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品赏析催人泪下的纺织娘行状赏析张拓芜纺车(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1)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7)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7)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7)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

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高二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

高二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

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孤令:孤零。

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 (33)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 (33)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纺车张拓芜夏夜的梦是酣适的。

那张宽大而又深沉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床柱子被岁月髹作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叮咛叮咛像风铃一样地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代就一只手牵着,一只手摇着,把少女摇成了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成佝偻。

然后再教十六岁的女儿摇。

再过几十年,十六岁的女儿也会摇成六十岁的白发婆婆,叮咛声一声声地传下去,呜呀呜呀的纺车声从远古传到年轻姐姐的手上,每个人都得挑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大约这就是历史,至少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纺车是母亲的嫁妆,是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的。

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历史悠远的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摇醒。

睁开眼从灰暗的蚊帐透视出来,一盏昏黄疲惫的清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

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子戏一样的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只是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一共只有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望着这间古老、幽暗、沉寂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除了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哪!“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哪!”奶奶说她当年也曾常受她婆婆的唠叨。

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

2020-2021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13.1《迷娘(之一)》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1《迷娘(之一)》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1《迷娘(之一)》练习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单峰驼侯汝华①单峰驼走过戈壁,孤寐者②,请步③足迹而前来,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为你远行者洗尘,我的笛曲虽已残破,犹能回奏悦耳之音,有人嫌为陈腐的节调,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

罂粟,山茶,为何而红?野葡萄,玫瑰,为何而馥郁?让这血艳的芬芳,温慰你生命的颓败。

沉默吧,不要让声音刺破你的华梦,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

莫谓旅路之辽长,明天或有无边的雾和烟云,请步单峰驼之后尘,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

(选自《海上谣》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版)【注】①侯汝华(1910-1938),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突出的象征派诗人。

著有诗集《海上谣》①孤寐者:孤独迫梦的人。

①步,这里用作动词,踩着,沿着的意思。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单峰驼过戈壁”起笔,再现单峰驼的雄姿,突出单峰驼的坚韧,以便在读者心中唤起对单峰驼的赞佩感。

C.在第四节诗里,诗人鼓励“孤寐者”坚决地与过去诀别,不要再做黄粱美梦,不要受什么声音的干扰与诱感而倒退。

D.在最后一节诗里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应该努力战胜困难,勇敢地奔向未来。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一句中,用绿洲反衬浑茫的戈壁,使绿洲显得更明丽悦目,从而在跋涉者眼前点亮希望的火花,令人振奋。

B.在第二节中,“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C.“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明月在夜空是清冷孤寂的,用它来形容“昔年”非常具有表现力D.本诗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标语口号的呐喊,画面生动而又蕴含哲理,诗味浓郁而又明朗清丽,是一支别具韵味的壮行之歌。

3.本诗的第四、五节,诗人都是在鼓励“孤寐者”,但鼓励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4.在第三节诗里,诗人为什么要写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的美丽景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纺织娘》原文及鉴赏

《纺织娘》原文及鉴赏

《纺织娘》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纺织娘》原文及鉴赏【导语】:纺织娘①,北人呼为聒聒儿②,似蚱蜢而身肥,音似促织而悠长③,其清越过之。

2020年湖南省永州市九疑山鲁观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湖南省永州市九疑山鲁观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湖南省永州市九疑山鲁观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4-47题。

(18分)风吹稻浪徐晓佳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娘咧嘴笑。

是哩,稻子熟哩。

要收哩!娘就打来电话:囝,回来吧,收稻哩!我不情愿:快毕业了,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还回乡做苦力?又不能回绝——家里只娘一人。

只得收拾一番,踏上北归的火车。

到家。

檐前屋后找不见娘,却在田间稻浪里发现了。

娘朝我笑着说:来了好,来了好,穗沉得要断,正等人割哩!我心里满是忧虑:真要割稻?两亩多稻田,单靠两个人两把镰刀,割到猴年马月?急啥?娘站在田埂上说,这么些稻,还怕割不完?你爹在的时候,他一人就给收拾利索了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就是人来疯。

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

我可受不了——怎么叫人受得了?我说:娘,都啥年代了,现在全都机械化,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收稻,谁还脸朝黄土背朝天傻干?告诉你,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听我的,叫收割机,保管比爹快。

娘脸偏一边说:啥叫收割机?我和你爹咋没听说过?这开哪门子国际玩笑!人类都计划登陆火星了,娘竟说不知道什么是收割机!我四下张望,指着远处一台在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说:快看,就是那个,那就是收割机,一边朝前开,一边把稻脱粒装袋。

