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

合集下载

残疾人就业权的法制保障

残疾人就业权的法制保障

建设 、 高 残 疾 人 素质 和 加 强特 殊 保护 等 方 面来 完 善 残疾 入 就 业 权 的法 制 保 障 , 提 为残 疾 人平 等 就 业 创造 条 件 。
关键 词 : 残疾 人就 业权 ; 等 就 业 ; 业机 制 ; 制保 障 平 就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2 D9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4 2 2 o ) 6—0 6 17 0 X( 0 9 0 0 3—0 5
及 国家 有 关 法 律 取 得 报 酬 。 残 疾 人 的权 利 : 时 定 额 地 是 及
残 疾人 依 法 享 有 的平 等 就 业 和选 择 职 业 ,取 得 劳 动 报 酬 或收入 , 得劳 动安全卫 生保护 , 受 职业技能培训 . 获 接 享 受社 会 保 险 以及 特 别 的扶 持 、 惠和 保 护 的权 利 。 优 在 我 国 , 疾 人 与 健 全 人 一 样 , 享 有 法 律 赋 予 的 劳 残 都
自有 人 类 就 有 残 疾 人 ,残 疾 人 与 人类 社 会 相 伴 而 行 。 每个 人 作 为 一 个 惟 一 的 生命 , 享 有 人 格 权 、 存 权 、 都 生 受 教育 权 、 动 就业 权 、 人 发 展权 等 基本 权 利 。残 疾 人 也 劳 个 有 人 的 尊严 和 权 利 , 也有 参 与 社 会生 活 的愿望 和能 力 。通
原则 之 一 , 业 的 残疾 人 同样 有 取得 劳 动报 酬 的权 利 。随 就
( ) 疾 人就 业权 的 概 念 一 残 就业 ,是 指 具 有 劳 动 能 力和 就 业 愿 望 的 公 民 同生 产
资料 相 结 合 , 为社 会 创 造 物 质 财 富和 精 神 财 富 , 而 获 得 从

劳动法中关于残疾人得规定

劳动法中关于残疾人得规定

劳动法中关于残疾人得规定
《劳动法》第十四条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参考资料:
1、残疾人享有劳动就业权
《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法定责任,企业如果有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应当首先予以安排,不得通过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方式拒绝安排残疾人就业。

2、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权
《残疾人保障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在职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视残疾人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残疾人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残疾人享有取得劳动报酬和同工同酬的权利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
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

扩展资料:
百度百科-残疾人就业条例。

论我国残疾人就业平等权保障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残疾人就业平等权保障制度的完善

式就业平等权是指就业机会平等 ,强调所有残疾 人都有权平等地进入劳动力市场 ,不允许对某 一 类 人 以 优 待 或 优 先 雇 用 ( rfrni ra n; pe etlt t t e a e me
pe rni in) rf etl r g ,形 式 就 业 平 等 权 很 容 易 使 残 e ahi 疾人 “ 在平 等 的名 义下 ,反 而造 成 事 实 上 的不 平
待遇 ” ( i aa ra n) ds rt t t t ,它 是 对 形 式 就 业 平 p e e me
等权的否定 。间接歧视是指 某一表面看起来是 中 立的条款、标准或雇 用行 为 ,而实质上却将残疾 人这一高 比例的特殊人群置于一个基于残障而产
生 的不 利地 位 ,从 而对 其 就 业 造 成 不 利 影 响 ,在
美 国被 称 为 “ 别 影 响 ” ( i aaei at ,加 差 ds rt mp c) p
第2 8卷第 3期
21 0 0年 5 月
贵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 O G IH U U IE S Y ( oi c ne ) O R A F UZ O NV R I T Sc lS i cs a e
V I2 N0 3 o_ 8 . Ma . 0 0 v2 1
它可分 为形式 就 业 平等 权 和实 质 就 业 平 等权 ,形
业平等权 的保护机制中通常采用实质就业平等权。 ( )残 疾人 就业 平等 权保 护的特殊 性 二 在残疾人就业平等权 的实现过程中所遭受 的
破坏主要来 自雇用者的歧视行为。残疾人 由于自 身的特殊性 ,他们在劳动就业中存在 自然附着成
论 我 国 残 疾 人 就 业 平 等 权 保 障 制 度 的 完 善

