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第8篇 《礼治秩序》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8—11章
2、现代都市中的法律与时更新,不要求每个人 精通掌握。
四、乡土社会的蜕变:礼治破坏,法治难建。
1、中国社会保有旧的诉讼观,与现代的司法制度 有隔膜。
2、在推行法治秩序进乡时,要先在社会结构和思 想上进行改革。
《点:
每一个要在这个人生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 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 是碰着铁壁。
社会教化的过程中被教化者是没有选择机会的, 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之为文化,是先于被 教化者而存在的。
3、长老统治的原则。 (1)文化稳定——长幼尊卑
(2)文化不稳定——亲子师生
(3)社会变迁——智力、专业、机会 长老失权
二、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
1、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在教化 中养成的敬畏之感。
2、礼依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传统是社会 所累积的经验。 3、社会成员对礼主动接受。
4、礼依存的社会环境稳定性强。
《无讼》
一、乡土社会“讼师”到现代都市社会“律师”的转变
1、“讼师”没有地位,“律师”地位很高。
二、长老统治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及发展
1、长老统治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1)传统社会教化的普遍性与现代社会教化权力缩 小的冲突。
(2)社会变迁中长幼有序原则的弱化与精英治理之 间的冲突。
(3)传统社会的稳定性、封闭性与现代社会的流动 性、开放性之间的冲突。
(4)传统教化中的文化理念与现代西方观念的冲突。
2、长老统治的新发展
(1)作为“长老统治”基础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仍 然是当代中国农民主导性的人际关系。 (2)家长权力与精英管理同时并存,并在社会中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3)长老统治与法治双规运行。 (4)长老统治的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存续于中国社会之中, 特别是当各种纠纷发生时,中国人往往习惯于调节。
《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
《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一、引言•介绍本章的主题和背景•解释“礼治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提出精读的目的和意义二、文本梗概•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列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三、详细内容分析3.1 礼与秩序的关系•解释礼和秩序的定义•探讨礼与秩序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礼在维护秩序中的作用和意义3.2 礼与社会发展•分析礼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礼对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贡献•解释礼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3.3 礼与个体道德建设•讨论礼对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探究礼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分析礼与道德教育的关联3.4 礼与权力关系•探讨礼与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分析礼在权力制衡中的作用•解释礼对政治秩序的影响四、阅读要点提问•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可以涉及到文本中的重要观点、论证方式、实例等五、辅助材料及扩展阅读•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籍或文章•提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案例或实践经验六、学生思考题及讨论•提供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相关问题七、总结和反思•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对本章的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八、延伸活动•提供一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延伸活动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或调研,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以上是《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的框架。
学生在阅读本章时,可以根据提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分析,同时结合提供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无讼》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9篇无讼
教化的目的在于把外在的规则化为内在的习惯,使之不再越过规矩,进而消除诉讼,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讼”。
乡土社会这种“无讼”的特点与法治社会有明显区别。法治社会的法官并不考虑 道德问题、伦理观念,刑罚的用意并不在教化人,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因为要保护个人的权利,人们制定了法律。法律也是一种规则,只是这种规则不同于乡 土社会的礼。
相关概念理解
●统治: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礼治:乡土社会以“礼”来维持的社会秩序。 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教化养成 个人敬畏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法治: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 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
•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 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礼治和以个人好恶统治的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也是秩序, 整个社会历史都在维持这种传统和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 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1.对法治的错解。(法治当中必然包含人的因素。) 2.法治中法官的作用。(法官的存在证明了法治离不开人的因素。) 3.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对人治的错解。(人治不是指依据统治者个人好恶) 4.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5.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 6.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7.礼治社会中的礼的内容与现代标准不同 8.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法律与礼 的区别)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为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 社会的任务是在满嘴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新闻脉络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新闻脉络《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八篇《礼治秩序》深入剖析了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的特点及其与法治、人治的区别。
