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1984年,鲁冠球把万向节卖到了美国,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首次进入“汽车王国”。
此事引起了极大轰动,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而鲁冠球的跨国买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1986年,杭州万向节厂被国务院确定为万向节出口基地,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这以后,鲁冠球开始大批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培训。
骨干员工几乎全都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
●1992年前后,鲁冠球开始筹划在美国建立营销公司。
前期准备工作用了近两年,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成立万向美国公司。
作为万向集团海外拓展的支点,万向美国公司的发展是跳跃式的。
●1995年销售额350万美元,1997年突破2000万美元,1999年突破4500万美元。
●从1996年起,集团下属万向钱潮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分别作为制造商和经销商,同时进行了QS9000认证达标。
通过不懈努力,万向钱潮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分别于1998年初通过UL公司的QS9000认证。
●2001年公司斥资购买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生产制动器的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c.的21%的股份。
通过所有这些投资,万向将1000名新员工招到了麾下。
●2002年,万向集团设在美国的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第一案。
●2003年,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一家“百年老店”、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发明者和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洛克福特(Rockford)公司。
万向以33.5%的股权成为洛克福特的第一大股东。
这是万向在海外兼并收购的第26家企业。
●2006年,万向曾经在竞购美国环球控制系统公司(Global Steering Systems)时败于一家位于纽约的私募基金,但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家基金被迫清盘。
私募基金的清算者找到万向,希望出售设备;管理层也找上门来,希望万向拯救公司。
2009年,万向集团最终成功收购了这家公司。
万向集团并购之路
万向集团并购之路万向集团是中国最早涉足企业并购的企业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以下是万向集团的并购之路的整理。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5年-1998年)万向集团的并购之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万向集团的前身,豫新品牌开始发展。
1975年,谢旭人(现任董事长)创办了豫新品牌公司,并于1984年成立了豫新集团公司。
在起步阶段,万向集团主要通过吸纳合作伙伴,建立了多个子公司来拓展业务范围。
第二阶段:加速扩张阶段(1999年-2024年)在1999年,万向集团正式成立,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并购策略。
在这一阶段,万向集团通过战略性的收购以及合资合作的方式,逐步进入了房地产、金融、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
其中,2001年,万向集团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华润(中国)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了集团在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实力。
第三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2024年-至今)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万向集团进一步加速了多元化发展的步伐。
集团在这一阶段的并购主要集中在国内外上市公司以及高科技企业。
其中,2024年,万向集团收购了欧洲最大的品牌商城,英國倫敦盅爾歐拉百貨公司,进一步拓展了集团在零售业的布局。
除了战略收购外,万向集团还积极参与股权投资,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来获取投资回报。
万向集团在房地产、金融、能源等领域都投资了大量的股权,进一步增强了集团在相关行业的实力。
此外,万向集团还通过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合作进行并购,以增加并购的成功率和效果。
例如,万向集团与美国第二大房地产开发商雅居乐集团合作,共同发展房地产项目。
总结起来,万向集团的并购之路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豫新品牌,在起步阶段主要通过吸纳合作伙伴和建立子公司来扩展业务。
随着企业的发展,万向集团开始采取大规模的并购策略,逐步进入房地产、金融、能源、汽车等行业。
在上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万向集团进一步加速了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并通过战略收购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实现了业务的扩张。
万向集团的跨国之路
万向集团的跨国之路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万向集团是一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团,始创于1969年。
是浙江省计划单列集团、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20户重点企业之一。