娘低头对着稻田说:娘是啥也没见着哩,囝。

不抬眼去看,怎么看得见?我终于有点气恼,说:娘,你肯定舍不得那几十块收割费,别顽固了,都什么年代了,该偷懒就偷懒,两亩多地靠人割怎么吃得消?娘把手放到额头上,说:真的啥也没哩,囝。

存心不想看,怎么看得见!——娘铁了心不想看见?我不甘心,说:娘,别心疼那几十块收割费了,现在几十块钱算个啥?不够领导抽包烟,不够老板吃顿饭,不够学生买双鞋。

娘不作声。

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

娘还是不出声。

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无奈,我只得转身朝家踱去。

可以想见,我将不得不套上破外衣,戴顶烂草帽,揣把磨得锃亮如新的镰刀,然后龙虾似地弓背弯腰流血流汗地劳作。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洛夫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2020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散文赏析技巧类题”配套练

2020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散文赏析技巧类题”配套练

“散文赏析技巧类题”配套练(时间:36分钟满分: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纺车张拓芜夏夜的梦是恬适的。

那张宽大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柱子被岁月染成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蚊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像风铃一样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代她就一只手牵着线,一只手摇着纺车,把少女摇成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弯。

纺车是母亲的嫁妆,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

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声摇醒。

睁开眼从灰暗的蚊帐看出去,一盏昏黄疲惫的青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

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戏一样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地望着这间古老、幽暗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着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

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呢!“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呢!”奶奶说她当年也常受她婆婆的唠叨。

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能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

但是母亲不是这种人。

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

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

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了。

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儿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儿媳妇身上找头的。

高中语文作品赏析催人泪下的纺织娘行状赏析张拓芜《纺车》

高中语文作品赏析催人泪下的纺织娘行状赏析张拓芜《纺车》

催人泪下的纺织娘行状《纺车》的作者张拓芜,原籍安徽泾县,现在台湾居住。

《纺车》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借写家传的纺车为线索,赞美了母亲勤劳、贤良的品德,抒发了对母亲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全文以记叙为主,不作刻意修饰,情真意切耐人品味。

这篇散文的线索非常清晰。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全文内容的总领,起笔分量很重;时间、空间,悠久、旷远。

张家的“纺车”代代承传,成为农家劳作生息历史的主脉。

就写文章而言,“纺车”是全文叙事的线索;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则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每一笔描绘,每一句追怀,都紧紧缠络着“思念”这根主线。

这两条线索,不是游离的。

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浓重的思念之情蕴含在叙事之中。

这篇散文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在记叙中抒情,于不变中有变作者讲述了比较完整的事情,以抒“怜恤”之情。

课文写道:“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尽管往肚里装。

”在旧时代,“忍让”、“克己”是妇女是美德。

母亲在自己已出嫁的女儿惨遭欺凌时,竟拿“恶亲家”莫奈何,除“哇的一声大哭”,“什么也没说”。

作者写这段往事,内心是痛楚的,抒发了对母亲的“怜恤”之情。

作者安排对比性的材料,以抒“赞美”之情。

纺车是农家的传家宝,纺车对于农家女性是责任的标志。

奶奶、母亲、姐姐都与纺车有难解的“缘分”,文章对不同辈份的女性都有着墨,是很自然的。

在“自然”之中,作者精心剪辑材料,服务于创作主旨(对母亲的思念)。

写奶奶,把时空摇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她老人家貌似“悠闲”,其实没有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这是婆婆在监督儿媳纺线的镜头。

接下来,写母亲,则是宽厚、娴淑、劳作不辍的形象,“冬天纺麻,夏天纺棉”,“她把什么都传给姐姐,唯独没有唠叨和抱怨”,这两个材料,似乎都在独立的叙事,但情神交关,形成对比,读者深深的感受到一位赤子从心底抒发出来的赞美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题目是纺车,行文的线索也离不开纺车,但那架纺车是个什么样式,作者并不急于绘形、介绍。

【优质文档】《促织》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优质文档】《促织》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优质文档】《促织》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促织》阅读答案
促织①
【清】洪咨夔
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②未了纬车③鸣。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注】①促织:蟋蟀别名。

②缲车:缫丝用具,有轮旋转以收丝。

③纬车:即纺车。

⑴三、四两句是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促织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⒑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问题。

⒐⑴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这两句意思是说蟋蟀也仿佛知道交官的租税应早早备办好,于是它伴着织机的鸣声,沐着风露,忍着饥肠,促织到天明,写出了促织隐忍、勤勉的特点。