本文将沿着这一脉络,探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新闻实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乡土中国的礼治特点1.礼治秩序: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中一种基于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社会秩序。
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约束力量,使人们在遵循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2.法治与人治:与礼治秩序相对的是法治秩序和人治秩序。
法治秩序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普遍适用性。
人治秩序则是以领导者个人意志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容易受到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影响。
二、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新闻实践1.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在乡土中国,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往往与礼治秩序紧密相连。
例如,通过口耳相传、民间传说、戏曲等形式,传播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强化礼治秩序的认同。
2.现代新闻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的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新闻传播手段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在传播乡土文化、维护礼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新闻报道宣扬传统美德、表彰优秀典型,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现实影响1.乡村社会治理: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倡导文明乡风,礼治秩序为乡村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道德基础。
2.乡村文化建设: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乡风,礼治秩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3.乡村社会关系: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
遵循礼治规范,有助于维护乡村社会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总之,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在新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续弘扬礼治秩序的优良传统,将其与法治相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后感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后感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社会是个“礼治”的社会。
这可跟我们现在熟悉的法治社会大不一样。
礼治,简单来说,就是用传统的“礼”来治理整个乡村。
什么是“礼”呢?这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礼貌那种简单的概念。
在乡土社会里,“礼”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生到死,从婚丧嫁娶到日常起居,都被这看不见的“礼”给管着。
这让我想到自己回农村老家的一些经历。
村里办红白喜事的时候,那流程可是一点都不能乱。
就拿结婚来说吧,从迎亲队伍的人数、路线,到婚礼上各种仪式的顺序,都有着严格的讲究。
这些讲究可没什么明文规定,但村里的老人们都门儿清,大家也都自觉遵守。
要是哪家不小心乱了规矩,那可不得了,就像捅了马蜂窝,准会被乡亲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这就是“礼”的力量啊,虽然没有警察拿着警棍来强制执行,但却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把整个村子的秩序稳稳地拿捏着。
在礼治社会里,“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听长辈讲那些古老的故事,故事里总是包含着做人的道理,什么要孝顺啦,要诚实啦,要尊重长辈啦。
这些故事听多了,我们心里就自然而然地对这些规矩有了一种敬畏。
在乡土社会里,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大人们的言传身教,周围人的行为示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慢慢地就把“礼”融入到了骨子里。
我觉得这种礼治秩序有一种很奇妙的稳定性。
法治社会靠的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条文,违法了就有相应的惩罚。
但礼治社会靠的是传统的力量,是大家内心深处对“礼”的认可。
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历经风雨却不容易被撼动。
乡土社会里的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种传承使得“礼”变得坚不可摧。
不过呢,礼治秩序也有它的局限性。
它相对比较保守,不太容易接受新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浪潮下,有些传统的“礼”可能会成为束缚人们进步的绳索。
比如说,有些地方过于注重家族长辈的权威,可能会压抑年轻人的创新思想。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感受与评价】礼治区别于道德与法律。在中国历史中,礼治甚于道德的情况很常见,它在某些方面,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传统乡土社会的陋习,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块顽石,比如皇室活人人祭陪葬、宋代“夫丧改嫁,皆是无恩也”等,均是基于维持权威等级需要,扼杀人性、泯灭个体生命的体现。
④此外,通过举例论证——《镜花缘》君子国、印度夫死妻葬、缅甸以杀人作为成年礼、杀人祭旗的军礼、子贡与孔子对饩羊的不同态度,作者对“礼治”进行了解释,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依靠国家权力,礼依靠传统、按着仪式行动,传统即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于是传统社会中,“好古”是一大特点。
⑤而礼的推行是通过教化养成个人的敬畏,使人主动服从。并通过对比论证——法律从外限制人、道德受社会舆论维持,和举例论证——曾子易箦,来证明礼区别于二者,更甚之于道德。
⑤最后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行对比,论证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而现代社会变迁快,传统效力无法保证,于是需要依靠法律和“法治”来解决问题。
【语段摘抄】①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②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为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章节题目】《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论证思路】①首先纠正对于“人治”“法治”的错误理解,指出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而人治也需要依靠某个规定或力量维持社会秩序。
②进而提出论点,二者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中国》第8篇:礼治秩序
1.精读细究,理解人治、法治2.理清思路,写出本章的 行文思路。
3.联系现实,思考“礼治”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思考——
1、校园秩序、班级秩序,应该靠礼治还是法治?为什么? 2、今天我们大力推进法治建设,中国正在走向一个更强大的法 治社会, 那么今天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了解、去依靠已延绵数 千年的“礼治”?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 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 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 提炼。