浅谈残疾人的法律保障

浅谈残疾人的法律保障

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浅谈残疾人的法律保障作者: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邮编:450016摘要:由于自身残疾障碍和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残疾人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竞争能力都低于健全人,而且这种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

残疾人在生活保障、医疗、康复、就业、教育等方面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帮助解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本文从残疾人救助的必要性、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瞻浅谈了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对残疾人的救助与保障。

关键词:残疾人法律救助保障权益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努力降低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为控制我国的残疾人口规模和改善残疾人状况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于2008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具体意见。

一、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的必要性“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

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但从总体上讲,残疾人还是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扶助残疾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现状(一)中国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体系的构成中国残疾人保障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的措施

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的措施

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享受平等就业权的同时,残疾人面临着许多特殊困难,包括身体条件不利和社会歧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残疾人能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本文将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的措施。

一、改善职业教育体系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就业技能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首先,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针对残疾人的培训课程,包括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等。

其次,增加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提供适当的教材和设备,确保残疾人能够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培训。

二、建立包容性的劳动力市场为了确保残疾人能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各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建立包容性的劳动力市场。

首先,制定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对残疾人进行歧视。

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其次,鼓励企业和组织雇佣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经济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加强对企业和组织的宣传和教育,增加对残疾人就业的认识和理解。

三、改进工作环境和场所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必须改进工作环境和场所,使其适应残疾人的特殊需求。

首先,建立无障碍环境,包括改造建筑物和设施,提供无障碍通道和设备,确保残疾人可以自如地进入和使用工作场所。

其次,提供必要的辅助工具和设备,以帮助残疾人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另外,组织开展障碍性评估,了解残疾人对工作环境的需求,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改进。

四、加强社会支持和援助残疾人面临许多特殊困难,可能需要额外的社会支持和援助。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各国政府应该加大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援助力度。

首先,建立健全的福利制度,包括残疾人津贴和医疗保障等,确保残疾人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加强对残疾人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残疾人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已逐渐完善,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包
括宪法、法律、政策、制度等多个层面。

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是我国宪法中对残疾人
权利的保障规定。

我国宪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
疾人的基本生活,改善残疾人的服务和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
保障法》、《刑法修正案(九)》、《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教育法》等。

这些法律为残疾人提供了各方面的保障,包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险
等。

在政策层面,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残疾人的权利。

例如,实施残疾人保障
项目,建立残疾人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招用残疾人,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主
创业等。

这些政策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参与社会的权利的保障。

此外,我国在制度层面也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进行了重要探索,例如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诉讼程序等。

除此之外,我国还开展了各种残疾人权益宣传活动,开展了多项扶贫工程项目,这些都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尽管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体系已经不断完善,但众多存在的问题,例如就业、教育,
医疗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

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和投入,
完善保障机制,为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和保障。

劳动中残疾人权益如何保障

劳动中残疾人权益如何保障

劳动中残疾人权益如何保障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参与劳动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备受关注。

残疾人在劳动中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

首先,身体上的残疾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能力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例如,肢体残疾者可能在行动上不够灵活,视力残疾者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障碍,听力残疾者在沟通交流上有困难。

这些身体上的局限使得他们在某些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其次,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用人单位可能存在对残疾人能力的低估,认为他们无法胜任工作或者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从而不愿意招聘残疾人。

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残疾人的就业机会,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再者,残疾人在劳动中可能面临着工作环境和设施的不适应。

一些工作场所可能没有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通道、专用卫生间等,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那么,如何保障残疾人在劳动中的权益呢?完善法律法规是保障残疾人劳动权益的基础。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残疾人在劳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对用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规范,加大对侵犯残疾人劳动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残疾人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加强教育和培训是提高残疾人劳动能力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残疾人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例如,为肢体残疾者提供计算机操作、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培训,为视力残疾者提供按摩、音乐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是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通过宣传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残疾人观,倡导全社会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用人单位也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残疾人同样具有潜力和价值,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浅论我国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

