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_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
![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766bb6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6.png)
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
2022-08-21 发表于湖北
化干戈为玉帛(拼音:huà gāngē wéi yùbó)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
[1]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化为和平(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时带的礼物)。
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多含褒义。
[2][1]
中文名
化干戈为玉帛
拼音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近义词
言归于好、化敌为友等
反义词
大动干戈、话不投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分享
献花(0)
来自: >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类似文章
•
•
•
•
•
•
•
•[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热门阅读
最新原创。
化干隔为玉帛的故事
![化干隔为玉帛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1d76d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d.png)
化干隔为玉帛的故事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两个部落,一个叫干戈部落,一个叫玉帛部落。
这两个部落呢,就像两个调皮的小孩,老是互相看不顺眼。
干戈部落的人啊,一个个都长得五大三粗的,而且特别好斗。
他们觉得自己的力量就是最大的资本,整天拿着长矛啊、盾牌啥的,耀武扬威。
而玉帛部落呢,这个部落的人心灵手巧,擅长制作精美的玉器和柔软的丝绸。
他们就像一群文艺青年,追求的是和平与美好的生活。
有一天呢,干戈部落的几个年轻人在森林里打猎,正好碰到了玉帛部落的几个族人在采集草药。
干戈部落的那些家伙啊,二话不说就冲上去,想要抢夺玉帛部落采到的草药。
他们想着:“哼,你们这些只会摆弄花花草草的家伙,草药就该归我们这些强壮的人。
”玉帛部落的人当然不乐意啦,他们就和干戈部落的人理论起来。
可是干戈部落的人哪听得进去啊,他们举起长矛就吓唬玉帛部落的人。
玉帛部落的人虽然不擅长打架,但也不肯轻易屈服,于是两边就这么僵持着,气氛紧张得就像要爆炸的气球一样。
就在这个时候,干戈部落的首领恰好路过。
这个首领虽然好斗,但也不是个完全不讲理的人。
他看到自己部落的人这样欺负玉帛部落的人,心里有点过意不去。
再仔细一看玉帛部落的人,他们手里拿着的草药,还有身上背着的那些精美的丝绸,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玉帛部落的首领呢,也赶了过来。
他看到干戈部落首领那好奇的眼神,灵机一动,就走上前去说:“这位首领啊,我们玉帛部落一直很钦佩你们干戈部落的勇敢和力量。
我们虽然不会打仗,但我们能做出世界上最漂亮的丝绸和最精致的玉器。
如果我们两个部落不再争斗,互相合作的话,你们可以用你们的力量保护我们,我们呢,就把我们的丝绸和玉器分享给你们。
”干戈部落首领一听,眼睛都亮了。
他想啊,自己部落的人天天打来打去,衣服破破烂烂的,要是能穿上那些柔软漂亮的丝绸,那得多威风啊。
而且那些精致的玉器,看起来可比自己部落那些粗糙的石头装饰品好看多了。
于是啊,干戈部落首领就哈哈大笑着说:“好啊,以前是我们太鲁莽了。
励志的历史典故精选4则
![励志的历史典故精选4则](https://img.taocdn.com/s3/m/6ee96d3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1.png)
励志的历史典故精选4则读历史典故能够知历史,也能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励志的历史典故精选4则,欢迎大家阅读!化干戈为玉帛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
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
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
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
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
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
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
化干戈为玉帛成语故事
![化干戈为玉帛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e54cbf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e.png)
化干戈为玉帛成语故事
化干戈为玉帛成语故事_成语“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表示战争。
玉帛:瑞玉和束帛。
帛是丝织品,古代诸候会盟时的礼物。
指变战争为友好相处,化敌为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献公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史称“秦晋之好”。
献公死后诸王子因争王位而内乱,秦穆公帮惠公即位,并帮助晋国度过了灾荒之年。
后来秦国发生了灾荒去向晋国求救,晋惠公却拒不援助,并且迟迟不肯送给秦国自己许诺过的城池,秦穆公大怒,起兵伐晋。
晋军一触即溃,晋惠公带兵逃到韩地。
秦兵追到韩地,结果晋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带到秦国去。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说同父异母的哥哥晋惠公被俘,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现在又成了俘虏,是她的极大耻辱。
于是,她领着几个儿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柴草。
然后,她命令人们穿上丧服迎接穆公,并且让他们传话说:“上天降下了灾难使得秦、晋两国国君不得用玉帛相见,而是大动干戈。
我坚决不见晋惠公,如果大王把他带进国都,我立刻就自焚而死。
”
秦穆公无奈,只好把晋惠公暂留灵台。
并在不久即与晋国重修于好。
华干戈为玉帛的解释
![华干戈为玉帛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6c341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c.png)
《化干戈为玉帛的解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词呀,说的是把打仗用的武器,像刀啊、枪啊,变成很珍贵、很美好的玉和丝织品。
其实就是说让不好的、打架争吵的情况,变成友好、和平的样子。
比如说,小明和小刚是同桌,他们因为一块橡皮吵了起来,谁也不理谁。
后来老师知道了,给他们讲了道理,他们两个互相道歉,又和好如初啦。
这就叫化干戈为玉帛。
再比如,两个村子的人因为争水浇地闹得很不愉快。
