于 自 己 的 “ 学 语 言 ” “ 死 不 相 往 来 ” 因 为 它 们 共 存 于 数 表 老 , 容 、 合 学 科 教 学 思 想 , 于 新 课 程 达 着 留 存 在 现 实 与 理 想 之 间 的 遗 教 育 文 化 的 生 态 圈 中 ,学 科 之 问 有 融 对
话 的 算 式 , 诉 我 们 什 么 事 ? ” 果 为 一 个 数 学 教 师 ,对 于 数 学 的 学 科 是 扩 展 到 更 广 阔 的 非 校 本 研 究 领 告 如
我 置 身 在 这 样 的 课 堂 里 ,一 定 会 深 思 想 的 理 解 还 存 在 着 缺 失 。 者 , 再 这 域 , 申 出 许 多 “ 杂 的 联 想 ” 真 是 引 复 , 感 别 扭 。 文 教 学 有 自 己特 定 的 “ 堂 课 让 执 教 者 宋 老 师 收 获 了 什 么 “ 不 断 , 更 乱 ” 这 可 能 是 宋 老 师 语 语 剪 理 , 言 ” 数 学 教 学 也 有 自身 特 定 的 “ 呢 ? 笔 者 觉 得 他 的 收 获 首 先 应 当 站 始 料 未 及 的 。 , 语

隐喻写作教学

隐喻写作教学

隐喻写作教学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语言输出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伴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传统的写作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隐喻式写作通过简练的手法,将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得写作内容更具婉约性和高雅性,进而促进学生舒展心情,放飞心灵,获得写作的灵感和快感。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隐喻式写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

“剖宫产手术应该忍受术后疼痛”的错误认知应该被改变,麻醉医生及产科医生对剖宫产术后的疼痛处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隐喻式写作的内涵隐喻,也称暗喻和简喻,是一种隐藏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利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在此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彼类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巧妙地应用隐喻修辞手法,可以将事物表达的更为生动、形象和鲜明,实现比明喻更加灵活的效果。

而隐喻式写作,就是将写作教学与隐喻理论进行结合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启发,师生之间在经验交流、共享、理解过程中发现写作的新内涵。

隐喻式写作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天赋和主体思维,突破了传统单调枯燥写作教学的限制,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发展个性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隐喻式写作教学中,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相互成长,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维大门,提升学生写作热情。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写作教学中引入隐喻式教学,借助隐喻式教学的优势,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

二、隐喻式写作教学的特点一是师生互动。

传统写作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机械模仿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隐喻式写作,是一种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师生之间深入交流,互相启发,不但缓解了学生写作紧张状态,使得学生能大胆表达自身见解,还启发了学生写作思维,增强了学生写作能力。

格林童话中的教育隐喻如何理解教育学概念

格林童话中的教育隐喻如何理解教育学概念

格林童话中的教育隐喻如何理解教育学概念格林童话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是许多人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格林童话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些故事无疑是一座座教育学的宝库,通过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概念。

一、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格林童话中的人物角色往往代表着不同的人性特点,其中一部分与教育学的人性观相契合。

例如,在《灰姑娘》故事中,灰姑娘无私善良,经受了终极的苦难却始终保持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而继母和姐姐们则代表了人性的自私与嫉妒。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学中的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论点。

二、成长与自我实现许多格林童话都以成长与自我实现为故事主旨。

例如,在《勇敢的小裁缝》故事中,小裁缝通过不断面对困难与挑战,最终成功地解决了七只凶猛的苍蝇,并因此获得了名望和地位。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学概念,即通过勇敢、努力和冒险,我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三、团队合作与协调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故事都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例如,在《七个小矮人》故事中,七个矮人因为和白雪公主的互助与支持,最终成功地战胜了邪恶的皇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队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因素,它在教育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勇气与毅力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故事都鼓励读者要勇敢面对困难和艰难的处境。

例如,在《睡美人》故事中,玛琪莎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勇敢坚持,最终得以救赎。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学概念,即勇气和毅力是面对挑战和实现成功的必要品质。

五、价值观的培养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故事都展示了一系列的道德和价值观。

例如,《小红帽》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相信陌生人,要保持警惕;《石头汤》故事则强调了分享和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通过讲述具体的情节和事件,潜移默化地培养读者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格林童话中的教育隐喻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概念,也为我们获取知识和实现自身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隐喻在教育学中的作用

隐喻在教育学中的作用

第1 7卷第 4期
隐喻在教育学 中的作用
李 宣平
( 南 省 第 一 师 范 学校 学报 编 辑 部 , 湖 南 长 沙 湖
40 0 1 0 2)
[ 摘
要 ] 在 教 育 理 论 和 著 述 中 , 有 许 多 概 念 或 思 想 是 以 隐喻 的 方 式 呈 现 的 。作 为 一 种 修 辞 手 段 ,隐
丁” “ 、 照亮别人 。 牺牲 自己的蜡烛 ” 和到死丝 方尽 的“ 蚕” 春 ; 学生 被常喻为“ 一张 白纸 , 可以在上 面画最美 的画 ” 教育 被 ;
究科学化运动不断深入的今天 , 其价值是 显而 易见 的。有学 者就批评 了教育研究 中的“ 科学主义 ” 向: 由于科学 主义 倾 “ 的倾 向 , 今天的教育学成 了一种纯 粹描述 的东西 , 得 以人 使
喻 能 启 发 我 们 更 好 地 理 解 这 些 概 念 与 思 想 。 隐喻 在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艺 术 语 言 ,在 科 学技 术 日新 月 异 、教 育 研
究科 学 化 运 动 不 断 深 入 的 今 天 , 其 价 值 日益 突显 。 隐喻 不 仅 是 语 言 现 象 ,而 且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作 为一 种 思 维 方 式 的 隐 喻 在 教 育 学 的 历 史 中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 至少暂时 ) 既不能说 明它 , 也难描述 它 。 这就要求语 言挣 脱逻辑 的、 纯客观 的束 缚 , 求语词 的多义性 和意义的 隐喻 追 性。于是产生了艺术语言 , 艺术语 言在 描述客观 事物 时, 不 拘泥于对客观事物物理 性事实 的摹仿 , 已进行 了变形 , 而 并 表现出了意义超载或意 义转移 的特点 。意 义超载指语 言原

教学反思: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教学反思: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教学反思: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在教育领域,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已被看作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的关键因素。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易如反掌的。

