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Annex 2(QC) 世界卫生组织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范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961, 2011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系列,编号961,2011年Annex 2 附录2WHO good practices for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世界卫生组织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范目录Background 背景 (2)Introduction and scope of document 文件介绍和范围 (2)Glossary 术语表 (3)1. Personnel 人员 (5)2. Environment 环境 (6)2.1 Premises 房屋 (6)2.3 Cleaning, disinfection and hygiene 清洁、消毒和卫生 (8)2.4 Sterility test facilities 无菌试验设施 (8)3. Validation of test methods 检验方法的验证 (10)4. Equipment 设备 (10)4.1 Maintenance of equipment 设备维护 (11)4.2 Qualification 验证 (11)4.3 Calibration,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of use 校准、性能确认和使用的监控 (11)4.3.3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s 温度测量装置 (11)4.3.4 Incubators, water-baths and ovens 培养箱、水浴和烘箱 (11)4.3.5 Autoclaves, including media preparators 高压灭菌锅,包括培养基制备器 (12)4.3.6 Weights and balances 砝码和天平 (13)4.3.7 Volumetric equipment 测定体积的设备 (13)4.3.8 Other equipment 其他设备 (13)5. Reagents and culture media 试剂和培养基 (14)5.1 Reagents 试剂 (14)5.2 Media 培养基 (14)5.3 Labelling 贴签 (16)5.4 Organism resuscitation 微生物复苏 (16)6.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reference cultures 标准物质和标准菌株 (16)6.1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pharmacopoeial reference substances 国际标准和药典标准品 (16)6.2 Reference cultures 标准菌株 (17)7. Sampling取样 (18)8. Sample handling and identification 样品处理和鉴定 (18)9. Disposal of contaminated waste污染废物的处理 (19)10. Quality assurance of result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performance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性能的质量控制 (19)10.1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内部质量控制 (19)11. Testing procedures检验程序 (20)12. Test reports检验报告 (20)References参考文件 (20)Further reading 补充书目 (21)Appendix 1 附件1 (22)Examples of zones in which operations could be carried out可进行操作的区域的例子 (22)Appendix 2 附件2 (23)Examples of maintenance of equipment设备维护的例子 (23)Appendix 3 附件3 (24)Examples of calibration checks and intervals for different laboratory equipment不同实验室设备校准检查和间隔的例子 (24)Appendix 4 附件4 (25)Examples of equipment qualification and monitoring设备验证和监控的例子 (25)Appendix 5 附件5 (27)General use of reference cultures 标准菌株的一般用途 (27)Background 背景The WHO Expert Committee on Specifications for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adopted in 2009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Good practices for pharmaceutical quality control laboratories (1).世界卫生组织制剂产品的质量标准专家委员会在2009年通过了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规范的修订版本(1)。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剂效力评估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剂效力评估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是评估药品的微生物质量和药品微生物控制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洁净和无菌状态,消毒剂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剂效力评估的指导原则。
一、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是评估实验室消毒剂效力的首要步骤。
消毒剂应具备以下特征:1. 必须是广谱杀菌剂。
消毒剂应能有效杀灭各类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2. 必须具备稳定性。
消毒剂应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保持稳定,以保证其杀菌效果。
3. 必须具备低毒性和低刺激性。
消毒剂不能对人体和实验室环境造成损害。
4. 必须便于操作和管理。
消毒剂应具备方便、快速、易于使用和管理的特点。
根据以上特征,常用于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剂有酒精、氢氧化物、过氧化氢等。
具体选择应根据实验室的需求、使用场景和经济考虑进行综合评估。
二、确定评估指标为了评估消毒剂的效力,需要确定一些评估指标,常见的有:1. 最小杀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是指能够杀灭细菌的最低浓度,通常使用微量稀释法来测定。
2. 最终杀菌时间(D-value)。
最终杀菌时间是指达到杀菌效果所需的时间,通常使用滤膜法或培养法来测定。
3. 杀灭率(Log红杀灭率)。
杀灭率是指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通常使用滤膜法或培养法来测定。
三、制定评估方法和步骤根据所选择的消毒剂和评估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步骤。
1. 准备细菌悬液。
选择代表性的细菌,培养至对数期,并制备适当浓度的细菌悬液。
2. 准备不同浓度的消毒剂。
根据消毒剂的要求,配制不同浓度的消毒剂。
3. 进行杀菌实验。
