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打秋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打秋千》教案
4.创编活动:分组进行秋千节奏的创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5.欣赏分析:欣赏与秋千相关的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
6.表现力培养:通过演唱、演奏、创编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唱《打秋千》,引导学生感受旋律、节奏的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打秋千》的旋律、节奏特点以及音乐符号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音乐表达秋千感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音乐。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用音乐表达秋千的感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增强音乐表现力:通过歌曲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表达音乐情感,提升音乐表现力。
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分组创编秋千节奏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4.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创编活动中大胆尝试,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5.培养音乐文化素养: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秋千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创编实践:学生在创编活动中,如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性地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秋千节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知识梳理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知识梳理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知识梳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共包含3篇文章,《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不同文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文风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的课文文本。

2.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讨论话题: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的课文文本,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唱歌幸福拍手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唱歌幸福拍手歌》教案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在合唱中加入自己的动作、改变歌曲的节奏等。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歌曲合作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动作,并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
-对于创新实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创意模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以降低创新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幸福拍手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的时候会做什么?”(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通过音乐表达幸福。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音乐表达情感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尝试创新。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幸福拍手歌》的基本旋律和歌词。这首歌是以2/4拍为基础,旋律欢快,歌词简单易懂。它能够帮助我们感受和表达幸福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注意听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感受歌曲中所传递的幸福氛围。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

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5篇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5篇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1《驿路梨花》1、撇开思维方式。

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的主题.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一、课堂导入:(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__品质。

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一)曲折的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1)学生思考;(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2)小组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2)教师配音范读;(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Unit6 Usefulnumbers单元教案7个课时(含反思)

Unit6 Usefulnumbers单元教案7个课时(含反思)

Unit 6Useful numbers1.能听懂,会说“—How old are you? —I'm … years old.”“Howmany …?”“That's … yuan,please.”,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2.能听、说、认读数字单词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和单词year,old。

3.能听懂并根据节奏跟唱Part A和Part B Listen and chant部分的歌谣。

4.能够谈论自己的年龄和算账。

5.能够听、说、读、写字母Vv,Ww,Xx,Yy,Zz。

6.能知道使用数字的不同方式。

(4)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彩色翻页书作品,并派代表使用英语介绍一下小组作品,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S: This is my colour flip book. I like y新授计划6~7课时第一课时Part A Let's talk & Choose and role­play1.能听懂,会说句型“—How old are you? —I'm … years old.”。

2.能听、说、认读单词three,four,five,year,old。

1.能掌握单词three,four,five。

2.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句型来询问某人的年龄。

本课时相关课件、录音、视频、单词卡片、图片。

一、导入新课1.师生间问候。

2.唱英文歌。

T: First, let's sing a song.教师播放英文歌《COUNTING NUMBERS》,带领学生跟唱。

3.老师扮演角色,让学生猜年龄。

学生经过猜测后,老师呈现正确答案。

T: When my friends ask me “How old are you?”,how can I say?板书:How old are you?T: I say “I'm 5 years old.”板书:I'm five years old.带领学生读几次,学生就逐渐明白其中文意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核心素养教案(表格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核心素养教案(表格版)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 六 单 元
“舐犊情深”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 《父爱之舟》
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 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 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本单元 的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 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人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 的人物情感。 《慈母情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字里行 间蕴含的母爱; 《父爱之舟》让学生说出作者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 的父爱;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 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
(3)对比阅读感受 (4)再自由读,指名读 (5)分角色读对话
3.自由练读后,比赛朗读。
3.感受母爱的无私。 ①小声读片段,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
什么?
②关键词理解: “揉得皱皱的、龟裂、
塞”等词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活动意图:抓住动词来理解重点语句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母接受,从中能感
④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场景和细节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 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 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思政元素: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
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学习重点难点: 重 点 :读懂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与段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认识进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三位数加法的计算。

2.进位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进位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运用进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练习册。