⑵本诗运用比喻(或象征)手法,以促织比织妇,着力描写织妇的艰辛劳苦,抒发了诗人对织妇的怜悯之情。

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练(13)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练(13)及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练(13)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行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一个“别”字,暗示了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

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答:【参考答案】1.AD[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景,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愁苦的心情。

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

D项“喜悦心情”错,村民们的劳动所得几乎全部交租,再联系后文的“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可见表现的应为“悲苦心情”。

]2.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

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被试出塞沈佺期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

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

辛苦皋兰北,胡霜[注]损汉兵。

注胡霜,指异族入侵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十年”写出了戍边时间之长,“万里”则极言距离之远。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解析(2)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解析(2)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解析(2)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打油、胡钉铰,在古代诗坛,他们只能算是与诗搭了点边的边缘人物,但要说写打油诗,他们则是最著名的人物。

史书上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但野来杂钞里却留下了他们的逸事和传说。

他们虽不入流,却毕竟与文化史有关。

了解打油诗的来历还是有意义的。

打油诗之“打油”二字,出自人名张打油。

张打油确有其人,有学者认为他是唐朝人,也有的历史材料说他是元朝人,并说他曾在河南开封做过官。

相传张打油擅作诙谐通俗的诗,其代表作是《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其观察之细致可谓慧眼,用语也很巧妙,老姐也能看懂,看后还要哈哈大笑。

张打油虽有大名,但他的诗留传下来的却不多。

没有人,也没有办法为他编诗集,他的那些打油诗只是散见在一些笔记杂著中。

但打油诗的标识性人物,却并不只张打油一人,还有一个叫胡钉铰的,《辞源》上有几句简单的介绍:“唐贞元元和间人,名本能。

以钉铰为业。

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纹,其本名转不著。

”胡钉铰写的诗,《全唐诗》竞收了四首,可见他写过一些不错的诗。

代表作据说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小儿垂钓时的天真、童趣,蛮有诗意,绝不像“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样俗白。

但他之所以能与张打铰齐名,肯定是因他曾写过不少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只是那些打油诗没流传下来罢了。

在民间,胡钉铰还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和小炉匠奉为祖师爷。

(选自李乔《从张打油说到胡钉绞》,有删改)(1)了解打油诗的来历有什么意义?(2)从材料看,打油诗有哪些特点?(3)胡钉铰能与张打油齐名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①全面认识文化史;②知晓打油诗的文化价值。

(2)①用语巧妙,富有情趣;②注重细节,诙谐幽默;③口语入诗,通俗易懂。

(3)①野乘杂钞里有逸事和传说;②肯定写过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③虽不做官,但也是钉铰行业的祖师爷。

江苏省无锡市张舍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张舍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张舍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棉花张风奇金秋时节,我乘坐去北京的城际列车,透过车窗望见平原上一片一片的棉田,雪白的花朵烂漫了大地。

我感叹这是一场温暖的大雪啊!有身着花衣的女人弯腰摘棉花,再现着印象中最传统最经典的劳作姿势,就像不久前我看到的一个表现摘棉花的优美舞蹈,我知道这些朴实无华的动作恰恰蕴藏了舞台上极具灵性的艺术元素。

这时,我看见不远处一位摘棉花的女人站直了身子,她用手背捶打着一定是酸痛的腰肢,然后抹一把额头的汗水,望一眼棉田的尽头,又弯腰继续摘棉花……我突然眼窝儿一热,不由地想到年轻时曾经在乡下摘棉花的母亲。

一时间阳光下的棉田充盈着温馨的记忆,往事笼罩在一片母性的光辉里。

我的故乡是冀中平原上的产棉区,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

当棉苗儿顶着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拱出地面,棉田里就成了女性的领地,间苗除草,喷药灭虫,整枝打杈,样样都是细致的活儿,女人们精心打理着心爱的棉花,就像养育和梳妆自己的女儿一样,其间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当棉株长到齐腰高时就要打尖了,这时的棉株被限制长高,但谁也阻止不了它生命的张扬和铺排,四周枝杈重叠伸展开来,摇曳着心形的绿叶,绽放出青春的花朵。

我周围的很多人只知道棉花是雪白的,却不知棉花成熟时的果实,那白色的棉绒中包裹着黑褐色的棉籽。

或许人们大多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其实棉花的花朵也是五彩缤纷的,花瓣儿犹如绸缎般的质地,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等等,色彩十分鲜艳华丽。