将不同浓度的消毒剂加入细菌悬液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进行杀菌实验。
4. 测定MIC 值。
根据杀菌实验的结果,确定最小杀菌浓度。
5. 测定D-value。
根据杀菌实验的结果,确定最终杀菌时间。
6. 计算杀灭率。
根据杀菌实验的结果,计算杀灭率。
四、进行有效性验证为了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有效性验证。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涉及生物安全的操作,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
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结果有效性的保证、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等岗位,可通过一人多岗设置。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人员上岗前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
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内容包括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洁净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微生物在实验室内部污染。
实验室应确定实验人员持续培训的需求,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的更新。
4、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环境监测
应按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完整的验证和环境监测 SOP;
环 境
监测项目、频率及超标结果应有书面程序; 监测项目应涵盖到位,如悬浮粒子、浮游菌、 沉降菌、表面微生物、物理参数(温湿度、换 气次数、气流速度、压差、噪声等); 环境监测按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 指导原则(附录)进行。
环境监测
与国际标准接轨
从终产品检验向过程控制转变
与GMP的对接
实验室控制系统一般要求
微生物检验技术要求
人员资质及培训要求 设施 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 等实验区域 教育背景、培训教育
内容
适宜、充分的设施条件 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等实验区域; 菌种处理、微生物鉴别和阳性对照室;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室; 培养室及其他功能间 。 隔离器、层流柜、灭菌器、过滤器、培养箱 灭菌和消毒方式需经验证合格方可正式使用 按统一操作程序制备菌株保证结果一致性 培养基的制备 、贮藏 、质量控制实验 总数、控制菌、非无菌产品检查频次、内毒素
环 境
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 具有开展各类实验独立设置的洁净室;
环 境
相应的功能区域 阳性菌室 培养间 实验结果观察区 准备间 样品间 标准菌种储藏间 阳性物处理间及文档处理等
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
无菌室 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区域或D级保护下 的隔离器条件进行; 微生物限度检查室 不低于受控环境下的B级单向 流区域; A级和B级区域的空气供给应通过终端高校空气过 滤器(HEPA)。
环 境
清洁、消毒和卫生
理想的消毒剂 可杀死广泛的微生物;低毒、无害;不腐蚀或污染设备 ;有清洁剂的作用;稳定、起效快;不易被有机物灭活 ; 残留少; 价格低。 主要消毒剂类型 酚类;季铵盐类;次氯酸钠;二氧化氢;过氧化氢;过乙 酸及过乙酸/过氧化氢混合物;戊二醛/甲醛;醇类等。 70%酒精喷雾
中国药典版药品微生物检验指导原则
2010-03
4
1972年我国开展药品微生物污染检查工作,经几 年的调查研究,1978卫生、化工、商业三部联合颁发了 我国第一个“药品卫生标准”。该标准主要为中药、化学 药,按丸、片、散、冲及糖浆、合剂、水剂等剂型规定了 微生物限度。包括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口服药品1g或 1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外用药品1g或1ml 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口服药品不得 检出活螨。
(2)直接测定被测介质中活微生物的检验技术, 如固相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计数法等;
(3)基于微生物细胞所含有特定组成成分的 分析技术,如脂肪酸测定技术、核酸扩增技术、 基因指纹分析技术等。
2010-03
24
微生物检验的新技术与传统的检验方法比较,
具有检验简便,速度快的特点,有实时或近实时监 控的潜力,能够对生产过程的关键工艺环节作出及 时的微生物质量评价,使生产早期采取纠正措施及 监控和指导优良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新技术的使 用也促进了生产成本降低及检验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医药行业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使用微生物检验的 替代方法。
菌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首次明确了方法验证的概
念。
2010-03
6
2010版药典起草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于资源节约
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科学监 管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二、与时俱进,广泛吸纳先进技术与成果;
坚持自主与创新;积极推进药品标准化战略, 提高我国药品标准总体水平,着力提升《中国 药典》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综合 竞争力,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蛋白胨缓冲液稀释成1:10;1:100;1: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三、培养基的贮藏
商品化培养基应根据使用说明书上的要 求进行储存。
所采用的保藏和运输条件应使培养基最 低限度失去水分并提供机械保护。
自配培养基应标记培养基的名称、批号、 配置日期并在验证的条件下储存。
1、不得储藏在高压菌器中。
2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 避光的环境。
3 、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可防止水分流失 以延长保存时间。
试验结果的判断
一、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⑴活微生物 ⑵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1、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全面的评 价是十分重要的。
分析内容
⑴实验室环境 ⑵抽样区的防护条件 ⑶样品本身对微生物是否具毒性 ⑷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如果依据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试验
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有错误,可判实 验结果无效,如果需要,重新抽样复试.
