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差异初探
![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差异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dbead90feff9aef8941e06e3.png)
文课堂教 学中要灵活依 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 , 握时机 , 把 先让学 生的求异意识得 到满足 , 再因势利 导 , 使学生 的 创新意识得 以发挥 , 以运用 。 得 创新 意识 是整个 创新 活 动 中智 性活动 的关键 , 是创新素 质培养 的核心 。因此 , 加强思维 的训 练 , 更有 助于学 生创新 意识 的培养。
冲 突 , 高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 提
关键词 : 文化 交际 ; 态语 ; 跨 体 中西文化 ; 外语教 学 中图分类号 : : H00
一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4 9 2 ( 0 20 - 2 1 0 1 7 — 34 2 1 )8 0 8 — 2
、
引 言
外语教学 的主要 目的是培养学 生的交 际能力 。一 直 以来我 国外语教 学致力 于语言知识 的培养 ,因而语 言知识 向来 被看作 是 日常教 学 的首要任 务 ,词 汇 、 语 法、 句子 以及篇 章结构更是 教学 的重 中之重 。因此 , 很
用 。体态语 可以辅助语 言 , 使语 言的表情达 意更丰富 , 有时它甚至 可以代替 语言 , 到交 际工具 的作用 。由此 起 可见 ,非语 言交 际中的体态语是 1常交 际尤其 是跨文 3 化交 际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体态语
引发冲突 。 人类交 际是语 言交际和非语言交 际的结合 。 有研究表 明 , 在人类 的 日常 交际 中 , 高达9 %的交 际信 3 息是通过非语言传递 的,其 中5 %是通过 面部表情 、 5 形
论英汉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
![论英汉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d2c2b01763231126edb11ee.png)
表示 “ 见 ”还 有 我 们 在 向别 人 指 路 时 , 一 边 说 在 哪 . 边 指 里 的真 实 想 法 但在 不 同 的 民族 文 化 中 . 神所 表达 的含 义 也 有 再 ; 会 一 眼 向那 边 . 这些 都是 用 体 态 语 来 重 复 已经 用 语 言 发 出 的信 息 不 同。 ( ) 充 功 能 二 补 ( ) 势 语 言 的 意义 差 异 三 姿 体 态语 有 时可 以 为某 些 语 言 行 为 进 行 补 充 .这 样 可 以 给语 言 行 1 手 势 、
中西文化中肢体语言差异分析
![中西文化中肢体语言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30030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f.png)
中西文化中肢体语言差异分析摘要:肢体语言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手段。
在日常交流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肢体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往往只重视语言交际,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特别是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在跨文化交流中打破障碍的最有效方法是掌握肢体语言的含义。
肢体语言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有些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肢体语言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肢体语言;跨文化交流;传递信息;文化差异在西方,“肢体”一词被引入各个领域,成为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对象。
许多中外学者对“肢体语言”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肢体语言起源于先天的遗传;有人认为肢体语言来自于人类后天的经验;还有人认为肢体语言是一种自然能力。
[1]一、文献综述在中国,受语言学研究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很少考虑肢体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逐渐认识到肢体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在引进国外著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教师肢体语言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外国教材》、《外国中小学教育》等刊物上发表的一系列译文引发了中国学者对教师肢体语言研究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评论》、《教育科学》等权威刊物发表了一些学者对教师肢体语言的初步探索文章,代表了此后人们研究的趋势。
此后,学者们或在《教学的艺术》等作品中专设章节论述教师肢体语言,或以专著的形式系统论述教师肢体语言,如《教师体态语的艺术》。
肢体语言出现在语言诞生之前,根据进化论的分析,人类在诞生之初就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科学系统地分析肢体语言的构成,人们开始关注肢体语言学。
事实上,对肢体语言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就开始了。
1644年,博沃出版了《手势的研究:手的自然语言》,该书被学者们认为是最早的肢体语言专著。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002030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19.png)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际在日常生活、工作乃至学术领域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特别是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分析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异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并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运用体态语,减少误解,增进理解。
文章首先将对体态语的定义、功能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进行概述,然后重点分析中泰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差异,包括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等。
接着,文章将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体态语。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有效运用体态语,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中泰体态语差异概述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作为一种非言语交流方式,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性。
本文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对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在面部表情上,中国人通常注重内敛和含蓄,面部表情相对较为克制,喜怒哀乐等情绪往往不会过于夸张地表现在脸上。
而泰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常更加丰富和夸张,喜怒哀乐一目了然。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误解,中国人可能觉得泰国人的表情过于夸张,而泰国人则可能觉得中国人的表情过于冷淡。
