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

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
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

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

Contents 一、引言………………………………………………………………1 二、传统文化差异,形成中西方体态语“取合型” 和“离散型”的不同特征……………………………………………1 三、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体现在体态语上的差异…………………2 四、社会风俗是造成体态语差别的重要因素………………………3 五、加强体态语研究,搞好国际交流………………………………4 参考文献………………………………………………………………5 摘要体态语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特殊情况下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体态语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相同的体态语往往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Abstract Body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body language has eviden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ame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show different or even opposite meaning.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conflict culture contrast. 一、引言人类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仅凭口语和书面语是难于“完整”地完成的,原原本本记录或录制一场对话,时常会使阅读者或听众茫然不解,但是对话人却能够完全明白相互间的意思,其原因就在于,单纯的读者或收听者所接受到的信息并不完整,属“单向” 的语言,而现场对话的人,不但可以透过听觉,还可以通过视觉接受发声者所给的信息也就是眼睛对身资发出的视觉信号。最明显的例证是小说和戏剧,小说家必须通过人物对话,并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传达之间的信息,也才能生动的给读者活的思想,而剧作家的剧本虽然只有台词,但它却必须加上演员的身资演绎与观众想象。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达25万多种用手可做出1000多种姿势,能把人的各种情绪,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秦末,项羽鸿门宴请刘邦,范曾以眼色和手势示意项杀刘邦以绝后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可见,一个人的体态语,在某些情况下以至无声胜有声的结果。正是这个意义上,体态语借助手势,身资,眼神,面部表情和体触等来完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交流。然而,共性的体态语主要是一些先天动作(如欢乐之笑,痛苦之哭)和自发动作(如双臂抱胸,双腿交叉等),而更多的却是后天习得的它们根植与本国,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导致异乡异族人不能一一领会。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若不能翻译自成一体的视觉及触觉信号,这样一种有效的人际交流系统就将失败。中西方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在各自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分别总结形成了两大类自成系统的体态语。双方的交流,必须有着对双方体态语的破译。交流的目的是为了知己知彼,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了解体态语的差异性,对相互理解和交流,避免误会和冲突,并深入掌握异域文化的特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剖析产生体态语差异的文化根源。二、传统文化差异,形成中西方体态语“聚合型”和“离散型”的不同特征历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形式。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体态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且反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民族思想,及对人生的看法。有人准确的把古老的中国文明称为“华夏文化圈”,而之所以称职位“圈”是指它由于隔山阻水的地理因素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使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处于自己自足的封闭现象,在这个“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体系。纵观中国历史,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长期形成了一个似同族家庭似的国家,崇尚统一,追求和合,喜群居。这与西方人以个人为中心的理念制度根本对立,西方人人的家庭观念