浅论我国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

浅论我国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摘要: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我国的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其权利的保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种对残疾人权利的特殊保护,不仅是社会正义的体现,更是我国法律、法规维护人权的体现。

本文将从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法理基础入手,分析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法理基础;人权保障一、残疾人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残疾人界定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2006年4月1日,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6.34%。

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其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为:视力残疾1233万人(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24.1%),言语残疾127万人(1.5%),肢体残疾2412万人(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6.68%),精神残疾614万人(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16.30%)。

与过去的数据相对比,残疾人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作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一大部分,他们应当同正常人一样享有相同的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对待残疾人的行为时有发生。

如何更好地保障他们的权利,让他们能够自由、平等地发展,在现如今显得至关重要。

二、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法理基础首先,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实质是对人权的保障。

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安全、自由等基本的权利。

残疾人权利保障的实质就是人权保障。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唯有自由和平等,才有能力生存,并在生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而人也只有生存并发展,才能够争取自由,不受虐待和歧视。

平等、自由、生存和发展正是保障残疾人权利所追求的最基本的内容。

其次,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对残疾劳动者的特殊保护

对残疾劳动者的特殊保护

对残疾劳动者的特殊保护残疾劳动者是指身体或智力上有一定程度的残疾,但仍然适合参与劳动活动的人群。

由于残疾劳动者在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和照顾,以确保他们的权益和福利得到充分保障。

本文将从残疾劳动者的保护法律框架、雇佣就业、职业培训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探讨如何给予残疾劳动者特殊保护。

残疾劳动者的特殊保护主要体现在法律框架方面。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残疾劳动者的权益。

比如,中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雇主不得因残疾歧视或拒绝雇用残疾人。

此外,法律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条件,并为其提供各种适当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

特殊保护还体现在雇佣就业环节。

雇主应当关注残疾劳动者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这包括为劳动者提供辅助设备、改造劳动场所,以及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等。

此外,雇主还应该尽可能地为残疾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位选择,以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这既符合雇主的自身利益,也符合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此外,一些国家还为雇主提供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以鼓励他们雇佣残疾劳动者。

残疾劳动者还需要特殊的职业培训。

由于残疾劳动者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较多,他们通常需要接受更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和项目,为残疾劳动者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

这些培训包括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旨在帮助残疾劳动者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并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除了以上措施,社会支持也是残疾劳动者特殊保护的重要方面。

社会支持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种福利和救济措施。

政府可以为残疾劳动者提供各种补贴和津贴,如就业补贴、残疾人就业培训补贴等,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如心理咨询、社交活动、法律援助等,以帮助残疾劳动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社会。

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措施

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措施

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措施在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方面,法律保障和政策措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举措的出台,旨在推动社会公平与包容,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工作环境。

本文将从法律保障和政策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法律保障是确保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权益的重要基础。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残疾人就业的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

根据该法,用人单位不得因残疾人的残疾情况拒绝录用或者降低待遇,应当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保障残疾人的工作权益。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如《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进一步完善了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残疾人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确保他们在劳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益。

二、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是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首先,政府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

在用人单位招聘中,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岗位给残疾人。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残疾人提供创业资金、培训和技术支持等。

其次,政府推动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

政府加大对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投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设立就业援助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咨询、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第三,政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政府加大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力度,通过改造公共场所和交通设施,提供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残疾人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残疾人就业歧视的监督和执法,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

综上所述,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措施对于实现残疾人的就业权益至关重要。

法律保障为残疾人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和权益保护,政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

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

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1、《宪法》(1982年12月4日通过,1988年4月12日、1993年3月29日、199 9 年3月15日修正)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XX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HTSS〗(1979年7月1日通过,1982年12月10日第一次修正,1986年12月2日第二次修正,1995年2月28日第三次修正) 第26条规定:“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