谢谢,再见!
4、培养基的有效期-是指已通过促生长 试验的培养基在整个有效期内均需符合 这些相应的标准。
5、对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作详细的记录。
常用菌种管理和保存
菌种的保存
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菌株可能是最 敏感的,因为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特性依 赖于合适的试验操作和贮藏条件。
菌种的保存和处理
1、实验室菌种的处理和保藏的程序应标 准化,使尽可能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 的改变。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影响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1、实验人员在取样或试验过程中污染微生 微。
2 、生物学分析方法本身的误差。 3 、样品中或环境中微生物分布不均匀等因
素在药品检验中,为保证微生物试验数据 的可靠性和重现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必 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按良好的实验 室规范指导试验。
9653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
9653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1. 前言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是目前药品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而在进行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检测范围药包材微生物检测的范围应该涵盖到所有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生产工艺中的各个环节、成品药品等。
只有将检测范围覆盖全面,才能有效地降低微生物污染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3. 采样方法在进行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时,采样方法至关重要。
必须采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采样方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应避免外界环境对采样过程的干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检测方法对于药包材微生物检测的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检测对象和需求来确定。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霉菌和酵母菌检测等。
在具体操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确保检测过程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5. 结果解读在得到检测结果后,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果解读。
对于阳性样品,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可能的污染源和对药品质量的影响,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对于阴性样品,也要注意检测方法的限度和灵敏度,避免因为假阴性结果导致的漏检问题。
6. 个人观点在药包材微生物检测中,应该将预防放在首位。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测和控制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断推进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标准的完善,也是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举措。
7. 总结药包材微生物检测的指导原则包括检测范围全面、采样方法规范、检测方法科学、结果解读合理等方面。
只有在全面贯彻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确保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
在本文中,我详细介绍了药包材微生物检测的指导原则,并就此共享了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为您对药品质量和微生物检测有更深入的了解。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的指导原则是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问题。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
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要求进行试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菌种、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设备、文件、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等。
人员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实验人员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
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实验室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
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室应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使用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
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用的方法或技术时,有必要在检测前确认微生物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
所有人员的培训、考核内容和结果均应记录归档。
培养基培养基是微生物试验的基础,直接影响微生物试验结果。
适宜的培养基制备方法、贮藏条件和质量控制试验是提供优质培养基的保证。
1.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可按处方配制,也可使用按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
在制备培养基时,应选择质量符合要求的脱水培养基或单独配方组分进行配制。
脱水培养基应附有处方和使用说明,配制时应按使用说明上的要求操作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不得使用结块或颜色发生改变的脱水培养基。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主要变化
1、名称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2010年版)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2015年版) 2、增订
由8个修订为13个,增加了以下5个要素。
-试剂 -样品 -检验方法 -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3、修订 -每一个要素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环境( 实验室的布局 和运行 )