现有总资产80多亿元,员工1万多人,下属32家经济实体。
汽车零部件业是集团主业,主要产品有减震器、等速驱动轴、万向节十字轴总成、轴承、传动轴、汽车橡胶密封件、制动器等。
同时,培育发展贸易、流通业、投资与投资银行业及跨国经营。
万向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家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和核心价值的现代大公司。
1969年,创始人鲁冠球历尽艰辛,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万向集团这条航船从此启锚远航,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工场作坊式、多样化生产的初创阶段(1969年至1979年)创办之初,鲁冠球带领众人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
正是这种“多角经营”,使他们在当时一无足够的资金,二无人才,三无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凭精神、凭体力、凭苦干,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状况,使企业在计划经济的夹缝里得以生存下来,呈滚雪球之势慢慢发展壮大。
但是,多角经营在分散企业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企业仅有的一点资金和技术力量。
为了长远发展,1979年,他们进行战略调整,把70多万元年产值的“多角”产品调整掉,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
(2)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成长阶段(1980年至1989年)八十年代,公司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提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扎根企业内部,脚踏实地工作”的战略方针,以专业化为基础扩大企业规模,把技术进步效益与员工的利益紧紧挂钩,依靠技术进步,走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进入了国际大市场,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赢得了市场。
为了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1980年,公司把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送往废品收购站。
全厂员工半年没发奖金,但质量意识从此深深地烙在了员工心中。
从3万套万向节报废入手,公司开始了全面企业整顿。
万向集团国际化道路
2000 年收购 LT 公司。LT 公司是供应美国汽车轮毅单元的最大制造装配商之一,与万 向有多年的业务关系。为确保市场稳定和利润,万向与 2000 年 10 月收购了 LT 公司的 35% 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在北美有了加工装配基地。
公司收购从福特旗下汽车零部件控股公司(简称 ACH)在美国密执安州蒙洛的传动轴工厂 转移过来的包括设备在内的全部生产业务。
2009 年收购美国 DS 公司。2009 年 3 月 30 日,经各方协商后,万向成功收购了美国 DS 汽车转向轴业务的所有有效资产,包括全部专利及知识产权。
2013 年收购美国 A123 系统公司。美国当地时间 2013 年 1 月 28 日晚,在首都华盛顿,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正式批准,同意万向集团收购美国 A123 系统公司。
2013 年,美国当地时间 1 月 28 日晚,在首都华盛顿,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CIFUS)正式批准,同意万向集团收购美国 A123 系统公司。与此同时,万向 与 A123 将就该项收购进行交割。这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成功收购美国知名公司 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万向集团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加快向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里 程碑。
2.万向集团国际化动因分析
生存压力下的选择 早在 80 年代初,万向就选择了外向型发展道路。在当时,作为一家乡镇企业,产
二.万向集团国际化历程
1.初级阶段:出口
1984 年,万向实现了第一批产品出口——为美商舍勒公司贴牌生产 3 万套万向节,开 始了万向的国际化之旅。
1986 年万向获国务院批准,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并被确定为万向节出口基地。 1992 年,万向派员到美国开拓市场,实现了人员走出去。
从万向集团视角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目录一、公司概况 (3)(一)公司简介(二)对万向集团的SWOT分析二、万向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6)三、万向模式——反向OEM模式 (8)(一)收购国外知名品牌汽车配件供应商(二)把产品转移到国内生产(三)打上原来的品牌返销国际市场四、其他模式 (10)五、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12)参考文献 (15)从万向集团视角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跨国购并再次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