”第36条规定:“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

”3、《民法通则》〖HTSS〗(1986年4月12日通过)第13条规定:“不能自己辨认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14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17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一) 配偶;(二) 父母;(三) 成年子女;(四) 其他近亲属;(五)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解析

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解析

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解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残疾人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旨在为残疾人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本文将对我国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进行解析,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情况。

一、就业权保障及法律依据残疾人就业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我国宪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我国宪法第16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章第三节也对残疾人的就业权进行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了残疾人就业的扶持政策。

二、就业扶持政策的主要内容1. 就业优先政策我国出台了就业优先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优先录用残疾人。

根据有关规定,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公开招标等各类招聘活动中,应当设置一定的比例招录残疾人。

此外,企事业单位还应提供无障碍的职场环境,确保残疾人员工的顺利就业和工作。

2. 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为了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我国开展了大量的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项目。

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组织开展职业培训班和技能培训班,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并提高就业率。

3. 创业扶持政策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

这些政策包括贷款优惠、创业培训、税收减免等,旨在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同时,政府还成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4. 临时安置就业针对一些残疾人无法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的情况,我国也推出了临时安置就业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为没有工作机会的残疾人提供公益性岗位,如残疾人社区服务员、公园导游等,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并提供基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5. 就业补贴与社会保险为了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我国提供了一系列的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险政策。

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解读

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解读

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解读近年来,我国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成为了关注焦点。

本文将对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进行解读。

首先,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体现在招聘环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以残疾为由拒绝录用残疾人。

这一规定旨在打破对残疾人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开展工作。

其次,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体现在工作内容和薪酬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工作能力,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

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当根据残疾人的工作表现,支付与其工作贡献相适应的薪酬。

这一规定旨在保障残疾人的工作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工作条件和相应的报酬。

再次,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体现在职业培训和晋升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能力。

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当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他们的晋升机会。

这一规定旨在帮助残疾人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最后,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体现在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方式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特别关注残疾人的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用人单位不得因残疾解除劳动合同,确保残疾人的就业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总之,劳动合同中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与保障是我国为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而制定的重要制度。

通过在招聘环节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和薪酬,提供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以及关注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支持和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法律体系是指由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宪法、民法总则等国家基础性法律确立了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地位,有关残疾人专门法律及其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了国家在残疾人方面的具体行动和政策。

宪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和荣誉,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利,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根本制度保障,要求国家在各方面保障残疾人权益,提升残疾人权利的法律地位和社会价值。

我国对残疾人的保障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福利、参与政治等等。

在立法方面,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等。

这些法律为残疾人权益提供了基本保障。

首先,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了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和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

该法强调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和尊严权利,规定了对残疾人的整体保护措施,包括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就业、医疗、康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障残疾人能够享受到公平的社会资源和服务。

其次,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为残疾人的教育提供了关键性保障。

该法规定教育应当普及、公平、优质,所有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包括残疾人在内,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不应该因残疾人的存在而受到限制。

因此,该法中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措施促进残疾人受教育,包括实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提供助学金等措施,同时还要为残疾人提供特别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发挥最大潜能。

此外,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也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保障。

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不得因残疾拒绝录用应聘者,并应当为其提供必要减轻工作难度的条件,如设施设备、工作场所等等。

此外,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员工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其聘用和解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论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

论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

论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作者:钟天翔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2期【摘要】当今世界残疾人口数大概占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常常受到身体上障碍的限制,并且由于大众的无知和不理解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问题,是指为残疾人平等的参与社会劳动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之一,同时也符合人类社会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大趋势。

本文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当前国际社会有关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完善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法律保障的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劳动就业权;法律保障一、引言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第二条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①,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平均每五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

在这种情况下,残疾人的劳动就业就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残疾人本身来说,参加劳动就业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收入,还可以增强残疾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融入社会工作和生活;对于社会来说,残疾人参加劳动就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是解决残疾人问题非常有效的途径。