许多教育者发现,教导学生如何解读此类意义的同时保持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和理解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老师们教导学生如何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一步:概述基本概念教师应该确保学生明白“隐喻”和“象征”指的是什么。

在阐述这两个概念时,我们可以用非正式的语言,比如“隐喻是一种隐藏在文字中的暗示,通常是与前文内容相关联的。

” “而象征则是一种常用符号或形象,它代表了人、物或思想的某个方面。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对这些术语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便在学生逐步熟悉这些概念之后,他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它们。

教师应该强调隐喻和象征在文学中的普遍性。

这将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与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的联系。

第二步:分析案例理解隐喻和象征意义是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

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

例如,一个可用于阐述隐喻的例子是:“他脾气像一只麻雀。

”这句话的隐喻是将“他”的脾气与麻雀的天性进行比较,这两种天性之间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又如,象征的例子是:在一篇故事中,作者可能会用风暴来象征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或困难。

这个例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象征意义在文学中的作用。

这些例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地理解隐喻和象征的含义。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隐喻和象征在文学分析中的意义。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文本选择适当的文本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理解隐喻和象征,则文本必须是富含隐喻和象征的文学作品。

选择适当的文本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小说或诗歌中进行选择,因为这种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多学习,以便掌握更多的文学术语和技能。

塞勒的有关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

塞勒的有关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

实用文档
塞勒的有关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
塞勒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三个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隐喻:铁轨、桥梁和游乐园。

铁轨隐喻是指课程是一条铁轨,它指导教学,指明教师应该按照预定的路线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桥梁隐喻是指课程是一座桥梁,它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游乐园隐喻是指课程是一个游乐园,它提供学生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塞勒的三个隐喻可以概括为:课程是一条铁轨,桥梁和游乐园,它们指导教学,提供学习空间,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才智/126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朱恩芳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要: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老子提出并应用于教育领域,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思考探索。

在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被赋予不同的面纱。

面对日益增长的素质文化需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考究“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蕴意,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对其教育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授之以鱼;授之以渔;鱼渔同授;鱼渔同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必是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思想在当前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也已有很长时间。

面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在不同的学者之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当今教育状况之下,究竟该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做出怎么的评判,教育教学实践又该如何回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思的教育蕴意“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出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根据字面意解,我们不难知道,老子是在告诉我们:给予一个人鱼,不如教授给这个人捕鱼的方法,给人鱼只能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享用一时,但是教授人捕鱼的方法却是可以解决长期生活只需求、受用终生。

老子的这个思想在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已有很长时间,并为众多教师与研究学者所熟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把老子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种隐喻: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显然,在这里,“鱼”一般指知识,“渔”一般指学习的方法。

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思的教育回应老子提出“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同时,作了暂时性与长期性之考虑,从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综合看待“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利弊取舍,可谓智者之思。

在当下,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结合中国实际教育现状,也是作出了对“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教育回应。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长的引导者。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被教师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传达教育理念。

隐喻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比喻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使用隐喻的创意例子,展示其在教学中的新颖应用。

一、教师作为“知识的引路人”教师常被比作“知识的引路人”,这一隐喻强调了教师在学长中的指导作用。

就如同一位登山的向导,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找到通往知识的道路,还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这个隐喻体现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陪伴者与激励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隐喻设计活动。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场“知识探险”,将课程内容构建成一段探索之旅,鼓励学生在“探险”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并通过“攀登”的过程来象征学习的挑战与成就感。

这种隐喻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也帮助他们在心态上准备好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二、教师作为“园丁”将教师比作“园丁”是一个经典但依旧新颖的隐喻。

园丁精心培育花木,教师则用心培养学生。

这个隐喻强调了教师在学长过程中的细致关怀与悉心呵护。

正如园丁在种植时需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园丁”的隐喻来设计与学生的互动。

例如,可以将课堂比作一座花园,学生是其中的花草,而教师则是为他们提供养分的园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这一隐喻来强调学生需要“扎根”在知识的土壤中、进行“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定期的“培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作为“人生的桥梁”“人生的桥梁”是一个富有深度的隐喻,展示了教师在学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帮助学生建立通向未来的桥梁。

这个隐喻突显了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坚定前行。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引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针对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利用隐喻来对新概念进行理解和解释。

认知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深入研究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阐述认知隐喻对综合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特征认知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利用隐喻来理解和解释新概念。

认知隐喻理论最早由乔治·莱克霍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策略。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隐喻被理解为一种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概念上的认知过程,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式来促进认知新概念。

认知隐喻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隐喻是一种认知策略,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隐喻是一种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的映射,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概念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新概念。

隐喻是一种类比和对比的认知过程,通过比较和对比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通过隐喻的运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认知隐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在听、说、读、写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复杂概念,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具体而言,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会遇到一些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语言概念,例如比喻、象征等。

通过引入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示例,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概念映射到具体的语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杜威的生长隐喻名词解释

杜威的生长隐喻名词解释

杜威的生长隐喻名词解释对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作为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深远的贡献。

其中,他提出的“生长隐喻”(The Metaphor of Growth)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

生长隐喻是杜威用来描述教育过程的一种形象化比喻。

他认为,教育如同生命的成长过程,不断发展和变化,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生长隐喻强调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并将知识与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社会成员。

在生长隐喻的视角下,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培养他们成为自主、负责、拥有全面素质的个体。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他主张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活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长隐喻也呼吁学校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杜威认为,教育不应仅仅注重传递知识,而是应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纳入到教学过程中。

他主张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发展速度和方式。

只有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参与度的前提下,他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成长和发展。

在生长隐喻的指导下,杜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例如,他主张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通过实际体验和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此外,杜威还提倡了基于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个性化教学,以及注重实践和实践经验的教育模式。

尽管杜威的生长隐喻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生长隐喻过于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发展,而对于社会和文化的要求不够关注。

