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
17课《松鼠》教案

4.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和展示机会。
5.结合课本内容,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1.生字词学习: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对松鼠外貌、生活习性的描述,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思想教育: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5.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修辞手法的掌握: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举例:分析课文中“松鼠的尾巴像一把伞”等比喻句,让学生尝试仿写类似的句子。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如何将这些词汇灵活运用到实际语境中,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松鼠》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素养: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总结等手段,提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思维素养: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通过对松鼠生活习性的探讨,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探究兴趣。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培养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之心。
解决方法: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组词、造句、口语表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字词的运用。
(2)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是本节课的难点。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望洞庭》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洞庭湖的美丽。
3、体会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
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板书:望洞庭)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望:从远处看(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北部(3)湖光:湖面的波光(4)两:指湖光和秋月(5)和:和谐,优美(6)潭面:指湖面(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1、湖光秋月两相和。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教学黑板、教学卡片、学生作业本、文具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学PPT、相关古诗音频和视频材料等。
3.信息化资源:古诗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库等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难理解的词语,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此外,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来加深理解。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挑战。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7课《古诗三首》。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学习。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山景、夜晚的江边景象以及离别的思念之情。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同时,本节课还会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一首诗歌,并撰写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研究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创作,以小组形式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歌词、电影电视剧引用等,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思维。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朗读感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生字词、古诗描绘的景象。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描述三首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诗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并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诗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山行》、《江上渔者》、《望洞庭》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古诗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其读音、书写和意义。
4. 古诗背诵:引导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指导: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古诗解析: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
4.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学生跟读并书写。
5.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感受。
6. 古诗背诵:教师领背,学生跟背,巩固记忆。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古诗内容:分行书写三首古诗,突出生字词。
3. 关键词汇:列出本课的重点生字词,附上解释。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并背诵所学古诗。
2. 书写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3. 感受分享: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5.诗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6.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语感。
7.课后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天门山》,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原文:李白《望天门山》。
2.诗歌背景: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3.词语解释:重点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如“天门”、“中断”、“楚江”等。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行或游玩时,有没有见过特别壮观的山水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自然景观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诗句、解读诗意,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诵,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5.文化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意象表达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默写古诗。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山行》三首古诗。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默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默写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重点标注生字、生词。
3. 诗人:介绍三首古诗的诗人及其背景。
作业设计1. 朗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3. 画出自己心中的古诗意境。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讲述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岁寒三友

第17课岁寒三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本课“侍、庭、茂、曰、皆、即、萎”等7个生字, 会写田字格里的“庭、茂、曰、霜、枯、性、皆、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体会父亲的用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大家常常会和爸爸妈妈聊聊天, 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吧!今天, 我们来分享的小古文就是源于家庭生活中的一个。
(板书: 岁寒三友)二、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认读, 互相纠正。
侍庭茂曰皆即萎还有一个字是多音字:“梅树着花”的“着”读作“zhuó”表示“盛开、绽放”的意思。
2.指导书写。
“庭茂霜枯曰性皆即”“曰”写的时候要扁。
3.指名读古文《岁寒三友》。
三、再读《岁寒三友》, 感悟诗意。
师:现在, 请你自己读一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师:儿侍父, 立庭前, 的意思是孩子跟着父亲站在庭院前。
“侍”是“侍奉”之意。
作为儿子要尽心侍奉好父母亲,每天清早都要规规矩矩地站在父母房前的庭院里听候父母的吩咐。
生: 孩子孝顺。
师: 见梅树著花, 松竹并茂的意思是发现院中梅花开花了, 松树和竹子都很茂盛。
师:读到现在, 请你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他们是谁?生: 儿子和父亲。
师: 冬日里, 他们在庭院中, 看到梅花开放、松竹茂盛。
儿子心中产生了疑问, 便问父亲:“霜雪之时, 他树多枯落, 何以三者独否?”冬天有霜有雪, 别的树都落叶了, 为什么这三种没有呢?父亲听了, 回答说:“其性皆耐寒, 与他树不同。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他们品性耐寒, 和别的树不一样。