待到花儿落了,就会有绿绿的棉桃儿冒出来,很羞涩地躲藏在绿叶之间,直到悄悄地长大。

孕育的过程显得幸福和宁静,无声中绿色的叶片和棉桃变成了褐红色,好像有殷殷的血脉在隐约流动。

此刻的天气总是风和日丽的,好像也在为春蚕般的棉桃吐出洁白的棉绒而生恻隐之心吧。

在期盼和守望里,大朵大朵的棉花终于成熟了绽开了,和母亲一样的女人们脸上的笑容也甜美地绽开了。

收获的季节,雪白的棉花铺展着喜悦和吉祥。

专题06 现代诗歌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天津专用)

专题06  现代诗歌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天津专用)

专题06 现代诗歌阅读22.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脊梁罗长城一条力的弧线,一道破土的犁圈,一条飞来的彩虹,一架厚的青峦。

【答案】运用角度,合理解释探究主题语言表达【解析】首先分析本文的审美角度,通过题目“线条之美”以及文中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如“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

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

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等,可以把握住作者审美是通过对线条的欣赏进而欣赏艺术之美的,也就是通过某一个角度欣赏艺术之美。

然后欣赏这首小诗。

小诗的题目叫做“脊梁”,诗歌没有具体写“脊梁”是什么,甚至没有具体的形态,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线条”“形态”来比喻“脊梁”。

如称它为“一条力的弧线”,展示出有力的曲线;再运用间接意象作比喻,点出其象征意:以彩虹喻脊梁,赞美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的内在的力和美;用“青峦”喻“犁圈”赞美了劳动意义的重要;以“青峦”喻“脊梁”,赞美了劳动者的厚重品性。

意象间的联结,构成了整体意象的鲜活和厚重之美。

【2019年】20.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

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你还在我身旁戴畅瀑布的水逆流成上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答案】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催人泪下的纺织娘行状
《纺车》的作者张拓芜,原籍安徽泾县,现在台湾居住。

《纺车》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借写家传的纺车为线索,赞美了母亲勤劳、贤良的品德,抒发了对母亲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全文以记叙为主,不作刻意修饰,情真意切耐人品味。

这篇散文的线索非常清晰。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全文内容的总领,起笔分量很重;时间、空间,悠久、旷远。

张家的“纺车”代代承传,成为农家劳作生息历史的主脉。

就写文章而言,“纺车”是全文叙事的线索;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则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每一笔描绘,每一句追怀,都紧紧缠络着“思念”这根主线。

这两条线索,不是游离的。

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浓重的思念之情蕴含在叙事之中。

这篇散文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在记叙中抒情,于不变中有变
作者讲述了比较完整的事情,以抒“怜恤”之情。

课文写道:“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尽管往肚里装。

”在旧时代,“忍让”、“克己”是妇女是美德。

母亲在自己已出嫁的女儿惨遭欺凌时,竟拿“恶亲家”莫奈何,除“哇的一声大哭”,“什么也没说”。

作者写这段往事,内心是痛楚的,抒发了对母亲的“怜恤”之情。

作者安排对比性的材料,以抒“赞美”之情。

纺车是农家的传家宝,纺车对于农家女性是责任的标志。

奶奶、母亲、姐姐都与纺车有难解的“缘分”,文章对不同辈份的女性都有着墨,是很自然的。

在“自然”之中,作者精心剪辑材料,服务于创作主旨(对母亲的思念)。

写奶奶,把时空摇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她老人家貌似“悠闲”,其实没有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这是婆婆在监督儿媳纺线的镜头。

接下来,写母亲,则是宽厚、娴淑、劳作不辍的形象,“冬天纺麻,夏天纺棉”,“她把什么都传给姐姐,唯独没有唠叨和抱怨”,这两个材料,似乎都在独立的叙事,但情神交关,形成对比,读者深深的感受到一位赤子从心底抒发出来的赞美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题目是纺车,行文的线索也离不开纺车,但那架纺车是个什么样式,作者并不急于绘形、介绍。

待写至母亲“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时,才缓道其详,将一架古老的纺车展现在读者面前。

“摇把的铁轴子已被磨损,细得像小指头”,17个字浓缩了近万个日夜的绩纺之劳,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本文语言平实,但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

作者爱母亲,敬母亲,思念母亲。

他的心头镂刻着许多美好的记忆,也有一道难以平抚的“伤痕”。

这种两极相生的情感,抒写起来是比较困难的,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但作者以巧妙的构思,冷静而不失灼热的文字,极有章法的把感情的溪流导入爱的大海,使人读起来舒服自然,渐入佳境,与作者的感情发展没有排异和离间。