培养基或试剂的批量
培养基或试剂完整的可追溯单位,是指满足产品要求(内部控制) 和性能测试,产品型号和质量稳定的一定量的半成品或成品。这些产 品在特定的生产周期生产,而且编号相同。
培养基及试剂的性能
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基对测试菌株的反应。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培养基的分类依据 1 按组成成分分类 2 按状态分类 3 按用途分类 4 按制备方法分类
标准比对
WHO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良好实施规范 (12个要素,5个附录) -人员 -环境 -检验方法验证 -设备 -试剂和培养基 -标准物质和标准菌株 -抽样 -样品处理和确认 -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实验步骤 -实验报告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3 附录 4 附录 5 区域的实例 设备维护实例 不同实验室设备的校准的检验和周期实例 设备资质和监控实例 标准培养物的使用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3.按用途分类
(1)运输培养基:在取样后和实验室处理前保护和维持微生物活性
且不允许明显增殖的培养基。运输培养基中通常不允许包含使微 生物增殖的物质,但是培养基应能保护菌株。(例如:缓冲甘油氯化钠溶液) (2)保藏培养基:用于在一定期限内保护和维持微生物活力,防止 长期保存对其的不利影响,或使其在长期保存后容易复苏的培养 基。 (例如:营养琼脂斜面) (3)悬浮培养基:将测试样本的微生物分散到液相中,在整个接触 过程中不产生增值或抑制作用磷酸盐缓冲。 (例如:磷酸盐缓冲 液) (4)复苏培养基: 能够使受损或应激的微生物修复,使微生物恢复 正常生长能力,但不一定促进微生物繁殖的培养基。
中国药典四部通则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实验室、隔离系统及其他受控环境;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为A、B、C、D 4个级别;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
本指导原则包括人员要求、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认、微生物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监测标准、警戒限和纠偏限、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通则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通则9203”的相关要求;
确认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确认参数包括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洁净实验室若有超净工作台、空气调节系统等关键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参数测试;
表3 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洁净度级别 静态 动态
≥0. 5μm ≥5. 0μm ≥μm ≥μm
A级 3520 20 3520 20
B级 3520 29 352000 2900
C级 352000 2900 3520000 29000
D级 3520000 29000 不作规定 不作规定
偏差处理 当微生物监测结果超出纠偏限度时,应当按照偏差处理规程进行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采取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5. 微生物鉴定
建议对受控环境收集到的微生物进行适当水平的鉴定,微生物菌群信息有助于预期常见菌群,并有助于评估清洁或消毒规程、方法、清洁剂或消毒剂及微生物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尤其当超过监测限度时,微生物鉴定信息有助于污染源的调査;关键区域分离到的菌落应先于非关键区域进行鉴定;微生物鉴定参照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通则9204进行;
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动、引起微生物污染的事故、日常操作记录反映出倾向性的数据
时应考虑修改监测频次。
2.监测标准
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见表 3、微生物监测的动态
标准见表 4。
洁净度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表 3: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静态
动态
≥0.5μm ≥5.0μm ≥0.5μm ≥5.0μm
本指导原则包括人员要求、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 认、微生物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监测标准、警戒限 和纠偏限、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合现行 《中国药典》附录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
确认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确认参数包括物 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洁净实验室若有人员流动、超 净工作台等重大设备运转、空气调节系统等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 行参数测试。 药品洁净实验室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 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 实验室、隔离系统及其它受控环境。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 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规范”分为 A、B、C、D 4 个级别。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 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 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 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
3520
20
3520
20
3520
29
中国药典2010版药品微生物检查指导原则
12
抑菌剂效力检查法系用于测定灭菌、非灭菌制 剂中抑菌剂的活性,以评价最终产品的抑菌效力, 同时也可用于指导生产企业在研发阶段制剂中抑菌 剂的确定。
1980年版《药品卫生检验方法》中收载了破伤风梭 菌检查法,并对用于深部组织、创伤、溃疡及阴道用药开 始检查破伤风梭菌。至此形成了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法及限度标准的基本框架。
5
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二增补本收栽20个化 学药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标准。中国药典1995年版 收载了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少数剂型收载了微生 物限度。按剂型制订微生物限度标准,是根据我国 国情决定的。从发展看,以品种来制定标准较为合 理。
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起步较 晚,始于1972年。
4