古人所说的“岁寒三友”, 就是松、竹、梅啊!岁寒三友师: 松、竹、梅三者都有经冬不凋、品性耐寒的志趣, 人们就把它们拟人化, 赞美为“岁寒三友”。
(板书: 松、竹、梅)师:寓意父亲希望孩子能如岁寒三友一样有梅之傲骨, 松之刚毅, 竹之气节。
(板书:梅之傲骨, 松之刚毅, 竹之气节)四、适度拓展, 感悟品格。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例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例文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今天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202X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例文,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X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例文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知道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写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想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想念亲友类古诗,提高浏览、知道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知道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干知识,收集相干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进程: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第一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是谁在想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何要想念故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浏览的爱好,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二、学习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知道诗意:先自由读知道诗句并划出不知道的词句,再小组交换讨论。
3、检查自学情形:第一指名说说已知道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知道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首诗中感遭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作业含答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作业含答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的注意力。
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人展示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王安石3.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4. 诗意:描绘山水美景,表达诗人情感5.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歌鉴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杜牧、张继、王安石的诗作,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或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2.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
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提示学生在自读古诗时,也要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5.指名读。
(二)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中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学生试画)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预设: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要把天门山断开了。
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
(2)你认为哪些字用得生动、形象?(断、开、回等)(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
(生生互读,比赛读。
)4.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1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
(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
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吸取到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跟书有关,板书课题:石头书
2、齐读课题,说说你看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勘探叔叔奇怪一册足迹矿物刨根问底煤炭
易读错的词:地壳好奇不禁
(2)指名逐个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读准字音。
(3)指名说说对课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
(4)再次练读生字词。
(5)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引导学生写好勘探叔矿刨。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并正音。
5、理清文章条理。
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2)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再读课文,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四、交流质疑的内容。
能通过初读课文理解的,可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实在
有困难的留到下节课再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17、石头书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同时在书中做好记号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一、导入新课。
师(指着讲桌上的一堆石头)
(1)同学们,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石头,你们想继续探索这些石头的奥秘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头书》
二、过渡:有这样一个词:刨根问底,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做学问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这节课,我就看看哪
位同学能到刨根问底。
三、质疑激趣
(1)师:出示: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指名读这句话。
(3)师: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估计学生会问:石头怎样能做成书呢?
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呢?
该怎样读这本石头书呢?
4、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从而理解课文中所讲的石头书是指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书。
可设计问题:为什么石头像书?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是什么样子的?
师:是呀,这光秃秃的石头,我左看,右瞧,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
5、过渡:这个问题,你能不能帮助老师解答?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一边默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用笔在每一自然段前作一个记号。
(生默读课文,作记号。
)
指名回答问题。
6、理解第五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写了石头哪儿像书?(一页一页)
(2)指导朗读。
(3)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说石头像书?
7、理解第七自然段。
(1)让学生毛遂自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书上有字,石头上有字吗?
(2)大声读第七自然段,思考问题。
(3)生回答:(雨痕、波痕)
(4)练习说话。
你们能学习第五自然段那样说几句话吗?(中间用像把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
过渡:石头上也有字吗呀!那石头上有画吗?
8 、学习第九自然段。
(1)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第九自然段,同时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石头哪儿像书?
(2)指名回答:(树叶、贝壳、小鱼)
引导:这些都叫什么?(化石)你们看
出示:书中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9、学习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师:读了书后我们能获得知识,那石头会告诉我
们什么?
(3)自由读十一、十三自然段,思考。
(4)生回答。
(5)教案演示地壳形成的过程。
(6)练习说话: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 )后来,这里变成了(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 )这里又变成了( )石头书告诉我们( )。
10、学生总结,练习说话。
(1)师:刚才同学们分层次交流了石头哪儿像书,你能不能连起来说说:为什么说石头像书?
(2)指名说说。
(3)现在,我们都了解了石头里的学问了,怪不得叔叔叫它石头书呢!
(4)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妙,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你们还了解哪些关于石头的知识。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所学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要多读课外书,到大自然中,看懂大自然这本无字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