在身体动作方面,中泰两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在交流时通常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以显示尊重和礼貌。
而泰国人则习惯保持较近的身体距离,甚至可能会触碰对方的身体以表示亲近和友好。
这种身体接触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侵犯个人空间,而在泰国文化中则是正常的社交行为。
在姿势和手势上,中泰两国也有不同的表现。
中国人在站立或坐着时通常保持身体挺直,手势相对较为简洁明了。
中美体态语具体差异研究
![中美体态语具体差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b6f52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6.png)
一、引言体态语又称身势语,包括目光语、面部表情、手势语、身体姿势和体触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Mehrabian(梅拉宾)指出在表达情感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 ,语调占38 ,而剩下的55 的交际是由体态语实现的,可见体态语在交际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具体差异体态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不同民族间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个民族都有其约定成俗的文化准则和行为习惯,对于不同民族间体态语的差异,我们应该合理接受、理解差异,从而减少或避免冲突。
体态语差异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1.目光语在人际交流中,目光语是交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目光语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及成语“挤眉弄眼”、“目瞪口呆”表达了眼神交流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英语中有谚语“An eye finds more truth than two ears”(耳闻不如目睹)“What the eyes doesn’t see the heart doesn’t grieve over”(眼不见,心不烦),同样说明眼睛在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礼仪尊卑。
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常常避免与对方直视,认为眼睛盯着别人看是十分不礼貌的。
当两异性长时间盯着对方看时,通常被认为两人是相爱着对方的,因此汉语中有成语“含情脉脉”。
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古诗中,男女双方依依不舍,握手瞧望,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哽咽在喉间,用相看泪眼表达了恋人践行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很好地凸显了眼神在体态语中起着补充言语交际的作用。
然而,在基督教义盛行的美国,人们崇尚的是自由、平等。
在交流中人们是对等的双方,所以他们要求在交流中尽量注视着对方,表示尊重。
如果在与对方交谈时故意回避眼光接触,则会被视为没有礼貌或对说话者的话题不感兴趣。
2.面部表情人类的面部表情往往是情绪的直接表现形式。
研究表明,人的面部可以展现250000种不同的表情。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体态语比较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体态语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cf60cb1783e0912a3162ab1.png)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体态语比较本文对日中两国非语言交际中比较常见的一些体态语进行比较,从中探析相同的含义在不同民族中体态语的差异。
标签:非言语交际体态语比较一、关于体态语“文化”被简洁地定义为“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总和”,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语言,社会的信仰得以表达和传播;借助语言,社会成员大部分的交际得以实现。
体态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非语言交际的必要手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体,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德维斯泰尔提出,通称体态语或体态语义学。
它是人们通过人体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手势、姿势、身势等动作与表情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意图等。
体态语是人们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态语是有声语言的有效补充,正确运用体态语能够起到传情达意、沟通交流及增强口头语言表达力度的作用。
体态语可以与口头语言相互配合、共同使用,也可以脱离语言独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
体态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因此,在对语言的学习与研究中,了解和掌握体态语十分必要且大有裨益。
二、中日体态语比较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体态语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其表现形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日本文化渊源于中国,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中日两国文化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差异,人际交往中体态语所表达的含义和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中日两国常见体态语的分析比较,笔者试图找出两国常见体态语含义和行为的异同,以期更好地为日语教学服务。
(一)行为与含义相同的体态语1.人差指を鼻に向ける——将食指冲鼻在中日两国,这个动作一般都表示“自己,我”。
2.小指と小指をからめる——相互钩小拇指这是日本的孩子们立誓约时所做的动作,一般表示“约好”。
在中国也表示相同的意思。
3.親指を下に向ける——将拇指冲下在中日两国,这个动作都表示“下,下边,底下”。
4.指先を上に向けて、もう一方の掌に下から触れる——将一只手的手指向上,抵住另一只手的掌心在中日两国,这种动作一般都表示“停止,中止”。
从体态语探析中日文化差异
![从体态语探析中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0cd156fa417866fb84a8eff.png)
中日文化异同【摘要】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内的国家,隔海相望。
所以,自历史以来,日本曾多次被中国侵略,而中国也曾经历过抗日战争。
本文的笔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是在日本留学十年之久。
所以,笔者对于中日两地的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本文抛开其他历史因素,公平公正的对中日文化的异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日文化茶道肢体语言异同一茶道渊源众所周知,在中古时期的日本文化,是深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长达两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日本茶道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茶道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
现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茶都是人们喜欢的饮品。
而在“茶”的其中。