3.课堂练习题。

4.小组讨论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单元学习内容,复习加法的基本知识。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超过十时,该如何处理?第二步:讲解1.介绍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讲解进位的概念。

2.利用白板演示进位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进位的意义。

3.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尝试用进位的方法进行计算。

第三步:练习1.学生个人练习: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2.小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四步:总结1.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并让他们解释进位的运用。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进位的概念。

六、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准备小组探讨活动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三位数加法和进位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进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尽量避免简单机械的计算方法。

同时,课后要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法和进位的方法。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课程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2. 能够听懂他人在购物时说的价格;3. 能够询问和回答价格。

【教学重点】1. 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2. 熟悉购物场景中常用的价格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听懂他人交流时表达的价格;2. 询问和回答价格。

【教学过程】1. Warming-up通过各种数字游戏如抢数字、数数等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

2. Pre-task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几种商品,并简单说明价格,让学生熟悉购物场景中常用的价格表达方式。

3. Task-cycle学生分角色为卖家和买家,进行购物场景的对话练。

4. Post-task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What did you buy?b. How much did you pay?c. Did you buy anything else?5. Summary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练。

6. Homework完成练册相关练。

【板书设计】Numbers 1-100How much is it?It's ...【课堂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速掌握了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方法,并且初步掌握了购物场景下的价格表达方式。

在购物对话的练习中,需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向卖家询问价格并做出正确回答,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实时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收获显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学会和同学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如自读、赛读、表演读等,提高阅读能力。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3)学会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3)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 识字与写字: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2. 课文学习:学习本课的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3. 阅读与写作:通过阅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4. 口语交际:学会用普通话交流,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5. 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学会和同学交流。

2.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3)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多种形式,如卡片、游戏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五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Unit6Inanaturalpark一、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会读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能用英语简单描述自然公园中的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生词:park,mountn,river,lake,zoo,animal,tree等。

2.句型:Whatcanyouseeinthepark?Icansee难点:1.句型:Canyou?Yes,Ican./No,Ican't.2.生词发音和拼写。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卡片3.黑板4.录音机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Unit5的内容,巩固生词和句型。

2.教师提问:Doyoulikeparks?Why?引导学生谈论对公园的喜好。

Step2:新课展示1.教师展示公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公园中的物品。

2.教师播放本单元的歌曲,让学生听懂歌曲中的生词。

3.教师展示本单元的生词卡片,教读生词,让学生模仿发音。

4.教师展示本单元的句型,让学生模仿朗读。

Step3:课堂活动1.活动一: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公园的图片,让学生用英语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2.活动二: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tree,lake,mountn等,让学生用句型Canyou?进行问答。

3.活动三: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公园的图片,让学生用英语描述图片,并用句型Whatcanyouseeinthepark?进行问答。

Step4: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英语写一篇关于公园的短文。

Step6:课后作业1.抄写本节课的生词和句型。

2.用英语写一篇关于公园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案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方便大家学习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知识目标:(1)能听说,认读对话,重点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及其回答I often …并能结合实际情景进行运用。

(2)能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及其回答I often …完成pair work。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既要抓紧校内时间的学习,又要合理地利用周末,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学习策略:通过pair work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式学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及其回答I often …教学难点: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上述句型进行交际。

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录音机,动词词组卡片,挂图,表格。

②课前让学生按要求制作表格教学过程:一 warm-up策略一,歌曲,游戏教学法①Sing a song: My Days of the week②Game: Golden eyes教师出示几张已学过的动词词组卡片。

do home work, read books, playcomp uter games, play football, watch TV …让学生快速地看了一遍,要求学生说出所看到的动词词组,谁说得又多又快就为胜者。