他们担心,过度的个体主义可能导致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隐喻的教育功能

隐喻的教育功能

第18卷㊀第3期2018年9月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8ꎬNo.3Sep.ꎬ2018doi:10.13960/j.issn.2096238X.2018.03.003投稿网址:http://xb.njit.edu.cn隐喻的教育功能王任华(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ꎬ江苏㊀南京ꎬ211167)摘要:隐喻从被认为是修辞手段开始一直都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ꎮ从教育语言学视角出发ꎬ基于隐喻认知理论ꎬ分析了20个«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语篇的隐喻形式㊁分布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作用ꎮ研究发现ꎬ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隐喻形式包括名词隐喻㊁动词隐喻㊁形容词隐喻和熟语ꎻ隐喻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阶段分布比重最大ꎬ课后练习阶段最少ꎻ隐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解释㊁对比㊁概括和评价功能ꎮ关键词:隐喻ꎻ教育ꎻ分布ꎻ功能中图分类号:H006收稿日期:20180829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SJB0390)ꎻ南京工程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YKJ201736)作者简介:王任华ꎬ博士ꎬ讲师ꎬ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㊁教育语言学㊁话语分析ꎮE ̄mail:renhua7763@163.com引文格式:王任华.隐喻的教育功能[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18(3):1116.㊀㊀教育离不开语言ꎬ语言离不开思维ꎬ因此研究教育需要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ꎮ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ꎬ不仅存在于语言中ꎬ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ꎻ我们思维和行为所依赖的概念系统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1]ꎮ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的隐喻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ꎬ因此ꎬ研究教育就有必要研究隐喻的教育功能ꎮ本文拟从教育语言学视角ꎬ基于隐喻认知理论ꎬ探讨隐喻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功能ꎬ分析其语言形式㊁在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分布以及在不同教学阶段所发挥的教育功能ꎮ一㊁研究背景㊁目的和方法㊀㊀随着隐喻作为思维和认识方式的观点被学界认可ꎬ隐喻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被学界关注ꎮ当前有关隐喻的教育功能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ꎮ其一是从教育学视角对一些教育理论作出隐喻性阐释和解读ꎬ揭示隐喻概念对教育理论所产生的影响ꎮ例如ꎬSaban论述了隐喻在教师培养和教育教学中发挥的思想蓝图㊁教师角色认同㊁教学策略㊁评价工具㊁反思媒介㊁心智模型㊁发现工具㊁研究工具㊁课程理论等功能[2]ꎮ高维探讨了隐喻在教师教育中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所发挥的作用[3]ꎮ程然讨论了隐喻对教育思想理念所产生的影响ꎮ其二是从语言学视角探讨隐喻语言在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的作用ꎬ揭示隐喻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45]ꎮ宋晔讨论了隐喻语言在教育学中的连接人与自然㊁唤醒学生创造力㊁舒缓学生心灵㊁合理诠释以及科学发现等五个方面的功能[6]ꎮ张福荣分析了隐喻在语文教学中的认知㊁解读和创新价值[7]ꎮ郭贵春从语言学视角论述了隐喻在科学解释中所发挥的功能[8]ꎮ谢圣英㊁喻平阐述了隐喻对数学的教育目的观和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影响[9]ꎮ其三是从教育语言学视角探讨隐喻认知方式在促进主体学习和理解中的作用ꎬ揭示隐喻在促进人的学习和发展中发挥的教育功能ꎮCam ̄eron从教育学视角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探讨了隐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10]ꎮ从现有文献来看ꎬ当前从教育语言学视角对建立在教育语篇分析基础上的隐喻教育功能的研究比较匮缺ꎮ本文基于隐喻认知理论ꎬ运用教育语言学中的教育语篇分析法分析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育话语来研究隐喻的教育功能ꎮ本文的研究问题设定如下:第一ꎬ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育语篇中有哪些常用的隐喻形式?第二ꎬ隐喻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阶段如何分布?第三ꎬ隐喻在不同教学阶段发挥怎样的教育功能?本研究采用基于小型语料库的教育语篇分析法ꎮ教育语篇分析法是教育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12㊀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9月法之一ꎬ因为教育语篇发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ꎬ教育语篇是教育研究的起点[11]ꎮ语料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下册共计20个课时的«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教育语篇ꎬ课堂教学视频和教案文本由 好老师工作室 教学网络平台提供ꎮ原始语料包括20个视频文件和20个文本文件ꎬ每个视频为1课时ꎬ40分钟视频ꎬ文本文件为对应视频的教案ꎮ语料由笔者观看视频后核对教案整理而成ꎬ由笔者将整理后的教育语篇文本中的隐喻形式进行标注和统计ꎬ分析隐喻在各个教学阶段中的分布和功能ꎮ二㊁隐喻认知理论㊀㊀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ꎬAristotle是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论述的学者ꎮAristotle主要从修辞的角度来研究隐喻ꎬ他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ꎬ或者是对不同种属的词或者事物之间关系进行对比ꎬ因而其隐喻理论可以纳入替代论和对比论范畴[12]ꎮQuintilian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词汇层面的替代[13]ꎮRichards最早㊁最明确㊁系统地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特征进行阐述[14]ꎮRichards突破了传统隐喻修辞观的局限性ꎬ他认为思维是隐喻性的ꎬ语言的隐喻就是来源于思维的隐喻ꎬ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本体和喻体的概念[14]ꎮBlack重点讨论了隐喻中两个事物相似点的创造ꎬ深入系统地论述了隐喻互动观ꎮ他指出ꎬ语言的隐喻性取决于使用者是否意识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假定类似ꎬ并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希望在读者大脑中激活这种类似ꎬ同时作者本身的思维也依赖于这种假定类似[15]ꎮPeirce认为隐喻是亚象似符ꎬ是象似符的一种ꎬ而象似符是符号中自然性程度最高的符号ꎬ因此ꎬ隐喻就是最自然的语言符号ꎬ是语言的一种常态[16]ꎬ也就是说隐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ꎬ隐喻意义不仅包括理性意义还包括态度意义[17]ꎮLakoff认为隐喻就是以一事物或经验概念化另一事物或经验的认知过程ꎬ是从喻体到本体的属性映射ꎬ是两个事物或经验之间的一系列概念对应[18]ꎮChang ̄Wells&Wells从情感激励方面论述了隐喻在激励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教育功能[19]ꎮCa ̄meron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探讨了隐喻对儿童学习的促进作用[10]ꎮ安军认为ꎬ隐喻的认知启示功能主要是通过注释性科学隐喻或教育性科学隐喻而实现的ꎻ在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科书和课堂上ꎬ隐喻作为认知启示工具而发挥作用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ꎮ学者们普遍认为隐喻对科学的语言表征㊁概念转换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功能ꎬ具体表现在科学理论的建构㊁陈述㊁交流和评价等科学实践活动中ꎮ本文将通过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话语的分析来探讨隐喻在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ꎮ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隐喻形式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中的具体功能ꎬ研究首先通过语篇分析确定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隐喻形式ꎬ在此基础上调查隐喻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中的分布ꎬ最后讨论隐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具体教育教学功能ꎮ三㊁课堂教学中的隐喻形式㊀㊀本文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中的20个教学课堂话语作为语料ꎬ通过对在这些课堂教学话语中出现的隐喻话语进行分析统计ꎬ来探讨课堂教学话语中常用的隐喻形式ꎮ在所分析的20个«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话语中ꎬ教师和学生一共使用了720频次的隐喻ꎬ其隐喻的形式包括名词隐喻㊁动词隐喻㊁形容词隐喻和熟语ꎮ隐喻形式的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ꎮ表1 «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语篇中的隐喻形式隐喻形式隐喻数量百分比/%名词隐喻29741.3动词隐喻10314.3形容词隐喻7210熟语24834.4总计720100㊀㊀从统计数据来看ꎬ课堂教学话语中隐喻的使用频率比较高ꎬ20个课时共计800分钟的教育教学时间中使用了720频次隐喻ꎬ平均每分钟使用0.9次隐喻ꎬ除去作业时间ꎬ差不多每分钟隐喻出现1次ꎮ由此可见ꎬ隐喻在教育话语中随处可见ꎬ体现出语言和思维的隐喻性ꎮ从表1可以看出ꎬ课堂教学话语中的隐喻具有名词隐喻㊁动词隐喻㊁形容词隐喻和熟语四种不同形式ꎮ其中ꎬ名词隐喻出现频次最多ꎬ占隐喻总数的41.3%ꎻ其次是熟语ꎬ占隐喻总数的34 4%ꎻ动词隐喻相对较少ꎬ占总数的14.3%ꎻ形容词隐喻最少ꎬ占总数的10%ꎮ图1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名词隐喻㊁动词隐喻㊁形容词隐喻和熟语四种不同形式隐第18卷第3期王任华:隐喻的教育功能13㊀喻在课堂教学语篇中的比例ꎮ图1㊀不同形式隐喻比例在这里ꎬ名词隐喻指的是话语的隐喻意义主要通过名词或名词短语来实现的隐喻形式ꎮ这类名词隐喻往往通过关系词 是 或者 像 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ꎬ构成完整的名词隐喻形式ꎮ例如ꎬ在七年级«道德与法制»的«悄悄变化的我»这一课中ꎬ教师通过多模态(听觉+视觉)呈现(例1)的方式ꎬ用 回忆 ㊁ 梦想 和 笑容 来隐喻少年的青春ꎬ唤起学生对青春的向往和向上的积极心理ꎬ从而引导他们怀抱梦想㊁树立目标ꎬ用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来迎接青春期ꎬ实现创新进取的人生ꎮ例1㊀青春ꎬ就是小时候那些时光ꎬ如今已被藏入记忆里ꎬ成为最美好的回忆ꎻ青春ꎬ就是少年时放肆的梦想ꎬ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幼稚的奋斗着ꎻ青春ꎬ就是在中年时想着儿时的无忧无虑的小模样ꎬ然后嘴角上扬的弧度ꎬ想着少年时的梦ꎬ然后嘴角挂着淡淡的无奈却又宠溺的笑容ꎮ动词隐喻指的是话语的隐喻意义主要通过动词或动词短语来实现的隐喻形式ꎮ动词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将本体和喻体联系在一起ꎬ通过动词用体现本体特有属性的事物来隐喻本体而构成完整的隐喻ꎮ例如在«道德与法制»的«青春飞扬»教学过程中(例2)ꎬ老师通过让学生展示«出售青春»的阅读材料来引入新课ꎬ阅读材料通过 出售 来体现喻体是商品ꎬ本体是青春ꎬ也就是阅读材料是通过用商品隐喻青春来揭示隐喻意义的ꎮ例2㊀某青春销售店在电视台播了一则 出售青春 的广告ꎮ广告称:本店有青春可售ꎬ批发零售皆可ꎮ欲购从速ꎬ相关事宜面谈形容词隐喻指的是通过形容词来实现隐喻意义的隐喻形式ꎮ形容词隐喻主要借助原来大多数情况下用于形容某一事物的形容词ꎬ通过隐喻来形容另一事物ꎬ从而实现其隐喻意义的隐喻形式ꎮ例3选自«道德与法制»中的«悄悄变化的我»ꎬ呈现了一段学生日记ꎬ通过形容词 陈旧和落伍 来传达隐喻意义ꎬ用具体的事物来隐喻抽象概念的 观念 ꎬ体现了青春期青少年好奇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特征ꎮ例3㊀我不想和妈妈说话ꎬ不喜欢唠叨的妈妈ꎬ不喜欢陈旧和落伍的观念ꎬ和她说不到一块儿去ꎬ甚至有时一冲动ꎬ我还要顶撞她几句ꎮ但时不时地我又感到一种浓浓的孤独和迷茫ꎬ有许多话不知该向谁倾诉ꎮ熟语指的是常用的㊁不能随意改变其中成分的固定短语ꎮ熟语的隐喻形式主要通过人们熟悉的㊁简练而形象化的一些固定短语来传达隐喻意义ꎮ在«我们的情感世界»的课堂教学中ꎬ教师通过例4中的诗句来隐喻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担心ꎬ揭示爱国爱民情感是一种正面的㊁高级的情感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ꎮ例4㊀长太息以掩涕兮ꎬ哀民生之多艰ꎮ四、隐喻在课堂教学中的分布㊀㊀在分析了课堂教学隐喻形式的基础上ꎬ本节将讨论隐喻在课堂教学各个阶段中的分布ꎮ从所分析的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话语来看ꎬ其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导入新课㊁探究新知㊁巩固练习㊁课堂总结㊁情感教育和课后练习六个小阶段ꎮ根据本研究课堂教学话语分析的统计结果ꎬ隐喻在导入新课阶段使用最频繁ꎬ其次为课堂总结㊁探究新知㊁巩固练习和情感教育阶段ꎬ课后练习阶段隐喻使用最少ꎮ隐喻在课堂教学不同阶段中的分布如表2所示ꎮ隐喻在导入新课阶段使用比较频繁ꎬ在分析的20个课堂教学话语中有162个隐喻出现在导入新课阶段ꎬ占隐喻总数的22.5%ꎬ平均每个教学语篇的导入新课阶段有8个隐喻出现ꎮ例如ꎬ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导入新课阶段ꎬ教师在导入新课中用 花朵 和 小树 隐喻 青少年 ꎬ用 护身符 和 导航仪 隐喻 法律 ꎬ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使用了6个隐喻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对公民的保护功能ꎬ特别是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ꎬ激发他们学习家庭保护㊁学校保护㊁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的兴趣ꎬ以便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他们熟知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ꎬ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ꎮ14㊀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9月表2 隐喻在课堂教学阶段的分布教学阶段隐喻数量百分比/%导入新课16222.5探究新知12317.1巩固练习10915.1课堂总结14119.6情感教育10013.9课后练习8511.8㊀㊀隐喻的使用在探究新知阶段数量也不少ꎮ在本研究的课堂话语中ꎬ探究新阶段一共使用123个隐喻ꎬ占隐喻总数的17.1%ꎬ平均每个探究新知阶段出现6个左右的隐喻ꎮ例如在«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探究新知阶段ꎬ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材料ꎬ引导学生理解 青春如初春 ㊁ 青春如朝日 ㊁ 青春如百花之萌动 