——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第8篇《礼治秩序》
学习目标
1.精读细究,理解人治、法治、礼治的含义及其关系。 2.理清思路,写出本章的行文思路。 3.联系现实,思考“礼治”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提示: 围绕人治、法治、礼治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长短,思考
它们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与价值。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关于乡土社会研究的经典之作。
本章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及其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治秩序是一种基于传统礼仪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以家庭、乡村和社群为单位,通过礼节和仪式来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
礼治秩序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和维护社会等级和地位,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指导。
费孝通先生认为,礼治秩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礼治秩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参照框架,使人们能够有序地生活和相互交往。
其次,礼治秩序通过严格的礼节和仪式要求,塑造了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
再次,礼治秩序通过建立家族和社群的互助关系,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
然而,费孝通先生也指出了礼治秩序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首先,礼治秩序过于强调等级和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
其次,礼治秩序过于繁琐和僵化,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创新力。
此外,礼治秩序还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封建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揭示了礼治秩序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书笔记(一)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书笔记(一)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书前言“礼”与“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概念,本章介绍了乡土中国中以礼治秩序的方式维持社会稳定的情况。
礼治秩序的概念•礼: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及传统习俗等•法:指官方规定的法律法规•礼治秩序:古代中国较为重视礼的规范,通过礼制来维持社会秩序礼治秩序的实践农民社会自我管理•农民之间通过习俗、习惯、传统和约定来维持秩序•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村落自我管理•村规民约:村民之间达成的共识和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村祠:村落中重要的社会组织,扮演着维护村落社会秩序的角色家族自我管理•以家族为单位,遵从家族规范,保护家族荣誉、利益•家族会馆:家族内部的社会组织,用于管理家族事务礼治秩序的现实意义•乡土社会中维持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纷争和矛盾•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一些启示总结礼治秩序是古代中国通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及传统习俗等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在乡土社会中,农民、村落和家族通过自我管理,达成共识和遵守规范,以此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仍有其实际意义。
个人理解•社会规范对于维持秩序很重要,而社会规范的制定需要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和历史传统。
•社会治理不应该仅仅依靠法律制度和行政手段,应该注重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
•社会治理需要降低对于权力的依赖和信任,而让民间组织、社区和个人自主参与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
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本章,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概念和实践,以及它们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我认为,只有在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建立起具有社会公正和稳定性的社会秩序。
同时,只有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群众智慧,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治理机制。
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上。
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实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
“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能逃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
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
《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是指以传统习俗、礼仪和法律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并对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礼治秩序强调传统习俗的重要性。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依赖于历史传承下来的习俗和礼仪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这些习俗和礼仪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和准则,而且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乡土文化和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通过遵守习俗和礼仪,人们能够保持乡土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礼治秩序注重人际关系。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通常以家庭、宗族、村落等血缘或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网络不仅是一种情感联系,更是一种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机制。
通过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们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最后,礼治秩序强调法律的作用。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往往与习俗和礼仪相互交织,共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平衡。
法律不仅是一种外部强制力量,更是一种内部认同的体现。
人们通常会自觉遵守法律,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底线。
同时,法律也为乡土社会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依据。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是一种以传统习俗、礼仪和法律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它强调传统习俗的重要性、注重人际关