非常淡薄,儿女到十八岁成人后,即要离家,自食其力,与父母关系淡薄,虽然他们也说,"east ,west, home is best",但他们描述的实际上只是一种相思,并非家庭,究其原因,西方文明不像中国的“圈”,他、们拥有一种“航**明“和”游牧文明“,他们就像一个向外扩张横向延展的球,他们相信只有走向外部世界才能求生存与发展。因此西方人形成了一种独立,外向的精神,即一种“离散性”行为模式。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在体态上有明显的表现,以“个人空间反应”为例,“个人空间”指的是围绕在个人周围的无形领域,在人际交往中,若他人进入这一空间,我们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如果他们离这一空间太远,我们又会觉得受到了漠视。中西两方对此空间的适宜距离有着很不相同的观念,中国人喜欢近距,而西方人则爱远离。曾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站在大厅友好交谈,中国人因为“聚合型”行为模式而不断靠近,而西方人则由于离散型”行为模式而不断远离,由于双方不知道彼此的体态语习性,而在大厅中像跳舞一样的转起圈来。中国人可以在两个人的坐位上挤三个人而怡然自得,而西方人当遇到无奈只好这样拥挤时,也会采用“特殊技巧”——漠视旁边的人。综上体态语上的大相径庭,均源于一为“聚合型”文化,而另一源于一种“离散型”文化。分析“离散”“聚合”特征的形成,除传统文化外,还有民族的区域、环境也有关系。中国人口密度大,习惯拥挤的环境,统计数字表明,英美等国只有中国人口的1/3,而领土却是中国领土的3倍。三、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体现在体态语上的差异民族性格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性使各民族各具特色,相互区别开来。中西方民族性格特征有着强烈的反差,因而其体态语也迥然相异。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同时也是封建中央集权格局和传统主体文化最稳固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严谨的等级秩序,系统的礼乐教化,向心型的内敛文化,使中国人熏陶出了谦虚、从众、克制、重礼节、尚伦礼,表达含蓄等的内敛性格。而西方则由于地理交通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其文化很难长久持续,而呈现出富于变动的扩张的多元文化混杂格局,同时,西方国家很早就已有了朴素的“共和”“民主”的雏形,因此较早地击溃专制集权步入现代社会体制。于是造成了西方人富于冒险精神崇尚独立和平等,外向、自信、直率、随便的外露型性格。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导致产生形态各异的体态语,从而产生冲突。西方人可能会把中国人的谦虚,含蓄看作自卑,会把许多中性举动看成过于苛刻呆板。而中国人则会认为西方人爱表达自己,情感外露,毫无顾忌,看作是“惟我独尊”。从走路的姿势就能体现这一差异,中国在清朝就有过欧洲人没有膝盖,走路双腿不会弯曲的笑话,据调查,中国人最看不惯西方人走路大摇大摆、昂首傲慢的样子,而西方人则看不惯中国人做事畏畏缩缩羞羞答答结果双方产生误解。鞠躬是全人类共有的礼貌姿态,源于一种谦卑行为,人在面对强敌或尊崇对象时,你会使用这一体态语使自已卑微,达到乞怜自保的目的,如(五体投地,匍伏跪拜)而这种共有的体态语在中西方也非完全同一,中国人的欠身动作较多(尤为日本人),而西方较少。这就是因为西方国家较早脱离了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其民族已养成平等的性格,而中国却较晚走进现代社会,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礼制使民族性格根深蒂固。外向而粗犷的性格使西方人表达情绪时直接,体态语指示明确。而内敛则使中国人体态语含蓄克制。比如,中国人表达急躁情绪会跺脚,而西方跺脚仅表达“不耐烦”,而中国传统文化较抑制感情的流露在公共场合更是如此。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性格差异对体态语的表现有较不明显的影响。四、社会风俗是造成体态语差别的重要因素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一种世代沿袭的文化现象。体态语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文明的礼规范,几千年来更是得到了丰

富和发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男女之大防”,由此在两性交往,身体接触,身体暴露率等方面的体态语上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在中国同性之间可随便发生身体接触,而异性间则为“男女授受不亲”,男性赤膊上陈,女性则需着装严密,夫妻间有闺房之乐,但在公