最后,大家一起坐下来商量,找到了公平的办法,又变得和和气气的,这也是化干戈为玉帛。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化干戈为玉帛的解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化干戈为玉帛”。
想象一下,有两只小猴子,为了争一个果子打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猴妈妈来了,告诉它们要分享,两只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起开心地吃起了果子。
这就是化干戈为玉帛哟。
还有一个故事,小红和小花一起画画,不小心把颜料弄混了,两人都生气了。
可是后来,她们一起想办法调出了新的颜色,画了一幅更漂亮的画,又开心地笑了。
这也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表现呢。
小朋友,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化干戈为玉帛的解释》小朋友们,“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又来啦!比如说,小猫咪和小狗一开始总是对着叫,互相看不顺眼。
有一天下雨,它们都躲在一个屋檐下,互相靠在一起取暖,从那以后就成了好朋友。
这就是化干戈为玉帛呀。
再比如,哥哥和弟弟抢玩具,玩具都摔坏了。
爸爸妈妈告诉他们要互相谦让,后来哥哥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弟弟玩,弟弟也把好吃的分给哥哥,他们不再吵架啦。
这也是化干戈为玉帛。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学会化干戈为玉帛,和小伙伴们友好相处哟!。
化干戈为玉帛中干戈的意思
![化干戈为玉帛中干戈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3e920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0.png)
化干戈为玉帛中干戈的意思
"化干戈为玉帛"是一个成语,其中的"干戈"指的是战争、冲突、武器,而"玉帛"指的是美好的事物、和平、友好的关系。
这个成语
的意思是通过外交手段将战争转化为和平,将敌对关系转化为友好
关系。
它强调了通过谈判、妥协和外交手段解决矛盾和争端的重要性,以实现和平与友好的目标。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历史,被广
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和社会关系的领域。
从历史角度来看,"化干戈为玉帛"可以指代古代君主通过外交
手段来避免战争,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
国君庄公就以礼遇敌,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了与晋国的矛盾,避免了
战争,保持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从现实生活角度来看,"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指代个人或组织
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沟通、妥协和理解,化解敌对关系,建立
和谐友好的合作关系。
这种做法在国际关系、商业谈判、家庭纠纷
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化干戈为玉帛"强调了和平、友好、妥协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矛盾和争端,促进和谐稳定的发展。
这个成
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友好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化干戈为玉帛作文
![化干戈为玉帛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59262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e.png)
化干戈为玉帛作文化干戈为玉帛,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把战争变成友好的交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战争进行到了白热化的时候,晋国的大夫晋文公派人去和秦国的大夫商量停战的事宜。
秦国的大夫非常高兴,立刻派人去晋国,和晋文公商量停战的事宜。
在商量的过程中,晋文公和秦国的大夫达成了协议,双方停止了战争。
晋文公和秦国的大夫相互赠送了礼物,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了战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
而且,战争是没有赢家的,每一场战争都会给双方都带来损失。
因此,我们要像晋文公和秦国的大夫一样,用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化干戈为玉帛的精神来做事。
比如在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矛盾和纠纷,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用友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冲突和对抗的方式。
只有通过友好的交流,我们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另外,在国际关系中,也可以用化干戈为玉帛的精神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只有通过友好的外交手段,我们才能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
化干戈为玉帛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尊重对方,用友好的方式来交流,而不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这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总之,化干戈为玉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它告诉我们要用友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化干戈为玉帛的精神来做事,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化干戈为玉帛的精神来做事,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成语故事《化干戈为玉帛》故事简介PPT
![成语故事《化干戈为玉帛》故事简介PPT](https://img.taocdn.com/s3/m/7523e9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1.png)
CHAPTER
现实意义与应用场景
“化干戈为玉帛”是一句富有深意的成语,形容将战争或争端转化为和平与友好的关系。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应用场景。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成语故事《化干戈为玉帛》故事简介
汇报人:
20XX-11-23
目录
故事背景故事情节成语含义解析故事启示现实意义与应用场景
01
CHAPTER
故事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该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经常发动战争。