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跨国购并战略中,除了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大型骨干企业表现突出外,中海油、海尔集团、万向集团、华立集团等一批正在崛起的企业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通过对万向集团竞争优势的分析和国际化模式的探索,综合比较了中国各大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模式,并提出对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万向集团“走出去”战略国际化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大潮流的背景下,加入WTO则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融合,国内市场已不再是中国企业的避风港,即使不走出国门也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也将对中国企业敞开更大的门户。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企业只有主动“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万向集团进行简单的介绍,并通过其“走出去”的经历展现其国际化历程。
一、企业概况(一)公司简介万向集团(工业)公司始创于1969年,创始人鲁冠球,以“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发展品牌化、合作全球化、资本市场化”为目标,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集团主要产品有减震器、等速驱动轴、万向节十字轴总成、轴承、传动轴、汽车橡胶密封件、制动器等。
同时,培育发展贸易、流通业、投资与投资银行业及跨国经营,现运营万向电动汽车、万向研究院、万向钱潮、万向美国、万向资源、万向财务、顺发恒业等15家主营公司。
万向集团跨国经营之路
于 资金 打不 出去 .在 美 国的^ 员 只能 靠 向朋 友借 的 4 0 0美 元维持 生活 和 80 J 展工 作 , 品大都 是通 过 中间 商 , F 产 打
美 国舍勒 公 司 是万 向的 同行 . 创
势互 补 , 使资 源得到 再生 和发 展 。
建 于 l2 9 3年 . 世 界 E万 向节 专利最 是
经 理 人 语
造增 量 资产的 基础
之 上 ,我 们 把 它 称
发, 到合 作 开 发 【 ) 才培 养 “ 步 5人 三 走 ” 从 国 内派 人 , l土 化用人 , 国 。 到奉 到 内外 一体 化培养 人 。( ) 6 效益 增 长“ 三 步走 ” 从别人 赚钱 , 。 到低 于 内销 利润 , 自己赚 小 钱 , 到与 主机 厂合作 , 高于 内 销利 润联 合赚 大钱 ( ) 7 资金 来 源” 三 步走 ” 。从 向朋友借 钱 , 国 内批准 投 到 钱, 到用 国外银行 的钱 。 ( ) 略延 伸 8战 “ 三步 走 。从 国际营 销 . 国际 生产 , 到
多 的企 业 . 乜是 1 8 9 3年第 一个来 万 同 考察 的外商 企 业 18 9 4年开 始经 销获
的是 他们 的品牌 , 的 只是维 修 市场 . 进
价格 也让到 了无利 可 图的程 度 。 但是 . 我 们坚 信 , 这条路 走 的是对的 : 个时 这 期 . 向组 合 的是中 间商的渠 道资源 万
19 年 . 经 国 家 外 经 贸 部 批 准 , 94
经 营 本 土 化
面对 WT O和经济 一体 化的挑 战 , 万 向采取 了 思 考全球 化,行 动本 土 化 的经 营 战 略 , 市场 营销 、 理 体 从 管 系 、 本运作 等方 面 . 资 实施 “ 本土 化” 战
万向集团脱中入美
脱中入美:万向集团的6起跨国并购(1997~2007年)(3)�从小到大的交易金额并购交易的金额数量,是并购交易规模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并购交易的复杂程度、风险等级和管理难度。
小额的并购交易较为简单、风险低,易于控制,并购后的整合和管理难度小,随着交易金额的增加,并购的复杂度、风险等级和管理难度也相应提高。
从逻辑上看,并购方宜从小额交易起步,积累经验,形成能力,然后逐步提高交易金额,其成功率将会提高。
反之,一开始就从事大金额的交易,成功率将大为降低。
万向美国公司的并购历程较好地遵循了这种逻辑路线。
2000年4月收购舍勒公司,交易金额只有42万美元;2001年8月收购UAI公司的价款是280万美元;2007年收购AI公司的交易金额达到2�500万美元。
从几十万美元级开始,到几百?美元级,再到几千万美元级,未来必将产生几亿美元级的收购。
�必须控股但不全资万向美国公司的6起收购中,舍勒公司是资产收购,其他5起是股权收购。
这些股权收购有一个共同特点:万向美国公司均取得了第一股东地位,获得了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拥有LT 公司35%的股权、UAI公司21%的股权、洛克福特公司33.5%的股权、PS公司60%的股权、A I公司30%的股权,但没有一家是全资收购。
这与本案例集里其他成功的企业有较大的不同:利丰贸易的32起收购、中国化工集团的3起收购、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上海电气收购日本??机械、中联重科收购CIFA,都是全资收购。
尤其是中国化工总经理任建新认为,全资收购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控制权。
在何种条件下,必须全资收购?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控股收购而不必全资收购?这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也许,万向美国公司的“美国化”模式,是其不必全资收购仍可控制的原因和基础。
效果:中美协同占领全球市场万向美国公司是6起并购案的收购方,虽是收购的执行主体,但并非战略主体。
万向集团的总体战略及其指导下的并购战略,由万向集团中国总部制定,即由鲁冠球负责。
万向国际化道路PPT课件
2019/12/25
17
并购之路
1997年,万向公司收购AS公司60% 进入欧洲市场 的股份,成立万向欧洲轴承公司
2000年,万向收购了当年的老主顾: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并获得该公司
美国舍勒公司
的设备,品牌,技术专利及全球市
你的内容可以在这 里续写。
场网络。
2000年,收购了LT公司35%的股权 万向由此在北美有了第一个加工/装
LOGO
>
2
万向集团国际化前的发展
3
万向集团国际化原因
4
万向集团国际化道路
2019/12/25
5
万向集团国际化成功原因
3
启示
讲演逻辑框架
以时间顺序阐述万向集团从合作社发展为国际化大集团
的国际化之路重点分析万向国际化原因和成功原因,以
万向为例子讨论什么企业国际化更容易成功
2019/12/25
4
2019/12/25
万向节厂
发展型专业化
省计划单列浙江 上台阶型相关多元 万向(机电)集 化 团公司
9
2019/12/25
3
万向集团国际化原因
10
产业环境
需求
通用,福特,克莱斯勒 美国1.3人/辆 中国3.2/人
品牌
舍勒、洛克福特、万向
2019/12/25
01 02
领先技术
美国拥有一流的汽车零件供应商, 拥有领先的技术
04
采用反向OEM战略
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向高附加
值的营销和研发环节攀升,这个过
程不可能一跳而就
2019/12/25
28
2019/12/25
谢谢!
