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19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及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计划,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矛盾被空前激化,一大波原本热衷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工人运动也在许多国家再次高涨起来。
1917年,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灭亡,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这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也让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国家和备受压迫的民族看到了新的希望。
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可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人民迅速觉醒,意识到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俄国可以实现,在中国也必然可以成功。
中国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探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国家内忧外患。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919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发起新文化运动。
[2]以磅礴的气势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启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主觉悟,为各种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翻译典籍,创办报刊杂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翻译一些西方典籍,但是相关机构大多由外国传教士主持操纵。
1899年4月,广学会的《万国公报》登载了由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华人蔡尔康所撰的《大同学》,文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
尽管当时传教士介绍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诱导人们相信要依靠宗教的力量才能清除社会的弊端,言辞之中对社会主义多有诋毁,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也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使得一部分人注意到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早期历程

运用多种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结:中国通过多种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包括教育、宣传、文艺等,确保了马 克思主义在广大群众中的普及和深入。
在教育方面,中国实行了马克思主义课程教 育,培养了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人 才。在宣传方面,党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了大众的认识和理解 。文艺工作也通过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帮助大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
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者们通过斗争,推翻了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社会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有助于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 展,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未来展望
01
02
03
拓展传播渠道
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 代科技手段,扩大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传播范围和影 响力。
加强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中国实际,推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
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激发 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推动了工人 运动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意识到 自己的力量和地位,积极参与革
命斗争。
农民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促进 了农民的觉醒,推动了农民运动 的发展。农民们开始反对封建地 主和官僚资本家的压迫,争取自
己的权益。
学生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 精神,推动了学生运动的发展。 学生们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革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者:王琦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价值,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启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要有合适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国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1、国际环境(1)一战使资本主义矛盾凸显。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逐渐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新型资本主义国家加快发展步伐,要求对领土重新进行划分,由此导致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波及范围广,伤亡惨重,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一战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暴露出来,促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打破中国“闭关锁国”之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向外国进行学习,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加之一战的失败,促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的新路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新的道路。
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俄国工人群众成功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俄国革命的成功是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为许多身处水深火热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希望。
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中国向西方学习屡次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知识分子推翻旧制度实现国家独立带来一条全新的道路。
十月革命成功前的俄国与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这使得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中国人意识到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俄国可以实现,在中国必然也可以成功,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抛弃向西方学习的改造方案,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
蔡元培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蔡元培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早期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思想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他的努力,一些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和著述得以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他翻译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资本论》等,同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使得这一思想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和传承。
蔡元培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和传播,得到了一些当时的知名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支持和认可。
他与陈独秀等人一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倡导和组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研究。
他还曾在一些重要场合公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这种积极的思想影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社会思想变革和政治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受到了一些阻力和质疑。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封建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碰撞使得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持有不同态度。
一些保守派和反动势力对马克思主义持有批判和抵制的态度,认为这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国家的发展。
蔡元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和攻击,这对他的思想追求和社会改革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蔡元培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他作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先驱者之一,致力于将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中国,为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这一思想的积极推广和传播,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期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传播

早期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中国传播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政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早期传播和对中国的深远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详细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主要是通过海外留学生的传播。
在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一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欧洲、美国等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回国后开始向国内传播这一新思想。
