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印度电影谈当代印度社会对甘地的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部印度电影谈当代印度社会对甘地的接受
作者:张玮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电影《甘地:我的父亲》中甘地形象的特征和意义,讨论当代印度人在甘地和甘地思想接受方面的情况,试图说明,对待甘地可以多角度解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他;对待甘地思想,当代人不能放弃甘地精神,应因时制宜地接受。
关键词:甘地;“非暴力”思想;《甘地:我的父亲》
中图分类号:K3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141—03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被尊称为“圣雄”(Mahatma Gandhi)。在个人意识和文化标准的相互影响下,“甘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所携带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这个名词就像墙上的一枚钉子,可以让人们将一组属性挂在上面: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父、甘地主义的创始人等。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对甘地形象和甘地思想的接受问题一度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本文以印度电影《甘地:我的父亲》(Gandhi My Father,2007)为讨论对象,从分析影片中人物形象入手,通过人物思想的接受面来展现印度民众对这个热点问题的态度,启发当代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接受问题进行再思考。
正如上文所说,甘地已经被符号化,从一个单纯的个人主体成为众多能指向的“甘地”(所指)形象,“甘地”成为印度人民的精神领袖,成为印度人民的“父亲”(国父)。与此同时,甘地的生活极度暴露于外部世界,人们也逐渐较少关注(或者已经混淆)他作为个人在家庭中的父亲身份。2007年的印度电影《甘地:我的父亲》以甘地长子哈里拉尔为主人公,以影像化的方式将他在甘地“印度国父”和“家庭中的父亲”两种身份影响下的表现和挣扎呈现在世人面前。电影改编自甘地长子的传记《哈里拉尔·甘地:一生》(Harilal Gandhi: A Life)。哈里拉尔在印度家乡结婚后,应在南非当律师的父亲召唤,告别妻子到南非成为父亲甘地工作和斗争事业的帮手。一战期间,甘地回国,受到印度人民欢迎。哈里拉尔事业无成,生活困窘,甘地的朋友给他一份工作,可他却利用职务之便挪用钱财囤积英国布匹,投资失败后被控诈骗。种种打击之下,哈里拉尔酗酒、同妓女鬼混,致使妻儿都离开他。哈里拉尔被别人哄骗改信伊斯兰教并利用其“甘地儿子”的身份致甘地难堪。父子之间越来越疏远,哈里拉尔在流浪中患病而死。作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甘地希望哈里拉尔是自己思想的践行者、独立斗争的参与者;作为父亲,甘地希望哈里拉尔是自己生活哲学的追随者。影片通过甘地父子的故事,塑造出伟人甘地作为普通父亲的一面,给观众提供了解甘地的新视角。
一、家父甘地
作为父亲,甘地按照自己的生活、工作理念要求和指导哈里拉尔。在教育方面,他坚持不让哈里拉尔和另外三个儿子接受学校教育,认为学校只会教孩子照本宣读,无法培养孩子的品德,而社会可以培养孩子努力工作、自律、有同情心和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甘地让儿子们在南非的凤凰村里耕地、照料奶牛和看护老人,相信他们从这些行为中可以学到所有东西。哈里拉尔想去英国学习法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律师,但甘地却将朋友提供给自己家人的奖学金赠予别人,忽视哈里拉尔的渴望。哈里拉尔回到印度继续学习想考大学,却因基础太差和年龄大而力不从心。甘地认为他不该坚持这件不适合自己的事情。在个人生活方面,甘地也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哈里拉尔。甘地在37岁时宣布禁欲,他也要求自己的长子和二儿子这样做。他给哈里拉尔定过亲,却迟迟不给他举行婚礼。当哈里拉尔在印度结婚时,甘地对妻子说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结婚后,甘地要求儿子只身到南非,在别人的劝说下,他才同意哈里拉尔的妻子到南非和丈夫团聚。但是,当哈里拉尔参加斗争入狱后,甘地又让她带孩子回印度。
作为父亲,甘地和哈里拉尔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父子之间疏于沟通,甘地不了解哈里拉尔内心的想法。哈里拉尔想去英国读书,甘地却将机会留给别人的孩子,一是因为他们在斗争活动中做出贡献,二是因为甘地认为自己是凤凰村里所有孩子的“Bapu(父亲)”。哈里拉尔想成为律师,幻想着将来可以将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命名为“甘地和甘地律师所”,像父亲甘地一样有所作为。“为了得到表彰和职位,他的儿子们得比别人能干得多。如果碰到他的一个儿子和别人同样资格的话,后者总是被选中。哈里拉尔责怪甘地将儿子们作为雄心勃勃祭坛的供品,或许这也是战斗中的司令官和他的亲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当船里所有的人需要营救时,舵手的孩子不可能先得到救生衣。”甘地放弃家族财产继承权,并没有和儿子商量,他事实上也使哈里拉尔和三个弟弟失去继承家族财产的权利。甘地以父亲的身份要求哈里拉尔,却没有给予他父亲般的关心、理解和尊重。在潜意识里,甘地仍然以印度传统的父权思想对待哈里拉尔,要求他按照自己的要求和需要去生活和参与斗争。
二、国父甘地
身为“印度国父”的甘地,期望儿子和自己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像其他人一样是自己领导下的印多民族独立斗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在南非时和甘地回到印度后一段时间,哈里拉尔一度追随父亲,全身心投入到父亲领导的斗争中。因为参加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哈里拉尔要么整日在街上示威游行要么就是在监狱里,他没有工作也无暇照顾家庭,家人欠债度日。甘地每个月给他30卢比,负担他一家人生活等各方面开支。在这一点上,甘地依然按照印度传统习惯,以父亲的名义给哈里拉尔提供生活保障,把他当作需要自己抚养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应该自立的男人在甘地“国父”和“家父”身份的影响下,致使哈里拉尔成为失去自我身份的人。作为甘地的儿子,哈里拉尔给自己的定位是成为“甘地律师”,有工作能养活妻子和孩子,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作为哈里拉尔·甘地被别人认可。而在世人眼里,他的身份是“甘地的长子”,人们在此身份基础上形成的对他的种种期许成为了负担。终于,他利用自己在印度人眼里特殊的身份,做些违背世人对“甘地”这个姓氏所期待的事情。他一度皈依伊斯兰教,成为公然蔑视父亲的最大挑战。正如无能的孩子总是做些出格的事情来引起父母关注一样,或许哈里拉尔的行为,也是对父爱的一种另类期许。