众场合却不能表现亲抱,西方民族则因礼仪体制“松弛散漫”及推荐人体美、崇尚体育的风习而显出不同的风貌,同性间一般忌讳休触,异性则是天位地义,男女两性可着装暴露,甚至裸体尽露在一定场合也不会令人惊,拥抱、接吻也不必避讳,更可发生在社交场合。尊老、敬长、爱幼是中国人的长期习俗,等级观念严重,成年人抚摩小孩头顶是表示关爱,而换过来就是大逆不到,而西方国家的人确不一样,不同年龄的人可以互相拍击以示友爱。中西方许多形式相同的体态语也往往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如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英语国家则表示“搭车”。中国人点头表示赞同,而西方有的国家则用摇头表示同意。这些同型异义的体态语,大多植根于民族相沿成习的风俗中。民俗是民族的固有特征,其差异性表现在体态语上是纷繁多姿的,在国际交流中,只有把握住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底蕴,才能总体认识其体态语。五、加强体态语研究,搞好国际交流中西方体态语差别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掌握好各国体态语,搞好国际语言交流,就应该加强对体态语的研究,就必须通过文化民族性格特征,社会风俗的对比,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从而排除文化干扰,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实现成功的国际交流。体态语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年轻一代已较快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体态语,如“好”的手势,举起中指和食指做胜利状等。随着各国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体态语使用将更加广泛。因此,我们对各族不同的体态语产生的矛盾应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而对于相通之处,更应深入了解,以建立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总之,掌握和理解体态语,不但可以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具有科学上的理论价值。在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体态语将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发展。参考文献 [1]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2] 德斯蒙德、莫里斯人类行为观察[M] 海天出版社1990 [3] legerbrosnahan. 中日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 毕继万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2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3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4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5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6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 7 从酒文化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 10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 简析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3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4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15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6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17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8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寓言意义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20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21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22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23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 24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 25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26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27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28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29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 30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31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32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33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34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35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36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37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8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3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40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41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目录 一、体态语地概述 (2) 二、中西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 (2) (一>体态语文化差异地根源 (3) (二>体势语地文化差异 (3) (1>面部表情 (3) <2)手势 (4) <3)身体其他部位 (6)

(三>体距地文化差 异 (6) (四>体触地文化差异 (7) 三、总结···············································8b5E2R G b C A P 四、参考文献············································8p1E a n q F D P w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专业名称: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作者:郑婷摘要:体态语是人类多种交际方式中至关重要地一种.成功地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声表达自己以及准确理解别人地体态语地能力.只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够达到交际地最佳效果.而中西体态语文化因历史、政治、民族等条件地不同,具有一定地差异性.为了克服交流障碍,可以从体势、体距、体触三方面来了解体态语地文化差异.DXDiTa9E3d 关键词:体态语;体势;体距;体触

一、体态语地概述 提到交流,我们自然会想到语言,即我们每天说地不计其数地话.但是,除了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对我们日常地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地身体语言──体态语.RTCrpUDGiT 体态语是一种表达和交换信息地可视化<有地伴声)符号系统,它由人地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或者通俗地讲,当人体动作能够传递相关信息时,这些动作有了语言地功能,就成为体态语了.在现实生活中,体态语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同时留给对方更大地想象空间.心理学家得出一个有趣地公式:一条信息地表达=7%地语言+38%地声音+55%地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地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地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5PCzVD7HxA 人类地体态语具有一定地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地人们可以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地有效交流.然而,共性地体态语主要是指一些先天性动作<如欢乐之笑,痛苦之哭)和自发动作<如双臂抱胸,双腿交叉等),而更多地体态语却是后天习得地,根植于本民族地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宗教环境中,从而具有了各自地民族特性,自然而然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就产生了.随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为体态语地差异而产生误解.jLBHrnAILg 二、中西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摘要] 身势语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态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身势语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身势语帮助人们转换信息,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是避免语言障碍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流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身势语的含义。然而即使我们对常用的身势语有所了解,我们仍然很难掌握,因为身势语含义千变万化,即使同一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清楚的认识到这种非语言交际与文化间的关系。 [关键词] 身势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更关注于语言交流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而忽略了非语言交流的影响和文化的差异。而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忽略这些的话其实不是完全的交流。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与他人交谈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在使用我们的口头语言,我们的眼神、脸部表情、手势或者身体的其它部位的活动也在传递着信息。身势语,就像我们的口头语言一样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一、身势语的重要性及功能 1、什么是身势语 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身势语包含了很多人们无意识的细微动作,例如眨眼或轻微的眼球运动。身势语用完全区别于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人们之间的信息。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化成为世界的主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需传递和交换信息。语言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非语言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商业活动中如果双方语言不通,他们就会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并最终完成商业交易活动。拿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情为例子。出售方常常用计算器来给出价格,而如果购买一方不满意这一价格,便会摇头并用一个放低的手势来还价。非常简单的身势便能完成整个的交易,身势语在商业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大量的跨文化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也必须了解并掌握身势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相关文化的身势语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外语,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误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从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而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 2、身体语的主要功能