邹容、康有为等留学生是首批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
他们通过翻译、撰写文章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传播到了国内,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之路。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文字传播。
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阶段,马克思主义主要通过书刊、报纸等印刷物的形式传播。
一些留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带回国内,或者自己翻译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发表在各类刊物上,使广大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新思想。
一些知识分子也通过自己的文章和著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介绍和解释,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接受这一新思想。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变革。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变革的时期,国家政治动荡不安。
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民众对传统秩序和思想体系的不满逐渐增加。
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深受一部分知识分子和被压迫阶层的欢迎。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寻找改造社会的出路。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的引进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格局,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让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发现了一种新的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激励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便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史自然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
当时,一些留学生在海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回国后开始把这些理论传播给其他人。
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跟他们所听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了解很少。
当时,中国苦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经济衰退,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有利的。
马克思主义刚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上。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之后的30年,马克思主义以不同形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许多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路线应用于革命运动,并取得了成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9年的中国革命,这次革命颠覆了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广泛使用,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几十年里,有很多人批评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
其中一部分人否定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部分,另一部分人则重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中国。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如何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些中国特殊的理论,比如毛泽东思想,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路线,以适应自己的国情。
而不是盲目地模仿马克思主义。
4.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这导致了社会思想的转变,许多人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而现代自由主义是未来的趋势。
然而,在近年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及其启示作者:刘鹏成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由报纸杂志简介到知识分子在“书房”里深入解读和研究,再经由先进分子的“书房”到工农大众“厅堂”的过程。
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其思想理论基础分,大体可以分为封建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先进分子的前身)等,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留下了许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传播历程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报纸杂志简介到知识分子在“书房”里深入解读和研究,再经由先进分子的“书房”到工农大众“厅堂”的过程。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的简要介绍与中国人相见,依靠知识分子中文化程度较高者进行研读及传播,这些知识分子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其思想理论基础分,大体可以分为:封建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等,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各不相同的。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在本文中,这段时期是指从1899年2月开始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报纸杂志简介和部分学者开始解读和研究的阶段。
1899年2月《万国公报》最早把马克思及他的《资本论》、安民新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介绍到中国来。
1900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中较激进的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人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杂志。
1901年1月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文中刊登:“1862年,各国工人领袖均集于万国工人总会(即第一国际)。
”“麦克司(马克思)总理全体。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开来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开来的启示2010年04月07日08:52 来源:中直党建网【字号大中小】打印E-mail推荐:如何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人民凝聚在主流价值的旗帜之下,是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开来的历史过程,可以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启发。
允许自由探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在与各种思想的斗争中不断被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的。
具体而言,它大致经历了三次论战。
第一次是与胡适实用主义的论战。
针对胡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利用《新青年》杂志,同胡适展开公开论争。
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就是这一论战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在论战中,他们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地介绍苏俄的社会制度、经济政策、农业制度、婚姻制度、平民教育等各方面情况,使更多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了解到俄国的社会现状,澄清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苏俄的谣传和误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是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
1920年9月,针对梁启超、张东荪宣传劳资合作的“基特尔社会主义”,李达撰写了《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陈独秀撰写了《独秀复东荪先生信》、《社会主义批评》等文章。
这场争论使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坚持社会革命,反对社会改良的政治立场。
第三次是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无政府主义主张无政府、无国家,个人绝对自由等。
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时,无政府主义者就诬蔑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私权,保护少数特殊幸福的机关”,攻击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是扶强欺弱。
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剖析了国家的阶级实质。
他指出: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才可望废除财产私有制度,改变不平等的经济状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具有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媒介大众化的特点。
很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力图探寻一条救国存亡的新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工人运动带来了理论指导,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力求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这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在中国真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只有少数的留学生和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影响很有限。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人们开始广泛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起来。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研究通过了革命分两步走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1.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华的铁蹄逐渐深入,中国人民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反帝反封建已经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尤为突出。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革命、救亡图存的历史。