中日茶道也具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二中日茶道文化的主要区别笔者曾在中日两地品尝多种茶,深受中日两地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对中日两地茶文化的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
1.“道”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形成了自己的精神。
中国文化又遵循儒道互补,儒家的礼、义、仁、德和中庸和谐的观念以及道家的无为、自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崇尚自然美,不象日本那样注重严格的仪式,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虽然也有茶道却没有生成日本式的“茶道”,应该说称之为茶艺更为合适。
与此相对,中国茶一进入日本的同时就具有禅的意味,这与被尊为“茶神”的陆羽有着颇大的渊源,《茶经》同日本的茶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日本的茶道又同中国的庄周玄学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是大德寺古溪和尚的弟子,从武野绍鸥到珠光接受了茶法,完成茶道,和禅门都有着缘分。
茶道大家千利休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因此,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和互相谦让,以调节人际关系。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9d75a14a8114431b90dd8ef.png)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摘要】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只注重体态语,忽略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中的其它方面,是片面的;只注重语言交际,忽略了体态语在交际中的作用,也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在实际生活中,言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言语进行交际,其他任何交际手段都无法与言语相比,但这不等于说言语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
Albert Mehrabian认为,情绪信息只有7%通过语言表达,55%由视觉符号传递,38%由副言语符号传达。
可见非言语交流的重要。
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一种比言语交际更为古老更为方便的交际手段。
因为在有声言语产生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交际工具只能是非言语的,用动作、表情传达信息应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
而这些动作,表情更多的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体态语。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p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是一只手(或双手)与对方握手或点头表示;欧美人常以拥抱和亲吻来表示;日本人常以鞠躬来表示;库泊爱斯基摩人用拳头捶打对方的头和肩来表示;萨摩亚人用互相嗅闻对方来表示;瑞典的拉普人用互擦鼻子来表示;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亚人见面时常用边拥抱、边抚摸对方的后背来表示;拉丁美洲有些地方用拍背来表示;可见,在有声言语交际可能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意义差异,将直接影响双方交往的顺利进行。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 眼神在人们身体能够传递信息的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最能传递微妙信息的部位。
眼睛能够表示兴趣、厌倦、移情、敌视、理解、误解和其他信息。
而调控眼睛的重要手段是眼神。
眼神最能表示人的内心活动,所以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
比如,睁大双眼可以表示愤怒或惊讶;半睁双眼可以表示困惑或轻视;睡眼朦胧可以表示困倦或厌倦等等。
跨文化下的体态语的研究
![跨文化下的体态语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ceac3a43323968011c9246.png)
跨文化下的体态语的研究侯婷婷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人类交际有两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体态语在非言语交际中占重要部分,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体态语进行比较研究并从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旨在减少跨文化交际中障碍。
【关键词】体态语非言语交际文化差异一、引言人类交际有两种方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得交际活动。
据研究统计人类交流中百分之六十五的信息是由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其余百分之三十五才是由言语行为所传递的。
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体态语在人类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体态语的研究具有漫长的历史,雷勒?伯德惠斯特尔在1952年出版的《体语学导论》中正式创造了“Kinesics(体语学)”这一词,并使得体态语的研究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该书对体态语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阐述体态语交际在非语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到70年代研究成果又有了显著的发展。
1970年美国朱利叶斯?法斯特所著的《体态与交际》为对非语言交际领域行为做研究的总结。
此后,体态语的研究成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近年来,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大发展。
二、体态语的分类及差异1.面部表情。
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认为,信息的总效果7%来自于文字,38%来自音调,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在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
中国人通常认为通过认为面部表情可以推断出人的性格。
中国戏曲中,通常通过画脸谱来表达出人的个性和气质。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通过别的面部表情来推断出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惊奇、害怕、生气、讨厌,高兴和哀伤六个人类基本表情都能通过面部表情显露出来。
不同的文化语境下,面部表情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蕴意。
例如,我们通常认为微笑时表示开心,而在日本微笑不仅仅表示开心而且有时是避免尴尬和不愉快情形时一种策略。
在日本,不管情形多么糟糕,即使是朋友们来看望已故亲人的最后一面,主人都会对客人微笑,在体育比赛中失败的运动员还是成绩考班上倒数的学生,他们都会抱着微笑去抚平内心深处的伤痛从而避免丢面子。
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
![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aafd95f844769eae009edd5.png)
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作者:王曦晨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4期[摘要]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媒介。