国境线附近:故事发生在两个诸侯国的国境线附近。这两个国家一度因为领土争端而关系紧张,边境地区常有冲突发生。
边境居民
02
CHAPTER
故事情节
两个国家或族群之间,因资源争夺、领地纠纷等原因,产生矛盾与冲突。
纷争初起
双方关系紧张,互相戒备,局势一触即发。
紧张氛围
双方未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矛盾,导致军事冲突爆发,战争愈演愈烈。
战争给双方民众带来巨大痛苦,生活陷入困境,人们渴望和平。
民众疾苦
冲突升级
在战争持续之际,双方领导者意识到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损失,开始寻求和平解决途径。
一国之君,明智而有远见,寻求和平解决方案来缓解与邻国的紧张关系。
君主A
君主A派遣到邻国去的使臣,聪明机智,擅长辞令,负责游说邻国君主化干戈为玉帛。
使臣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起初对君主A存有敌意,但在使臣B的巧妙游说下,最终同意化干戈为玉帛,与君主A修好。
邻国君主C
长期受战乱之苦,渴望和平,故事中以他们为背景,展现出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以及和平带来的喜悦与繁荣。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事例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7c110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9.png)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事例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经典的典故,它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宋国。
故事的背景是,公元前655年,宋国和楚国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公元前640年,历时15年之久。
最终,经过多方协商达成了和约,这就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具体来说,宋国的使者向楚国的国王献上了豪华的玉帛,以此表示宋国在和平的道路上,向楚国伸出了友好的手。
楚国国王见到如此美丽的玉帛,不禁怦然心动。
于是,他和宋国的使者开始进行和平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和约。
宋楚两国终于结束了长达15年的战争。
这个典故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它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只有伤痛和破坏,唯有和平才能让人们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其实,“化干戈为玉帛”这个典故,不仅发生在宋楚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现实案例。
比如说,1999年,中美之间也经历了一次类似的“化干戈为玉帛”的历程。
当时,由于中国一次导弹试验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导致中美关系陷入了紧张之中。
但随后,两国政府和智库的高层领导人通过多次磋商,最终达成了一份协议,这份协议被称为“汉弗莱-财汇协议”,旨在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
这个协议极大地缓解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化干戈为玉帛”的道理就是,不要人争人怨,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只要我们一直坚持这种理念,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便能达到和平与友谊的共存,让人们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正如那句话所说:“和为贵,和而不同于融和,和是平等,而平等是基础之一。
只有平等地交流,才能让彼此获得更多的财富、知识、技能,从而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
化干戈为玉帛
![化干戈为玉帛](https://img.taocdn.com/s3/m/b9f8d0ba4afe04a1b171de0f.png)
龙源期刊网
化干戈为玉帛
作者: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9年第02期
公元前651年,晋国国君晋献公死后,国家发生了内乱,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但都被大臣们杀了。
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国的公子夷吾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惠公。
夷吾当上晋国国君后,仍然保持着与秦国的友好交往。
有一年,晋国发生了严重的大饥荒,求秦国帮助。
秦穆公二话没说,向晋国提供了很多的粮食,帮助晋国渡过了难关。
没想到几年后,晋惠公竟然忘恩负义,发兵攻打秦国。
但他打了个大败仗,自己也成了
秦国的俘虏。
秦穆公准备把晋惠公带回秦国再处置。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说后,感到非常难过。
因为她和晋惠公是同父异母的姐弟。
为了救出弟弟,穆姬便在秦穆公的面前以死相要为晋惠公求情。
穆姬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是友好邻邦,而且两国之间还有姻戚关系;然而秦晋两国却不能用玉帛相见,反而兴师动众,大起兵戈,这真是罪孽啊!夷吾忘恩负义,丧尽天良,如今成为阶下囚,这是罪有应得,但这也是我的耻辱,所以我宁愿以死替他赎罪。
”说完,她带着自己的兩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起登上了周围堆满干柴的一座高台上,准备自焚。
秦穆公听穆姬说得如此坚决,又见穆姬带着儿女们一起准备自焚,无奈之下,只好答应
了穆姬的要求,把晋惠公放回晋国去了。
从此,秦、晋两国又和好如初了。
小提示
“化干戈为玉帛”这句俗语后来常被用来比喻把战争或争吵变为和平、友好。
民间故事:化干戈为玉帛
![民间故事:化干戈为玉帛](https://img.taocdn.com/s3/m/7b8671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4.png)
民间故事:化干戈为玉帛本文为《民间故事》之942章,如果您喜欢看民间故事,记得常来!话说北宋年间的下邳,有一位张姓老汉。
因为张老汉前些日子托镇上王媒婆帮忙,给儿子介绍了一位姑娘。
姑娘人美心善,不要彩礼,爹娘回话,只要一所新房。
张老汉一家人对此很是满意,就答应了姑娘家的要求。
于是,张老汉从镇上雇佣了几位工匠,在老宅子旁边开始建造新房。
工钱谈好了,那些工匠撸起袖子就猛干了起来。
张老汉吩咐老婆子一日三餐要照顾好那些工匠的吃喝。
老婆子也是个善人,特意从市集上买来新鲜的蔬菜和鱼肉,一日三餐伺候得甚是周到。
几位工匠看主家如此热情,干起活来更加卖力。
就在制作门窗时,李木匠没有按照张老汉的要求雕刻花纹,张老汉回来时一眼就发现了。
于是,张老汉就跟那位李木匠谈论起来。
李木匠年轻气盛,被张老汉说落了几句,心里十分不高兴,一赌气就将门窗狠狠地扔在了地上。
张老汉一看,心里嘀咕道:“我好吃好喝招待你,再说我之前就交代过要雕刻花纹,你这小木匠没有按我的要求雕刻,居然还摔摔打打的,这成何体统?”张老汉也生气了,两个人激烈地争吵起来,险些大打出手。
其余的工匠听见吵闹声后都围了过来,不住地劝说他们。
老婆子见势不妙,就将张老汉拉走了。