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到孙中山、黄兴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没能找到一条根本上解决中国革命形势的有效途径。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提出标志着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主张要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理论,如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论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促进了中国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主要是通过翻译介绍和海外留学生的传播。
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梁启超、鲁迅等,通过翻译介绍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入中国。
一批赴日本、欧洲等地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也将马克思主义带回国内,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倡导这一理论。
他们认为,只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才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之路。
这一时期的思想碰撞和启蒙,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将更详细地探讨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情况。
2. 正文2.1 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中国留学生和归国留学生的介绍和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增多,他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留学生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留日学生,他们受到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将这一思想带回中国。
在近代,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关注这一新思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及其启示

在 本 文 中 , 段 时 期 是 指 从 19  ̄ 2 开 始 至 1 2 年 这 89 月 91 4加 大 重 奏 合 奏 的 比 重 。 根 据 学 生 不 同 的 程 度 选 用 . 或 编 写 重 奏 、 奏 谱 , 程 度 低 的学 生 演 奏 浅 易 的声 部 . 合 让
程 度 高 的学 生演 奏 较 难 的声 部 , 大 家都 能 胜任 愉 快 。 使
中 国 人 相 见 ,依 靠 知 识 分 子 中 文 化 程 度 较 高 者 进 行 研 读
及传 播 , 些 知 识 分子 的成 分是 很 复 杂 的 。 其思 想 理 论 这 按 基础 分 , 体 可 以分 为 : 建 主义 者 、 产 阶 级 改 良派 、 大 封 资 资 产 阶级 革命 派 知 识 分子 、 进 的资 产 阶级 民主 主 义 者等 . 激 这些 人 对 马克 思 主 义 的理 解 和态 度 都是 不 一 样 的 .因此
3集 体 回 课 。 体 课 绝 不 能 变 成 集 体 化 的个 别 课 。 . 集 集
体 回课 并 不 是要 一 直让 学 生 大齐 奏 ,而是 要 交 替 运用 齐 奏 、 奏 、 奏 、 力 、 组 竞 赛 等 方 式 , 化 集 体 课 的群 轮 独 接 分 强 体效 应 , 跃 课 堂气 氛 , 动 全 体 学生 学 习的 兴趣 和注 意 活 调
塞
刘 鹏 成
( 汉 市 卫 生局 党 校 , 北 武 汉 武 湖
摘 要 :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的早 期 传 播 经 历 了 由报 纸 马
I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早 期 传 播 历 程 及 其 启 示
40 1) 30 4
志 简 介 到 知 识 分 子 在 “ 房 ” 深 入 解 读 和 研 究 . 经 由 书 里 再 先 进 分 子 的 “ 房 ” 工 农 大 众 “ 堂 ” 过 程 。 早 期 的 马 书 到 厅 的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传 播 主 要 通 过 报 纸 杂 志 的 简 要 介 绍 与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20207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极端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调和矛盾,使那些原本热衷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也并不完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值此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正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纷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开始民族解放道路。
国内,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各阶级爱国人士做了各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是民众心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为了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批判封建主义的糟粕文化,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阶段,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从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爱国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一)通过报刊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1899年,由当时的上海教会组织创办的刊物《万国公报》上刊登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文章《大同学》,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这是“马克思”的名字在中国的首次出现。
其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引起学界关注,并由此开始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
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在《新民丛报》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相关事迹和理论。
“五四”运动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
其后,学者们开始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各种文章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产生的一种具有革命性质的社会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前途。
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也被引入了中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中,既受到了积极影响,也受到了消极影响,这一过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进行接纳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对中国现实社会变革需要的思想资源进行选取和应用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重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各种思潮也随之兴起。
这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纷纷走向国外,接触西方思想,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海外留学生和华侨,他们在留学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将其带回国内传播。
这些留学生中有的成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倡导者和传播者。
1903年,陈独秀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回国后,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07年,他发表《导言》一文,首次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
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初,中国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得到了一些社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倡导。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接受与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革命责任,唤起了广大工人群众的觉醒和反抗精神,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历史回归——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

些材料 , 从 中得出科学 的结论 。 这 就要 求史学工作 者 , 在其 学术领域应有 独立判断 的能力 , 不 囿于 已有的历史结论 , 既尊重 历史, 又能超 越历史 , 敢于发表 自己不 同的见解 , 从而 进一步推进历 史科学研究 的发展 , 这 就是我们现在常说 的理论创新 。 读 这部《 传播 史》 , 我们 可以看到该 书作 者在研究方法 上遵照 了列 宁“ 在分 析任何一 个社会 问题 时 , 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初 期传播 的历史 回归
封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 的历史 回归
— —
读《 马 克 思 主 义在 中 国初 期 传 播 史 ( 1 9 1 8 ~ 1 9 2 2 ) )
张亮东
(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马克思 主义 在中国初期传播是 中 国共产党 成立的思想理论 基础 , 也是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的逻辑起 点 。 因此 , 马克思 主 义 在 中国初 期传播史 研究始 终是 国内学术界研究 的一个 重点 , 也是海 外 中国近现代史研 究学者 关注 的热点 , 最 近学习 出
版 社 出版 的 田子渝 教授等著 的《 马克思 主义在 中国初期传播 史 ( 1 9 1 8 ~ 1 9 2 2 ) 》 ( 全 书近 5 5万字 , 以下 简称《 传播 史》 ) , 是该 领域研究取得里 程碑意义 的标 志 。 它通过对马克 思主义在 中国初 期传播情况 的全景式扫 描 , 客观 、 公正地还 马克思 主义 在
史 料。 为 了保证本 书史料 的权威性 , 已有的第二 手史料 如访 谈记 录 、 口述历史之 类 , 仅供参 考 , 基 本未予采 用 。 像这 样严格 按第一 手资料写成 的历史专著 , 在我 国 目前学界 当属少见 。 作 为一名史学工作 者 , 详 细地 占有材料 固然重要 , 但还必须站 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 用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 , 认 真分析这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国家政治经济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了帝国主义侵略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社会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转向对西方思想的探索,试图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
中国第一批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主要是留学日本的学生,他们从日本接触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在日本,这些学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带回中国,成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先驱者。
1898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织——中国同盟会,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同盟会成员中有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所了解,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有所期待。