中西方_文化_差异比较分析

第28卷 总第118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8,Su m No.118 2010年 第1期SC I ENCE?ECO NOMY?S OC I ET Y No.1,2010 【文化艺术】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雷兴长 (兰州商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兰州 700020) 摘 要: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是导致东方文化多元化与西方文化一元化生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建设和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中西方;多元文化;一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1-0173-04 The New Com para ti ve Theory of Ch i n ese and W estern“Culture” LE I Xing-chang (L anzhou Co mm ercial College,Institute of Econo m ic Research L anzhou,L 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D ifferent physical geography and cli m atic conditi ons led t o the the diversity of eastern culture and unitariness of western culture.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 estern cultural will p r omote the internati onalizati on and worl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east and the west;multi-cultural;unitary culture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国家、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发展历程不一,必然导致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样,不同的文化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能小视。目前,文化的地位日益上升,已经被认为是国家经济社会不断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这就更有必要探讨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的优势在哪里?西方文化的长处有哪些?这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老问题。 一、中西文化的环境差异 大自然对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培植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与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河流,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海洋。海洋无比广阔,是无法征服的,只能顺其势,利用海洋,欣赏海洋;河流相对狭窄,是有可能征服的,集中社会力量,利用人力,征服河流,利用河流,就成了中国古人的愿望和使命。 大自然决定着社会文化,生存的自然环境特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广阔的海洋成了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养育了西方人的自由个性、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创造力的文化基因;由于奔腾的河流成了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培育了中国文化的社稷为上、循规蹈矩、顺势而为的文化基因。海洋变化无常、无法驯服,滋生了西方人自由奔放的个性文化;海洋的一望无际、变化多端,给予了西方人想象力丰富的思想文化;海洋的深不可测、无穷无尽,培植了西方人不断探索的创新文化。河流的可征服、可利用,滋生了中国人善于凝聚力量的社会文化;河流的顺势而流、不破不泛,培植了中国人善解人意、循规蹈矩的行为文化;河流的水到渠成、可堵可导,培育了中国人无为而治、灵活机动的哲学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含义差异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的“文化”含义更多的是教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在汉语中,文化是一个词组。“文”是指文章、典籍,“化”是指教化、训化。用著名的文章、典籍教化、训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就成了“文化”这一词汇的基本含义。 收稿日期:2009-0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文化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项目———批准号08XZX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兴长(1959—),男,陕西武功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国际经济研究。 371