其余工匠就劝说李木匠:“小李,主家有言在先,你没按照主家的要求雕刻花纹,这是你的不对,你怎么还和主家吵架呢?再说主家对待咱们不薄,你还是返工改了吧!”李木匠听工友也这么说,心里虽说有气,但还是忍气吞声将门窗重新雕刻了。
但他心中的怒气难消,就想惩治下张老汉,给自己出出气。
他思来想去,想出一计,于是偷偷地在怀中藏了一个空瓶子。
等到上梁那日,李木匠趁工匠们不备,一气之下将那个空瓶子放在了堂屋主梁的墙边处。
又过了几日,新房子盖好了。
交工那日,虽说张老汉之前与李木匠发生过不愉快,但随后李木匠雕刻的门窗让他很是满意。
结算工钱时,张老汉特意多给了他一些铜板,这出乎意外的举动却让李木匠自感惭愧。
他欲要将空瓶子的事说给张老汉,可奈何身边有其他工匠,李木匠耷拉着脑袋,羞愧地离开了。
初中语文文史素材 化干戈为玉帛
![初中语文文史素材 化干戈为玉帛](https://img.taocdn.com/s3/m/1c28ae1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8.png)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文史素材:化干戈为玉帛[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
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
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
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
【最新2018】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推荐word版 (2页)
![【最新2018】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推荐word版 (2页)](https://img.taocdn.com/s3/m/5962f85db84ae45c3b358cad.png)
【最新2018】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历史的典故有很多,树叶数不清,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应栏目![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
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
化干戈为玉帛的事例
![化干戈为玉帛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8166008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9.png)
化干戈为玉帛的事例1. 你看邻里之间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闹矛盾,就像张伯伯和李叔叔,之前因为门口的一点空地争得面红耳赤,后来呢,张伯伯主动找李叔叔聊天,还送上自己种的蔬菜,李叔叔也不好意思了,两人一笑泯恩仇,这不就化干戈为玉帛了嘛!2. 公司里的小王和小李曾经为了一个项目方案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就打起来了,哎呀,那场面可吓人了。
但是后来小王主动承认自己的态度不好,小李也反思自己太固执,结果两人一起完善了方案,多好呀,这就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力量啊!3. 记得小时候,我和同桌经常为了谁的文具更好而斗嘴,有一次还互相不理睬了。
但后来我生病没去上学,他主动来我家看望我,还帮我带作业,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更好了,这就是化干戈为玉帛带来的友谊呀,不是吗?4. 小区里的两个大妈因为跳广场舞的位置起了争执,那声音可大了,感觉整个小区都能听见。
可后来其中一个大妈主动让步,还邀请另一个大妈一起编排新舞蹈,现在她们天天一起开心地跳舞,这不是化干戈为玉帛是什么呢?5. 班上的两个男生因为一场篮球比赛闹别扭,互相都不说话。
但是在一次班级活动中,他们被分到了一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慢慢消除了隔阂,又和好如初了,这难道不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典型例子吗?6. 两姐妹为了争一件衣服吵得不可开交,眼泪都掉下来了。
可是第二天姐姐就把衣服让给了妹妹,妹妹也给姐姐买了好吃的,这不就和好了嘛,这就是亲情的魔力,能化干戈为玉帛呀!7. 两个同事在会议上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就吵起来了。
但会后他们冷静下来,一起讨论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案,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这就是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妙之处啊!8. 兄弟俩为了谁做家务的事情闹矛盾,谁也不理谁。
后来哥哥主动承担了一些家务,弟弟也不好意思了,也帮忙一起做,家里又变得和谐了,这不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成果吗?9. 两个好朋友因为一个玩笑开过了头而生气,好几天都不说话。
但其中一个在对方生日的时候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两人瞬间就和好了,这就是友情的力量,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呀!10. 村子里的两家人因为田地的边界问题起了纠纷,差点就打起来了。
成语故事小精读:化干戈为玉帛的详细解释
![成语故事小精读:化干戈为玉帛的详细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6dcbc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3.png)
化干戈为玉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更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中国成语古今同用,百代甄选,留存者皆为精华,传承至今。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常用成语之【化干戈为玉帛】,真正看完的同学,马上就能学会化干戈为玉帛的拼音、意思,并且了解其出处、用法、能举例造句。
【成语】:化干戈为玉帛化的成语
【拼音】:huàgān gēwéi yùbó
【解释】: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
【举例造句】: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老舍《茶馆》第一幕?
【拼音代码】:hggb
【近义词】:转危为安
【用法】:作谓语;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英文】:turn hostility into friendship
“化干戈为玉帛”这个成语讲完了,同学们学会了吗?
成语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了解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
同时,绝大多数成语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学习先贤智慧,更能教会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哲理故事:化干戈为玉帛
![哲理故事:化干戈为玉帛](https://img.taocdn.com/s3/m/b1a7d1ff6137ee06eff918e4.png)
哲理故事:化干戈为玉帛