在中国同盟会的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将其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思想上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也激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革命方向发展。
五四运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又一个高潮。
早期传播的影响与局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存在一些局限。
受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中国当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受中国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对实践的指导还不够成熟。
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情况,并探讨其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面临列强侵略、国家危机和封建社会的压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思想的探索,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最知名的是陈独秀,他在1915年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并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迅速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
党的先进理论不断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队伍,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初步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中国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中国政府倡导社会主义建设,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应用。
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为中国探索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全面解析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变革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公平,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平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国际视野。
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解决分配不平衡和社会差距问题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同时,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加贴近中国国情,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的早期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的早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早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早期探索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它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不断凸显。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萌芽阶段到早期的探索,揭示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19世纪末的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内外挑战,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十分迅猛。
在这个关键时刻,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为中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想武器。
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是中国在外留学生们,他们受到了欧洲列宁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
面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他们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于中国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的萌芽与早期探索1. 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创刊的《新青年》杂志。
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它提倡自由、进步和科学,呼唤民主与共和。
通过刊发一系列重要文章,如《胜利之路》、《科学的社会主义》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融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顶峰。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青年学生们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思想引导。
马克思主义声音逐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传播开来,学生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困境。
3. 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与活动早期探索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学问的领域,更深入到实践中。
面对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一些进步的年轻人组建了共产主义小组,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组织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4.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推广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广泛传播到各个阶层。
共产党积极组织工人运动,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地下刊物等方式,推广马克思主义,将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经验启示

马克思 主义传播 ,是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不可或缺 的
从 全社会来看 ,民众思想领域 中存在不 同程度 的
重要 阶段 ,其 经验 与启示对 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大 的旧思想 、旧观 念不是 一下子可 以随着社会变革而改 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变。他们觉得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 的, 他们到处磕头烧
从 党的 自身来看 , 取得新政权后 , 的首 出版 , 党 为
【 收稿 日期]0 - 4 0 21 0—8 1 f 作者简介】 李富江(9 7 )男 , 1 8~ , 山东泰安人 ,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超 (9 6 )男 , 18 一 , 山东 泰安人 ,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类平( 9 6 )女 , 1 8 一 , 山东泰安人 , 南京师范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性
香 , 于现状 , 安 甚至认 为没收地 主的财产是 “ 天害理 伤
( ) 国共产 党巩 固执 政 地 位 的 需 要 一 中
的” 。其次 , 资产 阶级知 识分子具有不 同程度 的唯心 主
随着新 中国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 由领 导全 国人 民 义和个人 主义 。他们 当中的不少人 自高 自大 , 觉得 自己
一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性一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由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的革命党变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
建 国 初期 马 克 思 主 义 的传 播 及 其 经 验 启 示
2 l年 S月 01 第1 第2 3卷 期
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及其启示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3.创办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首
先,早期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此时都以介绍马 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为主要内容之一。其 次,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刊物不断涌现。五
克 思 主
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 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四运动后半年时间内,全国各地新出版的、
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 等文章,歌颂十月革命。1919 年 5 月,他又 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报刊有
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方面,建党时期马克 天津,周恩来成立了觉悟社,介绍马克思主 影响的青年也抛弃了错误思想,接受了马克
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无疑对我们今天 义。在济南,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创办了齐鲁 思主义。这些论战,促进了先进分子对马克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开辟、存在、繁 荣、兴盛,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方经济在取长 补短中不断发展,对我国汉朝、唐朝形成封 建社会发展高峰起到了积极影响。时至今 日,丝绸之路仍然是东西方往来的一条要 道,商品流通如溪水般在此路上涓涓流淌。
前 后 马
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 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毛泽 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 时也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 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
主主义当作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 把目光投向苏联,开始研究、接受、传播马克 思主义。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革 命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者。1918 年,他先后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
会主义史》、《阶级斗争》等。这些著作的翻译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出版,为当时先进分子系统了解马克思主 的培养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义、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