体态语真实、直观、丰富,但有时又很含糊和朦胧,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从体态语的交际功能、文化差异以及出现差异根源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减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更好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体态语非语言交际交际功能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074-02体态语是人类在语言交际时伴随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
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触语言三种。
正如耿二岭所说:“体态语既不是从语言系统中剔除出来的剩余部分,也不是对语言系统的额外补充,它乃是为补偿口头语言在交际中的不足所不可缺少的行为。
”体态语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受文化定势的影响,处于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对其他文化体态语中的不同或相同之处出现理解偏差或错误。
一、体态语交际功能(一)交流思想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借助于表情、手势之类的动作来达到表达思想的效果,有的甚至不需要语言表达,这也就是“无声胜有声”。
众所周知,语言所需要的是听觉,而体态语需要的则是视觉,用立体的、形象的、富有色彩的形式来满足交流思想的需要。
例如,课堂上,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他,那学生顿时会有一种自信的、被肯定的感觉;在世界大型比赛中,裁判员的手势都能够被运动员接受;赛场上,队友打个“V”的手势,其他队友便信心倍增。
可见,交际双方通过简单的体态就能从思想上达到共鸣,便于交流。
(二)表达或掩饰情感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声调、语气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科学家发现,由脸上肌肉的松弛和收缩以及眼神的变化,也可以表现出生气、高兴、惊讶、害怕等情感,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个别表现形态和程度不尽相同罢了,这也是体态语的特殊功能。
体态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体态语的文化差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b9254d69eae009581becc5.png)
埃克曼(k n ̄ 弗里森(r sn。 E ma)l l Fi e ) e 他们将体态语分为 5类:
符 号 势 、 解 势 、 节 势 、 情 展 示 、 应 势 。 中 国 的 学 者 图 调 心 适
一
般 认 为 体 态语 是 “ 人 体 发 出的 具 有 表 情 达 意 功 能 的 由 套 图 像 性 符 号 。 括 人 的 面 部 表 情 、 体 姿 态 、 体 动 包 身 肢
中,0 5 %以上 的 信 息 交 流 是 通 过 无 声 的体 态 语 来 实 现 的 。 体 态 语 根 植 于 本 国 、 民 族 、 地 域 的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中, 本 本 具 有 相 当 的 独 特 性 .它们 所 发 出 的视 觉 及 触 觉 信 号并 不
一
作 和 身 体 位 置 的 变 化 .是 人 类 重 要 的 交 际 手 段 之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在 以下 四个 方 面 。
1 姿 态动 作 、
能 为异 域 他 邦 的人 们 自然 而 然 地 领 会 。体 态 语 像 语 言一
样 , 在 某 种 文 化 内部 形 成 的 自身 的 一 整 套 清 晰 、 确 、 是 明 模 式 化 的符 号 。 不 能 “ 之 四 海 而 皆 准 ” 它 放 。在跨 文 化交 际 中, 不 能 了解 这 些 自成 一 体 的 视 觉 及 触 觉 信 号 , 样 一 若 这 种 有 效 的 人 际 交 流 系 统 就 要 失 败 【 因此 , 文 以体 态 语 I l 。 本
因此 体 态 语 是 指 在 交 流 互 动 中 由身 体 或 部 分 身体 做 出 非 言语的交流信息的行为和动作 。
浅谈英语教学过程中汉英文化的体态语差异
![浅谈英语教学过程中汉英文化的体态语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9602e81d0d233d4b14e69fb.png)
景的人 , 在互相接触 的过程 中, 交际行为会互有差异 , 这些差
响到授课质量。体态语是 教师用来 掌控 课堂 的一种 重要辅
收 稿 日期 :09— 4—1 20 0 1
异不仅表现在言语交际行为上 , 而且在非言语 交际行 为中更
图片 、 图画、 演示 、 讲解等形式让学生观其形、 知其意 , 既可增
二、 在英语教学 中使用体态语的意义
1 .在英语教学 中恰 当使用体 态语能够 协助教师 有效地
组织课堂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掌握课 堂的能力直接影
添情趣 , 活跃课堂 气氛 , 而更好 地促进英 语教学 的顺 也可 从
徐 春 涛
( 黑龙江农 垦职业学 院 英语教研 室 , 哈尔滨 102 ) 5 0 5
摘
要 : 态语是人类进行交际过程 中使 用早 于语言 的非 言语 交流方式 , 交际过程 中信 息传递 的主要途 径。 体 是
由于其使用的特殊性 , 决定 了不 同民族文化 背景 下的表现差异。特别是在汉语和英语这两大语种 的使 用过程 中, 存
化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 正确有效 地利 用这些体 态语
性 。针对不同的内容 , 教师可 以示范各种不同的动作 。因为 这些体态语可 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受 系统 , 而能 引起大 从 脑神经 的兴奋 , 激发起学 习兴趣 。 4 .在英语教学 中恰 当使用体态语 可传达教师丰富 的感
20 0 9年 6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e oga gCl g f dct n o r l f i njn o eeo uai n H l i l E o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体态语对比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体态语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a6011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4.png)
东北师范大学 唐付宇
揖 内容摘要铱 体 态 语 即 由 人 的 身 体 发 出 来 的 用 以 同 外 界 交 流 信 息 和 情 感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身 体 动 作 遥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袁体 态 语 的 运 用 十 分 广 泛 袁本 文 着 重 对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袁中 西 方 的 体 态 语 差 异 进 行 了 研 究 袁并 分 析 了 差 异 背 后 的 原 因 和 解 决 因 体 态 语 差 异 产 生 的 交 际 障 碍 的 办 法 遥 为 人 们 进 行 跨 文 化 交 际 打 下 基 础 袁避 免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引 起 不 必 要 的 误 解 和 冲 突 遥