和 创造是靓丽的风景 ㊁ 创造是财富的源泉 ㊁ 创造是生命之歌 等隐喻ꎬ从而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情境ꎬ启发学生自主探究ꎬ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ꎮ巩固练习阶段中使用的隐喻共计109个ꎬ占隐喻总数的15.1%ꎮ例如ꎬ«青春飞扬»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ꎬ教师使用了8个隐喻:天地隐喻心灵㊁种子隐喻心灵㊁花朵隐喻美德㊁果实隐喻幸福㊁播种隐喻勤奋学习㊁风铃和色彩隐喻青春ꎮ通过这些隐喻ꎬ教师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ꎬ加深对青春的认识和理解ꎬ帮助他们树立青春阶段的目标和理想ꎮ隐喻在课堂总结阶段使用频繁ꎬ使用的频率仅次于导入新课阶段ꎮ在本研究的课堂教学语篇中ꎬ总结阶段共使用141个隐喻ꎬ占隐喻总数的19 6%ꎬ即平均每课的总结阶段使用超过7个隐喻ꎮ例如«青春的情绪»一课中ꎬ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通过 正面情绪是天使ꎬ负面情绪是恶魔 的隐喻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包括喜悦欢乐和烦恼忧愁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ꎬ要求学生学会善于激发正面情绪ꎬ积极面对负面情绪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ꎬ做情绪的主人ꎮ情感教育阶段的隐喻也不少ꎮ在本研究中ꎬ情感教育阶段的隐喻共计100个ꎬ占隐喻总数的11 8%ꎮ以«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为例ꎬ教师通过邀请学生看«向青春献礼»的青春仪式ꎬ通过 美好的情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不断走向真善美的源泉 的隐喻引导学生认识情感ꎬ启发他们认识到美好情感要靠自己的主动行动去获取ꎮ课后练习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ꎬ这个阶段隐喻使用相对较少ꎮ在本研究中ꎬ课后练习中的隐喻共有85个ꎬ占隐喻总数的11.8%ꎬ这是课堂教学中隐喻分布最少的阶段ꎮ在«法律保障生活»一课的课后练习阶段ꎬ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一幅漫画(一位装着酷似包公的人正手握拳头ꎬ挥拳打虎ꎬ老虎身上写着 领导干部 和两个字体特大的腐败 )ꎬ引导学生分析漫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ꎮ通过分析漫画中的隐喻引导学生认识到ꎬ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ꎬ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ꎮ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㊁功劳大小ꎬ只要触犯国家法律ꎬ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ꎮ从本研究的课堂话语分析数据来看ꎬ隐喻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㊁探究新知㊁巩固练习㊁课堂总结㊁情感教育和课后练习六个阶段分布相对而言比较均衡ꎮ图2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隐喻在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分布ꎮ这说明隐喻广泛被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不同阶段ꎬ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ꎮ这些有着不同教育功能的隐喻的应用ꎬ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ꎬ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ꎮ图2㊀隐喻在课堂教学阶段的分布五、隐喻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功能㊀㊀学者们对隐喻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功能[10]和隐喻在科学研究中的功能[21]都作了详细的讨论ꎬ因此本小节拟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来讨论隐喻的教育功能ꎮ从本研究的课堂话语分析结果来看ꎬ隐喻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教育功能是解释功能ꎮ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话语(包括调课话语和内容话语)不仅包含日常知识ꎬ而且包含更多的深奥知识[22]ꎬ隐喻在深奥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发挥了重要的解释功能ꎮ例5选自«生活需要法律»一课的导入新课㊁探究新知和巩固练习三个课堂教学阶段ꎬ通第18卷第3期王任华:隐喻的教育功能15㊀过隐喻的解释功能ꎬ以 标尺 工具 隐喻法律ꎬ并以具体事物 水 的概念隐喻 法律 这一抽象概念ꎬ解释了法律的作用和对我们生活的广泛影响ꎮ例5㊀法律产生于国家产生之后ꎬ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ꎬ(法律的本质)是用来统治国家㊁管理社会的工具ꎬ是调整社会关系㊁判断是非曲直㊁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ꎮ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ꎬ已经逐渐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ꎬ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ꎬ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ꎮ隐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对比功能ꎮ对于事物的认识ꎬ往往需要进行比较ꎬ才能区分事物的不同ꎮ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进行对比ꎬ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和知识ꎮ例6摘自«单音与和声»的导入新课㊁探究新知㊁课堂总结和情感教育阶段ꎬ体现了隐喻的对比功能ꎮ教师通过 单音 隐喻 个人 ꎬ 和声 隐喻集体 ꎬ对比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ꎬ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犹如单音与和声ꎬ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ꎬ而是相辅相成的ꎬ例6㊀集体犹如和声演奏ꎬ需要每个人保持单音准确㊁饱满ꎬ在与其他单音组成和声时尽力做好自己ꎬ遵守规则ꎬ以保持和声的和谐之美ꎮ在集体中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ꎬ犹如大河有水小河满ꎬ小河无水大河干ꎮ概括功能也是隐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教育功能之一ꎮ隐喻的概括功能体现在作为交流工具的隐喻的浓缩性特征上ꎬ即将大量的经验信息经过打包从已知领域传递到未知领域[23]ꎮ以«情绪的管理»一课为例ꎬ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ꎬ以 气象台 隐喻 情绪 ꎬ如例7概括了喜怒哀乐四种情绪ꎬ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的发展不是断然分开而是渐进的过程ꎬ有感染性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ꎬ积极应对青春生活ꎬ同时能够感染他人或帮助他人改善情绪ꎮ例7㊀情绪就像气象台ꎬ喜怒哀乐变得快ꎮ生气时ꎬ笑一笑ꎬ烦恼事ꎬ讲出来ꎮ紧张时ꎬ静一静ꎬ伤心事ꎬ想得开ꎮ乐观向上有自信ꎬ学习生活添光彩!