1972年我国开展药品微生物污染检查工作,经几年 的调查研究,1978卫生、化工、商业三部联合颁发了我国 第一个“药品卫生标准”。该标准主要为中药、化学药, 按丸、片、散、冲及糖浆、合剂、水剂等剂型规定了微生 物限度。包括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口服药品1g或1ml不 得检出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外用药品1g或1ml不得检出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口服药品不得检出活螨。
7
2010版药典起草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障药品质量、维护人民 健康的原则
二、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 三、坚持科学、实用、规范的原则 四、坚持质量可控性原则 五、坚持标准先进性原则 六、坚持标准发展的国际化原则
8
2010版药典在2005版的基础上增订了白色念珠 菌的检查,规定眼用制剂按无菌制剂要求,明确用 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剂型均按无菌要求。中药 橡胶膏剂首次提出不得检出致病菌检查要求。新增 抑菌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 法验证指导原则、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等,以缩小附录在 微生物检查方面与国外药典的差距。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一、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要求1.实验室应设有恰当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的流通,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
2.实验室应设有紫外线灯照射区域,用于消毒实验室空气和设备。
3.实验室应设有恰当的工作台面和储存区域,用于进行实验和存放实验材料。
4.实验室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5.实验室应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二、实验人员的要求1.实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微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2.实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应进行手部消毒,并穿戴符合规定的实验服和个人防护用品。
3.实验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并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4.实验室应设有特定区域,用于实验人员的休息和进食。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的要求1.实验材料和试剂应按照规定的存储条件进行储存,并进行标识,以免混淆和交叉感染。
2.实验材料和试剂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其品质和有效性。
3.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应及时处理,以避免微生物的传播和环境的污染。
四、实验操作的要求1.实验操作应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避免出现误操作和实验失败。
2.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和呼吸传播。
3.实验操作过程中应随时注意环境的卫生和整洁,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
4.实验操作结束后,应进行实验设备和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
五、实验结果的处理和报告1.实验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等信息。
2.实验结果应及时整理和分析,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3.实验结果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总结: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指导原则对于保障实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实验室环境和设备、实验人员、实验材料和试剂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都需要严格遵守规定,以确保实验的质量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的处理和报告也是实验工作的重要环节,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
9653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一、概述药包材微生物检测一直是医药行业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微生物污染可以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药包材的微生物检测十分必要。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的出台,对于规范和标准化微生物检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
二、深度评估1. 什么是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是指对药品包材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的一系列规范和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药品包材的微生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并保证药品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的影响。
2.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的内容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一般包括了微生物检测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和评定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样品采集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处理和分析要求操作严谨,避免外界污染的干扰;评定则是根据国家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3.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的重要性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的出台和实施,对于保障药品安全、维护患者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的微生物检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药品包材的微生物污染,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4.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的应用范围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适用于各类药品的包材,包括但不限于药瓶、注射器、输液器、软袋输液、各种包装袋等。
