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

合集下载

我国财政政策调整取向的原因和内涵

我国财政政策调整取向的原因和内涵

我国财政政策调整取向的原因和内涵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5日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宏观调控工作不能放松。

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这标志着实施已经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取向。

一、财政政策调整取向的原因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州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问题,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

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

鉴于目前我国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

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当前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涵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稳健的财政政策其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其主要内涵如下几个方面:(一)控制赤字,但继续保持一定财政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5日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引言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挑战。

因此,分析和调整中国的财政政策取向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调整取向的建议。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的特点财政政策的总体取向稳健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取向一直以稳健为主要特点。

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投资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

随后,为了应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财政政策逐渐转向稳健。

稳健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是否需要调整,亟待讨论和研究。

财政政策的偏向于支出当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偏向于支出。

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相对较大。

财政政策的支出导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比如,财政支出的过度扩张可能导致预算赤字的增加、债务问题的加剧等。

因此,需要对财政政策的支出取向进行适当调整。

财政政策的重点领域发生变化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重点领域发生了变化。

过去,财政政策主要关注基础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

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财政政策的重点逐渐向创新、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转移。

新兴领域的财政投入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转变增长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也需要注意在重点领域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风险防范问题。

调整中国财政政策的取向灵活调整财政政策的稳健度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稳健度需要灵活调整。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适度放宽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可以适度收紧财政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和债务风险。

灵活调整财政政策的稳健度,有助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效率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优化其结构和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及其治理路径剖析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及其治理路径剖析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及其治理路径剖析作者:刘晓峰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1期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出现了十分明显的范式变迁,从既往的效率理性范式转变为市场选择范式,而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又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公平范式。

其中,高等教育公平范式旨在在教育领域形成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个层面相互均衡的体制,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

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方面,并针对性提出治理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范式;治理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13-02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就是制度问题,这是因为很多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存在,是相关政策或者制度缺失导致的。

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教育不公平问题,可以将其归纳为政策和制度的问题。

而这方面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也可以通过政策活动或者利用相应的制度创新进行解决。

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制度架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其实就是制度上的问题,但是相关制度的架构与资源之间又紧密相关,因此想要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政策范式进行分析,就必须在对高等教育资源禀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1]。

我国的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使得想要维系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其在制度的设计上要与其他的产品和服务存在明显差别。

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其资源提供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单纯依赖国家,这种性质就决定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必须做到公平。

而想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一方面是要减少市场因素带来的不完善性,确保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2];另外一方面就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通过采取政策干预的方式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建立。

这样就衍生出我国高等教育想要实现公平,就需要明确高等教育供给者、消费者、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的短途问责机制、长途问责机制将三者联系起来,并构建起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基础。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

A.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B.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C.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D.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答案】 C2、当代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

A.选拔性功能B.发展性功能C.鉴定性功能D.导向性功能【答案】 B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是指()。

A.高等教育行政管理B.高等教育内部管理C.高等教育民主管理D.高等教育结构管理【答案】 A4、以下不属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是()。

A.一定的招生权B.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力C.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D.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答案】 D5、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

A.教学B.实习C.就业辅导D.毕业设计【答案】 D6、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是()。

A.以教学为主B.以科研为主C.教学与科研兼顾D.按学校考核来取舍【答案】 C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学者B.高级技术型人才C.高级专门人才D.研究型人才【答案】 C8、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A.自然发展的过程B.被动发展的过程C.自主建构的过程D.被动生成的过程【答案】 C9、专业人员要依靠专业组织制定的伦理约束其行为,是因为()。

A.专业的服务性B.专业的高深性C.专业的伦理性D.专业的教育性【答案】 C10、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B11、隐性课程不包括()。

A.学校组织方式B.校园人际关系C.教师教辅资料D.学生班级学风【答案】 C12、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根本在于()。

A.培养学生B.获得经验C.了解社会D.增长知识【答案】 A13、高等学校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是()。

高等教育公平性

高等教育公平性

高等教育公平性高等教育公平性是指所有适龄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到公平、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不论其出身、经济状况、性别、种族等因素。

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并讨论高等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政府角度政府在确保高等教育公平性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充足的财政拨款,建立更多的大学与高等教育机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避免出现地域性的教育差距。

其次,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目标和原则,并建立监督机制,防止各类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例如,可以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和录取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开透明,杜绝腐败现象。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那些有能力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高额学费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助学活动,建立更多的合作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机会。

二、学校角度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教育的承担者,也应承担起保障公平性的责任。

首先,学校应公正、透明地制定招生政策,并对招生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录取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学校可以采取面试、文化课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定,避免仅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设立特殊录取计划或专项招生计划,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配备更多的专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成绩和发展潜力。