4.展开思想论战,澄清真假马克思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主动性、必然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必须始终慎重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
标签: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特点;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时代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和价值观取向都是切实符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特点及启示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经传播来到中国,就面临着不断与其它社会思想潮流作斗争的现实困境。
庆幸的是,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普遍性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些西方社会理论来到了中国。
不同的理论为扩大其影响而相互争论。
要解决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研究具体问题,还需要形成共识的先进理论。
只有这样一种理论才能指导人民的行动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共同解决问题。
李大钊认为能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1]。
因此,为了解决近代中國的问题,我们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武器,从而使社会大众的行动能够一体化。
虽然各种理论之间的辩论进程特别激烈,但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凭借其科学性,使其影响日益增强。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首先是由中国当时中国的革命现实需要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决定的。
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日本帝国主义及他们与封建军阀的勾结所造成的危机,中国人所寻求的新思想是中国为最终战胜对中国的侵略而必须采用的新理论[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启示
邹爱华田子渝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人们在透视这段早期传播史时,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且将得到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历史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从西方思想武器库中寻找救国的武器,掀起了一场旨在引进西方“技”、“器”的洋务运动,标举起“中体西用”的旗帜。
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器物文化之路走到了尽头。
于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救世的主导文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先进的中国人痛切感到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是因为封建经济的破产和专制政治的腐败,其中政治制度是振兴中华的关键,于是他们从制度层面探索中国振兴之路。
这场旨在实现民主的政治运动,一开始就朝着两个方向前进:一是百日维新,这场以日本近代改良运动为榜样的爱国运动只有103天的生命,以悲剧落幕,表明中国君主立宪的道路走不通;一是辛亥革命,这场用暴力摧毁封建王权政治的革命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第一次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建立起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中华民国。
这本来是中国洗刷半个多世纪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最好时机,然而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天性软弱,袁世凯倒行逆施,走上了复辟帝制的不归之路。
随着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中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脆弱的西方式民主荡然无存。
救国之路何在先进的中国人在痛苦中反思,在救亡运动中重新定位社会价值观,于是掀起了旨在改造国民性的启蒙运动,“民主”与“科学”启蒙了一代政治文化精英,为五四爱国运动开辟了道路。
五四爱国运动又促发了整个国民的民族觉悟和民主意识的复苏。
一批新型的革命知识分子正是以五四运动为
契机,开始从“西化”向“师俄”的文化范式转换,将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转变成马克思主义的新启蒙,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自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幕开启。
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史表明,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锁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救亡运动客观需要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当时纷繁的各种思潮中,不断地扬弃,用最先进的理论作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没有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某一种思想模式内,而是将其拿到能否解决中国最紧迫问题的天平上衡量,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就取之,否则就弃之。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空想社会主义等等,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方面呈现出进步性,因此,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深浅不一地受到了影响。
在五四时期,俄国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颇有市场。
互助论认为人类依靠互助的本能,就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
互助论将伦理主义视为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互助本能”的思想是对“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另一种选择,其底蕴在于人人是天生自由、平等的,毋需借助权威和强制。
它的内核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恶”的批判,期盼建立一个人类普遍道德的“善”的无政府主义社会。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在五四时期欢迎互助论,是因为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失望,企图寻找新的救国道路。
当然,他们并没有将这两者看成绝然相反的二极,而是努力将其调融在一起。
五四运动后,在神州大地涌动的新村运动、工读互助运动和勤工俭学运动都是这个理论在社会中的实验。
但这场企图脱离社会,在工厂、乡村实行共产主义生活,养成“善”势力以达到改造社会的改良运动,在各地实验相继失败。
这表明这些思想没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可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失败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刻地反省。
十月革命向他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他们提出既然中国与俄国在国情上有许多相同,那么革命可以在俄国取得胜利,就没有理由在中国不能成功!成功的秘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改造社会。
于是他们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这使他们第一次感悟到,要救国不能局部的改良,应从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实行彻底的改造。
国家的最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只有政权被无产阶级所掌握,经济、教育、文化、道德等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能获得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才能获得胜利。
近代中国的这段真理追求的曲折艰难之旅足以说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寻找救亡图存思想利器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最终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国情”相结合才能成为救国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文化史的角度考量,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从西方文化场向东方文化场转移时,必须与东方文化相融合,也就是说它要经过一个改造的过程,即中国化的过程。
它既要超越中国旧有文化的局限,又要植根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既要满足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需求,又要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
因此,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新文化,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救国的真理。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国情”相结合,才能成为“拯救中国的导星”。
首先他们运用唯物史观,指出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因此,革命的目的首先是解决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他们在与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论战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剖析了中国特殊的近代二元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由于时代及认识的局限,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了解也是肤浅的,对中国的国情还无法从本质上去把握,思想上也掺揉了非马克思主义的杂质,因此在传播、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存在着教条主义,提出了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
由于没有正确地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各阶级,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武装起义理论,从而导致中国革命遭到两次大的挫折。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最杰出代表是毛泽东。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他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本本,强调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矢”去射中国革命这个“的”,中国革命才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他和战友们独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中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引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中国革命的曲折经历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才能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挥伟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