所有这些药包材都必须严格按照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要求进行微生物检测,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5.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的更新和演变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也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的引入,使得微生物检测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
对于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的理解和掌握也需要与时俱进。
三、广度评估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的实施不仅关乎药企的药品质量管理,也涉及到医疗机构的用药安全和患者的利益保障。
9653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
9653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
9653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是指对药品包材进行微生物
检测时,应遵循的指导原则。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指导原则:
1. 符合法规要求:检测方法和标准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如国家药典、ISO等标准。
2. 参考目标菌群:根据药品包材的用途和特性,选择适当的目标菌群进行检测,包括细菌、酵母和霉菌。
3. 样品收集与保存:正确收集样品,注意防止污染和损坏,采用适当的保存条件避免微生物生长。
4. 检测方法选择:根据样品特性和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菌落计数法、培养法、PCR等。
5. 检测环境控制:确保检测环境符合要求,如温度、湿度、洁净度等,以避免外来微生物引入。
6. 正负对照:应在检测过程中设置正负对照,以验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结果解读与评估: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和评估,确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8. 合理处理结果: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调整生产工艺、更换包材源等。
9. 记录和追溯:及时记录检测过程和结果,确保追溯性和可溯源性。
10. 持续改进和质量控制:根据检测结果和经验,持续改进检测方法和程序,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典四部通则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药典四部通则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一、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目的和意义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是为了确保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洁净环境,防止微生物污染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
合格的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洁净实验室中的微生物污染。
二、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的内容洁净实验室的微生物监测内容包括环境空气、洁净区域表面、人员手部、物料、试剂、设备等方面的微生物检测。
1.环境空气微生物监测对洁净实验室环境中的空气微生物进行定期监测,可以使用表面培养法、空气采样法等方法,监测的位置应包括不同地点的工作区域、通风设备和隔离装置等。
2.洁净区域表面微生物监测定期对洁净区域的表面进行微生物检测,可以采用悬浮法、滴定法、平板接种法等方法,检测的区域应包括操作台面、墙壁、地面等。
3.人员手部微生物监测对操作洁净实验室的人员手部进行定期微生物检测,可以使用手部刮取法、拭子悬浮法等方法。
4.物料、试剂微生物监测对洁净实验室使用的物料、试剂进行微生物检测,可以使用平板接种法、培养基接种法等方法。
5.设备微生物监测对洁净实验室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培养箱、洁净台、洁净工作台等。
三、洁净实验室微生物控制的指导原则洁净实验室微生物控制的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科学的洁净实验室管理制度,并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人员操作规范。
2.洁净实验室环境要求高,要随时保持干净、干燥和洁净,减少微生物繁殖的机会。
3.对操作洁净实验室的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避免人为污染。
4.对洁净实验室中使用的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验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状态。
5.严格对洁净实验室进行清洁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杀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6.对洁净实验室中的物料、试剂进行定期的微生物检验,确保其没有受到污染。
7.严格控制洁净实验室中的人员数量,避免过多的人员进入洁净区域造成污染。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
监测周期
12 个月
监测 药品洁净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内容包括 非生物活性的空气悬浮粒子数和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监测,其中 微生物监测包括环境浮游菌和沉降菌监测,及关键的检测台面、 人员操作服表面及 5 指手套等的微生物检测。 当洁净区有超净工作台、空气调节系统等关键设备发生重 大改变时应重新进行监测;当微生物监测结果或样品测定结果产 生偏离,经评估洁净区可能存在被污染的风险时,应对洁净区进 行清洁消毒后重新进行监测。 1.监测方法 药品洁净实验室悬浮粒子的监测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 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 沉降菌的监测照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 行;浮游菌的监测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 表面微生物测定是对环境、设备和人员的表面微生物进行监 测,方法包括接触碟法和擦拭法。接触碟法是将充满规定的琼脂 培养基的接触碟对规则表面或平面进行取样,然后置合适的温度 下培养一定时间并计数,每碟取样面积约为 25 cm2,微生物计数 结果以 cfu/碟报告;擦拭法是接触碟法的补充,用于不规则表
洁净度级别
浮游菌纠偏限(1) 沉降菌纠偏限(2)(φ90mm,
(cfu/m3)
cfu/4 小时)
A级 B级 C级 D级
注:
<1(3) 7 10
100
<1(3) 3 5 50
(1)数据表示建议的环境质量水平,也可根据检测或分析方法的类型确定 微生物纠偏限度标准。
(2)可根据洁净区域用途、检测药品的特性等需要增加沉降碟数。 (3)A 级环境的样品,正常情况下应无微生物污染。
到的菌落应先于非关键区域进行鉴定。微生物鉴定参照微生物鉴 定指导原则(通则 9204)进行。