三、社会角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社会应该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关注。

社会各界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高等教育是一个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保障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资源分配、机会公平、就业与社会流动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与平等问题。

资源分配方面,高等教育的公平意味着在资金、设施等方面的平等待遇和公正分配。

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精英大学的资源相对丰富,拥有先进的设施和优质的师资力量,而普通高校的资源相对有限。

这种差距导致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城乡差距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多,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机会相对匮乏。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我们需要加大对普通高校的投入,缩小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并加强城乡教育发展的平衡。

在机会公平方面,高等教育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存在,一些学生在升学的机会面前并不平等。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能面临升学机会的缺乏。

此外,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也导致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教育扶贫的力度,为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和补助,同时加强教育资源的流动,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

高等教育的公平还体现在就业与社会流动方面。

目前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就业市场对不同高校毕业生的看重度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不均等。

一些名校毕业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高薪工作,而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则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我们应该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各类高校毕业生的公平评价,避免片面偏重名校背景。

总结起来,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问题。

我们应该着力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机会公平缺失以及对不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看重度不同等问题。

论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给 扩大内需

论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给 扩大内需

论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给扩大内需【摘要】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是改善供给和扩大内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供财政支持以改善供给结构,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政府也采取了措施来扩大内需,包括增加投资和消费支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鼓励消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可以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

扩大内需有助于增加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表明,政府正在努力平衡改善供给和扩大内需的发展。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努力调整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财政政策、供给、内需、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实施情况、平衡发展、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政府制定并执行的用财政手段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财政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紧缩性财政政策则相反,旨在控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过热。

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政府支出、税收、国债发行等。

通过调节这些手段,政府可以影响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发展方向。

在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财政政策的取向是指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通常包括改善供给、扩大内需等方面。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是指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调控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的同时所体现出的导向和重点。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是改善供给和扩大内需并重。

这一取向的制定是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政策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未来取向[论文]

我国财政政策未来取向[论文]

浅谈我国财政政策的未来取向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反周期,调控经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政策及其他政策的组合运用。

事实上,独立的货币政策或独立的财政政策是不存在的,最典型的是国债,它本来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再者,两大政策又各有其长,必须结合使用,取长补短。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决定于政府的选择;政府的选择又根源于经济的需要与两大政策的特性和作用。

现在看来,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要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

首先,在作用方向上,货币政策的主导方面是通过调节总量促进总供求的平衡,财政政策之中,公共财政的政策主导作用在于需求总量的调控,而国有资本财政的主导方面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改善结构促进总供求的平衡。

虽然货币政策也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功效,但它是间接的。

财政政策虽然也可以普遍提高或降低税率,直接调节需求总量,但其中也存在税率结构配置问题,体现对结构的调整;财政支出的扩张或收缩也具有结构上的区别对待问题。

中国经济疲软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应该是财政政策唱主角,政策的作用点在于调整结构,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在于配合结构调整把握住总量,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其次,强化财政政策的作用更能起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因为政府投资具有引导作用、担保作用和带动作用,对经济的拉动比较快。

最后,从制度环境看,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更高的市场条件,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货币政策就很难发挥作用,近几年连续7次降息、推动消费信贷等货币政策措施效果不显著的实践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基于这些理由,政府选择了强化财政政策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政策设计上,都要进一步强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松紧搭配,二是两种机制的契合。

在松紧搭配上,可以选择多种组合。

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搭配是为了防止启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诱发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分析【摘要】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贸易环境、国内需求和产需结构等。

财政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既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也可以在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取向包括稳健、适度扩张和积极财政。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和改善民生等方面。

不同领域的财政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的一体化调控。

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的趋势将更趋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预测和调整措施来实现经济增长和改革发展目标。

【关键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影响、分析、取向、作用、领域、调控、趋势、展望、调整措施、建议。

1. 引言1.1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概况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和挑战。

我国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

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出口造成一定压力。

二是国内经济结构仍不够合理,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面临着一定困难,部分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三是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

1.2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张性和紧缩性两个方面。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遏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过热。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平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那么,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问题是怎样的呢?又应该如何去解决呢?一、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1、招生公平问题高等教育的公平首先涉及到招生问题。

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着非理性的要求,比如招收必须要在某省考上的学生;或者专业之间的配额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大量录取,而另一些专业却鲜有录取生源。

这些都会影响到招生的公正性。

2、学费公平问题学费公平问题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学费的收取是否公平。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已经远高于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