29
万向集团的6起跨国并购
脱中入美:万向集团的6起跨国并购(1997~2007年)(1)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奉行“脱亚入欧”的基本国策,全面学习、吸收欧美文明成果,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
今?,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个案——万向集团。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都是以中国本土的公司为收购方(在具体操作时,可能会注册一些特殊目的的公司作为名义收购方),收购交易及其后续经营管理都是以中国本土公司为主体进行。
万向集团并不是这样,它1994年在美国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万向美国公司(总经理倪频),其后的并购活动都是以万向美国公司及其伙伴为主体进行的。
这些并购,对万向集团而言是跨国并购,但对万向美国公司而言,美国境内的并购只是国内并购,而美国境外的并购才是跨国并购。
作为万向集团的海外??,万向美国公司在欧美收购、新设了20多家公司,并采取了多重的“经营本土化”,也就是“美国化”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这是万向集团“脱中入美”思路的积极成果。
本书选择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的6起收购案为研究对象(1997年,万向集团收购英国AS公司60%的股份,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万向欧洲轴承公司。
该公司主要从事欧洲市场的轴承营销业务,不列入本次研究范围。
)通过并购对象、双方交易与整合的归纳性描述,进而讨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万向模式”。
案例正文:万向美国公司的6起收购从1997年到2007年,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欧洲?成了6起收购:(1) 2000年4月,收购美国舍勒公司的专用设备、品牌、技术专利及全球市场网络,从事万向节的营销业务;(2) 2000年10月,收购美国LT公司3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从事汽车轮毂的制造与营销业务;(3) 2001年8月,收购美国上市的UAI公司200万股可立即转换的优先股,获取21%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从事汽车制动器的制造与营销业务;(4) 2003年9月,收购美国洛克福特公司33.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主要从事汽车传动零部件的制造与营销业务;(5) 2005年,收购美国PS公司60%的股权,主要从事汽车?接零部件的制造与营销业务;(6) 2007年7月,收购美国AI公司3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从事模块装配及物流管理业务。
万向集团国际化经营
万向集团国际化经营•第15小组•组员:xxx xxx xxx目录•集团简介•环境分析•国际化进程•国际化体会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社会文化环境(scoial & cultural )1、美洲市场文化差异2、经营理念差异政治环境(political )1、加入WTO 前后2、各国政府的支持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1、人员技术能力2、产品制造能力万向集团经济环境(economic )经济署期、经济指标、经济基础设施等PEST 分析图万向集团国际化进程战略环境的简要分析•外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挑战越来越严峻;•内部:乡镇企业起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综合规模为汽车行业第8位,汽车零部件第1位;在国内做的很好,想要更好的发展,处于于企业转型期。
•机会:制造规模大,成本低廉,工业基础设施,广阔的市场,有合作意向的国际同行多,产品质量好,信誉高。
•风险:国际化竞争激烈,地方保护主义(通用),欧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化战略的具体目标•两个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最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基地。
•三级跳:省内10强—国家100强—国际1000强;省级集团—国家级集团—跨国集团。
•三步走:汽车零部件世界制造中心;零部件集成模块化供应商;整体国际化接轨。
万向集团战略设计路线图"生存型多元化“"发展型专业化“"上台阶型相关多元化“"做强做大,非相关多元化"。
万向集团,反OEM 的模式反向OEM 模式Text in here产品转移到国内生产收购国外知名品牌汽配供应商Text in here 打上原来的品牌返销国际市场前提是具有低成本对制造技术快速消化吸收能力,加上并购获得的主流市场稳定的客户关系和销售渠道,就可高价格销售带来的高额利润空间。
国际化进程的实施: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企业走出去•打开国际市场:1983年起出口,策略是“高起点,高档次”•收购跨国公司整合国外资源: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从给外国企业打工做起,虚心学习,从“配角”—“主角”;•与跨国公司合作中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入WTO,不是狼来了,而是合作伙伴来了;认为合作不是简单的1+1,而是把双方鲜明的优劣势在更宽更深的层次进行战略的对接,把自己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与他们同步发展。
第18讲战略规划:浙江万向集团案例=国际市场营销案例讲述素材
1
资源外部化
万向通过近20年步步为营的收购,拿到了专利 技术,提升了制造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借助被收购 公司原有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并 逐步推广“万向”品牌。
2
万向美国 发展战略
经营本土化
万向通过本土化的运营、步步为营的并购,逐 步获取汽车零配件产业链中重要专利和核心技术的优 势,得以打入了附加值更高的市场渠道,这一点在全 球化的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收购A123 系统公司的大背景是,在我 国锂电池生产制造商几乎没有自有核心技术。这也是 我们众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处在“代工”的初级 阶段的重要原因。因此,万向集团这次收购得到了 A123 锂电池生产的核心技术,它的市场价值不言而 喻。万向美国的总裁倪频在成功并购之后,在给 A123 公司员工的一封信中说,A123以其优秀的工程 能力和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在获得万向的财务支持 和全球市场后,将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锂电池制造商。
产品大量出口 1986
万象被批准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万向产品出口到澳 大利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1987年,产品进入日 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18个国家的市场。
1988
企业成为私营
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政府买断了万向节厂股权,使 企业成为当时颇受争议的私营企业。 1990年,鲁冠球的万向集团成立。1993年,鲁冠球 旗下的万向钱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
万向美国 发展战略
经营本土化
3 4
核心技术收购 产业国际化
1
资源外部化