隐喻在课堂教学中还具有评价功能ꎮ以«青春有格»为例ꎬ教师通过例8要求学生遵守规则ꎬ有道德底线ꎬ知道什么是可耻的ꎬ知道什么事不能做ꎬ即知廉耻㊁懂荣辱ꎮ其中的 有格 和 有耻 都是对道德行为的评价ꎬ通过隐喻的评价功能教育学生有所为㊁有所不为ꎮ例8㊀ 青春有格 ꎬ我们乐于实践ꎬ敢于尝试ꎬ希望证明自己ꎬ但青春并不意味着放纵ꎬ总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ꎬ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ꎮ行己有耻 是青春探索的底线ꎬ是人之为人要遵循的基本底线ꎮ总的来看ꎬ隐喻具有解释㊁对比㊁概括和评价的功能ꎬ这些功能是隐喻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原因ꎮ六㊁结语㊀㊀本文通过分析20个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语篇中的隐喻来揭示隐喻的教育功能ꎮ研究发现ꎬ课堂教学语篇中的隐喻从语言形式上包括名词隐喻㊁动词隐喻㊁形容词隐喻和熟语ꎬ名词隐喻出现频次最多ꎬ其次是熟语和动词隐喻ꎬ形容词隐喻最少ꎮ在导入新课㊁探究新知㊁巩固练习㊁课堂总结㊁情感教育和课后练习六个阶段中ꎬ隐喻在各阶段分布比较均衡ꎬ其中导入新课分布比重最大ꎬ其次为课堂总结㊁探究新知㊁巩固练习和情感教育阶段ꎬ课后练习阶段分布最少ꎮ隐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解释㊁对比㊁概括和评价的功能ꎬ能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ꎬ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教学内容ꎮ参考文献:[1]㊀LAKOFFGꎬ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1987. [2]㊀SABANA.FunctionsofMetaphorinTeachingandTeacherEdu ̄cation:Areviewessay[J].TeachingEducationꎬ2006ꎬ17(4):299315.[3]㊀高维.教学隐喻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以教学论课程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ꎬ2011(4):1115. [4]㊀程然.论隐喻与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ꎬ2016(4):1518. [5]㊀程然.论人的隐喻性的教育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ꎬ2017(2):36.[6]㊀宋晔.隐喻语言: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ꎬ2003(5):2529.[7]㊀张福荣.隐喻:语文教育价值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ꎬ2006(10):6971.[8]㊀郭贵春.隐喻㊁修辞与科学解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07:109.[9]㊀谢圣英ꎬ喻平.数学教育中的隐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ꎬ2013(2):510.[10]CAMERONL.Metaphorineducationaldiscourse[M].London&NewYork:Continuumꎬ2003:149.[11]赖良涛.教育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ꎬ2018(2):1521.[12]ARISTOTLE.Poetics[M].SACHSJꎬtrans.NewYork:FocusPublishingꎬ2006:48.16㊀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9月[13]QUINTILIAN.InstituitioOratoria[M].BUTLERHEꎬtrans.Cambridgeꎬ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ꎬ1921:127. [14]RICHARDSIA.ThePhilosophyofRhetoric[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ꎬ1981:188.[15]BLACKM.ModelsandMetaphors:StudiesinLanguageandPhi ̄losophy[M].IthacaandLondon:CornellUniversityPressꎬ1962:237.[16]PEIRCESC.TheCollectedPapersofCharlesSandersPeirce[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ꎬ1931/1935/1958ꎬVolumeⅠ:145ꎻVolumeⅡ:243ꎬ276ꎬ277ꎻVolumeⅣ:447. [17]王任华ꎬ周昌乐.皮尔斯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及其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1(4):7681. [18]LAKOFFG.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M].ORTO ̄NYAꎬed.MetaphorandThoughtꎬ1992:109.[19]CHANG ̄WELLSGꎬWELLSG.Dynamicsofdiscourse:literacyandtheconstructionofknowledge[M].2ndedition.FORMANEꎬMINICKNꎬSTONECAꎬeds.Cambridge:CambridgeUni ̄versityPressꎬ1993:4862.[20]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7:98.[21]王东.科学研究中的隐喻[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ꎬ2016:89.[22]赖良涛.教育语言学:一个社会符号的模式[M].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ꎬ2015:149.[23]ORONYA.WhyMetaphorsareNecessaryandNotjustNice[J].Educationaltheoryꎬ1975(25):4553.EducationalFunctionsofMetaphorsWANGRen ̄huaSchoolofForeignLanguages Nan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 Nanjing211167 ChinaAbstract Asarhetoricaldeviceorathinkingmode metaphorshaveattractedalotofinterestinacademiccircles.ThispaperstudieseducationalfunctionsofmetaphorsusedinclassroomteachingactivitiesofthesecondaryschooltextbookofMoralityandLegalInstitu ̄tion.Fromtheperspectiveofeducationallinguistics thispaperstudiesthelinguisticforms distributionandeducationalfunctionsofmetaphorsusedinthe20periodsofclassroomteachingactivitiesaccordingtometaphorandcognitivetheories.Theresultsshowthatlinguisticformsofmetaphorsusedinclassroomteachingactivitiesincludenounmetaphors verbmetaphors adjectivemetaphorsandidiomaticphrases.Inclassroomteaching metaphorsaremostfrequentlyusedinlead ̄instageofanewlesson andusedtheleastfre ̄quentlyinstageofhomework.Metaphorsfulfillfunctionsofexplaining contrasting summarizingandevaluatinginclassroomteach ̄ing.Keywords metaphor educ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隐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徐宇婷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隐喻(metaphor)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在认知语言学里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在深入认识隐喻的本质后,本文从英语词汇,阅读理解以及文化教学三个方面讨论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重点着眼于“如何应用”,而且通过研究,发现隐喻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值得更加深入探讨。