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资助政策,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导致许多优秀的贫困生无法享受这些政策。

3、教育资源公平问题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问题。

一些重点大学在教师、学术资源、实验室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而其他学校则很难提供与之相当的教学资源。

这些不平等的分配,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二、高等教育的平等问题高等教育的平等问题则主要指的是各个群体在高等教育中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

1、性别平等问题性别平等问题在高等教育中尤为突出。

在一些学科领域,男性往往占据了统治地位,女性难以进入。

部分领先高校的女性教授占比仍然较低,对于女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2、地区平等问题地区平等问题是指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学生,是否能够享有相同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目前,来自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很难去获得高水平的教育资源,这就造成了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3、民族平等问题在民族地区,民族平等问题是一些学校最为紧迫的问题。

由于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往往很难适应普通话授课,这就对他们的学业发展和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如何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平等问题?为了迎接新时代,构建公平与平等的高等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招生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应当更加趋向于公平和公正性。

我国2023年财政政策

我国2023年财政政策

我国2023年财政政策2023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财政政策的制定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国2023年财政政策的参考内容。

一、稳健的财政政策取向202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坚持扩大总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在保持财政政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通过就业扩大内需和提高民生福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积极的财政支出方向2023年我国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

增加教育经费,提升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公平性。

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覆盖范围,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同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的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

三、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2023年将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创新、科技、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环境治理,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同时,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四、改革创新的财政举措2023年我国将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地方税制改革。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PPP模式的发展。

五、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2023年我国将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对财政支出的审核和监督,严格预算约束,防止财政资金滥用和浪费。

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开透明度,推动绩效管理的实施。

综上所述,2023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健取向,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改革创新,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财政投入分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财政投入分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财政投入分析在当今社会,教育被广泛视为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然而,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合理的财政投入。

财政投入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分配,还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效果。

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分析财政投入的重要性、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公平,二是教育资源的公平。

教育机会的公平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而不论其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或地区差异。

教育资源的公平则要求教育投入能够向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地区和群体倾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财政投入在实现教育公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尤其是教育财政支出,可以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方式。

具体来说,财政投入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直接影响教育机构的建设、教师的培训与薪资、学生的学习条件以及教育服务的质量。

因此,分析财政投入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必须关注财政投入的结构、规模及其分配机制。

从规模上讲,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往往与国家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经济水平提高,政府往往能够向教育领域投入更多资源,从而带动教育的改善。

然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支出的比例仍未达到理想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地区,教育投入常常处于不足状态。

这种情况下,受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公平的缺失。

有研究表明,财政投入的不足可能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形成“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

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财政投入的结构。

在不同地区和学校类型中,财政投入的分配通常存在较大差异。

在一些地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的财政投入差异显著,城市学校往往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此外,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的财政支持力度也存在较大不均衡,私立学校凭借其灵活的财务管理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常常能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国财政政策中的效率与公平

我国财政政策中的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平与效率的冲突更加严峻地摆在了国人面前,不仅原有的平均化趋势没有消逝,而且还出现了收入分配悬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平与效率正成为新时期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它要求通过财政政策的有效选择和适时调整,以及对“市场失效”问题的妥善解决,在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期内,特别是在当前城乡、地区以及社会各群体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分配不公的问题日渐突出,不少社会经济效益指标趋于下降,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十分缓慢的情况下,公平与效率更成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方面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财政政策与公平和效率的内在关联公平与效率,特别是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可以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长期研讨且多存争议的问题。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尽相同的认识与表述。

比如,在国外,有的学者把每个社会成员是否能得到满足其一定需要的最低收入,作为公平分配的标准;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人们能从他的收入得到相同的效用,可称之为公平分配(边际主义);有的则说,如果社会成员获得的收入完全取决于他的产出对社会的贡献,那就是公平分配(自由主义);还有一些学者提出,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得到完全或大体相似的收入份额,而不论其性别、种族或劳动贡献等等(平均主义)[(1)a]。

当然,这些观点也许都有各自的理由,同时也毫无例外地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相关联。

我们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涉及到整个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的合理配置,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发展机会是否均等,从而是实现社会经济稳定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公平又是对市场固有缺陷的一种矫治和补偿,对过度竞争的一种制约。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公平问题不能靠市场本身来解决,而是要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通过税收、工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来调节利益差距,进行社会收入殊化现象。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摘要]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客观上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突出公共财政特征。

(正文)一、近几年的财政政策一直具有明显的“积极”特征从1998~2003年,我国连续6年实行了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近6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按前年带动比率1:(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形成总投资规模32800亿元)测算,将拉动形成投资总规模3.万多亿元。