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万向集 团采取了“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经营战略。 市场营销本土化。及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自己 的市场体系。例如,在美国万向节销售借用洛克威尔 公司的力量,轴承则合并使用了日本NTN公司与美国 通用轴承公司的销售系统;在南美,他们吸纳了舍勒 公司的整个销售网;在欧洲,则启用原GKN系统的人 员。 管理体系本土化。聘用当地的优秀人力资源,按 当地最严格的标准管理公司,公司财务账目、法律事 务等,都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来承担, 取得客户的信任,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倪频本 人在美国读博,并且经常与美国政界、商界、传媒界 要人打交道,核心人物的“美国化”让很多并购的成 功有更大把握。 资本运作本土化。万向海外公司的经营效益和发 展速度,很快就引起了当地银行的注意。他们不仅从 资金上支持,受信额度从500万美元增至8000万美元。 万向美国利用当地银行贷款的投资,是母公司投资的 五倍。
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
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2016年07月01日如果说之前的收购都是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布局如果说之前的收购都是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布局,,那么收购美国电脑汽车制造商Fisker 公司,则标志着万向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则标志着万向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布局完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布局。
关键词关键词::万向集团,国际化,本地化,并购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我国集团企业跨国治理与评价研究》(71132001)和科技部课题《充分利用美国科技创新资源——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研发、并购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研究我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尤为重要。
万向集团(简称万向)作为我国制造和销售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民营企业,其国际化之路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
一、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 在国外,万向在美国、英国、德国等10个国家拥有近30家公司,40多家工厂,海外员工超过万人,是通用、大众、福特、克莱斯勒等国际主流汽车厂配套合作伙伴,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12%。
万向是目前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制造企业,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每3辆就有一辆使用万向制造的零部件。
能取得如此业绩,与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有密切关系。
万向国际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开拓阶段——产品走出去1984年,万向实现了第一批产品出口——为美国舍勒公司贴牌生产3万套万向节,由此开启了万向的国际化之旅。
国内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汽车车型及技术没有什么大的进步,而国外一些技术则有很大改变。
因此,要改变国内市场,万向需要通过“走出去”了解国外情况。
而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万向作为一家乡镇企业,其生产的产品进不了国家的计划。
万向集团从乡镇小企业跻身跨国大公司全球化竞争中港城企业如何捷足先登
浙江万向集团坚持走外向型发展道路,从产品销出去,人员走出去到企业办出去,高起点投入,本土化运作,在竞争激烈的欧美发达国家屡创佳绩。
2001年8月28日,万向集团通过海外子公司——万向美国公司正式收购美国“UAI”公司(UniversalAu.tomotiveIndustries,INc)。
按照协议,万向美国公司拥有“uAI”公司2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还将担任“uAI”公司共同董事长。
此举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之先河。
此前,万向集团已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家收购兼并了16家外国公司,建立了涵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
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国际主机厂都成了这家企业直接或间接的配套客户。
1994年在芝加哥创立的万向美国公司是万向在海外拓展的龙头企业,已成长为美国中西部规模最大的中资公司,2000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美元。
目前,万向已初具跨国公司雏形。
万向集团从1969年,7个人、4000元钱的铁匠铺起家,发展到现在80多亿元资产,万余名员工。
2000年,企业实现营收68亿元、利润5亿元、出口创汇1.34亿美元。
资源外部化万向集团不仅打破了资源的区域限制,利用了国内低成本制造优势和国外技术服务与市场控制等优势,而且通过股权互换等形式,与国外主机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使双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再生和发展。
1992年,万向集团把人员派往美国,提出“以赚外国人的钱为荣,以使万家致富为乐”。
当时,由于资金打不出去,在美国的人员只能靠向朋友借的48000美元维持生活和开展工作。
他们的产品,最初是通过中间商出口的,打的是美国人的品牌,进的只是维修市场,价格也让到了无利可图的程度。
这个时期,万向集团组合的是中间商的渠道资源。
1994年,经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98万美元。
万向美国公司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将最准确的技术、质量、价格等国际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国内,国内再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客户。
万向集团的国际化道路
万向集团的国际化道路2003年9月30日,来自中国的万向集团正式宣布收购美国洛克福特(Rockford Powertrain lnc.)公司33.5%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洛克福特是一家百年老店,创始于1890年,是汽车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发明者和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占有全美国主机配套市场70%左右的供货量,这样一家地位优越的老牌公司,为什么会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呢?在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看来,这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由于洛克福特公司近年来人员老化,暮气沉沉,从1998年开始就一直亏损,由万向进入后对其进行资源整合,无论是对万向还是对洛克福特本身都是一件双赢的交易。
20年前的1984年,万向还是浙江萧山的一家小厂,刚刚签订了第一笔出口合同;10年前的1994年,万向刚刚注册了万向美国公司,负责人当时还只是一个留学生,而到了2003年,万向已经把产品销售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已经在美国、欧洲收购了约20家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鲁冠球丝毫不掩饰他的雄心壮志:“向海外扩张是企业的需要。
我承认,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能依靠资源与他们联合。