劳动就业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国际上的相关公约也对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另外,世界各国的法律还根据本国的国情,对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做出了一些特殊的规定。

我国的《劳动法》中对劳动就业权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残疾人,并且《残疾人保障法》中也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做出了具体规定。

考虑到,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具有非常重大的法制和现实意义。

我国劳动法对残疾人就业的规定

我国劳动法对残疾人就业的规定

我国劳动法对残疾人就业的规定一、残疾人就业的现状与挑战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于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残疾人就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公众对于残疾人就业的态度还不够积极,存在歧视和偏见。

其次,职业培训和岗位适应方面存在差距,使得许多残疾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此外,由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也给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国劳动法中对残疾人就业进行明确规定变得尤为重要。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有关防止拒绝雇佣或者歧视劳动者行为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性别、种族、皮肤颜色、血统、民族、宗教信仰、残疾等原因、拒绝聘用劳动者。

”这一规定为所有劳动者,包括残疾人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就业机会。

它旨在保护残疾人的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

这也体现了我国对于残疾人就业公正性和平等性的高度重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残疾人工资待遇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员工支付相应工资及社会保险费,并且不得有以下情形:…(三)拒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 这一条款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因残疾而削减残疾员工的工资待遇。

按工作量计酬也适用于残疾人,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

此外,雇主还必须为其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以及其他有关保障。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为残疾人提供工作适应及培训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适合肢体残疾、智力残疾或者精神残疾员工从事的体力劳动、知识性劳动和技能性劳动等适宜岗位留空,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员工依法享受就业权利。

” 这一规定强调了为残疾人提供适宜岗位的重要性。

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当按照职业能力进行培训、技能提升等措施,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工作。

论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法律保障——长三角地区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比较分析

论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法律保障——长三角地区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比较分析
2 0 1 4年 第 8卷
V o 1 . 8 . 2 0 1 4
第 1 期
北 京 劳 动保 障职 业 学 院 学 报
NO . 1
( 总 8 4期 ) J OUR NAL O F B E I J I NG V0 C AT I ONAL C OL L E G E O F L AB OUR AN D S 0 C I AL S E C UR I TY Ge n e r a l N o . 8 4
Ya n g t z e Ri v e r De l t a Re g i o n
X U H Leabharlann n xi u ( Wa n g j i a n L a w Sc h o o l ,S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Su z h o u 2 1 5 0 0 6 )
s u p p o r t i n g t h e e mp l o y me n t o f t h e d i s a b l e d a s we l l a s t h e r e l a t i v e l a ws 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s o f Ya n g t z e Ri v e r De l — t a Re g i o n,t h e n a n a l y s e s t h e p r o b l e ms a n d d e f e c t s a n d p u t s f o r wa r d s o me t a r g e t e d i mp r o v e me n t s u g g e s t i o n s
社 会 保 障
论 我 国 残 疾 人 就 业 的 法 律 保 障

民法典如何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权利

民法典如何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权利

民法典如何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权利残疾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样拥有追求幸福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就业对于残疾人来说,不仅是获取经济收入的途径,更是融入社会、提升自我尊严和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

而民法典的出台,为残疾人的就业权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首先,民法典强调了平等原则。

在就业领域,残疾人不应受到不合理的歧视。

每个人都应当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其身体状况如何。

这意味着用人单位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是残疾人,就拒绝给予其公平的就业机会,或者在工作待遇、晋升等方面对其进行差别对待。

这种平等原则为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上争取公正待遇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其次,民法典保障了残疾人的人格尊严。

在就业过程中,残疾人的人格尊严应得到充分尊重。

用人单位不得对残疾人进行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损害其人格尊严的行为。

例如,不能在工作场所中对残疾人进行嘲笑、贬低,不能因为他们的身体缺陷而给予不公正的评价。

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尊严,有助于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残疾人能够更加自信地投入工作。

再者,民法典规定了合同的相关权益。

对于残疾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民法典给予了相应的保护。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益。