关键词:隐喻认知教学隐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事实上,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被认为是隐喻研究最早的先驱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语言处处充满隐喻,在他的箴言中就有“人生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的出版,隐喻研究达到最繁荣的阶段。

而这本书也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关于隐喻如何在英语教学里得到应用,也有很多研究。

但是,很多研究只是关注于隐喻应用的某一方面,或者没有展开讨论如何应用。

因此,本文会全面的分析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重点着眼于如何应用。

一.隐喻对教学的意义Lakoff & Johnson (1987)认为“隐喻不仅是修饰语言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逻辑思维——一种隐喻概念体系”。

它有三层含义:第一,隐喻能使语言变得活跃和令人印象深刻,它是一种帮助人们经历,思考和生活的方式。

第二,隐喻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够整理已知知识经验,然后创造新的逻辑事物。

第三,隐喻能够包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特别是在语言上,例如旧词能够创造新的含义,使得语言丰富多彩。

人类认知是隐喻性的。

人们经常用一种概念来界定另一种概念,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描述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然后达到认识整个世界的目的。

这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被称之为一种隐喻性思维方法。

教师角色的隐喻

教师角色的隐喻

教师角色的隐喻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教师角色的隐喻一直以来,“园丁”、“蜡烛”、“灵魂的工程师”等教师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为使用,在塑造教师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许多研究者对这些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反思乃至批判,认为这些隐喻所倡导的教师形象和精神已很难呼应当前的社会要求,因此,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无疑,对“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等隐喻的提倡反映了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提倡新的教师形象隐喻的同时,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教师隐喻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蜡烛、春蚕”角色的寓意“教师是蜡烛”、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这样的理想人格,成为教师道德规范的结晶。

教师的蜡烛隐喻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教师不但有照亮他人之奉献精神,而且有“一息尚存,志不少懈”的精神,它肯定了教师工作的艰辛、教师无私的奉献与给予。

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执着自己的追求,享受着教师职业的幸福。

但是这种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

对于蜡烛隐喻,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其“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这种解释具有一种伟大而悲壮的色调。

有教师指出,蜡烛论中的“教师被认为似乎只能是自身生命的销蚀、知识的耗尽。

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功力往往被忽视,教师仅仅满足做一个‘教书匠’”。

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的寓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工程师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不但指导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但是把教师比作工程师也有欠妥的地方,有学者指出工程师与其制造品之间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

隐喻与文化教学

隐喻与文化教学

隐喻与文化教学王守元,刘振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

此外,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使用上有较大差异。

因此,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一条可行途径。

关键词:隐喻;语言;文化;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3)0120048206Abstract:M etapho rs are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that is clo sely linked w ith culture.M uch of the deep culture of a language is instantiated and trans m itted th rough the m etapho rs peop le use on a daily basis.D 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ten utilize different m etapho ric exp ressi ons though they m ay have m any si m ilar concep tual m etapho rs. T herefo re,teach ing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th rough m etapho rs is a po ssible app roach to culture teach ing in fo 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Key words:m etapho r;language;culture;culture teach ing1.引言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即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

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与管理》2009年12月20日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也就是借“种”作“属”。

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真正认知隐喻时代的开始。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即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

它是一种命名各种事物的方法,是语言结构和思维体系的一部分,隐喻贯穿于各种语言之中。

同时思维是隐喻的,Richard指出:没有隐喻,人们就不能流利地说上三个句子。

因此,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饰和点缀,更重要的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本文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基础,试图研究隐喻和英语教学之间,尤其在词汇教学方面的联系,力求对学生扩大词汇量和记忆单词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隐喻意识,同时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新单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一、隐喻研究综述隐喻研究源远流长。

隐喻这个词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在他的作品《诗学》和《修辞学》中,他首次提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用一种东西来命名有同样属性的另一种东西。

根据他的观点,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名字都早已存在或是从别的食物中借来的。

这种观点对于今天的隐喻研究仍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Richard和Black认为隐喻是两种类似事物之间的比较和对比。

基本的句子形式是:A是B。

Richard提出,把A项称为“话题”或“语旨”,B项叫做“载体”或“根据”。

而Black把A项叫做“主体”或“主项”,B项叫做“次件”或“次项”。

试以The sky is crying(天空在哭泣)为例,在这里,The sky(天空)就叫做“话题”或“主体”,crying(哭泣)就是“载体”或“次件”。

后来,人们命名被描写的对象sky(天空)为“目标”而用来描写对象的次项crying(哭泣)为“始源”(Ibi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中的隐喻教学隐喻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喻,生动形象地认识、理解和表达教育教学中包含的内在实质。

它包含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教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理念与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

1、教育就像种庄稼做教育就像种庄稼,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是能够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先生给教育所作的比喻,经典而直白。

农业是因地因时制宜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培育出农产品。

工业是按固定模型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是标准件,不许有个性,没有活力;而用心培育出来的产品才可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农业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这是一个慢慢长大的过程。

对待孩子的成长,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学会等待,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

2、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有的孩子的成长就像蜗牛一样缓慢,大人们跟在他后面不停地催促着,生气着。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或者说在生活的道路上,大人们甚至忘记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一心想着如何教育他,鞭策他,来实现自己的期望,忘记了还有一种教育叫做“等待”。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能使他在一刹那打开发展兴趣天赋的大门。

在与生活的散步中,请静待孩子在身体和心智上的不断成熟。

放慢教育的脚步,让“蜗牛”们能够稍微轻松点。

除了知识,他们更需要阳光、空气、风雨以及美丽的花园。

3、教育就像养花一样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

学生的培养,要慢,不要着急。

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黑格尔说“存在即价值”。

教育的规律是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不要浮躁、拒绝功利。

理想的教育结果是,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能很好的发展,这样,他们的灵魂才可以丰满。

4、教育就像一股清泉泰戈尔对教育的诗意诠释中说,教育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教育就像小花一样,无论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生命都要让它绽放。

教育又像一股清泉,从泉口冒出来之后,蓬蓬勃勃地流动,遇到石头、遇到小树,激起浪花,又自由自在地向前流去。

遇到悬崖,纵身一跳,形成瀑布,飞泻而下,形成深潭,静静地流淌。

这种状态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自然的本真,体现生命的美妙。

5、教育就像喂鸡陶行知说:“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陶行知喂鸡》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巨大的。

鸡的思维相对于人而言那是小巫见大巫。

尽管如此,它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

鸡吃食我们尚且强迫不得,更何况是人呢?学习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劳动,需要调动人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如果学生主观不参与,教师的表现再优秀那也是徒劳。