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的时候,他率领着他的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
当时,那里正在选举弗吉尼亚议会的议员。
有一名叫成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在关于选举的某一问题上,华盛顿与佩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华盛顿出言不逊,触犯了佩恩,佩恩一怒之下,将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
华盛顿的部下听到这个消息,群情激愤,部队马上开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司令官报仇。
华盛顿当场加以阻止,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一场一触即发的不愉快事件在华盛顿的劝说下被化解了。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派人送给佩恩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赶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来。
佩恩怀着凶多吉少的心情如约到来,他猜想华盛顿一定是怀恨在心,要和他进行一场决斗。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所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华盛顿端过来的酒杯。
华盛顿看到佩恩到来,立即起身相迎,并笑着伸过手来,说道: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佩恩先生,犯错误是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事。
我相信昨天所发生的事情是我的不对,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
佩恩激动地伸过手来。
从此以后,佩恩成为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大道理:
做大事业的人,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要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_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_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436ce3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9.png)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_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推荐文章500字古典故事大全热度:坚持不懈的典故故事热度:天衣无缝典故_天衣无缝典故故事热度:万众一心的典故_万众一心的典故故事热度:投笔从戎的典故_投笔从戎的典故故事热度: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那么大家知道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是什么吗?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
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
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
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
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
化干戈为玉帛上一句的诗句
![化干戈为玉帛上一句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141003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7.png)
化干戈为玉帛上一句的诗句
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一句源自《诗经》的诗句,意指将战斗和争斗转化为和平与友谊。
在古代,战斗和争斗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和争斗的无意义,渴望将战争中的刀兵与血腥转化为和平时的美好生活。
这句诗句体现了人们对于和平与友谊的向往和追求。
化干戈为玉帛,既是对战争的批判,同时也是对和平的呼唤。
人们渴望摒弃冲突与仇恨,希望能够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问题,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和平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历史上的血腥战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伤痛,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争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人们开始认识到,和平不仅仅是摒弃战争,更是建立起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社会关系。
化干戈为玉帛不仅仅是一句抒发对和平的向往的诗句,更是人们对于和平的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努力推动和平进程,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
人们也在积极推动和谐与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倡导互相尊重与理解,培养和平共处的意识。
化干戈为玉帛,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
以理性、宽容和善意去对待他人。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化干戈为玉帛,创造美好和平的未来。
六尺巷 化干戈为玉帛
![六尺巷 化干戈为玉帛](https://img.taocdn.com/s3/m/13e45b7fb307e87100f69605.png)
六尺巷化干戈为玉帛
六尺巷化干戈为玉帛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
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
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
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
世间没有不被评论的事,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
别人的嘴我们无法去控制,但我们可以抱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纷扰。
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干戈为玉帛解析
[释义]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17、爱我你就亲亲我,幸福快乐满生活,恨我你也亲亲我干戈也能化玉帛,不爱不恨亲亲我,朋友越多路越阔,这个国际接吻日,你亲了吗?