(策略分析;利用歌曲,游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学生情趣大开。

)策略二;语言交际法③GreetingT: What day is it today?S: It’s Monday.T: 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S: I have …T: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S: I often …(分析;师生自由交流,增深师生情感,又为以下的教学内容作好知识的辅垫。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可能性大小的估计、随机事件的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学会用概率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不确定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运用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概率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概率的观点看待问题。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硬币、抽签等,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呈现一组随机事件,如抛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抽签出现不同号码的概率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随机事件的概率大小,并尝试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单元内容总述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和《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中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同时,本单元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此外,学生还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我们在研究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古诗三首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

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研究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研究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唐代诗人XXX作的诗《浪淘沙》。

二、自主研究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研究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XXX。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致敬革命先辈》大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致敬革命先辈》大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致敬革命先辈》大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生字、词语,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4.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写法和用法。

2.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 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4. 学习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 教学难点: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幸福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致敬革命先辈2. 板书内容:课文标题、生字、词语、课文大意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革命先辈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 收集其他革命先辈的事迹,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3.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篇)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篇)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2、与人交流能理解对方,尊重对方。

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过程与方法: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父母的爱,与父母真诚谈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课前准备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教学过程一、情境体验引起话题1、谈话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

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

(板书课题)2、再现情境: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二、研究话题明确方法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2、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3、全班交流,模拟交际情景。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围绕话题互动交流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评互说。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

师提醒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四、延伸话题综合运用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2、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盐?〔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板书〕:一、氯化钠〔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写作思路:1.审阅题目:我们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如花香四溢的花园、硕果累累的果园,辽阔无垠的田野,波光粼粼的小河……让我们心驰神往,让我们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从这些美景中选择一处介绍给大家吧!2.选定内容:例如选取“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个内容。

也可以选取一些你认为你想写的地方的美景。

3.表达方式:“这儿真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所以在选定“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个内容时,选择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并在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4.表现手法:(1)抓住特点,大胆想象,景中有物,物有生情;(2)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

(3)采取首尾呼应的手法。

5.结构顺序:本文按照季节的顺序进行描写。

首先在文章开头写出“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这一总起段,然后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花园四季特点,最后再与开头相呼应,总结花园美丽。

下水文: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①我们学校操场后面有一个小花园,这个小花园可真美!春天来了,②沉睡了很久的小花园睁开了朦胧的睡眼,花儿的枝条抽出嫩绿的芽儿。

迎春花不愧为报春的使者,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在枝头绽放,③像一只只黄色的小哨子,吹来了春天,为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夏天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小花园里葱葱茏茏。

④月季花开了。

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

成群结队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嘤嘤地呼朋唤友般唱着歌。

我们在花园边赏花,边玩耍,真是其乐无穷啊!秋天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可是小花园里却依然充满了花的芬芳。

园丁爷爷亲手培植的各种各样的菊花竞相开放。

大的像团团彩球,小的像盏盏精巧的花灯。

我们从这些怒放的菊花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冬天,小花园也安静下来了。

花儿都被皑皑的大雪盖住了,准备在来年绽放得更加美丽。

我爱我们学校操场后面的小花园,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美丽。

①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小花园的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学习目标】1、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策略】1、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学生对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已有了解,因此学生已具备用探究的方法认识不同碳单质的一些特性以及用途的能力,建议尝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

①玻璃刀刻划玻璃。

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硬度的方法。

②不同型号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强弱。

结论:石墨具有导电性。

②介绍防毒面具、回忆自制净水器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3.讨论。

①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C60呢?②课本讨论题。

③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差异,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 练习。

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废旧电池中的碳棒、不同型号(2H、HB、2B等)的铅笔以及铅笔芯、玻璃刀、冰箱用去味剂、碳素墨水、墨块等物质,观察家长的钻石首饰等。

教师: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如天然金刚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学习目标】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策略】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

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地选择。

1.实验装置的设计。

建议教学中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从课本“活动与探究”提供的仪器中选取适当的仪器进行搭配,学生可以先用简图示意,有条件的最好提供实物,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

2.实际操作。

①用选出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②检验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充满;③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3.课后思考。

①若实验需要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否采用收集人体的呼出气体的方法制备?②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4.课后实践。