到200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46万亿元,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基本改观,经济结构优化也取得明显成效。

2,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支持扩大国内外需求。

从1999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开始暂停征收;从1999年7月1日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我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8%左右提高到1%左右;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到2003年底累计组织收入超过1000亿元。

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利于扩大国内外需求。

3.注重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1999年以来,我国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2年的823元,翻了一番。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进行探讨。

一、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论其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或其他个人特征。

在高等教育中,教育公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入学机会公平高等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就是确保每个人有公平的入学机会。

各类大学应当通过公正的选拔机制,综合考虑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个人特长等因素,确保录取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 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高等教育机构应当致力于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相同的机会。

这包括教学设施、图书馆资料、实验室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以及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3. 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公平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应将学生过度分化。

各类学科课程应当设置合理、灵活,兼顾理论与实践,开设多元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4. 学费与奖学金政策公平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制定合理的学费和奖学金政策,确保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奖学金评选机制,确保奖学金的发放公平、公正。

二、高等教育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尽管高等教育中有一定的教育公平保障,但现实中仍存在许多社会公平问题。

1. 地域差异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较好,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相对薄弱,导致了地域之间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2. 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高等教育公平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3. 特殊群体的社会公平问题包括农村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相对较少。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论文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论文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论文一、基点: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为了保证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2000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

2004年,国务院建立了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

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目前,国家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出发点就是促进教育公平,对潜在学生的资助可以减少其为接受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私人成本,从而提高他们进入大学的可能性。

扶持困难家庭的子女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国家的资助体系虽然帮助了许多困难学生获得平等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中国的学费仍然处在比较高的水平。

家庭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仍然受到学费的制约。

帮助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需要完善的资助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上升,而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各项财政政策制定的基点与价值目标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机会公平将是很长时间内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的基本落脚点。

二、关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过程公平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上升,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国家财政投入及资助力度持续加大。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关注。

高等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学生平等享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的财政政策开始关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过程公平。

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政策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后4%时代怎么办成了社会热点。

其中最引起关注的是投入的经费如何支配,也就是资源利用的问题。

教育政策公平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教育政策公平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教育政策公平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摘要]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教育政策仅仅具备教育平等与公平的理念远远不够,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

本文阐述了教育政策公平的内涵,然后从理念和实践层面阐述了教育政策公平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公平教育政策公平途径现代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无论是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还是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非义务教育,其不容置疑的公共性、公益性要求教育政策在价值追求方面首选公平性。

因此我们要构建以公平为目标的教育政策。

一、教育政策公平内涵1、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的、动态的、历史的、区域的概念,受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制约。

教育公平的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

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2)教育权利平等原则。

所谓的教育权利,指的是“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

(3)机会均等原则。

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个人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有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

(4)差别性对待原则。

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际遇而不同。

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地实现,故实现教育公平必需对每一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

其中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

2、公平——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公平是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的概念。

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罗尔斯提出了关于公平的著名的三条原则:(1)每个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2)人获得的不均等的待遇,其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向所有人开放:(3)如起始状态(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

现代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给 扩大内需

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给 扩大内需

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应,扩大内需引言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改变经济运行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并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主要以改善供应和扩大内需为目标,旨在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

本文将从改善供应和扩大内需两个方面探讨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

改善供应改善供应是我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财政政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改善供应包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方面。

首先,财政政策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来改善供应。

我国财政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

通过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政策等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其次,财政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改善供应。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例如,加大对绿色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另外,财政政策还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来改善供应。

财政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扩大内需除了改善供应,扩大内需也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点领域之一。

扩大内需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财政政策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来扩大内需。

我国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政府投资的比重,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和优惠政策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刺激内需的增长。

通过减少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等税收负担,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

同时,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内需的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第16卷第4期2014年12月Vol.16No.4December 2014doi :10.3969/j.issn.1673-4823.2014.04.016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赖红梅(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350007)摘要: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基点是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会公平,并已经关注资源利用情况及对过程公平的促进,今后的方向是如何提高产出效率,促进结果公平。

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公平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公平取向;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5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823(2014)04-0062-04[收稿日期]2014-05-12[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A1346S )”,福建省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创新驱动下福建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编号:FJJKCG13-095)”。

[作者简介]赖红梅(1976-),女,福建长汀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教育政策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教育政策活动其实就是一个价值选择和教育利益分配的过程,因此,教育政策的价值目标是教育政策最基本的要素,并且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都是以其为导向、动力和标尺的[1]。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所必须秉持的基本政策内涵”[2]。

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很多,财政政策作为一项基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之一。