18、有一种就像是拥有独立生命的喜悦常常不分场合地找到我,像太阳总在我们看不见它的时候升起来那样,这喜悦也总是猝不及防地就把我推到光天化日之下,让我在某个瞬间可以和任何人化干戈为玉帛。与谅解无关,与宽容无关,我只不过是快乐。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玉帛造句
1、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
2、化干戈为玉帛,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们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吧。
4、这样还可以给敌对的各方一定警告:要么化干戈为玉帛,要么分家一了百了。
5、俄罗斯有强烈的政治理由与乌方化干戈为玉帛。
19、他认为,甚至对那些动武的人来说,对话也能轻易地使他们放下武器,化干戈为玉帛,导致全面和平。
20、僚属说,布什本周末与竞选失败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举行一次化干戈为玉帛的会议。
21、正如同39年前尼克松和毛泽东所作的那处。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14、羽檄纷飞锦车匆,干戈玉帛怎舍取?血浓的亲,酒香的情,不图荣名在画麟。
15、做事要精明,做人要厚道。心胸宽广,化恩怨干戈为真情玉帛就是厚道;心存善良,人负我我不负人就是厚道;心向美好,少栽刺多栽花就是厚道!
16、放弃是一首流浪的歌,低回吟唱在心头,是失意的人生充满振臂而呼的自信;使跌倒的信念重新拔地而起;使消沉的斗志面向晨曦喷薄而出;使世俗的纷争化干戈为玉帛。
22、它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放松身体、化解生活的琐事和愤怒,它能化干戈为玉帛。
23、一些富有远见的科学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他们就像圣经中的诗句所说“化干戈为玉帛”,为此携手破解难题。
24、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是不依不饶呢,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呢?
25、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兵甲,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刘安
6、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都应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
7、该国首相希望双方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放弃所有的战争计划。
8、降得是幸福银花,下得是美丽的玉帛。银花玉帛吉祥照,幸福美满花儿绽。人间真爱天有情,明年又是大丰收。霜降到了,愿亲人朋友加衣防寒,健康快乐!
9、自从他们两个化干戈为玉帛之后,办公室里安静了许多。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那么大家知道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是什么吗?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29、生就一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模样,偏有一双夺天工的巧手,临危不辱使命,终化干戈为玉帛。
30、彼族遇事风生,欺陵挟制,一国有事,各国环窥……我以积弱不振,不能不忍辱含垢,遇事迁就,不惜玉帛以解兵戎。
10、然豁达能溶解恩怨,化干戈为玉帛,消灾难于须弥之间。
11、架打完了,彼此倒也相识了,但是没能顺利的化干戈为玉帛,而且明显被记恨上了,这就是所谓的偷鸡不成蚀把米,真是亏本!禾早
12、如果觉得化干戈为玉帛比让对方听到威胁更重要,你就已经从灾难性危机中跨出了出来,尽管是一小步。
13、于时北海完富,兰利其子女玉帛,与群盗相应,破其本乡城邑。
26、我的短信排山倒海侃胡谈天说(此)地无银三百两日晒网三天打鱼水情深入浅出神入化干戈为玉帛你一笑!如此绞尽脑汁,就是要祝你的节日愚人节快乐!
27、微笑是世界最绿色的食品,让人健康长寿;微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化干戈为玉帛;微笑也让我们心心相印。朋友,多多微笑,少少烦恼!
28、因此,设想为提高生产率而使用它们仅仅只是逻辑上的,这非常像圣经告诫读者要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