1. 头 部 动 作 在 西 方 国 家 中 袁尤 其 是 英 语 国 家 中 袁他 们 在 跟 熟 人 打 招 呼 的 时 候 往 往 是 扬 一 下 头 袁他 们 认 为 仰 头 更 为 友 善 袁更 为 随 和 更 为 平 等 遥 同 时 袁他 们 有 时 候 也 会 用 点 头 表 示 打 招 呼 遥 但 是 在 中 国 袁熟 悉 的 人 打 招 呼 时 通 常 是 点 头 或 者 是 相 对 方 招 一 下 手 袁仰 头 被 看 做 是傲慢无礼的表现遥 2. 眼 神 在 交 谈 的 时 候 袁西 方 人 比 中 国 人 的 目 光 交 流 的 时 间 更 长 更 为 频 繁 袁他 们 认 为 频 繁 的 目 光 交 流 是 诚 意 的 变 现 遥 然 而 在 中 国 袁 一 直 盯 着 对 看 是 不 礼 貌 的 袁尤 其 在 长 辈 对 晚 辈 袁上 级 对 下 级 讲 话 当 中 袁常 常 眼 睛 朝 下 看 以 示 尊 重 遥 3. 手 部 动 作 体 态 语 的 核 心 部 分 就 是 手 部 动 作 袁它 是 身 势 语 中 最 多 也 是 表 达 的 最 为 细 腻 的 部 分 遥中 西 方 体 态 语 的 差 异 大 都 是 通 过 手 部 动 作 变 现 出 来 的 袁例 如 院当 大 拇 指 向 上 伸 时 袁在 中 国 这 一 动 作 是 经 常 会 被 用 到 的 袁意 味 着 野 好 冶野 了 不 起 冶尧野 非 常 棒 冶的 意 思 曰而 在 西 方 国 家 中 袁如 果 在 公 交 站 牌 旁 边 向 上 伸 出 拇 指 袁则 表 示 他 们 要 搭 便 车 遥 在 澳 大 利 亚 袁竖 大 拇 指 则 是 一 种 粗 野 动 作 的 表 现 遥 渊 三 冤体 距 和 体 触 的 对 比 分 析 1. 体 距 体 距 就 是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身 体 距 离 遥每 个 人 都 有 每 个 人 独 有 的 个 人 空 间 遥个 人 空 间 就 是 指 一 个 人 与 另 一 个 人 之 间 所 保 持 的 空 间 或 距 离 袁它 是 无 形 的 袁却 是 实 际 存 在 的 遥 众 所 周 知 袁西 方 国 家 十 分 重 视 个 人 的 隐 私 袁对 于 一 米 线 的 严 格 遵 守 已 经 内 化 成 为 他 们 生 活 中 的 一 部 分 遥 但 是 袁在 中 国 野 一 米 线 冶并 没 有 成 为 人 们 日 常 生 活 的 行 为 规 范 袁乱 插 队 的 现 象 尤 为 明 显 遥 2. 体 触 体 触 就 是 指 借 助 于 身 体 的 接 触 来 传 达 索 要 表 达 的 信 息 遥体 触 这 种 交 际 行 为 就 像 语 言 交 际 行 为 一 样 袁是 人 们 日 常 生 活 中 所 必 须 的 袁但 由 于 文 化 的 差 异 袁谈 话 双 方 身 体 接 触 多 少 而 有 所 不 同 遥例 如 院 渊 1冤 同 性 之 间 袁特 别 是 青 年 同 性 之 间 的 亲 密 接 触 是 被 视 为 禁 忌 的 袁会 被 看 做 是 一 种 同 性 恋 的 行 为 袁在 异 性 之 间 的 亲 密 接 触 却 是 允 许 的 曰在 中 国 袁做 法 正 好 相 反 袁同 性 之 间 的 体 触 是 允 许 的 遥 渊 2冤 在 西 方 国 家 中 袁不 能 随 便 摸 别 人 小 孩 的 头 袁尤 其 是 男 子 不 能 触 摸 女 童 袁否 则 就 会 有 猥 亵 儿 童 之 嫌 遥 但 是 在 中 国 袁摸 小 孩 子 的 头 或 者 捏 捏 小 孩 的 脸 蛋 表 示 的 是 一 种 喜 爱 之 情 袁家 长 不 会 感 到 厌 烦 袁更 不 会 认 为 是 猥 亵 儿 童 的 行 为 遥 渊 3冤 在 中 西 方 体 触 文 化 中 袁 差 异 最 大 的 一 点 要 数 野 挤 一 挤 了 冶遥 在 西 方 国 家 中 袁在 拥 挤 的 车 辆 中 袁或 者 是 在 饭 店 及 其 他 公 共 场 所 袁人 们 避 免 挤 坐 在 一 起 曰但 是 在 中 国 袁无 论 是 家 人 之 间 还 是 朋 友 同 时 之 间 甚 至 不 相 识 的 人 之 间 袁为 了 情 谊 和 热 闹 袁大 部 分 人
中日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中日体态语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3041012a8114431b90dd814.png)
在 日常生活 中。 们相互之 间传 播信息 、 流思想 、 情达意时 , 人 交 表 所依靠 的交际工具不 仅包括语 言 . 括非语 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 交 还包 际活动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 。 但绝对不是 唯一的交际工具 。在人类进 行 交际活动时 . 往往要依 靠体态语 、 副语言 、 体语等一 系列的非语言 。 客 其中, 体态语 是非语 言交 际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指表情 、 主要 手势 、 身势 、 体距等等 。 每个 民族都 有其 独特的发展历史 、 社会 文化、 地理环境 , 生活在其 中的人们 的一切行为 . 都会深受这些 因素的制 约和影响。虽然人类 的 体 态语 具有一定 的共 性 . 例如 与生俱来 的笑 和哭 . 但是更 多的体态语 是通过后 天学 习得来 的 因而. 天习得 的体 态语就会具有强烈 的民 后 族特性 , 同民族 、 同的体 态语 , 达出的信息就会有所不 同。因 不 相 所传
◇高 教论述◇
科技 嚣向导
21年第2 期 01 4
中 日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邹佳 瑜
( 山东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摘 要】 文化交际 中, 跨 不仅 包含语言交际 , 而且 包括非语 言交际。 态语是 非语 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体 它是通过表情、 动作和体距等方 式传递 出一定的信息。 态语具有强烈的 民族特性 , 同民族、 同的体 态语 , 体 不 相 所传达 出的信息就会有所不 同。 以, 所 在跨文化交 际中, 不理解对 方的体 态语所传递 出的信息 , 容 易造成误解。 就很 【 词】 关键 体态语 ; 手势; 体距 表情; 身势;
配合有声语言使用 . 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 . 以深刻 的印象 。 给人 每一个 民族 都有其 固定 的手势 . 同的民族 . 同的手势所包 含 不 相 的信息是不 同的。中国人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或称赞 , 出小指则 表 伸 示差劲 ; E本人竖起大拇指时可以表示“ 而 t 父亲” “ 、 丈夫” 上 司” 竖 或“ , 起小指则表示“ 情人” 的意思。中国人用食指在头 的一侧 、 阳穴 的位 太 置划圈 圈, 表示 “ 我想想 ”而 日本人则表示 “ 让 : 傻子” 的意思 。双手举 起 , 中国意味着输或投降了 ; 在 而在 日本 , 多半用在表示获胜或幸运 降 临时 。 并且众人 齐呼“ 万岁” 。双手合 掌放在胸 前 , 在中 国表示乞求 , 而 在 日本表示感谢或抱歉 另外 , 还有各 自特有的一 些手势 。例如 : 日本人将双手放胸前 , 手 心朝下 、 手指下 垂的动作表示 “ 幽灵 ”将 双手食指竖起放 在头部两侧 : 此. 在跨文化交 际中. 如果不理解体态语所传 达出的信息 . 就很容易造 上方 , 表示某个 人生气 了 : 右手食 指放在 右眼下睑部 , 将 表示“ 活该 ” 等 成误解 。 等。 日本人不理解中 国人生气时拍桌子 : 而 拍腿表示“ 明白” “ 或 决定 ” ; 体态语是一种表达 和交换信息 的可视化 符号 系统 . 它通过人 的面 用手拍胸部表示 自信 、 负责等 意思。 22身势 . 部表情 、 身体 姿势 、 肢体 动作 和体位 变化等独 自或配合有声语言 , 同外 界交流情感 、 传递信息 。一般认为 。 体态语可 以概 括为表情、 动作和体 与手势一样 . 也能够传递各种信息 、 达不同的感情 . 身势 表 是非语 距三种要素 。下面从这 三方面探讨一下 中 日的文化差异 。 言交际的重 要内容 日本人最 典型的身势 动作之一是鞠躬 。 日 人之间问候时 , 本 一般 1表情 . 并且根据恭敬的程度不同 , 弯腰低头的角度也是不同的。 日 表情 是指 颈部 以上各 部位的动作 、 状态或生 理变化 ( 例如 : 皱眉 、 都是鞠 躬。 信 而是 出于谦 逊和服从集体 的社 脸红 、 撅嘴等 ) 所显示 的感情或者情绪 的外在表现形式 。 表情是表达人 本人 喜欢弯腰 低头并 非不 自 的表现 . 在 昂首挺胸会给人“ 目中无人” 的感 觉。 中国人之间 问 而 们 内心真实情感 的一种无声语言 .能够把人各种 复杂的内心世界 , 如 会 原因。 日本 . 如果是熟人之 间只是摆摆手或 微微点头 ; 如果要表示敬 意或者热 高兴 、 愤怒 、 悲哀 、 痛苦等思想感情充分表现 出来 。但 表情不仅与个人 候 , 情 的时候 , 一般是深深地握手 。 日 而 本人行礼致意时 , 传统上是没有握 的心理 因素有关 . 还与 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 。 虽然 中国人和 日 本人 的表情都不像西方人那 么富于变化 . 但是相 手的习惯的。 日本人 还有一个 最典型 的身 势动作就是点 头。 日 本人 之间交谈 对于 日本人来说 , 中国人的表情还是 比较丰富 的。中国人不 善于掩饰 总是频频点头或者说 “ 0 ” c 等随声 附和着 。 耋 就连打 电话时 , 尽管对 内心 的情感 。 常常是喜怒 哀乐形 于色 . 对于陌生人 也很少做 出友好 的 时 , 日本人也会 同样频频点头 。日本人 的这种点头 . 有时候并非 表示 。因而, 中国人 的这 种不控制情感 的表现 , 常常令 日本人 感到 困 方看不 到. 而 惑。 日 在 本人 看来 . 中国人不 友好 的表情 , 在生气 , 生畏 。 像是 令人 这也 代表 同意对方 的观点 . 只是代表 自己在认真 的听着 而中 国人之 间 交谈时 . 一般在 同意对方 的观点或者 明白对方 的意思时 , 才会点头。 正说明 了中国人 的感情 比日本人外露 然 而 。 本人 在交 际中 。 日 往往 会控制 自己的表情 不直 接外露 感 3体 距 . 情。 这要归根 于 E t 本人强烈 的集 团意识 。 在集团 内部 。 本人主张以和 日 体距又称界域 . 是指人在交际 中对空间 的需求 和使用 。人们 在交 为贵 , 相互谦让 , 避免 冲突 。 因而 , 即使 日 本人有了反感或不满的情绪 , 际过程 中会经 常利用相对位置作为信号来传达信息 和交 流思想感情 。 