尝试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如饮料瓶等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学习目标】1. 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策略】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它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相对来说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

1. 课前由学生尝试设计一份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报告(形式不限),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实验6-3]、[实验6-4]、[实验6-5]、[实验6-6],并填写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报告。

对设计有新意的探究报告可以在同学中传阅或张贴。

2.关于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阅读课本以及有关信息库的知识后,采用讨论的形式分析二氧化碳的功过,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

展示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的实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教师可对[实验6-8]作简单说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力的200倍;完成[实验6-9]后,可与碳还原氧化铜进行对比,总结出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碳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

4.指导学生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巩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5.能力训练:①对课本上的部分习题进行讨论。

②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对比后,分析造成性质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从而得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结论。

③利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法。

④通过查阅资料、交流信息等,就温室效应写一篇小论文。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CO2物理性质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2.通过对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灯火实验等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能灵活应用CO2性质的有关知识。

德育渗透点:1.通过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了不行,没有也不行的事实,以及CO2不支持燃烧的实验,培养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2.通过对温室效应,广西桂林地区溶洞的奇特景观的简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意识,激发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以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CO2与水、石灰水的反应;2.难点:CO2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3.疑点:当CO2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1%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是为什么CO2无毒?4.解决方法:(1)借助于实验和实验提纲,在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中,对CO2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会自然而然的完成。

(2)适时、适当地选取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事物的现象,并透过现象去发现事物变化的实质,加深对CO2化学性质的理解应用。

【教具准备】1.教师的实验设备:1集气瓶CO2气体(用于检验CO2);1矿泉水瓶(充满CO2);2个模拟地窖(一瓶空气,一瓶CO2);铁架台;纸袋。

2.学生分组实验;(共10组,每组包括)5瓶CO2气体、白醋、Na2CO3溶液、石蕊试液、木条、红磷、蜡烛,镁条、石灰水、水;小试管6支、中试管1支、带胶塞的导管、吸管、酒精灯、药匙、镊子、砂纸、试管头、小烧杯、火柴。

【整体感知】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问题,探究CO2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教师提问】请问1×104 L空气中含多少CO2?为什么几亿年来空气中CO2的含量(即体积分数0.03%)一直没有太大的增减?【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如果空气中没有了CO2,会不会对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回答。

【教师活动】放投影、碳循环图解,并总结。

【讲解】如果没有CO2,生命活动将停止,因此CO2很重要,而且它也是我们很熟悉的气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CO2的性质,了解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CO2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3 二氧化碳【学生活动】观察CO2【教师活动】演示向矿泉水瓶(充满CO2)中倒入近半瓶水。

【学生活动】叙述现象,并解释原因。

【教师提问】在实验室内,大家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比较一下CO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学生讨论、回答】【讲解】我选用一种类似于天平的简易装置,做实验,大家观察。

【学生活动】观察、体会CO2能像水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

【板书】1.无色无味的气体;2、能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大【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温室效应”、“干冰”。

【学生活动】描述所知道的温室效应:干冰的知识。

【板书】4.干冰——固态CO2易升华【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叙述一下CO2的组成。

【讲解】了解物质的组成,有助于大家掌握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教师活动】(1)安排学生实验(2)打出现象【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2)叙述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

【教师活动】(1)总结实验现象;(2)得出结论。

【板书】l.CO2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教师活动】(1)介绍装置;(2)提问如果将CO2倒入这一装置中,大家假设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活动】(1) 讨论问题、回答;(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讲述】(1)“屠狗洞”的故事;(2)提出问题:故事的原因,【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板书】2.CO 2不能供给呼吸【教师活动】提问:(1)CO 2是否有毒?(2)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井、深洞的底部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学生活动】(1)回答;(2)演示模拟菜窖。

【教师活动】(1)介绍紫色石蕊试液;(2)安排实验。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1.①白醋 ②水 ③Na 2CO 3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吹CO 2气体;4.向石灰水中吹C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