”一、创业1945年1月,鲁冠球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小时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即进城当学徒,回家后在村里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却被指斥为办地下黑工厂。
米面加工厂被迫关闭,机器被廉价卖掉,而他只好卖出刚过世的祖父遗下的3间旧房,才得以还清向亲友借贷的3 000元欠款。
第一次创业,几乎使鲁冠球倾家荡产。
鲁冠球的第二次创业是修理自行车,凭着他的手艺和吃苦耐劳,到1969年已小有积累。
因为曾经当过铁匠,对农业机械有近乎“狂热”的爱好,1969年鲁冠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说是农机修配厂,其实就是一个小作坊,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
他的这种“多角经营”,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的情况下,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全球化战略案例(李元旭)
全球化战略案例(李元旭)案例1:海尔电器进军卡罗来纳州2003年,当很多美国公司总裁看中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试图将制造业转向中国时,中国最知名的企业之——海尔却对此此实施了有效的反击。
海尔将其一部分冰箱制造转到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东北部的一些小城镇,由美国工人生产,目的是想让海尔像惠而浦和美泰克一样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并且这样做也可以节约运输费用。
对于一个年收入85亿美元的公司,这个新分厂是海尔开拓在美国的前景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分厂于2000年建成,造价4000万美元,目的是为了灵敏地回应美国零售商的需求。
海尔公司的一位资深副总经理戴维.帕克斯说,零售商们的存货量小,但现货售完后,他们希望可以及时补充,而从亚洲船运需要长达6星期的时间。
帕克斯说:“分厂的建立非常合理,当你使用船运时,你同时也做了一些无用之功。
”在国外建立分公司不仅可以节约金钱,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使中国有至少50家公司进入全球500强,但根据目前的官方数据,仅有11家公司在500强之列。
2003年,海尔公司使其总裁张瑞敏先生备受媒体关注。
张先生常说自己是中国的杰克.韦尔奇,他将缺乏生机的国有企业转变成生机勃勃的家用产品巨人的事迹已经被制作成电影。
许多中国人崇拜的对象已由革命家转向主管人员,所以张瑞敏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中国的英雄。
海尔美国分厂的成立是经济和文化双方面的胜利。
但是,想从惠而浦和美泰公司手中赢得市场并不容易。
贸易杂志Appliance的编辑黛安娜.里奇说:“人们倾向于购买他们熟知的品牌,在美国,每个人都知道惠而浦、美泰克和Frigidaire,亲人们是购买他们的母亲或祖母购买的品牌。
”“有些人甚至不能正确说出他们所购买的产品(海尔)的名字,”海尔的里奇女士说,“在自已的家中捅有一个连品牌也说不清楚的商品,也不是件坏事。
”很多情况下,人们将Haier(海尔)读成Higer(更高)。
海尔这个来自于中国青岛品牌已经在美国的货架上取得了一定的位置。
战略管理案例万向集团国际化进程共54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战略管理案例万向集团国际化进程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以万向集团为例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以万向集团为例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作者:王欣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0期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扁平化,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为适应国际形势,增强自身竞争力,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
而面对不同国家的经济背景及行业发展情况,如何构建组织国际化企业管理,如何采用国际化战略应对挑战,使企业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加强与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以万向集团为例,从万向集团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及国际化战略,以及当前形势,来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五力分析;SWOT分析;企业管理一、万向集团1.1万向集团简介万向集团始创于1969年,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1997年和1999年,万向集团分别被列为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20户重点企业之一。
万向从汽车零件做起,到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供应,万向以持续稳健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之一。
1.2企业愿景万向集团一直以“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发展品牌化、合作全球化、资本本土化”为目标,以成为一家拥有思想的现代公司为愿景,不断发展壮大。
并顺应时代的发展,万向集团除了零部件产业,旗下同时经营了万向电动汽车、万向钱潮、万向美国、万向资源、万向财务、万向德农、承德露露、远洋渔业、德华木业等15家公司。
1.3企业地位2010年万向集团被中国共一万经济研究院评委中国制造业500强,排名第60位。
机械业第15位,汽车行业第8位,汽车零部件第一位。
1.4国際化发展面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万向紧跟国际步伐,从出口到成立海外公司再到后来的海外收购,万向集团以创新敢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进入国际市场、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实行国外分公司本土化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自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跨国集团。
二、国内外行业市场现状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支撑汽车行业发展的基础,十九世纪,随着汽车行业的兴起,汽车零部件产业也随之成长发展起来。
万向集团国际化的渐进之路
万向集团国际化的渐进之路万向,一家出身于田间由农民经营的“铁匠铺”,30多年后发展成了中国汽配业的NO.1,拥有近120亿元资产。
万向被誉为“在洋人的地方,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钞票”的中国跨国公司典范。
万向成立于1969年7月。
20世纪70年代末,鲁冠球将公司主业锁定在汽车零件万向节上。
1984年,美国汽车维修市场三大零部件供应商之一舍勒以代工的方式向万向集团定购了3万套万向节总成,万向借助舍勒渠道进入北美市场。
1986年,万向产品出口到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1987年,产品进入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18个国家的市场。
1992年,万向派人筹划在美国建立营销公司。
1996年,万向美国公司的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美元。
同年,万向欧洲公司和万向南美公司也先后成立。
1997年8月,万向正式获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订单,成为第一家进入美国一流主机配套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
2年之后,万向又进入了福特的配套体系。
经过数年的努力,万向产品在美国市场基本上站稳了脚跟。
1997年,万向的国际化历程从以海外销售为主向海外并购转变,希望在海外市场从产业链下游为他人做OEM转向往产业上游渗透。
1997年的7月,万向收购了英国AS公司60%的股份。