也不会在表情上表现 出来 . 常常是 以微笑掩饰 自己的内心世 界。 日本 体距一般包括身体接触和身体距离 。 在跨文化交际 中。 同的 国家 , 不 体 人的这种微笑常常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 因为 日 本人不仅在高兴或觉 距所包含 的信息也是不 同的。 得可笑的时候微笑 . 就连烦恼或悲伤等不开心 的时候也会在别 人面前 31 体 接 触 .身 露 出微笑 。 例如 : 芥川龙之介 的小说《 手绢》 , 中 失去儿子的母亲微笑着 身体接 触是指通 过人与人之 间的身体接触 来表达情感和传 递信 为教授讲述儿子生前的点点滴滴。其实 . 日本人失去亲人 当然 也会悲 息 的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 。根据 民族的身体接触 的多少 , 可以把 文化 高接触文化” 低接触文化” 和“ 伤, 只是他们把悲伤压在心底 。 不想把 自己的伤感情绪带给别人 , 给他 分为“ 人增加麻烦。在 日本人看来 , 微笑是一种礼仪 , 是一种友好 . 一种修 是 日 本人对于身体接触非常敏感 . 一般都会尽量避免与别人产 生体 养。 触。 一旦不慎碰 到别人 的身体 。 都会立刻道歉 。 排队时不会像中国人那 中国人的微笑也具有丰富的含义 .可以表示领受对方 的好 意 . 可 样挤成一 团. 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日本人一般也很少握手 , 而且握的 以表示 赞赏 , 不屑一说 , 表示 还可以表示回避 。但是 , 日 与 本人 的微 笑 很浅 、 很轻 、 间很短 , 时 并伴随着鞠躬 , 保持体距 。由此看来 , 本 是属 日 于低接触文化 。 不同 . 中国人的微笑常常是情感所致。 中国人对于礼貌性的身体接触不是特别在意 。在 中国, 老朋友 相 2动作 . 关系密切的女性朋友会手拉手或互相挽着胳 膊逛 动作包括手 势和身势等 。 即依靠人 身体呈现 出的样 子 、 身体不 同 见时会热情 的拥抱 : 长辈对晚辈表示关心或鼓励时 。 可以轻拍头、 、 肩 背等部位。 而在 日 部位的状态变 化 、 以及身体间的接触来传 达或交流信息等一切 交际行 街 ; 除小孩 和恋人外 . 在公共场合几乎是没有身体接触 的 , 太靠近别人 为。 在跨文化交际 中. 不仅要注意 自己的行为动作给对方带来 的印象 , 本 , 会被认 为是一种失礼 的行为 。 还要能够理解对方的手势和身势所包含的信息。 3 身体距离 . 2 21 . 手势 身体距离是指在交 际过程 中.人们相互之 间所需 的空间距 离 , 也 在非语言交际 中. 手是最活跃 、 最主动 的身体部位 。 手势是一种表 下转第 9 8页 ) 达喜怒哀乐 的无声语言 , 是人人使用 、 时时使用 的重要交际工具 。 手势 是表达情感 和传递信 息的交 际工具 。民族 和文化背景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比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f0ece7da417866fb84a8e29.png)
( 一)身体接触 体触是富有文化特色的交际行为 。人类学家 把文 化大致 分 为两大类 :接触 文化 与非 接触 文 化 ,阿拉伯人 、南欧和西 欧人 、犹太人及拉 丁语 系的人属于第 一类 ,他们 的体触行为频繁 ,见面 时常相 互拥 抱 ,触碰 彼此 的鼻 子 ,闻对 方 的气 味。美 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 中国人用点头 、握手的方式表示 问候 ;在泰 国 ,人们在公开场合都避免身体接触 ,触碰别人 的头部则会犯下大错 ;在美 国 ,女士见面很少握 手 ,两个女士见 面拥抱亲吻是很普遍的现象 ,夫 妻 和近亲久别 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 ,但是两个男 人很少拥抱 ,一般 只是握手或脱帽 ,如果男性勾 肩搭背会被认 为是 同性恋 ;在德 国,男 女在与人 相见时都喜欢握手。
过两种形式进行 ,一是言语交际行 为 ,二是非言 语交 际行 为。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人类 的交际过程 中 ,特别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中 ,具有语言所 不可替代 的功能 。它 同语言相辅相成 ,共 同完成 交际过程 ,实现积极的最终 目的。 美 国 宾 夕 法 尼 亚 大 学 的教 授 Brw iel 对 i hs l曾 d t 同一文化 的人在对话 中言语 和非言语行为做 了一 个研究 ,认为言语交际最大只 占整个交际行为的
握手 是 在 英语 文化 和 汉 语 文化 中被 普 遍 接 受 的体态语 。但是 ,中国人的握手习惯和西方国家
3 %左右 ;Sm vr l 肯定地认为在面对面的交 0 a oa ̄更 J 际 中 ,只有 3%左右是言语行为 ,其他则都是 通 5 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 ;美 国还有研究表明 ,在
或保持不同的距离 。不 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 间不同的空间区域 ,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 时不 喜欢 离得太 近。中国人和西方人 ( 尤其是英 、美 人 )对 空间的适宜距离有着很不相同的观念 ,中
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英汉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英汉体态语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02fa6e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6.png)
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英汉体态语的文化差异体态语是指人们在交流中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方式来传达信息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它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体态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增进沟通的效果,打破语言障碍,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会用手势来强调自己的说话内容,比如挥动手臂表示兴奋或着急,点头示意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等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倾向于用微笑、眼神交流和姿势动作来表达情感。
比如微笑可以表示友好和亲近,直立身体可以显得自信和有礼貌,低头则表示尊重和谦虚等。
此外,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一些体态语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英语中,竖起拇指表示“好的”或是“赞同”,但在中国可能会被理解为“真棒”或是赞美的意味。
再比如,在中国,握拳弯腰行礼是一种尊重的表达方式,而在西方国家可能被误解为受挫或懦弱。
因此,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并尊重对方的体态语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对方的体态语来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比如,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可以适当运用手势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让对方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意思。
而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可以通过微笑、眼神交流和动作姿势来传递友好和亲近的信息,促进沟通与融洽。
总的来说,体态语在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进沟通效果,还能够打破语言障碍,增强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
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体态语习惯更是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学习和适应,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促进国际友谊的发展,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愿我们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手势礼仪 中西文化差异