中国药典四部通则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是指用于药品无菌或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实验室、隔离系统及其他受控环境。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为A、B、C、D 4个级别。为维持药品洁净实验室操作环境的稳定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使受控环境维持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水平。
偏差处理 当微生物监测结果超出纠偏限度时,应当按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5. 微生物鉴定
建议对受控环境收集到的微生物进行适当水平的鉴定,微生物菌群信息有助于预期常见菌群,并有助于评估清洁或消毒规程、方法、清洁剂或消毒剂及微生物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尤其当超过监测限度时,微生物鉴定信息有助于污染源的调査。关键区域分离到的菌落应先于非关键区域进行鉴定。微生物鉴定参照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通则9204)进行。
1. 监测方法
药品洁净实验室悬浮粒子的监测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沉降菌的监测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浮游菌的监测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
表面微生物测定是对环境、设备和人员的表面微生物进行监测,方法包括接触碟法和擦拭法。接触碟法是将充满规定的琼脂培养基的接触碟对规则表面或平面进行取样,然后置合适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并计数,每碟取样面积约为 25cm2,微生物计数结果以cfu/碟报告;擦拭法是接触碟法的补充,用于不规则表面的微生物监测,特别是设备的不规则表面。擦拭法的擦拭面积应采用合适尺寸的无菌模板或标尺确定,取样后,将拭子置合适的缓冲液或培养基中,充分振荡,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计数,每个拭子取样面积为约25cm2,微生物计数结果以cfu/拭子报告。接触碟法和擦拭法采用的培养基、培养温度和时间同浮游菌或沉降菌监测。表面菌测定应在实验结束后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录入时间:2010-7-29 9:58:44 来源:中国药典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
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要求进行试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菌种、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设备、文件、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等。
人员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实验人员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
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实验室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室应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使用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
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用的方法或技术时,有必要在检测前确认微生物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
所有人员的培训、考核内容和结果均应记录归档。
培养基培养基是微生物试验的基础,直接影响微生物试验结果。
适宜的培养基制备方法、贮藏条件和质量控制试验是提供优质培养基的保证。
1 .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可按处方配制,也可使用按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
在制备培养基时,应选择质量符合要求的脱水培养基或单独配方组分进行配制。
脱水培养基应附有处方和使用说明,配制时应按使用说明上的要求操作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不得使用结块或颜色发生改变的脱水培养基。
脱水培养基或单独配方组分应在适当的条件下贮藏,如低温、干燥和避光,所有的容器应密封,尤其是盛放脱水培养基的容器。
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除了应附有处方和使用说明外,还应注明有效期、贮藏条件、适用性检查试验的质控菌和用途。
为保证培养基质量的稳定可靠,各脱水培养基或各配方组分应准确称量,并要求有一定的精确度。
配制培养基最常用的溶剂是纯化水,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用去离子水和蒸馏水。
应记录各称量物的重量和水的使用量。
配制培养基所用容器和配套器具应洁净,可用纯化水冲洗玻璃器皿以消除清洁剂和外来物质的残留,对热敏感的培养基如糖发酵培养基其分装容器一般应预先进行灭菌,以保证培养基的无菌性。
脱水培养基应完全溶解于水中,再行分装与灭菌。
配制时若需要加热助溶,应注意不要过度加热,以避免培养基颜色变深。
如需要添加其他组分时,加入后应充分混匀。
应按照生产商提供或使用者验证的参数进行培养基的灭菌。
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必须附有所用灭菌方法的资料。
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湿热灭菌技术,特殊培养基可采用薄膜过滤除菌。
培养基若采用不适当的加热和灭菌条件,有可能引起颜色变化、透明度降低、琼脂凝固力或pH 的改变。
因此,培养基应采用验证的灭菌程序灭菌,培养基灭菌方法和条件,应通过无菌性试验和促生长试验进行验证。
此外,对高压灭菌器的蒸汽循环系统也要加以验证,以保证在一定装载方式下的正常热分布。
温度缓慢上升的高压灭菌器可能导致培养基的过热,过度灭菌可能会破坏绝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培养基促生长的质量。
灭菌器中培养基的容积和装载方式也将影响加热的速度。
因此,应根据灭菌培养基的特性,进行全面的灭菌程序验证。
应确定每批培养基灭菌后的pH值(冷却至室温25 ℃ 测定)。
若培养基处方中未列出pH 值的范围,除非经验证表明培养基的pH 值允许的变化范围很宽,否则,pH值的范围不能超过规定值士0.2 。
制成平板或分装于试管的培养基应进行下列检查:容器和盖子不得破裂,装量应相同,尽量避免形成气泡,固体培养基表面不得产生裂缝或涟漪,在冷藏温度下不得形成结晶,不得污染微生物等。
应检查和记录批数量、有效期及培养基的无菌检查。
2 .培养基的贮藏自配的培养基应标记名称、批号、配制日期等信息,并在已验证的条件下贮藏。
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标签上应标有名称、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及培养基的有关特性,生产商和使用者应根据培养基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贮藏,所采用的贮藏和运输条件应使成品培养基最低限度的失去水分并提供机械保护。
培养基灭菌后若贮藏在高压灭菌器中,质量可能会受影响,一般不提倡这种存放法。
琼脂培养基不得在O ℃ 或O ℃ 以下存放,因为冷冻可能破坏凝胶特性。
培养基应避光保存,若要长期保存,应置于密闭容器中以防止水分流失。
琼脂平板最好现配现用,如置冰箱保存,一般不超过1周,且应密闭包装,若延长保存期限,保存期需经验证确定。
固体培养基灭菌后的再融化只允许1 次,以避免因过度受热造成培养基质量下降或微生物污染。