这包括按时支付工资、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和保障工作安全等。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合同约定,残疾人可以依据民法典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民法典对于侵权行为的责任认定也为残疾人就业权利提供了保障。

如果用人单位或者其他人员侵犯了残疾人的就业权利,造成了损失,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比如,故意阻挠残疾人就业、恶意辞退残疾员工等行为,都可能构成侵权,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民法典中的民事赔偿制度也为残疾人在就业中受到的损害提供了救济途径。

如果残疾人因为就业中的侵权行为而遭受了经济损失或者精神损害,有权要求侵权人进行赔偿。

这为残疾人在维护自己就业权利的过程中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更好地落实民法典对残疾人就业权利的保护,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残疾人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保障

残疾人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保障

残疾人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保障
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各种困难和歧视。

为了保障残疾人劳动者的就业权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加强保护。

首先,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权益保障需要从立法上加以保障。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确立残疾人就业权利,禁止用人单位因残疾歧视拒绝录用残疾人,保障残疾人的平等就业权。

同时,一些国家还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员工,以促进残疾人的就业机会。

其次,残疾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需要从政府层面加强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就业援助基金,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同时,政府也可以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聘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机会。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对残疾人劳动者的支持和关爱。

社会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义工活动,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技能和融入社会。

同时,媒体也可以开展相关报道,增加公众对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关注度,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保障残疾人劳动者的就业权益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立法保障、政府支持和社会关爱的多方合作,才能促进残疾人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实现他们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融合。

残疾人劳动权益保护

残疾人劳动权益保护

残疾人劳动权益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尊重也日益增加。

作为社会主体中的一员,残疾人享有和行使劳动权益的权利,这既是法律的规定,也是人道主义的要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困境。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探讨残疾人劳动权益保护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首先,残疾人的劳动权益保护得到了法律的明确规定。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并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因残疾人的残疾情况而歧视其就业、劳动报酬和职业发展。

此外,《劳动法》也对残疾人的就业权益进行了保护,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歧视或违反残疾人就业权益。

这些法律的制定对残疾人劳动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然而,尽管有了法律的保护,残疾人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仍存在对残疾人就业的偏见和歧视。

他们认为残疾人工作效率低、不适应工作环境,并担心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了残疾人就业的困难。

另一方面,一些残疾人因身体条件限制,无法从事一些传统的劳动工作。

技能匮乏和职业培训不足更加限制了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残疾人劳动权益的充分实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

首先,对于用人单位,应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增强他们对残疾人工作能力的认识和理解,消除歧视,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其次,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支持。

通过提供适当的培训机构和专业的培训课程,帮助残疾人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福利政策和补贴措施,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经济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劳动,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贡献。

除了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努力外,残疾人自身也应树立自信心,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

残疾人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认同感和参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
栾 光
(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
【摘 要】每个公民都有就业权,尤其是残疾人,在法律属性层面,残疾人与健全人群具有同样的就业权利,这是平等就业权与社会扶助权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政府虽然针对残疾人就业作出很多努力,但是在残救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以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利。

为此,本文先简要分析了残疾人就业现状,然后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的完善进行淘汰。

【关键词】残疾人;劳动就业权;法律保障
引言
我国残疾人的数量庞大,2015年9月为止中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就业问题迫在眉睫,通过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就业权法律保障体系,解决残疾人经济问题,以增强残疾人群体的自信心,维持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1.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1.1 歧视现象严重
当前,在残疾人就业过程中,行业对残疾人的歧视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企业在招聘职员使,往往会将残疾人与健全人群区别对待,对于相同考核成绩的两者,企业往往偏向于健全人,未能将残疾人与健全人摆在平等位置考量,这就导致残疾人就业困难,经济得不到保障。

1.2 就业技能偏低
残疾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掌握健全人的技能,这使得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中竞争能力偏低。

另外,受残疾人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很多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参加就业培训,使得个人技能无法提升。