![手势礼仪 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af34f1610a6f524ccbf8522.png)
手势礼仪的定义
体态语礼仪 指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运用来表达情意、交 换信息、交流思想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人与人的沟通。包括 情态语言,身势语言,空间语言等。
手势礼仪 手势礼仪是体态语言的一种,通过手和手指活动来传递信 息,拇指
表示夸奖和赞许
向上伸大拇指表示夸奖和赞许中国美国祈祷幸运向上伸大拇指好的意思墨西哥荷兰斯里兰卡墨西哥荷兰斯里兰卡向上伸大拇指好的意思表示对来自远方的友人的问候表示男日本尼日利亚向上伸大拇指中性的意思男人您的父亲日本朝鲜搭车法国指东西印度尼西亚向上伸大拇指向上伸大拇指不能随便用哦
手势礼仪—各国的手势文化差异
主讲人——王柳芳
中国
突尼斯
倒水和停止
中性的意思
向下伸大拇指
最常用的意思
美国 英国
泰国 缅甸 马来西亚
菲律宾
不同意或对方输了
印度尼西亚
失败 向下伸大拇指
向下伸大拇指
不可以随便用哦!
法国
没用、 死了或 运气差
墨西哥 澳大利亚
讥笑和嘲讽
伸出食指和中指
伸出食指和中指
2、第二或剪刀
中国
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非洲国家
Victory(胜利)
欧洲绝大多数国家 伸出食指和中指
伸出食指和中指
不可以随便用哦!
英国:伤风败俗的事。
意大利:戴绿帽。
伸出食指和中指
伸出食指和小指
伸出食指和小指
交好运。
拉丁美洲国家
要让那人倒霉。
非洲国家
保护自己不受妖 魔鬼怪的侵害。
欧洲国家 伸出食指和小指
伸出食指和小指
不可以随便用哦!
意大利
表示自己的老婆有了外遇。
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对比
![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471ecec998fcc22bcd10d5c.png)
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 非语言行为传递的”。[1]本文重点论述与身体有关的非语言交际 方式——身势语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身势语同 语言一样,是文化的载体,有着强烈的民族特点。由于各民族的
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交际信号,所以在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与环境的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 不同含义。
参考文献(4条) 1.Samov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1991 2.Hall,E.T The Silent Language 1959 3.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1991 4.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199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喻硕丰.YU Shuo-feng 浅谈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1)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不同文化由翻
[摘要]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阐述了身势语的主要特点以及身势语在体距语、目光接触和 手势语三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关键词]身势语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
1.引言 人际交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种形式进行。非 言语交际有意识或无意识贯穿于言语交际之中,是人类整个交 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Contents 一、引言………………………………………………………………1 二、传统文化差异,形成中西方体态语“取合型” 和“离散型”的不同特征……………………………………………1 三、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体现在体态语上的差异…………………2 四、社会风俗是造成体态语差别的重要因素………………………3 五、加强体态语研究,搞好国际交流………………………………4 参考文献………………………………………………………………5 摘要体态语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特殊情况下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体态语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相同的体态语往往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
Abstract Body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body language has eviden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ame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show different or even opposite meaning.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conflict culture contrast. 一、引言人类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仅凭口语和书面语是难于“完整”地完成的,原原本本记录或录制一场对话,时常会使阅读者或听众茫然不解,但是对话人却能够完全明白相互间的意思,其原因就在于,单纯的读者或收听者所接受到的信息并不完整,属“单向” 的语言,而现场对话的人,不但可以透过听觉,还可以通过视觉接受发声者所给的信息也就是眼睛对身资发出的视觉信号。
最明显的例证是小说和戏剧,小说家必须通过人物对话,并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传达之间的信息,也才能生动的给读者活的思想,而剧作家的剧本虽然只有台词,但它却必须加上演员的身资演绎与观众想象。
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达25万多种用手可做出1000多种姿势,能把人的各种情绪,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末,项羽鸿门宴请刘邦,范曾以眼色和手势示意项杀刘邦以绝后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可见,一个人的体态语,在某些情况下以至无声胜有声的结果。
正是这个意义上,体态语借助手势,身资,眼神,面部表情和体触等来完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交流。
然而,共性的体态语主要是一些先天动作(如欢乐之笑,痛苦之哭)和自发动作(如双臂抱胸,双腿交叉等),而更多的却是后天习得的它们根植与本国,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导致异乡异族人不能一一领会。
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若不能翻译自成一体的视觉及触觉信号,这样一种有效的人际交流系统就将失败。
中西方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在各自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分别总结形成了两大类自成系统的体态语。
双方的交流,必须有着对双方体态语的破译。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知己知彼,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了解体态语的差异性,对相互理解和交流,避免误会和冲突,并深入掌握异域文化的特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剖析产生体态语差异的文化根源。
二、传统文化差异,形成中西方体态语“聚合型”和“离散型”的不同特征历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形式。