首段,优美、平缓,几十年前的梦境再现,“我”在“酣适”中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一张古老的木床,一帷张挂多年的蚊帐,透出“家”的温馨,母亲摇着纺车催“我”入睡……这是农家子弟所独享的幸福,贫苦中的幸福!今天,还有哪个孩子能消受这虽苦犹甘的幸福呢?开篇就让人微醺、怡然。

——“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叮咛叮咛像风铃一样的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有声有情,字里行间饱蓄着耐人咀嚼的韵致。

结尾三段,已是“梦醒时分”,母亲毕竟早已离我而去了,作者再也遏止不住涌动于心头的感情大潮,他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情景:
——“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是穿着那套洗得发了白,磨得发了光的安安蓝裤褂……”
真不忍卒读!但我们却在凄楚的文字中,领略了最真纯的美与最纯真的情。

收笔,那自责的几句话,朴朴实实,让人不忍读又不能不读。

——“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那时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
什么“哭天抢地”,什么“重殓厚葬”,在这几句凡人真言的比照下,竟被夺走了三分颜色,可见:打动人心的文字,必定有着感情的灵魂——真。

旧时家属记述死者身世、事迹的文章,亦称行述。

张拓吾的《纺车》就一篇是催人泪下的“纺织娘行状”。

我之所以撰文解读《纺车》,还有一个心愿:请教材专家也关注《纺车》,把它编入语文课本,
【附】张拓芜《纺车》
夏夜的梦是酣适的。

那张宽大而又深沉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床柱子被岁月髹作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叮咛叮咛像风铃一样的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代就一只手牵着,一只手摇着,把少女摇成了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成佝偻。

然后再教十六岁的女儿摇。

再过几十年,十六岁的女儿也会摇成六十岁的白发婆婆,叮咛声一声声的传下去,呜呀呜呀的纺车声从远古传到年轻姐姐的手上,每个人都得挑起承先启后的责任,大约这就是历史,至少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纺车是母亲的嫁妆,是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的。

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历史悠远的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摇醒。

睁开眼从灰黯的蚊帐透视出来,一盏昏黄疲惫的清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

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子戏一样的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只是不情愿的噘着一张嘴,一共只有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望着这间古老、黝暗、沉寂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除了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哪!
“怎么,才三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哪!”
这还是刚起头哪,才二更哩。

家里的人敢和奶奶顶嘴的除了姑姑只有我这个长孙。

我常常为母亲打抱不平,奶奶说她当年也曾常受她婆婆的唠叨。

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

但是母亲不是这种型的,她把什么都传给姐姐,唯独没有唠叨和抱怨。

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尽管往肚子装。

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

遇着逆境时,也只有啜泣的份儿。

那年姐姐被她婆婆一脚踢掉了肚子里怀了三个月的胎,又给打得遍体鳞伤,已经奄奄一息,不省人事,姐夫气急败坏的来报讯,叫我家请个郎中去救命,母亲才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以后三婶婆出主意,去十三里外的萧家当众数落恶亲家一顿,但母亲只阴沉着脸,什么也没说,还是三婶婆代为出头当着萧村的父老狠狠的说了一顿。

再则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

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媳妇身上得找头的。

那架纺车是大舅舅自己做的,为了传宗接代,纺车的座子是枣木板凳改装的,枣木坚重,不蛀不朽,管用一二百年。

管着纺锤子的那个六片竹片子绷起的空心轮子,竹片已换过好多次,摇把的铁轴子已被磨损,细得像根小指头,唯独那块工字型的座子还稳重地,四平入稳地停在地板上,纹风不动。

冬天纺麻,夏天纺棉。

纺棉较干净些,只是纺锤子上拖出来的棉绒,飞满一房子,飞满了母亲的一头一脸,竟分不出哪是白发哪是棉绒了,薄薄地落满一头,在昏黄的青油灯下,竟像奶奶房里那张观世音画像头上的光圈。

冬天纺麻,总是一屋子的青臭,那是刚从浸在水里的麻皮身上发出来的怪味。

母亲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用衣袖子擦眼睛。

姑姑和母亲的姑嫂感情很好,特地把父亲的一条破围巾拆了,为母亲打了一双毛袜和半双手套,因为麻皮肮脏,毛线只打了手背的一面,指头上是一根线头套着。

母亲姓沈,娘家在南陵县白箬坑。

那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闭塞的山村。

母亲是兔年生的,讳兔娘。

她不识字,却能背几句女孝经。

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是穿着那套洗得发了白,磨得发了光的安安蓝裤褂,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齐下了葬。

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那时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想起姑姑赠葬的那件团花酱色夹袄,推断大概是暮春三月,每逢杜鹃花落的时节,我便想起那架古老的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