系以及法律的作用。
通过这种治理方式,乡土社会得以保持和谐稳定,人际关系得以融洽,法律得以有效实施。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原文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原文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礼治秩序:礼治并非文质彬彬
本章从法治和人治入手,讲了乡土社会中维持秩序的礼治。
●先讲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法治并非只依靠法律就可以治理国家,法律也必须由人来使用才可以完成治理。
而人治也并不是由某人根据他的喜恶来完成治理。
所以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并不在法和人两字上面,而在于完成治理力量来源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不同。
●法治的力量来源于国家力量和政治力量,人治力量来源于礼(所以这里可以用礼治来代替人治以免引起歧义)。
法治的规范是法律条文,人治的礼来源于传统和文化。
乡土社会很少变化所以传统一直有效,用礼可以治理,当社会飞速变化时礼就不适用,转而发展出法律治理。
原文摘录: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
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
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读后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读后感《读〈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感》哎呀,最近读了《乡土中国》里关于“礼治秩序”的部分,那可真是让我有好多想法呀!在咱这乡土社会里啊,礼治就像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把大家都网在里面。
我就想啊,这礼治到底是个啥呢?就好比我们村子里吧,大家都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办事。
比如说过年的时候,哪家不是规规矩矩地祭祖啊,从准备祭品到祭祀的仪式,一步都不能乱。
这就像一场大家都知道剧本的大戏,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
这礼治呢,可不是靠着什么人在旁边拿着大棒子监督,全靠大家心里头的那杆秤。
我爷爷就老给我讲过去的事儿。
他说那时候啊,村里要是有人不按照礼来做事,那可就像在平静的池塘里扔了个大石头,大家都会用那种异样的眼光看他。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有个同学老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大家是不是也会觉得他很奇怪呢?在村子里啊,礼治的力量可大了。
像婚丧嫁娶这些大事儿,都有一套一套的礼节。
我参加过村里的婚礼,那迎亲的队伍要怎么走,新娘子进门要做些什么,全是有规矩的。
这就像一条规定好的轨道,火车只能沿着它开。
要是有人偏离了,那就乱套了。
我就跟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过这个礼治秩序。
我的小伙伴小明就说:“哎呀,这礼治有时候感觉好麻烦啊,为啥要做那么多事儿呢?”我就跟他说:“你看啊,这礼治就像咱们玩游戏得有游戏规则一样。
如果没有这些规则,大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游戏还能玩得下去吗?”在乡土社会里,礼治就是这样一种规则。
它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再说说这礼治和法治的区别吧。
法治是靠着明文规定的法律,有专门的人来执行。
可礼治呢,是靠传统,靠大家的习惯。
就像我们村子里的那条小路,大家世世代代都走那条路,已经走出了一条深深的痕迹。
这就像是礼治在人们心中走出的痕迹,不需要谁去刻意规定。
我问爸爸:“爸爸,那礼治和法治哪个更好呢?”爸爸就笑着说:“这可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
在咱这乡土社会里,礼治有它的好处,大家都按照老规矩办事,邻里之间相处得很和谐。
《乡土中国》每章段意梳理【第八章:礼治秩序 第九章:无讼】
第八章:礼治秩序【前章回顾】【阅读任务指导】1.通读本章,掌握人治、法治、礼治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2.精读细究,深入理解本章的要义。
3.联系现实,思考“礼治”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篇目精读】(1)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是不很清楚的。
【开篇陈述人们通常的观点,并以“其实”转折,陈述自己的不同意见】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解释“法治”的含义】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指明“法治”离不开人的因素】段意:陈述“人治”与“法治”的概念,表明两者并非是相对的,“法治”中仍有人的因素。
(2)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
【承接前文,说明“法治”中有人的因素这个观点并非作者的一家之言】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法官的解释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
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
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了。
【尽管法官根据法律下判决,但是法官作为一个人,毕竟参与了判决,所以“法治”中仍有人的因素】段意:进一步阐述“法治”中也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因素。
(3)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用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既然“法治”中有人的因素,那么就要思考如何区分“人治”和“法治”】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先假设了“人治”的含义】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上。
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实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
“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能逃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8篇《礼治秩序》课件
第8篇 研读专题参考
• 研读专题参考: • 1 、读《礼治秩序》有感 • 2、在现代社会,如何完成“礼治”向“法治”转
变 • 有关同学写800字以上的成小论文,抄在笔记本上
• 2、“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分在 哪里?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 ①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 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人好恶;
• ②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 “法治”“人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
• ③“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 特征,“人治”则不可能产生。
思考与探索
• 5、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子贡欲去告朔之气羊”“颜 渊问仁”材料和“曾子易簧”的故事,谈谈你对古 人主动服礼现象的看法。
• ①人们对礼的服膺并非出于本能或天意,而是从教 化中养成;
• ②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礼的主动遵守和维 护就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是一种值得肯定甚 至令人感动的行为;
思考与探索
• 1、第5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 会、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和无政府社会 一一比较,一步步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 点。你能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 机制的特点吗?