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英汉对照】

一、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1. 跺脚,在中国人看来,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不耐烦。 2. 目不转睛地看,其中文含义是:好奇;有时是惊讶。 英文含义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3. 拍别人的脑袋,中文含义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疼爱的表现,但是对成年或青年人做出这样的动作则会引起反感,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 4. 鼓掌,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在中国人看来,表示表演者或演讲者的谢意,双方一齐鼓掌来相互表示友好感情。而在英语国家中,表演者或演讲者鼓掌则表示自己为自己鼓掌,自己为自己的表演感到骄傲,自己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 5. 嘘嘘声,汉语含义是反对;责骂;轰赶等。英文含义则是要求安静。 二、同样意思,动作有差异。 1. 叫别人过来,中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而美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美国人的这种肢体语言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侮辱,或挑衅,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2. 开玩笑时用的,表示丢人。中国人伸出食指在脸上刮几下,而美国人则是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3. 表示吃饱了的用语,中国人用手抚摸后轻拍自己的肚子(表示自己的肚子里已经装满食物了,不能再吃了。而美国人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表示吃到这了,食物已经到了嗓子了,再吃就要吐出来了。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动作。(中国没有或西方没有的某种肢体语言。) 1. 在美国,咬指甲,表示担心,不知所措,心中有重大的思想负担。 2. 在美国,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表示挑战,蔑视。 3. 在美国,摇动手指),表示: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The action is the same, but has different meanings. 1. Stomping,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it stand for angry. Its English meaning is impatient. 2. The Chinese meaning of intently watching is curious sometimes surprised. English meaning is impolite embarrassed and uncomfortable. 3. Shoot someone's head, the Chinese meaning: a performance of love for children, but for adults or young people to make this kind of action will cause offense, is an offensive action. 4.The applause, the audience applauded for performance or speech,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performer or speaker say thanks to the two sides together to show the friendly to each other.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 performers or speakers applauded for their proud performances,. 5. Peeing sound, Chinese meaning is against other’s idea. English meaning is requested quiet. 1. Tell others over, the Chinese body language to reach out to the cal lee, palms down, several fingers while bending a few times, and the body language of the Americans to reach out to as people, palms up, make a fist with the forefinger pitching. This action in China appears to be an insult, or provocation, it is an extremely impolite action. 2. Joke with, indicating a shame, China forefinger in face scraping few times, while Americans extended the index finger of both hands, palms down, with an index finger to rub the back of another index finger. 3. Fed terminologies, China stroking and patting his stomach (own stomach full of food, can not eat. Americans with one hand on his throat, palms down, means that eat the food to the throat, eat going to spit it out. 三the presence of only in a culture operation. (China or the West is not some kind of body language.) 1.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il-biting, expressed worry about what to do, the high pressure, the major burden of thinking. 2. In the United States, wore nose with the thumb and other four fingers bent with challenge the contempt. 3.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king a finger warning others not to do something, they are doing something wrong..

中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随着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等现象经常发展,但由于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别,这使得企业之间文化的融合非常困难,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些差别,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呢?我认为关键要弄清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联系。本文就中国企业文化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企业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一、文化形成的渊源不同 企业文化的特征与其国家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渊源都有所不同。 从历史渊源来看,对“人论”的不同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一国文化的特征,任何文化都是以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为基础,所有打上人类印记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都归于文化之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文明的起点是古希腊,在古希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彻底地脱离了自己所处的自然状态,因此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道路是从明确区分人与自然,把人和自然当作各自独立甚至相互对立的对象分别加以研究开始的。于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分离就成了西方文化的“人论”基础。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化的不但演变,西方的文化形成了如今以个人为本位、以注重自我权利为特征的权利型伦理价值观。而中国的文化,文明的发生是在原有氏族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氏族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注重人际关系的等级制度。由于等级森严,无法获得像西方那样的平等和独立的地位,因此对待自然和自己的态度就有着很大的差别。站在自己的宗法人伦关系的基础上来理解人,把人看作是“人伦”的派生物,重视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自然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人论”基础。 从地理渊源来看,由于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土地贫瘠、临海,无法靠农牧为生,但临海且岛屿星罗棋布又给古希腊人带来了机遇,船成了他们最主要的生存工具,航海可以占领新的空间,激发人的创造力,古希腊人在惊涛骇浪中锤炼出了冒险精神与扩张的本性,形成了西方文化个人本位的原始定位。而中国西面高山、东临大海、缺乏横越大海的条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境,这是形成整体性文化的客观基础。土地肥沃,小农经济长期占主要地位,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原始定位。 二、中国文化的合理内核与西方文化的理性成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为主体,极具人文精神,以重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其显著特点,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它不随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而自动消失,而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赋于自己新的时代内容,但其合理的内核保持不变。中国文化的合理内核主要包括:(1)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人生价值尊重,主张“人爱”,推及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内圣外王”。首先造就德、才、智全面发展的“自我”,然后积极参与社会,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3)注重个人道德的培养。通过“修身”,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4)强调群体本位。以家族、血缘等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自力更生、改革进取,从而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西方文化崇尚智慧和理性,讲究科学、民主,信仰宗教,追求道德和灵魂的净化,个人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鼓励个人奋斗、勇于竞争和拥有个人成就感是其价值概念的核心。美国文化是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是由各种文化组成的“大融炉”,具有强烈的开方性和兼容性。美国人民有争取自由、独立、民主的传统;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极度推崇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重视法治,公平竞争。 三、中国文化的消极因素和西方文化的非理性方面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但也有其糟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一方面使中国社