中国的一些财政政策都具有明显的公平价值取向,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剖析其公平的价值取向的指向性,不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及评价已出台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而且对于进一步制定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导向作用。

一、基点: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机会公平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上升。

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

[3]从国家来说,为了增加综合国力,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适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必然要依托高等教育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从个人和家庭来看,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其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尤其对于家庭困难的个人来讲,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实现社会分层,改善自身的境地的愿望更加强烈。

老百姓关心的是能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能否平等接受高等教育。

国家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目标指向于增加教育投入,保证适龄青年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保证机会公平的财政政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旨在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的增加,为所有公民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提供条件;另一类是对特殊困难群体的资助,保证弱势群体同样具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项基本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就是确定了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基本体制。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62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突出了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公平的价值取向。

政府保证高等教育投入,使高等教育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教育资源总量供给的充足是最基本的前提。

尽管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多渠道筹资已是大势所趋。

但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公民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财政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为了保证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2000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

2004年,国务院建立了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

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目前,国家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出发点就是促进教育公平,对潜在学生的资助可以减少其为接受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私人成本,从而提高他们进入大学的可能性。

扶持困难家庭的子女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国家的资助体系虽然帮助了许多困难学生获得平等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中国的学费仍然处在比较高的水平。

家庭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仍然受到学费的制约。

帮助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需要完善的资助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上升,而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各项财政政策制定的基点与价值目标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机会公平将是很长时间内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的基本落脚点。

二、关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过程公平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上升,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国家财政投入及资助力度持续加大。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关注。

高等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学生平等享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的财政政策开始关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过程公平。

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政策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后4%时代怎么办成了社会热点。

其中最引起关注的是投入的经费如何支配,也就是资源利用的问题。

从投资体制入手,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的改革。

中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经历了从“基数加发展”到“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再到“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预算”的变革历程。

1955年至1985年,中国采取“基数加增长”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但这种模式不利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控制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1986年,国家开始采取“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学校经费的利用效率。

但是,没能切实核算高校的实际成本,导致各高校过多地依赖在校生人数作为拨款的参考依据,只注重学生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办学质量。

2002年至今,“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预算”模式得到应用。

基本支出预算是学校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经费;项目支出预算则是学校某些专项业务活动所需要的经费,在高等学校核算中需要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4]。

拨款方式的改革,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而提高效率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否定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教育公平并不是说要将教育资源平等分配,而是教育资源有效分配,满足高校运转需求及项目的开展,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享有其该享有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即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

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是确保每位学生平等享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学生公平地分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和平衡每个人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受教育过程处于公正合理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地追求,政策中折射出公平的价值取向。

三、方向:加强投入产出率的评估,实现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的最终体现在教育结63果公平上,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实质性的公平,也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5]。

起点公平一直被视为教育公平的核心组成部分,过程公平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起点公平和教育公平成为中国以往制定政策时的主要目标导向。

增加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而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的最终结果需要用结果公平来考证。

在中国当前主要强调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的教育公平政策中,教育结果公平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政策评价和监控的工具。

同时,教育结果公平也将为中国教育公平的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启示[6]。

结果公平应该成为今后制定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目标和导向。

加强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率的评估,不仅是对高等教育投入资金与其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评价,而且也是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包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是促进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财政政策促进教育结果公平,以产出机制拨款的财政政策可以激励大学提高教育质量,使更多的注册学生完成学业,促进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四、行动:以公平为取向,构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体系(一)明确政府高等教育拨款的主体地位,加大投入《国家教育与发展纲要》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本世纪末达到4%”[7]。

这个本世纪末是指20世纪末,然而,直到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28%,首次实现4%的目标[8]。

目前,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均值为4.8%左右,中低收入国家的这个均值反而更高些。

从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来看,2009年,该比例首次突破7%,达到0.79%,成为历史最高值,但2010年又有所下降。

中国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始终没有超过0.8%,而该值是目前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的平均值,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1%,主要发达国家平均为1.7%。

很明显,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中国财政压力不断增大。

但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保证更多的适龄青年公平的享有高等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仍然需要财政拨款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是平衡中央和地方财政及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是最主要的促进公平的财政政策。

由于中央财力和地方财力的差异,教育部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经费数量差异明显,各地方政府财力不同,不同地区的地方高校的所得财政拨款也不同。

这样就造成了高校间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学生在享有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

而高校毕业生涌向发达地区,又使欠发达地区在投入高等教育的收益降低,造成欠发达地区在财政上和人才流失上的双重风险。

这种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

高等教育财政支付转移要以公平为导向,并以法律形式给予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