为了开拓欧洲轴承市场,收购之后,万向将AS公司改造为向拓展欧洲轴承市场的根据地。
当年,万向在海外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美元以上。
在国内行业市场地位上,万向集团的万向节自20世纪90年代一直居于首位,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
美国舍勒是将万向带入国际市场的第一家企业。
美国舍勒是世界上拥有万向节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在万向节市场具有强势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万向曾为其贴牌生产长达14年。
后来舍勒公司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差,1998年被万向以42万美元——难以想象的低价收购了品牌、专利技术、专用设备和市场网络。
之后,万向将舍勒公司的所有产品全部拿到国内工厂来生产,在美国仍以舍勒的品牌销售,实现了以国内低成本生产,以国外高价格销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2016年07月01日如果说之前的收购都是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布局如果说之前的收购都是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布局,,那么收购美国电脑汽车制造商Fisker 公司,则标志着万向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则标志着万向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布局完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布局。
关键词关键词::万向集团,国际化,本地化,并购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我国集团企业跨国治理与评价研究》(71132001)和科技部课题《充分利用美国科技创新资源——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研发、并购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研究我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尤为重要。
万向集团(简称万向)作为我国制造和销售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民营企业,其国际化之路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
一、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 在国外,万向在美国、英国、德国等10个国家拥有近30家公司,40多家工厂,海外员工超过万人,是通用、大众、福特、克莱斯勒等国际主流汽车厂配套合作伙伴,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12%。
万向是目前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制造企业,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每3辆就有一辆使用万向制造的零部件。
能取得如此业绩,与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有密切关系。
万向国际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开拓阶段——产品走出去1984年,万向实现了第一批产品出口——为美国舍勒公司贴牌生产3万套万向节,由此开启了万向的国际化之旅。
国内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汽车车型及技术没有什么大的进步,而国外一些技术则有很大改变。
因此,要改变国内市场,万向需要通过“走出去”了解国外情况。
而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万向作为一家乡镇企业,其生产的产品进不了国家的计划。
为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万向开始考虑在国外销售产品的可能性,于是参加了广交会,决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万向一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是通过进入汽车维修市场和汽车零部件超市。
经过几年的运营,万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成本优势和技术质量优势初步凸显。
第一阶段万向的产品定位为万向节,从而奠定了企业的起点较高。
从企业产品“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万向人的眼界变宽,开始放眼国际市场,市场变大了。
扎根阶段——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人员走向国际化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内技术水平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小。
因此,万向实施产品走出去。
但是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国际化。
通过绿地投资、合资或者并购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随着万向产品的出口逐渐增多,万向的产品也逐渐得到国外市场客户的认可。
万向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考虑企业真正走出去,到国外新建厂或者合资建厂等。
万向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万向美国公司,实施企业走出去和人员走出去的战略。
1997年8月,万向与美国通过公司正式签订供货合同,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第一个进入美国整车配套市场的企业,并相继成为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直接或间接的供应商。
万向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拓宽了企业的眼界。
当时万向只派出倪频一人管理万向美国公司,其余都雇用当地人,事后证明这种方式是正确的。
上世纪90年代,很多中资公司国际化,皆采取大量外派中国员工,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
而万向美国公司使用美国当地员工,他们更了解当地市场,更接近本地市场,他们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生产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通过这种方式,万向在人员方面,通过派专家到美国学习,而美国专家来国内进行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而提升了万向国内公司的企业研发和管理水平。
飞跃阶段——通过资本走出去,收购相关企业万向国际化的第三个阶段就是通过资本走出去,收购相关企业,获得海外市场的技术和专利资源、品牌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等,通过技术转移,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
万向收购了英国的AS公司,目的是为了打开市场;收购美国舍勒公司,目的是为了进入美国市场,得到美国客户的认可;收购美国洛克福特公司,目的是为了提升“万向制造”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为推进万向国际化奠定基础;而收购美国PS公司,直接使万向成为在北美制造并直接供货的美国三大汽车厂的一级供应商,这对万向国际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收购美国DS公司,则是获得相关专利和知识产权,为万向的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收购美国A123新能源电池公司,万向获得了新能源储能业务的技术与知识产权,为万向布局电动汽车领域做好了准备。
如果说之前的收购都是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布局,那么收购美国电脑汽车制造商Fisker公司,则标志着万向已经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布局。