• 现代社会:靠法律、规律; • 小国寡民社会:凭本能、良知; • 无政府社会:自动。
思考与探索
• 2、“曾子易箦”这个典故用在此处有何 作用? • 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礼是个人习惯所维 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 3、“礼治”向“法治”转变的基础是什 么? • 社会变迁。
思考与探索
• 4、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 生活才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有可能受挫,试 结合本章内容分析原因。
乡土中国第八章仪式秩序批注阅读
乡土中国第八章仪式秩序批注阅读简介《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本文档将对《乡土中国》第八章“仪式秩序”进行批注阅读。
批注阅读1. 开篇引出观点在本章的开篇,鲁迅以古代汉朝的官方仪式开始,指出传统社会中的仪式秩序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通过仪式的讨论,鲁迅似乎暗示了仪式的原始功能已经被失去,成为了农村社会中许多问题的根源。
2. 仪式与迷信鲁迅认为,仪式与迷信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农村社会中,人们为了保佑平安丰收,经常举行各种仪式。
然而,这些仪式通常只是因循守旧,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迷信的仪式,农民长期受到愚昧的束缚,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3. 仪式与等级秩序仪式也与社会等级秩序密切相关。
在农村社会中,不同等级的人参与不同的仪式活动,这表明了社会的不平等。
鲁迅以官员参加的庙会仪式为例,指出农民在面对上层阶级时的自卑感和无力感。
这种仪式的存在,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导致了农村社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4. 仪式的无效性本章中,鲁迅对仪式的无效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提到,农民对仪式的盲目追求,使得他们对个体的努力和创造力缺乏认同。
同时,仪式使农民丧失了自我主导的能力,导致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漠视。
仪式的无效性不仅体现在宗教仪式中,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仪式俗。
5. 制度性的仪式鲁迅还对制度性仪式进行了探讨。
这些仪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和守纪律而制定的。
然而,鲁迅认为这些制度性仪式往往只是空洞的形式,缺乏实际内容。
他以村民选举的仪式为例,指出这些选举仪式并没有真正体现民主精神,而是成为了一种权力的象征。
总结《乡土中国》第八章“仪式秩序”通过对仪式的批注阅读,揭示了农村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仪式的无效性、与迷信、等级秩序的联系以及制度性仪式的虚妄形式都让人深思。
这一章的阅读让我对传统社会中的仪式和农村社会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现代社会对农村的发展支持和改革的迫切性。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原文赏析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原文赏析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是古代中国传统社会中唯一有效的政治特征。
它不仅起到了结构性的整体作用,而且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共同遵循的文化标准。
从礼仪的角度看,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既保护了上层阶层的权利,也为下层人民提供了安全和平等的生活环境。
太古时期,中国的礼治秩序就日益定型,形成了三大架构:孝、悌、义。
以孝为核心的架构强调维系世代传承的血脉关系,强调家庭中的父子关系。
以悌为重点的架构强调睦室之间的友好关系,强调礼仪的功能。
以义为核心的架构是关于个人的责任和行为的规范,强调人们的自律、合理分配责任。
另一方面,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本质上讲,当时的中国政治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复兴制度,即禅让制度。
有着立国家的血统的帝王们,通过谨慎的禅让制度向有官职的贵族们进行分配。
通过这种礼治秩序,王者和臣臣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社会秩序,从而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也通过具体的条例来对人民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当时的法律制度被当地人民认可并执行。
最重要的是,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鼓励当地人民以礼为主导,努力构建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至于今天,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仍然受到许多人的欢迎,甚至被部分中国人所普遍采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历史特征,它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来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并且仍然是中国今天发展的基石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 • 有关同学写800字以上的成小论文,抄在笔记本上
• 2、“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 哪里?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 ①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 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人好恶;
• ②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 “法治”“人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
• ③“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 特征,“人治”则不可能发生。
相关概念理解
•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 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第8篇 礼治秩序
•主旨: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 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 •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 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 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 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 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 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思考与探索
• 1、第5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 会、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和无政府社会 一一比较,一步步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 点。你能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 机制的特点吗?
• 现代社会:靠法律、规律; • 小国寡民社会:凭本能、良知; • 无政府社会:自动。
思考与探索
• 2、“曾子易箦”这个典故用在此处有何 作用? • 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礼是个人习惯所维 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 3、“礼治”向“法治”转变的基础是什 么? • 社会变迁。
思考与探索
• 4、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 生活才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有可能受挫,试 结合本章内容分析原因。
•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是人依礼而治,维持礼这 种规范的是传统,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 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 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简而言之,“礼治”就是 对传统规则的服膺。人们都按照传统要求去做, 进而形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
思考与探索
• 5、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子贡欲去告朔之气羊”“颜 渊问仁”材料和“曾子易簧”的故事,谈谈你对古 人主动服礼现象的看法。
• ①人们对礼的服膺并非出于本能或天意,而是从教 化中养成;
• ②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礼的主动遵守和维 护就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是一种值得肯定甚 至令人感动的行为;
第8章
第8篇 笔记问题
• 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 记本上)
•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 并不很清楚?
• 2、“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 说法并不很清楚?
• 法治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人治”也不可能任凭一已 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人治和法治不 能完全分割、对立,所以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
礼治秩序
• 略读要点:
学习内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相关概念理解
•统治: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礼治:乡土社会以“礼”来维持的社会秩序。 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教化养成 个人敬畏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法治: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 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