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西方的肢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等,都相对来说比较夸张,是动作配合表情的。而中国人比较含蓄。 加一些: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 走动———————发脾气或受挫 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 向前倾——————注意或感兴趣 懒散地坐在椅中——无聊或轻松一下 抬头挺胸—————自信,果断 坐在椅子边上———不安,厌烦,或提高警觉 坐不安稳—————不安,厌烦,紧张或者是提高警觉 正视对方—————友善,诚恳,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笃定等 避免目光接触———冷漠,逃避,不关心,没有安全感,消极,恐惧或紧张等 点头———————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听懂了 摇头———————不同意,震惊或不相信 晃动拳头—————愤怒或富攻击性 鼓掌———————赞成或高兴 打呵欠——————厌烦 手指交叉—————好运 轻拍肩背—————鼓励,恭喜或安慰 搔头———————迷惑或不相信 笑————————同意或满意 咬嘴唇——————紧张,害怕或焦虑 抖脚———————紧张 双手放在背后———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 环抱双臂—————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 眉毛上扬—————不相信或惊讶 常见手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含义 1,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头伸直或者略屈(OK手势):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零或三美国、英国:OK,即赞同、了不起的意思法国:零或没有泰国:没问题、请便日本、缅甸、韩国:金钱印度:正确、不错突尼斯:傻瓜 2,食指和中指上伸成V形,拇指弯曲压于无名指和小指上:世界大多数地区:伸手示数时表示二,用它表示胜利据说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的。不过在表示胜利的时候,手掌一定要向外,如果手掌内向,就是贬低人、侮辱人的意思了。在希腊,做这一手势的时候,即使手心向外,如手臂伸直,也有对人不恭之嫌。 3,左手或者右手握拳,伸直食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数字一法国:请求提问新加坡:最重要澳大利亚:请再来一杯啤酒 4,举大拇指:中国:好、了不起,有赞赏、夸奖之意意大利:数字一希腊:拇指向上表示“够了”,向下表示“厌恶”、“坏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好、行、不错.

中西文化差异故事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得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you avery prettygirl,Miss Brown、Sheis a very good teacher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得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得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就是主观性得评论,尽管就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得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得就是pretty与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得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就是外貌与抽象得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与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与经历,这样得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比较下面改变措辞得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I'm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 ua new teacher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 n、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Literature with ex 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Chinese: You lookpale、What’s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