培养基的再融化一般采用水浴或流通蒸汽加热。
若使用微波炉,应避免培养基过度受热及水分的蒸发,更要注意安全。
融化的培养基应置于45 ~50 ℃ 的水浴中,不得超过8 小时。
倾注培养基时,应擦干培养基容器外表面的水分,避免容器外壁的水滴进人培养基中造成污染。
使用过的培养基(包括失效的培养基)应按照国家污染废物处理相关规定进行。
3 .质量控制试验实验室应对试验用培养基建立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所用培养基质量符合相关检测的需要。
实验室配制或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的质量依赖于其制备过程,采用不适宜方法制备的培养基将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或复苏,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所有配制好的培养基均应进行质量控制试验。
实验室配制的培养基的常规监控项目是pH 、适用性检查试验,定期的稳定性检查以确定有效期。
培养基在有效期内应依据适用性检查试验确定培养基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有效期的长短将取决于在一定存放条件下(包括容器特性及密封性)的培养基其组成成分的稳定性。
除药典附录另有规定外,在实验室中,若采用已验证的配制和灭菌程序制备培养基且过程受控,那么同一批脱水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试验可只进行1 次。
如果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未经验证,那么每一批培养基均要进行适用性检查试验,试验的菌种可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从相关附录中进行选择,也可增加从生产环境及产品中常见的污染菌株。
培养基的质屋控制试验若不符合规定,应寻找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问题重复出现。
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均不能使用。
用于环境监控的培养基须特别防护,最好要双层包装和终端灭菌,如果不能采用终端灭菌的培养基,那么在使用前应进行100 %的预培养以防止外来的污染物带到环境中及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菌种试验过程中,生物样本可能是最敏感的,因为它们的活性和特性依赖于合适的试验操作和贮藏条件。
实验室菌种的处理和保藏的程序应标准化,使尽可能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
按统一操作程序制备的菌株是微生物试验结果一致性的重要保证。
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试验菌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商业派生菌株。
标准菌株的复活或培养物的制备应按供应商提供的说明或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
从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标准储备菌株保存时,可将培养物等份悬浮于抗冷冻的培养基中,并分装于小瓶中,建议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液氮贮存、超低温冷冻(低于-30 ℃ )等方法保存。
低于-70 ℃ 或低温冷冻干燥方法可以延长菌种保存时间。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月或每周1 次转种的工作菌株。
冷冻菌种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菌种变异的风险。
1 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微生物生长的新鲜培养基中培养,任何亚培养的形式均被认为是转种或传代1 次。
必要时,实验室应对工作菌株的特性和纯度进行确认。
工作菌株不可替代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衍生物仅可用作工作菌株。
实验室必须建立和保存其所有菌种的进出、收集、贮藏、确认试验以及销毁的记录,应有菌种管理的程序文件(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株),该程序包括:标准菌种的申购记录;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株操作及记录,菌种必须定期转种传代,并做纯度、特性等实验室所需关键指标的确认,并记录;每支菌种都应注明其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传代数;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菌种保藏的位置和条件;其他需要的程序。
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实验室应具有进行微生物检测所需的适宜、充分的设施条件。
实验室的布局与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良好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的要求。
实验室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最大可能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又要防止检验过程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活动区域的合理规划及区分将提高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的可靠性。
通常,实验室应划分成相应的洁净区域和活菌操作区域,同时应根据试验目的,在时间或空间上有效分隔不相容的试验活动,将交叉污染的风险降低到最低。
一般情况下,药品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应有符合无菌检查法(附录XI H )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XI J )要求的、用于具有开展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采样等检测活动的、独立设置的洁净室(区)或隔离系统,并为上述检验配备相应的阳性菌实验室、培养室、试验结果观察区、培养基及实验用具准备(包括灭菌)区、样品接收和贮藏区、标准菌株贮藏区、污染物处理区和文档处理区等辅助区域,同时,应对上述区域明确标识。
实验室应对进出洁净区域的人和物建立控制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应按相关国家标准建立洁净室(区)和隔离系统的验证、使用和清洁维护标准操作规程,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工作(如洁净度验证及监测、消毒、清洁维护等)能够有效地控制、监测并记录。
实验室对所用的消毒剂种类应定期更换,使用的消毒剂应无菌。
若需要进一步分析培养物的特性,如再培养、染色、微生物鉴定或其他确定试验均应在实验室的活菌操作区进行。
任何出现微生物生长的培养物不得在实验室无菌区域内打开。
对染菌的样品及培养物应有效隔离以减少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不能在实验室的活菌操作区域或邻近区域进行抽样。
采样时,应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取样,防止在取样过程中使样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导致假阳性的结果。
因此,实验设施应设计成保证样品在控制条件下抽样,包括能有效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无菌设施及环境、适宜的无菌服、无菌抽样器具和合格的操作人员,并记录抽样环境的监测结果。
如果可能,所有的样品应在具有无菌条件的特定抽样间进行无菌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