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中的挑战二、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中的挑战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遇到很大的挑战。
第一,产品走出去阶段,主要涉及产品质量的认证要求与成本的挑战,如何权衡二者,对万向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车间监管管理员、车间操作员工等都需要进行培训、转变观念。
因为追求产品质量就会导致成本上升,很多人员会抱怨:现在企业不进行产品技术的提升利润还是很可观的,为什么还要进行改进,而且这还会伴随着成本的上升!当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该如何进行协调?万向主要进行思维的转变,从而进行革命性的转变。
第二,中资企业到国外去,首先面临的不利局面就是中资企业在国外的形象不太好,国外不太了解中国。
例如2013年12月6日万向击败美国江森自控、日本电气(NEC)和德国西门子,斥资2.566亿美元成功购得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的全部股权。
但是在A123收购过程中,万向面临了很多挑战,首先是A123系统公司一部分业务与军方直接关联,当时舆论和国会一边倒,十多个美国国会议员发联名信,一大批将军和行业里的专家也发公开信,强烈反对将A123卖给万向。
他们认为A123是美国政府重点企业,且有一小部分业务和军方直接关联,而万向却是一家中国企业,这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
而A123同意把与美国军方有关的业务出售给另外一家美国公司Navitas,这部分分割出去的资产约为200万美元,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确是最为敏感的部分。
通过剥离敏感资产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府方面的阻碍。
除此之外,在竞购过程中,竞争对手江森不遗余力发挥其“主场”的优势,动用了美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界的人脉进行游说,并且在媒体上造势,想用“成分”问题将万向排挤出局。
但是事后,江森的律所为在竞购A123的过程中采取的不合程序的做法公开致歉。
万向主要是通过真诚沟通,真诚做企业,建立信用、信任关系,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做好产品让对方很好地了解企业,从而获得对方的认可。
万向认为,到美国发展是一个长期行为,要充分透明,聘第三方做财务。
前面提到的当地化能很好地帮助企业进行思维的转变,从而将公司带向本地化。
关于建立信任的问题,美国很忌讳中资企业偷技术,万向几个收购都涉及到技术外流的问题,都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反垄断审查委员会的审批。
如何通过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让很多人给企业说话?万向获得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议员的支持,这些议员话语权很重,从而通过了很多的审批。
例如,2014年万向出手1.49亿美元收购与特斯拉齐名的菲斯科。
在菲斯科收购过程中,万向之所以能击败李泽楷所在公司成功完成收购,主要是因为万向通过解决当地民众就业以及将企业收入留在当地继续发展企业等一系列行为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帮助企业在收购过程中获得政府的支持,从而顺利完成收购。
万向通过收购成功获得菲斯科18项外观设计与技术发明专利,以及至少18项正在审核中的专利。
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的经验三、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的经验万向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通过海外并购的方法,对国际先进的知识技术进行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企业海外投资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海外并购策略与企业国际化战略息息相关万向的多次海外并购分为两个战略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零部件产品市场扩张,主要体现在万向集团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厂商的并购,获得美国本土企业认可的品牌、技术和渠道资源等。
万向并购美国的洛克福特公司、ACH公司、DS公司等都是为万向集团实施零部件产品的全球扩张战略而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为整车市场的拓展战略,主要体现在万向集团向汽车产业链的下游拓展,完成从汽车零部件到新能源汽车整车战略的布局。
万向通过对A123的收购获得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和知识产权;通过对菲斯科的收购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技术和知识产权。
2.“双总部”的组织结构中国万向集团为中国业务的“总部”,万向美国公司是海外业务“总部”。
万向美国公司的成立,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搜集海外市场的信息,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传给母公司,从而促进母公司的创新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万向美国公司直接使用国外当地资源,将最先进的技术、国外的价格信息、国际市场信息,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国内,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滞后性和扭曲,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信息的实效性和完整性。
而国内的万向集团总部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并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万向集团的“双总部”组织结构设置,一定程度上将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与美国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优势、知识产权优势以及先进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优势等整合起来,使得万向集团在汽车零部件的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这对国内其他进行国际化的企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本地化(1)万向集团国际化的“核心人物”——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总经理倪频的美国化。
虽然在万向美国成立之初,因外汇紧缺,公司选址在芝加哥西北角最便宜的地段,但是万向美国公司一开始就以“美国主流社会开拓”为导向展开了一系列业务活动,致力于将集团业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做大做强。
随着万向美国业务的发展,公司及其领导人倪频在美国商界、乃至政届影响力也随之上升,以至于在2002年美国伊利诺州政府将每年8月12日命名为“万向日”。
(2)人力资源“美国化”。
万向美国公司中,中方人员只有6人,其余920人都为当地招聘的外籍员工,有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等。
(3)投资与激励机制美国化。
“万向制造基金”于2003年在美国设立,是一种“本地化”的投资机制,主要投资者为美国当地的政要、商界等知名人士。
而“经营者基金”于2001年2月在美国设立,是为激励美国本土的政要和商界投资者而设立的,规定万向美国公司每年利润增长超过26.58%的部分,划入该基金,归经营者所有。
“万向制造基金”和“经营者基金”的制度安排突破了中国家族企业传统的传承模式,引入了诸多“美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