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目录 一、体态语的概述 (2) 二、中西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 (2) (一)体态语文化差异的根源 (3) (二)体势语的文化差异 (3) (1)面部表情 (3) (2)手势 (4) (3)身体其他部位 (6) (三)体距的文化差异 (6) (四)体触的文化差异 (7) 三、总结 (8) 四、参考文献 (8)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专业名称: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作者:郑婷 摘要:体态语是人类多种交际方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成功的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声表达自己以及准确理解别人的体态语的能力。只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够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而中西体态语文化因历史、政治、民族等条件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克服交流障碍,可以从体势、体距、体触三方面来了解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体态语;体势;体距;体触 一、体态语的概述 提到交流,我们自然会想到语言,即我们每天说的不计其数的话。但是,除了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对我们日常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身体语言──体态语。 体态语是一种表达和交换信息的可视化(有的伴声)符号系统,它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或者通俗地讲,当人体动作能够传递相关信息时,这些动作有了语言的功能,就成为体态语了。在现实生活中,体态语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同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心理学家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可以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然而,共性的体态语主要是指一些先天性动作(如欢乐之笑,痛苦之哭)和自发动作(如双臂抱胸,双腿交叉等),而更多的体态语却是后天习得的,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宗教环境中,从而具有了各自的民族特性,自然而然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就产生了。随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为体态语的差异而产生误解。 二、中西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 一个日本人问一个美国旅客,机场是否提供行李车服务。美国人想告诉他,机场不但提供行李车服务,而且还是免费提供!于是他用了人人皆知的表示“OK”的圆形手势作答。然而对那个日本人来说,这个手势表示“钱”,因此,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 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 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 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 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 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2. 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 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5. 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 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7.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19. 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 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2.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 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 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 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 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 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 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 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0. 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 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 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3. 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36. 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 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 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 4 39. 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0.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1.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 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 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 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5.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 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 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 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 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 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 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 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54. 从广告语言特色看中西文化异同 55. 从数字喜好看中西文化差异 56. 中西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内涵探析 57. 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58. 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 59. 英汉成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60.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 61. 文化视角下英汉时间隐喻比较研究 62. 英汉情感隐喻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63. 从文化语境看英汉爱情隐喻 64. 英汉动物隐喻的文化内涵 65. 论中英文中颜色隐喻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66. 英汉习语中中西文化差异探源 67. 从英汉委婉语中看中西文化心理差异 68. 文化视阈中的汉英典故 69. 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70. 从旅游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 71. 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缺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72. 正视中西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73.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反思英语教学 74. 情境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75.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76. 英汉委婉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5b18569348.html,/ 肢体语言是人类进行非语言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其内涵也随着文化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学习和了解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等)来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交际方式,肢体语言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55%的信息都需要由肢体语言来传达。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肢体语言非常具体,有的则十分概括;有的旨在交流,有的仅为表达;有的提供感情信息,有的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态度。肢体语言由个人发出,有社会共知含义,并有可能对交际对象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 但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肢体语言的内涵也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成功的交际,就必须对不同文化中的肢体语言所表示的含义有所了解。 体距语的文化差异在人类的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相当距离,以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受。美国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霍尔博士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四种空间距离:亲密距离(0~45cm,适合于夫妻关系及情侣之间)、个人

距离(45~120cm,存在于朋友、熟人、亲戚之间)、社交距离(120~360cm,多用于洽谈业务和接待陌生客人时)和公共距离(360cm~750cm,多用于非正式的聚会。)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 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关系越远,亲密程度越小,并且这个空间距离的大小还会受到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个性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则不太讲究个人空间。多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北美人通常认为,1.5m左右的间距是人与人交往之间“舒适安逸的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身体距离超过了个人距离的极限,会让他们觉得是一种侵犯隐私行为,从而感到不愉快。阿拉伯人则喜欢互相挨得近些、触摸他的伙伴,感受他的体热、甚至通过闻他的气味以示信任、友情和尊重。而在中国文化中,尤其在同性青年朋友(尤其女性)交往时,人们常常手挽手地并肩而行以示友好和亲昵,这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很难理解的。由此可见,在对个人空间要求方面,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习惯。 同时,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不喜欢身体之间的接触;中国 人则往往喜欢把个人空间扩展为集团或家族的空间。中国的家人、同学和亲密朋友在公共场合一般都喜欢挤在一起。英语国家的人却不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 在餐厅就餐的时候,中国人宁可全家挤坐在一起也不愿意 分一部分人到别的餐桌去。英语国家的人是宁可轮流用餐也不愿挤坐在一起[2]。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而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轻轻触摸来表示亲近。比如中国人往往喜欢摸摸、拍拍、或是亲亲小孩,这样往往很容易引起外国友人的尴尬和反感。以上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