6、育就是“选鞋子”在教育学生时,要看为学生所选择的“鞋子”是否合学生的脚,如果符合学生的脚,哪么学生穿上自然是舒服的,如果教育者为学生所选择的“鞋子”是学生不喜欢的,甚至不合学生的脚,不管我们费了多少心血,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做为师者,那就让我们沉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听取学生的呼声,根据学生的需要,努力为学生选择一双适合他自己的“鞋子”吧!让每一双鞋子都合脚,让鞋子去适应儿童,而不是让儿童适应鞋子。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育应努力适应儿童”。

7、教育就是“找水源”人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这种说法其本意是在敦促教师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及时更换桶中之水,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但是新课改下,教学不再拘泥于师问生答。

我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也说过: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

学生就是要边学边问,只学着怎样去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还不仅仅在于教师有多少水,关键是陪着学生一起去寻找水源。

最好是“教师要用自己的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8、教育即“放手”、“放生”教育是情感、是生活、是尊重……是一切围绕着“人”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但核心是发展人。

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我们牵着他的手慢慢走,但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请逐渐放开他们的手,即使他们的步履不够稳健,即使他们的动作不够利索,即使他们的言行不够成熟。

但是,真正的爱,需要老师、家长都学会放手。

放手,是一种教育,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只有放手,才能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发挥,才能使孩子的生命因为挣脱束缚而尽情绽放。

教育好比手中的沙子,抓得愈紧,漏得越多。

放手,你便放了生!9、教学是智慧地演戏在英语里面“DIRECTOR”一词有“指导者、导演”等意思。

教学就像演戏,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教学效果其实是由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好坏而达到的结果。

这个比喻所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

学生不再仅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受到充分的关注,而教师只需做好“导演”指导学生演好课堂教学这出戏。

10、教学是一起登山“教学是一起登山”主要是对互助教学的隐喻表达。

不同的人、不同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登山路途,而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途径通达目的地,改变单一路径达到教学目标的做法。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登山伙伴关系。

伙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一起活动的。

教师作为其中年长的、有经验的一员,在登山过程中起到导引、帮助同伴的作用。

作为学生的同伴同样会帮助他一起进步。

11、教学是互动地游戏娱悦性是游戏的根本特性,游戏充满内在的吸引力,正是内在的吸引力吸引参与者自愿的参与。

教学同样是充满内在吸引力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在吸引力,唤起、维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体会智慧之美、学而时习之悦。

“寓教于乐”是教学游戏性的存在的证明。

因此,教学是游戏,教师在游戏中教,学生在游戏中学,师生在游戏中共同体验探索、求知的乐趣,享受知识之美、合作之乐,充分体验成长的乐趣。

12、教学是1+3=5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是教数学的,他在讲关于教学时,曾经举例说,当教师讲1+3=4时不是教学,是“灌输”。

当教师提问“1+3等于几”时,就比较接近于“教学”了,教学重在“导”上;假如教师说“1+3=5”时,这就是教学。

为什么?因为当教师敢于有胆量抛出类似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时,这个错误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反馈”,立马会有人“不顾礼貌”地站出来指正错误,这就是“学”。

教学是1+3=5,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即把“教”转化为“导”,最后转化为“学”。

13、教学是“踢皮球”教学不是替代是“交付”,不是包办是“还给”。

教师要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处理自己的问题。

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要保持自己的角色,绝不帮助学生下场踢球。

当教师完成交付之后,才会有“自主”学习的产生。

所谓“鸡有鸡道蛇有蛇道”,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就是在踢皮球时形成的。

教师要牢记十六个字: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师要能“忍住”看学生“自己动”。

放手是教学的“起点”。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存活告诉我们,任何的能力都来自于自身经历。

罗杰斯说,没有任何人能教会别人任何知识。

14、教学是“建房子”传统教学是“点”对“点”,因而失之于知识的“整体性”,却过份强调“系统性”最终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假如我们把学习比喻成一台收音机,传统课堂总是率先把局部“部件”拆下来,以“知识点”的形式让学生去认知,在考试时,却要求学生完成整体知识的“拼装”。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应该是“建房子”,先搭建大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填充“知识土块和砖石”。

刘良华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也是这个理,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找到知识的起点和始点,形成完整的认识系统。

15、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知识也是一个生命体,但死知识除外,活知识仅靠“死记硬背”,简单机械重复的苦学是无法生成智慧的。

学习只有在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活体发生关联时,才会抵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形成“情感产品”,才能释放出生命的能量。

这句话的隐喻是,要敢于让学习这个事件在学生身上发生,并形成学习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16、教学是“授之以渔”鸬鹚对鱼人的忠诚,是一种被迫的无奈。

课堂上,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就是那些鸬鹚。

老师提问,犹如渔人下篙。

“渔人”一下篙,孩子们纷纷到“水”中去找“鱼”,然后,学生再把这些“渔人”所需要的“鱼”纷纷吐出来。

学生们在课堂上,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跳入“渔人”指定的“水域”,跳下去,跳上来,“嘴”到擒来,周而复始。

什么时候,“渔人”让鸬鹚自己去找鱼、吃鱼,找不到鱼了,或者吃鱼有困难了,渔人再给予指点、帮忙,变“命令鸬鹚捕鱼”为“带着鸬鹚主动捕鱼”,也许,我们的课堂,会发生一些本质的变化。

17、教学是“牧童放牛”有一种课堂教学,看起来漫不经心,老师不太作为,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活动。

老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或点拨、或引发争议,在孩子们感到知识饥饿的时候,提供文本、拓展资源。

老师笨笨的,他的锋芒,藏着学生后面。

这样的课,就好比牧童放牛——牧童把孩子们带到草原,让牛儿啃噬青青草儿,一个地方草吃完了,再带到另一个地方吃。

慢慢地,牛儿长大了。

当然,这种“放牛”,并不是真正的随心所欲,而是精心选择“草地”——学习资源;精心组织牛群“吃草”——学习方式;精心组织牛群分享——学习交流。

随意的背后,其实,是不随意。

18、教学就像“拉风箱”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意思是说:天地犹如一个大风箱,拉风箱就得有推有拉,这样风就呼呼地往出吹,风箱是空虚的,却有出不完的风,越推拉,出来的风越多。

教师讲课就应该像拉风箱,要有推有拉,这样学生才会参与,才会积极思考,才会主动分享,才不会觉得枯燥,老师才会把握学生建构状况,才能给出针对性点评,才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讨,才能收集到更鲜活更贴近业务的案例,才能持续不断丰富课程。

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隐喻,这些隐喻在根本上推动着教学理论的发展。

我国古代儒家“以水喻教”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教学隐喻在教学理论发展中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