此外,一些企业即便录用了一些残疾人,也常常不会给与残疾人职工深度的职业培训,导致残疾人的就业技能无法提升。

1.3 法律保障不完善
现行的法律保障机制中,有关残疾人的法律保障并不完善,这就导致残疾人在就业时遭到歧视,并且在自身权益遭到侵犯时,也常常无法寻求到相应的法律解决途径。

此外,法律保障的不完善,也造成残疾人即便被相关企业录用,自身权益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与企业产生劳动纠纷时就会经常陷入被动的局面。

2.残疾人劳动就业权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
当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以及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的权益,以推动高质量的就业。

因此,从相关法律保障的建设上分析,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树立残疾人优先就业理念,实施岗位优先制度
在法律保障体系中,应该对用人单位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用人单位在企业工作岗位空缺时,如果有残疾人应聘并且符合岗位工作要求,应当优先录用残疾人;
(2)企事业单位应当为残疾人适当调整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实践,以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残疾人劳动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
(3)企业进行裁员时,如果残疾人能够胜任相关工作,应当保留残疾人。

实施岗位优先制度,应将残疾人就业岗位从社区服务以及家庭服务业逐渐延伸到其它适合残疾人的工作领域,比如打字员、售票员、收银员等工作,下肢残疾的人群也能完成,此外,对于教师、话务员等职业也可以作为残疾人就业的岗位选择,以拓宽残疾人就业法律保障的公益岗位范围,缓解残救人就业压力。

2.2 完善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立法体系
各区域政府应根据各自情况,将已出台的《残疾人保障法》进行整理与完善,即内容中设计到残疾人就业歧视、纠纷以及失业保障等内容的,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

对于残疾人创业法律板块,应根据相关的政策,逐渐完善针对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杜绝残疾人创业过程相关企业的打压行为,并且法律中还应对相关
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比如工商部门在办理残疾人企业注册手续时应秉承有限办理的理念。

2.3 完善残疾人失业保险制度
在残疾人立法体系中,相关法律制定部门应针对残疾人失业保险法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

相关法律制定部门应扩大残疾人事业保险的受益对象范围,将范围从现存的企业残疾员工扩展至所有残疾人劳动者,不限制企业,保证所有残疾人劳动者的权益,使残疾人能够依法享有法律保障援助。

此外,相关法律制定部门还应适当的延长残疾人失业保险期限,当前我国相关法律中明确残疾人失业保险下发期限为两面,考虑到残疾人失业再就业的时限较长,因此可以将保险期限向后延长半年或者更长。

2.4 完善法律保障实施机制
劳动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并且在不同的法律背景下,劳动保障的相关内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对于现行的劳动纠纷,相关法律在纠纷仲裁上进行了完善的规定,但是这些法律适用与健全人群,对于残疾人却未作出系统的说明,这使得残疾人的劳动保障缺失。

因此在相关法律中,应该完善有关残疾人劳动者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企业与残疾人劳动者存在纠纷问题的解决机制进行明确、详实的规定,以处理残疾人劳动纠纷问题。

在残疾人劳动保障法律实施中,应依法做好法律监督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劳动违法的惩罚力度,并针对残疾人劳动者存在的不合理行为进行明确的责任出发,使残疾人劳动者的劳动合法化。

此外,残疾人法律保障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法律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残疾人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法律执行过程中,受各种情况的影响,存在执法不合理的情况,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在法律的创新上,可以根据残疾人的分布特点实施分散就业,并且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来引导残疾人进行自主创业,这样既增加残疾人就业的多样性,也缓解相关部门安置残疾人就业压力,使残疾人群能够融入到社会发展建设中,发挥自身价值。

3.结语
总之,残疾人就业是我国民生工作的重点,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能够为残疾人高质量的生活,进一步为此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国政府应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权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中,从立法体系、实施体系以及理念转变等环节入手,真正维护残疾人的就业权益。

参考文献:
[1]丁诗诗.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西南大学,2012.[2]张家伟.论我国残疾人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3]杨柏.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10.
[4]周广利.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J]. 法制与社会,2016,09:272-273.
作者简介:
栾光(1969—),女,河南平顶山人,本科学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学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