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体态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且反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民族思想,及对人生的看法。
有人准确的把古老的中国文明称为“华夏文化圈”,而之所以称职位“圈”是指它由于隔山阻水的地理因素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使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处于自己自足的封闭现象,在这个“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体系。
纵观中国历史,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长期形成了一个似同族家庭似的国家,崇尚统一,追求和合,喜群居。
这与西方人以个人为中心的理念制度根本对立,西方人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儿女到十八岁成人后,即要离家,自食其力,与父母关系淡薄,虽然他们也说,"east ,west, home is best",但他们描述的实际上只是一种相思,并非家庭,究其原因,西方文明不像中国的“圈”,他、们拥有一种“航**明“和”游牧文明“,他们就像一个向外扩张横向延展的球,他们相信只有走向外部世界才能求生存与发展。
因此西方人形成了一种独立,外向的精神,即一种“离散性”行为模式。
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在体态上有明显的表现,以“个人空间反应”为例,“个人空间”指的是围绕在个人周围的无形领域,在人际交往中,若他人进入这一空间,我们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如果他们离这一空间太远,我们又会觉得受到了漠视。
中西两方对此空间的适宜距离有着很不相同的观念,中国人喜欢近距,而西方人则爱远离。
曾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站在大厅友好交谈,中国人因为“聚合型”行为模式而不断靠近,而西方人则由于离散型”行为模式而不断远离,由于双方不知道彼此的体态语习性,而在大厅中像跳舞一样的转起圈来。
中国人可以在两个人的坐位上挤三个人而怡然自得,而西方人当遇到无奈只好这样拥挤时,也会采用“特殊技巧”——漠视旁边的人。
综上体态语上的大相径庭,均源于一为“聚合型”文化,而另一源于一种“离散型”文化。
分析“离散”“聚合”特征的形成,除传统文化外,还有民族的区域、环境也有关系。
中国人口密度大,习惯拥挤的环境,统计数字表明,英美等国只有中国人口的1/3,而领土却是中国领土的3倍。
三、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体现在体态语上的差异民族性格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性使各民族各具特色,相互区别开来。
中西方民族性格特征有着强烈的反差,因而其体态语也迥然相异。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同时也是封建中央集权格局和传统主体文化最稳固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严谨的等级秩序,系统的礼乐教化,向心型的内敛文化,使中国人熏陶出了谦虚、从众、克制、重礼节、尚伦礼,表达含蓄等的内敛性格。
而西方则由于地理交通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其文化很难长久持续,而呈现出富于变动的扩张的多元文化混杂格局,同时,西方国家很早就已有了朴素的“共和”“民主”的雏形,因此较早地击溃专制集权步入现代社会体制。
于是造成了西方人富于冒险精神崇尚独立和平等,外向、自信、直率、随便的外露型性格。
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导致产生形态各异的体态语,从而产生冲突。
西方人可能会把中国人的谦虚,含蓄看作自卑,会把许多中性举动看成过于苛刻呆板。
而中国人则会认为西方人爱表达自己,情感外露,毫无顾忌,看作是“惟我独尊”。
从走路的姿势就能体现这一差异,中国在清朝就有过欧洲人没有膝盖,走路双腿不会弯曲的笑话,据调查,中国人最看不惯西方人走路大摇大摆、昂首傲慢的样子,而西方人则看不惯中国人做事畏畏缩缩羞羞答答结果双方产生误解。
鞠躬是全人类共有的礼貌姿态,源于一种谦卑行为,人在面对强敌或尊崇对象时,你会使用这一体态语使自已卑微,达到乞怜自保的目的,如(五体投地,匍伏跪拜)而这种共有的体态语在中西方也非完全同一,中国人的欠身动作较多(尤为日本人),而西方较少。
这就是因为西方国家较早脱离了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其民族已养成平等的性格,而中国却较晚走进现代社会,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礼制使民族性格根深蒂固。
外向而粗犷的性格使西方人表达情绪时直接,体态语指示明确。
而内敛则使中国人体态语含蓄克制。
比如,中国人表达急躁情绪会跺脚,而西方跺脚仅表达“不耐烦”,而中国传统文化较抑制感情的流露在公共场合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性格差异对体态语的表现有较不明显的影响。
四、社会风俗是造成体态语差别的重要因素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一种世代沿袭的文化现象。
体态语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文明的礼规范,几千年来更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男女之大防”,由此在两性交往,身体接触,身体暴露率等方面的体态语上形成了一系列“标准”。
在中国同性之间可随便发生身体接触,而异性间则为“男女授受不亲”,男性赤膊上陈,女性则需着装严密,夫妻间有闺房之乐,但在公众场合却不能表现亲抱,西方民族则因礼仪体制“松弛散漫”及推荐人体美、崇尚体育的风习而显出不同的风貌,同性间一般忌讳休触,异性则是天位地义,男女两性可着装暴露,甚至裸体尽露在一定场合也不会令人惊,拥抱、接吻也不必避讳,更可发生在社交场合。
尊老、敬长、爱幼是中国人的长期习俗,等级观念严重,成年人抚摩小孩头顶是表示关爱,而换过来就是大逆不到,而西方国家的人确不一样,不同年龄的人可以互相拍击以示友爱。
中西方许多形式相同的体态语也往往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如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英语国家则表示“搭车”。
中国人点头表示赞同,而西方有的国家则用摇头表示同意。
这些同型异义的体态语,大多植根于民族相沿成习的风俗中。
民俗是民族的固有特征,其差异性表现在体态语上是纷繁多姿的,在国际交流中,只有把握住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底蕴,才能总体认识其体态语。
五、加强体态语研究,搞好国际交流中西方体态语差别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掌握好各国体态语,搞好国际语言交流,就应该加强对体态语的研究,就必须通过文化民族性格特征,社会风俗的对比,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从而排除文化干扰,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实现成功的国际交流。
体态语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年轻一代已较快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体态语,如“好”的手势,举起中指和食指做胜利状等。
随着各国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体态语使用将更加广泛。
因此,我们对各族不同的体态语产生的矛盾应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而对于相通之处,更应深入了解,以建立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
总之,掌握和理解体态语,不但可以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具有科学上的理论价值。
在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体态语将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2] 德斯蒙德、莫里斯人类行为观察[M] 海天出版社1990 [3] legerbrosnahan. 中日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 毕继万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